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B病毒在原发性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1
1
作者 翟长文 王纾宜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10-215,共6页
目的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原发性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onsillar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TDLBCL)内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EBV编码微小RNA(EBV encoded miRNA,EBERs)原位杂交(in ... 目的探讨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EBV)在原发性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tonsillar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TDLBCL)内的感染情况及其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采用EBV编码微小RNA(EBV encoded miRNA,EBERs)原位杂交(in situ hybridization,ISH)和EBV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 1,LMP1),PCR检测EBV在PTDLBCL(n=81)和原发性非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nontonsillar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NTDLBCL)(n=42)、鼻腔NK/T细胞淋巴瘤(n=10)及慢性扁桃体炎(n=20)中的感染情况,并分析差异。结果 ISH结果显示,PTDLBCL中EBV的阳性率高于PNTDLBCL(t=5.603,P=0.018)。检测PTDLBCL中EBV,PCR阳性率显著高于ISH(t=11.139,P=0.001)。EBV阳性PTDLBCL者预后优于阴性者(t=5.683,P=0.017);与患者年龄、部位及性别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BV在PTDLBCL中高表达,其存在与患者预后正相关。检测PTDLBCL的EBV,LMP1PCR的敏感度高于EBERs ISH,而EBERs ISH的特异度高于LMP1PC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EBV) 扁桃体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预后 PCR 原位杂交(ISH)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杜沚珊 王玥 +7 位作者 石子旸 施晴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4-71,共8页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 目的·探究甲状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1月—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66例初次诊断为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 23例(34.8%),继发甲状腺DLBCL 43例(65.2%)]的临床病理资料,并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其中40例甲状腺DLBCL患者进行了靶向测序(55个淋巴瘤相关基因)以评估基因突变情况。结果·继发甲状腺DLBCL患者Ann Arbor分期Ⅲ~Ⅳ期(P=0.000)、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升高(P=0.043)、结外器官受累数目≥2个(P=0.000)、非生发中心来源(non-GCB)(P=0.030)、MYC和BCL2蛋白双表达(double expression,DE)(P=0.026)、国际预后指数3~5分(P=0.000)的比例高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其接受甲状腺手术切除的比例(P=0.012)低于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率高于继发患者(P=0.039)。55例患者(83%)接受以利妥昔单克隆抗体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及泼尼松(R-CHOP)为基础的一线治疗方案,其中原发甲状腺DLBCL患者预期5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 free survive,PFS)率95.0%,高于继发患者的49.7%(P=0.010)。单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411,95%CI 1.373~14.170)、LDH升高(HR=5.500,95%CI 1.519~19.911)、non-GCB(HR=5.291,95%CI 1.667~16.788)、DE(HR=6.178,95%CI 1.813~21.058)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Ann ArborⅢ~Ⅳ期(HR=7.088,95%CI 0.827~60.717)、LDH升高(HR=6.982,95%CI 0.809~60.266)、DE(HR=18.079,95%CI 1.837~177.923)是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时间的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HR=4.693,95%CI 1.218~18.081)和LDH升高(HR=5.058,95%CI 1.166~21.941)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靶向测序结果显示,TET2(n=14,35%)、KMT2D(n=13,32%)、TP53(n=11,28%)、GNA13(n=10,25%)、KMT2C(n=9,22%)突变频率>20%,且TP53突变是甲状腺DLBCL患者PFS的不良预后因素(P=0.000)。结论·原发甲状腺DLBCL生存情况优于继发甲状腺DLBCL。Ann ArborⅢ~Ⅳ期、LDH升高、non-GCB、DE(MYC和BCL2)是影响甲状腺DLBCL患者的不良预后因素。TET2、KMT2D、TP53、GNA13、KMT2C是甲状腺DLBCL中常见的高突变基因,TP53突变的患者预后不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临床病理特征 基因突变谱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病理特征
3
作者 王博恩 陈思远 +7 位作者 施晴 张慕晨 易红梅 董磊 王黎 程澍 许彭鹏 赵维莅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62-1168,共7页
目的·探究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临床基本信息、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与预后相关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 目的·探究肾脏累及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包括临床基本信息、病理特征、基因突变谱与预后相关因素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21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收治的149例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及分期等,并采用靶向测序(54个淋巴瘤相关基因)评估患者的基因突变情况。基于患者资料进行生存和预后因素分析。结果·在149例DLBCL肾脏累及的患者中,有87例患者(58.4%)年龄>60岁,121例患者(81.2%)AnnArbor分期为Ⅲ~Ⅳ期,27例患者(18.1%)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2分,121例患者(81.2%)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高于正常上限,111例患者(74.5%)至少存在2个以上淋巴结外器官受累,131例患者(87.9%)国际预后指数≥2分。患者的5年总生存率和5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2.2%和50.4%。在病理特征中,145例患者(97.3%)诊断为非特指型DLBCL。按Hans分型,39例患者(26.2%)属生发中心亚型。在可评估疗效的144例患者中,87例(60.4%)患者取得完全缓解。此外,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LDH升高是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总体生存时间(P=0.048)和无进展生存时间(P=0.033)的不良预后因素;75例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的靶向测序显示PIM1(n=23,31%)、MYD88(n=22,29%)、CD79B(n=21,28%)和KMT2D(n=18,24%)存在高频突变,其中CD79B突变与较差的总体生存时间相关(P=0.034)。结论·肾脏累及的DLBCL患者临床特征中血清LDH升高与不良预后有关,基因突变谱中CD79B突变与不良预后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肾脏 临床特征 基因突变谱 预后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附168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宋腾 王华庆 +5 位作者 张会来 钱正子 周世勇 邱立华 李兰芳 宋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1期1050-1055,共6页
目的:验证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化疗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6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NCCN—IPI和国际预... 目的:验证改良国际预后指数(NCCN—IPI)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化疗后的预后评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168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采用NCCN—IPI和国际预后指数(IPI)进行危险度分层和预后评估。结果:全组患者中住年龄58(24—80)岁,男性92例(54.8%),AnnArbor分期Ⅲ-Ⅳ期94例(56.0%),ECOGPSi2分19例(11.3%);发病时LDH水平升高(〉245U/L)占71.4%。中位随访42(15~88)个月,3年和5年生存率(OS)分别为(75.9±3.4)%、(65.1±5.2)%。全组患者根据IPI评分系统,低危组占30.4%,中低危27.4%,中高危25.0%,高危17.3%;3年OS分别为91.8%、76.7%、67.9%和47.1%。根据NCCN—IPI评分,低危组19.0%,中低危38.1%,中高危31.5%,高危11.3%。3年OS分别为94.5%、85.4%、61.2%和38.1%。与IH评分相比,NCCN—IPI评分区分高危和低危患者的能力更强(NCCN—IPI:3年OS:94.5%眠38.1%;IPI:91.8%vs.47.1%)。结论:在利妥昔单抗一线治疗中,与IPI指数相比,NCCN—IPI更好地整合了年龄和LDH水平两个变量的预后作用,可作为DLBCL患者强有力的预后分层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国际预后指数 预后 利妥昔单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价值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马芹 张会来 +3 位作者 王华庆 陈青青 刘霞 侯芸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503-507,共5页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其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2年2月至2008年4月收治143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 目的:探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在首次诊断时外周血淋巴细胞绝对数(absolute lymphocyte count,ALC)与其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的分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2002年2月至2008年4月收治143例初治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不同ALC水平与患者各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将143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分为高ALC(ALC≥1.0×109/L)组和低ALC(ALC<1.0×109/L)组,低ALC组患者常伴随B症状、高IPI评分、Ann Arbor分期较晚以及乳酸脱氢酶水平、β2-微球蛋白水平升高(P<0.05)。而且高ALC组患者的缓解率比低ALC组高(P=0.003)。多因素分析显示Ann ArborⅢ/Ⅳ期、ALC<1.0×109/L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因素。ALC降低组常伴有Ann Arbor分期的升高。结论:ALC是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新的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细胞绝对数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非霍奇金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后营养指数评估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7
6
作者 宋腾 张亚瑞 +4 位作者 赵可 李书苹 常智 柳凤亭 王华庆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7期903-908,共6页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初治DLBCL患... 目的:探讨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6月至2016年6月于天津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2例初治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PNI值,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Youden指数,获取PNI最佳分界值,分析不同PNI水平与患者临床特征、治疗疗效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全组患者PNI均值为43.93±5.86,当PNI值为44.15时,Youden指数最大,敏感度为74.6%,特异度为67.2%。低PNI组(<44.15)和高PNI组(≥44.15)患者分别占38例(46.3%)和44例(53.7%),PNI水平与患者的ECOG PS评分、Ann Arbor分期、IPI评分、LDH水平等均有相关性(均P<0.05)。低PNI组患者化疗总有效率低于高PNI组(65.8%vs.86.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848,P=0.028)。全组患者3年生存率为69.1%,低PNI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6.8%、67.8%和56.9%,均低于高PNI组96.7%、89.5%和80.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421,P=0.002)。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PNI值<44.15、ECOG PS评分≥2分、IPI评分>2分、分期Ⅲ~Ⅳ期、外周血淋巴细胞计数<1.0×10^9/L对预后有影响(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PNI值<44.15和Ⅲ/Ⅳ期为影响该组患者的独立预后不良因素(P=0.006,0.011)。结论:PNI值可作为DLBCL患者简便可行的临床预后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营养指数 预后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55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韩波 高志棣 +5 位作者 王海霞 王朝晖 范传波 刘俊玲 田猛 赵洪国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45-451,共7页
目的:探讨miR-155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以及转染miR-155抑制物对DLBCL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DLBCL患者76例,同时选取因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就诊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 目的:探讨miR-155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组织中的表达,以及转染miR-155抑制物对DLBCL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至2017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DLBCL患者76例,同时选取因淋巴结反应性增生就诊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取2组患者组织标本。培养DB细胞并将其分为miR-155抑制物组、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DLBCL组和对照组组织及细胞中miR-155的表达;应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能力,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情况;Transwell法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DLBCL患者组织中miR-155相对表达量(1.93±0.16)明显高于对照组(1.01±0.09)(t=33.991,P=0.000)。miR-155表达量在乳酸脱氢酶水平异常、BCL-2^+、MUM1^+和Ki-67≥50%、病理类型非GC型、Ann Arbor分期Ⅲ-Ⅳ期、结外病变数≥2和IPI评分3-5分的DLBCL患者组织中升高(P<0.05);miR-155抑制物组细胞中miR-155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miR-155抑制物组细胞在培养24、48、72和96 h时吸光度A值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而细胞凋亡率则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miR-155抑制物组迁移细胞数和侵袭细胞数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组(P<0.05)。结论:miR-155在DLBCL患者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肿瘤恶性程度和侵袭进展有关,在特异性抑制DB细胞中miR-155的表达可减少细胞增殖,加速细胞凋亡,抑制细胞迁移及侵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MIR-155 细胞生物学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白介素11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相关性 被引量:9
8
作者 李焱 贾振薇 刘亚宁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287-1292,共6页
目的:检测人白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组织和血清标本中的表达,探讨IL-11表达与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化疗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 目的:检测人白介素11(interleukin-11,IL-11)基因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组织和血清标本中的表达,探讨IL-11表达与DLBCL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化疗后患者血小板减少的影响。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于河北省邯郸市第一医院血液科确诊的88例DLBCL患者和42例反应性淋巴增生(reactive lymphoid hyperplasia,RLH)患者组织和血液标本。用q PCR方法检测肿瘤组织和血液中IL-11的表达,应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IL-11表达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相关性分析DLBCL患者IL-11表达和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关系,Kaplan-Meier法分析IL-11表达与DLBCL患者总生存(OS)时间、无进展生存(PFS)时间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RLH患者比较,IL-11在DLBCL患者组织和血液中表达显著升高(组织:7.002±0.357 vs 1.507±0.139;血液:6.700±0.337 vs1.446±0.126,均P<0.01)。IL-11表达与DLBCL患者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B细胞症状、化疗敏感性及IPI指数相关(均P<0.01),IL-11高表达患者OS和PFS较IL-11低表达患者明显缩短(均P<0.01)。单因素及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IL-11表达、化疗敏感性和IPI指数是影响DLBCL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化疗后血小板减少患者血清IL-11基因表达与血小板计数呈负相关(r=-0.732,P<0.01)。结论:IL-11在DLBCL患者组织和血液中高表达,IL-11高表达DLBCL患者OS和PFS明显缩短,化疗后血小板减少严重。IL-11有望成为DLBCL患者独立的预后评判生物学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白介素11基因 预后 血小板减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靶向药物治疗进展 被引量:13
9
作者 李丽燕 付蓉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581-585,共5页
淋巴瘤为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异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 淋巴瘤为一组起源于淋巴结或其他淋巴组织的异质性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包括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和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为一类异质性明显的淋巴系统恶性肿瘤,也是最常见的NHL亚型。标准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和泼尼松)治疗可显著提高60%以上患者的生存期,然而仍有约30%~40%患者出现疾病复发或难治,预后较差,如何延长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生存期并改善其预后已成为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随着疾病基因表达谱、耐药分子机制等的不断深入研究,化疗新方案及新药不断探索,为个体化精准治疗复发难治性DLBCL带来新希望。本文拟对新近的靶向药物在复发难治性DLBCL中的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复发 难治 靶向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芩黄合剂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朱伟嵘 赵夏 +3 位作者 阮铭 吕玲玲 赵维莅 沈小珩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930-1934,共5页
目的观察芩黄合剂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在化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芩黄合剂,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然后,观察2组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28^+、CD8... 目的观察芩黄合剂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7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5例。在化疗基础上,治疗组给予芩黄合剂,对照组给予安慰剂。然后,观察2组T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28^+、CD8^+CD28^+、CD4^+CD45RA^+、CD4^+CD45RO^+T细胞)、免疫球蛋白(IgG、IgA、IgM、IgE)变化。结果化疗后,2组CD3^+、CD3^+CD4^+绝对计数、CD4^+/CD8^+比值显著下降(P<0.05),CD3^+、CD3^+CD8^+相对值显著上升(P<0.05),12个月后随访,治疗组CD4^+相对值、CD4^+/CD8^+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治疗组CD8^+CD28^+相对值显著上升(P<0.05),12个月后随访,相对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及12个月后随访,治疗组CD4^+CD45RA^+、CD4^+CD45RA^+/CD4^+CD45RO^+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2组免疫球蛋白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12个月后随访,对照组IgA水平仍显著低于化疗前(P<0.05);治疗组12个月后随访,IgG、IgE水平与化疗后比较显著上升(P<0.05),IgG、IgA、IgE下降程度(与化疗前比较)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芩黄合剂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CD4^+、CD4^+CD28^+、CD4^+CD45RA^+细胞,以及IgG、IgA、IgE水平有明显的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芩黄合剂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37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甜 王莉 +6 位作者 朱华渊 梁金花 吴微 曹蕾 范磊 李建勇 徐卫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26-432,共7页
目的:总结原发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8年2月初诊的37例PT-DLBCL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分型、分期、疗效及预后,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中男性22例(59.... 目的:总结原发扁桃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T-DLBCL)的临床特征、免疫表型及预后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10月至2018年2月初诊的37例PT-DLBCL患者临床资料,包括临床特征、分型、分期、疗效及预后,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7例中男性22例(59.5%),女性15例(40.5%),中位年龄57(16-86)岁。能明确细胞起源的36例患者中,生发中心B细胞(GCB)型占66.7%,非生发中心B细胞(non-GCB)型占33.3%。Ann Arbor分期Ⅰ期占40.5%,Ⅱ期占59.5%,无Ⅲ、Ⅳ期患者。中位随访时间44(10-101)月,2例患者(5.4%)失访。中位治疗6(3-8)个疗程后对35例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显示,26例(74.3%)达完全缓解(CR),8例(22.9%)达部分缓解(PR),1例(2.8%)患者疾病稳定(SD)。3年及5年无进展生存(PFS)均为82.5%,3年及5年总生存(OS)均为95.5%。5例(13.5%)患者接受了放疗。年龄>60岁(P<0.05)或年龄> 70岁(P<0.05)的患者PFS均较相对年轻患者短;LDH水平增高(P<0.001)、治疗方案中未使用R(P<0.05)的患者OS相对短。结论:PT-DLBCL患者对放、化疗敏感,预后较好,大多数患者治疗后可获得长期生存,联合免疫化疗的效果优于单纯化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扁桃体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免疫表型 临床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预测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化疗后无进展生存期 被引量:5
12
作者 林少春 黎恩廷 +2 位作者 陈志丰 张冰 李周雷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62-270,共9页
[目的]评估^(18)F-FDG PET/CT不同代谢参数在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响应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地选取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治^(18)F-FDG PET/CT的81例DLBCL患者。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DLBCL治疗反应的预测因素... [目的]评估^(18)F-FDG PET/CT不同代谢参数在分析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治疗响应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地选取2015年6月至2020年10月收治^(18)F-FDG PET/CT的81例DLBCL患者。通过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确定DLBCL治疗反应的预测因素,并根据这些因素创建预测模型。之后,通过特性曲线和校准图验证此预测模型的性能。[结果]首次化疗后2年内,23例患者(28.3%,23/81)疾病复发,58例患者(71.7%,58/81)无进展。本文分析了PET/CT特征的二元逻辑回归模型的预测能力。结果显示,化疗后^(18)F-FDG PET/CT的定量值是无进展生存期(PFS)的独立预后因素。其中,SUV_(THR-mean)2是预测DLBCL患者化疗后治疗反应的最重要因素,临界值为2.00(AUC=0.81)。[结论]我们建立的影像学特征预测模型显示出对DLBCL化疗无进展生存期的良好预测效能。其中,化疗后的影像学特征SUV_(THR-mean)2是DLBCL患者PSF预后的最佳独立预测因素。我们的预测模型将能提示疾病进展风险,有利于建议临床选择适当的治疗及随访方案,提高诊治效能,节省医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PET/CT 治疗响应 预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洁 姜言 郝思国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282-1288,共7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点和预后危险因素,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及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点和预后危险因素,评估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SCT)及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对DLBCL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血液科2015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160例经病理及免疫分型初次确诊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影响患者疗效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评估挽救性ASCT对患者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的影响。对中期评估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的高危患者,评估ASCT及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对其生存预后的影响。结果·初治年龄>60岁(P=0.005)、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3~5分(P=0.032)、低白蛋白水平(P=0.001)及贫血(P=0.007)患者的近期疗效不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初治年龄>60岁(HR=2.788,95%CI 1.575~4.936,P=0.000),non-GCB亚型(HR=2.230,95%CI 1.150~4.324,P=0.018),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HR=2.064,95%CI 1.006~4.234,P=0.048),低白蛋白水平(HR=2.052,95%CI1.169~3.602,P=0.012)是影响患者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独立危险因素;患者初治年龄>60岁(HR=2.269,95%CI 1.060~4.860,P=0.035),IPI评分3~5分(HR=2.557,95%CI 1.132~5.778,P=0.024)作为独立因素影响患者OS。对于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挽救性ASCT能显著改善其预后,是患者死亡事件的保护性因素(P=0.030)。对于化学治疗后中期评估达到CR的高危患者,巩固性ASCT及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者至随访终点尚未出现死亡事件,但并未延长患者OS(P>0.05)。结论·挽救性ASCT能显著延长复发/难治性DLBCL患者OS,但巩固性ASCT及利妥昔单抗维持治疗并不能延长高危DLBCL患者O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临床特征 预后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决策探讨 被引量:1
14
作者 董玲 孟斌 +10 位作者 张新伟 宋秀宇 张希梅 翟琼莉 刘霞 侯芸 李维 王先火 王华庆 付凯 张会来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385-391,共7页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淋巴瘤中一种罕见的和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病理类型,2008年WHO将其归类为DLBCL一个独特的亚型,该病侵袭性高,容易复发,目前尚无... ALK^+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positive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ALK^+DLBCL)是淋巴瘤中一种罕见的和具有明显差异性的病理类型,2008年WHO将其归类为DLBCL一个独特的亚型,该病侵袭性高,容易复发,目前尚无规范有效的治疗方案。采取多学科协作体系(multidisciplinary treatment,MDT)有利于制定规范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探索针对ALK^+DLBCL患者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让更多的患者获益。本研究分享1例2012年1月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收治的ALK^+DLBCL高剂量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HSCT)后复发,采用ALK激酶抑制剂克唑替尼(Crizotinib)治疗成功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K+dlbcl 克唑替尼 多学科协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C-MYC和BCL-6基因异常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5
15
作者 柴成国 张建军 +2 位作者 李宁 曹雷 张双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9-93,共5页
目的:研究P53.C Bbl YC和BCL-6基因异常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检测P53.C-MYC... 目的:研究P53.C Bbl YC和BCL-6基因异常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1年7月至2013年1月期间收治的80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并采用间期荧光原位杂交(I-FISH)检测P53.C-MYC和BCL-6基因。分析其与临床资料、治疗效果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27例(33.75%)患者存在P53基因缺失,24例(30.00%)患者存在C-VIYC基因的扩增和重排,46例(57.50%)患者存在BCL-6基因的重排。P53缺失、C-MYC重排和扩增及BCL-6重排与患者的临床分期、疗效和预后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存在P53、C-MYC和BCL-6基因异常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都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53 C-MYC BCL-6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诊大肿块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5
16
作者 王妍杰 张旭东 +4 位作者 葛晶晶 刘栋林 马珊珊 张文君 陈清江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345-351,共7页
目的:分析初诊时伴有大肿块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4例大肿块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肿块定义... 目的:分析初诊时伴有大肿块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与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1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94例大肿块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大肿块定义为肿瘤最大直径(maximum tumor diameter,MTD)≥7.5 cm,根据大肿块所在部位将患者分为:腹盆腔组、胸腔组、头颈部组。结果:194例大肿块DLBCL患者中位总生存(median overall survival,mOS)期为16(0~50)个月,患者1、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分别为75.6%、66.2%。1、3年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率分别为55.9%和44.1%。患者一线治疗后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疾病稳定(stable disease,SD)、疾病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PD)分别为45例(23.2%)、78例(40.2%)、11例(5.7%)、60例(30.9%),一线治疗客观缓解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为63.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Ann Arbor分期、β2-微球蛋白水平(β2-microglobulin,β2-MG)、有无中枢侵犯、是否放疗、大肿块所在部位是影响大肿块DLBCL患者OS的预后因素(P<0.05);Cox回归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Ann Arbor分期Ⅲ/Ⅳ期、大肿块所在部位为腹盆腔组、头颈部组是大肿块DLBCL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P<0.05)。腹盆腔组患者分期较晚、B症状多见、β2-微球蛋白水平多升高、C反应蛋白水平较高、Ki-67值较高;胸腔组年轻患者比例较高、临床分期较早、非GCB亚型更多见。腹盆腔组、胸腔组、头颈部组3组患者的3年OS率分别为60.4%、84.4%和5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肿块DLBCL患者肿瘤负荷高,一线治疗缓解率低、疾病进展率高,年龄>60岁、临床分期晚、大肿块所在腹盆腔组和头颈部组的患者预后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大肿块 临床特征 预后分析 肿瘤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在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7
作者 姚倩 张小慧 +4 位作者 胡耀嘉 金建君 刘淑媚 张燕(综述) 席亚明(审校)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210-213,共4页
中性粒细胞作为血液循环中的一种静态细胞,在受到微生物侵袭时发挥吞噬及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激活后形成一种特殊的网状结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NETs是一把双刃剑。正常情况下,NETs发挥清除... 中性粒细胞作为血液循环中的一种静态细胞,在受到微生物侵袭时发挥吞噬及杀菌作用,中性粒细胞激活后形成一种特殊的网状结构-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NETs是一把双刃剑。正常情况下,NETs发挥清除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但NETs产生过量时,其则参与多种疾病的发展过程,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炎等疾病。此外,NETs还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增殖、转移、预后等密切相关。本文将从NETs的形成及其对弥漫性大细胞淋巴瘤的影响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胞 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CARABIN蛋白过表达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其稳定表达细胞株的筛选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凯玉 蒋维 +2 位作者 王瑞娜 吴家雪 党永军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2016年第3期1-4,共4页
构建并鉴定人CARABIN蛋白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筛选CARABIN过表达的弥散性大B淋巴瘤细胞SUDHL-6的稳定细胞株。通过设计Carabin上下游引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慢病毒载体pLENTI-c GFP-CARABIN,将其与psPAX2和pMD2.G包装质粒按3∶2∶1的... 构建并鉴定人CARABIN蛋白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筛选CARABIN过表达的弥散性大B淋巴瘤细胞SUDHL-6的稳定细胞株。通过设计Carabin上下游引物,用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慢病毒载体pLENTI-c GFP-CARABIN,将其与psPAX2和pMD2.G包装质粒按3∶2∶1的比例用PEI Transfection Reagent共转染HEK293T细胞制备病毒,用病毒颗粒感染SU-DHL-6细胞2周后,用流式细胞仪分选GFP表达阳性的细胞,Western Blot检测CARABIN-GFP融合蛋白表达。成功构建pLENTI-c GFP-CARABIN慢病毒过表达载体。包装病毒颗粒并感染SU-DHL-6细胞后,荧光显微镜检测和流式细胞分选鉴定表达效率为26.5%,筛选出的GFP阳性细胞用Western Blot检测到CARABINGFP融合蛋白表达。成功构建了Carabin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筛选出了CARABIN-GFP稳定表达的细胞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ABIN 过表达 稳定细胞株 弥散性大B淋巴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T/CT不同判读方法对霍奇金淋巴瘤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预后评估作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谢微 江旭峰 +1 位作者 赵维莅 王黎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954-959,共6页
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摄影技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PET/CT,简称PET/CT)已成为淋巴瘤分期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因淋巴瘤各亚型... 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摄影技术-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18)F-fluoro-deoxyglucose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18)F-FDGPET/CT,简称PET/CT)已成为淋巴瘤分期及预后评估的重要影像学方法。因淋巴瘤各亚型的生物学特性、治疗反应和预后差异较大,该文主要对PET/CT在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d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的预后评估进展进行综述,阐述了治疗中期PET/CT在HL预后评估中的积极意义,以及在DLBCL预后评估作用中存在的争议,并论述了半定量法在未来应用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代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体摄影技术一计算机体层摄影技术 淋巴瘤 霍奇金淋巴瘤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预后评估 半定量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治疗后血清β2-MG VEGF与LDH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8
20
作者 肖蓉 姜涛 +7 位作者 万纯黔 李慧 李成龙 车菲菲 陈姣 黄晓兵 王春森 王晓冬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994-999,共6页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治疗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 目的:分析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治疗后血清β2微球蛋白(β2 microglobulin,β2-MG)、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水平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7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9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DLBCL组),选择同期至四川省人民医院行体格检查的健康人群40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所有DLBCL患者均接受标准化疗,化疗前后均留取患者外周静脉血,测定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的变化,与对照组相比;采集所有DLBCL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分析上述因子的变化与DLBCL患者临床病理参数和疗效的关系。结果:入院时DLBCL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化疗后DLBCL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均降低,与同组化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疗R-CHOP方案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CHOP组(P<0.05);伴典型B症状患者血清LDH水平高于未伴B症状患者(P<0.05),Ann Arbor分期为Ⅲ~Ⅳ期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均高于分期为Ⅰ~Ⅱ期患者(P<0.05),伴骨髓侵犯患者高于未伴骨髓侵犯患者(P<0.05),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为高危的患者高于低危患者(P<0.05),治疗反应无效的患者高于有效患者(P<0.05);DLBCL患者血清VEGF、β2-MG及LDH水平表达三者互相比较均呈正相关,三者与治疗有效率的对比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DLBCL患者血清β2-MG、VEGF及LDH水平较高,且在治疗后呈明显下调,三者表达水平的变化均与患者临床分期、骨髓侵犯、IPI指数和治疗反应相关,提示其可作为DLBCL患者疾病监测、治疗疗效和预后评估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Β2-微球蛋白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乳酸脱氢酶 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