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1篇文章
< 1 2 2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UPLC/Q-TOF MS/MS的芝麻油成分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董锋 李子祥 +4 位作者 贾春媚 孙勇智 孙兆辉 宋馨宇 王茂清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30-136,共7页
为发现芝麻油中新成分,通过UPLC/Q-TOF MS/MS对4种芝麻油甲醇提取液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4种芝麻油中共发现143种共同物质,其中正离子模式71种,负离子模式72种。共同物质中鉴定出77种物质,其余66种为未鉴定成分;77种鉴定成分中包括... 为发现芝麻油中新成分,通过UPLC/Q-TOF MS/MS对4种芝麻油甲醇提取液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4种芝麻油中共发现143种共同物质,其中正离子模式71种,负离子模式72种。共同物质中鉴定出77种物质,其余66种为未鉴定成分;77种鉴定成分中包括脂肪酸及衍生物(8种)、芝麻素、芝麻林素、硬脂酰胺等12种已知成分,其余65种为新发现成分;新发现成分包括油酸酰胺、棕榈酰胺、亚油酰胺、芥酸酰胺、8-甲基-N-香草基壬酰胺、辣椒酰胺、N-硬脂酰丙氨酸等17种脂肪酸酰胺,十六碳烯酸、十八碳烯酸等22种脂肪酸及衍生物,5-脱氧基维醇、天孢菌素等5种类黄酮,马泰树脂醇、银杏酸等21种其他成分。芝麻油中含有大量新成分和未知成分,富含的脂肪酸、脂肪酸酰胺、类黄酮、木脂素等物质可解释其独特生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油 成分分析 脂肪酸 芝麻素 芝麻林素 硬脂酰胺 油酸酰胺 棕榈酰胺 芥酸酰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温螺旋压榨核桃油工艺优化及其营养成分分析
2
作者 卢红伶 俞罡雷 +7 位作者 蒋起宏 蒋陈凯 胡文君 骆红阳 相兴伟 冯永才 沈国新 陈琳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8-32,45,共6页
为了促进核桃油的开发和利用,以核桃仁出油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低温螺旋压榨核桃油的工艺条件(核桃仁含水量、榨头温度、出渣孔径),并在最优条件下对不同品种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出... 为了促进核桃油的开发和利用,以核桃仁出油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试验优化低温螺旋压榨核桃油的工艺条件(核桃仁含水量、榨头温度、出渣孔径),并在最优条件下对不同品种核桃油的脂肪酸组成和活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出渣孔径12 mm、核桃仁含水量6%、榨头温度100℃条件下,核桃仁出油率最高,达57.63%;最优条件下压榨所得的新疆纸皮核桃油、美国山核桃油和临安山核桃油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超过90%,其中油酸含量为18.08%~63.44%,亚油酸含量为26.63%~60.96%,α-亚麻酸含量为1.90%~11.45%,3种核桃油的角鲨烯含量为214.9~282.1 mg/kg,总多酚含量为20.2~23.1 mg/kg,维生素E含量为2.68~13.31 mg/100 g,美国山核桃油的角鲨烯含量和维生素E含量最高。综上,通过低温螺旋压榨法可以获得出油率高且富含多种活性成分的核桃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油 低温螺旋压榨 响应面 脂肪酸组成 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部萃取电喷雾电离质谱法快速测定不同产地酸枣仁中脂肪酸含量
3
作者 刘鹏 王宁 +4 位作者 谢斯瑜 王乐婷 梁哲豪 赖润晨 秦嫚嫚 《质谱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03-510,共8页
酸枣仁是经典中药材,其品质与所含脂肪酸有关。本文建立了内部萃取电喷雾电离质谱(iEESI-MS)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酸枣仁中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硬脂酸、软脂酸等脂肪酸含量。通过对萃取剂种类、离子传输管温度、喷雾电压和萃取剂流速... 酸枣仁是经典中药材,其品质与所含脂肪酸有关。本文建立了内部萃取电喷雾电离质谱(iEESI-MS)法同时测定不同产地酸枣仁中亚油酸、油酸、亚麻酸、硬脂酸、软脂酸等脂肪酸含量。通过对萃取剂种类、离子传输管温度、喷雾电压和萃取剂流速等参数进行优化,5种脂肪酸在0.01~50.00 mg/g浓度范围内的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2))大于0.992,方法检出限(LOD)和定量限(LOQ)分别为0.01~0.08 mg/g和0.03~0.27 mg/g,平均回收率在93.39%~102.5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n=3)均低于6.05%。经主成分分析(PCA)和热图分析发现,河北、河南和陕西3个产地酸枣仁的品质差异与脂肪酸含量差异一致。该方法无需样品预处理、灵敏度高、通量高,可用于不同产地酸枣仁中脂肪酸的直接、快速、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部萃取电喷雾电离质谱(iEESI-MS) 酸枣仁 脂肪酸 快速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桐子果实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研究
4
作者 周文才 王添添 +2 位作者 幸伟年 李进 左继林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4期139-141,148,共4页
山桐子是近年兴起的优质木本油料树种。测定了20株山桐子果实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发现各组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山桐子果实中主要含有7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酸。不同山桐子植株的果... 山桐子是近年兴起的优质木本油料树种。测定了20株山桐子果实的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发现各组分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山桐子果实中主要含有7种脂肪酸,分别为棕榈酸、棕榈油酸、硬脂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和花生酸。不同山桐子植株的果实含油率和脂肪酸组分均不同,平均含油率为30.27%;脂肪酸组分中,亚油酸含量最高(66.97%),其后为棕榈酸(15.33%)和油酸(8.10%)。各组分含量差异较大,变异系数较大的组分有花生酸(70.00%)和棕榈油酸(58.50%),变异系数较小的组分是亚油酸(8.65%);不饱和脂肪酸平均含量为79.81%,变异系数为4.12%,表明其含量较稳定。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含油率与亚油酸、硬脂酸、棕榈酸、棕榈油酸相关性极显著,亚油酸与亚麻酸、棕榈酸、硬脂酸、棕榈油酸之间相关性显著或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 果实 含油率 脂肪酸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烘烤对带壳核桃内源性功能组分及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5
作者 王梦洋 张鹤鑫 +4 位作者 李梅 徐怀德 张婷 赵文革 雷宏杰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81-92,共12页
核桃中富含多种功能性成分,适当烘烤有助于改变功能性组分的构成与含量。然而,目前关于烘烤对核桃内源性功能组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带壳核桃为原料,研究不同烘烤条件(100~140℃,15~120 min)对核桃内源性功能组分、脂... 核桃中富含多种功能性成分,适当烘烤有助于改变功能性组分的构成与含量。然而,目前关于烘烤对核桃内源性功能组分及抗氧化性的影响研究较少。本研究以带壳核桃为原料,研究不同烘烤条件(100~140℃,15~120 min)对核桃内源性功能组分、脂肪酸含量、酸价、过氧化值以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以期为核桃烘烤加工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适度烘烤(140℃,60 min)可显著提高核桃植物甾醇(1128.36~1209.61 mg/kg)、生育酚(436.88~499.89 mg/kg)、多酚(27.34~44.17 mg GAE/kg)、亚油酸(63.26%~63.86%)、亚麻酸(9.54%~10.03%)等功能性成分的含量(P<0.05),同时抗氧化活性也有所提高。而角鲨烯(5.72~5.46 mg/kg)、油酸含量(18.01%~16.44%)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2,2'-azino-bis(3-ethylbenzothiazoline-6-sulfonic acid),ABTS)阳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有所降低。烘烤后的核桃酸价和过氧化值都在食品法典委员会(Codex Alimentarius Commission,CAC)的规定范围内。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和层次聚类分析(Hierarchical Cluster Analysis,HCA)表明,适度烘烤(140℃,60 min)改善了核桃的内源性功能组成和抗氧化能力。研究结果为核桃的工业化烘烤工艺优化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烘烤 内源性功能组分 脂肪酸 自由基清除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杀青处理对带青皮干制核桃品质特性及风味成分的影响
6
作者 郭聪聪 崔悦 +4 位作者 高爽 苏博雅 马爱进 齐国辉 田益玲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4-282,共9页
对新型核桃处理方式对核桃油品质和风味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而为该工艺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比带青皮核桃25、120、150℃和200℃处理后进行自然晒干后核桃仁的感官品质、核桃油品质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 对新型核桃处理方式对核桃油品质和风味的影响进行研究,从而为该工艺的开发应用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对比带青皮核桃25、120、150℃和200℃处理后进行自然晒干后核桃仁的感官品质、核桃油品质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结果表明:经过带青皮干燥预处理后,核桃仁的整体感官品质评分升高,在150℃(60 min)条件下评分最高,达到34分;核桃油中的油酸相对含量升高,亚油酸和亚麻酸相对含量降低,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高达91%以上,ω-6/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在合理范围之内,基本理化指标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是营养丰富、品质优良的核桃油;核桃仁中大部分VOCs含量升高,150℃(60 min)条件下VOCs最丰富,其中醛类、酮类、杂环类化合物含量呈现上升趋势,醇类、酸类、酯类化合物含量呈现下降趋势,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无明显变化。基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测定结果建立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模型可实现不同预处理核桃仁的明显区分,并筛选出18种化合物作为影响不同预处理核桃仁风味特征的关键VO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桃 干制 品质 脂肪酸 挥发性成分 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盘江光唇裂腹鱼肌肉营养成分的性别和性成熟差异分析及营养价值评价
7
作者 冯存林 代应贵 +1 位作者 肖海 唐瑕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87-1996,共10页
【目的】探究珠江水系北盘江光唇裂腹鱼肌肉营养价值及其性别和性成熟的营养差异性,为其肉质营养研究和人工饲料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盘江上游30尾野生光唇裂腹鱼为试材,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其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 【目的】探究珠江水系北盘江光唇裂腹鱼肌肉营养价值及其性别和性成熟的营养差异性,为其肉质营养研究和人工饲料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北盘江上游30尾野生光唇裂腹鱼为试材,采用化学分析方法测定其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氨基酸组成和脂肪酸含量,进行肌肉营养价值评价,并比较分析其未达性成熟个体与性成熟个体之间、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之间肉质营养的差异性。【结果】北盘江光唇裂腹鱼肌肉常规营养成分中水分、蛋白质、脂肪和灰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8.43%、16.95%、3.37%和1.00%。肌肉中共检测出18种氨基酸,以谷氨酸含量最高、色氨酸含量最低。18种氨基酸、10种必需氨基酸、4种鲜味氨基酸总含量均较丰富,平均值分别为79.14%、36.99%和25.63%,支芳值平均为1.96。肌肉富含赖氨酸,必需氨基酸含量与氨基酸总量、非必需氨基酸含量比值分别为0.47和0.91,符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世界卫生组织(FAO/WHO)提出的模式标准(0.40左右,0.60以上),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较高,平均值为66.20,蛋白质质量优。色氨酸为第一限制性氨基酸,缬氨酸和异亮氨酸为第二限制性氨基酸。肌肉中共检测出26种脂肪酸,包括9种饱和脂肪酸、8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9种多不饱和脂肪酸,以油酸、棕榈酸、十六碳一烯酸和亚油酸含量较高。不饱和脂肪酸中,以单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n-3 PUFA)含量较高;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PUFA/∑SFA)、n-3 PUFA与n-6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比值(∑n-3PUFA/∑n-6 PUFA)较高,平均值分别为0.87和0.13。肌肉常规营养成分水分、灰分、蛋白质及脂肪含量在未达性成熟个体与性成熟个体之间、雌性个体与雄性个体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肌肉蛋白质营养价值以雄性个体优于雌性个体,鲜味以未达性成熟个体优于性成熟个体、雌性个体优于雄性个体。未达性成熟个体肌肉中单不饱和脂肪酸和花生四烯酸含量显著低于性成熟个体(P<0.05,下同),但必需脂肪酸和n-6 PUFA含量显著高于性成熟个体,雌性个体肌肉中n-3 PUFA和二十碳五烯酸(EPA)含量显著低于雄性个体。【结论】北盘江光唇裂腹鱼肌肉具有低脂肪的特点,蛋白质、脂肪酸营养价值高,肉质风味佳,为优质食用经济鱼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唇裂腹鱼 北盘江 肌肉 常规营养成分 氨基酸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个种源红松营养成分和脂肪酸质量分数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8
作者 杨攀科 王兆宁 +7 位作者 刘茂兰 马文君 田林平 韩文哲 马元东 刘焕臻 张景娟 李春明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1-60,共10页
以鸡西、凤城、七台河和兴安盟4个种源红松球果种仁为研究对象,参照相关标准对不同种源红松球果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了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 以鸡西、凤城、七台河和兴安盟4个种源红松球果种仁为研究对象,参照相关标准对不同种源红松球果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质量分数(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了测定。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皮尔逊(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布雷金多性状综合评价法对4个种源红松种仁的营养成分和脂肪酸质量分数进行了分析,探究红松种仁营养和脂肪酸与气候因素的相关性,综合分析不同种源红松种仁营养和脂肪酸的变异系数和遗传增益,以期遴选出优良红松种源。结果表明:不同种源红松种仁之间的营养和脂肪酸存在显著差异;红松种仁的营养与脂肪酸受气候因素的显著影响,气温是影响红松种仁营养的主要因素,气温和降水量是影响红松种仁脂肪酸质量分数的关键因素。通过布雷金多性状综合评价发现,鸡西种源红松种仁在营养成分上存在较大优势,兴安盟种源红松种仁在脂肪酸质量分数上具有显著优势,结合气候因素可以为筛选优良种源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松 种仁 营养成分 脂肪酸 气候因素 相关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理法和化学法精制对酶解法沙丁鱼油品质的影响
9
作者 魏文聪 张雪冰 陶宁萍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6,共8页
旨在为沙丁鱼油的提取与精制工艺提供理论依据,以酶解法制备粗沙丁鱼油,采用物理法(超临界CO_(2)萃取)与化学法对其进行精制,比较精制前后沙丁鱼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研究不同精制方法对沙丁鱼油品质的影响。结... 旨在为沙丁鱼油的提取与精制工艺提供理论依据,以酶解法制备粗沙丁鱼油,采用物理法(超临界CO_(2)萃取)与化学法对其进行精制,比较精制前后沙丁鱼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及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研究不同精制方法对沙丁鱼油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物理法和化学法精制均可去除粗鱼油中的色素和杂质,显著降低粗鱼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p<0.05),与物理法精制鱼油相比,化学法精制鱼油色泽较浅,酸值和过氧化值较低;精制后,沙丁鱼油中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降低,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升高;沙丁鱼油中共检测出6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18种,醇类、酮类和酯类各5种,烃类25种,杂环类3种,其他类1种;物理法精制对脱除鱼油中醛类等腥味物质效果较好。综上,两种精制方法都显著提高了沙丁鱼的油品质,化学法精制鱼油的理化指标较优,但工艺烦琐,且需经进一步脱臭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丁鱼 鱼油 提取 精制 脂肪酸 挥发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品种赤苍藤种仁营养成分及潜在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黄诗宇 杨天为 +4 位作者 张向军 张尚文 黄松殿 石前 李婷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5-110,共6页
旨在为开发利用赤苍藤种仁提供参考,以桂赤1号、桂赤2号赤苍藤种仁为实验原料,利用国标方法测定种仁粗脂肪、蛋白质、矿质元素含量,氨基酸组成,以及种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并评估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合理性,考察种仁油的安全性,以此综合评价... 旨在为开发利用赤苍藤种仁提供参考,以桂赤1号、桂赤2号赤苍藤种仁为实验原料,利用国标方法测定种仁粗脂肪、蛋白质、矿质元素含量,氨基酸组成,以及种仁油的脂肪酸组成,并评估氨基酸组成及含量合理性,考察种仁油的安全性,以此综合评价赤苍藤种仁的营养价值。结果表明:桂赤1号、桂赤2号种子的出仁率分别为52.88%、49.40%,种仁粗脂肪含量分别为50.37%、48.43%,蛋白质含量分别为17.70%、18.23%,种仁中含有16种氨基酸,其中包含7种人体必需氨基酸,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值分别为63.29、63.85;赤苍藤种仁中钾、钙、镁、铁、锌含量较高,钠含量较低,各类矿质元素均衡,重金属元素含量未超过国家标准限量值;桂赤1号、桂赤2号种仁油的主要脂肪酸为油酸,其含量分别达80.03%、70.08%;2种赤苍藤种仁油的铅、苯并(a)芘、黄曲霉毒素B1、溶剂残留以及酸值和过氧化值均满足相关国标的限定要求。综上,桂赤2号种仁的蛋白质营养价值较高,而桂赤1号种仁的粗脂肪含量及种仁油的油酸含量相对更高,二者在保健食品、油料方面均具有较高的开发利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苍藤种仁 营养成分 氨基酸 矿质元素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籽烘烤预处理对其油脂综合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蒋黎艳 邓志薇 +2 位作者 李若楠 严召颖 肖新生 《中国粮油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3-143,共11页
为系统全面地了解烘烤温度和烘烤时间对油茶籽油理化性质、活性成分及风味的影响,以未经预处理的油茶籽为对照,研究烘烤预处理对油茶籽油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预处理能显著提高油茶籽的出油率,但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无显著性... 为系统全面地了解烘烤温度和烘烤时间对油茶籽油理化性质、活性成分及风味的影响,以未经预处理的油茶籽为对照,研究烘烤预处理对油茶籽油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烘烤预处理能显著提高油茶籽的出油率,但对油茶籽油脂肪酸组成无显著性影响;同时烘烤预处理后油茶籽油的酸价和过氧化值都比对照组高,但均未超出压榨一级油茶籽油质量标准;油茶籽油中的总酚含量在339.0~485.0mg/kg范围,角鲨烯含量在185.84~433.12mg/kg范围,烘烤预处理后油茶籽油中总酚和角鲨烯含量均高于对照组,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含量范围在66.77~142.03mg/kg,总甾醇含量在1581.74~3433.46mg/kg,随烘烤温度和时间的增加均呈先上升后下降地趋势;油茶籽油中共鉴定出39种挥发性化合物,随着烘烤程度的增加,油脂中醛类物质含量减少,杂环类物质含量逐渐上升,油茶籽油整体风味由青草香和油脂香转变为浓郁的烘烤香和坚果香;结合聚类热图分析,烘烤预处理对醛类化合物和杂环类化合物影响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烘烤预处理 油茶籽 脂肪酸组成 活性成分 挥发性风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榨紫苏油的营养成分与质量评价
12
作者 罗建彪 余顺波 +2 位作者 周思璇 陈长艳 张品 《贵州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07-114,共8页
【目的】探明紫苏油的品质特点及营养价值,为研发紫苏油相关产品及消费者选择膳食食用油提供参考。【方法】以低温冷榨紫苏油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紫苏油中脂肪酸、植物甾醇、角鲨烯、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含量,分析2... 【目的】探明紫苏油的品质特点及营养价值,为研发紫苏油相关产品及消费者选择膳食食用油提供参考。【方法】以低温冷榨紫苏油为材料,采用气相色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紫苏油中脂肪酸、植物甾醇、角鲨烯、维生素E和胡萝卜素含量,分析2018—2024年紫苏油营养品质及质量指标。【结果】紫苏油脂肪酸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占比达81.92%,其中,α-亚麻酸含量占比高达67.27%,远超其他食用植物油;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达10.04%;饱和脂肪酸含量占比低于8.00%。紫苏油中甾醇类营养物质包括8种有效成分,总量为481.31mg/100g,其中,β-谷甾醇平均占比达71.46%。此外,紫苏油中还含有角鲨烯139.32 mg/kg,生育酚及生育三烯酚877.87mg/kg,胡萝卜素4615μg/100g,营养成分含量高、种类丰富。从紫苏油质量指标看,黄曲霉毒素B1、苯并(α)芘、总砷与铅含量均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酸值为0.96~2.50mgKOH/g,达紫苏籽油二级油质量标准;过氧化值为0.37~3.37mmol/kg,达紫苏籽油一级油质量标准。【结论】紫苏油中α-亚麻酸含量高于65%,甾醇总量高于400 mg/100g,角鲨烯含量高于120 mg/kg,胡萝卜素含量高于4000μg/100g,达特级紫苏油标准,是一种高亚麻酸、高甾醇、高角鲨烯、高胡萝卜素的优质食用植物油。紫苏油中黄曲霉毒素B1、苯并(α)芘、总砷、铅、酸值与过氧化值均达国标水平和欧盟标准,可解决常见食用油中亚麻酸含量低、功能营养物质缺乏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油 低温冷榨 食用植物油 脂肪酸 甾醇 角鲨烯 功能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鱼龄虹鳟肌肉营养成分比较
13
作者 王苗苗 严欢 +5 位作者 卢彬 田合 毛琼玲 张倩 邵家丽 李慕春 《广东海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8-54,共7页
【目的】比较不同鱼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肌肉的营养成分差异,为虹鳟养殖业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伊犁养殖基地的1龄、2龄和3龄虹鳟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其肌肉中的基本营养成分(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 【目的】比较不同鱼龄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肌肉的营养成分差异,为虹鳟养殖业的高值化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伊犁养殖基地的1龄、2龄和3龄虹鳟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其肌肉中的基本营养成分(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碳水化合物及能量),维生素(A、E、B_(2)、B_(3)、C、D),氨基酸组成,胆固醇含量及脂肪酸组成。【结果】3种鱼龄虹鳟肌肉水分质量分数为688.24~722.12 g/kg,蛋白质质量分数138.05~156.01 g/kg,脂肪质量分数29.02~135.14 g/kg,灰分质量分数11.14~12.01 g/kg;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17.24~97.93 g/kg。1~3龄虹鳟能量值为5112.84~7751.79 kJ/kg。其中,3龄虹鳟粗蛋白质量分数(156.01 g/kg)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2龄虹鳟粗脂肪质量分数(135.14 g/kg)、能量值(7751.79 kJ/kg)均显著高于1龄和3龄组(P<0.05),1龄虹鳟水分质量分数(722.12 g/kg)、灰分质量分数(12.01 g/kg)、碳水化合物质量分数(97.93 g/kg)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3种鱼龄虹鳟肌肉维生素A质量分数为18.24~20.61 mg/kg,维生素E质量分数为340.11~2840.08 mg/kg,维生素B_(2)质量分数为0.15~0.19 g/kg,维生素B_(3)质量分数为3.61~3.84 g/kg,维生素C质量分数为0.88~2.66 g/kg,总维生素质量分数为5.26~8.36 g/kg。2龄虹鳟的维生素B_(2)(0.19 g/kg)、维生素B_(3)(3.84 g/kg)、维生素E(2.84 g/kg)质量分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而3龄虹鳟维生素C(2.66 g/kg)质量分数最高。氨基酸结果表明,1~3龄虹鳟的鲜味氨基酸质量分数分别为104.52、106.31和112.74 g/kg,其中3龄虹鳟的氨基酸总量及必需氨基酸含量较高,且1龄、3龄虹鳟的氨基酸组成符合FAO/WHO的优质蛋白源评价标准。3种虹鳟胆固醇质量分数较低,为23.32~39.61 mg/kg。脂肪酸组成分析显示,3种鱼龄虹鳟的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质量分数占比均超过42.7%,其中棕榈酸、油酸及亚油酸含量较高。【结论】2龄和3龄虹鳟具有较高的蛋白质、脂肪、氨基酸及维生素含量,且氨基酸组成均衡,肉质肥美鲜嫩,适宜作为高营养价值的水产品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虹鳟 鱼龄 营养成分 氨基酸组成 多不饱和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不同品种及成熟度橄榄油主要功能成分分析
14
作者 耿树香 李勇杰 王玺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6-82,共7页
旨在寻求云南不同品种油橄榄果最佳采收期,以云南省引种的‘柯基’‘佛奥’‘豆果’‘皮瓜尔’‘科拉蒂’‘鄂植8号’6个主栽品种3个成熟度油橄榄果为原料制取油脂,分析各橄榄油样品的脂肪酸组成,并按脂肪酸组成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同... 旨在寻求云南不同品种油橄榄果最佳采收期,以云南省引种的‘柯基’‘佛奥’‘豆果’‘皮瓜尔’‘科拉蒂’‘鄂植8号’6个主栽品种3个成熟度油橄榄果为原料制取油脂,分析各橄榄油样品的脂肪酸组成,并按脂肪酸组成相似性进行聚类分析,同时对橄榄油的脂质伴随物进行分析,并以此对橄榄油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及成熟度橄榄油的脂肪酸含量存在差异,按脂肪酸组成相似性,在欧氏距离为5时18个橄榄油样品可分为3个大类,其中‘鄂植8号’和‘佛奥’3个成熟度橄榄油及‘豆果’成熟度1橄榄油聚为一类,‘柯基’‘科拉蒂’‘皮瓜尔’3个成熟度橄榄油聚为一类,‘豆果’成熟度3与成熟度5橄榄油聚为一类;以橄榄油的β-胡萝卜素、角鲨烯、β-谷甾醇、槲皮素、木犀草素、芹菜素、咖啡酸、p-香豆酸、阿魏酸、香草酸、橄榄苦苷、山楂酸、羟基酪醇、酪醇、α-生育酚、刺激醛16个脂质伴随物含量为指标对18个橄榄油样品进行综合评价,发现‘皮瓜尔’‘柯基’‘鄂植8号’成熟度1橄榄油品质较好,6个品种油橄榄果均在成熟度1时采收最佳。综上,不同品种橄榄油中功能成分受油橄榄果成熟度影响较大,6个品种油橄榄果在果皮刚转为黄绿色时采收其油脂中脂质伴随物含量最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橄榄 橄榄油 成熟度 脂肪酸 功能成分 多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牡丹籽油微波预处理—压榨法制备工艺优化及品质分析
15
作者 华金丹 《食品与机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1-188,共8页
[目的]获得高品质的牡丹籽油。[方法]以牡丹籽为材料,探究牡丹籽水分含量、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和仁壳比对牡丹籽出油率的影响,然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微波预处理—压榨法制备牡丹籽油的工艺条件,并对微波预处理—压榨法、超临界CO_(2)... [目的]获得高品质的牡丹籽油。[方法]以牡丹籽为材料,探究牡丹籽水分含量、微波功率、微波时间和仁壳比对牡丹籽出油率的影响,然后采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微波预处理—压榨法制备牡丹籽油的工艺条件,并对微波预处理—压榨法、超临界CO_(2)萃取和溶剂萃取3种方法制备的牡丹籽油进行品质比较。[结果]微波预处理—压榨法制备牡丹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牡丹籽水分含量8.6%、微波功率1000 W,微波时间5 min,仁壳比(m_(牡丹籽仁)∶m_(牡丹籽壳))15∶1,该工艺条件下牡丹籽出油率为(26.74±0.58)%。3种方法制备的牡丹籽油虽然理化指标上存在差异,但均符合食用植物油标准。提取方法对脂肪酸的提取是非选择性的,未发生脂肪酸的异构化或氧化,但微波预处理—压榨法制备的牡丹籽油含有更高的微量成分,如角鲨烯、生育酚和总酚含量,具备更好的抗氧化活性。[结论]微波预处理—压榨法是一种获得高品质牡丹籽的加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牡丹籽油 微波预处理 压榨法 酸价 过氧化值 脂肪酸 微量成分 抗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牦牛酥油品质综合分析
16
作者 祝亚辉 张俊龙 +1 位作者 董闯 杨林 《中国乳品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4-31,38,共9页
文章以西藏5个地区酥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营养成分、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卫生品质,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5个酥油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S3酥油样品酸价、碘值、过氧化值和菌落总数均最高,皂化值最低,S3酥油... 文章以西藏5个地区酥油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其营养成分、理化特性、脂肪酸组成、挥发性风味物质及卫生品质,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5个酥油品质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S3酥油样品酸价、碘值、过氧化值和菌落总数均最高,皂化值最低,S3酥油中酸类化合物最多,其特征挥发性成分为己酸和辛酸,赋予酥油油脂味和奶酪味;S5酥油棕榈酸含量最低,亚油酸含量最高,且其特征风味物质主要是醛类,通常表现为青香、果香、油脂香等香气;5组酥油样品感官评定差异不明显,均未检出重金属;5种酥油综合评价排序为S3>S5>S1>S4>S2,其中S3酥油综合得分最高,S5酥油综合得分排第2名,从理化指标、风味组成和卫生品质等方面综合考虑,S5酥油品质较好。研究结果为西藏酥油品质评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牦牛酥油 脂肪酸组成 挥发性成分 理化指标 微生物指标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的花生新品种(系)脂肪酸综合评价
17
作者 于沐 杨海棠 +2 位作者 胡延岭 刘软枝 李盼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27,共8页
【目的】综合评价不同花生品种的脂肪酸成分,为筛选改良高油酸花生优异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8份花生新品种(系)进行脂肪酸成分测定,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花生脂肪酸成分含量差异,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9个品质... 【目的】综合评价不同花生品种的脂肪酸成分,为筛选改良高油酸花生优异种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38份花生新品种(系)进行脂肪酸成分测定,比较分析不同类型花生脂肪酸成分含量差异,并对其进行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结果】9个品质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变异系数介于6.92%~91.75%,其中山嵛酸的变异系数最小(6.92),亚油酸的变异系数最大(91.75);遗传多样性指数介于0.44~1.28,其中油酸、亚油酸和棕榈酸的多样性指数大于1,棕榈酸的遗传多样性指数最大(1.28),木焦油酸最小(0.44)。通过对主要脂肪酸含量在高油酸和普通油酸品种中的比较分析表明,油亚比、亚油酸、油酸、棕榈酸和花生一烯酸含量在高油酸和普通油酸品种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油酸和亚油酸之和在不同油酸含量花生品种中占比具有差异,油酸含量低(<55%)的参试品种其亚油酸和油酸含量之和均值为78.48%,油酸含量在60%~75%之间的材料其亚油酸和油酸之和均值为81.47%,高油酸花生品种(75%~80%、>80%)亚油酸和油酸含量之和均值分别为82.50%、83.52%;棕榈酸在高油酸花生品种中的含量显著降低。相关性分析表明在9个品质性状中,共检测到13组指标间呈极显著负相关,11组指标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主成分分析将9个脂肪酸成分指标提取为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94.215%,包含大部分脂肪酸品质信息。在主成分及相关性分析中,木焦油酸含量提高有利于油酸含量、油亚比等的提高。聚类分析将38份品种分为7个类群,第Ⅰ类群棕榈酸、木焦油酸和亚油酸含量最高,花生一烯酸、油亚比和油酸含量最低;第Ⅱ类群硬脂酸、花生酸含量最高,第Ⅲ类群棕榈酸、花生酸、亚油酸和硬脂酸含量较高,第Ⅴ类群和第Ⅳ类群油酸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类群,第Ⅶ类群山嵛酸含量最高。【结论】筛选出得分在0以上的花生有20份材料,占总供试材料的52.63%,其中16份花生评分大于1,可作为特殊性状基因来源为黄淮海花生种质资源研究与创新提供基础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新品种(系) 品质性状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脂肪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响应面法优化高压脉冲电场协同双酶法提取乳木果油工艺及其品质分析
18
作者 金瑾 秦令祥 +1 位作者 隋志方 刘延奇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12,33,共6页
旨在为乳木果油的高效提取提供参考,以乳木果为原料,采用高压脉冲电场协同双酶法提取乳木果油,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酶种类、电场强度、双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对乳木果油得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同时对最佳工艺下提取的乳... 旨在为乳木果油的高效提取提供参考,以乳木果为原料,采用高压脉冲电场协同双酶法提取乳木果油,通过单因素试验研究酶种类、电场强度、双酶添加量、酶解温度对乳木果油得率的影响,并采用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同时对最佳工艺下提取的乳木果油的理化指标、脂肪酸组成和生物活性成分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高压脉冲电场协同双酶法提取乳木果油最佳工艺为电场强度20 kV/cm、双酶(纤维素酶与果胶酶质量比1∶1)添加量2.0%、酶解温度50℃,在此条件下乳木果油得率为48.69%;所得乳木果油酸值、过氧化值均符合食用植物油国标要求,乳木果油主要脂肪酸为硬脂酸、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花生酸,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47.85%;乳木果油含有4.39%的萜烯醇、2.97%的β-香树脂素、1.52%的羽扇豆醇、1.48%的羊毛甾醇等生物活性成分。综上,高压脉冲电场协同双酶法提取乳木果油可行,产品品质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木果油 高压脉冲电场 双酶 脂肪酸 生物活性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地山桐子品质分析及综合评价
19
作者 邹康 常云鹤 +3 位作者 宋明发 刘晓燕 何劲 马立志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9-134,152,共7页
旨在探究不同产地山桐子果实成分及油脂品质的差异性,对7个不同产地山桐子果实的基本成分及其油脂的品质指标进行测定,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对山桐子品质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山桐子特征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 旨在探究不同产地山桐子果实成分及油脂品质的差异性,对7个不同产地山桐子果实的基本成分及其油脂的品质指标进行测定,通过层次聚类分析对山桐子品质指标进行差异性分析,通过主成分分析对山桐子特征品质指标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产地山桐子果实的含油率以及蛋白质、灰分、粗纤维、总糖、总酚、总黄酮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不同产地山桐子油的脂肪酸组成无显著差异,脂肪酸含量存在一定差异,但均为亚油酸含量最高(69.92%~74.96%),陕西汉中和云南威信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较高;陕西汉中山桐子油的角鲨烯、维生素E含量最高,分别为170.95、266.12 mg/100 g;四川泸州山桐子油的β-谷甾醇含量(472.42 mg/100 g)最高;四川绵阳山桐子油的总酚含量(28.45 mg/100 g)最高;贵州榕江山桐子油的磷脂含量(4.29 mg/100 g)最高;聚类分析结果显示,陕西汉中、四川泸州、云南威信、贵州仁怀山桐子为一类,贵州贵阳、贵州榕江、四川绵阳山桐子为一类;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陕西汉中山桐子综合得分最高,云南威信的次之。综上,产地是影响山桐子品质的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桐子 产地品质 脂肪酸组成 油脂伴随物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预处理对油茶籽油综合品质的影响
20
作者 蒋黎艳 刘智辉 +2 位作者 邓志薇 董加宝 肖新生 《中国油脂》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7-36,共10页
为探究提升油茶籽油品质和风味的新型加工方法,分别在微波功率380、540、700 W下预处理油茶籽2~10 min后压榨制油,考察微波预处理对油茶籽出油率和油茶籽油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可显著提高油茶籽的出油率,且对油茶籽油... 为探究提升油茶籽油品质和风味的新型加工方法,分别在微波功率380、540、700 W下预处理油茶籽2~10 min后压榨制油,考察微波预处理对油茶籽出油率和油茶籽油综合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微波预处理可显著提高油茶籽的出油率,且对油茶籽油的脂肪酸组成无影响;微波预处理使油茶籽油的酸值和过氧化值升高,但均符合国家标准要求;微波预处理可显著提高油茶籽油总酚含量和角鲨烯含量;在微波功率380 W和540 W下预处理2~10 min可提高油茶籽油中α-生育酚含量,而在微波功率700 W下预处理时间超过4 min后α-生育酚含量下降;油茶籽油中主要检测到香叶基芳樟醇、羊毛甾醇、豆甾醇、羽扇豆醇和α-香树脂醇5种甾醇,不同微波预处理条件下5种甾醇含量出现波动,但总体均显著高于未微波预处理的;油茶籽油中共检出37种挥发性化合物,其中醛类物质是油茶籽油中主要挥发性化合物,以正己醛的含量最高;通过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从油茶籽油中筛选出10种特征风味成分,分别为正己醛、正庚醛、正辛醛、正壬醛、苯乙醛、癸醛、戊醛、2-甲基吡嗪、2,5-二甲基吡嗪和2-乙基-6-甲基吡嗪,微波预处理后特征风味成分明显增加,经主成分分析,随微波功率的增加和预处理时间的延长,油茶籽油特征风味由油脂香、水果香和青草香逐步转变为坚果香和烤香。综上,适宜的微波预处理可提升油茶籽油的营养品质和风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预处理 油茶籽油 综合品质 脂肪酸组成 微量营养成分 挥发性风味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