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磷酸酶抑制检测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胡雪莲 曲勤凤 顾文佳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437-440,共4页
对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快速筛选方法——磷酸酶抑制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方法的检测原理,并提出了该方法的筛选检出限,对标准溶液、加标回收样品及市场采样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就该方法的重复性进行验证。检测结果显示,磷酸酶抑制法检测... 对腹泻性贝类毒素DSP的快速筛选方法——磷酸酶抑制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该方法的检测原理,并提出了该方法的筛选检出限,对标准溶液、加标回收样品及市场采样样品进行了检测,并就该方法的重复性进行验证。检测结果显示,磷酸酶抑制法检测准确率高,重复性较好,提出的筛选检出限(200μg/kg)远低于我国相关标准的规定(600μg/kg),是一种对于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较为理想的筛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类毒素 磷酸酶抑制法 筛选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津市售海产贝类腹泻性毒素污染状况分析
2
作者 马丹 白明 +1 位作者 于洁 李艳 《河北渔业》 2024年第6期18-23,36,共7页
为掌握天津市售海产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DSP)的污染状况,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2019—2023年每年4—8月在天津市大型水产批发农贸市场采集10种共354个海产贝类样品,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进行检测,并对检... 为掌握天津市售海产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DSP)的污染状况,保障消费者的食用安全。2019—2023年每年4—8月在天津市大型水产批发农贸市场采集10种共354个海产贝类样品,采用酶联免疫(ELISA)法进行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检测结果共有253个样品检出阳性,检出率为71%,检出样品DSP的含量范围为10.40~154.47μg/kg,均值为51.44μg/kg,并未有超过食用安全限量值160μg/kg的样品。研究表明,在每年4—8月染毒高发期间,天津市售海产贝类DSP毒素含量整体较低,在采集的10种贝类中,牡蛎、扇贝、毛蚶的检出率、检出平均含量均位于前列,DSP含量5月最低,8月最高。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至2023年4—8月高发期,天津市售海产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检出率已达到100%,说明养殖环境中已存在产毒藻类繁殖,尽管含量普遍较低,应坚持在高发期对染毒情况进行监测,并建议河北省、山东省、辽宁省等天津周边养殖区域持续对养殖环境进行监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津 贝类 腹泻性贝类毒素(dsp)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s(YTXs),中国沿海贝类中首次发现的一组贝类生物毒素 被引量:30
3
作者 高春蕾 刘仁沿 +7 位作者 梁玉波 王宗灵 刘永健 庞敏 张芳 潘宁 许道艳 邵魁双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29-137,共9页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对我国近海贝类中腹泻性贝毒成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采自北黄海大连附近海域的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含有25~41μg/kg的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在虾夷扇贝体内还含有37.2μg/kg的45-OH-YTX,并在5种...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方法对我国近海贝类中腹泻性贝毒成分进行研究,结果发现采自北黄海大连附近海域的海湾扇贝和虾夷扇贝含有25~41μg/kg的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在虾夷扇贝体内还含有37.2μg/kg的45-OH-YTX,并在5种贝中发现微量的Homo-YTX毒素组分,这是首次报道在我国贝中检出此类毒素。虾夷扇贝毒素YTXs是一类含有2个磺酰基的脂溶性多环聚醚类化合物,对小鼠的腹腔注射急性致死毒性很高,毒理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的结果说明我国贝类体内生物毒素成分复杂,亟需进行毒素成分结构、来源生物、生态毒理效应、分布规律及安全限定标准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s) 腹泻性贝毒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贝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ymnodimine,首次在我国北海缘齿牡蛎中发现的一种腹泻性贝毒组分 被引量:20
4
作者 刘仁沿 高春蕾 +3 位作者 梁玉波 张芳 刘永健 许道艳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71-176,共6页
关键词 Gymnodimine 腹泻性贝毒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缘齿牡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近岸海域贝类腹泻性毒素含量与胃含物的分析 被引量:12
5
作者 徐志斌 吴施卫 +2 位作者 陈凯彪 李秀芹 高阳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4-449,共6页
通过对2005年4月至9月广东近岸海域贝类81个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素进行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表明:(1)DSP毒素含量值≥0.05MU/g的有34个样品,其中翡翠贻贝和牡蛎所占的比例最大;同种贝类的腹泻性贝毒素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秋季含量最高。(2... 通过对2005年4月至9月广东近岸海域贝类81个样品的腹泻性贝毒素进行小白鼠生物法检测,结果表明:(1)DSP毒素含量值≥0.05MU/g的有34个样品,其中翡翠贻贝和牡蛎所占的比例最大;同种贝类的腹泻性贝毒素存在一定的季节差异,秋季含量最高。(2)对其中腹泻性贝毒素含量值较高的8个样品进行胃含物海洋微藻种类的鉴定,结果是波纹巴非蛤、三棱骨螺和结蚶胃含物样品中含有产腹泻性贝毒的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和原甲藻(Prorocentrum s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毒 胃含物 广东近岸 产毒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泻性贝毒及其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被引量:22
6
作者 陈则玲 付云娜 巩宁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73-78,共6页
本文对赤潮中某些藻类所产生的腹泻性贝毒(DSP)的来源、特性、化学结构以及对人体的危害及其测定方法进行了介绍。重点叙述了目前国际上迅速发展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SP的优点与其它测定方法的对比,并对我国DSP发生的现状... 本文对赤潮中某些藻类所产生的腹泻性贝毒(DSP)的来源、特性、化学结构以及对人体的危害及其测定方法进行了介绍。重点叙述了目前国际上迅速发展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DSP的优点与其它测定方法的对比,并对我国DSP发生的现状和检测标准作了概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毒 毒素 高效液相色谱 赤潮 灌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东海和南海近岸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状况 被引量:20
7
作者 黄翔 雷芳 江天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1-105,共5页
为了揭示我国海产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污染状况,提高贝类毒素的监测和管理水平,确保海产品的食用安全.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深圳罗湖水产批发市场定期采集产自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贝类,共14个贝类品种,186份样品,运用小白鼠生物... 为了揭示我国海产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的污染状况,提高贝类毒素的监测和管理水平,确保海产品的食用安全.从2007年11月至2008年10月在深圳罗湖水产批发市场定期采集产自我国东海和南海海域贝类,共14个贝类品种,186份样品,运用小白鼠生物检测法进行腹泻性贝类毒素检测.结果显示,东海和南海海域贝类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较严重,其中广东沿海贝样检出率和超标率分别为52.54%和40.68%;腹泻性贝类毒素污染程度与贝类种间差异相关,以波纹巴非蛤受毒素污染情况最严重;贝类样品阳性检出率和超标率呈现季节性变化特征,春季和秋季样品毒素含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类毒素 东海海域 南海海域 深圳市售贝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南海域腹泻性贝毒分析 被引量:17
8
作者 张树刚 邹清 +1 位作者 陈雷 郜钧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4-47,53,共5页
在浙南海域共采集了10种贝类40份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腹泻性贝毒,共检出9份样品含有腹泻性贝毒。染毒样品检出的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A)质量比为0.07~5.85μg/g,共有7个样品含量超标,超标率为17.5%。无论是检出率还是超标... 在浙南海域共采集了10种贝类40份样品。运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腹泻性贝毒,共检出9份样品含有腹泻性贝毒。染毒样品检出的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A)质量比为0.07~5.85μg/g,共有7个样品含量超标,超标率为17.5%。无论是检出率还是超标率,都呈现夏季〉春季〉秋季的规律。浙南海域的南部腹泻性贝毒检出率和超标率比北部和中部都高。紫贻贝、缢蛏、泥蚶和青蛤较其他种类易富集腹泻性贝毒。养殖的贝类检出率及超标率均高于野生的贝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浙南海域 高效液相色谱 腹泻性贝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产毒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李丽璇 汤敬谦 +3 位作者 杨维东 刘洁生 张剑军 李宏业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5期745-750,共6页
为了解海洋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的产毒特征,阐明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poisoning,DSP)复杂的生物合成机制,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对利玛原甲藻不同生长期、不同营养盐条件下毒素生成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 为了解海洋底栖甲藻——利玛原甲藻(Prorocentrum lima)的产毒特征,阐明腹泻性贝毒(Diarrhetic shellfishpoisoning,DSP)复杂的生物合成机制,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对利玛原甲藻不同生长期、不同营养盐条件下毒素生成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生长期单个利玛原甲藻细胞中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含量明显不同,平台期时OA含量最高,与对数中期存在显著差异(p<0.05).低N、P条件下藻的生长状况较差,所能到达的藻密度明显低于对照组(f/2培养基);藻细胞中OA的总含量也低于对照组,但单个藻细胞中OA的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利玛原甲藻DSP毒素的产生可能与藻所处的环境和藻的生理状态等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玛原甲藻 腹泻性贝毒 大田软海绵酸 营养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田软海绵酸致病性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孟宪梅 卢士英 +1 位作者 林超 柳增善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52-156,共5页
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属于海洋腹泻性贝毒,是一类常见的赤潮藻毒素,富集于多种海洋软体动物的消化腺内,食用被污染的海产品后会发生腹泻性中毒,中毒症状极易与细菌性胃肠炎混淆,且OA具有长期的致癌效应。作者就大田软海绵酸的... 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属于海洋腹泻性贝毒,是一类常见的赤潮藻毒素,富集于多种海洋软体动物的消化腺内,食用被污染的海产品后会发生腹泻性中毒,中毒症状极易与细菌性胃肠炎混淆,且OA具有长期的致癌效应。作者就大田软海绵酸的结构性质、致病性及检测方法进行综述,以使公众进一步了解OA检测的公共卫生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田软海绵酸 腹泻性贝毒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腹泻性贝毒素软海绵酸的昆明系小鼠生物学检测法的建立 被引量:7
11
作者 柳俊秀 胡乐琴 何培民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3期446-451,共6页
为完善腹泻性贝毒素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小鼠生物学检测技术,以昆明系小鼠为实验材料,应用小鼠生物学检测法检测了OA的毒性.用不同浓度OA标准溶液通过腹腔注入19~21g昆明系小鼠体内,观察其中毒症状,确定1个鼠单位(MU)所代表的... 为完善腹泻性贝毒素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小鼠生物学检测技术,以昆明系小鼠为实验材料,应用小鼠生物学检测法检测了OA的毒性.用不同浓度OA标准溶液通过腹腔注入19~21g昆明系小鼠体内,观察其中毒症状,确定1个鼠单位(MU)所代表的毒素剂量,并且建立剂量-死亡时间曲线.结果表明,昆明系小鼠经OA腹腔注射后中毒症状和死亡时间具有明显剂量效应关系,其剂量-死亡时间曲线方程为y=600.57x-2.257,其中y代表致死时间(h),x代表剂量(μg);将死亡时间t变为时间倒数1/t,对OA的毒性MU取对数(即logMU),得直线回归方程为y=0.5363x+0.1295,R2=0.9488,p<0.01,其中y代表OA毒素剂量单位的对数(1ogMU),x代表小鼠死亡时间倒数(1/t),R2为可决系数.通过该方程计算得出,1个鼠单位(MU)所对应的OA剂量值约为4.015μg,其95%置信限为3.826~4.204μ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毒素 软海绵酸 小鼠生物法 鼠单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亲和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5
12
作者 严忠雍 张小军 +4 位作者 李奇富 陈思 李佩佩 祝银 刘文静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304-309,共6页
建立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免疫亲和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采用80%甲醇溶液提取,选择磷酸盐缓冲液与提取液(4∶1,V/V)混合稀释后,免疫亲和选择专一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根据腹泻性免疫亲和柱的使用特性,对上样... 建立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免疫亲和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方法。样品采用80%甲醇溶液提取,选择磷酸盐缓冲液与提取液(4∶1,V/V)混合稀释后,免疫亲和选择专一净化,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分析。根据腹泻性免疫亲和柱的使用特性,对上样液、淋洗液、洗脱液等参数进行优化。质谱采用电喷雾负离子电离,多反应监测模式,外标法定量。3种分析物在1.0~100μ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相关系数均大于0.996,对应的检出限和定量限均为0.3μg/kg和1.0μg/kg,平均回收率为82.7%~94.3%,相对标准偏差为0.70%~7.61%。本方法基质干扰小、净化效果强、灵敏度高,适合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的分析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亲和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腹泻性贝类毒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快速检测贝类体内的腹泻性贝毒 被引量:7
13
作者 张洋 贾睿 何培民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221-225,共5页
首次应用自行研制开发的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对上海市海产品市场上的双壳贝类腹泻性贝毒的主要成分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自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共采集69份贝类样品,经处理后,通过OA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检... 首次应用自行研制开发的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对上海市海产品市场上的双壳贝类腹泻性贝毒的主要成分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的污染情况进行了调查。自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共采集69份贝类样品,经处理后,通过OA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检测、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验证。结果显示,免疫胶体金试纸条共检测出11份样品含有OA,检出率为15.9%。这11份样品为5份贻贝(Mytilus),4份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s),1份近江牡蛎(Crassostrea rivularis),1份黄泥螺(Bullacta exarata)。经ELISA检测方法验证表明,免疫胶体金试纸条的11份阳性样品中,OA含量均在15μg/100 g贝肉以上,结果与ELISA检测结果 100%吻合。应用免疫胶体金试纸条检测贝类样品,从样品处理到观测结果,时间在30 min之内,且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没有假阳性的出现,基本满足对OA安全食用标准的检测要求,可用于现场快速检测,在海洋环境监测及海产品检验检疫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毒 大田软海绵酸 免疫胶体金试纸条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联免疫法快速检测贝类中腹泻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4
14
作者 黄玉柳 黄国秋 +4 位作者 叶欣宇 黎小正 吴祥庆 杨姝丽 吴明媛 《化学与生物工程》 CAS 2011年第11期93-94,共2页
应用美国ABRAXIS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试剂盒对广西钦州和防城港海域近江牡蛎各20个样品、北海海域文蛤20个样品进行了ELISA法DSP检测。全部检测过程在2 h内完成,检测限为0.1 ppb,灵敏度为1.7 ppb。ELISA法检测DSP操作方便、成本低,检测... 应用美国ABRAXIS腹泻性贝类毒素(DSP)试剂盒对广西钦州和防城港海域近江牡蛎各20个样品、北海海域文蛤20个样品进行了ELISA法DSP检测。全部检测过程在2 h内完成,检测限为0.1 ppb,灵敏度为1.7 ppb。ELISA法检测DSP操作方便、成本低,检测限和灵敏度均满足要求。ELISA法有望作为理想的DSP快速筛选分析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类毒素 酶联免疫法 食品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南岛近岸海域贝类中的腹泻性贝类毒素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蓉 江天久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27-532,共6页
为了研究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在我国海南岛近岸海域中的贝类分布,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在海南岛的文昌、澄迈、洋浦、陵水等5个采样点采集了14种95份贝类样品,用小白鼠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 为了研究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在我国海南岛近岸海域中的贝类分布,于2010年12月至2011年9月间,在海南岛的文昌、澄迈、洋浦、陵水等5个采样点采集了14种95份贝类样品,用小白鼠测定法进行腹泻性贝毒测定.结果显示,海南岛海域贝类中的DSP检出率和超标率均比较高,分别达到46.32%和33.68%;DSP检出率和超标率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检出率和超标率较高的主要贝类为栉江珧、裂纹格特蛤、近江牡蛎、华贵栉孔扇贝和魁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类毒素 海南岛 小白鼠生物测定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研究及进展 被引量:19
16
作者 丁君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12-218,共7页
阐述了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传播途径以及两种贝毒的种类、结构及其理化、毒理性质 ,着重介绍了腹泻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 ,包括小鼠分析法、大鼠分析法、肠回路分析法等生物分析法及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化学分析... 阐述了赤潮毒素中腹泻性贝毒和麻痹性贝毒的传播途径以及两种贝毒的种类、结构及其理化、毒理性质 ,着重介绍了腹泻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 ,包括小鼠分析法、大鼠分析法、肠回路分析法等生物分析法及气相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化学分析法。在麻痹性贝毒的分析、检测方法中着重介绍了小鼠法、免疫分析法、细胞毒性检测法等生物方法及高效液相色谱法等化学方法。这些方法均被国内外各赤潮研究、检测单位所广泛采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 麻痹性贝毒 腹泻性贝毒 赤潮毒素 预防 结构 理化性质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贝类低温储存后对腹泻性贝毒检疫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唐倩囡 曹琳琳 +2 位作者 吴真真 程绍杰 张继千 《湖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722-1723,共2页
介绍了对腹泻性贝毒(DSP)的生物分析检测方法和仪器分析技术,并采用小白鼠生物试验法检测了低温储藏12个月的贝类的DSP。结果表明,储藏温度和时间等因素,有可能使无毒的贝类肠腺产生某种生化物质以致小白鼠死亡,从而影响小白鼠法贝毒的... 介绍了对腹泻性贝毒(DSP)的生物分析检测方法和仪器分析技术,并采用小白鼠生物试验法检测了低温储藏12个月的贝类的DSP。结果表明,储藏温度和时间等因素,有可能使无毒的贝类肠腺产生某种生化物质以致小白鼠死亡,从而影响小白鼠法贝毒的检疫结果。试验条件下储藏12个月的贝类样品提取液0.14~0.20 g可致小白鼠在24 h内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腹泻性贝毒 检测方法 低温储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胶体金免疫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胡乐琴 马晓康 吴春燕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909-913,共5页
采用自制的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单克隆抗体与BSA偶联物为胶体金标记底物研究OA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制备了各种粒径的胶体金,最终确定粒径30 nm的胶体金作为标记抗OA单克隆抗体效果最佳;制备了半抗原OA与BSA的偶联物... 采用自制的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单克隆抗体与BSA偶联物为胶体金标记底物研究OA胶体金免疫检测技术。制备了各种粒径的胶体金,最终确定粒径30 nm的胶体金作为标记抗OA单克隆抗体效果最佳;制备了半抗原OA与BSA的偶联物,将偶联物包被在硝酸纤维素膜上作为检测带,以羊抗鼠Ig G作为质控带,依据免疫竞争法原理,建立了快速检测OA的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该方法在3~5 min即可目测判断结果,灵敏度为6.25 ng/m L;依据工艺流程,发明制备了软海绵酸OA的免疫层析快速检测卡,该卡检测样本中的OA含量阈值为6.25 ng/m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毒 软海绵酸 单克隆抗体 胶体金 免疫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海海州湾海域腹泻性贝类毒素特征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兆新 宋才湖 +5 位作者 张婷婷 董晓 郭萌萌 孙晓杰 宋新成 周德山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6年第6期47-52,共6页
黄海海州湾海域是中国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之一,为阐明该海区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组成成分及含量水平,保障贝类食用安全,应用固相吸附毒素示踪(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技术,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 黄海海州湾海域是中国重要的贝类养殖区之一,为阐明该海区腹泻性贝类毒素的组成成分及含量水平,保障贝类食用安全,应用固相吸附毒素示踪(solid phase adsorption toxin tracking,SPATT)技术,采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检测方法,于2013年7—12月间,分别对黄海海州湾海域的连岛和秦山岛两个海区及海头和九里两个围塘海水中的大田软海绵酸(okadaic acid,OA)、鳍藻毒素-1(dinophysistoxin-1,DTX-1)、鳍藻毒素-2(dinophysistoxin-2,DTX-2)、蛤毒素(pectenotoxin-2,PTX-2)和虾夷扇贝毒素(yessotoxin,YTX)5种腹泻性贝类毒素(diarrhetic shellfish poisoning,DSP)进行定期采集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连岛和秦山岛海区海水中DSP成分相同,包括OA、DTX-1和PTX-2,未检出DTX-2、YTX。连岛和秦山岛海区海水中腹泻性贝类毒素含量存在空间差异性,连岛海区毒素含量普遍高于秦山岛海区;连岛和秦山岛海区海水中DSP的含量季节性变化趋势相似,OA和PTX-2在7—9月含量较高,DTX-1变化较小。在海头和九里围塘海水中检出OA和PTX-2,但含量极低;未检出DTX-1、DTX-2和YTX。近海养殖围塘受毒素污染较小,可选作经济实用的贝毒净化养殖区。研究填补了该海域贝类养殖区腹泻性贝类毒素组成成分及变化研究空白,为加强贝类毒素污染监管,保障贝类食用安全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性贝类毒素 固相吸附毒素示踪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海州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与检测
20
作者 胡乐琴 汪卿 +1 位作者 柳俊秀 何培民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4-77,共4页
制备了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kadaic acid,0A)的多克隆抗体,鉴定了抗体特性。利用半抗原BSA偶联小分子毒素OA,制备完全抗原OA-BSA,免疫两只新西兰白兔,分离、纯化抗血清。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抗体效价,两个兔抗血清效价均达到128,000以上... 制备了腹泻性贝毒软海绵酸(okadaic acid,0A)的多克隆抗体,鉴定了抗体特性。利用半抗原BSA偶联小分子毒素OA,制备完全抗原OA-BSA,免疫两只新西兰白兔,分离、纯化抗血清。用间接ELISA方法测定抗体效价,两个兔抗血清效价均达到128,000以上。IC50为2.852ng/mL。DOT BLOT测定抗体特异性,结果表明,抗体与抗原有特异性反应。试验表明,抗OA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其质量较好,可用于将来的免疫检测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藻 腹泻性贝毒 多克隆抗体 效价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