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6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FD-DPM双向耦合模型的水稻导苗机构设计与仿真
1
作者 葛宜元 郭宁宁 +2 位作者 齐庆龙 孟庆祥 高洪才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250-257,共8页
为增加水稻钵体的抛出速度,提高落秧率,针对水稻钵体被机载水稻抛秧装置顶出脱盘后的运动状态,进行导苗机构的设计。通过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D)的离散相模型(DPM),对钵体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追踪研究,并对导苗机构内腔的流速和压力分布... 为增加水稻钵体的抛出速度,提高落秧率,针对水稻钵体被机载水稻抛秧装置顶出脱盘后的运动状态,进行导苗机构的设计。通过建立计算流体力学(CFD)的离散相模型(DPM),对钵体颗粒的运动轨迹进行追踪研究,并对导苗机构内腔的流速和压力分布进行分析,得出气相的分布特点和原因。选取导苗机构入口速度、折弯角度和管长作为试验因素,以抛出速度为指标,进行仿真试验和响应面分析,模拟钵体颗粒在流场内的耦合情况进行抛秧管末端处颗粒抛出速度的数据分布监测,得出影响抛出速度的因素主次关系为折弯角度>入口风速>管长,最优参数组合为入口风速25 m/s、折弯角度6°、管长612 mm,此时钵体颗粒的抛出速度为19.8 m/s。通过对带苗钵体在导苗机构的运动情况进行实际验证,测得10组试验平均抛出速度为17.3 m/s,与仿真试验误差为12%左右,证明仿真试验的最优参数组合可行,满足设计要求。研究成果可为机载水稻抛秧装置的研究提供设计依据和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导苗机构 计算流体力学 离散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PM的SCR脱硝蜂窝状催化剂磨损特性研究
2
作者 陈路敏 钱付平 +5 位作者 朱晨 于灵涛 李海金 高艺华 吴越 黄乃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5163-5172,I0019,共11页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phase model,CFD-DPM)数值模拟方法,对水泥窑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反应器脱硝单通道催化剂的磨损冲蚀进行研究,分析催化剂各部位磨损... 利用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phase model,CFD-DPM)数值模拟方法,对水泥窑选择性催化还原法(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SCR)反应器脱硝单通道催化剂的磨损冲蚀进行研究,分析催化剂各部位磨损冲蚀形貌,获取其不同部位冲蚀磨损特性。结果表明:飞灰颗粒对催化剂端面的碰撞破坏最严重,水泥窑SCR脱硝催化剂端面拐角磨损风险最高,磨损范围在催化剂沿程的前3%。在2~7 m/s内催化剂壁面的最大磨损率随速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在0~90°入射角范围内整体磨损率呈正态分布,入射角为45°时存在磨损峰。当入射角由45°峰值调整到5°时,催化剂平均磨损率下降56.47%。入射角大于45°的磨损率虽也呈下降趋势,但其对催化剂端面的磨损作用大于小入射角的情况,工程中尽量将烟气入射角维持在至少20°以下,减少烟气入射角对催化剂前部的磨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窑烟气 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元 催化剂磨损 磨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压管汇90°弯头冲蚀磨损分析及预测
3
作者 莫丽 刘雄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5-23,共9页
为避免压裂作业时高压管汇因冲蚀磨损导致管汇穿孔、爆管等事故,提高压裂作业效率,分析压裂携砂液流动特性对90°弯头冲蚀磨损的影响机制,利用MATLAB编写程序精确定位弯头冲蚀区域,建立灰色马尔可夫冲蚀磨损预测模型,并通过数值模... 为避免压裂作业时高压管汇因冲蚀磨损导致管汇穿孔、爆管等事故,提高压裂作业效率,分析压裂携砂液流动特性对90°弯头冲蚀磨损的影响机制,利用MATLAB编写程序精确定位弯头冲蚀区域,建立灰色马尔可夫冲蚀磨损预测模型,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弯头部位的冲蚀磨损是由于流体携带颗粒在弯头处速度方向发生改变和弯头处存在涡流将颗粒从截面中心携带至弯头管壁,两者使得颗粒与管壁发生碰撞导致磨损;冲蚀磨损区域主要集中在轴向角45°~75°,周向角45°~135°之间;无偏GM(1,1)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高于GM(1,1)预测模型10.32%,将马尔可夫链运用到GM(1,1)模型和无偏GM(1,1)模型,预测精度分别提高了78.06%和75.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压管汇 冲蚀磨损 灰色预测 马尔可夫链 dpm模型 固液两相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管道复杂流场气固两相流DPM仿真优化 被引量:34
4
作者 张涛 李红文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48,共10页
针对Fluent中气固两相流离散相模型(DPM)仿真,为提高通用模型对管道节流复杂流场问题仿真时的准确性,在结合气相流场分析与固相颗粒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DPM优化的4项措施,即从气相速度入口模型、颗粒曳力模型、颗粒壁面碰撞模型、颗... 针对Fluent中气固两相流离散相模型(DPM)仿真,为提高通用模型对管道节流复杂流场问题仿真时的准确性,在结合气相流场分析与固相颗粒受力分析的基础上,提出DPM优化的4项措施,即从气相速度入口模型、颗粒曳力模型、颗粒壁面碰撞模型、颗粒所受各个力的合理取舍4个方面进行优化.通用模型的优化通过调用Fluent相关宏并编制用户自定义函数(UDF)程序实现.实验已验证优化DPM的准确性明显优于通用DPM,具体体现在:两相流型转换时气相速度区间的模拟,颗粒沉降气相临界速度的模拟方面,这2项指标优化后比优化前分别提高55%和50%;在实验管道局部阻力损失与节流孔板前颗粒速度分布的模拟仿真方面,优化DPM显然具有更准确的优势.通过实流实验与仿真模拟的对比,证明优化是有效的.从研究过程可以得出,模型优化的方法对于其他类似的复杂流场工况具有通用性和工程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流体力学 气固两相流 离散相模型 用户自定义函数 标准孔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串联弯管间距对弯管冲蚀磨损影响的数值模拟
5
作者 刘明颢 刘旭煜 +2 位作者 上官杨沁 廖锐全 刘凯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6707-6716,共10页
在天然气管道输送系统中,串联弯管由于其特殊结构以及天然气出砂特性,管道弯管处特别容易受到冲蚀的影响。串联弯管的冲蚀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两弯头的连接管长度是不可忽视的变量。为此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在天然气管道输送系统中,串联弯管由于其特殊结构以及天然气出砂特性,管道弯管处特别容易受到冲蚀的影响。串联弯管的冲蚀行为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其中两弯头的连接管长度是不可忽视的变量。为此采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离散相模型(discrete phase model,DPM)数值模拟方法,对含砂天然气在不同间距下串联弯管冲蚀行为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当两个弯管串联安装时,下游弯管的腐蚀形貌和速率受两个弯管之间距离的影响较大。随着串联弯管中间段长度的增加,上游弯管的腐蚀形貌均呈V字形,但下游弯管的腐蚀形貌则由三角形逐渐变化为V字形。此外,因重力对砂粒运移轨迹产生的影响,下游弯管冲蚀磨损最严重区域相较于上游弯管要靠后5°~8°。通过对下游弯管多角度切面流场进行分析,气流经过中间段后在下游弯管处产生了较复杂的二次流,因此下游弯管的最大冲蚀速率随着串联弯管中间段长度的增加,呈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变化规律。研究成果可为优化双弯管系统的工程设计和冲蚀防控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弯管 计算流体动力学-离散相模型(CFD-dpm) 冲蚀磨损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M模型的光伏组件冲蚀磨损特性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赵明智 张旭 +2 位作者 康晓波 孙浩 苗一鸣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23-228,共6页
文章运用离散相模型(DPM)模拟了风沙气固两相流中的沙粒对光伏组件表面的冲蚀磨损,分析了不同的风速、沙粒粒径、安装倾角下,光伏组件表面冲蚀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光伏组件表面的冲蚀率随着风速的变化呈指数变化趋势;光伏组件... 文章运用离散相模型(DPM)模拟了风沙气固两相流中的沙粒对光伏组件表面的冲蚀磨损,分析了不同的风速、沙粒粒径、安装倾角下,光伏组件表面冲蚀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光伏组件表面的冲蚀率随着风速的变化呈指数变化趋势;光伏组件表面冲蚀率随着安装倾角的变化而发生明显变化。这说明风速和安装倾角是影响光伏组件表面冲蚀率的两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伏组件 风沙气固两相流 dpm模型 冲蚀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向对街谷内颗粒物扩散的DPM数值模拟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荣双 王萍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38-42,共5页
该文基于CFD软件,建立城市街道峡谷颗粒物扩散的三维模型,采用标准k-ε两方程模型模拟城市街谷内的连续气流场,在此基础上采用离散相模型(DPM)对高宽比为2的街谷内颗粒物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不同风向下空气流场和迎风壁面、背... 该文基于CFD软件,建立城市街道峡谷颗粒物扩散的三维模型,采用标准k-ε两方程模型模拟城市街谷内的连续气流场,在此基础上采用离散相模型(DPM)对高宽比为2的街谷内颗粒物浓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给出了不同风向下空气流场和迎风壁面、背风壁面以及人体呼吸高度处街谷颗粒物浓度的分布。计算结果表明,风向对街谷壁面颗粒物浓度的分布有着显著影响:0°风向下风速为0.4m/s时,街谷壁面颗粒物积累浓度最大,流场呈现出明显的二维特性,不利于颗粒物扩散;其次是45°风向2 m/s风速;90°风向下风速为6m/s时最有利于街谷颗粒物浓度的扩散。外部大气湍流的驱使使得垂直风向街区内产生强烈漩涡,导致相同风速下街谷背风壁面颗粒物浓度均高于迎风壁面颗粒物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街道峡谷 颗粒物浓度 离散相模型 风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称双旋流器分离效果的数值模拟探究
8
作者 蒋立伟 刘亚运 +2 位作者 王传洋 贾繁硕 王广杰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1-35,共5页
针对半导体探针组件微加工后难以分离工件和切屑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对称双旋流器结构,应用Ansys Fluent软件,采用雷诺应力模型(RSM)和离散相模型(DPM)模拟不同大小粒子固-固分离过程,以探究该新型结构的旋流器的分离效果。数值模拟结果表... 针对半导体探针组件微加工后难以分离工件和切屑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对称双旋流器结构,应用Ansys Fluent软件,采用雷诺应力模型(RSM)和离散相模型(DPM)模拟不同大小粒子固-固分离过程,以探究该新型结构的旋流器的分离效果。数值模拟结果表明,该新结构两旋流器的旋向对分离效果有比较明显的影响;而其中间管道的长度则对粒子直径小于200μm的情况下有一定的影响,而大于200μm时基本没有影响;与传统旋流器入口的状态下相比较,新设计的入口有明显分离效果,而传统入口加入的粒子几乎溢流而出;不同粒子组成的混合粒子流,对分离效果影响有限,在粒径大小达到300μm后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器 数值模拟 CFD 雷诺应力模型(RSM) 离散相模型(d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热蒸汽管道喷雾冷却特性数值分析
9
作者 蒋璨 崔龙豪 +3 位作者 夏童玲 李奥 孙中国 席光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132,共11页
针对蒸汽管道中喷雾冷却效果不佳及冷却后蒸汽温度分布不均匀问题,采用离散相模型对喷雾冷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喷雾初始粒径、冷却水流量及喷嘴数对冷却过程的影响。首先,验证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并设计正交实验;然后,通过极差分析... 针对蒸汽管道中喷雾冷却效果不佳及冷却后蒸汽温度分布不均匀问题,采用离散相模型对喷雾冷却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了喷雾初始粒径、冷却水流量及喷嘴数对冷却过程的影响。首先,验证数值模型的有效性并设计正交实验;然后,通过极差分析探究不同参数对温度降低量、温度不均匀程度及液滴蒸发率的影响规律;最后,探讨液滴粒径不同导致的蒸发破碎现象差异对液滴蒸发率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当粒径从50μm增大到200μm时,受到的曳力和撞击壁面引起的二次破碎影响逐渐增强,且随着液滴粒径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趋势;冷却水雷诺数每增加439.04,管道出口平均温度降低约2K;喷嘴数对出口温度分布的不均匀程度影响较大,当喷嘴数为2时,温度分布最不均匀,喷嘴数为4、冷却水雷诺数为4443.2、粒径为50μm时,冷却效果最优,温度分布最均匀。该研究可为明晰管道内喷雾冷却的影响因素及指导工程中减温器的选择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雾冷却 正交实验 离散相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稳态DPM模拟研究长压短抽式掘进面粉尘运移规律 被引量:14
10
作者 胡方坤 时国庆 +2 位作者 张义坤 王帅领 王德明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04-108,共5页
建立了长压短抽式通风条件下掘进面巷道模型,采用非稳态离散相模型研究吸风口安设于掘进机上部条件下,巷道内粉尘实时运移与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掘进机附近巷道内存循环风流区域,使得粉尘由掘进机后侧和旁侧流经掘进断面;掘进巷道... 建立了长压短抽式通风条件下掘进面巷道模型,采用非稳态离散相模型研究吸风口安设于掘进机上部条件下,巷道内粉尘实时运移与分布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掘进机附近巷道内存循环风流区域,使得粉尘由掘进机后侧和旁侧流经掘进断面;掘进巷道前部存在高浓度粉尘聚集区域,最高粉尘浓度达到1400 mg/m3以上,开启除尘风机60 s后可使前部粉尘平均浓度由1120 mg/m3降低至815 mg/m3,降幅27%;前50 m巷道内的平均粉尘浓度可由578mg/m3降至268 mg/m3,降幅达53.6%,该布置方式下总体除尘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压短抽式通风方式 非稳态离散相模型 粉尘运移规律 除尘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桨搅拌槽内气液分散特性的CFD-DPM模拟 被引量:7
11
作者 李良超 徐斌 向科峰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51-156,共6页
为研究气液搅拌反应器内气体的分散和返混效果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ent 6.2,液相和气相分别采用Euler模型和离散相模型(DPM),对双层六直叶圆盘涡轮桨(6-DT)搅拌槽内气液两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槽内... 为研究气液搅拌反应器内气体的分散和返混效果对反应器性能的影响,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软件Fluent 6.2,液相和气相分别采用Euler模型和离散相模型(DPM),对双层六直叶圆盘涡轮桨(6-DT)搅拌槽内气液两相流动进行数值模拟,得到了槽内宏观流动场和气含率分布.通过统计不同时刻逸出液面的示踪气泡数量,对搅拌槽内气体停留时间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搅拌槽内液相在每层桨区形成了典型的双循环流型,槽内共有4个循环涡存在,气体易在循环涡涡心处聚集导致局部气含率相对较高,而在槽底区和两桨间区局部气含率相对较低;搅拌槽内气体停留时间分布具有单峰和拖尾现象,并受流型、气泡尺寸和操作条件等影响;提高搅拌转速或减小通气量有利于气体在槽内返混和分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槽 气液两相流 气含率 离散相模型 数值模拟 停留时间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M模型的PDC钻头井底岩屑黏附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2
作者 陈修平 邹德永 +3 位作者 李东杰 汤晶 魏玉皓 王伟 《石油机械》 2015年第8期5-10,共6页
为提高页岩气钻井效率、减少钻头泥包,根据现场常用PDC钻头建立三维流域模型,将岩屑模拟为从井底面射入流场的球状颗粒,用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法描述固相,将钻头体DPM边界条件设置为捕获,以岩屑颗粒捕获率作为反映泥包可能性的评价参数,结... 为提高页岩气钻井效率、减少钻头泥包,根据现场常用PDC钻头建立三维流域模型,将岩屑模拟为从井底面射入流场的球状颗粒,用拉格朗日粒子追踪法描述固相,将钻头体DPM边界条件设置为捕获,以岩屑颗粒捕获率作为反映泥包可能性的评价参数,结合井底流场结构特点,模拟分析了岩屑输运与黏附规律。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井底岩屑输运时沿程存在碰撞与反弹的不规则三维运动,这导致部分岩屑黏附到钻头体表面;对于不同尺寸的岩屑颗粒,各刀翼和排屑槽的岩屑颗粒捕获率Ra呈类似的变化规律,当岩屑粒径为10 mm时Ra最大,当粒径小于1 mm时,Ra较小且变化不大。岩屑容易发生黏附的情况为:流通面积较小处,流场异常复杂、三维特性明显处及存在大面积的涡旋处,涡旋导致流线偏向钻头体。增大排屑槽最小流通面积,提高切削齿附近流速,减小涡旋数量和强度,有利于预防和减少钻头泥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m模型 PDC钻头 泥包 固液两相 岩屑黏附 运输轨迹 排屑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的扫路车吸尘盘吸尘性能分析及结构优化
13
作者 李路阳 关红艳 李勇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3期99-104,116,共7页
由于扫路车吸盘不同的高度和纵向宽度以及肩部斜角会产生不同的吸尘效率,利用Fluent对吸盘模型内流场进行模拟分析,研究扫路车吸盘在不同高度和宽度时吸盘前进风口、侧边进风口、近地面和吸尘口的气流平均速度变化,得到吸盘在高度160 m... 由于扫路车吸盘不同的高度和纵向宽度以及肩部斜角会产生不同的吸尘效率,利用Fluent对吸盘模型内流场进行模拟分析,研究扫路车吸盘在不同高度和宽度时吸盘前进风口、侧边进风口、近地面和吸尘口的气流平均速度变化,得到吸盘在高度160 mm、纵向宽度220 mm时取值面速度最大,吸尘能力最佳;采用欧拉-拉格朗日离散相模型(DPM)对不同肩部斜角的吸盘进行气固两相流模拟,研究吸盘肩部斜角不同时直径为15 mm的尘粒捕获数量,结果表明当吸盘肩部斜角为8°时吸尘口捕获颗粒数量最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盘 纵向宽度 高度 离散相模型 捕获数量 最佳肩部斜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有源桥变换器移相离散集模型预测控制
14
作者 蒿天衢 黄家正 +3 位作者 董政 李守翔 陈倩 秦家旺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641-649,共9页
三有源桥(triple active bridge,TAB)变换器可以灵活连接多个电压等级,在直流微网、混合储能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模型预测控制是提升TAB变换器动态性能、实现端口解耦的有效策略.然而,由于TAB变换器功率传输模型复杂,采用连续集模型预... 三有源桥(triple active bridge,TAB)变换器可以灵活连接多个电压等级,在直流微网、混合储能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模型预测控制是提升TAB变换器动态性能、实现端口解耦的有效策略.然而,由于TAB变换器功率传输模型复杂,采用连续集模型预测控制,代价函数求解极其困难,工程应用价值低.本文结合有限集模型预测控制,首次提出了一种应用于TAB变换器的移相离散集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该方法在每个控制周期内通过对有限个离散化的移相角组合进行局部寻优,继而滑动寻优窗口,最终实现全局最优控制.该方法既保证了优异的动态性能、解耦性能,又避免了复杂的非线性方程组求解,极大增强了控制策略的实用性.同时,本文还分析了移相离散集模型预测控制中权重系数、离散增益、预测范围的优化配置.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有源桥变换器 移相离散集模型预测控制 快速动态响应 多端口解耦 移相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M模型的水喷雾抑制氯气泄漏扩散方法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范林盛 刘勇 +1 位作者 白金花 程智慧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9-95,共7页
有效的有毒气体泄漏扩散抑制方法可以减少液氯槽罐车道路运输事故泄漏后对周围人员生命健康的威胁。运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水喷雾抑制氯气泄漏扩散控制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水喷雾抑制氯气泄漏扩散行为进行了数值... 有效的有毒气体泄漏扩散抑制方法可以减少液氯槽罐车道路运输事故泄漏后对周围人员生命健康的威胁。运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水喷雾抑制氯气泄漏扩散控制模型;采用Fluent软件对水喷雾抑制氯气泄漏扩散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基于离散相模型(DPM)的不同喷射源类型、位置、数量等关键参数对氯气泄漏扩散抑制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喷射源类型水雾均能对氯气泄漏扩散起到抑制作用,但作用方式不同;在坡道路面设置水雾喷射源对坡道路面的氯气云团扩散具有更好的抑制效果,且随着与罐体距离的缩短,其抑制效果更佳;在坡道路面与平面路面的交界处或附近设置水雾喷射源,对平面路段后方的氯气云团扩散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随着水雾喷射源数量的增加,水雾对氯气泄漏扩散的抑制作用增强。该研究成果可为液氯道路运输过程中的氯气泄漏扩散应急处置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气泄漏 数值模拟 抑制扩散 水喷雾 离散相模型(d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M和RSM的一体化预制泵站结构优化 被引量:5
16
作者 夏瑞超 刘厚林 +1 位作者 张子旭 王凯 《流体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3-40,共8页
为了研究一体化预制泵站的沉积问题,基于FLUENT软件中的DPM模型对圆筒式一体化预制泵站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悬空高、泵间距、中心距等位置因素对于预制泵站内沉积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悬空高和泵间距的增大,沉积率呈增大趋势;... 为了研究一体化预制泵站的沉积问题,基于FLUENT软件中的DPM模型对圆筒式一体化预制泵站进行了数值计算,分析了悬空高、泵间距、中心距等位置因素对于预制泵站内沉积率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悬空高和泵间距的增大,沉积率呈增大趋势;随着中心距增大,沉积率先增大后减小;沉积率都高于60%。针对圆筒式预制泵站的流动问题,将其结构改成对隔流式,并以泵站内沉积率为目标,采用响应面法(RSM)对隔流式预制泵站隔流堰及预旋盆等结构参数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最佳结构参数组合的沉积率最低降至25.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制泵站 结构优化 沉积率 dpm R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DPM模型的化学链燃烧中二元颗粒定向分离过程放大模拟 被引量:3
17
作者 公宇桐 王晓佳 张波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347-1353,共7页
以拉格朗日法为基础,采用耦合离散元法(DEM)颗粒碰撞模型的稠密离散相模型(DDPM)对兆瓦级化学链燃烧放大系统中炭颗粒分离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究其中载氧体(OC)/煤焦(Char)二元颗粒物的定向分离特性,进一步研究了热态条件和下降管出... 以拉格朗日法为基础,采用耦合离散元法(DEM)颗粒碰撞模型的稠密离散相模型(DDPM)对兆瓦级化学链燃烧放大系统中炭颗粒分离器进行数值模拟研究,探究其中载氧体(OC)/煤焦(Char)二元颗粒物的定向分离特性,进一步研究了热态条件和下降管出口压力对二元颗粒物分离效果的影响,为炭颗粒分离器在热态条件下的运行稳定性以及下端与空气反应器之间的独立性提供数据支撑。结果表明:放大后的炭颗粒分离器因为分离空间与时间的增加,使载氧体/煤焦二元颗粒物的分离效果更好;同时,在热态条件下因气体黏度增大,使得煤焦分离效率进一步提升;此外,下降管出口压力的适度提升也能提高炭颗粒分离器的分离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链 燃烧 炭颗粒分离器 数值模拟 稠密离散相模型(Ddp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M的空气吹拂式除雨技术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若冰 刘志鹏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147-1149,共3页
在拉格朗日坐标系下,本文采用DPM来模拟雨滴在空气中的运动,利用控制变量法逐一分析雨滴直径、喷气的速度和入射角度对于空气吹拂式除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雨效果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雨滴直径、喷气的入射角度、喷气的速度。落在风... 在拉格朗日坐标系下,本文采用DPM来模拟雨滴在空气中的运动,利用控制变量法逐一分析雨滴直径、喷气的速度和入射角度对于空气吹拂式除雨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除雨效果由大到小的顺序为:雨滴直径、喷气的入射角度、喷气的速度。落在风挡上的雨滴数量与雨滴直径呈正相关,与喷气的入射角度以及速度呈负相关。随着雨滴直径的减小、喷气入射角度以及速度的增大,风挡上无水滴的区域也越来越大。雨滴在喷气作用下会发生破碎。采用泰勒类比模型来模拟雨滴的破碎,发现雨滴破碎后会在风挡前形成一层薄雾,考虑到飞行安全,可以适当增加喷气的温度来蒸发雾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项模型 空气吹拂 除雨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流排沙渠道中旋转水流的排沙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南军虎 马康宁 +3 位作者 汪超群 李伟 陶然 代江龙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0-178,共9页
旋流排沙渠道是基于旋转水流强挟带能力的特点提出的一种渠道水沙分离新技术,为了明晰其水沙特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VOF法及离散相模型,对旋流排沙渠道内的水沙两相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模型试验成... 旋流排沙渠道是基于旋转水流强挟带能力的特点提出的一种渠道水沙分离新技术,为了明晰其水沙特性,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Realizable k-ε模型、VOF法及离散相模型,对旋流排沙渠道内的水沙两相流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模型试验成果的对比确定了不同粒径泥沙的球度,研究了持续来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的排沙效果,分析了渠道和排沙洞内泥沙的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粒径泥沙的球度介于0.2~1.0之间时,在渠道顶部局部来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对粒径为(0.075,3.000]mm泥沙的计算截沙率与试验值吻合良好,二者的相对误差仅为3.5%,误差主要来源于(0.075,0.160]mm的极细颗粒泥沙;当上游渠道水流进口来沙质量流量为60 g/s时,渠底高含沙水流由起旋室的分流,渠道含沙量迅速降低,起旋室前部和后部渠底水流含沙量分别为44.00 kg/m^(3)和0.07 kg/m^(3);排沙洞内的旋转水流对泥沙的挟带作用明显,在强离心作用下泥沙主要分布在排沙洞近壁面,最大泥沙含量约为200.00 kg/m^(3);在持续来沙条件下旋流排沙渠道对粒径为(0.075,3.000]mm泥沙的截沙率为95.98%,仅少量极细泥沙以悬移质形式进入下游渠道,渠道和排沙洞内无大量的泥沙淤积,表明旋流排沙渠道是一种可实现高效且连续排沙的水沙分离技术。本成果可为旋流排沙渠道在工程中的应用和水沙特性的研究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排沙渠道 水沙特性 数值模拟 离散相模型 截沙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粒质量分数对油气混输泵过流部件磨损的影响
20
作者 史广泰 郭鑫 +1 位作者 邱福寿 张犁 《排灌机械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3-229,共7页
为研究沙粒质量分数对油气混输泵过流部件磨损的影响规律,基于DPM模型对油气混输泵内部的沙粒运动进行数值计算,并采用Finnie磨蚀模型计算油气混输泵过流部件的磨蚀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沙粒质量分数较小时,沙粒与流体介质混合均匀;随着... 为研究沙粒质量分数对油气混输泵过流部件磨损的影响规律,基于DPM模型对油气混输泵内部的沙粒运动进行数值计算,并采用Finnie磨蚀模型计算油气混输泵过流部件的磨蚀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沙粒质量分数较小时,沙粒与流体介质混合均匀;随着沙粒质量分数的增大,增压单元内的沙粒局部质量浓度显著增大,沙粒集中在叶轮压力面及导叶流道中部;沙粒质量分数增大会使磨损区域和磨损率急剧增大;在叶轮域中,磨损首先发生在压力面出口处,吸力面则在进口外缘发生点状和条状磨损;在导叶域中,压力面的磨损主要发生在外缘处,吸力面的磨损主要发生在进口轮毂处;从定量分析看,叶轮叶片表面的磨蚀率普遍大于导叶叶片表面的磨蚀率,磨损最严重的位置为叶轮叶片进口靠近轮毂处.研究结果可为改善油气混输泵抗磨损性能以及提高油气混输泵实际运行寿命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混输泵 沙粒质量分数 dpm模型 Finnie磨蚀模型 磨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