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长喙壳菌侵染甘薯的转录组分析
1
作者 杨冬静 高方园 +6 位作者 陈晶伟 马居奎 唐伟 梁昭 张成玲 孙厚俊 谢逸萍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20-1331,共12页
甘薯黑斑病是由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侵染引起的,该病害是甘薯重要病害之一,在田间生产和贮藏期均可发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明确长喙壳菌对甘薯黑斑病的致病机理,本研究以甘薯黑斑病抗病品... 甘薯黑斑病是由长喙壳菌(Ceratocystis fimbriata Ellis et Halsted)侵染引起的,该病害是甘薯重要病害之一,在田间生产和贮藏期均可发生,严重影响甘薯的产量和品质。为了明确长喙壳菌对甘薯黑斑病的致病机理,本研究以甘薯黑斑病抗病品种南京92和感病品种徐薯18为试验材料,采用针刺接种孢子悬浮液的方法人工接种甘薯长喙壳菌,分别于接种当天与接种后第1 d、第3 d、第7 d取样,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进行测序分析。转录组测序结果显示,与接种当天相比,长喙壳菌接种至南京92薯块后第1 d、第3 d和第7 d上调差异表达基因(DEGs)分别为1124个、1713个和2032个,下调DEGs分别为869个、1042个和1005个;长喙壳菌接种至徐薯18薯块后第1 d、第3 d和第7 d上调DEGs分别为901个、1625个和1957个,下调DEGs分别为1017个、976个和1032个。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生物过程类别的生物进程、代谢进程、单一生物进程以及细胞组分类别的细胞、细胞部分、细胞器等。KEGG通路富集的主要通路为代谢途径。维恩图分析结果表明,长喙壳菌接种至南京92薯块后不同时间点共有DEGs为1545个,接种至徐薯18薯块后不同时间点共有DEGs为1116个,对这些DEGs进行交互分析,发现接种至2个甘薯品种薯块后在各时间点共有的DEGs有925个。对925个共有DEGs进行KEGG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这些DEGs主要被富集到代谢通路中,如碳水化合物代谢、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以及能量代谢等途径中,进一步对这些DEGs进行筛选,得到相对表达量高于1.00、持续上调表达并且差异表达倍数达到40倍以上的关键致病基因共20个。本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长喙壳菌致病分子机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长喙壳菌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致病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豆响应盐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2
作者 于思佳 于太飞 +9 位作者 孙现军 王世佳 武书羽 姜雪敏 胡正 常玉洁 武晶 陈锐 张辉 姜奇彦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398-1415,共18页
菜豆是我国重要的可食用豆类,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广泛的使用价值。盐胁迫对菜豆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本研究以菜豆F0006591为材料,用0.2 mol/L NaCl溶液对苗期菜豆进行盐胁迫处理。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对盐胁迫处理0 h、6 h、9 h、1... 菜豆是我国重要的可食用豆类,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广泛的使用价值。盐胁迫对菜豆的生长发育影响显著。本研究以菜豆F0006591为材料,用0.2 mol/L NaCl溶液对苗期菜豆进行盐胁迫处理。利用RNA-seq测序技术,对盐胁迫处理0 h、6 h、9 h、12 h、24 h的菜豆根系中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盐胁迫处理后,相较于对照组(0 h),不同盐胁迫处理时间的样本基因表达量都发生显著变化,其中盐胁迫处理不同时间点都差异表达的基因共3383个。对这些基因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它们主要参与到盐胁迫响应、氧化应激、细胞防御等生物过程中,涉及植物激素信号传导、谷胱甘肽代谢、糖酵解等多种代谢途径。对盐胁迫下所有上调表达的关键基因进行共表达网络关联分析发现,脱落酸信号传导途径核心组分与抗氧化胁迫和能量代谢途径中的相关基因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经RT-qPCR验证,4个激素信号途径相关基因、6个能量代谢相关基因及2个抗氧化相关基因随盐胁迫处理时间的增加,其表达量的动态变化呈逐渐上升趋势且与RNA-seq分析结果一致。该结果暗示ABA信号传导途径可能在菜豆盐胁迫响应调控网络中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为菜豆耐盐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豆 盐胁迫 转录组分析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足丝分泌关键基因鉴定和分析
3
作者 甄秀维 亓海刚 +5 位作者 李永仁 张伟 陈艺文 王威 李莉 张守都 《海洋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25-534,共10页
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通过足丝腺分泌的足丝黏附于水下各种基质表面,因此足丝及其黏附能力对于紫贻贝的固着以及人工养殖来说至关重要。为探究影响紫贻贝足丝分泌的关键基因,对剪断足丝0 h和9 h紫贻贝的足组织进行转录组... 紫贻贝(Mytilus galloprovincialis)通过足丝腺分泌的足丝黏附于水下各种基质表面,因此足丝及其黏附能力对于紫贻贝的固着以及人工养殖来说至关重要。为探究影响紫贻贝足丝分泌的关键基因,对剪断足丝0 h和9 h紫贻贝的足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和分析,并对部分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验证。结果表明,紫贻贝剪断足丝前后存在402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上调基因153个,下调基因249个。GO富集结果显示,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参与细胞信号转导、代谢过程、细胞周期调控等生物学过程。KEGG富集结果显示,与影响足丝分泌相关的细胞凋亡、黏着斑通路、细胞衰老通路等信号通路被显著富集。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MG176760.1、MG251540.1、MG537520.1等6个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一致,证实了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可靠性。本研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通过观察紫贻贝足丝分泌过程以及对其足内部腺体进行转录组分析来挖掘影响足丝分泌关键基因,解析这些基因的功能特征和表达调控模式,为进一步阐明贻贝足丝分泌分子调控机制等相关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贻贝 足丝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云南松腋芽生长发育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4
作者 周驰宇 孔迪 +7 位作者 徐骏飞 郑超凡 孙赫 李瑞连 陈林 蔡年辉 许玉兰 唐军荣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9-58,71,共11页
【目的】通过高通量RNA测序技术,初步探究云南松腋芽生长分子机制,为后续克隆云南松腋芽重要基因及其功能验证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无腋芽与有腋芽2种生长状态的云南松幼苗为研究材料,构建其茎部组织cDNA文库并进行转录组测序,从中... 【目的】通过高通量RNA测序技术,初步探究云南松腋芽生长分子机制,为后续克隆云南松腋芽重要基因及其功能验证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以无腋芽与有腋芽2种生长状态的云南松幼苗为研究材料,构建其茎部组织cDNA文库并进行转录组测序,从中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DEGs进行GO和KEGG分析;从激素信号转导、淀粉和蔗糖代谢与糖酵解/糖异生代谢通路中选出6个与腋芽萌发和生长相关的基因,并采用RT-qPCR技术进行验证分析。【结果】比较无腋芽与有腋芽云南松的转录组文库,共鉴定到1420个DEGs,其中上调基因与下调基因分别有524和896个。GO富集分析结果表明,在细胞组分类别中,差异基因数量最多的前3个亚类从多到少依次为胞外区、膜和细胞解剖实体部分;在分子功能中,注释为催化活性的差异基因数量最多,其次为电子传递活性、氧化还原酶和抗氧化活性;在生物学过程中,差异基因主要集中注释在细胞杀伤和刺激响应过程中。KEGG分析结果表明,云南松基因可能通过玉米素生物合成及糖酵解/糖异生显著富集通路参与对腋芽生长的响应。此外,在激素信号转导及淀粉和蔗糖代谢、糖酵解/糖异生代谢通路上共发现12个DEGs,从中筛选出6个候选基因,对其进行RT-qPCR验证,显示各基因表达趋势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结论】通过分析植物激素代谢及糖代谢通路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筛选出6个与腋芽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因,可用于进一步揭示云南松腋芽生长机制及云南松的遗传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腋芽 差异表达基因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学研究宁乡猪肌肉的生长发育
5
作者 张维 崔清明 +9 位作者 任慧波 陈晨 李华丽 胡雄贵 朱吉 杨仕柳 李述初 张四阳 彭英林 刘莹莹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0-88,共9页
分别选取3头1、60、120、180、240、300、360日龄(分别记为ND1、ND60、ND120、ND180、ND240、ND300、ND360)宁乡猪的背最长肌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对9个比较组所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富集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 分别选取3头1、60、120、180、240、300、360日龄(分别记为ND1、ND60、ND120、ND180、ND240、ND300、ND360)宁乡猪的背最长肌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对9个比较组所筛选到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进行富集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验证DEGs水平。结果表明:ND60 vs ND1、ND120 vs ND60、ND180 vs ND120、ND240 vs ND180、ND300 vs ND240、ND360 vs ND300、ND180 vs ND1、ND360 vs ND180和ND360 vs ND1这9个比较组中分别鉴定出1982、245、131、311、26、84、2257、1377和2654个DEGs。GO分析结果表明,DEGs主要参与肌肉收缩、骨骼肌组织发育和钙离子结合过程;KEGG通路分析结果表明,DEGs主要富集于糖异生/糖酵解、PI3K–Akt、MAPK等信号通路;对DEGs进行qRT–PCR验证,qRT–PCR结果与测序结果一致;转录组测序和试验验证结果发现,THBS3在ND180 vs ND1和ND360 vs ND1比较组中均下调,THBS4分别在ND180 vs ND1和ND360 vs ND180中显著下调和上调,这表明THBS3和THBS4的表达方式与猪生长发育规律相反,推测它们可能负向调控骨骼肌的生长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乡猪 背最长肌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GO分析 KEGG通路分析 实时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触手数目的海蜇螅状体比较转录组分析
6
作者 田梅琳 李云峰 +4 位作者 李玉龙 鲍相渤 刘卫东 陈百灵 周遵春 《水产学杂志》 2025年第2期13-20,共8页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动物,具有独特的生活史,其中无性繁殖螅状体阶段持续时间最长,约占整个生活史周期的60%,是海蜇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本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具有16条、20条和24条触手的螅... 海蜇(Rhopilema esculentum)是我国重要的海洋经济动物,具有独特的生活史,其中无性繁殖螅状体阶段持续时间最长,约占整个生活史周期的60%,是海蜇生长发育的关键阶段。本研究利用Illumina HiSeq测序技术对具有16条、20条和24条触手的螅状体进行转录组测序,共获得789.23 M reads,拼接得到116501条unigenes,检测到超过1.1 M SNP位点、4858个SSR位点和2580个差异表达标签(DEGs)。差异表达基因KEGG富集结果表明,螅状体触手数目与蛋白质、葡萄糖、丙氨酸、甘氨酸和苏氨酸等多个氨基酸代谢通路相关,且触手数目越多的螅状体代谢水平越高。显著差异表达基因分析显示,表皮生长因子(egfr)、RNA结合基序蛋白、rbm46基因、蛋白磷酸酶2A(pp2a)、T-box基因、新生多态相关复合体α(naca)和hox基因随着触手数目的增加上调表达;细胞色素P450和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基因下调表达。本实验结果可为螅状体触手数目分化个体的生长发育及差异形成相关基因的挖掘与功能研究提供基础信息,也为海蜇无性繁殖阶段人工选育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蜇 螅状体 触手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仲叶片不同发育时期转录组及绿原酸相关基因分析
7
作者 王思冉 李慧 +3 位作者 阿日查 金牧兰 庆军 白玉娥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4-187,共14页
【目的】绿原酸是杜仲叶片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肿瘤及抗肝炎等多种药用价值。本研究在鉴定和挖掘参与调控杜仲叶片绿原酸生物合成的代谢通路及关键基因,为进一步深入解析杜仲叶片绿原酸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参... 【目的】绿原酸是杜仲叶片质量评价的指标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抗氧化、抗肿瘤及抗肝炎等多种药用价值。本研究在鉴定和挖掘参与调控杜仲叶片绿原酸生物合成的代谢通路及关键基因,为进一步深入解析杜仲叶片绿原酸形成的分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4月、7月和10月的杜仲叶片为材料,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不同时期的杜仲叶片绿原酸含量,利用转录组测序的方法鉴定差异表达基因。【结果】杜仲叶片绿原酸含量从4月至7月再到10月,随着叶片发育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通过转录组测序共得到58.06 Gb Clean data,鉴定到11 689个基因,在T1 vs T2、T1 vs T3和T2 vs T3 3组比较中,下调表达基因数量均高于上调表达基因数量。KEGG富集分析和GO富集分析,均有绿原酸合成相关富集。Kmeans趋势表达将基因划分为10个模块,其中Class4、Class8和Class10中的基因表达量变化趋势与绿原酸含量变化趋势相一致,从Class4、Class8和Class10中鉴定出2个酶,9个基因与绿原酸生物合成相关,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结果与RNA-seq结果一致。【结论】杜仲叶片中绿原酸含量随着叶片发育呈现先增加后降低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仲 绿原酸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degs) 生物信息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白甲鱼转录组学性别差异及其生物学功能解析
8
作者 王元浩 王培培 +7 位作者 肖珊 张盛 唐永凯 黄彩林 张志新 郑海涛 曹寿雄 廖愚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39-1751,共13页
【目的】通过转录组学分析揭示南方白甲鱼雌、雄性个体在基因表达及代谢通路上的差异,为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Illumina Hiseq^(TM) 2000平台对南方白甲鱼雌、雄性成鱼的脑组织、肝脏和肌肉混合样本进行转录... 【目的】通过转录组学分析揭示南方白甲鱼雌、雄性个体在基因表达及代谢通路上的差异,为其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Illumina Hiseq^(TM) 2000平台对南方白甲鱼雌、雄性成鱼的脑组织、肝脏和肌肉混合样本进行转录组测序,经质量控制及拼接组装获得的Unigenes通过Nr、COG/KOG、KEGG和SWISS-PROT数据库进行功能注释,然后以FDR≤0.05、|log_2 Fold Change|≥1且P<0.05为标准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GO功能注释和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DEGs的生物学功能及代谢通路,并通过MISA筛选SSR位点。【结果】6个南方白甲鱼组织样本转录组测序共获得59628条Unigenes,N50长度为2209 bp,在Nr、COG/KOG、KEGG和SWISS-PROT数据库中的注释成功率为55.82%,以Nr数据库的Unigenes注释数量最多(33201条),且71.06%的注释基因与斑马鱼同源。雌、雄性南方白甲鱼转录组间共存在3116个DEGs,其中2254个呈下调表达、862个呈上调表达,上调表达排名前10的DEGs中有4个未被注释且仅在雄性南方白甲鱼样本中表达;DEGs主要注释到单生物过程、代谢过程、细胞过程、结合及催化活性等GO功能条目;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有614个DEGs富集在158条KEGG代谢通路上,涉及脂质代谢、氨基酸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内分泌系统、运输与分解代谢等类别。从南方白甲鱼转录组共筛选出12012个SSR位点,其中以二核苷酸型SSR位点最多(6740个),占56.11%。【结论】雌、雄性南方白甲鱼转录组中存在大量DEGs,导致雌、雄性个体在不同营养物质代谢的利用能力和策略上存在明显差异,且雌性南方白甲鱼的代谢能力可能更强。因此,后续开展南方白甲鱼生长性能、抗逆性等研究时应将性别代谢差异纳入变量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白甲鱼 差异表达基因(degs) 性别差异 代谢通路 SSR位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牡丹花瓣色斑形成的分子机制研究
9
作者 李海清 杜春 +1 位作者 王娟 张怀璧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28-640,共13页
为探究滇牡丹花瓣色斑形成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以滇牡丹有色斑和无色斑的黄色花瓣为试验材料,利用Illumina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和UPLC系统进行代谢组分析,筛选影响滇牡丹色斑生成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和转录因子。结果表明:(1)转录组测序共获... 为探究滇牡丹花瓣色斑形成的分子机制,该研究以滇牡丹有色斑和无色斑的黄色花瓣为试验材料,利用Illumina平台进行转录组测序和UPLC系统进行代谢组分析,筛选影响滇牡丹色斑生成的关键差异表达基因和转录因子。结果表明:(1)转录组测序共获得63981条Unigenes,平均长度为805 bp,注释到的Unigenes占比68.24%。筛选到19496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41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类黄酮生物合成,筛选出差异显著的DFR、CHS和CHI 3条结构基因。在得到的37个MYB转录因子中,筛选到1个R2R3-MYB转录因子PdMYB 30在促进色斑生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通过UPLC-MS/MS平台靶向测定检测到44种花青素化合物。(3)通过验证RNA-seq中差异表达基因的表达变化趋势与qRT-PCR结果一致。综上表明,滇牡丹色斑的形成主要受花青素的影响,转录因子PdMYB 30与结构基因CHS、CHI和DFR在红色斑黄花硬蕾期(B-S1)因相似的高表达而呈正相关,预测PdMYB 30可能是在类黄酮生物合成中促进色斑形成的正调节因子,可以提高类黄酮生物合成通路中结构基因的表达量,从而促进植物中花青素的积累。该研究为制定高效的滇牡丹育种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牡丹 色斑形成 转录组 代谢组 差异表达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夏枸杞果实转录组分析及类胡萝卜素合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
10
作者 卢晓悦 刘雪霞 +7 位作者 池礼鑫 高寒 刘璇 冯睿 马云妮 刘朔 岳思君 郑蕊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06-719,共14页
[目的]探究枸杞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转录水平上的基因表达变化,筛选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EGs),为揭示枸杞果实在不同发育阶段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的分子机制及枸杞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Illumina NovaSeq 6000... [目的]探究枸杞果实不同发育时期转录水平上的基因表达变化,筛选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相关差异表达基因(DEGs),为揭示枸杞果实在不同发育阶段类胡萝卜素含量差异的分子机制及枸杞分子育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通过Illumina NovaSeq 6000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青果期(YD)、转色期(ZD)和成熟期(XD)的杞鑫1号枸杞果实转录谱,以|log_(2)Fold Change|≥1,且错误发现率(FDR)<0.05为标准筛选DEGs,结合KEGG、GO、KOG、NR等数据库注释信息和PubMed数据库文献,筛选出与类胡萝卜素代谢合成相关的DEGs。测定不同发育期枸杞果实类胡萝卜素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8个DEGs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结果]YD vs ZD组、YD vs XD组和ZD vs XD组中DEGs总数分别为6480、1497和7781个,其中分别有3946、827和2888个DEGs上调表达,2534、670和4893个下调表达。3个果实发育期共有234个DEGs。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在YD vs ZD组、YD vs XD组和ZD vs XD组,分别有1700、579和1657个DEGs被注释到生物过程(BP)、细胞组分(CC)和分子功能(MF)三大功能类别。3个比较组的KEGG信号通路均主要集中在代谢途径和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过程中。从YD vs ZD组、YD vs XD组和ZD vs XD组3个比较组中分别挖掘到50、18和68个与功效成分相关的DEGs,参与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的DEGs有34个,其中在YD vs ZD组、YD vs XD和ZD vs XD组分别富集到12、5和17个。杞鑫1号枸杞3个发育时期的果实均含有类胡萝卜素,随杞鑫1号枸杞果实发育,类胡萝卜素含量整体呈先下降后增加的变化趋势,YD、ZD和XD果实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分别为0.35、0.25和1.20 mg/g。PSY、PDS、ZDS、CHYB和Z-ISO 5个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关键酶基因在YD和XD的表达量均高于100。类胡萝卜素合成代谢的关键酶基因PSY、PDS、ZDS和CHYB高表达,而类胡萝卜素分解代谢相关酶基因ZEP和NCED低表达。8个DEGs在杞鑫1号果实中的相对表达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基本一致。[结论]在杞鑫1号枸杞青果期和成熟期,类胡萝卜代谢途径中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PSY、PDS、ZDS、CHYB高水平表达而类胡萝卜素分解代谢相关的基因ZEP、NCED表达量较低,这些基因协同促进杞鑫1号枸杞成熟期果实中玉米黄质、β-胡萝卜素等类胡萝卜素的大量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夏枸杞 杞鑫1号 果实转录组 类胡萝卜素 差异表达基因(de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RNA-Seq筛选高粱低氮胁迫相关候选基因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瑞 张福耀 +4 位作者 詹鹏杰 楚建强 晋敏姗 赵威军 程庆军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69-685,共17页
研究低氮胁迫条件下不同高粱材料间的基因差异表达,为耐低氮型高粱品种选育和耐低氮胁迫的分子机制探究提供参考。选取2个耐低氮型高粱(BSX44和BTx378)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和低氮胁迫2个处理,利用RNA-Seq技术对高粱苗期、抽穗期和开花... 研究低氮胁迫条件下不同高粱材料间的基因差异表达,为耐低氮型高粱品种选育和耐低氮胁迫的分子机制探究提供参考。选取2个耐低氮型高粱(BSX44和BTx378)为试验材料,设置正常和低氮胁迫2个处理,利用RNA-Seq技术对高粱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的基因表达进行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对差异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和代谢途径进行研究,筛选可能参与低氮调控的基因,了解氮高效基因型在氮素吸收利用过程中可能的分子途径。结果表明,在正常和低氮胁迫下,BTx378和BSX44在苗期分别筛选出937个和787个差异表达基因,抽穗期分别筛选出1305个和935个差异表达基因,开花期分别筛选出1402个和963个差异表达基因。对3个时期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鉴定,发现在苗期、抽穗期和开花期分别有246、371和306个基因在2个耐低氮高粱品种中共同差异表达,有28个基因在2个耐低氮品种的不同生育时期均差异表达,其中有5个基因上调表达,23个基因下调表达;对共同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相关代谢通路富集分析,发现主要集中在氮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甘油磷脂代谢、氨基酸的生物合成等途径,表明耐低氮型高粱可能通过这些途径相关基因的表达影响其对低氮胁迫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粱 转录组测序 低氮胁迫 差异表达基因(de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的菜心茎尖组织开花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帷千 龚泽平 +6 位作者 陈妍娜 李荣华 黄红弟 郭少龙 李光光 郭培国 夏岩石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21-732,共12页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鉴定调控菜心抽薹开花相关的候选基因及信号通路,为今后阐明菜心抽薹开花调控分子机制及选育不同熟性菜心品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四九-19号(早熟型)和80天油绿(晚熟型)菜心的七叶期和现蕾期茎尖组... 【目的】基于转录组测序数据分析鉴定调控菜心抽薹开花相关的候选基因及信号通路,为今后阐明菜心抽薹开花调控分子机制及选育不同熟性菜心品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对四九-19号(早熟型)和80天油绿(晚熟型)菜心的七叶期和现蕾期茎尖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比较不同熟性菜心品种间及不同生长时期间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其进行GO功能注释及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合FLOR-ID和UniProt数据库筛选出不同熟性菜心参与调控抽薹开花时间的候选基因及信号通路,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转录组数据的可靠性。【结果】菜心茎尖组织转录组测序数据为81.93 Gb,经质控过滤后得到536679570条Clean reads,GC含量为47.24%~47.63%,Q20为97.11%~98.00%,Q30为91.97%~94.11%,平均87.98%的Clean reads比对上参考基因组。四九-19号菜心的七叶期和现蕾期间有1965个DEGs,80天油绿菜心的七叶期和现蕾期有6007个DEGs。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涉及分子功能的DEGs最多,主要注释为蛋白质二聚化活性、血红素结合和四吡咯结合等;其次是生物学过程,主要注释为小分子代谢过程、脂质代谢过程和离子运输等过程;细胞成分类别中,DEGs主要注释为核糖体、细胞器部分、染色体、核小体、蛋白质-DNA复合物和DNA包装复合体。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显示,四九-19号菜心七叶期和现蕾期间的DEGs显著(Padj<0.05,下同)富集在光合生物中的碳固定及角质、木栓质和蜡生物合成等通路;80天油绿菜心七叶期和现蕾期间的DEGs显著富集在苯丙素生物合成、DNA复制和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等通路。四九-19号和80天油绿菜心品种间有750个DEGs,其中16个为开花相关基因,涉及光周期途径、自主途径、赤霉素途径、春化途径、温度途径和年龄途径等,部分开花基因在2个菜心品种中表达量存在明显差异。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与转录组测序结果相关性较强。【结论】菜心抽薹开花过程受到光周期途径、自主途径和赤霉素途径等关键途径调控,同时受到春化途径、温度途径和年龄途径的影响。虽然2个不同熟性菜心品种开花调控所涉及的途径基本相同,但开花调控途径中的基因响应不一致,导致二者开花时间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心 茎尖组织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degs) 开花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S6亚基肽段抑制S180肿瘤细胞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蒲帝宏 叶姿妤 +4 位作者 周丽倩 刘欣岚 鲁艳 侯怡铃 丁祥 《生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2-38,共7页
为探究核糖体蛋白RPS6亚基肽段对S180肿瘤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抑制肿瘤细胞的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以S180荷瘤小鼠为模型,用RPS6亚基肽段处理S180荷瘤小鼠,对S180肿瘤细胞进行Illumina测序获得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GO和K... 为探究核糖体蛋白RPS6亚基肽段对S180肿瘤细胞基因表达的影响及抑制肿瘤细胞的关键分子和信号通路,以S180荷瘤小鼠为模型,用RPS6亚基肽段处理S180荷瘤小鼠,对S180肿瘤细胞进行Illumina测序获得差异表达的基因,并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GO和KEGG分析。基因表达结果显示,RPS6亚基肽段会导致mt-Cytb、mt-Nd1、Rpl13基因表达降低,阻碍S180肿瘤细胞的氧化磷酸化过程。GO分析结果显示,RPS6亚基肽段抑制肿瘤细胞关键门类集中于质膜和质膜外侧组成成分的变化及免疫反应调节和免疫细胞的激活。差异基因结果显示,RPS6亚基肽段通过增强PRL/PRLR信号,上调Uchl1基因表达,诱导肿瘤细胞周期停滞。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穿孔素(PRF1)和颗粒酶B(GZMB)表达诱导细胞凋亡,同时自然杀伤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介导的细胞毒性与NF-κB信号通路信号增强,IFN-γ和TNF-α表达上调共同参与RPS6亚基肽段作用下的S180肿瘤细胞凋亡,抑制S180肿瘤细胞增殖。RPS6亚基肽段导致S180肿瘤细胞细胞周期停滞,并诱导自然杀伤细胞介导的细胞毒性及NF-κB信号通路的上调导致S180肿瘤细胞凋亡,为RPS6亚基肽段在抗肿瘤研究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糖体蛋白RPS6 小分子多肽 RNA-Seq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 NF-κB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的瑶药半枫荷根和叶的差异分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周云 韦玉丹 黄日涛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6-245,共10页
【目的】瑶药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的根和叶均具有祛风通络等功效,但其黄酮类等活性成分存在差异。对半枫荷进行转录组测序,以期获得其根和叶的转录组信息和差异表达基因,对探究半枫荷根和叶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活性成分合... 【目的】瑶药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的根和叶均具有祛风通络等功效,但其黄酮类等活性成分存在差异。对半枫荷进行转录组测序,以期获得其根和叶的转录组信息和差异表达基因,对探究半枫荷根和叶的差异表达基因在活性成分合成通路中的表达规律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Illumina对半枫荷根和叶进行转录组测序,并进行生物信息分析以挖掘两者萜类和黄酮类等关键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通路的基因表达差异。【结果】59378个差异表达基因归类到GO分类的3个大类中,主要与生物学过程有关(50.59%)。185个差异表达基因注释KOG数据库的24个分类中。81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苯丙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30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黄酮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86个差异表达基因参与萜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结论】参与黄酮类化合物合成途径的关键酶CHS等均为上调表达,导致根的黄酮类成分多于叶,而CMS、HMGS等关键酶都可能影响半枫荷不同组织中萜类化合物的积累模式。文章获得了半枫荷根和叶的转录组信息特征,为今后半枫荷基因功能鉴定、次生代谢途径解析及调控机制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枫荷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deg) 代谢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菜心响应高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与基因挖掘 被引量:3
15
作者 江定 李光光 +4 位作者 袁凡崇 雷世康 张华 戴修纯 郑岩松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766-783,共18页
【目的】探索菜心响应高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及基因挖掘,为筛选响应高温胁迫的菜心耐热基因及耐热菜心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菜心耐热品种四九-19号和热敏品种特青迟心4号2个耐热性差异明显的菜心品种为试验材料,经高温(42℃... 【目的】探索菜心响应高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及基因挖掘,为筛选响应高温胁迫的菜心耐热基因及耐热菜心分子育种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菜心耐热品种四九-19号和热敏品种特青迟心4号2个耐热性差异明显的菜心品种为试验材料,经高温(42℃)胁迫处理后,对植株地上部和地下部共24个样本基因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利用COG、GO、KEGG、KOG、Pfam、Swiss-Prot、eggNOG和Nr生物数据库中对DEGs进行功能注释,筛选响应高温胁迫的热激转录因子和热激蛋白,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重要基因表达情况,并分析其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结果】通过RNA-Seq在24个样本中共获得207.18 Gb的Clean bases和47462个DEGs;8个功能注释数据库均得到注释的仅2663个DEGs,Nr数据库中得到注释的DEGs最多,为47324个,占比99.71%;4个样本比较组中剔除重复DEGs,获得15761个DEGs。GO功能注释结果显示,DEGs富集到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三大类;KEGG信号通路富集结果表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碳代谢和氨基酸的生物合成信号通路最为富集。在|log2Fold Change|≥8且P<0.001的高DEGs筛选标准下,4个比较组有141个DEGs共表达,38个基因在四九-19号菜心特有表达,54个基因在特青迟心4号菜心特有表达;采用Nr、Pfam和Swiss-Prot等数据库对2个菜心品种共有表达和特有表达的共233个DEGs进行功能注释分析,获得响应高温胁迫9个热激转录因子基因和25个热激蛋白基因;最终筛选出10个与响应高温胁迫高度相关的DEGs;10个DEGs的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结果显示,基因表达趋势与RNA-Seq数据结果一致;通过启动子区顺式作用元件分析结果显示,10个DEGs存在多种响应环境和激素信号的顺式作用元件。【结论】筛选获得10个与响应高温诱导相关且显著上调的重要候选基因,其启动子区域含有多种响应环境和激素信号的顺式作用元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菜心 高温胁迫 转录组测序 差异表达基因(degs) 基因挖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接种根瘤菌对‘蒙农三叶草1号’根部转录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
16
作者 曹克璠 索荣臻 +4 位作者 张慧敏 马一鸣 吴倩 包立高 王明玖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2759-2768,共10页
为探究‘蒙农三叶草1号’(Trifolium ambiguum Bieb.‘Mengnong No.1’)与根瘤菌共生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分子机制及代谢通路,本研究选取了接种根瘤菌的‘蒙农三叶草1号’以及未接种的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了共生与非共生... 为探究‘蒙农三叶草1号’(Trifolium ambiguum Bieb.‘Mengnong No.1’)与根瘤菌共生过程中相关基因的分子机制及代谢通路,本研究选取了接种根瘤菌的‘蒙农三叶草1号’以及未接种的对照组为研究对象,通过转录组测序,比较了共生与非共生状态下的转录组差异。结果表明,与未接种组相比,接种组共筛选出1105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进一步分析发现,这些DEGs涉及多个代谢通路和生物学过程,包括苯丙烷生物合成、氨基糖和核苷酸糖代谢、半胱氨酸和甲硫氨酸代谢等。其中,677个基因上调,428个基因下调。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对部分基因进行验证,证实了转录组测序的可靠性。本研究揭示了‘蒙农三叶草1号’在根瘤菌共生状态下的转录组特征,为深入理解植物与根瘤菌共生机制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蒙农三叶草1号’ 接种根瘤菌 差异表达基因 转录组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转录组测序挖掘疣吻沙蚕性腺发育相关基因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玉薇 黄成 +6 位作者 唐驰鹏 朱鹏 张虹 杨家林 许尤厚 李万就 刘芳星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23-637,共15页
【目的】鉴定筛选出与疣吻沙蚕性腺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及信号通路,揭示其性别分化及变态的分子调控机制,为疣吻沙蚕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成熟雄性(M)、成熟雌性(F)和未变态疣吻沙蚕(R)为研究对象,通过Illum... 【目的】鉴定筛选出与疣吻沙蚕性腺发育相关的候选基因及信号通路,揭示其性别分化及变态的分子调控机制,为疣吻沙蚕大规模人工繁育技术的突破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成熟雄性(M)、成熟雌性(F)和未变态疣吻沙蚕(R)为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 NovaSeq 6000平台完成高通量转录组测序,经过滤、质量控制及拼接组装后,依据FoldChange≥2且错误发现率(FDR)<0.01的筛选标准,通过DESeq2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DEGs),然后进行GO功能注释分析和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并以实时荧光定量PCR对转录组测序结果进行验证。【结果】经转录组测序从9个疣吻沙蚕样品中获得46891条Unigenes,在COG、GO、KEGG、KOG、Pfam、Swiss-Prot、TrEMBL、eggNOG和Nr等9个主要功能数据库中有27878条Unigenes得到注释。依据筛选标准,共筛选出1798个DEGs,其中,M vs F组有349个DEGs,R vs F组有1090个DEGs,R vs M组有359个DEGs。GO功能注释分析发现,DEGs主要注释到细胞、细胞部分、结合、细胞过程、单生物过程等GO功能条目;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表明,DEGs主要富集在氧化磷酸化、花生四烯酸代谢、视黄醇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等信号通路上。综合DEGs的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及Nr数据库BLASTx比对分析,最终筛选出DMRT1、SOX7、HSP90、CALM等14个与疣吻沙蚕性腺发育相关的DEGs。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的目的基因表达趋势与转录组测序分析结果基本一致,进一步证实转录组测序结果的准确性。【结论】疣吻沙蚕的性腺发育和成熟机制与多基因发挥功能及多个信号通路相关,包括雄性个体偏向MT-CYB、HSP60和DNAH5等基因,雌性个体偏向HSP90、SOX7和COL1A1等基因,以及氧化磷酸化、花生四烯酸代谢、视黄醇代谢、甘氨酸/丝氨酸/苏氨酸代谢等与性腺发育相关的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疣吻沙蚕 性腺发育 差异表达基因(degs) 转录组测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桔梗根系响应元宝枫凋落叶的转录组分析
18
作者 冯超群 阮坤非 +3 位作者 师劭彤 李森 程少颖 刘忠华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900-1914,共15页
【目的】探究北京地区元宝枫凋落叶对桔梗药用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揭示桔梗根部活性成分合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Illumina对桔梗根部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萜类、类黄酮和苯丙烷类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通路中的基因表达变... 【目的】探究北京地区元宝枫凋落叶对桔梗药用活性成分积累的影响,通过转录组测序揭示桔梗根部活性成分合成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Illumina对桔梗根部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萜类、类黄酮和苯丙烷类次生代谢产物合成通路中的基因表达变化。【结果】共检测到15727个SSR位点。发现753个DEGs注释到GO数据库的三大分类中,314个DEGs注释到KEGG数据库的105个代谢通路中。与对照组相比,分别有17,7,26个DEGs参与萜类、类黄酮和苯丙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结论】萜类和苯丙烷合成途径的DEGs主要上调表达,类黄酮合成途径的DEGs普遍下调表达。推测萜类和苯丙烷类物质合成上升,类黄酮合成下降。获得了桔梗根部的全部转录组信息,并初步预测了桔梗萜类、类黄酮以及苯丙烷类合成可能的调控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桔梗 元宝枫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deg) 次生代谢产物 合成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牦牛附睾不同区段上皮细胞SLC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
19
作者 吴逸韬 潘美兰 +2 位作者 罗小凤 潘城 赵旺生 《南方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404-3413,共10页
【目的】揭示附睾不同区段溶质载体(SLC)蛋白的调控及功能差异,明确SLC基因家族在牦牛附睾中的表达情况,为提高牦牛繁育性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牦牛附睾头、附睾体和附睾尾的上皮细胞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54个SLC基因家族差异表达基... 【目的】揭示附睾不同区段溶质载体(SLC)蛋白的调控及功能差异,明确SLC基因家族在牦牛附睾中的表达情况,为提高牦牛繁育性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从牦牛附睾头、附睾体和附睾尾的上皮细胞转录组数据中筛选出54个SLC基因家族差异表达基因(DEGs),通过关联网络分析筛选出关键基因,然后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DEGs在牦牛附睾不同区段上皮细胞中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牦牛附睾头vs附睾体中有SLC2A9、SLC8A1和SLC29A1等18个DEGs呈上调表达,SLC41A2、SLC40A1和SLC26A3等24个DEGs呈下调表达;在附睾头vs附睾尾中有SLC16A2、SLC7A1和SLC2A9等17个DEGs呈上调表达,SLC39A4、SLC26A3和SLC40A1等15个DEGs呈下调表达;在附睾体vs附睾尾中有SLC5A3、SLC16A2和SLC46A3等6个DEGs呈上调表达,SLC25A20、SLC20A2和SLC27A1等6个DEGs呈下调表达。通过关联网络分析筛选出13个关键基因:SLC41A2、SLC7A8、SLC26A3、SLC39A11、SLC30A4、SLC1A1、SLC7A2、SLCO2A1、SLC6A2、SLC22A17、SLC5A5、SLC22A18和SLC30A4。其中,SLC26A3基因是附睾头vs附睾体、附睾头vs附睾尾2组样本的关键基因,且SLC26A3基因在附睾头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附睾体和附睾尾(P<0.05)。牦牛附睾SLC基因家族在矿物质吸收通路上富集的数量最多,其中SLC26A3基因参与矿物质吸收和胰腺物分泌2条信号通路。【结论】从牦牛附睾不同区段上皮细胞中筛选得到13个SLC基因家族调控基因,其中SLC26A3基因是附睾头vs附睾体、附睾头vs附睾尾2组样本的共有关键基因,通过调控矿物质吸收而影响雄性牦牛的生殖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 附睾 上皮细胞 SLC基因家族 差异表达基因(deg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患子雄性不育品种‘琦蕊’不同发育时期雄花转录组分析
20
作者 廖杨梅 赵国春 +2 位作者 翁学煌 贾黎明 陈仲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97-206,共10页
【目的】探究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雄性不育品种‘琦蕊’雄花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学特征及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解析无患子雄性不育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观察雄花花药不同发育过程的细胞学特点基础上,进... 【目的】探究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雄性不育品种‘琦蕊’雄花不同发育时期的细胞学特征及差异表达基因,为深入解析无患子雄性不育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观察雄花花药不同发育过程的细胞学特点基础上,进一步利用RNA-Seq技术分别对小孢子母细胞时期(T1)、四分体时期(T2)、单核小孢子时期(T3)的雄花进行转录组比较分析,筛选关键差异表达基因。【结果】‘琦蕊’绒毡层和内层细胞的持续膨大与增殖使得药室结构混乱,药室空间不足,最终导致无可育花粉产生。内源激素测定发现,茉莉酸水平在‘琦蕊’雄花发育过程中呈下降趋势。3个时期的转录组分析共筛选到2990个差异表达基因(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其中T2_vs_T1中722个(516个上调,206个下调),T3_vs_T2中1741个(765个上调,976个下调)。GO和KEGG分析表明,这些DEGs主要富集在代谢过程、细胞分裂、花粉壁合成、激素信号转导等方面,共鉴定到32个花粉发育相关DEGs、27个激素合成及信号转导DEGs。随机选取9个DEGs进行RT-qPCR分析,结果与RNA-Seq数据趋势一致,证明转录组数据的准确性。【结论】绒毡层细胞持续增殖和内层细胞延迟退化不断挤压小孢子是导致无患子‘琦蕊’雄性不育发生的主要原因,物质代谢、细胞分裂、激素水平、花粉发育等相关基因在雄性不育发生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患子 雄性不育 转录组 差异表达基因 绒毡层 细胞分裂 茉莉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