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99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Exact Analytical Method for Magnetic Field Computation and Electromagnetic Torque in a Concentric Magnetic Gear 被引量:12
1
作者 JING Libing ZHANG Yuejin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0期I0020-I0020,22,共1页
准确计算磁力齿轮电磁转矩是设计、分析磁力齿轮的关键,采用二维全局解析法计算同心式磁力齿轮气隙磁场。求解场域划分为内外转子永磁体、内外两层气隙和调磁定子的槽形区域,3类子区域的拉普拉斯方程和泊松方程通过边界连续条件建立联... 准确计算磁力齿轮电磁转矩是设计、分析磁力齿轮的关键,采用二维全局解析法计算同心式磁力齿轮气隙磁场。求解场域划分为内外转子永磁体、内外两层气隙和调磁定子的槽形区域,3类子区域的拉普拉斯方程和泊松方程通过边界连续条件建立联系。得到内外两层气隙区域的矢量磁位磁通密度解析表达式,有利于方便、快速、精确地计算任意转子位置的电磁转矩。计算了内外两层气隙磁场和内外转子电磁转矩,将气隙磁场波形和内外转子电磁转矩波形分别与二维有限元法计算波形作比较,结果吻合,证明了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场计算 精确分析 电磁转矩 齿轮 磁力 磁场分布 泊松方程 拉普拉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种时间序列模型的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预测
2
作者 张鑫 杨华 +1 位作者 董玲玲 张宏远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100,共11页
【目的】分析花粉高峰期持续时间和浓度峰值,构建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的最优预测模型,为科学预测未来每日花粉浓度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多重插补法处理2015—2020年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时间序列中的缺失数据,2015—2019年数据用于建... 【目的】分析花粉高峰期持续时间和浓度峰值,构建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的最优预测模型,为科学预测未来每日花粉浓度提供数据支持。【方法】采用多重插补法处理2015—2020年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时间序列中的缺失数据,2015—2019年数据用于建立SARIMA、LSTM和Prophet 3种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未来一年(2020年,共计182 d)的花粉浓度变化。【结果】(1)随机森林法、贝叶斯线性回归法、观测值中随机取样法和加权预测均值匹配法4种多重插补法中,随机森林法的第3个插补数据集P值最小(P=0.002),为最优插补数据集。(2)2015—2020年每日平均花粉浓度数据显示,春季高峰期集中在3—6月,4月初达到峰值(792粒/(103 mm^(2)));秋季高峰期集中在8月至9月末,在9月初达到峰值(449粒/(103 mm^(2)))。2015—2019年花粉浓度总体呈逐年下降趋势,2020年呈现阶跃式上升;其中,2015年高峰期持续时间最长(春季107 d,秋季65 d),2018年最短(春季60 d,秋季46 d);2020年花粉浓度峰值达到最高水平,而2019年花粉浓度峰值最低。(3)3种时间序列模型中,LSTM模型对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时间序列的描述和预测效果最佳。当LSTM模型的时间步长(look_back)为60时,模型预测效果最佳,RMSE、MAE均为最小,R^(2)=0.78。相比之下,Prophet模型效果较差,无法灵敏捕捉浓度峰值,预测值存在负数情况,预测效果不佳。SARIMA模型拟合效果尚可,但预测效果不理想,预测值存在为负的情况。【结论】与SARIMA和Prophet模型相比,LSTM模型更适用于北京市每日花粉浓度时间序列模型的建立与长期预测。未来研究应完善花粉浓度数据,优化模型性能,以更准确地预测花粉高峰期的起止时间、持续时间及高峰浓度,为过敏性疾病的防控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插补法 花粉浓度 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 长期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QX3Y2-5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研究
3
作者 张涛 刘辉 +5 位作者 陶小艳 唐远江 卢昱希 杨粤黔 王璇 周思旋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58-64,共7页
【目的】探明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QX3Y2-5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为开发新型天然高效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QX3Y2-5为研究对象,用硅胶柱层析法、薄层色谱法、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对其代谢产物进行分... 【目的】探明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QX3Y2-5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抑菌活性,为开发新型天然高效抗菌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QX3Y2-5为研究对象,用硅胶柱层析法、薄层色谱法、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对其代谢产物进行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用二倍稀释法检测次级代谢产物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抑菌活性。【结果】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QX3Y2-5次级代谢产物粗提物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具有不同程度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MIC)为62.50~500.00μg/mL;粗提物经分离纯化得到的次级代谢产物中,4-羟基-4,5-二氢呋喃-2-羧酸、烟酸和阿糖尿苷表现出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4-羟基-4,5-二氢呋喃-2-羧酸抑制效果最好,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的MIC分别为31.25μg/mL和15.63μg/mL,最小杀菌浓度(MBC)分别为62.50μg/mL和15.63μg/mL。【结论】光枝勾儿茶内生真菌QX3Y2-5分离所得次级代谢产物4-羟基-4,5-二氢呋喃-2-羧酸、烟酸和阿糖尿苷对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具有一定体外抑制效果,其中,4-羟基-4,5-二氢呋喃-2-羧酸抑制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枝勾儿茶 内生真菌 次级代谢产物 抑菌活性 二倍稀释法 最小抑菌浓度 最小杀菌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管混凝土KK型节点应力集中系数计算方法
4
作者 陈康明 樊林杰 +3 位作者 杨益伦 吴庆雄 罗健平 缪承谕 《土木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0-62,85,共14页
为研究钢管混凝土KK(CFST-KK)型节点应力集中系数(SCF)计算方法,开展CFST-KK型节点模型试验和实体有限元分析,通过试验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正确性;通过有限元参数分析揭示CFST-KK型节点SCF的敏感性以及管内混凝土的影... 为研究钢管混凝土KK(CFST-KK)型节点应力集中系数(SCF)计算方法,开展CFST-KK型节点模型试验和实体有限元分析,通过试验与有限元结果对比分析验证了有限元模型正确性;通过有限元参数分析揭示CFST-KK型节点SCF的敏感性以及管内混凝土的影响机理;探讨现有相贯管节点SCF计算方法的适用性,基于节点刚度推导得到钢管KK(CHS-KK)型节点SCF计算方法,基于变形相似原则并考虑管内混凝土与主管管壁的剥离变形作用,提出了CFST-KK型节点SCF计算方法。结果表明:有限元模型最大误差为8.0%,具有良好的精度;计算CFST-KK型节点SCF时,可只考虑轴力和面内弯矩的作用而忽略面外弯矩的作用;主管径厚比对CFST-KK型节点SCF的影响最为显著,主管内填混凝土可提升主管管壁整体径向刚度,使CFST-KK型节点SCF减小28.5%~48.9%;采用现有相贯管节点SCF计算方法计算CFST-KK型节点SCF时均存在较大误差;扩展有限元参数分析验证了文章提出的CHS-KK和CFST-KK型节点SCF计算方法具有良好的精度且计算结果偏于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管混凝土KK型节点 应力集中系数 计算方法 有限元分析 理论推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格子Boltzmann法的柱群布置对污染物分布影响研究
5
作者 夏鹏飞 杜海川 +1 位作者 杜璇 曹德生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8-124,133,共8页
在河流、渠道和湖泊等浅水流环境中,污染物的输运现象广泛存在。为了保护水生态环境,研究污染物在这些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D2Q16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LBM)模拟浅水流动,并利用D2Q5模型对污染物扩散过程进行模拟... 在河流、渠道和湖泊等浅水流环境中,污染物的输运现象广泛存在。为了保护水生态环境,研究污染物在这些环境中的分布规律具有重要意义。采用基于D2Q16模型的格子Boltzmann方法(LBM)模拟浅水流动,并利用D2Q5模型对污染物扩散过程进行模拟,探讨了圆柱群不同间距比、不同布置形式以及水流流速对柱后污染物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圆柱间距比对于柱后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较大,当进口流速一定时,随着圆柱间距比的增大,柱后各横断面的污染物分布更加集中,当圆柱间距比L/D为1.0时,各横断面的污染物浓度极值均大于其他圆柱间距比下的污染物浓度极值;当圆柱间距比一定时,随着进口流速的增大,柱后各断面污染物浓度的极值总体上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柱群布置形式对于柱后污染物的分布影响较大,正方形布置形式相比于梅花形、梯形和菱形柱后同位置横断面的污染物浓度更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分布 污染物浓度 柱群 格子Boltzmann法 浅水方程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均匀拉伸开孔加筋无限板的应力半解析算法
6
作者 王小明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1-188,共8页
为了研究均匀拉伸开孔加筋无限板的应力计算方法,本文提出半解析计算方法。以复变函数为数学工具,推导开孔无限光板在面内受集中力作用下的应力函数,由此引入复变函数表达的应力函数的影响函数和位移影响函数。板筋之间的拉压力看作是... 为了研究均匀拉伸开孔加筋无限板的应力计算方法,本文提出半解析计算方法。以复变函数为数学工具,推导开孔无限光板在面内受集中力作用下的应力函数,由此引入复变函数表达的应力函数的影响函数和位移影响函数。板筋之间的拉压力看作是沿加强筋长度连续分布的无数个集中力,通过板筋之间的位移协调条件,即板筋接触面上的质点的位移相同,列出位移协调方程,这一方程是奇异积分方程。将所有连续分布的集中力离散成有限个集中力,运用数值解法求解这一方程,则可以求出所有板筋间的集中力。运用数值方法,推导了开孔单筋无限板、开孔双筋无限板和开孔三筋无限板的板筋作用力计算方程。求出板筋间作用力后,加筋板中板的应力函数则为应力函数的影响函数与各个集中力乘积后的累加求和再加上相应位置的开孔光板应力函数。求出板的应力函数后,板的应力则可以求出;求出板筋作用力后,筋的应力也可以求出。通过算例验证,半解析算法的结果与有限元计算结果吻合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集中 开孔加筋无限板 复变函数法 影响函数 应力分析 板筋作用力 开孔板 孔边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0—2021年我国饲料产品与饲料原料黄曲霉毒素B_(1)调查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京 梁海军 +7 位作者 李复煌 薛敏 王杰 陈玉艳 张博 艾静 杨雨鑫 谷旭 《动物营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82-700,共19页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2010—2021年间我国饲料产品及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含量及变化情况,探究AFB_(1)易感畜禽饲料种类、饲料类型及主要污染区域和气候类型,并揭示饲料卫生标准关于AFB_(1)限量标准更新后对饲料产品与饲... 本研究旨在通过分析2010—2021年间我国饲料产品及饲料原料中黄曲霉毒素B_(1)(AFB_(1))的含量及变化情况,探究AFB_(1)易感畜禽饲料种类、饲料类型及主要污染区域和气候类型,并揭示饲料卫生标准关于AFB_(1)限量标准更新后对饲料产品与饲料原料AFB_(1)污染防控的影响。本研究涉及样品的采样年份从2010年到2021年,覆盖30个省、直辖市及自治区,共27929份样本,依据不同饲料卫生标准分别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半定量薄层色谱法、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C-MS/MS法)对AFB_(1)含量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测定年份、畜禽饲料种类、饲料类型与生态区域的分类分析。结果显示:1)0.744%样本AFB_(1)含量高于限量标准,61.330%样本未检出AFB_(1)。2)除去无精确值的样本后,剩余实测值样本AFB_(1)含量的平均数为2.90μg/kg,中位数为5.49μg/kg。3)华东地区、温带大陆性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为AFB_(1)主要污染地区及气候类型,水产动物配合饲料、反刍动物精料补充料为AFB_(1)易感饲料类型。4)2017年后AFB_(1)含量平均数较2017年前呈显著上升(P<0.05),2017年新饲料卫生标准更新完善后,超标样本的检出量呈现下降趋势,饲料卫生标准的更新对宠物饲料及精料补充料存在显著影响(P<0.05);此外,需对华东地区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AFB_(1)感染防治情况进行持续关注。以上结果表明,AFB_(1)主要存在于易受高温、干旱胁迫的南方及西北地区,主要感染反刍动物精料补充料等玉米含量丰富的饲料。本研究可为在后续实际生产中对AFB_(1)的重点感染饲料类型及区域采取相应的防控与治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曲霉毒素B_(1) 饲料卫生标准 养殖动物 配合饲料 精料补充料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沙打旺总生物碱提取工艺及活性研究
8
作者 胡亚娜 李洋 +1 位作者 田雨 孙泽威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23-832,共10页
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是一种含有生物碱的优良牧草,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选择影响总生物碱提取率的乙醇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3个主要因素,对沙打旺总生物碱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浓... 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是一种含有生物碱的优良牧草,本研究采用响应面法,选择影响总生物碱提取率的乙醇浓度、料液比和提取时间3个主要因素,对沙打旺总生物碱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并测定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研究结果表明,乙醇浓度为80.93%、料液比为1:21.36、提取时间为2.75 h为沙打旺总生物碱的最优提取工艺条件,预测最大得率为0.14%。沙打旺总生物碱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随着沙打旺总生物碱浓度的升高,清除率逐渐增大、总抗氧化能力逐渐增强后降低;对金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00和50 mg·mL^(-1)。本研究结果对沙打旺总生物碱的开发利用、推动无抗养殖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立黄芪 提取物 乙醇浓度 响应面法 抗氧化活性 自由基清除能力 抑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β射线法的气溶胶浓度连续检测方法研究
9
作者 王亚彬 胡飞 +3 位作者 周岩 陈宇 李京 刘震 《传感器与微系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0,24,共5页
为解决过程工业领域管道内高浓度气溶胶无法连续检测的问题,在实验室建立了一种基于β射线法的气溶胶浓度连续检测装置,研究射线辐射强度、气体流速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测量浓度下限为250 mg/m^(3),在保持合适的... 为解决过程工业领域管道内高浓度气溶胶无法连续检测的问题,在实验室建立了一种基于β射线法的气溶胶浓度连续检测装置,研究射线辐射强度、气体流速等对检测结果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该装置可测量浓度下限为250 mg/m^(3),在保持合适的射线辐射强度的情况下,气溶胶粒子在测量区域停留的时间延长,有利于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度。建立了射线强度与气溶胶浓度的关联计算模型,发现在气溶胶浓度处于400~2000 mg/m^(3)时,该检测方法与质量法的误差低于9%,误差主要原因在于高浓度颗粒群对β射线的散射作用增强。研究结果为高浓度气溶胶实时测量与高效分离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高浓度 Β射线法 连续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挥发性有机物罐采样法质量控制的影响因素
10
作者 余楠 袁华明 +5 位作者 樊禄 袁娇阳 张鹏辉 杨嘉伟 谭丽 陈波 《中国环境监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4-171,共8页
介绍了罐采样-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中关键设备的核查方法。选用氮中57组分气体标准物质,建立浓缩仪的进样通道吸附性、苏玛罐一致性及吸附性的核查方法,通过比对结果相对偏差,判断浓缩仪通路及苏玛罐对数据的影响;使用氮中异丁烷气... 介绍了罐采样-预浓缩-气相色谱/质谱法中关键设备的核查方法。选用氮中57组分气体标准物质,建立浓缩仪的进样通道吸附性、苏玛罐一致性及吸附性的核查方法,通过比对结果相对偏差,判断浓缩仪通路及苏玛罐对数据的影响;使用氮中异丁烷气体标准物质建立了稀释装置稀释比核查方法,通过与瓶装标气比对相对偏差,判断稀释仪的稀释倍数及混匀情况是否异常。该方法可以有效判断样品分析时,异常数据的来源,大幅提高数据的准确性,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查方法 预浓缩 苏玛罐 稀释装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中^(226)Ra分离和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11
作者 徐平 於国兵 +6 位作者 薛惠云 曹世权 唐辉平 康雨佳 闻德运 陈志 吴青彪 《核化学与放射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8,I0001,共13页
^(226)Ra是高毒组放射性核素,根据国标GB 5749—2022,饮用水中^(226)Ra的活度应低于1 Bq/L;同时,^(226)Ra是海洋学过程研究的地球化学示踪剂。为满足监测需求,本文系统总结了水样中^(226)Ra的预富集方法和放射化学分离方法,重点分析了... ^(226)Ra是高毒组放射性核素,根据国标GB 5749—2022,饮用水中^(226)Ra的活度应低于1 Bq/L;同时,^(226)Ra是海洋学过程研究的地球化学示踪剂。为满足监测需求,本文系统总结了水样中^(226)Ra的预富集方法和放射化学分离方法,重点分析了辐射测量技术和质谱技术分析^(226)Ra的优缺点。预富集方法主要包括共沉淀法、蒸发法和吸附法。共沉淀法因简单、成本低,适用于0.5~10 L的水样;锰聚合物吸附法则可用于海洋和湖泊中的原位富集。分离方法有共沉淀、溶剂萃取、离子交换色谱和萃取色谱法。氡射气法、α计数法和液闪计数法(LSC)仅需共沉淀和溶剂萃取法简单分离,而α能谱法和质谱分析则需色谱法去除Ba离子的干扰。离子交换色谱法成本较低,广泛用于实验室;新型萃取色谱柱(TK100、AnaLig®Ra-01)可选择性吸附Ra,简化了分离流程。在测量技术上,辐射测量法因灵敏度高且成本低,被广泛应用于^(226)Ra监测。LSC结合萃取色谱法可实现^(226)Ra的自动化监测。α能谱法探测限低于1 mBq/L,满足日常监测需求。质谱分析技术具有快速分析优势,适用于应急分析。未来的研究应开发低成本、高选择性的新型萃取材料,简化分离流程。此外,结合辐射测量法和质谱技术可提升分析效率,为环境监测和应急响应提供更全面的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26)Ra 环境水样 预富集方法 放射化学分离方法 辐射测量技术 质谱测量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侵蚀水泥稳定级配碎石膨胀变形计算方法
12
作者 高建 冯瑞玲 +3 位作者 屈磊 王倩云 吴立坚 王鹏程 《铁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71-181,共11页
为了探究硫酸盐侵蚀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膨胀变形过程,基于硫酸盐侵蚀水泥基材料的侵蚀机理、体积膨胀理论以及Fick第二定律,考虑钙矾石晶体填充孔隙及水泥水化程度对硫酸盐侵蚀膨胀变形的影响,建立等温饱和条件下硫酸盐侵蚀水泥稳定级... 为了探究硫酸盐侵蚀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膨胀变形过程,基于硫酸盐侵蚀水泥基材料的侵蚀机理、体积膨胀理论以及Fick第二定律,考虑钙矾石晶体填充孔隙及水泥水化程度对硫酸盐侵蚀膨胀变形的影响,建立等温饱和条件下硫酸盐侵蚀水泥稳定级配碎石的化学-力学膨胀变形计算方法,开展硫酸盐侵蚀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室内试验,验证计算方法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本文计算结果与室内试验的膨胀变形过程基本吻合;在硫酸盐侵蚀下,水泥稳定级配碎石膨胀变形可划分为快速增长阶段、缓慢增长阶段以及变形稳定阶段,其中在快速增长阶段,少量钙矾石的生成即可导致试件产生较大的膨胀变形;当初始硫酸盐含量低于0.5%时,此时铝酸盐过量,试件最终产生的膨胀变形随初始硫酸盐含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大,当初始硫酸盐含量高于0.5%时,此时硫酸盐过量,继续增加初始硫酸盐含量,试件最终产生的膨胀变形量不会进一步增加,但会提高硫酸盐的化学侵蚀速率,缩短化学反应的持续时间;在硫酸盐过量的情况下,试件最终产生的膨胀变形随水泥掺量的增加呈线性增长,但在反应过程中,水泥掺量的增加不会影响反应的持续时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路基上拱 水泥稳定级配碎石 硫酸盐侵蚀膨胀 计算方法 浓度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5-2022年桂林PM_(2.5)外来输送特征及潜在源分析
13
作者 叶子葳 王琛泉 +5 位作者 文建辉 卢德林 林清钰 陈春强 霍强 龙腾发 《广西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2-203,共12页
为揭示桂林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来源,选取桂林2015-2022年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拟桂林气团后向轨迹,结合聚类轨迹分析法和浓... 为揭示桂林PM_(2.5)时空分布特征与潜在来源,选取桂林2015-2022年PM_(2.5)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监测数据,利用HYSPLIT模型(Hybrid Single Particle Lagrangian Integrated Trajectory Model)模拟桂林气团后向轨迹,结合聚类轨迹分析法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CWT),解析不同季节PM_(2.5)潜在源区及其贡献强度。结果表明,桂林PM_(2.5)污染呈现逐年下降趋势;PM_(2.5)输送途径的季节特征明显,是导致桂林PM_(2.5)月际变化“冬高夏低、春秋居中”的一大因素。华中地区和广东、广西地区的污染输送是桂林城区PM_(2.5)的主要外来贡献源,桂林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对该地区污染物的输送和扩散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揭示了跨区域污染传输的机制以及局地气象与地形的耦合效应,可为区域联防联控和精准治污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_(2.5) 时空分布 后向轨迹聚类 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透反融合式激光的煤水混合物浓度测量装置
14
作者 郭瑜 杨程涛 +7 位作者 陈锋 姜沛汶 李冰 马彦操 徐睿 霍学松 田咪 武腾飞 《工矿自动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8-33,共6页
针对水力冲孔增透作业中煤水混合物浓度测量,围堰法、沉淀池法和计量斗法的效率和精度较低,音叉式传感器技术在精度和一致性方面难以满足要求,单一激光检测技术适用范围有限。针对上述问题,将激光透射法与激光反射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 针对水力冲孔增透作业中煤水混合物浓度测量,围堰法、沉淀池法和计量斗法的效率和精度较低,音叉式传感器技术在精度和一致性方面难以满足要求,单一激光检测技术适用范围有限。针对上述问题,将激光透射法与激光反射法相结合,提出了一种基于透反融合式激光的煤水混合物浓度测量装置。在煤水混合物输送管道的一侧安装激光光源,并在同一侧安装反射光光电探测器,在输送管道另一侧安装透射光光电探测器。激光光源通过凸透镜射入煤水混合物中,透射光和反射光光电探测器将接收到的激光能量转换为相应的数字信号;数字信号经过叠加处理后,进行灰度化处理与特征区域选择,有利于减少计算复杂度、排除干扰,进而计算出对应的灰度值,并通过多项式回归建立灰度值与煤水混合物浓度的对应关系,从而实现煤水混合物浓度测量。应用结果表明,针对2%~20%煤水混合物浓度,该装置测量的最小误差为0.043%,最大误差为0.343%,平均误差为0.126%,标准差为0.116%,满足水力冲孔增透作业对煤水混合物浓度检测精度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水混合物 浓度测量 激光透射法 激光反射法 透反融合式激光 多项式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流固耦合的湿式球磨机磨矿效果离散元分析
15
作者 李培 张萌 +2 位作者 王晓 余永健 薛玉君 《金属矿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187,共6页
湿式球磨机是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粉磨设备,其运行成本约占选矿厂总成本的50%,提高磨矿效率对选矿厂节能增效具有显著积极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磨矿工艺参数对磨矿效率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工业生产,开展了基于流固耦合的湿式球磨机... 湿式球磨机是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的粉磨设备,其运行成本约占选矿厂总成本的50%,提高磨矿效率对选矿厂节能增效具有显著积极意义。为了更好地理解磨矿工艺参数对磨矿效率的影响,以便更好地指导工业生产,开展了基于流固耦合的湿式球磨机磨矿效果离散元分析。研究以?2.7 m×4 m的湿式球磨机为研究对象,采用DEM-VOF方法建立了磨机内气-液-固三相流耦合模型,分析了不同矿浆浓度下物料的运动状态及碰撞能量利用率。结果表明:磨矿效果与矿浆浓度密切相关,当矿浆浓度较低时,“死区”颗粒占比较高,导致磨矿效率降低;随着矿浆浓度的提高,物料流动状态显著改善并趋于稳定,磨矿效率随之提升;当矿浆浓度为90%时,磨机内部总碰撞能量达到峰值,但其能量利用率并非最高;相比之下,矿浆浓度为80%时,能量利用率最高,该浓度下的总碰撞能量接近矿浆浓度90%时,且显著高于其他3种磨矿浓度条件下,综合磨矿效率及衬板和磨矿介质的磨损情况,认为矿浆浓度宜为80%。磨机内部磨矿介质与矿石的碰撞以低能级为主,因此,矿石破碎主要依赖冲击能量的多次累积效应;同时,切向碰撞能量高于法向碰撞能量,表明球磨机内的矿石破碎以磨剥作用为主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式球磨机 流固耦合 离散单元法 矿浆浓度 磨矿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电站引水渠水沙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应用研究
16
作者 王冉旋 马仲坤 +3 位作者 陈娜 周聂 陈华 马志军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140,共8页
为减小水轮机泥沙磨损影响、提高水电站效益,设计开发了水电站引水渠水沙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采用残差神经网络模型(ResNet50_v2)和图像法实现水沙同步在线智能监测,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预测未来5 h的含沙量,通过损益平衡分析... 为减小水轮机泥沙磨损影响、提高水电站效益,设计开发了水电站引水渠水沙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采用残差神经网络模型(ResNet50_v2)和图像法实现水沙同步在线智能监测,采用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模型预测未来5 h的含沙量,通过损益平衡分析确定最佳含沙量预警阈值和适宜的预警机制,以最大化减少发电损失。以喀什河流域塔勒德萨依水电站为例,进行系统实际应用,应用结果表明:系统监测流量与ADCP测流设备实测值的E_(MA)≤2.97 m^(3)/s、E_(MR)≤2.17%;系统监测含沙量与人工烘干法、光学测沙仪实测值的E_(MA)≤0.20 kg/m^(3)、E_(MR)≤16.91%;LSTM模型对5 h预见期预测含沙量的E_(NS)>0.7,模型总体监测与预测精度较高;水电站含沙量预警阈值为3.59 kg/m^(3),通过精准测报与科学预警,可规避发电设备泥沙磨损事故,节省维修费用,提高综合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沙磨损 图像法 智能监测 含沙量预警阈值 系统 塔勒德萨依水电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剖面法的“瓢形”沟谷渣堆稳定性分析
17
作者 于妍妍 赵毅 +4 位作者 方熠 陆敏凤 祝洁雯 唐朝晖 柴波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2-201,共10页
由于三面环山的基础优势,废弃矿渣大多选择堆积在周围高、中间低的“瓢形”场地。通过对“瓢形”沟谷区域地形及渣堆形态的分析认为,渣堆前缘存在应力集中现象,采用常规方法计算得到的渣堆稳定性可能存在稳定性系数偏高的问题,因此有必... 由于三面环山的基础优势,废弃矿渣大多选择堆积在周围高、中间低的“瓢形”场地。通过对“瓢形”沟谷区域地形及渣堆形态的分析认为,渣堆前缘存在应力集中现象,采用常规方法计算得到的渣堆稳定性可能存在稳定性系数偏高的问题,因此有必要针对“瓢形”堆渣场地提出一种改进的稳定性计算方法。考虑到“瓢形”场地“大肚子,小收口”的地形特点,基于剩余推力法提出改进的多剖面剩余推力法,并利用煤矸石材料进行不同长宽比和不同谷坡坡度的物理模型堆渣试验,以验证计算方法的合理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沟谷长宽比在1~2之间且谷坡坡度大于材料的内摩擦角时,渣堆前缘出现应力集中现象,并且渣堆前缘的应力大小随谷坡坡度的增大而增大。分别采用传统剩余推力法(单剖面法)和多剖面法计算模型渣堆的稳定性系数,多剖面法的计算结果要小于单剖面法的计算结果,且多剖面法计算所得主剖面上剩余下滑力与监测数据基本一致,误差在5%以内。因此,多剖面剩余推力法在计算“瓢形”场地渣堆边坡稳定性时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够为“瓢形”弃渣场的风险防控和防灾减灾工程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和方法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散体介质颗粒 沟谷区渣堆稳定性 应力集中 多剖面计算理论 剩余推力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鼠血浆奈玛特韦含量
18
作者 黄松涛 夏志发 +4 位作者 史振伟 胡瑄 姚树森 吴琼 徐风华 《医药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035-1039,共5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小鼠血浆奈玛特韦浓度的方法,测定给药后小鼠血浆药物浓度。方法以卡马西平为内标,检测设备选用ACQUITY超高效液相分离系统串联API 4000三重四级杆质谱仪,色谱条件:以Waters BEH C_(1...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法测定小鼠血浆奈玛特韦浓度的方法,测定给药后小鼠血浆药物浓度。方法以卡马西平为内标,检测设备选用ACQUITY超高效液相分离系统串联API 4000三重四级杆质谱仪,色谱条件:以Waters BEH C_(18)(2.1 mm×5.0 mm,1.7μm)为色谱柱,流动相为水(含0.1%甲酸)和甲醇(含0.1%甲酸),梯度洗脱,流速0.4 mL·min^(-1),柱温40℃,进样量5μL;质谱条件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定量分析奈玛特韦母/子离子对m/z 500.3→110.3,卡马西平母/子离子对m/z 237.3→193.3。结果该方法选择性好,定量下限10 ng·mL^(-1),浓度范围10~2560 ng·mL^(-1)线性方程为Y=0.0036X+0.00295(r=0.9974),定量下限、低、中、高浓度质控样品的批内、批间准确度均<±15%,批内、批间精密度均<15%,血浆奈玛特韦室温放置24 h、-80℃反复冻融3次、经提取后4℃放置3 d等几种条件下稳定性良好。小鼠给药后采样检测,该方法能够灵敏、准确对奈玛特韦浓度进行定量检测。结论该方法具有较好专属性和灵敏度,线性范围能满足定量检测需求,方法准确度与精密度均符合2020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可用于小鼠血浆奈玛特韦的定量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奈玛特韦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血药浓度 新型冠状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复叠制冷系统的组分在线测量方法
19
作者 李银龙 景栋梁 +1 位作者 刘国强 晏刚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147,共9页
针对自复叠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组分浓度难以实时连续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工质循环浓度在线测量方法,用于精确测量系统内组分循环浓度、热力学参数及系统能效。在线测量方法基于系统内部件的组分、质量和能量守恒关系,基于温度、... 针对自复叠制冷系统运行过程中组分浓度难以实时连续测量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混合工质循环浓度在线测量方法,用于精确测量系统内组分循环浓度、热力学参数及系统能效。在线测量方法基于系统内部件的组分、质量和能量守恒关系,基于温度、压力、流量数据测量组分循环浓度。搭建自复叠制冷系统实验平台,在柜内温度-58.6~-40.4℃的实验工况下验证了在线测量方法的可行性,并与气相色谱单时静态采样方法对比验证组分在线测量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组分的关键参数,实验测试值与在线测量值偏差小于3 K,组分循环浓度的在线测量值与气相色谱采样测量值对比最大偏差为4.45%。不确定度计算结果显示,组分循环浓度的在线测量不确定度低于2.0%,能效比和制冷量的在线测量不确定度低于7.5%。所提在线测量方法能够准确预测自复叠制冷系统的组分循环浓度,与气相色谱单时静态采样相比,可获取组分浓度的动态连续变化趋势,为从组分层面深入分析混合工质热力系统的性能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复叠制冷系统 在线测量方法 混合工质 循环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流GIS/GIL内微纳粉尘弥散浓度分布特性及对气隙击穿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媛 杨睿成 +3 位作者 苏宝亮 李玄 薛乃凡 李庆民 《电工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01-1613,共13页
在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S/GIL)的制造、运输、服役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并积聚微米级及更小尺寸的金属粉尘,这种微小尺度的粉尘难以检测且其弥散运动特性呈现随机特征,是诱发气隙击穿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气体绝缘全封闭组合电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输电线路(GIS/GIL)的制造、运输、服役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并积聚微米级及更小尺寸的金属粉尘,这种微小尺度的粉尘难以检测且其弥散运动特性呈现随机特征,是诱发气隙击穿的主要原因之一。该文在分析粉尘光散射特性的基础上,设计了微纳粉尘弥散浓度的光探测系统,获得了不同粒径粉尘弥散浓度与仪器输出电压之间的定量关系与特征函数。实验研究表明,粉尘的弥散浓度随电压升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存在极值效应;当光探测区内粉尘浓度达到峰值浓度的80%左右时,发生气隙击穿的概率显著提高。进一步研究了影响粉尘弥散运动的关键因素,获得了粉尘粒径、初始质量、材质等初始条件与粉尘弥散运动特性的关联规律,粒径越小、初始质量越大,粉尘弥散运动越剧烈、击穿电压越低,击穿电压较无粉尘时下降可达36.7%,且不同材质、不同初始位置的粉尘表现出不同的弥散运动特性。该文可为实现GIS/GIL内微纳粉尘弥散浓度的有效探测与危险程度评估提供方法基础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GIL 微纳粉尘 光散射法 弥散浓度 气隙击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