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9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echanism Design and Motion Analysis of Heavy⁃Load Transfer Robot with Parallel Four⁃Bar Mechanism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Jing WANG Dongbao +2 位作者 WU Guangping GUO Hongwei LIU Rongqiang 《Transactions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 EI CSCD 2022年第5期606-618,共13页
Heavy-load transfer robots are widely used in automobile production and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to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large billet transfer,a 4-DOF transfer robot is designed i... Heavy-load transfer robots are widely used in automobile production and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to improve production efficiency.In order to meet the needs of large billet transfer,a 4-DOF transfer robot is designed in this paper,which consists of parallel four-bar mechanisms.The Jacobian matrix referring to the mapping matrix from the joint velocity to the operating space velocity of the transfer robot can be solved by the differential-vector method.The mean value of the Jacobian matrix condition number in the workspace is used as the global performance index of the robot velocity and the optimization goal.The constraint condition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actual working condition.Then the linkage length optimization is carried out to decrease the length of the linkage and to increase the global performance index of velocity.The total length of robot rods is reduced by 6.12%.The global performance index of velocity is improved by 45.15%.Taking the optimized rod length as the mechanism parameter,the distribution of the motion space of the transfer robot is obtained.Finally,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the Jacobian matrix of the lower-mobility robot and for the optimization of the rods based on the velocity global performance index is accurate and effective.The workspace distribution of the robot meets the design require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meter optimization motion analysis mechanism design transfer robot heavy-loa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北岭地震的洛杉矶盆地的地震动盆地效应研究
2
作者 张旭 闫佳琦 +2 位作者 韩春鹏 马春龙 李明宝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1-234,共14页
盆地场地对于地震动的放大作用十分显著,盆地效应的研究对于估测地震动、工程选址及抗震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定量探究盆地对于不同地震动参数及震害的影响,利用洛杉矶盆地区域布设的30个岩土台站获取的北岭地震加速度记录,以盆地外... 盆地场地对于地震动的放大作用十分显著,盆地效应的研究对于估测地震动、工程选址及抗震设计有着重要的意义。为定量探究盆地对于不同地震动参数及震害的影响,利用洛杉矶盆地区域布设的30个岩土台站获取的北岭地震加速度记录,以盆地外西北侧基岩场地为参考场地研究盆地地形对于幅值、持时、仪器烈度及阿里亚斯烈度等地震动参数的影响,并基于考虑路径几何衰减效应的传统谱比法分析盆地不同区域的场地放大作用。结果表明:(1)地震动幅值与阿里亚斯烈度均随震中距增加而减小,但在盆地东南侧边缘又呈小幅回升趋势;(2)盆地东南侧边缘对于持时及地震动的放大作用最为显著,呈明显地震动异常区;(3)盆地西北侧边缘的仪器烈度及调查烈度均高于其他区域,呈明显烈度异常区;(4)盆地中部区域各场地的地震动参数不存在明显异常,此区域震害也并未被盆地场地放大;(5)造成盆地两侧边缘地震动参数及震害异常区的主要原因为体波与次生面波相长干涉造成的盆地边缘效应。研究结果可为我国部分盆地场地对地震动影响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借鉴,为我国防灾减灾工程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岭地震 洛杉矶盆地 地震动参数 盆地效应 放大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底部斜升角和浮心位置对高速滑行艇水动力的影响分析
3
作者 梁家健 程红蓉 陈京普 《船海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65,70,共7页
基于CFD技术,利用DFBI运动模型,结合重叠网格技术,在保证排水体积相同的前提下,对某滑行艇开展底部斜升角、浮心位置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根据阻力、升沉、纵倾及自由液面兴波云图等选取较优的底部斜升角及浮心位置方案,开展模型试... 基于CFD技术,利用DFBI运动模型,结合重叠网格技术,在保证排水体积相同的前提下,对某滑行艇开展底部斜升角、浮心位置对水动力性能的影响研究。根据阻力、升沉、纵倾及自由液面兴波云图等选取较优的底部斜升角及浮心位置方案,开展模型试验研究。对比最终线型在不同航速下、模型试验与数值计算的结果表明,利用CFD方法能够准确预估滑行艇的阻力与运动状态,为滑行艇底部斜升角及浮心纵向位置等参数选取及艇型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行艇 DFBI运动 重叠网格 参数设计 模型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翼型火箭橇耦合动响应分析及参数设计
4
作者 范坤 董龙雷 +1 位作者 杨珍 赵项伟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8-104,共7页
针对超声速下非对称翼型火箭橇运动稳定性分析与控制难题,采用模态分析优化了非对称结构的振动频率特性,并对翼型火箭橇在非对称载荷下,400~1 200 m/s速度工况下的橇轨耦合动态响应特性进行分析。对翼面的不同气动下压力、不同靴轨间隙... 针对超声速下非对称翼型火箭橇运动稳定性分析与控制难题,采用模态分析优化了非对称结构的振动频率特性,并对翼型火箭橇在非对称载荷下,400~1 200 m/s速度工况下的橇轨耦合动态响应特性进行分析。对翼面的不同气动下压力、不同靴轨间隙对橇体振动的影响进行对比分析,并对橇体关键部件材料进行分析,最终得到1 000 Hz内滑靴和翼面的动态载荷预示值与实测值的偏差不大于15%。该分析方法可为非对称翼型结构设计及橇体参数的选取提供数据支撑,保证火箭橇在轨安全运行,为非对称翼型火箭橇试验平台的构建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对称翼型火箭橇 橇轨耦合 动响应分析 参数设计 运动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规范抗震时程分析地震波选择比较研究
5
作者 郭维 《城市道桥与防洪》 2025年第2期260-265,272,共7页
时程分析是评估结构地震反应及性能的主要手段,其结果受输入地震波影响很大。对地震波输入规范条款进行了总结,辅以加权调幅法等以15层、30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例,以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值作为目标反应,将依不同规范及方法选取地震波所得的... 时程分析是评估结构地震反应及性能的主要手段,其结果受输入地震波影响很大。对地震波输入规范条款进行了总结,辅以加权调幅法等以15层、30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例,以最大层间位移角均值作为目标反应,将依不同规范及方法选取地震波所得的结构弹性和弹塑性时程反应结果进行了对比。研究表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16)和《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标准》(T/CECS 392—2021)的选波规定对结构弹性时程分析有较好的预估;对结构弹塑性反应,《建筑抗震韧性评价标准》(GB/T 38591—2020)表现出与目标反应较好的一致性;《建筑结构抗倒塌设计标准》(T/CECS 392—2021)考虑了与目标谱的分段周期匹配选波,在考虑弹塑性反应周期延长方面有所不足,存在低估结构反应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结构 抗震规范 时程分析方法 地震波选取 弹塑性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远场地震下RC大跨轻柔拱桥减隔震支座方案优化 被引量:3
6
作者 邵长江 崔皓蒙 +4 位作者 漆启明 韦旺 庄卫林 黄辉 袁得铮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15-626,共12页
为探明不同地震动输入对某大跨轻柔拱桥减隔震的影响,通过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分析近远场地震下桥梁结构的响应规律,得到大桥支座的优化布置方案.首先,基于模态分析,对比该桥与传统钢筋混凝土(RC)拱桥动力特性差异;其次,选取不同脉冲周期... 为探明不同地震动输入对某大跨轻柔拱桥减隔震的影响,通过非线性有限元模型分析近远场地震下桥梁结构的响应规律,得到大桥支座的优化布置方案.首先,基于模态分析,对比该桥与传统钢筋混凝土(RC)拱桥动力特性差异;其次,选取不同脉冲周期的近场地震动、近场无脉冲及远场长周期地震动记录;最后,研究近远场地震下拱桥的响应行为和损伤演化路径,得到优化桥梁的减隔震支座设计方案.研究结果表明:近场脉冲及远场长周期地震下的桥梁结构响应大于无脉冲地震响应;纵竖向地震下高墩柱剪力及弯矩包络曲线呈“S”形,墩身中部易形成塑性铰,高阶振型影响显著;桥梁纵桥向先于横向震损,损伤路径依次为矮柱、高墩柱及拱肋实心-空心截面段;摩擦摆支座减震效果最佳但位移较大,高阻尼支座方案在近场中长脉冲周期及远场长周期地震下仍会发生损伤,板式橡胶支座方案因无法保证支座同步滑移而不能形成准隔震体系;“高阻尼+摩擦摆”混合方案的支座位移小,拱肋及墩柱均处于弹性,是近断层大跨轻柔RC拱桥的优选减隔震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轻柔拱桥 近场脉冲型地震 远场地震 损伤演化 混合减隔震设计 高阶振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作用下大跨拱桥动力响应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徐略勤 袁茂均 +2 位作者 左英 沈正璇 徐粒寒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4-104,148,共12页
为了研究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速度脉冲特性和参数对大跨拱桥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首先引入分解叠加(record-decomposition incorporation,RDI)法合成人工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对比研究了不同等效脉冲模型的准确性,进而优化和验证了合成方... 为了研究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的速度脉冲特性和参数对大跨拱桥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首先引入分解叠加(record-decomposition incorporation,RDI)法合成人工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对比研究了不同等效脉冲模型的准确性,进而优化和验证了合成方法;然后以某大跨拱桥为工程背景,采用优化后的RDI方法合成了具有不同参数特征的人工近断层地震动,探讨了脉冲成分与残余分量对拱桥动力响应的影响机制;最后研究了不同脉冲参数对拱桥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表明:优化后的RDI合成方法能有效模拟原始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并得到具有不同脉冲参数的人工地震动;近断层地震记录的高频成分对拱桥结构动力响应具有显著的不利影响;随着脉冲幅值的增大,向前方向性效应和滑冲效应对拱桥动力响应的影响均明显增大;随着脉冲周期的增大,两种脉冲效应对拱桥动力响应均有显著的不利影响;对于脉冲个数的影响,双向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相比多向脉冲会引起拱桥更大的面内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跨拱桥 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 脉冲参数 分解叠加(RDI)法 动力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脉冲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能量谱研究
8
作者 陈曦 陈清军 廖聪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305-317,共13页
基于能量的设计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结构抗震设计与性能评估,而确定结构能量耗散需求是设计过程中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能量谱特征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很可能低估其对结构的破坏作用。为此,从PEER(Pacific Earthqu... 基于能量的设计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结构抗震设计与性能评估,而确定结构能量耗散需求是设计过程中需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能量谱特征的研究仍然不够充分,很可能低估其对结构的破坏作用。为此,从PEER(Pacific Earthquak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强震数据库中选取了789条近断层地震动作为输入,并从中识别出192条脉冲型地震动,重点分析了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与无脉冲地震动的能量谱差异,研究了地震动特征参数及恢复力模型参数对能量谱的影响,并建立了考虑脉冲效应的近断层地震动实用设计能量谱。结果表明:(1)场地越软,近断层地震动能量谱谱值越大,且各类场地下脉冲型地震动能量谱平均谱的谱值明显大于无脉冲地震动;(2)阻尼比ξ增大对输入能量谱具有削峰作用,并减缓其长周期段的衰减速度,延性比μ增大会提高输入能量谱及阻尼耗能谱峰值,并降低滞回耗能谱峰值,屈服后刚度比α对能量谱影响较小,可近似忽略其影响;(3)脉冲型地震动的输入能量设计谱平台段长度远大于无脉冲地震动,所建立的设计能量谱可为近断层区域基于能量的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地震动 速度脉冲 能量谱 输入能量设计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公路与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的全非平稳地震动过程模拟
9
作者 刘成清 吴泽斌 +1 位作者 肖广才 杨德磊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39-47,共9页
【目的】生成拟合公路与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的全非平稳地震动过程代表性时程集合。【方法】首先,结合非平稳地震动过程的强度-频率调制函数和平稳地震动过程的Clough-Penzien功率谱模型,建立全非平稳地震动过程的演变功率谱模型... 【目的】生成拟合公路与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反应谱的全非平稳地震动过程代表性时程集合。【方法】首先,结合非平稳地震动过程的强度-频率调制函数和平稳地震动过程的Clough-Penzien功率谱模型,建立全非平稳地震动过程的演变功率谱模型;其次,依据相关规范确定演变功率谱模型参数取值;然后,根据全非平稳地震动过程模拟的谱表示方法,编写MATLAB程序,生成全非平稳地震动过程代表性时程集合,计算其均值反应谱和规范反应谱拟合误差,并进行迭代修正。【结果】依据公路与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给出了不同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的演变功率谱模型参数取值;生成的代表性时程集合具有全非平稳地震动的典型特征,其均值反应谱和规范反应谱整体拟合程度较好,平均相对误差均在5%以内。【结论】基于演变功率谱模型,通过编写全非平稳地震动过程模拟谱表示方法的MATLAB程序,可生成满足公路与城市桥梁抗震设计规范要求的全非平稳地震动过程代表性时程集合,其均值反应谱与规范反应谱拟合一致,验证了所给方法和MATLAB程序的有效性,可为桥梁结构抗震性能评估提供可靠的地震动输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抗震设计 抗震设计规范 全非平稳地震动 演变功率谱 反应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弹性网络回归的地震动参数排序与比选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巴黎 胡进军 谢礼立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2,共9页
为合理选取地震动参数以有效减小结构损伤预测的不确定性,基于弹性网络回归技术对多个地震动参数进行了比选。基于多种地震动参数以及大量单自由度(SDOF)模型的增量动力分析结果建立弹性网络回归模型,定义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值以及回归... 为合理选取地震动参数以有效减小结构损伤预测的不确定性,基于弹性网络回归技术对多个地震动参数进行了比选。基于多种地震动参数以及大量单自由度(SDOF)模型的增量动力分析结果建立弹性网络回归模型,定义回归模型中回归系数值以及回归系数值为非零值的个数分别为地震动参数的敏感性系数和频数。基于地震动参数敏感性和频数分析结果对多种地震动参数进行排序,研究结构恢复力模型、地震动集和结构极限状态对地震动参数排序结果的影响。基于一座8层钢框架结构分析结果验证了基于弹性网络回归的地震动参数比选方法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选取代表性的地震动参数加入最小二乘回归模型时,不同结构极限状态下回归分析中残差标准差显著减小。基于大量SDOF体系的地震动参数排序结果比选出了受地震动集、结构恢复力模型和结构极限状态影响较小的地震动参数。结果可为结构抗震能力预测用地震动参数的比选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参数 弹性网络回归 抗震能力 增量动力分析 单自由度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输入基岩地震波数量对土层地震反应影响研究
11
作者 赵晶 李建亮 +1 位作者 王世元 李福海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4-102,共9页
以成都某地铁站点工程场地为例,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将人工合成的不同超越概率下各20条相互独立的地震波作为基岩输入地震动时程,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1)通过对土层地震反应结果的计算分析... 以成都某地铁站点工程场地为例,采用一维等效线性化方法,将人工合成的不同超越概率下各20条相互独立的地震波作为基岩输入地震动时程,进行了土层地震反应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出结论:1)通过对土层地震反应结果的计算分析,给出了PGA、T_(g)和S_(a)(T)值计算结果参数的变异系数和随概率档的变化规律,并验证了上述各参数均值都服从正态分布。2)对于Ⅱ级和地震小区划工作,目前业内较为普遍地采用3条基岩地震波作为土层地震反应计算基岩输入地震动时程的做法和现行地震安评国标的规定,至少采用3条基岩地震波作为输入地震动时程下限数量的规定已不能满足要求,需要增加,建议增加到最少采用15条基岩输入地震波,以保证地震安评工作所提供的场地设计地震动参数更加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输入地震动时程 样本数量 地震动参数 离散性 国标下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远海岛礁与场地地震反应研究现状
12
作者 刘书序 胡进军 《世界地震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6-147,共12页
本文从岛礁地质构造、岛礁地震反应数值模拟方法和岛礁场地效应等方面总结了海域岛礁地震反应的研究现状,对比并且分析了海域岛礁数值模拟方法中的流固耦合模拟方法、固体边界模拟方法和地震动输入方法;总结了现有海域岛礁地震反应的场... 本文从岛礁地质构造、岛礁地震反应数值模拟方法和岛礁场地效应等方面总结了海域岛礁地震反应的研究现状,对比并且分析了海域岛礁数值模拟方法中的流固耦合模拟方法、固体边界模拟方法和地震动输入方法;总结了现有海域岛礁地震反应的场地效应相关的研究成果。相关研究表明:海水对岛礁场地的放大系数有明显影响,岛礁表面砂层对水平向地震动加速度峰值放大显著,随着输入地震动峰值的增大,岛礁场地的PGA放大效应趋于减小;海域岛礁场地对中低频段的地震动反应较为显著,加速度峰值放大系数一般介于1.5到4.0之间。为满足岛礁工程的抗震设计,需要进一步解决岛礁工程合理地震动输入、岛礁场地地震反应规律与岛礁工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等关键科学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海岛礁 地震反应 数值模拟 场地效应 设计地震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断层桥梁抗震的人工合成地震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燕航 刘浪 《工程建设》 2024年第7期40-45,共6页
人工合成地震动作为抗震设计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模拟出具有指定频率和幅度的地震波形,用于评估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人工合成地震动,对桥梁的破坏机理和结构变形特点进行研究,总结近断层桥梁抗震的应用及影响,展望近断层桥梁抗震... 人工合成地震动作为抗震设计的一种重要手段,能够模拟出具有指定频率和幅度的地震波形,用于评估桥梁结构的抗震性能。基于人工合成地震动,对桥梁的破坏机理和结构变形特点进行研究,总结近断层桥梁抗震的应用及影响,展望近断层桥梁抗震的研究方向。结果表明:通过对地震波的脉冲成分提取,具有滑冲效应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响应远大于具有方向性效应脉冲的近断层地震动。当滑冲效应和方向性效应均达到脉冲峰值时,结构响应最明显,引起严重的地震破坏。具有滑冲效应脉冲的地震动引起的永久位移会进一步加剧震害。黏弹性人工边界可对子结构节点施加地震荷载,时程分析结果更贴近现实。本文成果可为桥梁工程的抗震设计和安全评估提供有效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断层桥梁 人工合成地震动 桥梁抗震 耐震性能 破坏机理 抗震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地震动参数的烈度评定标准对比研究——以岷县-漳县6.6级地震为例
14
作者 夏坤 肖雪 +2 位作者 董林 吴平川 崔赞涛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60-968,共9页
地震动参数是评定地震时地震烈度的参考依据,是烈度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缺乏某些地震灾害判别现象的地区,地震动参数就成为非常有效的判别标准之一。对岷漳地震震区及周边获取的地震动记录进行处理和计算分析,得到水平向、三分向... 地震动参数是评定地震时地震烈度的参考依据,是烈度表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缺乏某些地震灾害判别现象的地区,地震动参数就成为非常有效的判别标准之一。对岷漳地震震区及周边获取的地震动记录进行处理和计算分析,得到水平向、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值;分别开展基于水平向地震动参数、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的烈度评定;探讨三种烈度评定方法对烈度评定结果的影响规律,从地震动参数定量参考指标角度验证现行地震烈度表与原有烈度表的一致性与差异性。结果表明:基于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的评定过程更为规范,结果更加具体和准确;基于三分向合成地震动参数和地震仪器烈度的烈度评定结果与实际宏观地震烈度符合良好,相差±1度以内的占比55%,相差±2度以内的占比91%,完全吻合率较之水平向地震动参数的烈度评定结果提高了18%。研究对于更加客观和科学地评定地震烈度具有重要意义和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烈度评定 地震动参数 仪器地震烈度 宏观地震烈度 岷漳地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拟合楼层反应谱的三向地震动时程生成方法研究
15
作者 杨兰兰 陈杰 +2 位作者 徐明悦 付晨 吉锋 《应用力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2-431,共10页
为获得满足规范要求的拟合楼层反应谱的三向地震动时程,采用六阶常微分方程的本征函数为基函数,分解并重构天然地震动时程;通过构建影响矩阵,迭代计算逐步调整本征函数的幅值系数,最终实现预设拟合精度;引入正交化方法保证三向地震动时... 为获得满足规范要求的拟合楼层反应谱的三向地震动时程,采用六阶常微分方程的本征函数为基函数,分解并重构天然地震动时程;通过构建影响矩阵,迭代计算逐步调整本征函数的幅值系数,最终实现预设拟合精度;引入正交化方法保证三向地震动时程两两之间的统计独立性,并通过两组算例提供验证。研究结果表明,迭代所得时程反应谱与目标楼层反应谱的拟合精度较高,迭代过程中时程反应谱均匀一致地向目标谱逼近,迭代过程收敛,所得三向地震动时程均无零飘现象,满足规范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震设计与分析 楼层反应谱 地震动时程拟合 互相关系数 本征函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给定地震场景下的随机地震动降维模拟
16
作者 阮鑫鑫 范颖霏 +1 位作者 刘章军 姜云木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3-361,共9页
建立了一种可根据地震场景预测和模拟随机地震动加速度过程的降维模型。首先,挑选了1 766条实测强震记录,根据断层类型和场地类别进行了分组,并识别了各组地震动的演变功率谱参数;然后,基于地震场景参数和演变功率谱参数,训练了两者的... 建立了一种可根据地震场景预测和模拟随机地震动加速度过程的降维模型。首先,挑选了1 766条实测强震记录,根据断层类型和场地类别进行了分组,并识别了各组地震动的演变功率谱参数;然后,基于地震场景参数和演变功率谱参数,训练了两者的高斯过程回归模型(GPRM),并采用K-fold交叉验证法,验证GPRM预测的有效性和精确性;最后,基于非平稳随机过程的谱表示法,通过引入随机函数的降维思想,实现了在给定地震场景下的随机地震动降维模拟。数值算例表明,预测的样本在频谱、峰值、强震持时等方面均与实测记录保持一致,体现了本文方法良好的工程适用性。这为地震动目标地区提供较为合理的人工地震动数据以及工程结构的随机地震反应分析与可靠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测地震动记录 地震场景 参数识别 高斯过程回归 非平稳地震动过程 降维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动过程的时域降维建模
17
作者 阮鑫鑫 刘章军 姜云木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1-319,共9页
地震动建模是工程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和动力可靠度分析的基础。为此,提出了一类新的地震动过程的时域降维模型,并建议了模型中确定性参数的取值及随机参数的概率分布。首先,从平稳过程时域表达的基本理论出发,导出了平稳和非平稳地震动过... 地震动建模是工程结构随机地震反应和动力可靠度分析的基础。为此,提出了一类新的地震动过程的时域降维模型,并建议了模型中确定性参数的取值及随机参数的概率分布。首先,从平稳过程时域表达的基本理论出发,导出了平稳和非平稳地震动过程的时域表达形式,通过引入随机函数的降维思想,实现了地震动过程的时域降维表达。同时,基于实测强震记录,给出了地震动时域降维模型的参数识别方法,进而获得模型中基本参数的确定性取值或概率分布。最后,通过地震动过程的降维模拟分析,并与实测强震记录的反应谱和傅里叶幅值谱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动过程的时域降维模型具有良好的精度、收敛性和工程适用性,生成的代表性地震动时程能够反映地震动的自然变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平稳地震动 时域表达 降维建模 参数识别 自然变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速列车接地系统参数对车体电流及过电压平衡的优化
18
作者 刘建城 孙传铭 +3 位作者 张作钦 颜靖东 肖嵩 郭裕钧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61-173,共13页
由于高速列车的不断提速,接地系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当列车与轨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加剧接地回流现象,导致列车车体电位升高,造成轴承和接地碳刷、绝缘节、车载传感器等异常甚至损坏等问题。针对目前高速列车存在的接地回流和... 由于高速列车的不断提速,接地系统迎来了全新的挑战。当列车与轨道之间发生相对运动时会产生加剧接地回流现象,导致列车车体电位升高,造成轴承和接地碳刷、绝缘节、车载传感器等异常甚至损坏等问题。针对目前高速列车存在的接地回流和车体电位的问题以及高速列车接地系统二维模型无法基于径向参数的基础上对同一车轴左右两侧电位进行仿真分析等存在的不足,当前有必要对高速列车综合接地系统进行更为完善的三维建模,并对接地系统的接地方式和接地参数等进行优化分析,以达到抑制接地电流和降低车体电位的目的。首先,基于RCL测试仪对车体的阻抗和感抗参数以及车体尺寸实际参数等实测数据及理论分析,在充分考虑各方面影响因素的前提下,分别从牵引变压器、接触网以及高速列车车载变压器、高压电缆、车体等方面,完成了高速列车综合接地系统三维电路模型的构建;同时,结合列车经过吸上线工况下的动态接地回流试验与高速列车升弓和闭合VCB的静态过电压测试试验,将仿真结果同实测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三维模型的可靠性;最后,基于三维仿真模型,对接地系统的径向参数及保护接地和工作接地的三维分布进行优化设计,优化后,流过列车各保护接地的接地电流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布更加均匀,同时车体电位也在安全限值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三维模型 接地回流 车体过电压 接地阻抗参数 接地布局方案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振动荷载下红层软基路堤动力响应及刚度敏感性分析
19
作者 潘逸琪 尹紫红 +1 位作者 聂家威 周逸昊 《路基工程》 2024年第1期14-20,共7页
为扩大红层区路基填料的选用范围,以西南某高速铁路路基挖方及隧道弃渣红层软岩作为路基填料,建立有砟轨道-路基系统模型,研究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路基结构的动力响应;结合正交设计试验和GRA分析法确定基床动应力的参数敏感性排序。结果... 为扩大红层区路基填料的选用范围,以西南某高速铁路路基挖方及隧道弃渣红层软岩作为路基填料,建立有砟轨道-路基系统模型,研究列车振动荷载作用下路基结构的动力响应;结合正交设计试验和GRA分析法确定基床动应力的参数敏感性排序。结果表明:动应力和动位移在路基横向都呈马鞍形不均匀分布,且动应力分布不均匀性更大;道床材料弹性模量的增加能有效降低基床表面的动应力,但动位移几乎不受影响;提高路基本体和地基材料的弹性模量时,动应力虽略有增大,但能抑制动位移的增加,减小塑性变形;下部各结构层应合理匹配刚度,路基本体刚度、地基刚度不应过大,以其弹性模量分别不超过90、80MPa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层软基路堤 振动荷载 正交设计试验 GRA分析法 参数敏感性 动力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电站接地系统设计与优化
20
作者 胡子龙 韩建新 《集成电路应用》 2024年第5期104-105,共2页
阐述变电站接地系统的设计与优化,提出一种改进设计方案。介绍优化算法在变电站接地系统设计中的应用,并利用模拟软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新方案在接地电阻和接地效果上的有效性。
关键词 接地系统 设计优化 电极参数 接地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