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8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浓度沼液追肥对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
1
作者 蒋跃 左新乐 +1 位作者 王路雅 薛润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44,共6页
为研究沼液用于追肥对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于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开展夏玉米田间试验。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清水组(CK)、常规施肥(CF)、25%沼液(T1)、50%沼液(T2)、75%沼液(T3)、100%沼液(T4)。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F... 为研究沼液用于追肥对玉米产量品质及土壤特性的影响,于河北省保定市望都县开展夏玉米田间试验。试验共设6个处理,分别为清水组(CK)、常规施肥(CF)、25%沼液(T1)、50%沼液(T2)、75%沼液(T3)、100%沼液(T4)。试验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CF)处理相比,沼液用作追肥可以增加土壤中养分含量,缓解土壤碱性,提高土壤保肥能力,且变化幅度与沼液浓度成正比。T4处理相比CF处理pH值降低了0.25,总氮提高了27.1%,碱解氮提高了132.2%,有机质含量增加了33.3%;且短期内合理施用沼液不会造成重金属污染。施用沼液增加了土壤中速效养分的含量,可以促进玉米植株叶绿素的合成,进而促进玉米的生长,提高玉米产量并提升玉米籽粒品质。该研究试验条件下,玉米的产量品质随追肥沼液浓度的增加呈现先提高再降低的趋势,T3处理(75%沼液,折合单次追肥沼液施用量45 m^(3)/hm^(2),分别在拔节期和抽雄期进行追肥)的玉米长势最好,百粒重相比常规施肥(CF)处理提高了9.0%,产量增加了8.5%;T3处理的玉米籽粒品质也是最好的,淀粉含量较CF处理提高了12.1%,粗蛋白含量提高了8.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浓度沼液 玉米 产量品质 土壤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井热位差影响下的公路隧道施工通风优化研究——以中梁山瓦斯隧道为例
2
作者 杨乾 李建铭 +3 位作者 胡彪 张学富 熊成余 李林杰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226-235,共10页
为探究利用斜井热位差优化公路隧道施工通风的方法,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以重庆市北碚区中梁山瓦斯隧道为例,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分析隧道内外温差及斜井坡度引起的热位差对隧道通风的影响,计算夏季和冬... 为探究利用斜井热位差优化公路隧道施工通风的方法,提高隧道施工的安全性,以重庆市北碚区中梁山瓦斯隧道为例,采用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分析隧道内外温差及斜井坡度引起的热位差对隧道通风的影响,计算夏季和冬季热位差产生的压强差,并据此分析自然风在斜井内的流动趋势;随后建立隧道数值模型,模拟不同工况下隧道内部的风速、风向、通风死区以及瓦斯体积分数的分布情况。研究结果表明:热位差对隧道内的通风性能具有显著影响;在夏季,当热位差引起的自然风与射流风机风向相冲突时,会导致隧道内形成通风死区,降低通风效率,不利于瓦斯的排出。在此基础上,提出结合自然风与机械通风协同作用的通风优化方案,充分利用斜井热位差进行通风,显著提升风速和通风效率。优化后,斜井风速随着热位差的增大而增加;同时,隧道整体平均风速也有所提升,通风死区体积大幅减少,平均瓦斯体积分数降低,能显著提高施工瓦斯隧道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通风 热位差 数值模拟 瓦斯体积分数 通风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迁移学习的PM_(2.5)浓度预测混合模型
3
作者 卢新彪 叶春林 +2 位作者 陈艺森 吴文 陈钰丹 《系统仿真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82-894,共13页
为解决PM_(2.5)浓度预测中因不相关特征导致的算力成本增加及数据分布随时间变化导致概率分布差异的预测精度下降问题,构建了基于迁移学习的混合深度学习模型TraTCN-LSTM-BiGRU。采用均值热力图算法,选择与PM_(2.5)浓度相关的气象因子... 为解决PM_(2.5)浓度预测中因不相关特征导致的算力成本增加及数据分布随时间变化导致概率分布差异的预测精度下降问题,构建了基于迁移学习的混合深度学习模型TraTCN-LSTM-BiGRU。采用均值热力图算法,选择与PM_(2.5)浓度相关的气象因子作为模型输入特征;通过KL散度划分源域数据和目标域数据,并在模型中引入自适应层,实现领域间的分布适应性;设计TCN-LSTM-BiGRU模型,使用TCN提取多元变量中的高级空间特征,将提取的特征输入LSTM提取时间序列特征,通过残差连接融合特征并输入BiGRU进行预测。仿真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可以有效地预测PM_(2.5)未来变化趋势,并削弱数据分布差异所带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迁移学习 PM_(2.5)浓度 均值热力图 概率分布差异 TraTCN-LSTM-BiGRU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激素浓度配比对吉塞拉6号组培苗芽、根分化的影响
4
作者 谢娜 赵永军 +3 位作者 朱东姿 刘庆忠 成舒飞 李亮 《落叶果树》 2025年第4期39-42,共4页
为筛选吉塞拉6号组培苗最佳增殖效果的激素浓度比,对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激素浓度比出现的吉塞拉6号组培苗过度增殖现象进行不同激素浓度比增殖培养基应用验,探讨提高生根苗产出量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增殖培养基中,加入的激素浓度配比为6-B... 为筛选吉塞拉6号组培苗最佳增殖效果的激素浓度比,对目前生产上应用的激素浓度比出现的吉塞拉6号组培苗过度增殖现象进行不同激素浓度比增殖培养基应用验,探讨提高生根苗产出量的效果。结果表明,在增殖培养基中,加入的激素浓度配比为6-BA 0.125 mg/L、IBA 0.08 mg/L效果最佳,能在维持吉塞拉6号组培苗较高增殖效率的同时,大大提高增殖苗到生根苗的转化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吉塞拉6号 不同激素浓度配比 增殖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楚雄K326烟叶总糖、还原糖和两糖差稳定性及区划研究
5
作者 耿少武 丁以纾 +9 位作者 柴云霞 扶艳艳 张盛瑜 布云虹 王跃金 王文伦 汪华国 胡杨 林云红 鲁耀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10-21,共12页
【目的】探明楚雄K326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及两糖差的稳定性,为楚雄烟区K326种植制定针对性调控措施提供参考,以有效保障楚雄烟区K326烟叶风格特征和原料供应需求,促进楚雄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方法】对影响楚雄烟区主栽品种K326烟... 【目的】探明楚雄K326烟叶总糖、还原糖含量及两糖差的稳定性,为楚雄烟区K326种植制定针对性调控措施提供参考,以有效保障楚雄烟区K326烟叶风格特征和原料供应需求,促进楚雄烤烟生产可持续发展。【方法】对影响楚雄烟区主栽品种K326烟叶关键化学品质指标总糖、还原糖及两糖差,开展不同年度、不同部位的绝对稳定性、相对(工业)稳定性及波动性分析,并以乡镇为单位进行适宜性区划研究。【结果】2018—2022年K326上、中部烟叶总糖含量均达优质烟叶目标要求,下部叶总体低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绝对稳定性变异程度表现为上、下部烟叶处于中等水平,中部叶处于较低水平;相对稳定性上、中部叶表现好,下部叶表现尚好;下部叶低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的乡镇数为41.67%。还原糖含量上部叶2019年、2021年、2022年低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下限,2018年和2020年度达优质烟叶目标要求,2018—2022年中部叶达优质烟叶目标要求,下部叶低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下限;绝对稳定性上、中部叶变异程度处于较小至中等水平,下部叶处于中等水平,年度之间波动较大;相对稳定性上部叶表现尚好至较好,中部叶表现好,下部叶表现差;下部叶、上部叶低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的乡镇数分别为100.00%、69.44%。两糖差上、中、下部叶均达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绝对稳定性上、中部叶变异程度处于中等水平,下部叶处于较大水平;相对稳定性上、下部叶表现好,中部叶表现差;上、中、下部叶高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的乡镇数分别为30.56%、75.00%、58.33%。【结论】楚雄烟区2018—2022年K326烟叶两糖差超过6%,绝对稳定性变异程度处于中等或较大水平;按照目前卷烟工业标准(≤8%或7%),上、中、下部烟叶达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的样点占比分别为59.71%、34.86%、51.56%,高于优质烟叶目标的样点占比分别为40.29%、65.14%、48.44%;相对(工业)稳定性表现为上、下部叶总体表现好,中部叶表现差;上、中、下部叶高于优质烟叶目标要求的乡镇分别占总乡镇数30.56%、75.00%、58.3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雄烟区 K326 两糖差 稳定性 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浓缩还原(NFC)枸杞汁加工过程中品质变化特性
6
作者 叶朵朵 孟新涛 +5 位作者 古丽米热·祖努纳 阿比代姆·阿卜杜热伊木 库尔班娜依·吐尔逊麦麦提 张婷 马燕 潘俨 《新疆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1-372,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操作单元对非浓缩还原(NFC)枸杞汁品质的影响,为调控果汁内在品质,延长果汁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鲜枸杞为原材料,进行榨汁、钝酶、均质、超声和灭菌处理,并采集不同加工操作单元的样品,分析其对理化和营... 【目的】研究不同加工操作单元对非浓缩还原(NFC)枸杞汁品质的影响,为调控果汁内在品质,延长果汁货架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鲜枸杞为原材料,进行榨汁、钝酶、均质、超声和灭菌处理,并采集不同加工操作单元的样品,分析其对理化和营养指标和挥发性物质的影响,采用聚类热图法分析不同加工操作中对NFC枸杞汁挥发性物质和理化品质影响较大的单元。【结果】不同加工操作单元中,均质和超声处理对果汁可溶性固形物、固酸比、非酶褐变指数、黄酮、甜菜碱和胡萝卜素等理化和营养品质无明显差异(P>0.05)。钝酶和灭菌后果汁固酸比分别提高了4.4%和5.1%,浊度提高了68.2%和10.3%,灭菌后果汁离心沉淀率降低了8.7%。总酚、黄酮、DPPH和Abts的含量在钝酶降低了18.8%、0.51%、4.73%和2.2%,在灭菌后降低了22.5%、0.4%、12.8%和55.6%。挥发性化合物相对含量较热处理前分别降低了35.6%和31.8%。【结论】不同加工操作单元中热处理(钝酶和灭菌)对非浓缩还原(NFC)枸杞汁品质及香气成分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浓缩还原(NFC)枸杞汁 不同加工操作单元 品质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水源区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变化特征 被引量:4
7
作者 李宝芬 崔松云 +2 位作者 王东升 杨绍琼 卢书梅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共5页
为做好补水工程水资源调度、配置、流域水安全治理和区域防汛抗旱工作,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基于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水源区代表站长系列水文资料,采用集中度、不均匀系数、Hurst系数、M-K趋势检验、滑动T检验等多种方法分析了牛栏江—滇... 为做好补水工程水资源调度、配置、流域水安全治理和区域防汛抗旱工作,充分发挥工程效益,基于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水源区代表站长系列水文资料,采用集中度、不均匀系数、Hurst系数、M-K趋势检验、滑动T检验等多种方法分析了牛栏江—滇池补水工程水源区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水源区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年际变化大、丰-平-枯周期明显;年内分配向均匀性和坦化趋势演变;最小1、7 d径流显著上升,其他7个径流趋势变化不显著,均发生突变;年、丰水期、极端最大等5个径流指标突变后径流量减少明显,枯水期和极端最小等4个径流指标突变后为增长趋势;年径流突变后8~10月来水量减少明显;预计补水工程水源区未来一段时间不易发生极端枯水事件,但总来水量可能会进一步衰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径流变化 不均匀系数 集中度 Hurst系数 突变分析 不同时间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产不同品种松针的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东彦 石晓峰 +2 位作者 王信 马趣环 沈薇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9-44,共6页
以甘肃产白皮松、雪松、油松、落叶松、樟子松和华山松6个树种的松针为研究对象,采用DPPH法、ABTS法和铜离子还原能力测定其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遴选出抗氧化活性强的松针资源,为松针的进一步开发... 以甘肃产白皮松、雪松、油松、落叶松、樟子松和华山松6个树种的松针为研究对象,采用DPPH法、ABTS法和铜离子还原能力测定其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并采用熵值法综合评价遴选出抗氧化活性强的松针资源,为松针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研究表明:采用不同浓度乙醇提取时,40%乙醇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最好;不同品种松针中,雪松松针的抗氧化活性最好,其中天水产雪松松针40%乙醇提取物的评分最高达99.52%,表明其可以作为进一步研究松针抗衰老研究的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针 不同浓度乙醇提取物 抗氧化活性 熵值法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锌源叶面喷施对冬小麦和夏玉米产量及籽粒营养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9
作者 颜为 孙金鞭 +6 位作者 吕洪国 黄萌 王志伟 齐世军 崔振岭 薛艳芳 刘开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04-515,共12页
为探明不同锌源叶面肥喷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及锌、铁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开展不同叶面肥喷施试验。小麦季设置去离子水(CK1)、尿素(CK2)、尿素+纳米氧化锌(U+ZnO)、尿素+壳聚糖纳米锌(U+ZnCNP)... 为探明不同锌源叶面肥喷施对小麦和玉米产量、籽粒矿质元素含量及锌、铁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开展不同叶面肥喷施试验。小麦季设置去离子水(CK1)、尿素(CK2)、尿素+纳米氧化锌(U+ZnO)、尿素+壳聚糖纳米锌(U+ZnCNP)、尿素+普通七水硫酸锌(U+Zn)5种叶面肥处理;玉米季增加尿素与锌铁硒多元混合喷施处理(U+Zn/Fe/Se)。结果表明:各叶面肥喷施处理对小麦和玉米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影响,但对籽粒微量元素含量有显著影响。不同锌源与尿素混合叶面肥对小麦籽粒锌含量强化效果由弱到强依次为U+ZnCNP<U+ZnO<U+Zn。与CK2处理相比,处理U+Zn使小麦籽粒锌含量显著提高77.7%(从22.80 mg·kg^(-1)增加至40.52 mg·kg^(-1))、籽粒植酸与锌(PA/Zn)摩尔比显著下降42.1%,使籽粒锌生物有效性(TAZ)显著提高74.5%。对于玉米,与CK2处理相比,处理U+Zn/Fe/Se使籽粒锌含量提高32.3%(从14.93 mg·kg^(-1)增加至19.60 mg·kg^(-1))、硒含量显著提高12.7倍(从17.66μg·kg^(-1)增加至242.04μg·kg^(-1))、籽粒PA/Zn摩尔比显著下降27.0%,使籽粒TAZ显著提高36.9%,使整个植株或玉米秸秆磷与锌(P/Zn)和磷与铁(P/Fe)摩尔比降低。研究表明,叶面喷施普通七水硫酸锌是提高小麦、玉米籽粒锌含量和生物有效性的最佳形式,其强化小麦籽粒锌效果优于玉米。叶面喷施尿素与锌铁硒混合溶液可同时提高玉米籽粒锌、硒含量及锌、铁生物有效性(籽粒、全株、秸秆),是解决人体或动物微量元素营养缺乏的有效农艺强化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夏玉米轮作 不同锌源 锌铁生物有效性 叶面喷施 微量元素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氟吡菌酰胺残留量概率分布评估膳食风险 被引量:3
10
作者 韩文浩 张明浩 +4 位作者 刘凤娇 陈艺夫 程有普 吴艳兵 陈增龙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714-2723,共10页
基于黄瓜中氟吡菌酰胺的残留特征,全面评估了我国不同膳食消费人群的暴露风险.建立了黄瓜中氟吡菌酰胺快速、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痕量分析方法,定量限(LOQ)为0.001mg/kg,保留时间为2.6min.黄瓜中氟吡菌酰胺的半衰期为2.6~6.7d... 基于黄瓜中氟吡菌酰胺的残留特征,全面评估了我国不同膳食消费人群的暴露风险.建立了黄瓜中氟吡菌酰胺快速、灵敏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痕量分析方法,定量限(LOQ)为0.001mg/kg,保留时间为2.6min.黄瓜中氟吡菌酰胺的半衰期为2.6~6.7d,属于易消解农药.最终残留水平为<LOQ~0.130mg/kg,低于我国和国际已有最大残留限量标准.通过概率性和确定性模型评估表明,氟吡菌酰胺不会对我国膳食消费人群造成不可接受的短期暴露风险(%ARfD,0.081%~2.527%),但存在不可接受的长期膳食风险(%ADI,105.740%~528.147%),其中黄瓜占比为0.325%~1.107%.此外,2~6岁儿童群体(367.156%~528.147%)的长期膳食风险显著高于其他年龄阶段人群(334.940%~105.740%)(p<0.05).综上,在后续的研究中应重点关注氟吡菌酰胺的多暴露途径和联合风险放大带来的健康暴露负效应,特别是对于弱势儿童群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吡菌酰胺 残留特征 浓度差异 概率性模型 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对绵羊羔羊瘤胃发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兴岗 郝小燕 +1 位作者 张暄梓 张建新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69-1781,共13页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BC)对绵羊羔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2×2双因子完全随机设计,2个因素分别为精粗比[40∶60(低精料)、70∶30(高精料)]和BC[不添加和添加1.0×10^(10)CF... 本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凝结芽孢杆菌(BC)对绵羊羔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和免疫功能的影响。试验采用2×2双因子完全随机设计,2个因素分别为精粗比[40∶60(低精料)、70∶30(高精料)]和BC[不添加和添加1.0×10^(10)CFU/kg BC]。选取48只体重相近的4月龄杜泊×小尾寒羊F1代公羔,随机分为4个组,分别饲喂低精料饲粮(LD组)、添加BC的低精料饲粮(LD+BC组)、高精料饲粮(HD组)、添加BC的高精料饲粮(HD+BC组),每组12只。预试期10 d,正试期60 d。结果显示:1)24只饲喂高精料饲粮的羔羊瘤胃内pH,氨态氮、乙酸、异丁酸浓度以及乙丙比值显著低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的羔羊(P<0.05),丙酸、戊酸和总挥发性脂肪酸浓度显著高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的羔羊(P<0.05);24只饲喂添加BC饲粮的羔羊瘤胃内丙酸浓度显著高于24只饲喂未添加BC饲粮的羔羊(P<0.05)。饲粮精粗比和BC之间在瘤胃发酵参数上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2)24只饲喂高精料饲粮的羔羊瘤胃内淀粉酶和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的羔羊(P<0.05),木聚糖酶活性显著低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的羔羊(P<0.05);24只饲喂高精料饲粮的羔羊瘤胃内的总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嗜淀粉瘤胃杆菌数量显著高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的羔羊(P<0.05),黄色瘤胃球菌、产琥珀酸丝状杆菌、溶纤维丁酸弧菌和原虫数量显著低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的羔羊(P<0.05)。24只饲喂添加BC饲粮的羔羊瘤胃内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24只饲喂未添加BC饲粮的羔羊(P<0.05)。24只饲喂添加BC饲粮的羔羊瘤胃内嗜淀粉瘤胃杆菌、栖瘤胃普雷沃氏菌和溶纤维丁酸弧菌数量显著高于24只饲喂未添加BC饲粮的羔羊(P<0.05)。饲粮精粗比和BC之间在瘤胃微生物酶活性和功能微生物数量上不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3)24只饲喂高精料饲粮的羔羊血清中免疫球蛋白G(IgG)含量显著低于24只饲喂低精料饲粮的羔羊(P<0.05)。24只饲喂添加BC饲粮的羔羊血清中白细胞介素-4(IL⁃4)含量显著高于24只饲喂未添加BC饲粮的羔羊(P<0.05)。饲粮精粗比和BC在血清中IL⁃4含量上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P<0.05)。综上所述,在不同精粗比饲粮中添加BC均可以促进瘤胃发酵,有效提高羔羊对饲粮的消化吸收,同时还可以提高机体炎症应答水平,进而促进羔羊健康生长,且在高精料饲喂条件下添加BC效果更好。因此,BC可以作为一种新型的益生菌制剂应用于羔羊生产中,且在精粗比为70∶30的高精料饲粮中添加效果更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羔羊 不同精粗比饲粮 凝结芽孢杆菌 瘤胃发酵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上海高层建筑观测冬季大气CO_(2)/CH_(4)垂直变化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珑珑 肖薇 +5 位作者 杨帆 单萌 王君 胡凝 李若男 程凯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4155-4166,共12页
采用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于2021年12月6日~2022年3月31日在上海中心大厦255和500m高度以及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25m高度连续观测大气CO_(2)和CH_(4)浓度.结果表明:(1)城市中不同高度上温室气体的日变化趋势存在差异,25m高度CO_(2)和CH_(4... 采用便携式温室气体分析仪于2021年12月6日~2022年3月31日在上海中心大厦255和500m高度以及浦东新区环境监测站25m高度连续观测大气CO_(2)和CH_(4)浓度.结果表明:(1)城市中不同高度上温室气体的日变化趋势存在差异,25m高度CO_(2)和CH_(4)浓度白天低夜间高,255和500m高度的浓度则白天高夜间低.各高度处CO_(2)和CH_(4)浓度变化都明显受大气边界层高度的影响,因此城市内部温室气体浓度垂直观测中观测点高度设置要充分考虑城市大气边界层的变化特征.(2)CO_(2)和CH_(4)浓度的垂直差异受到人为活动以及气象等条件的影响,可以指征城市大气CO_(2)和CH_(4)浓度增强的局地和区域贡献.(3)各高度处(25,255,500m)CO_(2)浓度与CH_(4)浓度均显著相关,但观测高度越高所代表的浓度贡献源区越大,多种排放源的干扰使得温室气体之间的同源性变差,导致其相关性随着高度增加而降低.城市温室气体浓度的垂直观测提供了从水平方向上无法获得的独特信息,因此有必要在城市开展立体化的温室气体监测,以便更好地捕捉大气温室气体浓度的变化,从而服务于城市碳减排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和CH_(4)浓度 垂直差异 上海 大气边界层高度 CH_(4):CO_(2)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精粗比饲粮对秋季羔羊生长性能、养分表观消化率、瘤胃发酵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项斌伟 王兴岗 张建新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31-36,共6页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秋季羔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4月龄“杜泊×小尾寒羊”F1代杂交公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试验Ⅰ组、Ⅱ组、Ⅲ组分别饲喂精粗... 试验旨在研究不同精粗比饲粮对秋季羔羊生长性能、瘤胃发酵、养分表观消化率和血清免疫指标的影响。试验选取4月龄“杜泊×小尾寒羊”F1代杂交公羔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羊。试验Ⅰ组、Ⅱ组、Ⅲ组分别饲喂精粗比为40∶60、55∶45、70∶30的饲粮。结果显示:试验Ⅲ组羔羊的平均日增重显著高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Ⅱ组和Ⅲ组料重比显著低于试验Ⅰ组(P<0.05)。试验Ⅰ组干物质、有机质、粗蛋白和中性洗涤纤维的表观消化率均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试验Ⅱ组有机物的表观消化率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5)。试验Ⅰ组羔羊的瘤胃内丙酸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试验Ⅰ组的乙丙比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试验Ⅱ组血清免疫球蛋白G含量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5),试验Ⅱ组血清中白细胞介素-6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研究表明,饲粮精粗比为55∶45时可以使秋季羔羊发育更健康,提高了饲料利用率和生长性能,增加了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精粗比 羔羊 生长性能 养分表观消化率 瘤胃发酵 免疫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13)C示踪的2个杉木家系幼苗光合碳分配动态
14
作者 杨梦佳 邹显花 +7 位作者 郭志娟 彭钊 何妍 彭志远 姚必达 黄国敏 朱丽琴 黄荣珍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5-46,共12页
【目的】探究2个杉木家系幼苗在不同CO_(2)浓度下对外源碳的固定及其光合碳在不同器官中的运输与分配规律,为揭示杉木固碳及光合碳分配策略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林区广泛种植的洋口No.020和No.061杉... 【目的】探究2个杉木家系幼苗在不同CO_(2)浓度下对外源碳的固定及其光合碳在不同器官中的运输与分配规律,为揭示杉木固碳及光合碳分配策略对CO_(2)浓度升高的响应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南方林区广泛种植的洋口No.020和No.061杉木幼苗为对象,设置对照CO_(2)浓度(400±50)μmol·mol^(-1)(C400)及CO_(2)浓度分别升高到(800±50)μmol·mol^(-1)(C800)和(1000±50)μmol·mol^(-1)(C1000)这3个CO_(2)浓度梯度,利用^(13)C标记法对不同浓度CO_(2)进行标记,量化示踪标记后不同阶段各杉木家系幼苗固定的光合碳在各组织器官的流向和分配,分析幼苗净光合速率、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及生长差异,阐明不同CO_(2)浓度条件下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固碳能力及光合碳的体内分配规律差异。【结果】在不同CO_(2)浓度处理下,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各组织器官的^(13)C分配和生物量分配比例均大致呈现叶>茎>根的规律。随着CO_(2)浓度增加,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净光合速率与各器官δ^(13)C值总体上随之增加;No.020加快对根的^(13)C运输,表现为处理1天后,C800与C1000处理下根的^(13)C分配比例分别较C400处理增加50.40%和109.63%。CO_(2)处理浓度亦影响各杉木家系幼苗的光合碳分配策略,进而改变生物量分配。30天后,相较C400处理:C800与C1000处理下的No.020地上部^(13)C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6.23%和6.03%,No.020茎的^(13)C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39.50%和50.31%(P<0.05),No.061根系^(13)C分配比例分别增加了22.40%和70.26%(P<0.05),No.061茎的^(13)C分配比例分别减少了2.45%和15.10%(P<0.05);C1000处理下No.061茎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少12.44%,根的生物量分配比例增加5.22%。【结论】正常大气CO_(2)浓度下,No.020杉木幼苗具有更强的代谢转运能力。CO_(2)浓度升高促进2个杉木家系幼苗提高净光合速率,增加光合碳合成,促进No.020杉木幼苗加快对光合碳的向下运输,并影响2个基因型杉木的光合碳分配策略,其中,No.020倾向于向地上部尤其是茎中储存光合碳,而No.061倾向牺牲茎的光合碳分配以增加根系光合碳供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3)C标记 杉木 不同家系 CO_(2)浓度升高 光合碳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织金洞CO_(2)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张弘智 罗书文 吴克华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27,共8页
CO_(2)作为洞穴环境重要指标,在旅游洞穴空气环境质量调控和次生化学沉积景观保护方面备受关注。以织金洞为研究对象,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展洞穴CO_(2)浓度和温度的高频监测,进一步反演了织金洞CO_(2)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 CO_(2)作为洞穴环境重要指标,在旅游洞穴空气环境质量调控和次生化学沉积景观保护方面备受关注。以织金洞为研究对象,基于物联网技术开展洞穴CO_(2)浓度和温度的高频监测,进一步反演了织金洞CO_(2)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1)洞穴吸入期洞穴CO_(2)变异与CO_(2)浓度差、气流振荡和烟囱效应有关,而洞穴呼出期洞穴CO_(2)变异与洞穴通风的急剧转换有关;2)旅游旺季洞穴CO_(2)更易富集于织金洞前半段,此时洞穴CO_(2)变异主要发生在无游客的夜间或旅游活动减弱阶段;3)织金洞规模较大的洞厅有利于CO_(2)消散,当游客较多时,洞内CO_(2)变异无明显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将为织金洞等相关旅游洞穴的环境保护与运营管理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空变异 旅游活动 CO_(2)浓度差 织金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力楠无性系种子园无根藤的防治应用
16
作者 张璐 连辉明 +4 位作者 李玉 周树平 李木标 王沉 王文 《热带林业》 2024年第2期110-113,共4页
为探明不同浓度的灭草松和灭草松钠盐药剂对无根藤的防治应用及对火力楠叶片药害程度的影响,试验通过喷施0.5%和1.0%两种浓度的灭草松和灭草松钠盐药剂,对比4种处理下无根藤藤枯率和火力楠叶枯率。结果表明,两种浓度的灭草松和灭草松钠... 为探明不同浓度的灭草松和灭草松钠盐药剂对无根藤的防治应用及对火力楠叶片药害程度的影响,试验通过喷施0.5%和1.0%两种浓度的灭草松和灭草松钠盐药剂,对比4种处理下无根藤藤枯率和火力楠叶枯率。结果表明,两种浓度的灭草松和灭草松钠盐对防治无根藤均有成效,对火力楠叶片存在不同程度的药害影响,且4种处理下的无根藤藤枯率和火力楠叶枯率都具有显著性差异。使用1.0%浓度的灭草松钠盐防治效果最好,防治率为100%,且对火力楠叶片药害影响最小,为11.41%。通过研究筛选出防治无根藤的药剂和使用浓度,可以运用在火力楠种子园防治无根藤,施用一个月后即可达到较理想的防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根藤 火力楠 不同浓度 灭草松 灭草松钠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体积分数乙醇对白酒中典型酯类物质在口腔中吸附和释放过程的影响
17
作者 赵腾飞 张璋 +3 位作者 宋露露 胡智慧 唐佳代 龙亚飞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9-196,共8页
风味物质在口腔中的释放过程对食品的最终风味感知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以溶解于10%、30%、50%、70%(体积分数)乙醇水溶液中的20种白酒典型酯类物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经品评员品评后吐出混标酒样中酯类物质的回收率,考察乙醇对酯类物质... 风味物质在口腔中的释放过程对食品的最终风味感知有重要影响。该研究以溶解于10%、30%、50%、70%(体积分数)乙醇水溶液中的20种白酒典型酯类物质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经品评员品评后吐出混标酒样中酯类物质的回收率,考察乙醇对酯类物质口腔吸附率的影响;并应用口腔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考察乙醇对酯类物质口腔释放过程的影响。实验结果显示,a)随着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10%~70%),17种酯类物质在30%乙醇水溶液中的口腔吸附率显著高于溶于10%乙醇水溶液中的酯类(P<0.05),它们的口腔驻留量也会相应增加;b)在酯类物质的口腔释放过程中(30 s、2 min、4 min),乙醇体积分数的增加,会降低log P值(油水分配系数)较低酯类物质的瞬时口腔释放量(30 s),增加log P值较高物质的瞬时口腔释放量,推测其原因是高体积分数乙醇对log P值不同酯类物质的口腔释放抑制效果存在差异和酯类物质在口腔中驻留量的增加两者竞争性作用的结果;c)随着释放时间延长,在释放时间为2 min时,体积分数为70%的乙醇能够促进酯类物在口腔中的释放;释放时间为4 min时,30%和50%的乙醇能够增加酯类物质的口腔滞留度。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认知香气物质的口腔释放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酒 酯类风味物质 口腔吸附 风味释放 不同体积分数乙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CD散射图样法测量粉尘质量浓度影响因素研究
18
作者 刘丹丹 王威廉 +2 位作者 李德文 郭胜均 汤春瑞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89-95,共7页
为减小连续在线式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传感器相机散射图样法测量粉尘质量浓度相对误差,提高该方法准确性。针对不同入射色光、颗粒粒径、相机传感器感光元件位置以及交互影响因素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由于光子... 为减小连续在线式电荷耦合器件(charge-coupled device,CCD)传感器相机散射图样法测量粉尘质量浓度相对误差,提高该方法准确性。针对不同入射色光、颗粒粒径、相机传感器感光元件位置以及交互影响因素进行理论研究和实验验证;由于光子具有随机粒子统计特性,所以对测量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以及基于单因素验方分析的均值差异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大粒径颗粒测量质量浓度偏低、曲线平滑,小粒径颗粒测量由于具有“双峰”现象,所以质量浓度曲线会有波动;为减小测量相对误差,应在不改变相机传感器位置前提下尽量选择红色线激光入射。研究结果可为粉尘质量浓度光学测量装置的改进和校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D散射图样 粉尘质量浓度 色光 颗粒粒径 散射角 均值差异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磷肥用量下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
19
作者 宋惠洁 吴艳 +4 位作者 胡丹丹 胡志华 柳开楼 徐小林 张九兰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1-57,共7页
探明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为红壤稻区的水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于2022年开展不同磷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设置P_(2)O_(5)用量分别为0、26.6、33.8、41.1、48.3、55.6、62.8、70.1 kg/hm^(2)(分别为P0、P26.6、P33.8、P41.1... 探明红壤区早稻季产量与田面水磷素动态变化,为红壤稻区的水肥管理提供数据支撑。于2022年开展不同磷肥用量的田间试验,设置P_(2)O_(5)用量分别为0、26.6、33.8、41.1、48.3、55.6、62.8、70.1 kg/hm^(2)(分别为P0、P26.6、P33.8、P41.1、P48.3、P55.6、P62.8、P70.1处理),测定磷素吸收量与早稻产量,监测施肥后0、1、3、5、7 d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的变化,并分析监测期内水稻产量、磷素吸收量及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水稻磷素吸收量随磷肥用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以P55.6处理磷素吸收量最高,其次是P48.3、P62.8、P41.1、P33.8、P26.6和P70.1处理,但均未达到显著差异,P0处理最低,拟合计算发现,最佳磷肥用量为50.29 kg/hm^(2);早稻产量呈随磷肥用量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P0处理产量最低,其次是P26.6处理,二者均显著低于其他施磷处理,其他各处理间未达到显著差异,以P55.6处理产量最高,其次是P48.3处理,P41.1、P33.8处理较P48.3处理略有降低,拟合计算发现,51.88 kg/hm^(2)时产量最高;随着磷肥用量的增加,田面水总磷浓度和含量逐渐增加,各磷肥用量田面水总磷浓度、含量均在施肥后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施肥后1 d达到峰值,之后开始下降并在施肥后3 d趋于稳定;结合线性方程发现,施肥后0~7 d,田面水总磷含量与磷肥用量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5),施肥后0、1、3、5、7 d磷肥用量每增加1 kg/hm^(2),田面水总磷含量分别增加0.046、0.033、0.011、0.011、0.020 kg/hm^(2)。因此,我国红壤稻田早稻季适宜磷肥(P_(2)O_(5))施用量为51.09 kg/hm^(2),施肥后3 d内是磷流失的高风险期,应减少排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同磷肥用量 早稻 田面水磷素浓度变化 田面水磷素含量变化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浓度华碘抗胁迫生态膜对免套袋苹果叶片和果实性状及栽培效果的影响
20
作者 郑永全 马永胜 +5 位作者 刘红宜 杨忠选 马永康 郭海洋 孙广平 刘晓燕 《陕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7期22-28,共7页
试验选用20%华碘抗胁迫生态膜,进行了乔化免套袋苹果应用不同浓度华碘抗胁迫生态膜病虫害防控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华碘抗胁迫生态膜对苹果果面保护及果面着色与光能膜差别不大,但其病虫害防控力强,增强苹果树对病虫害的抗逆性、... 试验选用20%华碘抗胁迫生态膜,进行了乔化免套袋苹果应用不同浓度华碘抗胁迫生态膜病虫害防控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20%华碘抗胁迫生态膜对苹果果面保护及果面着色与光能膜差别不大,但其病虫害防控力强,增强苹果树对病虫害的抗逆性、促进生长、提高苹果果实内在品质等作用表现得更加显著。但浓度过高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苹果叶片的光合作用和苹果果实外观品质,会使苹果失去商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套袋苹果 不同浓度 华碘抗胁迫生态膜 病虫害防控 叶片性状 果实性状 栽培效果 试验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