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管状电极介质阻挡放电和介质阻挡电晕放电的研究
被引量:5
- 1
-
-
作者
王辉
方志
孙岩洲
邱毓昌
-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电力设备电气绝缘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学院
-
出处
《高压电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8-130,共3页
-
文摘
实验研究和比较了管-管电极DBD和线-管电极 DBCD的放电特性,并从放电机理角度分析了它们放电特性不同的原因。电压-电流波形图、电压-电荷李萨育图形测量和发光图像拍摄的结果表明:线-管电极DBCD相对均匀、稳定,不同于管-管电极DBD明显的丝状流注放电的形式; 在相同的外加电压下,线-管电极DBCD比管-管电极DBD 具有更高的能量效率。
-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DBD)
介质阻挡电晕放电(dbcd)
管-管电极
线-管电极
-
Keywords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 (DBD)
dielectricbarrier corona discharge (dbcd)
cylinder-cylinder electrodes
wire-cylinder electrodes
-
分类号
TM85
[电气工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
-
题名低温等离子体处理对变频牵引电机匝间绝缘性能影响
被引量:4
- 2
-
-
作者
张兴涛
吴广宁
杨雁
吴旭辉
雷毅鑫
钟鑫
朱健
-
机构
西南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出处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255-1263,共9页
-
基金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51325704)
工程电介质及其应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哈尔滨理工大学)(KF20151109)~~
-
文摘
聚酰亚胺(polyimide,PI)因其优异的介电特性而应用于高速动车组牵引电机的匝间绝缘中。为了研究等离子体处理对其绝缘性能影响,采用介质阻挡放电(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在大气压空气中产生功率密度为24.5W/cm3低温等离子体,并对PI薄膜进行单、双面改性,通过测试接触角、傅里叶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电晕击穿时间等来研究其性能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等离子体处理时间的增加,薄膜的接触角逐渐下降,而表面能则逐渐增加,等离子体在薄膜表面引入的—NH2、—COOH、—OH等极性亲水基团是其表面性能改变的主要原因;单层PI薄膜的耐电晕时间随改性时间的增加先增大后减小,且当改性时间为10 s时,其耐电晕时间最大,相对于未改性的PI膜提高了17.7%;双面改性双层叠加PI膜的耐电晕时间相较于未改性的双层叠加PI膜提高了30.3%。研究发现,一定程度的等离子体处理(小于10 s)可在PI膜表面引入极性基团,进而增强其表面电荷扩散能力,增大其表面电荷注入难度,提高单、双层薄膜的耐电晕能力。此外,双层薄膜的耐电晕性能的提高还与层间界面的改善有关。
-
关键词
聚酰亚胺
匝间绝缘
介质阻挡放电
接触角
傅里叶红外光谱
耐电晕
层间界面
-
Keywords
polyimide(PI)
inter-turn insulation
dielectricbarrier discharge (DBD)
contact angle
Fourier transforminfrared spectroscopy (FTIR)
corona resistance
interlayerinterface
-
分类号
TM211
[一般工业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
-
-
题名介质阻挡放电和介质阻挡电晕放电灭菌效果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2
- 3
-
-
作者
石兴民
袁网
董晓锋
孙岩洲
邱毓昌
-
机构
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
陕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
出处
《高压电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0-121,124,共3页
-
文摘
应用介质阻挡放电(DBD)和介质阻挡电晕放电 (DBCD)产生的低温等离子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进行杀灭试验的结果发现,在90s内DBD和DBCD都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杀灭对数值KL达到了5。 DBCD使两种菌株减少的速度大于DBD。DBD和DBCD都使大肠杆菌减少的速度大于金黄色葡萄球菌。
-
关键词
介质阻挡放电
介质阻挡电晕放电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
Keywords
dielectric barrier discharge(DBD)
dielectric barrier corona discharge (dbcd)S.aureus
E.coli
-
分类号
TM85
[电气工程—高电压与绝缘技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