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合成气直接制取低碳烯烃单管扩大试验Ⅰ.反应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8
1
作者 徐龙伢 王清遐 +2 位作者 王开立 王德室 杨力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30-33,共4页
将小试开发成功的K-Fe-MnO/Silicalite-2催化剂进行了1.8L的单管扩大试验,采用强制盐浴循环加热及导热,可有效控制CO加氢的强放热效应,使催化剂床层温差控制在20℃以内,取得很好的效果,成功地进行了... 将小试开发成功的K-Fe-MnO/Silicalite-2催化剂进行了1.8L的单管扩大试验,采用强制盐浴循环加热及导热,可有效控制CO加氢的强放热效应,使催化剂床层温差控制在20℃以内,取得很好的效果,成功地进行了合成气制低碳烯烃的单管扩大试验,K-Fe-MnO/Silicalite-2催化剂的CO加氢制低碳烯烃性能可达到并超过小试结果,表明控制催化剂床层温差是确保合成气直接制取低碳烯烃单管扩大试验的关键。此外,根据催化剂床层高温区轴向位移的速度可推测催化剂的单程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烯烃 催化剂 单管扩大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处理对黑色岩系镍钼矿富集的影响 被引量:3
2
作者 孙伟 刘建东 +1 位作者 胡岳华 耿志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853-858,共6页
为给镍钼矿的选-冶结合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镍钼矿原矿与在800℃中性焙烧1.5 h后镍钼矿进行X线衍射(XRD)分析;在空气气氛与氩气气氛中对镍钼矿进行差热与热重分析,并对原矿和焙烧预处理矿进行浮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300~800℃,有... 为给镍钼矿的选-冶结合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对镍钼矿原矿与在800℃中性焙烧1.5 h后镍钼矿进行X线衍射(XRD)分析;在空气气氛与氩气气氛中对镍钼矿进行差热与热重分析,并对原矿和焙烧预处理矿进行浮选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300~800℃,有氧参与的空气气氛中,镍钼矿中有机质不断燃烧,差热分析(DTA)曲线产生很大的放热峰,质量损失率达20%;而在氩气气氛中,主要发生挥发、硫化、化合等反应,放热峰很小,质量损失率为18%;当温度高于800℃时,空气气氛中一直发生分解反应;而氩气气氛中,当温度超过1 320℃时,分解反应完成,开始出现化合反应;焙烧预处理后的镍钼矿更易于浮选,精矿钼品位提高0.88%,回收率提高7.9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钼矿 差热与热重分析 焙烧 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铝塑包装废物的热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宋薇 岳东北 +3 位作者 刘建国 姚远 刘富强 聂永丰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5-98,共4页
利用热重-差热-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仪对铝塑包装废物热解特性进行分析,并对物料性质、纸质存在对热解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铝塑包装废物热解主要发生于438~500℃,最大失重速率出现在470~475℃;产物中主要是—C—C—以及... 利用热重-差热-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联用仪对铝塑包装废物热解特性进行分析,并对物料性质、纸质存在对热解过程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铝塑包装废物热解主要发生于438~500℃,最大失重速率出现在470~475℃;产物中主要是—C—C—以及少量的—CC—与芳香烃;反应温度由50℃升至850℃,铝塑包装废物依次经历聚乙烯熔融软化、热解,铝熔融,铝与焦状物反应等过程;铝塑包装废物中含纸质时,在312.4~363.2℃增加了一个失重过程,同时高温时的热解反应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铝塑包装废物 热解特性 热重-差热分析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2Fe17化合物的吸氮反应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谭明 严达利 +2 位作者 谈清华 王玲玲 郝延明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3期27-29,共3页
通过X-射线衍射、差热-热重(DTA-TG)联用仪以及磁测量等手段,研究了Sm2Fe17化合物吸氮后的相结构及居里温度的变化行为.X-射线衍射表明,吸氮后Sm2Fe17化合物的衍射峰向小角度方向偏移,并且出现了-αFe的衍射峰,这说明吸氮后化合物的晶... 通过X-射线衍射、差热-热重(DTA-TG)联用仪以及磁测量等手段,研究了Sm2Fe17化合物吸氮后的相结构及居里温度的变化行为.X-射线衍射表明,吸氮后Sm2Fe17化合物的衍射峰向小角度方向偏移,并且出现了-αFe的衍射峰,这说明吸氮后化合物的晶胞有所膨胀,并且化合物有一定的分解,产生了-αFe.差热-热重分析表明,在温度为700 K左右时Sm2Fe17化合物的吸氮反应最剧烈,吸氮以后化合物的居里温度TC有显著的提高;而且随着温度的继续升高,在吸氮反应的同时,Sm2Fe17Nx化合物不稳定,部分分解为SmN化合物和-αFe.实验结果分析表明,该化合物在1 473 K以下时,只存在Th2Zn17型结构,不存在Th2Ni17型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2Fe17化合物 X-射线衍射 差热-热重分析(DTA-TG) 居里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分析法钒钛负载型催化剂单分子层结构的测定 被引量:1
5
作者 顾民 李伟 吕静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2期1078-1081,共4页
采用DTA-TG及XRD法测定了钒钛选择氧化催化剂中,V2O5沉积在锐钛矿型TiO2载体表面的存在形式和分布情况,得到了V2O5在TiO2表面上的最大单分子层分散容量。建立了钒钛催化剂的密置单分子层模型,并由计算得到其最大单分子层分散容量。同时... 采用DTA-TG及XRD法测定了钒钛选择氧化催化剂中,V2O5沉积在锐钛矿型TiO2载体表面的存在形式和分布情况,得到了V2O5在TiO2表面上的最大单分子层分散容量。建立了钒钛催化剂的密置单分子层模型,并由计算得到其最大单分子层分散容量。同时测定了该氧化催化剂在不同单分子层结构基础上的还原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钒钛催化剂 单分子层 差热分析 热重分析 选择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消失模EPS模型材料表征及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新节 《材料科学与工艺》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6-24,共9页
为了探究消失模EPS模型的表面粗糙度影响因素、应力应变特征以及消失模EPS模型材料的热解规律和内部胞腔结构形态,达到降低消失模铸件的表面粗糙度,科学制定消失模工艺过程的控制参数,选择适合消失模工艺的合金材料,控制铸件内碳化物残... 为了探究消失模EPS模型的表面粗糙度影响因素、应力应变特征以及消失模EPS模型材料的热解规律和内部胞腔结构形态,达到降低消失模铸件的表面粗糙度,科学制定消失模工艺过程的控制参数,选择适合消失模工艺的合金材料,控制铸件内碳化物残留量,提高消失模铸件的表面质量和力学性能。本文采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用于消失模EPS产品模型成形的原始珠粒和预发珠粒的球形度、宽长比、凸度、颗粒度频度分布、颗粒度累积分布进行了测试分析,借助白光干涉分析仪对EPS原始珠粒、预发珠粒和EPS泡沫产品模型的表面粗糙度进行观察,运用热重差热仪分析了EPS原始珠粒和预发珠粒的热解特性,测试了EPS模型的准静态三维应变空序曲线和径向形貌的特征,并探讨了优化消失模成形工艺的可行性。研究表明:相较于消失模EPS原始珠粒,预发珠粒具有球形度高、粒径频度分散、表面粗糙度值高、化学失重温度区间狭窄的特点。常温常压下消失模EPS模型具有良好的塑性和适当的强度,其韧性断口呈现密集的胞腔组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失模EPS 表征 热重 差热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β-环糊精缓释微球的热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晓明 谭载友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9年第11期3054-3056,3062,共4页
为研究聚β-环糊精缓释微球的热稳定性及其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用热重法(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结果其热分解反应为一级动力学过程,表观活化能Ea为164.04kJ.mol-1(Kissinger法)或169.84kJ.mol-1(Ozawa法),指前因子A为1.05×... 为研究聚β-环糊精缓释微球的热稳定性及其热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用热重法(TG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结果其热分解反应为一级动力学过程,表观活化能Ea为164.04kJ.mol-1(Kissinger法)或169.84kJ.mol-1(Ozawa法),指前因子A为1.05×1013,反应速率常数k298为2.69×10-15s-1,半衰期t209.58为8.18×106a。证明β-环糊精(β-CD)经聚合反应制成聚β-CD缓释微球后,其热稳定性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重分析 差热分析 聚β-CD缓释微球 热稳定性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合成气直接制取低碳烯烃的单管扩大试验Ⅲ.催化剂再生性能研究
8
作者 徐龙伢 王清遐 +3 位作者 徐奕德 王开立 杨力 王德宝 《天然气化工—C1化学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33-36,共4页
对K-Fe-MnO/Silicalite-2催化剂积炭及烧炭的差热与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在CO加氢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可形成两种类型的积炭,其中Ⅰ型炭有利于提高CO加氢制低碳烯烃的选择性,而Ⅱ型炭则不能。研究结果还表明... 对K-Fe-MnO/Silicalite-2催化剂积炭及烧炭的差热与热重分析结果表明,在CO加氢反应过程中催化剂表面可形成两种类型的积炭,其中Ⅰ型炭有利于提高CO加氢制低碳烯烃的选择性,而Ⅱ型炭则不能。研究结果还表明,K-Fe-MnO/Silicalite-2催化剂经再生后可恢复其新鲜态催化剂性能。在单管扩大试验中,反应器入口高温区催化剂表面容易形成Ⅰ型和Ⅱ型积炭,而恒温区催化剂表面只有Ⅰ型积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合成气 烯烃 加氢 催化剂 一氧化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物热重差分析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范福南 范秀娥 邢富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54-157,共4页
根据矿物差热曲线特征温度 ,拟定使用热重差分析岩矿中全碳、结晶水、硫化物硫和二氧化碳等项目的灼烧温度范围 ,并进行热重差分析。
关键词 矿物 热重差分析 结晶水 灼烧温度 二氧化碳 硫化物 分解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