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5篇文章
< 1 2 6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P的VP”式的DP结构重议
1
作者 曹道根 潘海华 《语言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2-375,共14页
文章重新论证"NP的VP"式(如"这本书的出版")具有"内动外名"的句法构造。主要观点如下:1)只要承认其中"NP的"是领有成分,就必须承认此式有(零形)D功能投射,即此式有外层名词性句法构造。2)此式... 文章重新论证"NP的VP"式(如"这本书的出版")具有"内动外名"的句法构造。主要观点如下:1)只要承认其中"NP的"是领有成分,就必须承认此式有(零形)D功能投射,即此式有外层名词性句法构造。2)此式内层谓词性结构通常为词汇层VP或题元层vP/VoiceP,但名物化层级也存在向形态层最为有限的功能扩展。3)按所述物化事件是否涉及可数性特征核验或是否有数量描述,此式外层名词性架构区分为两类,差别在于DP内是否包含量词性轻名投射;量词性轻名词同时在语义和句法层面实现名物化。4)DP不含轻名投射的情形下(即[DP-VP]型式),领有名词移位生成;反之(即[DP-nP-VP]型式),领有名词基础生成于[Spec,DP],并成为VP中空主语或空宾语Pro的控制成分。5)"的"在此式中只是领格标记,既不构成此式作为名物化结构的结构中心,也不构成"NP的"这一领有短语的结构中心;"的"在此式中没有发生功能投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名物化 NP的VP dp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等厚异质QP1180/DP1180钢板激光拼焊接头组织及性能研究
2
作者 李文娟 王金凤 +5 位作者 苏文超 车亚军 王晶 郭亿 王海林 张元好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69-78,共10页
目的解决高强度钢QP1180和DP1180在汽车轻量化应用方面存在的热影响区软化等问题,进行了不等厚异质QP1180/DP1180钢板激光拼焊接头组织及性能研究。方法对1.6 mm厚QP1180钢和1.2 mm厚DP1180钢进行激光拼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液压拉... 目的解决高强度钢QP1180和DP1180在汽车轻量化应用方面存在的热影响区软化等问题,进行了不等厚异质QP1180/DP1180钢板激光拼焊接头组织及性能研究。方法对1.6 mm厚QP1180钢和1.2 mm厚DP1180钢进行激光拼焊,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液压拉伸试验机和维氏硬度计等设备研究热输入对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在不同焊接工艺参数下,激光焊接接头均为全焊透状态且表面成形良好。随着热输入的增大,焊缝金属区向母材区的过渡逐渐平缓、凹陷变小,上下表面宽度均有所增大,焊缝金属区板条马氏体束随着热输入的增加而变长,条束间距亦变宽,且宽度分布不均匀。热输入对QP1180侧和DP1180侧热影响区晶粒大小变化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即热输入越大,粗晶区和细晶区的晶粒尺寸越大,临界热影响区铁素体含量也越多,QP1180侧亚临界热影响区析出的碳化物颗粒越多,但对DP1180侧亚临界热影响区微观组织的影响不明显。焊接接头两侧都存在明显的软化区,DP1180侧软化更为显著。在本研究所用焊接热输入条件下,单向拉伸试验中试样均断裂在母材区,由断口分析可知,所有工艺参数下的试样均为韧性断裂。结论在能形成全焊透的焊接工艺窗口内,均获得抗拉强度达到母材强度95%以上、断后伸长率达到母材断后伸长率30%以上的焊接接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1180钢 dp1180钢 激光拼焊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P980双相钢CMT增材单道直壁体成形特性
3
作者 刘佳旺 刘岩 +1 位作者 姚宇 李博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7-126,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工艺参数下DP980双相钢单道直壁体成形特性。方法采用直径1.0 mm的ER120S-G焊丝,选用Q235钢板为基板,基于冷金属过渡(CMT)增材技术,利用Fronius CMT焊机对DP980双相钢进行增材实验,并对增材试样截面的余高、熔宽、成形高度... 目的研究不同工艺参数下DP980双相钢单道直壁体成形特性。方法采用直径1.0 mm的ER120S-G焊丝,选用Q235钢板为基板,基于冷金属过渡(CMT)增材技术,利用Fronius CMT焊机对DP980双相钢进行增材实验,并对增材试样截面的余高、熔宽、成形高度及成形宽度进行测量和分析。结果对于单道单层增材试样,随着送丝速度从2.5 m/min逐渐增加到8.0 m/min,熔宽与余高皆呈上升趋势,且熔宽的变化幅度较大;当焊接速度从300 mm/min逐步增至700 mm/min时,焊道的熔宽和余高皆呈现出减小的趋势;对于单道多层增材试样,固定其他参数不变,在往复式增材路径下,墙体成形均匀平直,两端尺寸相近,分别为4.7 cm和4.6 cm;固定其他参数不变,当送丝速度和层间温度升高时,增材直壁体试样成形宽度与高度增大。当焊接速度增大时,增材直壁体试样成形宽度与高度减小。结论在单层单道增材制造过程中,通过调整送丝速度和焊接速度的大小,可以有效地控制熔宽和余高,从而确保增材试样的成形质量;往复式增材路径使单道多层增材直壁体的成形更为稳定。单道多层增材试样的成形宽度与高度主要受送丝速度、焊接速度、层间温度的影响。采用CMT增材制造工艺可以实现DP980双相钢的制造,得到良好的成形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980双相钢 增材制造 增材直壁体 成形特性 冷金属过渡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P980超高强钢与AA5052铝合金薄板预成形无铆连接实验研究
4
作者 张山寅 邓勃然 +3 位作者 胡寓婷 卢晓镡 仇平 肖宏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7-106,共10页
目的研究预成形无铆连接相关工艺参数对超高强钢与铝合金薄板接头形貌的影响及连接效果。方法采用预成形无铆连接方法,对钢板进行预成形,解决铆接过程中因变形抗力太大导致的接头断裂或互锁量不足问题,同时,提出带有压台结构的铆接凸模... 目的研究预成形无铆连接相关工艺参数对超高强钢与铝合金薄板接头形貌的影响及连接效果。方法采用预成形无铆连接方法,对钢板进行预成形,解决铆接过程中因变形抗力太大导致的接头断裂或互锁量不足问题,同时,提出带有压台结构的铆接凸模,以防止铝合金材料外溢,压实接头,进一步提高铆接质量。选取DP780高强钢、DP980超高强钢和AA5052铝合金薄板为研究对象,以预成形深度、凹模深度以及凸模压台高度为变量,通过各种组合方法进行无铆连接实验,对比分析各工艺参数对DP780/AA5052和DP980/AA5052接头形貌的影响规律,最后采用剪切和剥离强度实验,评价DP980/AA5052预成形无铆连接的可行性与效果。结论接头检测结果表明,随着预成形深度和凹模深度的增大以及压台高度的减小,接头互锁量增大,其中预成形深度影响较大;随着预成形深度和压台高度的减小以及凹模深度的增大,接头颈厚略有增加,其中凹模深度影响较大。由剪切和剥离实验可知,进行剪切实验时,DP780/AA5052接头出现剥离和剪切失效,DP980/AA5052接头皆为剥离失效;进行剥离实验时,2种板材接头都为铝板撕裂失效;对比两者接头剪切强度得到DP980/AA5052接头连接强度高于DP780/AA5052接头的连接强度,验证了超高强钢与铝合金薄板预成形无铆连接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预成形 无铆连接 dp980超高强钢 AA5052铝合金 压台凸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P钢弹性模量衰减和拉伸-压缩循环加载试验研究
5
作者 孙绍广 王青 +4 位作者 许磊 周勃 谢广群 吕丹 苏洪英 《塑性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3-142,共10页
采用应变控制方法编写了弹性模量衰减和拉伸-压缩循环加载试验程序,完成不同强度级别的4种DP钢弹性模量衰减试验和拉伸-压缩循环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研究的榫卯结构防屈曲装置,可精确完成不同强度级别DP钢承受大变形的弹性模量衰... 采用应变控制方法编写了弹性模量衰减和拉伸-压缩循环加载试验程序,完成不同强度级别的4种DP钢弹性模量衰减试验和拉伸-压缩循环加载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本研究的榫卯结构防屈曲装置,可精确完成不同强度级别DP钢承受大变形的弹性模量衰减试验和拉伸-压缩循环加载试验。建立了用于回弹仿真参数设置的拉伸-卸载模量、压缩-卸载模量和循环弹性模量与真实塑性应变的方程式。为模拟不同成形工艺下汽车板的变形行为,进行了单循环拉伸-压缩、多循环拉伸-压缩、全循环拉伸-压缩和预应变循环拉伸-压缩试验,提供考虑变路径加载下板料表现出的包申格效应进行回弹仿真所需的参数,提高了板材成形数值模拟仿真的准确程度,为冲压工艺的制定提供了依据。DP钢在循环加载过程中出现了包申格效应,DP590钢包申格效应不太明显,DP780钢、DP980钢和DP1180钢包申格效应较明显。综合考虑包申格系数、包申格应力参数、包申格能量参数、包申格应变和永久软化应力描述包申格效应更全面科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模量衰减 拉伸-压缩循环加载 包申格效应 回弹 dp 防屈曲装置 榫卯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P的单行星排混合动力汽车MA-ECMS能量管理研究
6
作者 谭孟骑 邓涛 马宝鹏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5-52,共8页
为了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性,以单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为研究对象,改善以等效因子为核心的自适应等效燃油瞬时消耗最小策略(adaptive equivalent fuel instantaneous consumption minimum strategy,A-ECMS)在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的控制... 为了提高混合动力汽车的经济性,以单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为研究对象,改善以等效因子为核心的自适应等效燃油瞬时消耗最小策略(adaptive equivalent fuel instantaneous consumption minimum strategy,A-ECMS)在行星排混合动力系统的控制效果。考虑混合动力系统模式切换、SOC、等效因子与燃油消耗的关系,构建等效因子全局优化模型。利用DP算法和行星排模式切换的特性优化一定工况下的等效因子,得到行驶里程与电池SOC初始值的最佳等效因子MAP图,制定基于等效因子优化的模式切换自适应等效燃油瞬时消耗最小策略(mode adaptive ECMS,MA-ECMS),考虑动力电池、电动机等部件的效率,获得在各个模式下最佳等效因子下的功率分配。联合仿真结果表明:在CLTC工况条件下,各个模式在各个工况区间稳定运行,油耗为6.0815 L/100 km。MA-ECMS控制策略与DP控制策略对比,虽然燃油差距10.69%,但具有良好的SOC控制能力,与ECMS相比燃油经济性提高7.1%。低速工况主要是纯电模式,中速工况主要是混动模式,高速工况主要是高速混动和发动机直驱模式,符合预期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行星排混合动力 能量管理 动态规划 等效因子 A-EC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P工艺中阶梯误差与渗透误差相互作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杨伟东 马千朝 +2 位作者 刘志越 王媛媛 朱东彬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76-282,共7页
3DP工艺中影响零件成型精度的原理性误差主要来源于阶梯误差和黏结剂渗透误差,并且在误差测量结果中难以区分.本文基于黏结剂在砂床中的流动状态,建立了黏结剂从喷射到渗透过程的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在二维平面不同角度三角面片打印时... 3DP工艺中影响零件成型精度的原理性误差主要来源于阶梯误差和黏结剂渗透误差,并且在误差测量结果中难以区分.本文基于黏结剂在砂床中的流动状态,建立了黏结剂从喷射到渗透过程的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在二维平面不同角度三角面片打印时理想模型边界和实际黏结砂粒边界之间的位置误差,研究了阶梯误差和渗透误差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角度三角面片打印过程中阶梯误差与黏结剂渗透误差相互作用关系也不相同的问题,提出了基于三角面片法向量方向与成型方向夹角的三角面片偏移误差公式用于表达这两种误差对成型质量的综合影响.结果表明:在向上三角面片中,渗透误差与阶梯误差相互补偿,三角面片偏移误差随着斜面与水平面夹角角度的减小而减小;在向下三角面片中,阶梯误差与渗透误差相互叠加,三角面片偏移误差随着斜面与水平面夹角角度的减小而增大.将三角面片偏移误差的公式计算值与其实际测量值进行对比,公式计算误差最大为0.060 mm,最小为0.002 mm,表明三角面片偏移误差公式用于表达阶梯误差与黏结剂渗透误差综合作用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p工艺 阶梯误差 渗透误差 成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檀芪通过COX-2/PGD_(2)/DP_(S)通路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炎症
8
作者 杨迎春 张小良 +4 位作者 高赛红 贾书雨 王金瑞 魏己博 王喜悦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61-767,共7页
目的:探讨紫檀芪(PTE)防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后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CAO/R)、PTE低剂量组(PTE-L)、PTE中剂量组(PTE-M)、PTE高剂量组(PTE-H)。阻塞大脑中动脉(MCAO/R)制... 目的:探讨紫檀芪(PTE)防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后神经炎症的作用机制。方法:9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CAO/R)、PTE低剂量组(PTE-L)、PTE中剂量组(PTE-M)、PTE高剂量组(PTE-H)。阻塞大脑中动脉(MCAO/R)制备大鼠CIRI模型,Zea Longa评分法评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TTC染色检测脑梗死体积变化,HE染色观察缺血区皮质的形态变化,RT-q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环氧合酶-2(COX-2)、前列腺素D_(2)受体(DP_(2))、前列腺素D_(1)受体(DP_(1))的表达,ELISA检测前列腺素D_(2)(PGD_(2))、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结果:与sham组比较,MCAO/R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升高(P<0.05),脑梗死体积显著增加(P<0.05),缺血区皮质损伤加重,COX-2、DP_(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增加(P<0.05),PGD_(2)、IL-1β和TNF-α的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MCAO/R组比较,PTE-L组、PTE-M组及PTE-H组神经功能评分显著下降(P<0.05),脑梗死体积显著缩小(P<0.05),缺血区皮质损伤明显减轻,COX-2、DP_(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显著减少(P<0.05),PGD_(2)、IL-1β和TNF-α的表达显著下降(P<0.05),且PTE对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呈现量效关系(P<0.05);而各组之间DP_(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TE可通过抑制COX-2/PGD_(2)/DP_(2)信号通路减轻CIRI大鼠的神经炎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紫檀芪 COX-2/PGD_(2)/dp通路 神经炎症 大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H4169合金DP工艺中的热变形行为及应变补偿本构模型 被引量:2
9
作者 贡宣洋 张海燕 赵忠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7,共7页
针对GH4169合金的Delta工艺(delta process,DP),以δ时效处理后的GH4169(delta processed GH4169,DP-GH4169)合金为研究对象,用Gleeble-3800热/力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954~996℃和应变率为0.005~0.1 s^(-1)下对DP-GH4169合金进行等温恒应... 针对GH4169合金的Delta工艺(delta process,DP),以δ时效处理后的GH4169(delta processed GH4169,DP-GH4169)合金为研究对象,用Gleeble-3800热/力模拟试验机在温度为954~996℃和应变率为0.005~0.1 s^(-1)下对DP-GH4169合金进行等温恒应变率压缩试验,分析其热变形行为。基于Arrhenius模型和考虑应变对材料参数的影响,建立DP-GH4169合金的应变补偿本构模型。结果表明:DP-GH4169合金热变形中的主要软化机制为动态再结晶和片层状δ相球化;当应变率高于0.01 s^(-1)时,合金发生了不连续屈服行为;当应变大于0.8后,由于加工硬化作用大于软化作用,流动应力和变形激活能随应变增大而增大;建立的应变补偿本构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精度,线性相关系数R和平均相对误差分别为0.9915和4.2498%,能用于表征DP-GH4169合金热变形时的流动应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工艺 GH4169合金 热变形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塑材料3DP打印机运动控制系统轨迹跟踪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王琦 刘子昕 +2 位作者 王鑫旭 李晓旭 闫承琳 《林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27-137,共11页
针对木塑材料3DP打印机运动控制系统X轴负载较大而导致CoreXY机构在进行开环控制时打印精度较差的问题,研究3DP打印机的模型预测控制(MPC)智能轨迹跟踪算法,提高打印精度和打印速度。基于黏结剂喷射(3DP)成型工艺和CoreXY机构的传动特... 针对木塑材料3DP打印机运动控制系统X轴负载较大而导致CoreXY机构在进行开环控制时打印精度较差的问题,研究3DP打印机的模型预测控制(MPC)智能轨迹跟踪算法,提高打印精度和打印速度。基于黏结剂喷射(3DP)成型工艺和CoreXY机构的传动特点设计了木塑材料3DP打印机运动控制系统,提出了一种适用于3DP打印机的MPC轨迹跟踪策略。采用笛卡尔坐标系下近似圆形切片的打印轨迹作为参考轨迹,建立CoreXY机构A、B电机闭环系统的预测模型,运用MPC理论将打印速度和精度的多约束最优控制问题变为带约束的二次函数进行求解,对比参考轨迹与实际打印轨迹之间的误差,进而研究不同打印速度对轨迹跟踪效果的影响。对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计算得出,打印速度在80~400 mm/s范围内,3DP打印机的喷胶位点均可实现对参考轨迹的较准确跟踪,A、B电机皮带位移最大横向误差分别为0.0097和0.0060 mm,X、Y轴横向误差的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0.357和0.362 mm。对比PID控制,MPC控制策略的各项衡量指标都更优,且参数更易整定,横向误差更小,提高了3DP打印机喷射路径的准确度和效率。随着打印速度的降低,MPC控制器的横向误差逐渐减小,系统的轨迹跟踪效果更准确和稳定,最终绘制参考轨迹与实际轨迹形状基本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p打印机 模型预测控制(MPC) 轨迹跟踪 CoreXY机构 3dp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最大半环的DP问题函数式建模与验证
11
作者 王唱唱 游珍 +1 位作者 孙欢 王昌晶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4-300,310,共8页
针对在DP问题算法的设计和推导中缺乏对DP问题函数式建模算法与验证的细致研究,该文首先通过深入分析最大半环与DP类问题递推关系式的对应关系,找到满足最大半环性质的一类DP问题,使用最大半环对该类DP问题进行函数式建模;然后将实现的... 针对在DP问题算法的设计和推导中缺乏对DP问题函数式建模算法与验证的细致研究,该文首先通过深入分析最大半环与DP类问题递推关系式的对应关系,找到满足最大半环性质的一类DP问题,使用最大半环对该类DP问题进行函数式建模;然后将实现的基于最大半环的函数式建模算法与Wimmer定义的递归函数结果进行等价性验证,从而保证了函数式建模算法的正确性;最后通过对lcs问题案例分析,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问题 最大半环 函数式建模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P1180钢的热变形Arrhenius本构模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高兴健 刘鑫 +1 位作者 罗健 王文礼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8-116,共9页
目的研究DP1180钢热变形行为,为热加工数值模拟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热模拟试验机Gleeble-3800对DP1180钢在变形温度为950~1250℃和应变速率为0.001~1 s^(-1)条件下进行高温拉伸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不同变形温度及应变速率下的真应... 目的研究DP1180钢热变形行为,为热加工数值模拟提供理论指导。方法利用热模拟试验机Gleeble-3800对DP1180钢在变形温度为950~1250℃和应变速率为0.001~1 s^(-1)条件下进行高温拉伸实验,根据实验数据绘制不同变形温度及应变速率下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基于Arrhenius双曲正弦本构模型,考虑应变对特征参数的影响,选取应变范围为0.04~0.2的应力,通过四次多项式拟合建立DP1180钢的热变形本构模型,并通过对比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采用相关性及误差分析验证本构模型的预测精度。结果DP1180钢的真应力-真应变曲线在应变速率为1s^(-1)时呈现明显动态再结晶特征,高温流变应力随变形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应变速率的增大而增大。考虑应变影响的本构模型预测值与实验值的相关系数为0.9873,平均相对误差为5.18%,吻合度较高。结论DP1180钢的高温流变应力受材料加工硬化与动态软化相互竞争的影响,在高变形温度、低应变速率条件下软化机作用更加明显。考虑变形温度、应变速率及应变量建立的Arrhenius本构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可以对DP1180钢热变形过程中的流变应力进行准确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1180钢 高温拉伸 Arrhenius本构模型 流变应力 预测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smo失效准则的DP590双相钢和热成形钢的断裂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朱建琳 王超超 王秋月 《塑性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3-172,共10页
首先对车身上常用的DP590双相钢和热成形钢进行了6种不同应力三轴度下的试验研究,获取了材料的基本力学特性。使用Ludwike硬化模型获取了材料颈缩后的真实塑性应力-真实塑性应变曲线,并通过对比颈缩较小的纯剪切工况仿真模拟结果与试验... 首先对车身上常用的DP590双相钢和热成形钢进行了6种不同应力三轴度下的试验研究,获取了材料的基本力学特性。使用Ludwike硬化模型获取了材料颈缩后的真实塑性应力-真实塑性应变曲线,并通过对比颈缩较小的纯剪切工况仿真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验证了外插曲线的正确性。通过仿真逆向优化的方式,使用LS-OPT软件获取了可以描述材料非线性损伤的Gissmo失效模型参数。为快速准确地获取模型参数,提出了一种获取待优化参数初始值并采用不同应力三轴度区间开展模型系数优化的方法。最后,开展了未参与优化的60°拉剪和R 6缺口工况的仿真模拟,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从而验证了模型参数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590双相钢 热成形钢 断裂模型 Gissmo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61铝合金/DP600钢电阻点焊接头特征及力学性能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红光 翁福娟 张勇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0-136,共7页
目的提升6061-T6铝合金/DP600双相钢电阻点焊接头的力学性能,以满足该焊接结构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方法对6061-T6铝合金与DP600双相钢分别进行了直接电阻点焊试验及添加Ni中间层的电阻点焊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 目的提升6061-T6铝合金/DP600双相钢电阻点焊接头的力学性能,以满足该焊接结构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方法对6061-T6铝合金与DP600双相钢分别进行了直接电阻点焊试验及添加Ni中间层的电阻点焊试验,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能谱仪分析了接头界面宏微观组织、化学成分、元素分布等,此外还采用接头拉剪试验进行了2种接头的力学性能测试,并对接头的断口形貌及断裂模式进行了分析。结果直接点焊接头熔核界面形成了厚度约为2.5μm的金属间化合物层,主要金属间化合物为靠近铝合金侧的Fe_(2)A_(l5)及靠近高强钢侧的Fe_(4)Al_(13)。直接点焊接头的拉剪载荷为3.1 kN,失效形式为界面断裂,断口呈以脆性为主的混合断裂特征。添加Ni中间层的点焊接头界面形成了Ni_(4)Al_(13)、Ni_(2)Al_(5)金属间化合物,抑制了焊接过程中Al-Fe互扩散并降低了Al-Fe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以及硬脆性Al-Fe金属间化合物对接头力学性能的影响,使接头拉剪载荷提高了67.7%,达到了5.2 kN,断口呈以韧性为主的混合断裂特征。结论添加Ni中间层可显著提升6061-T6铝合金/DP600双相钢电阻点焊接头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061-T6铝合金 dp600双相钢 电阻点焊 组织特征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调整剂DP115添加顺序对Z-200在黄铜矿和闪锌矿表面吸附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谭欣 孙传尧 《有色金属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01-108,共8页
研究了有机抑制剂DP115(改性聚丙烯酰胺有机大分子)及其与Z-200不同添加顺序对黄铜矿和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当先加入有机大分子抑制剂DP115时,DP115对闪锌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黄铜矿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当DP... 研究了有机抑制剂DP115(改性聚丙烯酰胺有机大分子)及其与Z-200不同添加顺序对黄铜矿和闪锌矿浮选行为的影响。单矿物浮选试验结果表明,当先加入有机大分子抑制剂DP115时,DP115对闪锌矿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黄铜矿有轻微的抑制作用;当DP115后于Z-200加入时,对黄铜矿的抑制作用减弱,而对闪锌矿的抑制作用增强。黄铜矿-闪锌矿(1∶1)的二元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浮选条件下,与抑制剂先加相比,抑制剂DP115后于Z-200添加的浮选选择性分离指数提高10.09。人工混合矿浮选分离试验结果与单矿物浮选试验规律有很好的一致性,验证了单矿物的浮选试验结果。吸附量测定结果表明,Z-200强烈吸附在黄铜矿表面,DP115对Z-200在黄铜矿表面吸附的影响较小,而Z-200与闪锌矿表面作用相对较弱,DP115与闪锌矿表面作用较强并通过竞争吸附作用而解吸闪锌矿表面吸附的Z-200。飞行时间二次离子质谱研究表明,与DP115先加时相比,DP115后加时,黄铜矿表面吸附的DP115亲水化合物更少、Z-200更多,而闪锌矿表面吸附的DP115亲水化合物更多、Z-200更少。因此,DP115后于Z-200添加时更有利于铜锌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铜矿 闪锌矿 Z-200 有机调整剂dp115 加药顺序 吸附 铜锌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扫描路径对DP780双相钢激光点焊成形特征及组织性能的影响
16
作者 黄佳欣 韩善果 +1 位作者 于振涛 任香会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20,共7页
为了探究激光焊接DP780双相钢的工艺特性,开展了不同扫描路径下激光点焊DP780双相钢的实验,对比不同摆动路径对焊缝成形、组织及剪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扫描路径下激光点焊的焊缝组织相似:焊缝区组织为板条马氏体、贝氏体以及少... 为了探究激光焊接DP780双相钢的工艺特性,开展了不同扫描路径下激光点焊DP780双相钢的实验,对比不同摆动路径对焊缝成形、组织及剪切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扫描路径下激光点焊的焊缝组织相似:焊缝区组织为板条马氏体、贝氏体以及少量铁素体,热影响区组织为尺寸不均匀的块状铁素体、贝氏体以及少量马氏体。施加不同形式的扫描方式,使焊缝内铁素体和贝氏体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增加,马氏体尺寸减小。扫描激光焊接头焊缝区的平均硬度有所降低,但软化区内最小硬度明显升高;扫描激光焊在一定程度上增大焊缝熔宽,降低焊缝熔深,可抑止气孔的形成;扫描激光焊接头的断口形貌主要由光滑界面和韧窝组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扫描焊接 dp780双相钢 焊缝成形 剪切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塑复合材料3DP设备微滴喷射过程仿真及关键参数研究
17
作者 刘子昕 王琦 +2 位作者 闫承琳 王鑫旭 李晓旭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51-658,共8页
【目的】以自主研发的木塑复合材料三维打印与胶黏(3DP)微滴喷射系统为基础,开展紫外线固化黏结剂(UV胶)微滴喷射过程的研究,优化喷射系统工艺参数和阀体结构参数,为木塑复合材料3DP工艺液滴铺展渗透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喷射... 【目的】以自主研发的木塑复合材料三维打印与胶黏(3DP)微滴喷射系统为基础,开展紫外线固化黏结剂(UV胶)微滴喷射过程的研究,优化喷射系统工艺参数和阀体结构参数,为木塑复合材料3DP工艺液滴铺展渗透研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对喷射阀撞针的位移特征、UV胶的流变特性进行测定分析,确定了影响木塑复合材料3DP设备微滴喷射过程的喷射参数。采用有限元法对微滴喷射过程进行仿真,分析了微滴喷射过程中UV胶在喷嘴处速度、压力和质量流率的变化特征,获得了喷射参数对微滴喷射过程的影响规律。选取撞针速度、喷嘴直径、供胶压力为自变量,以液滴成形质量和主液滴速度为评价指标,开展仿真试验求解优化参数组。【结果】单因素试验得到了撞针速度0.3~0.9 m·s^(−1),喷嘴直径0.10~0.20 mm,供胶压力0.1~0.3 MPa,阀座锥角120°~130°的合理喷射参数范围。正交试验得到了喷嘴直径是影响液滴质量的显著因素,供胶压力是影响液滴速度的显著因素,并获得最优的喷射参数组合为喷嘴直径0.10 mm,撞针速度0.9 m·s^(−1),供胶压力0.1 MPa、阀座锥角130°。【结论】建立了基于木塑复合材料3DP微滴喷射过程的VOF有限元模型,完成了喷射参数对微滴喷射影响的研究,获得了最优的喷射参数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塑复合材料 三维打印与胶黏(3dp) 撞针式喷射阀 紫外光胶黏剂 喷射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P和DP钢面内成形性能与边部成形性能对比研究
18
作者 袁志鹏 牛超 束祺成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5-121,共7页
目的以宝钢生产的QP980、QP1180、DP980、DP11804种典型超高强钢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QP、DP钢种材料面内与边部成形特性对比分析。方法采用单向拉伸设备以及成形试验机,并结合DIC分析技术,对4种材料的力学性能、面内成形性及边部成形性... 目的以宝钢生产的QP980、QP1180、DP980、DP11804种典型超高强钢材料为研究对象,进行QP、DP钢种材料面内与边部成形特性对比分析。方法采用单向拉伸设备以及成形试验机,并结合DIC分析技术,对4种材料的力学性能、面内成形性及边部成形性进行试验研究。结果与DP钢相比,同等强度级别QP钢的均匀延伸率及加工硬化系数均明显更高。在面内成形应变状态下,同等强度级别QP钢极限成形深度均明显大于DP钢的,但主、次应变大小差异不大。在边部成形应变状态下,同等强度级别QP、DP钢极限成形深度以及主、次应变大小均差异不大。QP、DP钢面内成形最大主应变均明显大于边部成形最大主应变。结论与同强度级别DP钢相比,QP钢具有更高的均匀延伸率及加工硬化系数。QP钢材料的加工硬化系数高,材料内部协同变形能力强,面内成形性能明显优于DP钢材料的,但两者的边部成形性能差异不大;QP、DP钢材料能承受更大的面内主应变,受边部加工硬化及毛刺的影响,冲裁后,边部应变明显降低,在QP、DP超高强钢零件设计制造过程中,应尽可能避免边部发生较大的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P钢 dp 面内应变 边部应变 成形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eluxeFETI-DP并行算法的矩形太阳翼展开动力学高效仿真
19
作者 兰靖杰 张世雄 +1 位作者 荣吉利 刘铖 《宇航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897-1909,共13页
随着柔性太阳翼等可展开空间结构向轻量化和大型化方向发展,其展开过程常面临大转动和大变形等非线性动力学问题。通常采用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高维非线性模型,以精确预测此类复杂动力学行为。然而,计算效率低下已成为限制该数... 随着柔性太阳翼等可展开空间结构向轻量化和大型化方向发展,其展开过程常面临大转动和大变形等非线性动力学问题。通常采用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方法构建高维非线性模型,以精确预测此类复杂动力学行为。然而,计算效率低下已成为限制该数值模拟方法的主要瓶颈。为解决这一问题,基于有限元撕裂与连接-对偶原始(FETI-DP)并行算法,引入deluxe缩放方法用于柔性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该方法通过耦合子域界面的刚度矩阵,利用矩阵组合构造加权因子,平衡材料系数差异导致的刚度矩阵量级不均,从而优化界面方程的条件数,减少迭代次数。最后,基于deluxe FETI-DP并行算法对矩形太阳翼展开动力学进行高效仿真,并与串行算法及传统FETI-DP算法进行对比研究。数值结果表明,deluxe FETI-DP算法的仿真计算效率较串行算法提高了70.98%,较传统FETI-DP算法提高了64.16%。上述并行算法研究为大型矩形太阳翼展开动力学的高效仿真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uxe FETI-dp 并行算法 矩形太阳翼 展开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相区热处理对DP780双相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
20
作者 冯鑫 魏立群 +1 位作者 付斌 徐星星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1-34,共4页
采用OM、拉伸试验机研究了不同温度、时间的两相区热处理对DP780双相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态DP780双相钢经过870℃×60 min奥氏体化,再进行780℃不同时间的两相区保温热处理后,试验钢组织为马氏体和铁素体双相组织... 采用OM、拉伸试验机研究了不同温度、时间的两相区热处理对DP780双相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冷轧态DP780双相钢经过870℃×60 min奥氏体化,再进行780℃不同时间的两相区保温热处理后,试验钢组织为马氏体和铁素体双相组织,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试验钢中马氏体含量逐渐减少。经过780℃×5 min两相区热处理的试验钢,其伸长率达到最大值18%,抗拉强度接近1100 MPa,试验钢的强塑性能匹配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p780双相钢 两相区热处理 铁素体 马氏体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