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69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S NORTH,CENTRAL & SOUTH COASTAL REGIONS
1
作者 Wu Zhe geography, SHANXI NORMAL UNIVERSITY 《南开经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4年第S3期19-24,39,共7页
Ⅰ. An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economy in the north,middle aud south coastal regions or China since China began to implementreform and open
关键词 S north CENTRAL south COASTAL REGIONS ON the DIFFERENTI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GDP THA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四光20世纪初期中国南北地质对比观及其史学意义
2
作者 关成尧 吴芳 +3 位作者 赵国春 袁四化 白相东 刘晓燕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0-923,共14页
本文以李四光硕士论文(1918)和在此基础上发表的《中国地势变迁小史》(1922)文章为主要背景,总结李四光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南北方地质对比方面提出的主要观点。研究认为,李四光早期应用传统地质学“比较学研究法”对中国古地势和构... 本文以李四光硕士论文(1918)和在此基础上发表的《中国地势变迁小史》(1922)文章为主要背景,总结李四光20世纪20~30年代在中国南北方地质对比方面提出的主要观点。研究认为,李四光早期应用传统地质学“比较学研究法”对中国古地势和构造古地理方面的研究大致包含以下思想:中国地质对比的“南北差异论”、中国地层旋回对比的“北简南繁论”、中国“南北大陆的跷跷板运动观”、“西北复杂性”论断及北方地质的“东西差异论”、华北及陕西地区“大域切割(改造)论”与“大域(建造)相联一贯论”、“四川古陆说”、“川—湖—下扬子构造沉积区”等思想要素,同时还提出南北方存在“南北两大气候区”论断,潜在的“中国北方古气候一体论”等观点。文章进一步阐述李四光中国南北方地质对比观在中国地质学学科史方面的意义。研究发现,李四光的成果早于Grabau的著作,是早期中国学者在中国地质研究及构造古地理方面的重要成就,在中国主要构造单位划分方面的“单元五分”思想为黄汲清《中国主要地质构造单位》的产生做出了先导性储备;李四光所提的“南方大陆”概念早于Grabau“华夏古陆”概念。中国地质的构造单元划分经过Willis and Blackwelder、李四光、Grabau、黄汲清的研究而逐渐清晰起来。李四光在中国地质南北对比中还提出了“多岛海”概念,“多岛海”的提出早于许靖华和潘桂棠的著作。李四光将前述差异性放在统一的欧亚非大陆群体系之下,深化了Suess的“古地中海”概念,并将“古地中海”划分为“北部(带)”和“南部(带)”,被后世发展为“古亚洲洋构造域”和“特提斯构造域”。李四光是中国最早进行气候分区和古生物分区的第一人,也是系统论述中国构造古地理的第一位华人学者,并建立了中国较为系统的构造古地理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四光 中国地质 学科史 南北对比 构造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熊耳山地区TTG岩石记录大氧化事件及其对岩浆静寂期的启示
3
作者 刘恒 刘磊 张创业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634-2654,共21页
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s, GOE)的记录主要是来自于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岩浆岩方面的证据较少。然而,全球弧岩浆岩的Th/U比值成功指示了两次大氧化事件,开创了利用岩浆岩地球化学指标探索大氧化事件研究的新领域。弧岩浆岩通... 大氧化事件(Great Oxidation Events, GOE)的记录主要是来自于沉积岩地球化学特征,岩浆岩方面的证据较少。然而,全球弧岩浆岩的Th/U比值成功指示了两次大氧化事件,开创了利用岩浆岩地球化学指标探索大氧化事件研究的新领域。弧岩浆岩通常产生于俯冲洋壳脱水交代的上覆地幔楔部分熔融,具有重稀土较富集的特点。本研究结合弧岩浆岩相关研究成果,探讨大氧化事件前后不同时期TTG(tonalite-trondhjemite-granodiorite)岩浆岩是否可以记录GOE,以及GOE对TTG的形成会产生哪些影响,特别是后者,前人在考虑大氧化事件期间及之后的TTG形成时,往往忽略了这一影响。通过锆石年代学证明,在2.45~2.20 Ga(全球岩浆静寂期)范围内,针对不同时期(2.43~2.18 Ga)的明显受表壳物质(锆石Hf-O同位素佐证)加入影响的TTG岩石开展研究,包括其锆石Th/U比值和锆石氧逸度异常,为探讨GOE对不同深度岩浆岩的影响提供了新证据。研究表明,三类不同时期的TTG岩石主微量元素与高硅埃达克岩具有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此外,GOE对不同时期岩浆作用的氧同位素和氧逸度变化有一个升高再降低的过程。全岩花岗岩构造图解和锆石微量元素表明这些岩石形成于大洋俯冲带岛弧环境,这一形成过程可能是由于俯冲洋壳脱水和熔融,随后导致TTG岩石氧逸度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氧化事件 氧逸度 华北克拉通南缘 锆石Hf-O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对受水县经济韧性的影响
4
作者 顾雪芹 肖志斌 +1 位作者 周吉顺 蒋雪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2-650,共9页
为持续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带动作用、促进受水县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对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受水县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从经济持续稳定性、新质生产力和创业环境角度进... 为持续发挥南水北调工程的经济带动作用、促进受水县经济高质量发展,采用经济学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方法检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对河南、河北、北京和天津受水县经济韧性的影响及其机制。从经济持续稳定性、新质生产力和创业环境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并提出研究假设;构建双重差分拟合回归模型对假设进行实证检验,并进行一系列稳健性检验;进行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可以显著提升受水县经济韧性,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在影响机制方面,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激发了受水县创新活跃度和创业活跃度,正向作用于该地区的经济韧性。从水资源约束缓解的视角深入探讨区域经济韧性变化,揭示了南水北调工程对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积极作用及其影响机制,为优化资源配置的宏观布局和水资源管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强化南水北调工程对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辐射力和带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水资源约束 经济韧性 县域发展 双重差分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水北调工程对受水区水资源非农化的影响
5
作者 徐章星 刘思媛 +2 位作者 李祎雯 蒋政 金宇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5,共15页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缓解了受水区缺水状况,但考虑到非农用水的“促进效应”和农业用水的“返还效应”,其对受水区水资源非农化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利用我国200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从规模和程度双重视角定量分... 南水北调工程通水缓解了受水区缺水状况,但考虑到非农用水的“促进效应”和农业用水的“返还效应”,其对受水区水资源非农化的影响存在不确定性。利用我国2003-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从规模和程度双重视角定量分析南水北调工程通水对受水区水资源非农化的影响,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在此基础上探究其累计效应。研究发现:南水北调工程通水显著提升受水区的非农用水规模和占比,且在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工程通水对受水区水资源非农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地表水和其他水供给量的增加;与东线工程相比,工程通水的影响在中线工程地区更为显著;细分来看,工程通水促进了工业用水规模的增加,同时农业用水规模逐步减少;此外,通水对受水区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影响分别体现在GDP增长、产业结构层次优化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变动率正向波动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工程 受水区 水资源非农化 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时间尺度夏玉米生育期蒸散发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6
作者 马巧月 王睿 +2 位作者 左倚萌 车政 韩信 《天津农学院学报》 2025年第4期39-46,共8页
蒸散发是陆面和大气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键要素,其精准估测对于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华北平原2017和2018年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和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夏玉米蒸散... 蒸散发是陆面和大气之间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关键要素,其精准估测对于制定合理的灌溉计划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华北平原2017和2018年夏玉米为研究对象,基于涡度相关系统和自动气象站观测数据,探讨了不同时间尺度夏玉米蒸散发(Evapotranspiration,ET)变化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小时尺度ET均呈现“几”字形变化,在12:00—14:00之间出现最大值,0:00左右出现最小值。抽穗-灌浆期、灌浆-乳熟期ET值相比于其他生育期较大,播种-出苗期最小(分别为0.0315 mm和0.0215 mm)。日尺度上,随着夏玉米的生长,ET先增加后减小,最大值出现在拔节-抽穗期(分别为3.7 mm和4.5 mm),整个生育期日均值最小的是播种-出苗期(均值分别为2.72 mm和1.86 mm)。月尺度上,ET最大值均出现在8月份(分别为125.10 mm和117.80 mm),最小值出现在6月份(分别为50.08 mm和34.04 mm)。平均日光合有效辐射与ET之间相关性最大,决定系数R^(2)为0.2704;其次为日平均空气温度,R^(2)为0.0742;平均日空气相对湿度与ET的相关性最小,决定系数R^(2)为0.0207。本研究结果将为农田下垫面的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平原 夏玉米 蒸散发 不同时间尺度 涡度相关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调水方式对调水河流水文情势影响评估
7
作者 张钰 崔萌 +6 位作者 唐梅英 严登明 刘杨 张权 盖永岗 虎珀 王珈珞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1-659,共9页
为定量评估不同调水方式对调水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根据减水比与丰增枯减等原则设置7种调水方式,采用水文变异指标法和改进变化范围法,对不同调水方式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上线6座水源水库下游水文情势变异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推... 为定量评估不同调水方式对调水河流水文情势的影响,根据减水比与丰增枯减等原则设置7种调水方式,采用水文变异指标法和改进变化范围法,对不同调水方式下南水北调西线一期上线6座水源水库下游水文情势变异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基于推荐调水规模,不同调水方式明显影响输水隧洞设计流量与水源水库调节库容等工程规模指标,均匀调水方式下隧洞设计流量较小,若减水比由60%减小至40%,热巴、阿安、仁达、霍那调节库容分别增加约1.4亿、0.3亿、0.4亿、0.8亿m3,满足丰增枯减需进一步增大调节库容以提高水库丰枯调剂能力;隧洞设计流量受调水保证率影响较大,在调水保证率不变时,各水库引水支洞设计流量差别控制在1.5 m3/s;不同调水方式下各水源水库下游水文情势整体变异等级多为中等,霍那为低等;水文情势变化与减水比的大小直接相关,减水比由60%降至40%,热巴、阿安、仁达、霍那下游水文整体变异度值分别减小14.58%、12.67%、15.58%、26.92%,而丰增枯减设置对水文情势改变视水库而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水北调西线 水源区 不同调水方式 丰增枯减 减水比 水文情势影响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程函面波成像的华北克拉通岩石圈三维高分辨率S波速度结构研究
8
作者 钟世军 吴建平 +2 位作者 司政亚 朱红彬 王薇 《地震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8-599,共22页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Ⅱ期和Ⅲ期的流动地震台站以及中国区域地震台网中的部分固定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程函面波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及周边区域10—120 s周期的瑞雷面波相速度分布和高分辨率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并基于... 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项目Ⅱ期和Ⅲ期的流动地震台站以及中国区域地震台网中的部分固定台站的观测资料,采用程函面波成像方法获得了华北克拉通及周边区域10—120 s周期的瑞雷面波相速度分布和高分辨率的三维S波速度结构,并基于该速度模型估算了岩石圈厚度分布。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内部岩石圈厚度除了存在“西厚东薄”的一级分布特征外,还存在一些更小尺度的差异,包括鄂尔多斯地块内部岩石圈“南厚北薄”、鄂尔多斯地块周缘断陷带岩石圈显著的不均匀减薄以及燕山构造带与其南侧华北平原之间的显著差异等。山西断陷带北部与南部地区上地幔浅部(<100 km)存在不同程度的低速异常,它们被中部的高速异常区所分隔。在150 km以下深度从太行山南缘向北至山西断陷北缘存在一条NNE向展布的显著低速异常带,表明上地幔浅部南北部的低速异常在深部相连。结合已有的其它成像结果,我们推测这些低速异常起源于更深处(>200 km),并与由太平洋俯冲板块的滞留脱水导致的上地幔热物质上涌和小尺度地幔对流等密切相关。燕山构造带与华北平原的岩石圈结构存在明显差异,前者遭受的岩石圈破坏改造程度明显弱于后者,张家口—渤海地震带位于这两种不同壳幔结构的过渡带,地震活动较强,我们认为深部结构和热作用的显著差异,以及青藏高原远场挤压效应的共同作用是导致该区地震活动较强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 程函面波成像 S 波速度 低速异常 岩石圈厚度 显著差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南北地区差异的要素分解与政策启示
9
作者 吴利学 《区域经济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99,共8页
21世纪以来,中国南北地区差异日益扩大,各增长要素作用差异明显。利用发展核算基础上的地区差异分解框架和1978—2022年中国省级地区数据,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劳动投入对南北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南北地区总产出差异... 21世纪以来,中国南北地区差异日益扩大,各增长要素作用差异明显。利用发展核算基础上的地区差异分解框架和1978—2022年中国省级地区数据,研究全要素生产率、物质资本、劳动投入对南北地区经济差异的影响,结果发现,南北地区总产出差异总体上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但劳均产出近十多年来变化不大,劳动力和资本流入成为南方地区总产出更快增长的重要因素;全要素生产率差异一直是影响南北差异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将会主导未来的区域差异趋势;物质资本差异受区域政策影响比较突出,但政策效果需要多方面协调考虑。要素分解对于缩小中国南北差异的政策启示在于,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进一步扩大改革开放,加快国际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从而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北地区差异 发展核算 要素贡献分解 全要素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少数民族首次建构炎黄共同体理论研究
10
作者 武沐 姚金燕 王盼盼 《内蒙古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6-32,共7页
北魏主导的炎黄共同体理论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主导建构的共同体理论。它将鲜卑、羌、氐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全部纳入到炎黄后代的范畴,提出了以鲜卑为主的“华夷共祖”理论,认为共祖于炎黄的“夷”也有权利追求和实践大一统,... 北魏主导的炎黄共同体理论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主导建构的共同体理论。它将鲜卑、羌、氐等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全部纳入到炎黄后代的范畴,提出了以鲜卑为主的“华夷共祖”理论,认为共祖于炎黄的“夷”也有权利追求和实践大一统,并建立了多民族的中国观和王朝观。这展现了少数民族加入中华大家庭的主观愿望,打通了少数民族追求和实践大一统的通道,为古代大一统思想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少数民族 魏晋南北朝 “华夷共祖” 炎黄共同体理论 大一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甸草原春季不同生境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的食性特征及差异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韩婷婷 商正昊妮 +4 位作者 袁帅 陈凯 叶国辉 付和平 武晓东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67-3175,共9页
研究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在牧草返青期不同生境的食性,不仅可以明确东北鼢鼠的食性选择及主要危害对象,还可为草地鼠害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样地1)、新巴尔虎左旗(样地2)、海... 研究东北鼢鼠(Myospalax psilurus)在牧草返青期不同生境的食性,不仅可以明确东北鼢鼠的食性选择及主要危害对象,还可为草地鼠害精准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本文采用DNA宏条形码技术,对呼伦贝尔陈巴尔虎旗(样地1)、新巴尔虎左旗(样地2)、海拉尔(样地3)、鄂温克族自治旗(样地4)、牙克石(样地5)、额尔古纳(样地6)以及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样地7)的草原区进行东北鼢鼠种群的食性特征及差异研究。结果显示,东北鼢鼠取食植物共包含34科150属203种,取食药用植物主要包括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川芎(Ligusticum scapiforme)、叉分蓼(Koenigia davisiae)、披碱草(Elymus dahuricus)和旋果蚊子草(Filipendula ulmaria)。不同生境的东北鼢鼠种群食物结构存在显著差异(P<0.05)。新巴尔虎左旗的食物多样性显著低于其他生境,而丰富度显著高于其他生境(P<0.05)。植物的空间分布差异影响不同生境东北鼢鼠种群的食物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鼢鼠 不同生境 食物组成 DNA宏条形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部神狐海域细粒储层矿物组分对天然气水合物储集赋存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徐小蕾 白辰阳 +3 位作者 苏丕波 马倩 张宇 梁金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05-1220,共16页
为了探明矿物类型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笔者等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07站位样品及其水合物饱和度数据,进行XRD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以及束缚水能力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床下110~127 m(即110~127 mbsf,meters be... 为了探明矿物类型对于天然气水合物成藏的影响,笔者等利用南海北部神狐海域W07站位样品及其水合物饱和度数据,进行XRD全岩和黏土矿物测试分析、比表面积分析以及束缚水能力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海床下110~127 m(即110~127 mbsf,meters below sea floor,海床以下深度)为非水合物储层段,海床下127~156 m为水合物储层段。通过XRD分析可知,高石英及长石含量,低伊蒙混层含量的层段,比表面积与束缚水能力较低,说明其具有相对较好的孔渗条件,为水合物的运移与储集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条件,因此形成水合物储层段;而在高伊蒙混层的层段中,比表面积较大,束缚水能力较强,其对甲烷气体及流体的吸附和束缚能力较强,对水合物成藏起到潜在的封隔作用,成为非储层段,储层与非储层段纵向叠置序列有利于优质水合物储层的形成。本次研究总结了矿物组分与优质水合物储层之间的关系,并揭示两者存在的潜在成因联系,以期丰富水合物富集成藏的基础理论,对未来南海北部天然气水合物的商业化开发提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北部 神狐海域 GMGS4 天然气水合物 黏土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洛南任家滩—荞麦山正长斑岩成因及其对古元古代晚期裂解的指示——岩石化学及锆石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特征
13
作者 李毅 李佐臣 +3 位作者 赵端昌 赵鹏彬 吕军利 张亚峰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101,共19页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陕西洛南—河南豫西地区出露一系列形成于1.8~1.6 Ga的碱性岩,对这些碱性岩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华北克拉通南缘古元古代构造环境的认识。笔者等选取陕西省洛南县任家滩—荞麦山一带碱性侵入体进行系统的岩石学、LA-ICP-M... 华北克拉通南缘的陕西洛南—河南豫西地区出露一系列形成于1.8~1.6 Ga的碱性岩,对这些碱性岩的研究有助于提高对华北克拉通南缘古元古代构造环境的认识。笔者等选取陕西省洛南县任家滩—荞麦山一带碱性侵入体进行系统的岩石学、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分析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讨论了其成因机制和构造背景。研究表明,任家滩—荞麦山岩体的主体岩性为正长斑岩,加权平均年龄为1689±20 Ma(MSWD=0.12),表明其侵位时代为古元古代。该岩体富碱(Na_(2)O+K_(2)O=7.95%~9.5%),高钾(K_(2)O=4.67%~8.51%);稀土元素总量较高(496.15×10^(-6)~650.16×10^(-6),平均543.06×10^(-6)),轻、重稀土元素分馏比较明显,轻稀土元素相对富集(LREE=454×10^(-6)~605×10^(-6)),重稀土元素亏损(HREE=39.3×10^(-6)~45.6×10^(-6)),具有弱负铕异常;K、Rb、Ba、Th富集,Nb、Ta、P、Ti亏损,并且具有明显的Sr负异常。εHf(t)值<0,TDM1值为2038~2218 Ma,TDM2值为2250~2516 Ma,说明岩浆源区物质与富集地幔有关或受到过地壳物质的混染。因此,任家滩—荞麦山岩体是由地幔玄武质岩浆与地壳基底太华杂岩形成的中酸性花岗质岩浆混合后形成的熔体,经强烈的结晶分异作用形成的,其形成于陆内裂谷的构造环境,是华北克拉通南缘对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事件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克拉通南缘 碱性侵入体 哥伦比亚超大陆 裂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南缘角子山花岗岩的锆石U-Pb定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及构造背景
14
作者 马玉见 刘亚剑 +3 位作者 梁涛 卢仁 包刚 雷万杉 《西北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5-109,共15页
角子山岩基是秦岭造山带东端伏牛山余脉规模居第二位的燕山期侵入岩,其岩石成因模型有助于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南缘伏牛山余脉早白垩世酸性岩浆的形成规律和深部构造演化。角子山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样品的30个测点中,18个有... 角子山岩基是秦岭造山带东端伏牛山余脉规模居第二位的燕山期侵入岩,其岩石成因模型有助于深入认识华北克拉通南缘伏牛山余脉早白垩世酸性岩浆的形成规律和深部构造演化。角子山花岗岩体LA-ICP-MS锆石U-Pb定年样品的30个测点中,18个有效锆石测点的U-Pb年龄集中于(129.5±1.4)Ma(1个)和(116.1±1.4)~(122.2±1.3)Ma(17个)两组,形成了锆石年龄谱,后者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19.3±0.9)Ma。结合前人10个有效锆石测点的U-Pb年龄数据,27颗锆石的加权平均年龄为(118.2±1.2)Ma,代表了角子山花岗岩的形成时代。角子山花岗岩样品具有富Si和碱、贫Ca和Mg的特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岩石,属于准铝质-弱过铝质花岗岩。在微量元素蛛网图中,角子山花岗岩样品显示了Rb、Th及Zr、Hf的正异常和Sr、P、Ti的负异常。角子山花岗岩稀土总量为20.9×10^(-6)~204×10^(-6),(La/Yb)N值为4.24~21.0,δEu值为0.53~0.78,稀土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右倾平滑)和中、重稀土亏损(近水平)的特征。角子山花岗岩样品的LaN-(La/Yb)N投点显示了正相关关系,表明其成分变异受控于部分熔融作用。角子山花岗岩的部分熔融源残余相包括角闪石、斜长石和金红石,无石榴子石残余,表明它形成于正常厚度地壳,存在深度大致为40~50 km和小于30 km的两个部分熔融岩石源区。角子山花岗岩形成于秦岭早白垩世陆(板)内造山阶段,经历了岩浆/流体混合再活化作用,是~120 Ma区域岩石圈拆沉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子山 正长花岗岩 岩浆/流体混合再活化 岩石圈拆沉 伏牛山余脉 华北克拉通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延安地区耐寒竹种栽培试验 被引量:1
15
作者 李作军 王一循 +5 位作者 曹崇文 李军航 陈周峰 周永梅 张世杰 温润泉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3期36-41,共6页
陕北地区竹类引种栽培试验是在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几十年“南竹北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向黄土高原延伸栽植的新尝试。采用耐寒性较强的13个竹种,在延安地区进行栽植试验。结果显示,延安地区栽植竹类,冬季防寒保暖措施至少应保持2... 陕北地区竹类引种栽培试验是在楼观台国有生态实验林场几十年“南竹北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向黄土高原延伸栽植的新尝试。采用耐寒性较强的13个竹种,在延安地区进行栽植试验。结果显示,延安地区栽植竹类,冬季防寒保暖措施至少应保持2年以上;在经历冬季-18~-23.8℃的低温后,竹株地上部分各器官不能正常越冬,第2年新笋能够正常出土,出笋时间比正常出笋时间推迟15~20 d,出笋期延长100 d;冬季低温使地下竹鞭尖端冻伤,竹鞭向前延伸缓慢,成林时间较长。试验初步认为,曲秆竹、筠竹、金镶玉竹、黄秆京竹、蓉城竹、早园竹、黄槽竹7个竹种具有较强的抗寒能力,可在延安地区适当环境下推广栽培。各竹种在陕北地区的生长表现仍需进行长时间的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竹北移 耐寒竹种 引种 适应性 陕西延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推进中国“南竹北移”高质量发展的思考及建议
16
作者 张玉录 薛静芳 +1 位作者 常雪 郭喜军 《世界竹藤通讯》 2024年第6期115-119,共5页
竹子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随着中国“南竹北移”工程的实施和不断推进,竹子在北方地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有力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阐述了竹子对于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面临的机遇,... 竹子具有重要的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随着中国“南竹北移”工程的实施和不断推进,竹子在北方地区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规模越来越大,有力促进了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文章阐述了竹子对于北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面临的机遇,并为新时代推动中国“南竹北移”高质量发展提出针对性建议。新时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乡村振兴战略等多种政策叠加为“南竹北移”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推进“南竹北移”,需要精准定位,科学施策,立足地域特色,科学规划布局,优化发展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竹北移 高质量发展 生态建设 乡村振兴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北缘新生代盆地沉积与构造演化及地球动力学背景 被引量:74
17
作者 闫义 夏斌 +3 位作者 林舸 刘宝明 阎贫 李忠诚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53-61,共9页
南海北缘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全面揭示南海北缘形成演化及与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南海北缘新生代裂陷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多幕性和旋转性的特点。在从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下,东、西段裂陷过程也... 南海北缘新生代沉积盆地是全面揭示南海北缘形成演化及与邻区大地构造单元相互作用的重要窗口。通过对盆地沉积构造特征分析,南海北缘新生代裂陷过程显示出明显的多幕性和旋转性的特点。在从北向南逐渐迁移的趋势下,东、西段裂陷过程也具有一定的差异,西部裂陷活动及海侵时间明显早于东部,裂陷中心由西向东呈雁列式扩展。晚白垩世-早始新世裂陷活动应是东亚陆缘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的延续,始新世中、晚期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改变导致裂陷中心南移,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效应是南海中央海盆扩张方向顺时针旋转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沉积 地球动力学背景 新生代 南海 北缘 构造演化 构造-岩浆演化 大地构造单元 顺时针旋转 相互作用 形成演化 沉积盆地 特征分析 早始新世 晚白垩世 板块俯冲 碰撞效应 欧亚板块 裂陷 旋转性 中生代 太平洋 活动 邻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岗岩源岩问题--关于花岗岩研究的思考之四 被引量:119
18
作者 张旗 王焰 +2 位作者 潘国强 李承东 金惟俊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193-1204,共12页
花岗岩源岩是花岗岩研究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分类实际上反映的是花岗岩的源岩问题。花岗岩幔源、壳源和壳幔混合源的说法被证明是不合适的,花岗岩不可能是幔源的,花岗岩都是壳源的,既然没有了幔源,也就... 花岗岩源岩是花岗岩研究中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许多花岗岩的地球化学性质和分类实际上反映的是花岗岩的源岩问题。花岗岩幔源、壳源和壳幔混合源的说法被证明是不合适的,花岗岩不可能是幔源的,花岗岩都是壳源的,既然没有了幔源,也就无所谓壳幔混合源,因此,壳源本身也失去了意义。流行的花岗岩源岩组分混合计算的方法缺少理论依据,可变的因素太多,计算的结果可能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作者指出,对花岗岩来说第1位重要的是源区特征,它决定了花岗岩的基本面貌;其次是部分熔融程度、压力、温度和挥发分加入的情况;岩浆混合的意义可能是第3位的;而结晶分离作用可能是没有地位的。文中按照 Nd-Sr 同位素比值将花岗岩大致分为3个源区:即 B、C 和 BC 源区。B 源主要由洋壳组成,C 源主要由陆壳组成,BC 源是二者的过渡。BC 源区的组成很复杂,可能包括由交代地幔部分熔融形成的中基性岩浆岩,也可能是基性岩混染了陆壳物质的产物。B 源与 BC 源可能与地幔亏损程度有关,B 源来自强烈亏损的地慢,一部分 BC 源可能源于大陆下的富集地幔。文中还概略地讨论了中国各地花岗岩复杂的源区情况,指出中国花岗岩具区域性分布的特点说明花岗岩主要受源岩的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源岩 华北 华南 下地壳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黄海古生代以来构造演化 被引量:85
19
作者 姚永坚 夏斌 +2 位作者 冯志强 王嘹亮 徐行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24-128,共5页
南黄海是奠基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一个多旋回盆地的叠覆,在成生发展及其后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盆地原型已不存在,形成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根据国土资源新一轮大调查项目在南黄海获取的高品质的地球物理资... 南黄海是奠基于下扬子地台前震旦纪变质岩基底之上一个多旋回盆地的叠覆,在成生发展及其后过程中经历了多期构造改造作用,盆地原型已不存在,形成现今复杂的地质构造面貌。根据国土资源新一轮大调查项目在南黄海获取的高品质的地球物理资料,结合钻井和相邻陆地的资料以及不同时期动力体系的作用、不同期次构造运动和变形的特点,将南黄海大致划分为4 个大的构造演化阶段:古生代—三叠纪海相盆地稳定演化阶段、中生代陆相盆地演化阶段、古新世—中中新世断陷盆地发育阶段和晚中新世以来区域沉降阶段。加里东运动使华南褶皱带与扬子地台南缘拼贴,形成广阔而稳定的后加里东地台;印支—早燕山运动使下扬子地台与华北地台的东南缘碰撞和挤压,形成了苏鲁造山带,在造山带南侧和中部隆起区之间形成黄北前陆盆地,中部隆起区以南为黄南断陷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褶皱带 扬子地台 华北地台 构造演化 盆地 南黄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钨和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差异及其原因初探 被引量:162
20
作者 华仁民 李光来 +4 位作者 张文兰 胡东泉 陈培荣 陈卫锋 王旭东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9-23,共15页
钨和锡都是中国的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南尤其是南岭及其邻近地区,关系密切、相互共生,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钨西锡:南岭东段,钨矿密集产出;中段,钨锡并重,但锡矿化明显增强;西段则为大规模锡... 钨和锡都是中国的优势矿产资源,主要分布在华南尤其是南岭及其邻近地区,关系密切、相互共生,但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很明显的差异。在空间分布上表现为东钨西锡:南岭东段,钨矿密集产出;中段,钨锡并重,但锡矿化明显增强;西段则为大规模锡成矿作用。在成矿时代上,钨和锡都以160~150Ma为成矿高峰期,但锡还有雪峰期、印支期成矿作用,以及燕山晚期的又一个成矿高峰期。锡的成矿作用及与其相关的花岗岩类显示出与地幔物质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因此,锡的大规模成矿作用或发生在有地幔物质参与的"十-杭带"附近,或发生在地壳强烈拉张的燕山晚期。钨与锡在元素地球化学性质上的差异,以及华南东、西两部分在构造背景、沉积物特征和岩浆活动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华南钨与锡大规模成矿作用差异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大规模成矿作用 差异 华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