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3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umerical investigations on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outwash deposits based on random meso-structures using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被引量:3
1
作者 ZHANG Qiang XU Wei-ya +2 位作者 LIU Qin-ya SHEN Jun-liang YAN Long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2894-2905,共12页
Outwash deposit is a unique type of geological materials, and its features such as heterogeneity, discontinuity and nonlinearity determine the complexity of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echanism. In this wo... Outwash deposit is a unique type of geological materials, and its features such as heterogeneity, discontinuity and nonlinearity determine the complexity of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echanism. In this work, random meso-structure of outwash deposits was constructed by the technique of computer random simulation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of its meso-structure in the statistical sense and some simplifications, and a series of large direct shear tests on numerical samples of outwash deposits with stone contents of 15%, 30%, 45% and 60% were conducted using the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to further investigate its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failure mechanism under external loa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form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shear strength of outwash deposits are to some extent improved with the increase of stone content, and the shear stress–shear displacement curves of outwash deposits show great differences at the post-peak stage due to the random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content of stones. From the mesoscopic view, normal directions of contacts between "soil" and "stone" particles undergo apparent deflection as the shear displacement continues during the shearing process, accompanying redistribution of the magnitude of contact forces during the shearing process. For outwash deposits, the shear zone formed after shear failure is an irregular stripe due to the movements of stones near the shear zone, and it expands gradually with the increase of stone content. In addition, there is an approximately linear relation between the mean increment of internal friction angle and the stone content lying between 30% and 60%, and a concave nonlinear relation between the mean increment of cohesion and stone content, which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utwash DEPOSITS RANDOM meso-structures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numerical tests mechanical characteristics FAILURE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analysis of soil-rock mixture's meso-mechanics based on biaxial test 被引量:3
2
作者 张海洋 徐文杰 于玉贞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685-700,共16页
Soil-rock mixture(S-RM)is a widely distributed geotechnical medium composed of "soil" and "rock block" different both in size and strength. Internal rock blocks form special and variable meso-struc... Soil-rock mixture(S-RM)is a widely distributed geotechnical medium composed of "soil" and "rock block" different both in size and strength. Internal rock blocks form special and variable mes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S-RM. The objective of this work was to study the control mechanism of meso-structural characteristic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S-RM. For S-RM containing randomly generated polygonal rock blocks, a series of biaxial tests based on DEM were conducted. On the basis of research on the effects of rock blocks' breakability and sample lateral boundary type(rigid, flexible) on macroscopic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RM, an expanded Mohr-Coulomb criterion in power function form was proposed to represent the strength envelop. At the mesoscopic level, the variations of meso-structure such as rotation of rock block, an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and evolution process of the shear band during test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S-RM with a high content of rock block, translation, rotating and breakage of rock blocks have crucial effects on mechanical behavior of S-RM. The formation and location of the shear band inside S-RM sample are also controlled by breakability and arrangement of rock block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rock mixture (S-RM) meso-structural mechanics (MSM) discrete element method (dem rock block breakability lateral boundary type shear ban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PPM方法的非球形颗粒流动特性
3
作者 陈巨辉 张谦 +6 位作者 李丹 李魏康 陈轲 周欢 ZHURAVKOV Michael LAPATSIN Siarhel 姜文锐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82-3392,共11页
将颗粒形状简化为球形进行模拟会导致模拟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多面体法(polyhedral particle method,PPM)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几何表示和碰撞检测,基于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耦合PPM法对非球形颗粒建模,结合非球形Ganse... 将颗粒形状简化为球形进行模拟会导致模拟与实际情况相差较大,多面体法(polyhedral particle method,PPM)能够提供更准确的几何表示和碰撞检测,基于离散单元法(discrete element method,DEM)耦合PPM法对非球形颗粒建模,结合非球形Ganser曳力系数耦合Di Felice曳力模型,采用适用于非球形颗粒的Di Felice-Ganser曳力模型。本文基于DEM-PPM方法模拟非球形颗粒在鼓泡流化床内的流动并分析其运动特性。对比非球形颗粒与球形颗粒在流化床中的运动过程,得到非球形颗粒和球形颗粒的颗粒数量、颗粒速度及颗粒旋转速度的分布,并计算各时刻的Lacey混合指数。结果表明,圆柱颗粒床层高度大于球形颗粒的床层高度,且圆柱颗粒的旋转速度远高于球形颗粒旋转速度。在球形颗粒的运动过程中,颗粒分布较为均匀,而在圆柱颗粒的运动过程中,颗粒更易于聚集。随着流化床高度的增加,圆柱颗粒的速度和旋转速度逐渐增大。圆柱颗粒在两侧分布较多,且两侧颗粒具有较大的速度与旋转速度。流化床中各层圆柱颗粒数量到达一定数量造成颗粒堆积后,随着颗粒数量的增加,颗粒速度和颗粒旋转速度减小,颗粒所受曳力增大。气泡的产生和破碎会促进圆柱颗粒混合,圆柱颗粒在流化床内混合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面体法 非球形颗粒 离散单元法 鼓泡流化床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H-DEM并行计算的滑坡涌浪模拟
4
作者 唐岳灏 姜清辉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6-142,共7页
为解决滑坡体与水体的强耦合及非线性水波演化形成的复杂流-固耦合问题,采用光滑粒子流方法(SPH)模拟水体动力学特性,通过离散元方法(DEM)模拟滑坡体大变形与不连续问题,构建了SPH-DEM流-固耦合算法,并开发了基于分布式MPI的并行计算程... 为解决滑坡体与水体的强耦合及非线性水波演化形成的复杂流-固耦合问题,采用光滑粒子流方法(SPH)模拟水体动力学特性,通过离散元方法(DEM)模拟滑坡体大变形与不连续问题,构建了SPH-DEM流-固耦合算法,并开发了基于分布式MPI的并行计算程序,实现了SPH-DEM耦合过程的大规模高性能计算。将该程序应用于湖北省江坪河水库白日垭崩塌体滑坡模拟,再现了滑坡发展、涌浪形成、河道传播、冲击大坝的灾害链过程。结果显示:涌浪在坝前最大壅高474.00 m,低于坝高476.00 m,此程序在进程数量128时取得了超过70%的并行加速效率。研究成果能有效分析滑坡涌浪灾害动力学过程,开发的并行程序可为其他国产同类软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涌浪 流-固耦合 离散元(dem) 光滑粒子流(SPH) 白日垭崩塌体 江坪河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环连网多重非线性DEM分析法
5
作者 余志祥 刘键 田永丁 《计算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2-129,共8页
针对防落石柔性网系统的多体动力学计算难题,提出了一种用于环连网多重非线性分析的离散元分析方法。开展了12组单环准静态拉伸试验,获得了网环拉伸受力全过程的力-位移曲线,明确了多种钢丝缠绕圈数条件下钢丝环的拉弯临界荷载、破断力... 针对防落石柔性网系统的多体动力学计算难题,提出了一种用于环连网多重非线性分析的离散元分析方法。开展了12组单环准静态拉伸试验,获得了网环拉伸受力全过程的力-位移曲线,明确了多种钢丝缠绕圈数条件下钢丝环的拉弯临界荷载、破断力、破断变形及破断能量。据此,确定了离散元模型的等效物理参数,并考虑了钢丝环套接区域的压扁软化和拉弯复合受力特性,标定了网环单元离散元模型的Bond键拉弯刚度控制参数,解决了环网单元的弯-拉协调等效难题。建立了密集套结的环连网离散元模型,并开展了环连网顶破全过程的数值模拟,结合环连网部件试验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表明,环连网离散元分析方法准确模拟了钢丝环单元的弯-拉大变形受力特征及接触区域拉、弯、压复合受力破断模式;同时再现了环连网部件顶破全过程的接触滑动、塑性变形及冲切破坏等关键物理现象;离散元模型的破断力峰值、破断变形、拉伸刚度、弯曲刚度等关键结果均与试验吻合,验证了方法的合理性与可靠性。研究成果为柔性防护工程多重非线性精确量化分析提供了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护工程 环连网 离散元方法 拉伸试验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PH-DEM-FEM方法的高位滑坡冲击框架建筑群损毁机制研究
6
作者 樊晓一 邓鑫 +3 位作者 刘欢 夏贵平 宋嘉麒 杨居颐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235-248,288,共15页
高位滑坡对建筑集群的冲击破坏时常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离散元法-有限元法(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finite element method,SPH-DEM-FEM)耦合的数值模型,开展了高位滑坡对框... 高位滑坡对建筑集群的冲击破坏时常导致严重的人员伤亡,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离散元法-有限元法(smoothed particle hydro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finite element method,SPH-DEM-FEM)耦合的数值模型,开展了高位滑坡对框架结构建筑群的冲击过程、建筑结构破坏机理、冲击力时程与框架柱关键点应力和弯矩等动力机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SPH-DEM-FEM耦合数值方法能够有效地模拟碎石土滑坡中土(SPH)石(DEM)混合物的抛射弹跳、爬高绕流冲击运动过程。考虑了常规建筑垂直、平行于滑坡流向的三排建筑组合布局,位于滑坡近端的纵向排列建筑表现为连续性倾倒破坏,横向排列的建筑则呈现整体倾倒破坏;因前排建筑群对滑坡冲击能量的耗散及滑坡自身摩擦耗能,位于滑坡后端建筑表现为引流面墙体和前排柱发生局部破坏,结构保持稳定,损毁程度依次为上游无建筑缓冲耗能的建筑>有横向排列的建筑>有纵向排列的建筑;纵向、横向排列的建筑冲击力衰减幅度分别31%、21%。横向框架建筑整体倾倒的损毁机制表现为框架柱的直接剪断或节点塑形铰链失效;纵向框架建筑连续性倾倒的损毁机制表现为前排框架柱的失效引起后排框架柱轴向压力和极限弯矩增加,持续冲击荷载超过其极限弯矩致使后排框架柱发生弯曲破坏,最终结构倾倒。系统能量在动能、内能和摩擦耗能间转化,其中摩擦耗能占65.5%,结构耗能占23.6%,动能快速下降与内能急剧增加是建筑破坏的关键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离散元法-有限元法-(SPH-dem-FEM) 高位滑坡 框架结构建筑群 损毁机制 动力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间断级配砂土潜蚀过程的DEM-CFD耦合模拟研究
7
作者 王永庆 刘智 +2 位作者 熊磊 康捷 任杰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5-181,共7页
潜蚀是引起堤防和大坝等水利工程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深入探究潜蚀在细观尺度上的发生与发展机理,采用离散元(DEM)与计算流体力学(CFD)耦合的方法建立了土体潜蚀细观分析模型,以探讨水力梯度和细颗粒含量对土体潜蚀的影响,并分析... 潜蚀是引起堤防和大坝等水利工程破坏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深入探究潜蚀在细观尺度上的发生与发展机理,采用离散元(DEM)与计算流体力学(CFD)耦合的方法建立了土体潜蚀细观分析模型,以探讨水力梯度和细颗粒含量对土体潜蚀的影响,并分析细颗粒流失量、流失区域及力链数量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潜蚀的发展过程可分为启动、发展、侵蚀和稳定4个阶段;在相同的细颗粒含量下,水力梯度越大,细颗粒流失速度越快;在相同水力梯度条件下,渗流初期细颗粒的流失速度随细颗粒含量增加而减小,但其累积流失量则随之增大;潜蚀开始时,颗粒流失首先出现在渗流出口处,随后逐渐从土体两端向中心扩展;随着样品中细颗粒的流失,颗粒体系内细颗粒接触链的数量减少,而粗颗粒接触链数量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蚀 dem-CFD耦合 细颗粒含量 水力梯度 堤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MBD-DEM的变工况条件下刮板输送机链环磨损行为研究
8
作者 邵云亮 李博 +1 位作者 夏蕊 李剑 《机电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85-598,共14页
为了解决复杂工况下刮板输送机链环磨损问题,对不同工况下的链环磨损行为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刮板输送机链环产生磨损的主要原因,简化了刮板输送机的三维模型,设置了煤颗粒的离散元模型,基于多体动力学和离散元法(MBD-DEM),建立了... 为了解决复杂工况下刮板输送机链环磨损问题,对不同工况下的链环磨损行为进行了研究。首先,分析了刮板输送机链环产生磨损的主要原因,简化了刮板输送机的三维模型,设置了煤颗粒的离散元模型,基于多体动力学和离散元法(MBD-DEM),建立了刮板输送机的刚散耦合模型;然后,设定了张紧力和负载的取值范围,分析了不同张紧力、不同负载工况下对链环磨损的影响,并根据磨损程度确定了对链环磨损影响最深的张紧力和负载;最后,根据在煤层侧和挡板侧分别设定的张紧力和负载的取值,分析了在刮板输送机两侧负载不同、刮板输送机两侧链条张紧力不同的工况下,对链环磨损的影响,再次明确了张紧力和负载的大小对链环磨损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煤散料卡滞对磨损量产生的影响,远大于工况变化对磨损量产生的影响;65000 N张紧力和286 kg/s负载下的磨损程度最严重;65000 N张紧力无论在挡板侧还是在煤层侧,磨损深度相差不大;140 kg/s负载下,挡板侧比煤层侧磨损程度要深。该研究结果可以为解决实际工况中链环的磨损情况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送机械 刮板机 链环 离散元法 多体动力学 磨损深度 张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EM耦合的水射流锂-油解聚特征研究
9
作者 严培轩 柳忠彬 +2 位作者 彭帝 杨彪 王志恒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5266-5272,共7页
锂渣具有很高的回收再利用价值,针对锂渣回收过程中存在的表面保护剂与表面生成物(扩散泵油与氢氧化锂)阻碍回收效率以及在回收过程中存在反应不受控制出现爆炸等问题。提出通过水射流对锂渣表面保护剂与表面生成物进行冲击脱附并防止... 锂渣具有很高的回收再利用价值,针对锂渣回收过程中存在的表面保护剂与表面生成物(扩散泵油与氢氧化锂)阻碍回收效率以及在回收过程中存在反应不受控制出现爆炸等问题。提出通过水射流对锂渣表面保护剂与表面生成物进行冲击脱附并防止反应爆炸的方法,依据锂渣、表面保护剂与生成物氢氧化锂结合关系提出油-锂-氢氧化锂颗粒桥接模型,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建立水射流计算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discrete element method,CFD-DEM)3组份耦合解聚模型,探讨在不同压力下水射流对油-锂-氢氧化锂桥接模型的冲击解聚特征。结果表明:油-锂-氢氧化锂颗粒黏结键破坏时间与射流压力关系呈反比关系,油-锂-氢氧化锂桥接模型中颗粒黏结键在0.1 MPa射流压力冲击0.05 s后,破坏率能达到95%以上;当射流压力达到0.5 MPa及以上时,黏结键破坏率达到95%时,用时仅0.015 s,可有效去除锂渣表面保护剂的同时,能及时去除氢氧化锂及其形成的泡沫,实现处理安全、高效、连续消化作业。研究成果对水射流技术应用于活泼金属的回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可应用于锂渣的高效可控安全消化回收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射流 颗粒分离 锂-油 流体力学-离散单元法(CFD-de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多孔粒状铵油炸药现场混装车螺旋的输送稳定性研究
10
作者 安振伟 李宏兵 +1 位作者 张小勇 陈世雄 《爆破器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7,共6页
为提高多孔粒状铵油炸药现场混装车的计量精度,采用离散元法(DEM),以定量底螺旋的输送质量流量稳定性变异系数Cv、螺旋单圈输送量Q0以及螺旋轴扭矩M为评价指标,对定量底螺旋的输送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孔粒状铵油炸药混装车采用... 为提高多孔粒状铵油炸药现场混装车的计量精度,采用离散元法(DEM),以定量底螺旋的输送质量流量稳定性变异系数Cv、螺旋单圈输送量Q0以及螺旋轴扭矩M为评价指标,对定量底螺旋的输送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多孔粒状铵油炸药混装车采用变距底螺旋输送多孔粒状硝酸铵时,螺旋输送质量流量更稳定,输送质量流量的Cv最低可达到5.51%;在统计范围内,变距底螺旋的Q0范围为3.12~3.19 kg,Cv仅为1.00%,相较等距底螺旋受螺旋转速的影响较小;在相同转速条件下,变距底螺旋轴的平均扭矩比等距底螺旋要低,且在统计范围内Cv为4.29%,较等距底螺旋更稳定、更节能。对比的实际标定单圈输送量与仿真结果表明,该仿真方法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装车 输送稳定 离散元法(dem) 粒状铵油 定量底螺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FD-DEM耦合的梯级溜槽的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晓霞 胡枫 孟文俊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52-656,661,共6页
针对传统物料转运过程中溜槽和输送带磨损严重、出口处粉尘浓度过高的问题,建立含臂架的梯级溜槽几何模型,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臂架对转运溜槽的磨损以及对其出口处粉尘排放浓度的影响... 针对传统物料转运过程中溜槽和输送带磨损严重、出口处粉尘浓度过高的问题,建立含臂架的梯级溜槽几何模型,采用基于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的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臂架对转运溜槽的磨损以及对其出口处粉尘排放浓度的影响。仿真结果表明:含臂架的梯级溜槽可以有效控制物料流的速度和方向,降低对溜槽内表面的冲击磨损,降低出口处的粉尘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运溜槽 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 粉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模拟的筒仓卸料过程瞬时拱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2
作者 韦熙 周甲伟 徐耀杰 《包装与食品机械》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66,共11页
为探究大豆在筒仓卸料过程的瞬时拱形成条件及各因素的影响规律,阐明大豆在筒仓内的流变特性,采用离散元方法(DEM),以大豆在筒仓内的卸料过程为对象,通过改变筒仓的半锥角、开口直径、颗粒间摩擦系数、物料密实度等参数,分别进行模拟仿... 为探究大豆在筒仓卸料过程的瞬时拱形成条件及各因素的影响规律,阐明大豆在筒仓内的流变特性,采用离散元方法(DEM),以大豆在筒仓内的卸料过程为对象,通过改变筒仓的半锥角、开口直径、颗粒间摩擦系数、物料密实度等参数,分别进行模拟仿真。结果表明,半锥角为30°,35°,45°时,最大压力值分别为2390.76,2289.53,2540.9 Pa;开口直径为50,60,70 mm时,卸料时间分别为103,62,40 s;摩擦系数设置为0.6,0.7,0.8时,卸料时间分别为61.9,64.9,67.2 s;密实度设置为500,750,1000 mm时,最大质量流量分别为0.44,0.50,0.67 kg/s。研究为更精确地寻求其他散料食品在筒仓卸料过程的流变特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元方法 筒仓 卸料 瞬时拱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层浅圆仓偏心卸料动压力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金立兵 王旭 +3 位作者 朱豆豆 张京津 吴强 王振清 《粮油食品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1-181,共11页
采用离散单元法,构建了双层浅圆仓偏心卸料的动压力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双层浅圆仓偏心卸料时仓体与颗粒之间的动态响应,分析了不同方向上的仓壁动压力、仓壁应力、仓壁位移、粮食颗粒的接触应力和速度分布。结果表明:偏心卸料时距离卸... 采用离散单元法,构建了双层浅圆仓偏心卸料的动压力数值分析模型,研究了双层浅圆仓偏心卸料时仓体与颗粒之间的动态响应,分析了不同方向上的仓壁动压力、仓壁应力、仓壁位移、粮食颗粒的接触应力和速度分布。结果表明:偏心卸料时距离卸料口较远处的仓壁侧压力较小;上层仓壁应力最大处出现在0.35 m高度处,随着卸料时间的增加,仓壁最大应力和位移逐渐减小;随着卸料孔数量的增加,颗粒的接触应力逐渐减小;颗粒速度随着卸料时间的增大而逐渐增大,距离卸料口越近的颗粒,其速度变化越快。可为双层浅圆仓的结构分析与设计提供理论参考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层浅圆仓 偏心卸料 离散元 数值分析 动态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烧结矿竖冷炉内物料流动的优化
14
作者 李海峰 祁腾飞 +1 位作者 张永杰 邹宗树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51,60,共9页
为改善梅钢竖冷炉内物料流动,提出了边缘-中心混合布料的优化措施,并使用离散单元法分析该措施对竖冷炉内的物料速度分布以及运动流型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边缘-中心混合布料能够将颗粒速度分布,从现有中间单一布料方式的边缘区速度较... 为改善梅钢竖冷炉内物料流动,提出了边缘-中心混合布料的优化措施,并使用离散单元法分析该措施对竖冷炉内的物料速度分布以及运动流型的改善效果.结果表明,边缘-中心混合布料能够将颗粒速度分布,从现有中间单一布料方式的边缘区速度较小而中间区和中心区速度较大,改为边缘区和中心区速度较大,而中间区速度较小;同时将物料运动流型从原来的“U”型变为“—”型;并将颗粒下移的最小整体流指数,从原来的0.645增加至0.762,从而提高炉内物料流动的“整体流”程度.但该布料方式也会造成中间区大颗粒偏析严重.可尝试调整边缘和中心下料管的相对高度,以平衡物料流动的改善和偏析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冷炉 烧结矿 流型 整体流 离散单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波形分析与测量的船舶尾浪数值模拟研究
15
作者 窦颖艳 慕阳 杨威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6-179,共4页
对船舶尾浪数值模拟研究可以有效提升船舶航行安全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波形分析与测量的船舶尾浪数值模拟研究方法,首先阐述了波形分析理论和广义边界元法,设计了船舶尾浪波形分析与测量系统,使用广义边界元法对船舶尾浪进行数值模拟计... 对船舶尾浪数值模拟研究可以有效提升船舶航行安全性。本文提出一种基于波形分析与测量的船舶尾浪数值模拟研究方法,首先阐述了波形分析理论和广义边界元法,设计了船舶尾浪波形分析与测量系统,使用广义边界元法对船舶尾浪进行数值模拟计算,获取不同位置处的波高数值,并将数值计算结果和测量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研究方法有效结合了数值模拟技术和波形分析技术,将测量结果反馈到数值模拟计算中,可以有效提升数值模拟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形分析 尾浪 数值模拟 广义边界元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立轴冲击式破碎机衬板设计和制砂效率测试
16
作者 李俚 罗晓良 +1 位作者 周密 李金阳 《中国工程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3-508,共6页
针对立轴冲击式破碎机原型衬板结构存在的缺点和制细砂效率低下问题,从冲击破碎的制砂原理出发,提出了一种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结合推导的新型衬板结构,并在离散元素法(DEM)虚拟环境中对新结构和原型结构进行了不同材料的对比测试。虚拟... 针对立轴冲击式破碎机原型衬板结构存在的缺点和制细砂效率低下问题,从冲击破碎的制砂原理出发,提出了一种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结合推导的新型衬板结构,并在离散元素法(DEM)虚拟环境中对新结构和原型结构进行了不同材料的对比测试。虚拟样机试验结果展示了衬板模型的建模准确性,该设计实现了物料颗粒与衬板之间的精准垂直撞击,仿真数据统计结果显示,新型结构在原有基础上提升约34.5%的破碎腔内部冲击能量,并显著减少因撞击角度误差导致的物料滑移效应和切向力做功。安装新型衬板的立轴制砂机在不同物料响应,以及全工况制砂循环中均实现了骨料产品最大尺寸的快速缩减和粒径分布的有效改善,使用的参数式衬板模型能快速应用至已有的旋回式破碎机结构,具有工程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立轴制砂机 离散元素法(dem) 结构优化 破碎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压取样过程钻杆转速对煤屑-气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张宏图 甄泽栋 +1 位作者 李博涛 张欧娅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100,共7页
为探究负压取样过程中钻杆内煤屑-气流动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模拟法探讨钻杆转速、煤屑质量流量对煤屑输送过程中气固流动速度分布及煤屑输送效率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钻杆内气流最大轴向速度随着输送距离... 为探究负压取样过程中钻杆内煤屑-气流动特性,采用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模拟法探讨钻杆转速、煤屑质量流量对煤屑输送过程中气固流动速度分布及煤屑输送效率的影响特征。结果表明:钻杆内气流最大轴向速度随着输送距离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最大切向速度迅速衰减并消失;钻杆转速增加时,气流最大轴向速度变化不大,最大切向速度显著增加;随着钻杆转速增加,煤屑螺旋流更加明显,旋流区距离变长,悬浮区距离变短;进入钻杆的煤屑数量减少,5 m/s速度以上的煤屑分布增多且分散;转动时钻杆内部实际固气比小于设定值,煤屑输送效率随转速的提高先增后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压取样 钻杆转速 煤屑 流动特性 计算流体力学与离散单元法(CFD-dem)耦合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离散元的有砟道床不同加固措施研究
18
作者 栗振锋 孙志鹏 李婕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5期84-89,共6页
为探究不同加固措施的作用机理和适用环境,基于离散元法(DEM)建立了三维有砟道床道砟箱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道砟胶与道砟垫两种加固措施的作用机理及对有砟道床道砟颗粒运动模式、接触力以及轨枕运动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频振动会加... 为探究不同加固措施的作用机理和适用环境,基于离散元法(DEM)建立了三维有砟道床道砟箱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道砟胶与道砟垫两种加固措施的作用机理及对有砟道床道砟颗粒运动模式、接触力以及轨枕运动的影响。研究表明:高频振动会加剧道砟颗粒的重新分布与轨枕沉降,道砟胶和道砟垫两种加固手段对抑制道床性能劣化均有显著效果,能够有效延缓轨枕位移累积速率;道砟胶主要通过粘结作用约束颗粒运动使位移分布均匀化,在高频下依然能保持良好的加固效果;道砟垫则通过界面摩擦与弹性支撑抑制颗粒相对位移,效果在高频加载模式下略有衰减;高频振动主导的铁路区段更适合使用道砟胶加固,低频荷载场景中道砟垫的表现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砟 有砟道床 离散元法 数值模拟 道床加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DEM的离心甩盘撒肥器性能分析与试验 被引量:70
19
作者 刘彩玲 黎艳妮 +4 位作者 宋建农 马拓 王蒙蒙 王徐建 张超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4期32-39,共8页
为提高颗粒肥料撒施均匀性,该文对离心甩盘式撒肥器进行甩盘转速、喂入量、喂入角和喂入位置角对抛撒均匀性单因素离散元仿真分析,完成多元回归正交旋转仿真试验和目标参数优化并进行台架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喂入位置角与转速及喂入位置... 为提高颗粒肥料撒施均匀性,该文对离心甩盘式撒肥器进行甩盘转速、喂入量、喂入角和喂入位置角对抛撒均匀性单因素离散元仿真分析,完成多元回归正交旋转仿真试验和目标参数优化并进行台架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喂入位置角与转速及喂入位置角与喂入角间交互作用对撒肥均匀性影响均高度显著;各因素影响主次顺序为甩盘转速、喂入角、喂入量、喂入位置角;当甩盘转速900 r/min、喂入量4 275颗/s、喂入角110°、喂入位置角64°时均匀性变异系数为12.48%,仿真验证和实际试验验证结果与优化结果相吻合。机器前进速度为5.4 km/h时实际工况动态仿真得到工作幅宽内均匀性变异系数为11.43%,满足田间撒肥作业要求。研究结果可为颗粒肥撒施机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机械 离散元法 数值分析 撒肥器 均匀性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M的谷物三维并联振动筛筛分效果研究 被引量:32
20
作者 李菊 赵德安 +1 位作者 沈惠平 邓嘉鸣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8期1018-1022,共5页
依据筛面、稻谷籽粒和短茎秆的实物结构与材料特性建立了分析模型,基于离散元法(DEM)模拟和分析谷物筛分过程;研究了基于并联机构振动筛的8种组合运动形式对谷物筛分的影响规律;综合考虑了筛分效率与时间的关系及清洁率对筛分效果的影响... 依据筛面、稻谷籽粒和短茎秆的实物结构与材料特性建立了分析模型,基于离散元法(DEM)模拟和分析谷物筛分过程;研究了基于并联机构振动筛的8种组合运动形式对谷物筛分的影响规律;综合考虑了筛分效率与时间的关系及清洁率对筛分效果的影响,提出了筛分效果的评定方法;应用该评定方法来分析三维运动筛面的筛分效果,所得结论为多维振动筛面运动形式的选择提供了参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散单元法 三维运动 并联振动筛 筛分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