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凉血退紫方治疗过敏性紫癜的作用机制
1
作者 许爽 席乐迎 +6 位作者 蔡明阳 徐炎 张霞 姜盈盈 曹佳蕾 宋纯东 任献青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912-1922,共11页
目的:基于4D-数据非依赖性采集(DIA)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凉血退紫方(LXTZR)对过敏性紫癜(HSP)模型大鼠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抽取9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大鼠建立HSP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甘草... 目的:基于4D-数据非依赖性采集(DIA)蛋白质组学技术探讨凉血退紫方(LXTZR)对过敏性紫癜(HSP)模型大鼠的影响及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将36只Wistar大鼠随机抽取9只作为空白组,其余大鼠建立HSP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复方甘草酸苷(CGT)组和LXTZR组,每组8只。连续给药4周后,观察各组大鼠皮肤及肾脏组织病理形态和免疫球蛋白A(IgA)沉积情况,运用4D-DIA蛋白质组学技术比较各组大鼠皮肤组织差异表达蛋白表达变化,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采用蛋白质印迹法验证关键差异表达蛋白。结果:LXTZR能够明显改善HSP模型大鼠皮肤及肾脏病理损伤,减少皮肤小血管壁和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共鉴定出5717个蛋白质,空白组对比模型组有187个差异表达蛋白,模型组对比LXTZR组有575个差异表达蛋白。空白组对比模型组和模型组对比LXTZR组之间共同拥有的差异表达蛋白且具有回调趋势的27个;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信号通路、细胞凋亡、大鼠肉瘤(Ras)信号通路、Ras相关蛋白1(Rap1)信号通路等16条共同富集通路。各组大鼠皮肤组织中NRAS、RALA蛋白表达变化与蛋白质组学结果一致(P<0.01)。结论:LXTZR可通过NRAS、RALA调控VEGF、细胞凋亡、Ras信号通路,从而发挥治疗HSP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敏性紫癜 凉血退紫方 4D-数据非依赖性采集 蛋白质组学技术 差异表达蛋白 作用机制 信号通路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Traq技术的加拿大一枝黄花提取物作用下铜绿微囊藻细胞差异表达蛋白 被引量:6
2
作者 黄莹莹 白羽 +1 位作者 王艳 孔海南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22-1830,共9页
为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提取物对藻类生长抑制作用的分子机理,应用iTraq技术结合LC-MS-MS,分析了铜绿微囊藻细胞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共鉴定出261种差异蛋白(变化倍数≥1.5),其中表达上调的220种,表达下调的41种.GO功能分类显示,加拿大一枝... 为研究加拿大一枝黄花提取物对藻类生长抑制作用的分子机理,应用iTraq技术结合LC-MS-MS,分析了铜绿微囊藻细胞蛋白质的差异表达.共鉴定出261种差异蛋白(变化倍数≥1.5),其中表达上调的220种,表达下调的41种.GO功能分类显示,加拿大一枝黄花提取物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过程、蛋白质催化和结合功能等方式抑制藻细胞生长.KEGG通路分析表明,通路大类中富集程度位于前3位的均是代谢通路,包括能量代谢、碳水化合物代谢和氨基酸代谢,通路中富集程度最高的是糖酵解/糖异生通路.本研究发现了加拿大一枝黄花提取物对藻细胞生长抑制作用的分子靶点,为从分子层面阐明其抑藻作用提供参考,也为研究植物化感物质的抑藻机理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Traq标记 化感作用 差异表达蛋白组 抑藻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质组学在食品非热杀菌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5
3
作者 钱静亚 张咪 +3 位作者 孙文敬 代春华 霍书豪 马海乐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288-294,共7页
蛋白质组学已用于研究各种应力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和应激反应。非热杀菌由于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为营养的食品而成为目前食品杀菌的研究热点,在非热杀菌条件下,微生物蛋白会发生一定变化,而这种变化与微生物失活又存在一定的联系,本文对... 蛋白质组学已用于研究各种应力条件下微生物的适应性和应激反应。非热杀菌由于能为消费者提供更为营养的食品而成为目前食品杀菌的研究热点,在非热杀菌条件下,微生物蛋白会发生一定变化,而这种变化与微生物失活又存在一定的联系,本文对蛋白质组学在食品非热杀菌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对于从分子生物学角度理解非热杀菌的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学 非热杀菌 差异蛋白 杀菌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氯芬酸钠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毒性的分子机制
4
作者 吴双 秦华明 叶锦韶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763-4770,共8页
为研究双氯芬酸钠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毒性的分子机制,使用基于i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精确定量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质含量并进行差异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双氯芬酸钠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分... 为研究双氯芬酸钠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毒性的分子机制,使用基于i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技术为主要的研究方法,通过精确定量苏云金芽孢杆菌蛋白质含量并进行差异分析.本研究结果表明,双氯芬酸钠对苏云金芽孢杆菌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分析得到了17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有5个上调蛋白,主要参与脂肪酸生物合成、DNA和RNA的合成,12个下调蛋白,涉及氧化磷酸化、丙酮酸代谢、糖酵解途径、磷酸戊糖途径和氨基酸代谢等.功能分析显示,双氯芬酸钠通过影响细胞代谢过程、细胞组成和蛋白质催化等方式抑制苏云金芽孢杆菌生长.在差异表达蛋白相互作用网络中,RpoA、RplM、RplL、Tuf、InfA 5个蛋白连接度较高,属于网络中的关键节点,可能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双氯芬酸钠的处理影响了苏云金芽孢杆菌多条代谢途径,干扰不同的生物过程,揭示了双氯芬酸钠对苏云金芽孢杆菌毒性的分子机制,为深入评价双氯芬酸钠对生态安全及人类健康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氯芬酸钠 苏云金芽孢杆菌 差异表达蛋白 毒性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