期刊文献+
共找到24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fluence of nano-scaled dispersed second phase on substructure of deformed dispersion strengthened copper alloy 被引量:2
1
作者 CHENG Jian-yi WANG Ming-pu CAO Jian-guo ZHAO Xue-long GUO Ming-xi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2005年第z1期50-53,共4页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dispersion strengthened copper alloy Cu-Al2O3 was studied by 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no-scaled dispersed second phase not only increases dislocation density in matrix, but also has an ...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dispersion strengthened copper alloy Cu-Al2O3 was studied by T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nano-scaled dispersed second phase not only increases dislocation density in matrix, but also has an important influence on the dislocation substructure. The presence of fine dispersed Al2 O3 particles results in a uniform and random dislocation distribution in matrix copper and causes the difficulty in formation of dislocation cell structure and the decrease in the amount of cell structure during deformation. Deformation gives rise to much more dislocations and dislocation cells form more difficultly and the decrease in the cell size with the increase of dispersion degre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persed phase PARTICLE dispersion strengthened copper alloy DEFORMATION SUBSTRUCTUR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iscrete dislocation plasticity analysis of dispersion strengthening in oxide dispersion strengthened(ODS) steels 被引量:1
2
作者 Akiyuki Takahashi Shota Sato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4年第4期1249-1255,共7页
A discrete dislocation plasticity analysis of dispersion strengthening in oxide dispersion strengthened(ODS) steels was described. Parametric dislocation dynamics(PDD) simul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 edge dis... A discrete dislocation plasticity analysis of dispersion strengthening in oxide dispersion strengthened(ODS) steels was described. Parametric dislocation dynamics(PDD) simulation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an edge dislocation and randomly distributed spherical dispersoids(Y2O3) in bcc iron was performed for measur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dispersoid distribution on the critical resolved shear stress(CRSS). The dispersoid distribution was made using a method mimicking the Ostwald growth mechanism. Then, an edge dislocation was introduced, and was moved under a constant shear stress condition. The CRSS was extracted from the result of dislocation velocity under constant shear stress using the mobility(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hear stress and the dislocation velocity.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dispersoid distribution give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to the CRSS, and the influence of dislocation dipole, which forms just before finishing up the Orowan looping mechanism, is substantial in determining the CRSS, especially for the interaction with small dispersoids. Therefore, the well-known Orowan equation for determining the CRSS cannot give an accurate estimation, because the influence of the dislocation dipole in the process of the Orowan looping mechanism is not accounted for in the equ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metric dislocation dynamics oxide dispersion strengthened steel Orowan mechanism critical resolved shear stress dislocation dipol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t-ZrO_(2)分散特性的优化制备高强韧高导热ZTA陶瓷
3
作者 聂光临 刘磊仁 +5 位作者 刘一军 左飞 汪庆刚 吴洋 黄玲艳 包亦望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75-83,共9页
力学与热学性能的同步提升有利于增强氧化锆增韧氧化铝(ZTA)陶瓷基板的服役安全性与可靠性。本工作利用非水基沉淀包覆工艺(CP)提升t-ZrO_(2)在ZTA陶瓷中的分散均匀性,探究了t-ZrO_(2)分散特性对ZTA陶瓷微观结构、物相组成、残余应力分... 力学与热学性能的同步提升有利于增强氧化锆增韧氧化铝(ZTA)陶瓷基板的服役安全性与可靠性。本工作利用非水基沉淀包覆工艺(CP)提升t-ZrO_(2)在ZTA陶瓷中的分散均匀性,探究了t-ZrO_(2)分散特性对ZTA陶瓷微观结构、物相组成、残余应力分布、断面三维形貌、力学与热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t-ZrO_(2)分散特性的优化有利于细化和均匀化ZTA陶瓷的微观结构、增大Al_(2)O_(3)晶界的残余压应力、增强t-ZrO_(2)颗粒的相变活性、延长裂纹扩展路径。基于此,可实现细晶强化、相变强化、残余应力强化以及裂纹偏转增韧的协同作用,继而可大幅度提升ZTA陶瓷的强韧性与可靠性。而且,t-ZrO_(2)分散特性的优化可促进孤立t-ZrO_(2)相的形成,有利于弱化细晶及低导热第二相对ZTA陶瓷热导率的劣化作用,继而提升了ZTA陶瓷的热导率。同时,利用CP工艺成功制得力学-热学综合性能优异的ZTA陶瓷,其弯曲强度、断裂韧性、热导率、Weibull模量分别可达(669.11±42.35)MPa、(7.02±0.38)MPa·m^(1/2)、(29.81±0.28)W·m^(-1)·K^(-1)、18.62,表明t-ZrO_(2)分散特性的优化对制备高强韧高可靠性高导热ZTA陶瓷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陶瓷 分散均匀性 微观结构 强韧化 弯曲强度 断裂韧性 热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f含量对湿化学法制备超细W-Y_(2)O_(3)复合材料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刘祯 颜硕 +2 位作者 罗来马 昝祥 吴玉程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5-138,共14页
本文在现有W-Y_(2)O_(3)材料基础上,引入微量Hf4+掺杂入Y_(2)O_(3),调节Y_(2)O_(3)与W晶粒之间的界面关系,从而改善W基材料的综合性能。通过改变Y与Hf元素的掺杂比例,获得纳米级W基复合粉体,在氢气气氛下常规烧结制备W-Y_(2)(Hf)O_(3)... 本文在现有W-Y_(2)O_(3)材料基础上,引入微量Hf4+掺杂入Y_(2)O_(3),调节Y_(2)O_(3)与W晶粒之间的界面关系,从而改善W基材料的综合性能。通过改变Y与Hf元素的掺杂比例,获得纳米级W基复合粉体,在氢气气氛下常规烧结制备W-Y_(2)(Hf)O_(3)复合材料。采用SEM、TEM等表征手段对W-Y_(2)(Hf)O_(3)复合材料的性能进行表征分析,研究Y与Hf元素在材料中的作用规律。结果表明:掺杂Hf元素有利于后续氢气还原,在第二相掺杂量不变条件下,当Hf含量增加时,所获得的粉体粒径减小,W-3Y-7Hf的粒径约为100 nm,明显小于传统制备的W-Y_(2)O_(3)粉体。烧结后的块体晶粒尺寸细化,显微硬度和相对密度随之增大,成分为W-3Y-7Hf烧结块体显微硬度最高,为513.7HV_(0.2),致密度为97.6%。在钨基材料中同时添加Y与Hf元素会在钨晶粒的晶界与晶内处形成复合第二相氧化物Y_(2)Hf_(2)O_(7)颗粒,尺寸更小,弥散强化作用更强;其中,W-3Y-7Hf中第二相氧化物颗粒尺寸仅为200 nm左右,与钨晶界产生良好的界面结合关系,形成半共格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级钨基复合粉体 湿化学法 弥散强化 复合第二相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15Ti ODS奥氏体钢晶粒组织与纳米粒子的透射电镜表征 被引量:4
5
作者 龚翱翔 徐驰 +1 位作者 安瞻 佟振峰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90-195,共6页
15-15Ti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其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高温力学性能成为钠冷快堆包壳的候选材料,其高温力学性能和抗辐照肿胀能力可以通过氧化物弥散强化(ODS)进行增强。本工作对通过机械合金化以及锻造工艺制备的15-15Ti ODS奥氏体钢和作为参... 15-15Ti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其优异的耐腐蚀性能和高温力学性能成为钠冷快堆包壳的候选材料,其高温力学性能和抗辐照肿胀能力可以通过氧化物弥散强化(ODS)进行增强。本工作对通过机械合金化以及锻造工艺制备的15-15Ti ODS奥氏体钢和作为参比材料的15-15Ti奥氏体钢的微观结构进行研究,对ODS钢中氧化物颗粒的分布以及强化机制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研究发现氧化物弥散粒子分布总体均匀但有成团聚集倾向。Y-Zr-O粒子的平均粒径为(9.97±0.04) nm,平均粒距为(17.25±0.68) nm,数密度约为4.49×10^(22)m^(-3)。在透射电镜明场像下观察到ODS样品中氧化物颗粒对位错的钉扎作用。扫描透射(STEM)结合能谱分析显示ODS样品中有两种氧化物,分别为占比较少的Al_(2)O_(3)以及占比较多的Y_(4)Zr_(3)O_(12)。高分辨电镜表征发现第二相粒子与基体之间出现共格或半共格界面的迹象,并且少数粒子周围出现非晶化界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15Ti 奥氏体钢 微观结构 氧化弥散强化颗粒 透射电子显微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含量及热处理对Al-Cu-Mn合金显微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6
作者 宋转转 尹登峰 +2 位作者 王华 谢凯文 徐庆 《矿冶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6-162,共7页
研究了热处理制度和Cu含量对2种常规铸造Al-Cu-Mn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2.8合金适宜的热处理制度为525℃×16 h+170℃×8 h,Cu5.7合金适宜的热处理制度为525℃×16 h+170℃×14 h;在此热处理制度下,Cu... 研究了热处理制度和Cu含量对2种常规铸造Al-Cu-Mn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2.8合金适宜的热处理制度为525℃×16 h+170℃×8 h,Cu5.7合金适宜的热处理制度为525℃×16 h+170℃×14 h;在此热处理制度下,Cu2.8合金与Cu5.7合金抗拉强度分别达到209.76 MPa、349.15 MPa,屈服强度分别为107.15 MPa、216.21 MPa。详细研究了时效后合金的析出行为,Cu含量对Al-Cu-Mn合金时效析出行为有重要影响,固溶过程中T相的析出使低Cu合金Cu原子贫化,θ′相只在T相附近黏附,只有高Cu合金基体中才能析出弥散的θ″相,θ″相是高Cu合金强度更高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CU-MN合金 热处理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时效强化 固溶处理 析出相 弥散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剧烈塑性变形引起的LZ91镁合金微管的强度-塑性协同强化
7
作者 周逸文 许虎 +1 位作者 蔡维 严凯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9期107-111,共5页
采用原材料挤压棒+终挤压和等通道挤压(ECAP)棒+终挤压分别制备了外径2 mm和壁厚0.3 mm的LZ91镁合金微管。研究了两种方式得到的微管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加入ECAP后,微管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由170、185 MPa和22%提高... 采用原材料挤压棒+终挤压和等通道挤压(ECAP)棒+终挤压分别制备了外径2 mm和壁厚0.3 mm的LZ91镁合金微管。研究了两种方式得到的微管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加入ECAP后,微管的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伸长率分别由170、185 MPa和22%提高到200、210 MPa和30%。这主要是由于ECAP造成了显微组织的细化的同时使原始组织中就存在的Mg O和ZnO转换为弥散分布的纳米尺寸颗粒。这些纳米氧化物在后续的挤压过程中促使基体发生动态再结晶并提高显微组织的热稳定性,室温拉伸中会造成位错运动阻力和加工硬化率的上升,从而同时提高了微管的强度和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Z91镁合金 镁合金微管 等通道挤压(ECAP) 氧化物弥散强化 强度塑性协同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i元素对钛/钢异种金属接头成形及微观组织影响
8
作者 孙清洁 陶玉洁 +3 位作者 甄祖阳 刘一搏 张清华 刘岳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共7页
采用T2Cu和CuSi3焊丝在相同工艺参数下对厚度为1 mm的TC4钛合金及304不锈钢进行焊接,并借助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y,OM)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研究了两种焊丝下的TC4/304异种金属焊接熔池冶金行为.对比... 采用T2Cu和CuSi3焊丝在相同工艺参数下对厚度为1 mm的TC4钛合金及304不锈钢进行焊接,并借助光学显微镜(optical microscopy,OM)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研究了两种焊丝下的TC4/304异种金属焊接熔池冶金行为.对比分析了不同焊丝成分,尤其是Si元素的加入对TC4/304异种金属接头宏观成形、界面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Si元素的加入使液态熔池流动性显著增强,消除了凹陷和孔洞等缺陷,解决了焊缝背部熔合不良问题,焊缝宏观成形显著改善.两种焊丝均有效阻隔了Ti,Fe原子,钛/铜界面未生成Ti-Fe化合物,但在焊缝中心以及铜/钢界面处生成了少量Ti-Fe相.CuSi3焊丝中充足的Si元素不仅使Ti5Si3相形核生长的更加充分,在熔池流动的作用下均匀分布于焊缝中,对接头起到弥散强化作用.与T2Cu焊丝相比,CuSi3焊丝所得接头的抗拉强度提升了81.4%,最高达到366.8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钢异种金属焊接 SI元素 焊缝成形 微观结构 弥散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体化快堆包壳用ODS合金的研制
9
作者 李静 李峻宏 +5 位作者 冯伟 熊良银 刘实 刘一哲 李依依 周培德 《原子能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48-158,共11页
氧化物弥散强化(oxide dispersion strengthened,ODS)合金因为其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耐辐照肿胀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成为第4代裂变反应堆及一体化快堆包壳的优选结构材料,其杰出的综合性能与基体中弥散分布的、尺寸细小的纳米析出相密不... 氧化物弥散强化(oxide dispersion strengthened,ODS)合金因为其优异的高温力学性能、耐辐照肿胀性能和耐腐蚀性能成为第4代裂变反应堆及一体化快堆包壳的优选结构材料,其杰出的综合性能与基体中弥散分布的、尺寸细小的纳米析出相密不可分。通过机械合金化和热等静压工艺,研制了两组12Cr-ODS FeCr合金。采用旋转锻造和冷轧工艺实现ODS合金棒材和包壳管材的制备,并开展纳米析出相分析、力学性能测试及热物理性能检测。结果表明,两组合金中的纳米氧化物主要为立方结构的Y_(2)Ti_(2)O_(7),尺寸细小且弥散分布;少量C元素的添加增加纳米析出相的颗粒尺寸。纳米析出相在合金中的弥散分布不影响材料体系的膨胀系数和热导率,但是影响材料的比热容,增加材料在高温条件下的热惯性。由于合金内纳米析出相的高密度析出及其对位错和晶界的强钉扎,ODS合金棒材表现出优异的抗高温蠕变性能,ODS合金管材表现出优异的高温拉伸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包壳材料 氧化物弥散强化合金 纳米析出相 高温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物掺杂对钼铼合金板材力学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王广达 熊宁 况春江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3-238,247,共7页
通过在钼铼合金中加入La_(2)O_(3)和ZrO_(2),研究了氧化物掺杂对烧结坯料相对密度以及最终轧制板坯室温力学性能的影响,比较了两种氧化物的不同作用。研究发现,掺杂氧化物可以明显降低合金粉末粒度、细化晶粒,掺杂ZrO_(2)的钼铼合金晶... 通过在钼铼合金中加入La_(2)O_(3)和ZrO_(2),研究了氧化物掺杂对烧结坯料相对密度以及最终轧制板坯室温力学性能的影响,比较了两种氧化物的不同作用。研究发现,掺杂氧化物可以明显降低合金粉末粒度、细化晶粒,掺杂ZrO_(2)的钼铼合金晶粒尺寸最小,但会因晶型相变降低烧结坯的相对密度。轧制变形可以提高合金板材的硬度和强度,掺杂La_(2)O_(3)的钼铼合金可以获得更高的强度并且塑性几乎不变,掺杂ZrO_(2)的钼铼合金则在强度提高的同时塑性降低。掺杂ZrO_(2)的钼铼合金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最大,分别为1034 MPa和888.2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钼铼合金 稀土氧化物 陶瓷氧化物 弥散强化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固本清秽”理论辨治前列腺癌思路探析
11
作者 於丙寅 李文婷 +1 位作者 张淇 吴勉华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1-725,共5页
总结吴勉华教授基于“固本清秽”理论辨治前列腺癌的思路和方法,认为前列腺癌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肾亏虚、癌毒蕴结是前列腺癌的发病基础,湿、痰、热、瘀相互搏结是前列腺癌的病机关键。临证从“固本清秽”辨治前列腺癌,温肾滋肾... 总结吴勉华教授基于“固本清秽”理论辨治前列腺癌的思路和方法,认为前列腺癌病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脾肾亏虚、癌毒蕴结是前列腺癌的发病基础,湿、痰、热、瘀相互搏结是前列腺癌的病机关键。临证从“固本清秽”辨治前列腺癌,温肾滋肾以固先天之本,健脾运脾以培后天之本,清热利湿、化痰祛瘀以清秽解毒。固本以促清秽,清秽以助固本,实现二者动态平衡,协同控制肿瘤的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固本清秽 清热利湿 化痰行瘀 解毒散结 名医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体合金强化对铜基复合材料摩擦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龙志 李根 +3 位作者 马现军 李文佳 赵明娟 张道达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29-537,共9页
根据高温高强铜合金的设计思路,采用粉末冶金方法通过添加Cu-7.0Ni-1.75Si-0.5Cr合金制备基体强化的铜基复合材料,探究基体合金强化对复合材料组织形貌、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7.0Ni-1.75Si-0.5Cr合金在基体中析出... 根据高温高强铜合金的设计思路,采用粉末冶金方法通过添加Cu-7.0Ni-1.75Si-0.5Cr合金制备基体强化的铜基复合材料,探究基体合金强化对复合材料组织形貌、力学性能和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u-7.0Ni-1.75Si-0.5Cr合金在基体中析出Ni2Si和Cr3Si两种硬质相,且在基体中弥散分布;随着基体中Cu-7.0Ni-1.75Si-0.5Cr合金含量的增加,复合材料的硬度和压缩强度逐渐增加,最高分别达到45.9HBW和137.4 MPa,比铜基体分别提高了17.4%和17.7%;随着基体中Cu-7.0Ni-1.75Si-0.5Cr合金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摩擦因数逐渐增加,过量的Cu-7.0Ni-1.75Si-0.5Cr合金使复合材料磨损量增加。当Cu-7.0Ni-1.75Si-0.5Cr合金含量为50%时,铜基复合材料摩擦磨损性能最佳。Cu-7.0Ni-1.75Si-0.5Cr合金对铜基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基体合金强化效果,能够有效改善其摩擦磨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 铜基复合材料 基体强化 弥散分布 摩擦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Al_2O_3纳米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短流程制备工艺及性能 被引量:14
13
作者 程建奕 汪明朴 +2 位作者 李周 郭明星 曹先杰 《材料科学与工艺》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7-130,134,共5页
研究了一种简化的短流程工艺,成功地制备出几种不同成分的Cu-Al2O3弥散强化铜合金.对Cu-0.3wt%Al合金粉末内氧化的研究表明,在700℃~900℃内氧化时,早期进行得非常迅速,硬度的提高主要发生在1h以内;不同温度下内氧化达到硬度峰值的时... 研究了一种简化的短流程工艺,成功地制备出几种不同成分的Cu-Al2O3弥散强化铜合金.对Cu-0.3wt%Al合金粉末内氧化的研究表明,在700℃~900℃内氧化时,早期进行得非常迅速,硬度的提高主要发生在1h以内;不同温度下内氧化达到硬度峰值的时间也各不相同,且900℃内氧化时硬度的峰值为最高(HV=141).随Al2O3体积分数的增加,挤压态合金σb和σ0.2均逐渐升高,但其增速随Al2O3的增加有逐渐减缓之势.经不同变形量的冷拉拔后,σb和σ0.2基本呈相对均匀的速度增加,且随Al2O3含量的增加,加工硬化的速率逐渐变慢,延伸率则相应降低,电导率的下降幅度不大.所有Cu-Al2O3合金在退火后均能保持其大部分强度(≥7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O3 短流程 弥散强化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Al合金内氧化工艺参数对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程建奕 敖学文 +1 位作者 余方新 谭敦强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29-33,共5页
对Cu-0.3Al合金粉末进行了内氧化工艺及其动力学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内氧化温度条件下,初期(15min)合金的电导率和硬度均显著提高,随内氧化时间延长,电导率和硬度略有提高,一定时间后电导率趋于不变,硬度甚至略有下降,且温度越高硬度... 对Cu-0.3Al合金粉末进行了内氧化工艺及其动力学研究。研究表明:在不同内氧化温度条件下,初期(15min)合金的电导率和硬度均显著提高,随内氧化时间延长,电导率和硬度略有提高,一定时间后电导率趋于不变,硬度甚至略有下降,且温度越高硬度达到峰值所需的时间越短。900℃×1h内氧化条件下合金的性能达到最佳,电导率值达到84.6%IACS,硬度高达HV130。内氧化的温度对内氧化析出物A12O3的形核和长大有较大影响,随着内氧化温度的升高和内氧化过程的进行,A12O3粒子的尺寸有所长大,部分粒子发生γ相向粗大的α相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氧化 工艺 动力学 弥散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_2O_3弥散粒子对Cu-Al_2O_3合金高温退火显微组织的影响 被引量:9
15
作者 程建奕 敖学文 +1 位作者 汪明朴 郭明星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928-1933,共6页
利用TEM研究弥散Al2O3粒子对变形Cu-Al2O3弥散强化铜合金高温退火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弥散强化铜合金等时(1h)退火时,显微硬度HV呈缓慢下降趋势,没有发生突降现象;弥散铜高温退火主要以位错亚结构回复为主,而亚晶较为少见;粒子弥... 利用TEM研究弥散Al2O3粒子对变形Cu-Al2O3弥散强化铜合金高温退火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弥散强化铜合金等时(1h)退火时,显微硬度HV呈缓慢下降趋势,没有发生突降现象;弥散铜高温退火主要以位错亚结构回复为主,而亚晶较为少见;粒子弥散参数和胞壁性质对退火时的回复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Al2O3弥散粒子影响位错在胞壁内的运动,阻碍胞壁内位错重排、迁移,使得胞壁很难通过运动而获得位向差的积累,从而阻碍大角晶界的形成;随合金中弥散粒子含量的增大和粒子间距的减小,亚晶形核更加困难;Cu-Al2O3合金冷轧过程中形成的胞组织的胞壁具有较小的平均位向差,导致弥散铜合金高温退火时难以形成具有明晰边界的亚晶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2O3弥散粒子 弥散强化铜 显微组织 退火 回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氧化-冷轧制备Al_2O_3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组织与性能 被引量:12
16
作者 高翔 罗丰华 +3 位作者 谭永菊 付晓虎 陈春辉 崔建民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2019-2024,共6页
以Cu-0.15%(质量分数)Al合金粉末为原料、Cu2O为氧化剂,采用内氧化-冷轧法制备Al2O3弥散强化铜合金,研究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由内氧化-冷轧法制备的合金的σb>520MPa、σ0.2/σb>90%、电导率(IACS)也保持在80%以上;经950... 以Cu-0.15%(质量分数)Al合金粉末为原料、Cu2O为氧化剂,采用内氧化-冷轧法制备Al2O3弥散强化铜合金,研究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结果表明:由内氧化-冷轧法制备的合金的σb>520MPa、σ0.2/σb>90%、电导率(IACS)也保持在80%以上;经950℃退火后,合金的σb>400MPa;此合金具有高强、高导和优良的抗高温软化性能;冷轧态弥散强化铜合金的组织呈拉长变形的纤维状,试样断口分布有一定数量的韧窝;经950℃退火后,合金的纤维组织宽化,试样断口表面韧窝增多、变深,塑性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合金 弥散强化铜合金 内氧化 冷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Cu-Al_2O_3复合材料致密化加工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李增德 崔舜 +3 位作者 刘学文 林晨光 李明 李学军 《粉末冶金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04-307,共4页
Cu-Al2O3复合材料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其致密化加工方法主要有热挤压、锻造和冷加工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弥散强化铜塑性变形的研究,详细介绍了弥散强化铜致密化加工研究的现状。热挤压是生产弥散强化铜的主要加工方法,不同挤压方式和挤... Cu-Al2O3复合材料具有很多优异的性能,其致密化加工方法主要有热挤压、锻造和冷加工等。本文综述了国内弥散强化铜塑性变形的研究,详细介绍了弥散强化铜致密化加工研究的现状。热挤压是生产弥散强化铜的主要加工方法,不同挤压方式和挤压工艺对材料性能有很大影响。锻造是生产大断面尺寸弥散强化铜的重要手段,处于三向压应力状态锻造后弥散强化铜的性能可优于挤压态弥散强化铜。冷加工也是弥散强化铜生产中的关键步骤,主要作用为材料成形和提高力学性能。本文还对该领域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将来应进一步从理论上加强对弥散强化铜致密化加工的研究,并开拓新的致密化加工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U-AL2O3 复合材料 弥散强化 塑性变形 致密化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氧化法制备Cu-Al_2O_3复合材料的组织性能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玉娟 王晓伟 +2 位作者 任凤章 李红霞 魏世忠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9-12,2-3,共4页
采用Cu—Al合金薄板,使用包埋法内氧化法,制备Cu—Al2O3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组织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内氧化时间的增加,内氧化层深逐渐增加,但时间延长增幅较小;固溶在铜基体中的Al内氧化时以γ-Al2O3的形式析出,... 采用Cu—Al合金薄板,使用包埋法内氧化法,制备Cu—Al2O3复合材料,并对其微观组织和性能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内氧化时间的增加,内氧化层深逐渐增加,但时间延长增幅较小;固溶在铜基体中的Al内氧化时以γ-Al2O3的形式析出,Al2O3颗粒的粒径为20~50nm;Cu-Al的合金薄板内氧化后表面硬度显著提高,Al含量(质量分数)为0.5%时,可达158HV;从表面到心部显微硬度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强化 Cu—Al2O3 复合材料 内氧化法 显微组织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工艺对氧化物弥散强化Fe-Cr合金微观结构和致密化的影响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明 周张健 +5 位作者 何培 许迎利 马垚 黎兴刚 燕青芝 葛昌纯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552-555,共4页
将预合金粉雾化粉与Ti粉、纳米Y2O3粉混合后进行机械合金化,所得粉末用热等静压进行固结,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参数对所得样品进行热处理。利用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TEM)等检测工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机械合金化中导致的孔洞会在热等静压后... 将预合金粉雾化粉与Ti粉、纳米Y2O3粉混合后进行机械合金化,所得粉末用热等静压进行固结,采用不同的热处理参数对所得样品进行热处理。利用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TEM)等检测工具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机械合金化中导致的孔洞会在热等静压后保留在试样基体中,随正火温度的提高,孔洞的形貌由不规则大孔洞变为细小均匀分散的小孔;在1 100℃下保温5 h后,孔洞粗化。TEM显示,随正火温度的提高,晶粒发生长大而粗化,并伴随着显微硬度的下降,当在1 050℃后继续增加温度,则硬度变化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合金化 铁素体 氧化物弥散强化 热等静压 孔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粉末冶金Cu-0.6%Al合金内氧化析出产物的观察 被引量:3
20
作者 陆艳杰 康志君 +4 位作者 崔舜 林晨光 惠志林 李明 周增林 《粉末冶金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56-258,共3页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其携带的能谱分析仪、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设备,对粉末冶金内氧化法制备的Cu-0·6%Al合金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分析,重点观察了弥散析出相的颗粒形貌、大小及分布,并对其物相及影响因素进行...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透射电子显微镜及其携带的能谱分析仪、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等设备,对粉末冶金内氧化法制备的Cu-0·6%Al合金的微观组织进行了观察分析,重点观察了弥散析出相的颗粒形貌、大小及分布,并对其物相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表明:铜基体相上弥散分布的颗粒相为Al2O3,晶内Al2O3颗粒的平均粒径5nm,平均间距20nm;晶界处Al2O3颗粒的平均粒径20nm,平均间距50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氧化 弥散强化铜合金 A12O3颗粒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