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脉络 被引量:7
1
作者 许伯卿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141-147,共7页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可分为承袭期、反正期、高涨期和汇合期四个阶段。承袭期注重描绘物象的外在形态 ,风格冶艳 ;反正期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 ,朝着敦煌、盛中唐原创期咏物词的康庄大道反正、回归 ;高涨期更多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并... 宋代咏物词的发展可分为承袭期、反正期、高涨期和汇合期四个阶段。承袭期注重描绘物象的外在形态 ,风格冶艳 ;反正期开始赋予事物以生命和情感 ,朝着敦煌、盛中唐原创期咏物词的康庄大道反正、回归 ;高涨期更多借物抒情 ,托物言志 ,并在时代因素的作用下 ,形成家国身世之恨的新主题 ;在汇合期 ,家国之恨已成为咏物词创作的社会心理基础 ,而且不同词派都注重谋篇布局、造语运典、依律合韵之法 ,表明南宋后期雅化、诗化已成为词体创作的共同蕲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宋代 咏物词 演进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词心”建构:秦观身世与词风的互文关系及其词史意义 被引量:2
2
作者 王伟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9期141-147,共7页
“词心”是冯煦在总结前人词学思想并借鉴司马相如“赋心”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秦观词提出的重要词学范畴。冯氏“词心”说以秦观敏感心性与外在遭际变化为阐释核心,统摄少游令、慢诸体创作,为其词风迁变增添新的解读语境和接受话语。冯... “词心”是冯煦在总结前人词学思想并借鉴司马相如“赋心”理论的基础上,针对秦观词提出的重要词学范畴。冯氏“词心”说以秦观敏感心性与外在遭际变化为阐释核心,统摄少游令、慢诸体创作,为其词风迁变增添新的解读语境和接受话语。冯煦之后,沈曾植、况周颐、王国维等学者又各从不同维度对“词心”说予以增益,进而使其在学术内涵上呈现出流动性。在“将身世打并入词”的创作语境下,秦观之身世沉浮与其词风迁变确具共时同振关系。秦观个人遭际的阶段性特征,通过词心而推动词风变化,使其词由俗艳,经哀怨,迁为愁苦,终滑入凄婉、凄厉之调。词心助秦观词品提升,并最终造就了他雄霸元祐至崇宁三代词坛的词史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观 词心流转 身世多变 词风迁转 词史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审现代诗词的价值和命运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友康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65-274,共10页
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实际上是新旧诗双线并行的,这是讨论现代诗词价值、地位和前途问题必须正视的基本事实和逻辑前提。现代诗词命途多舛,不是文学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有"人为阻断"的因素。一个世纪的文学实践证明,旧体诗词和现... 20世纪中国诗歌发展实际上是新旧诗双线并行的,这是讨论现代诗词价值、地位和前途问题必须正视的基本事实和逻辑前提。现代诗词命途多舛,不是文学发展的自然结果,而有"人为阻断"的因素。一个世纪的文学实践证明,旧体诗词和现代社会之间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当代文学界要有"正视历史的勇气",理性对待现代诗词这一重要文学现象及其入史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诗词 双线并行 人为阻断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诗与词的异代交响——李贺、吴文英艺术风格比较 被引量:1
4
作者 周茜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61-66,共6页
中唐诗人李贺,晚宋词人吴文英,皆以其戛戛独造的艺术成就卓然自立。虽然他们的时代各异、文体有别,但却在艺术表现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其一,在语言的铸造上都追求炼字炼句,必新必奇。其二,在色彩的运用上都好以浓墨重彩之笔抒写人生和悲... 中唐诗人李贺,晚宋词人吴文英,皆以其戛戛独造的艺术成就卓然自立。虽然他们的时代各异、文体有别,但却在艺术表现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其一,在语言的铸造上都追求炼字炼句,必新必奇。其二,在色彩的运用上都好以浓墨重彩之笔抒写人生和悲情。其三,在作品的意境美感方面都呈现出奇谲诞幻、哀艳冷隽的特色。对二者艺术风格的比较分析,有助于我们认识李贺诗歌的深远影响、吴文英创作的艺术渊源,以及诗与词的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贺诗 吴文英词 艺术风格 诗词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雅俗论 被引量:1
5
作者 胡建次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9-13,54,共6页
我国古典词学批评中的雅俗论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宋代为形成期,元明为承传期,清代前中期为拓展期,晚清及近代为深化期。古典词学雅俗批评的发展历程,鲜明地呈现出历时承传性、梯度拓展性和反思导引性的特征。
关键词 古典词学 雅俗论 中国 文学评论 审美表现 思维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庭筠词在晚唐五代的传播及其流变
6
作者 邹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8-132,共5页
温庭筠词在晚唐五代首先主要是以歌妓传唱方式进行传播的,为便于记诵出现了抄本形式的词集文本,这对温庭筠词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为适应歌妓的歌唱出现的歌本《花间集》,作为温词在后世传播中的主要媒介,为温词的持续性或永... 温庭筠词在晚唐五代首先主要是以歌妓传唱方式进行传播的,为便于记诵出现了抄本形式的词集文本,这对温庭筠词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尤其是为适应歌妓的歌唱出现的歌本《花间集》,作为温词在后世传播中的主要媒介,为温词的持续性或永久性传世提供了根本保证,完成了从口头传播到书面传播的转变。在这种转变流传中,还可能对南唐词产生了直接间接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庭筠词 歌妓传播 抄本传播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古代词体文学批评的发展及其审美特征
7
作者 胡建次 《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3期112-115,共4页
词体文学批评是我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独具民族特色的批评形态。它发端于宋代,承传于元明,繁盛于清代,具有审美性、感悟性、组合性等审美特征,在文学批评史上既有理论批评的价值,也富于文学审美的意义。
关键词 审美特征 文学 古代 中国 民族特色 审美性 组合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竹屋词的升沉起伏与清代词学的演进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浩然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1-147,共7页
在清代词学的演进历程中,高观国词的升沉起伏是一个富有理论价值的问题。从最初王士禛的高度评价、浙西词派的大力推举到后来常州词派的极端轻视和重新审视,竹屋的词坛地位大致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走势。清人对于竹屋词的探讨,基本从字句... 在清代词学的演进历程中,高观国词的升沉起伏是一个富有理论价值的问题。从最初王士禛的高度评价、浙西词派的大力推举到后来常州词派的极端轻视和重新审视,竹屋的词坛地位大致呈现出先升后降的走势。清人对于竹屋词的探讨,基本从字句、咏物、音谱三个方面开展,而考察角度的相对通行也显示出竹屋在独占性上的欠缺。尽管拥有来自浙派的宣扬,高观国还是未能跻身经典大家行列,与之并称的词人也逐渐从史达祖变成周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竹屋词 清代词学 升沉起伏 独占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