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5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杂交三倍体泥鳅减数分裂相关基因Dmc1启动子甲基化分析
1
作者 马可馨 李逸帆 +5 位作者 杨悦瑶 李川 郭文轩 庄子昕 王伟 周贺 《水产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44-253,共10页
为探究减数分裂特异重组酶1(Dmc1)在杂交三倍体泥鳅不育机制的重要作用,本试验克隆了杂交三倍体泥鳅(4n♀×2n♂)Dmc1基因,分析了Dmc1基因的理化性质和系统发育地位。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和逆转录PCR技术分析了泥鳅杂交三倍体子代... 为探究减数分裂特异重组酶1(Dmc1)在杂交三倍体泥鳅不育机制的重要作用,本试验克隆了杂交三倍体泥鳅(4n♀×2n♂)Dmc1基因,分析了Dmc1基因的理化性质和系统发育地位。用亚硫酸氢盐测序技术和逆转录PCR技术分析了泥鳅杂交三倍体子代及其亲本性腺组织中Dmc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和表达量。结果显示,Dmc1基因全长3895bp,开放阅读框为1029bp,编码342个氨基酸,Dmc1蛋白的预测分子质量为37.85ku,理论等电点为6.95。氨基酸多序列比对表明,泥鳅Dmc1氨基酸序列与其他鲤形目鱼类Dmc1氨基酸序列相似性较高,与节肢动物的相似性较低。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显示,泥鳅与其他硬骨鱼类Dmc1聚于同一进化支。亚硫酸氢盐测序结果显示,四倍体母本、二倍体父本及三倍体子代Dmc1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甲基化发生率分别为100%、80.0%及82.2%。三倍体雄性子代Dmc1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高于二倍体父本,Dmc1基因表达量显著低于二倍体父本;三倍体雌性子代Dmc1启动子区甲基化发生率低于四倍体母本,Dmc1基因表达量显著高于四倍体母本。根据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可知,Dmc1基因启动子区的甲基化发生率与其表达水平呈负相关(r=-0.986,P=0.014)。综上所述,在不同倍性泥鳅中Dmc1基因的表达量受启动子区域甲基化的负调控作用,因此推测Dmc1基因的DNA甲基化发生率与三倍体泥鳅的减数分裂异常及低育性具有一定的相关性。试验结果可为解析杂交三倍体泥鳅不育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泥鳅 杂交三倍体 dmc1 启动子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DMCS为硅源的新型聚硅氯化铁铝的形态分布与混凝性能 被引量:1
2
作者 叶蔚君 魏在山 胡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2007年第6期45-47,共3页
采用二甲基二氯硅烷(DMCS)为硅源,与氯化铁、氯化铝聚合制备新型聚硅氯化铁铝絮凝剂(PAFSC)。其形态分布和处理含藻水的混凝性能结果表明,该混凝剂的最优技术指标为n_(Fe)/n_(Al)=0.4,n_(Si)/n_((Al+Fe))=0.1,碱化度B=1.5,C_((Al+Fe))=0... 采用二甲基二氯硅烷(DMCS)为硅源,与氯化铁、氯化铝聚合制备新型聚硅氯化铁铝絮凝剂(PAFSC)。其形态分布和处理含藻水的混凝性能结果表明,该混凝剂的最优技术指标为n_(Fe)/n_(Al)=0.4,n_(Si)/n_((Al+Fe))=0.1,碱化度B=1.5,C_((Al+Fe))=0.1 mol/L,pH=2.898,熟化时间为24h的条件下,有效成分Fe_b、Al_b的含量最高,絮凝效果最好,PAFSC对浊度的净化效率可达98.6%。研究表明,二甲基二氯硅烷会产生很强的协同效应,使无机高分子絮凝剂PAFSC有效成分高,絮凝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 聚硅氯化铁铝 二甲基二氯硅烷(dmcs) 制备 形态分布 混凝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频会议系统DMCS的设计与开发 被引量:6
3
作者 李东 冯玉才 曹忠升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92-93,127,共3页
近年来,视频会议系统特别是台式系统(又称桌面型会议系统)成为多媒体技术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了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并研制了基于WINDOWS环境的视频会议系统原型DMCS(以下简称为 DMCS)。 DM... 近年来,视频会议系统特别是台式系统(又称桌面型会议系统)成为多媒体技术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在这种背景下,进行了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并研制了基于WINDOWS环境的视频会议系统原型DMCS(以下简称为 DMCS)。 DMCS采用了主席控制下的自由讨论会议模型,是 C/S结构的视频会议系统。最后还给出了运行测试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频会议系统 客户/服务器 多媒体 dm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多媒体协同工作系统DMCS的模型与实现
4
作者 郑庆华 李人厚 王余蓝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9期6-10,共5页
分布式多媒体协同工作系统DMCS是基于CSCW协作机制设计的CSCW原型系统 .在提出DMCS功能目标的基础上 ,给出了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 ,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协作任务代理的多用户协作模型 .在分析网络传输率、协作成员数及媒体信息量三者... 分布式多媒体协同工作系统DMCS是基于CSCW协作机制设计的CSCW原型系统 .在提出DMCS功能目标的基础上 ,给出了系统的硬件结构和软件结构 ,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协作任务代理的多用户协作模型 .在分析网络传输率、协作成员数及媒体信息量三者之间关系的基础上 ,提出了一种基于“镜头焦点”和“自由交互”相结合的交互模式 .最后 ,给出了协作过程的控制方法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协作模型 交互 协作 dmc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P视频会议系统中分布式多点控制系统(DMCS)的工作模式研究
5
作者 黄廷学 朱志祥 戴冠中 《电讯技术》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7-51,共5页
分布式多点控制系统 (DMCS)是把依附于LAN的H .3 2 3视频会议适用到因特网的一种方法。本文提出了应用DMCS来组织Internet视频会议的几种工作模式 。
关键词 视频会议 因特网 分布式多点控制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小分子调节剂合成DMC聚醚 被引量:13
6
作者 颜再荣 吴立传 +2 位作者 杨淑英 余爱芳 陈立班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57-59,63,共4页
研究用双金属氰化物(DMC)催化环氧丙烷(PO)均聚反应的机制及加料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调节剂后加入法,不仅可减少产物中高分子量组分的含量,而且可直接使用来源更广的小分子有机物取代低聚醚作调节剂,得到低不饱和度的DMC聚醚,解决... 研究用双金属氰化物(DMC)催化环氧丙烷(PO)均聚反应的机制及加料方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调节剂后加入法,不仅可减少产物中高分子量组分的含量,而且可直接使用来源更广的小分子有机物取代低聚醚作调节剂,得到低不饱和度的DMC聚醚,解决了DMC催化PO过程中存在的"用聚醚合成聚醚"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分子调节剂 dmc 聚醚 双金属催化剂 合成方法 环氧丙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离子型高分子絮凝剂P(DMC-AM)的合成 被引量:13
7
作者 罗娅君 张新申 +1 位作者 王照丽 刘卉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2003年第3期54-57,共4页
介绍了P(DMC-AM)使用氧化还原K2S2O8/NaHSO3体系作聚合引发剂的水溶液聚合方法,探讨了其最佳反应条件对聚合物特性粘度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认。实验表明:P(DMC-AM)的最佳聚合条件为:引发剂用量... 介绍了P(DMC-AM)使用氧化还原K2S2O8/NaHSO3体系作聚合引发剂的水溶液聚合方法,探讨了其最佳反应条件对聚合物特性粘度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和共振光散射光谱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认。实验表明:P(DMC-AM)的最佳聚合条件为:引发剂用量为体系的0.4%,单体配比DMC(重量)为40%~60%,DMC溶液浓度为14%~18%,反应温度为45~55℃,反应时间为4~5h。比较了P(DMC-AM)对气井、屠宰、酿造、印钞、农药和造纸废水的不同絮凝效果,结果表明P(DMC-AM)对COD(Cr)有较高的去除率,是一种性能优良、用途广泛的絮凝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离子型高分子 絮凝剂 P(dmc—AM)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锅炉汽包水位系统DMC─PID串级控制仿真研究 被引量:22
8
作者 刘红军 韩璞 王东风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3期450-453,共4页
给出具有可测干扰系统的动态矩阵控制(DMC)算法,并结合动态矩阵控制、串级调节和PID控制三者的优点,提出了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的DMC-PID控制策略,即内回路采用PID控制快速消除给水流量的扰动,外回路采用带前馈补偿的DMC控制,可有效地... 给出具有可测干扰系统的动态矩阵控制(DMC)算法,并结合动态矩阵控制、串级调节和PID控制三者的优点,提出了锅炉汽包水位控制系统的DMC-PID控制策略,即内回路采用PID控制快速消除给水流量的扰动,外回路采用带前馈补偿的DMC控制,可有效地克服汽包水位系统的另一主要扰动-蒸汽流量的扰动,同时DMC的强鲁棒性保证了在对象特性变化的情况下仍然获得良好的调节品质。计算机仿真结果显示了该控制策略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矩阵控制(dmc) PID控制 汽包水位控制 串级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AM-DMC三元接枝共聚物对纸浆的增强效果 被引量:7
9
作者 马永生 邱化玉 +2 位作者 王建波 黄本玉 台夕市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9-33,共5页
研究了用微波辐射的方法进行壳聚糖和丙烯酰胺(AM)及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的接枝共聚反应,讨论了反应条件与产物的接枝效果对麦草浆的增强作用的影响。最佳合成条件为:引发剂KPS浓度4mmol/L,辐射功率300W,辐射时间150s,m(... 研究了用微波辐射的方法进行壳聚糖和丙烯酰胺(AM)及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的接枝共聚反应,讨论了反应条件与产物的接枝效果对麦草浆的增强作用的影响。最佳合成条件为:引发剂KPS浓度4mmol/L,辐射功率300W,辐射时间150s,m(壳聚糖):m(AM):m(DMC)=1:6:2,分子质量调节剂浓度为2mmol/L。当合成产物用量为0.5%时,对纸张的增强效果明显,可使纸张的裂断长和耐破指数分别提高27.0%和21.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 壳聚糖 丙烯酰胺 dmc 三元接枝共聚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接枝丙烯酰胺DMC絮凝剂的合成与表征 被引量:4
10
作者 程建华 胡勇有 李泗清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266-269,共4页
以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丙烯酰胺和二甲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 C)为原料,选择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剂,EDTA-2N a作为金属离子螯合剂,合成了壳聚糖接枝丙烯酰胺DM C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电镜扫描对聚合物进行结... 以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丙烯酰胺和二甲丙烯酰氧基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 C)为原料,选择过硫酸铵-亚硫酸氢钠为氧化还原体系引发剂,EDTA-2N a作为金属离子螯合剂,合成了壳聚糖接枝丙烯酰胺DM C聚合物;通过红外光谱,电镜扫描对聚合物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壳聚糖结构发生了变化,通过在相同条件下比较壳聚糖不同脱乙酰度对接枝率的影响,得出了在脱乙酰度为68.5%时聚合物的接枝率最大为250%,其最佳合成工艺为:m(壳聚糖)∶m(丙烯酰胺)∶m(DM C)=1∶5∶5,引发剂用量为体系质量分数的0.3%~0.4%,其中m(过硫酸铵)∶m(亚硫酸氢钠)=1∶1,温度55℃~60℃,反应时间为2.5 h^3 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接枝 丙烯酰胺 dm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多变量系统分散优化DMC算法 被引量:4
11
作者 李嗣福 陈忠保 +1 位作者 刘勇 赵守忠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02-106,共5页
提出一种多变量系统的分散优化动态矩阵控制 (DMC)算法 .该算法利用预测控制滚动优化的特点 ,将多变量系统DMC算法分散为若干单变量系统的DMC算法 ,使多变量DMC算法参数设计和算法求解计算大为简化 .
关键词 多变量系统 预测控制 分散控制 dmc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矩阵(DMC)-PID串级预测控制策略在新型叶片连续回转马达位置伺服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2
作者 曹健 王俊凯 +1 位作者 吴盛林 李尚义 《宇航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25-629,共5页
动态矩阵(DMC)预测控制是一种以优化指标确定控制策略的方法。基于DMC的PID串级预测控制是在单纯PID串级控制的基础上,把经过PID校正的伺服系统定义为广义对象,作为DMC的被控对象,用DMC预测算法在线滚动优化控制参数,在优化过程中利用... 动态矩阵(DMC)预测控制是一种以优化指标确定控制策略的方法。基于DMC的PID串级预测控制是在单纯PID串级控制的基础上,把经过PID校正的伺服系统定义为广义对象,作为DMC的被控对象,用DMC预测算法在线滚动优化控制参数,在优化过程中利用实测信息不断进行反馈校正。通过仿真分析,与单纯的PID控制相比,在新型叶片式连续回转马达位置伺服系统中采用DMC-PID串级预测的一种控制方法控制能够使整个系统的跟踪性能得到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矩阵预测控制 dmc—PID串级控制 滚动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酸化用胶凝剂DMC/AM的合成及性能评价 被引量:6
13
作者 孙川 马喜平 +4 位作者 刘洁 闫杰 李俊 田发国 杜小红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2-434,共3页
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采用水溶液共聚合的方式合成了一种酸液胶凝剂。研究了合成条件对该共聚物特性粘数的影响,并对该共聚物用作胶凝剂做了室内性能评价。
关键词 缓速酸 胶凝剂 dmc 丙烯酰胺共聚物 胶凝酸性能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C鲁棒稳定性分析(英文) 被引量:7
14
作者 申涛 诸静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1023-1026,共4页
以脉冲响应模型 (FIR)描述系统 ,采用脉冲响应系数误差平方和的形式定义了模型的不确定性 ,分析得到了基于脉冲响应模型的动态矩阵控制 (DMC)算法的闭环系统 ,在此基础上 。
关键词 预测控制 鲁棒稳定性 动态矩阵控制 dmc 脉冲响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KBr催化剂上DMC与苯酚甲基化合成苯甲醚的反应机理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陈冰 赵宁 +1 位作者 魏伟 孙予罕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44-148,共5页
结合原位FT-IR,热力学分析及反应规律研究了KBr催化剂上碳酸二甲酯(DMC)氧位甲基化苯酚合成苯甲醚的反应机理。FT-IR显示KBr催化剂高于100℃活化苯酚生成酚盐,但至200℃也不活化DMC。共吸附的FT-IR及反应数据均显示苯甲醚高于150℃时生... 结合原位FT-IR,热力学分析及反应规律研究了KBr催化剂上碳酸二甲酯(DMC)氧位甲基化苯酚合成苯甲醚的反应机理。FT-IR显示KBr催化剂高于100℃活化苯酚生成酚盐,但至200℃也不活化DMC。共吸附的FT-IR及反应数据均显示苯甲醚高于150℃时生成。反应中检测到少量羰基甲氧基化产物苯基甲基碳酸酯(MPC)先于苯甲醚而生成,结合热力学计算及MPC分解转化的实验结果分析,生成MPC的反应是与生成苯甲醚的甲基化反应并行的可逆副反应。甲基化反应的机理为苯酚先被去质子化而形成酚盐,高于150℃时,酚盐的酚氧负离子亲核进攻DMC的甲基碳而生成苯甲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二甲酯(dmc) 苯酚 氧位甲基化 苯甲醚 原位FT-IR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时滞不确定系统DMC约束控制的鲁棒性条件 被引量:2
16
作者 李阳春 张卫东 +1 位作者 许晓鸣 杨煜普 《控制理论与应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09-112,共4页
讨论具有控制变量约束的时滞线性不确定系统DMC算法的鲁棒稳定性充要条件 .共有两个部分 :1)线性时滞DMC约束控制算法 ,通过在预测模型中引进模型误差补偿量ε1(k)和干扰修正量ε2 (k)来补偿预测输出 ,减小预测误差 ;2 )给出闭环系统鲁... 讨论具有控制变量约束的时滞线性不确定系统DMC算法的鲁棒稳定性充要条件 .共有两个部分 :1)线性时滞DMC约束控制算法 ,通过在预测模型中引进模型误差补偿量ε1(k)和干扰修正量ε2 (k)来补偿预测输出 ,减小预测误差 ;2 )给出闭环系统鲁棒稳定的充要条件 ,得出了保证系统鲁棒性的模型误差、干扰、预测误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滞不确定系统 dmc 约束控制 鲁棒性 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C-PID串级控制在火电厂过热汽温控制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叶智 刘伟 杨新民 《热力发电》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58-60,共3页
根据火电厂过热汽温的动态特性,将先进的预测控制算法和PID控制算法相结合,构成DMCPID串级控制系统。利用DMC预测控制算法的鲁棒性强及 PID控制算法抗干扰性能好的优点,在 Mat lab平台上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具有明显优于常规... 根据火电厂过热汽温的动态特性,将先进的预测控制算法和PID控制算法相结合,构成DMCPID串级控制系统。利用DMC预测控制算法的鲁棒性强及 PID控制算法抗干扰性能好的优点,在 Mat lab平台上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该控制策略具有明显优于常规PID串级控制的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电厂 过热汽温 dmc(动态矩阵控制) PID控制 预测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C和丙醇酯交换合成MPC反应的热力学分析 被引量:3
18
作者 赵春香 赵天生 丁永杰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9-21,25,共4页
用Benson基团贡献法计算了碳酸二甲酯(DMC)和丙醇酯交换合成碳酸甲丙酯(MPC)反应相关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fH0m、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fG0m和等压摩尔热容Cp,m;计算了300~800K反应温度内主副反应的焓变△rHm、自由能变化△rGm、和平... 用Benson基团贡献法计算了碳酸二甲酯(DMC)和丙醇酯交换合成碳酸甲丙酯(MPC)反应相关物质的标准摩尔生成焓△fH0m、标准摩尔生成自由能△fG0m和等压摩尔热容Cp,m;计算了300~800K反应温度内主副反应的焓变△rHm、自由能变化△rGm、和平衡常数Kp。结果表明:合成MPC的反应是热力学上有利的反应,并且高温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副产物碳酸二丙酯(DPC)通过MPC和丙醇的进一步酯交换反应生成,从而为合成反应条件的控制提供了热力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甲丙酯合成 MPC 碳酸二甲酯 dmc 丙醇 酯交换反应 热力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神经网络非线性模型的多级工作点阶跃响应扩展 DMC 预测控制 被引量:3
19
作者 刘军 许晓呜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1998年第4期205-207,共3页
利用前馈神经网络建立对象的非线性预测模型,在不同工作点作阶跃响应,建立它的局部线性模型,利用隶属函数进行加权得全局线性模型。利用全局线性模型进行滚动优化,利用非线性预测模型校正线性模型,实现非线性预测控制。仿真表明,... 利用前馈神经网络建立对象的非线性预测模型,在不同工作点作阶跃响应,建立它的局部线性模型,利用隶属函数进行加权得全局线性模型。利用全局线性模型进行滚动优化,利用非线性预测模型校正线性模型,实现非线性预测控制。仿真表明,文中提出的方法控制效果良好,满足实时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网络 预测控制 dmc 工业控制 非线性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氧添加剂DMC对柴油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21
20
作者 张光德 黄震 +2 位作者 张武高 乔信起 周校平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2002年第5期385-389,共5页
分析了各种含氧燃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碳酸二甲酯(DMC)具有含氧量高、沸点高、与柴油互溶性好等特点,适合作为柴油机的燃料添加剂。测试了纯柴油和含添加剂DMC的柴油机的尾气排放,并进行了燃烧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剂DM... 分析了各种含氧燃料的物理化学特性对柴油机排放的影响。碳酸二甲酯(DMC)具有含氧量高、沸点高、与柴油互溶性好等特点,适合作为柴油机的燃料添加剂。测试了纯柴油和含添加剂DMC的柴油机的尾气排放,并进行了燃烧分析。结果表明:添加剂DMC能较大幅度地降低柴油机的碳烟排放,同时使NOx的排放基本保持不变或略有下降;含DMC的燃料滞燃期比纯柴油的长,且燃烧结束的时间早,热效率要比柴油的高,当DMC的添加量为15%时,在不同的工况下,热效率比纯柴油高1%~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氧添加剂 dmc 柴油机 燃烧 排放特性 碳酸二甲酯 汽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