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8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ew density clustering-based approach for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 considering opinion evolution and bounded confidence
1
作者 WANG Jian ZHU Jingyi +1 位作者 SHI Hua LIU Huchen 《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 CSCD 2024年第6期1491-1506,共16页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is a preven-tative risk evaluation method used to evaluate and eliminate fail-ure modes within a system.However,the traditional FMEA method exhibits many deficiencies that pose ch...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is a preven-tative risk evaluation method used to evaluate and eliminate fail-ure modes within a system.However,the traditional FMEA method exhibits many deficiencies that pose challenges in prac-tical applications.To improve the conventional FMEA,many modified FMEA models have been suggested.However,the majority of them inadequately address consensus issues and focus on achieving a complete ranking of failure modes.In this research,we propose a new FMEA approach that integrates a two-stage consensus reaching model and a density peak clus-tering algorithm for the assessment and clustering of failure modes.Firstly,we employ the interval 2-tuple linguistic vari-ables(I2TLVs)to express the uncertain risk evaluations provided by FMEA experts.Then,a two-stage consensus reaching model is adopted to enable FMEA experts to reach a consensus.Next,failure modes are categorized into several risk clusters using a density peak clustering algorithm.Finally,the proposed FMEA is illustrated by a case study of load-bearing guidance devices of subway system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FMEA model can more easily to describe the uncertain risk information of failure modes by using the I2TLVs;the introduction of an endogenous feedback mechanism and an exogenous feedback mechanism can accelerate the process of consensus reaching;and the density peak clustering of failure modes successfully improves the practical applicability of FM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ailure mode and effect analysis(FMEA) interval 2-tuple linguistic variable(I2TLV) consensus reaching density peak clustering algorith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类簇数目和初始中心点自确定的K-means算法 被引量:51
2
作者 贾瑞玉 李玉功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152-158,共7页
K-means算法是经典的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针对K-means算法的类簇数目难以确定、对初始聚类中心敏感的缺陷,提出了改进的K-means算法,重新定义了计算样本对象密度的方法,并且运用残差分析的方法从决策图中自动获取初始聚类中心和类簇数... K-means算法是经典的基于划分的聚类算法。针对K-means算法的类簇数目难以确定、对初始聚类中心敏感的缺陷,提出了改进的K-means算法,重新定义了计算样本对象密度的方法,并且运用残差分析的方法从决策图中自动获取初始聚类中心和类簇数目。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可获得更好的聚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 局部密度 决策图 残差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k-means算法的代表点估计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王世康 类淑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S01期184-189,共6页
本文讨论了基于k-means算法的代表点估计。根据k-means算法对偏进行校正,给出了一维连续分布代表点估计的新方法(Revised k-means,RKM方法)。以一维正态分布为例将该算法求解的代表点应用于核密度估计,比较了随机样本(独立同分布)、修改... 本文讨论了基于k-means算法的代表点估计。根据k-means算法对偏进行校正,给出了一维连续分布代表点估计的新方法(Revised k-means,RKM方法)。以一维正态分布为例将该算法求解的代表点应用于核密度估计,比较了随机样本(独立同分布)、修改的Monte Carlo方法、数论方法的样本(伪Monte Carlo方法)和RKM方法基于这4类近似离散统计分布的代表点的核密度估计,其中RKM代表点表现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表点 聚类分析 正态分布 核密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密度思想和聚类有效性指标改进的K-means算法 被引量:9
4
作者 马钰 莫路锋 《现代电子技术》 2021年第17期120-123,共4页
K-means算法是常用的一种聚类分析算法。通常预先选取一个k值,然后再通过选取初始聚类中心进行聚类,直到结果不再收敛。但是传统K-means算法存在k值和初始中心点如何选取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一缺陷进行改进。通过密度参数的计算和考虑样... K-means算法是常用的一种聚类分析算法。通常预先选取一个k值,然后再通过选取初始聚类中心进行聚类,直到结果不再收敛。但是传统K-means算法存在k值和初始中心点如何选取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一缺陷进行改进。通过密度参数的计算和考虑样本之间距离因素来选取初始聚类中心,并且对聚类有效性指标DBI进行改进,得到新的聚类有效性指标函数IDBI来分析不同k值下的聚类结果,从而得出最佳聚类数。结果表明,IDBI值普遍比DBI小,更加趋于稳定,因此该算法相比传统算法具有更好的收敛性以及更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means 聚类密度思想 聚类分析 初始中心选取优化 k值优化 IDBI聚类有效性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BSCAN的改进RANSAC点云平面拟合算法
5
作者 叶锦华 林旭敏 吴海彬 《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6-87,共12页
针对随机采样一致性(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算法对含有噪声的点云数据进行平面拟合时效果不佳和容易产生误识别的问题,对算法进行改进.通过基于密度的噪声应用空间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 针对随机采样一致性(random sample consensus,RANSAC)算法对含有噪声的点云数据进行平面拟合时效果不佳和容易产生误识别的问题,对算法进行改进.通过基于密度的噪声应用空间聚类(density-based spatial clustering of applications with noise,DBSCAN)算法改变RANSAC算法初始点集合的选择策略,并使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计算点云各点法向量,以点到平面距离以及点的法向量与平面法向量夹角两个约束条件同时作为RANSAC算法平面拟合模型内点判定的准则.采用无噪声与分别含有300个噪声点和500个噪声点的点云仿真数据进行测试,本文算法拟合结果均接近理论值且内点距离标准差分别为1.007×10-8、0.003、0.007,优于RANSAC算法.采用实际工件点云数据在两种工况场景下进行测试,本文算法拟合平面内点比率相对于传统RANSAC算法分别提高24.7%和24.6%,平面提取完整度及准确率同样优于RANSAC算法.仿真模拟及实例分析证明了本文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点云平面拟合 随机采样一致性 噪声 密度聚类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工业网络流量的实时入侵检测方法 被引量:1
6
作者 连莲 王文诚 +1 位作者 宗学军 何戡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5,共8页
【目的】工业互联网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和社会秩序。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攻击频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开发高效的实时入侵检测系统显... 【目的】工业互联网是国家关键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国家安全、经济稳定和社会秩序。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工业控制系统的网络攻击频发,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影响,因此,开发高效的实时入侵检测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入侵检测系统在处理高维度网络流量数据时,往往难以有效区分正常流量和异常流量,尤其是在缺乏异常流量样本的情况下。【方法】为了解决该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某油气集输管线工业控制系统真实网络流量特性,提出了一种结合Suricata的滑动窗口密度聚类工业网络实时异常检测方法。该方法针对工业网络流量特性,利用Suricata的开源性、可扩展性以及滑动窗密度聚类算法的动态检测能力,建立从流量采集解析到实时入侵检测的全过程入侵检测模型。本研究通过分析真实工业控制系统环境中的网络流量特性发现工业网络流量存在一定的周期性,利用基尼系数选取能体现工业网络流量特性混杂程度的特征,实现对工业网络流量降维处理,对降维后的数据使用滑动窗口分组构建工业网络正常流量特征阈值。利用改写Suricata实现实时流量采集与解析,并将实时解析结果输入到所构建的滑动窗口密度聚类入侵检测算法中,通过与工业网络正常流量特征阈值进行对比,快速筛选绝对正常流量组和绝对异常流量组。针对正常流量与异常流量掺杂的组别,通过密度聚类算法将异常流量分离,完成异常流量检测。【结果】将入侵检测方法在油气集输全流程工业场景攻防靶场中应用并开展大量实验,该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异常流量,检测率达到96%以上,误报率低于3%。所提出的方法可以满足工业网络中异常流量检测高效性、可靠性和实时性需求。【结论】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业网络异常流量检测方法,结合Suricata和滑动窗口密度聚类算法,建立了从流量采集解析到实时入侵检测的全过程入侵检测模型,对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具有重要的实践价值,为工业网络实时入侵检测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网络 网络安全 流量解析 特征分析 基尼系数 机器学习 密度聚类算法 入侵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SBAS-InSAR技术的黄河上游库坝群段滑坡识别及监测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泉林 李秀珍 +1 位作者 龚俊豪 赵晨澄 《灾害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9-206,共8页
黄河上游库坝群段地质条件复杂,发育多处大型滑坡。该研究以黄河上游龙羊峡—盐锅峡段为研究区,基于地质条件调查、历史滑坡数据及遥感资料,选取2018—2021年80余景SENTTINEL-1A卫星数据,通过SBAS-InSAR监测雷达视线方向的地表形变速率... 黄河上游库坝群段地质条件复杂,发育多处大型滑坡。该研究以黄河上游龙羊峡—盐锅峡段为研究区,基于地质条件调查、历史滑坡数据及遥感资料,选取2018—2021年80余景SENTTINEL-1A卫星数据,通过SBAS-InSAR监测雷达视线方向的地表形变速率,并将其转为沿斜坡方向形变速率。据此识别出57处缓慢变形的大型滑坡,并通过对变形速率的核密度分析,确定了形变集中区域。ROC曲线显示,这些区域与历史滑坡分布高度一致。在此基础上,以龙羊峡库区白刺滩典型滑坡为例,选取典型剖面及形变点,分析了时序形变与降雨量和水库水位变化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白刺滩滑坡受到降雨和库水位变化影响显著,尤其是滑坡前缘形变序列与降雨量及库水位变化具有较强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坡识别及监测 SBAS-InSAR技术 时序分析 核密度分析 黄河上游库坝群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专利大数据的人工智能与产业融合发展评估模型
8
作者 胡明月 汤永川 +2 位作者 邵健 庄越挺 潘云鹤 《中国工程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4-66,共13页
在人工智能(AI)技术加速演进的背景下,AI与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渐显并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因而产业智能化评估和结构分析重要性显现且需求迫切。本文提出了AI与产业融合发展评估(Patent-AIIIA)模型,利用大语言模型深入挖掘了... 在人工智能(AI)技术加速演进的背景下,AI与产业融合发展趋势渐显并成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因而产业智能化评估和结构分析重要性显现且需求迫切。本文提出了AI与产业融合发展评估(Patent-AIIIA)模型,利用大语言模型深入挖掘了专利数据与AI技术的内在联系,结合BGE文本向量化模型、统一流形逼近与投影降维算法形成了专利的问题空间和方案空间,基于密度峰值聚类算法、信息熵理论构建了产业跨度和技术宽度的指标量化方法,最终实现对产业整体和单个集群的全面评估能力。应用Patent-AIIIA模型对某地区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多类产业集群进行实证研究,分析了产业跨度和技术宽度指标、AI技术产业集群分布、企业技术对标等情况,验证了相关模型的实用性。基于相关评估结果,提出了实施针对性的产业激励政策、优化产业集群的AI技术布局、构建以龙头企业为核心的协同创新网络等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建议。Patent-AIIIA模型可视为具有从宏观到微观特性的通用分析模型,具备拓展至多领域的应用潜力,可为企业战略规划、产业政策制定等提供数据支撑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评估 人工智能 专利分析 Patent-AIIIA模型 密度峰值聚类 技术对标有向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时空聚类的上海内涝积水时空分布规律
9
作者 周正正 徐嘉言 +3 位作者 刘曙光 万晖 孙丽 刘炎 《水科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7-319,共13页
极端暴雨频发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内涝积水是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基于2013—2023年上海市积水数据,采用K-means聚类和概率密度分析方法,探讨了内涝积水的季节性、空间分布及典型暴雨积水过程特征。结果表明:(1)内涝积水季... 极端暴雨频发和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内涝积水是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研究基于2013—2023年上海市积水数据,采用K-means聚类和概率密度分析方法,探讨了内涝积水的季节性、空间分布及典型暴雨积水过程特征。结果表明:(1)内涝积水季节性显著,夏季高发,与台风暴雨同期性强;(2)道路积水是最主要的积水类型,空间异质性突出,中心城区为高频发生区,主要受限于排水系统的局限性和调蓄空间不足;(3)K-means聚类识别的3类积水事件中,高风险区域集中在嘉定与市区的交界处,水深较大;(4)典型暴雨积水过程呈现“快积快消”特征,且持续时间小于等于10 h,建议风险预警时间控制在40 min以内。研究成果可为提升城市内涝治理的精细化管理和应急响应能力提供关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k-means聚类 概率密度分析 时空分布 上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智能算法的稳定点自动分析方法研究
10
作者 张超 邓扬 +3 位作者 李爱群 周泰翔 李雨航 钟国强 《振动.测试与诊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5-72,200,共9页
为了提高辨识稳定图中真实模态的准确性与自动化程度,首先,从稳定点定义方式的角度论述了聚类算法效果欠佳的原因,并采用异阶系统非等权重的定义方式输出稳定点;其次,基于数据挖掘思想,采用改进的辨识聚类结构的有序点(ordering points ... 为了提高辨识稳定图中真实模态的准确性与自动化程度,首先,从稳定点定义方式的角度论述了聚类算法效果欠佳的原因,并采用异阶系统非等权重的定义方式输出稳定点;其次,基于数据挖掘思想,采用改进的辨识聚类结构的有序点(ordering points to identify the clustering structure,简称OPTICS)算法自动清洗稳定点集,通过遍历性搜索的方式确定输入参数;然后,提出结合度矩阵去噪的自适应局部密度谱聚类(local density adaptive spectral clustering,简称SC-DA)算法分析稳定点集,并以簇中值作为模态参数的代表值,实现模态参数的自动化识别;最后,将含有密集模态的外滩大桥作为识别对象进行试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与频域分解(frequency domain decomposition,简称FDD)法的频率结果最大相差仅为0.012 3 Hz,且在线识别的准确率达到82.86%,显著高于基于层次聚类的自动识别方法,实现了无人工干预下模态参数的自动、准确识别,具有一定的工程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态参数识别 自动化 聚类分析 辨识聚类结构的有序点算法 自适应局部密度谱聚类算法 随机子空间法 稳定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直流配电网电能质量扰动识别方法
11
作者 李语帆 张怡 康健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118-126,共9页
随着接入电网电力电子器件的增加,直流配电网因在输电性能、降低线损、新能源消纳等方面优于传统配电网,逐渐成为未来配电发展的新趋势。为使直流配电网稳定运行,保证电能质量,提出一种基于核主成分分析(KPCA)特征降维的ISSA-SVM电能质... 随着接入电网电力电子器件的增加,直流配电网因在输电性能、降低线损、新能源消纳等方面优于传统配电网,逐渐成为未来配电发展的新趋势。为使直流配电网稳定运行,保证电能质量,提出一种基于核主成分分析(KPCA)特征降维的ISSA-SVM电能质量扰动识别方法。首先,深入探讨了各类电能质量问题的形成机理,并结合波形提取出6种特征;其次,利用DBSCAN聚类方法检测是否存在异常值来确定是否使用KPCA将特征降维,使其能够在不同数据情况下都实现良好聚类;最后,利用改进麻雀搜索算法(ISSA)对支持向量机(SVM)进行参数寻优,并用寻优结果重新训练SVM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有较高的准确度,可以有效识别出电能质量扰动信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流配电网 电能质量 扰动识别 DBSCAN聚类 功率谱密度 核主成分分析 麻雀搜索算法 支持向量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蓝型油菜耐密性综合评价及其鉴定指标筛选 被引量:1
12
作者 熊洁 丁戈 +2 位作者 陈伦林 李书宇 宋来强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1-7,共7页
以从江西省油菜主产区收集到的109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密度条件下根茎粗、株高、角果层厚度、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角果数、结角密度、单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角粒重、单位角果皮面积、单株生物量、经济... 以从江西省油菜主产区收集到的109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材料,分析了不同密度条件下根茎粗、株高、角果层厚度、分枝数、主花序长、主花序角果数、结角密度、单株角果数、角果粒数、千粒重、角粒重、单位角果皮面积、单株生物量、经济系数、产量等性状的基因型差异,以各性状的耐密系数作为衡量耐密性的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聚类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法,对不同基因型油菜进行了耐密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油菜品种(系)各性状对密度的反应不同,基因型间差异显著。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将15个单项指标综合成7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可代表油菜耐密性86.62%的原始数据信息量。通过隶属函数法得到了各品种的耐密性综合评价值(D),并对D值进行聚类分析,将109个油菜品种划分为4种耐密类型。通过建立耐密性评价的数学模型进行了耐密性预测,筛选出角果层厚度、主花序角果数、角果粒数、单位角果皮面积、经济系数、产量等6个对耐密性有显著影响的指标,可作为油菜耐密性的鉴定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菜 耐密性 鉴定指标 综合评价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匝道合流数据的自动驾驶汽车安全性测试评价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李文礼 李超 +2 位作者 李中峰 易帆 李安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4-91,共8页
针对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场景不明确、评价模型主观性强等问题,研究了高速匝道汇入场景下的典型测试场景提取方法和自动驾驶汽车匝道汇入安全性客观评价方法。深入分析了匝道汇入功能场景下的逻辑场景要素,对自然驾驶数据中的自车速度、车... 针对自动驾驶汽车测试场景不明确、评价模型主观性强等问题,研究了高速匝道汇入场景下的典型测试场景提取方法和自动驾驶汽车匝道汇入安全性客观评价方法。深入分析了匝道汇入功能场景下的逻辑场景要素,对自然驾驶数据中的自车速度、车间距离、前车车速等逻辑场景要素进行聚类,得到两类典型的匝道汇入测试场景用于自动驾驶汽车的仿真测试。构建多层次自动驾驶汽车评价体系,引入基于自然驾驶数据的核密度估计模型来获取指标最优阈值,建立以最优阈值为参考序列、以层次分析法(AHP)和客观赋权法(CRITIC)为权重输入的灰色关联理评价模型,对自动驾驶汽车在汇入过程中的安全性进行客观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基于核密度估计的灰色关联理论模型评价结果与主观模糊综合分析模型的评价结果相似率达98.01%,验证了客观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测试评价 客观评价模型 聚类分析 核密度估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采煤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 被引量:3
14
作者 崔峰 李宜霏 +4 位作者 贾冲 陆长亮 何仕凤 张随林 田梦琪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85-96,共12页
【目的】深入了解声发射或微震能量分布所蕴含的概率学信息,对于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冲击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陕西大佛寺煤矿4号煤层40111工作面作为工程背景,运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相关方法进行分... 【目的】深入了解声发射或微震能量分布所蕴含的概率学信息,对于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的冲击危险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陕西大佛寺煤矿4号煤层40111工作面作为工程背景,运用物理相似模拟实验、理论分析、现场监测等相关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了声发射监测数据在回采过程中的演化规律,阐明了声发射能量概率分布呈现波动性的物理意义,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Gaussianminture model,GMM)及置信区间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指标模型,并由现场微震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回采过程中上覆岩层周期性垮落并伴随声发射能量的集中释放。总能量的概率密度函数呈现多自由度的非对称分布,通过对比残差平方和等多项拟合效果指标,确定高斯混合模型为最佳拟合模型。基于EM(expectation maximization)算法的GMM聚类分析,将声发射事件总能量分布划分为两类:高频低能型和低频高能型,其中低频高能型与冲击事件的突发性和高能量破坏特征一致。依据概率-能量梯度变化特征,对工作面开采过程中冲击危险性进行了评估。研究成果为采煤工作面冲击危险性评价提供了概率学上的创新思路,具有在冲击地压监测预警及后续防治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斯混合模型 概率密度分布法 聚类分析 冲击危险性评价 动力灾害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及细分行业的宁波市海洋产业空间演化及动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马广鹏 刘天宝 张贵祥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1-152,共12页
基于宁波市涉海企业工商登记数据,首先引入机器学习领域的文本分类算法识别各企业在海洋产业中的细分行业类别,进而通过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等分析1992—2022年宁波市海洋产业中各细分行业的空间布局与演化特征,并探究涉海企业选址... 基于宁波市涉海企业工商登记数据,首先引入机器学习领域的文本分类算法识别各企业在海洋产业中的细分行业类别,进而通过核密度估计和标准差椭圆等分析1992—2022年宁波市海洋产业中各细分行业的空间布局与演化特征,并探究涉海企业选址与全球化、地方化关联过程之间的逻辑关系,最后利用地理探测器分析影响海洋产业布局的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宁波市海洋产业各细分行业核心区数量增加,集聚核心区体系的规模秩序提升且趋于稳定,集聚程度均有提高,行业间的空间关联关系显现,各行业核心区与社会经济实体间存在稳固的匹配关系;②宁波市海洋产业集群化的过程是本地涉海企业参与全球化和地方化的过程,市场和制度环境优化促使要素配置水平提高,地方文化和企业家精神推动行业创新,经济活动嵌入社会网络后加强了行业空间集聚路径的依赖,区位条件的改变和专业化分工成为海洋产业空间布局调整的重要动力,经济全球化对涉海企业空间格局调整的灵活性具有深刻影响;③行政可达性、城镇化水平和交通便利程度是影响产业布局的重要因素,经济联系密切的产业在空间上相互影响,影响因素交互会加大对产业空间格局的解释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产业 机器学习 核密度分析 地理探测器 产业集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类簇合并的无参数密度峰值聚类算法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天娇 王胜景 袁永生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共8页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DPC)通过决策图直观地找到类簇中心进而完成聚类,是一种简单高效的聚类算法。然而,DPC算法的截断距离和类簇中心都是人为确定的,受主观影响较大,具有不确定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类簇合并的无参数密度峰值聚...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DPC)通过决策图直观地找到类簇中心进而完成聚类,是一种简单高效的聚类算法。然而,DPC算法的截断距离和类簇中心都是人为确定的,受主观影响较大,具有不确定性。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类簇合并的无参数密度峰值聚类算法(NDPCCM)。首先根据样本点两两之间的相似度的分布特征将其分为类内相似度和类间相似度两种类型,并利用类内相似度自动确定截断相似度,避免了人为设置参数;接着根据簇中心权值的下降趋势自动选择初始类簇中心,得到初始类簇;最后通过合并初始类簇对初步聚类结果进行优化,提高了聚类的准确性。在人工数据集和UCI真实数据集上,将所提算法与DPC、DBSCAN、K-means算法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无需输入参数就能够自动得到类簇,且聚类性能优于其他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分析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 初始类簇 类簇合并 相似度 聚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2021年青海玛多地震序列震源机制节面聚类确定发震断裂几何形态 被引量:2
17
作者 沈千贺 万永革 《地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1-250,共10页
地震断裂带形状是活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的重要资料。2021年发生的玛多地震序列提供了丰富的震源机制资料,为统计震源机制节面并估计玛多地震发震断层面形状提供了很好机会。文章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进行基于密度的聚类来确定断层的几... 地震断裂带形状是活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的重要资料。2021年发生的玛多地震序列提供了丰富的震源机制资料,为统计震源机制节面并估计玛多地震发震断层面形状提供了很好机会。文章对地震的震源机制资料进行基于密度的聚类来确定断层的几何形态。首先对收集到的玛多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解进行中心解求解,从而获得更为精准的数据,然后对其进行DBSCAN方法的聚类分析,得到断层的走向为113.5°,倾角为88.2°,通过震源机制反演应力场,并将应力场投影到断层上,得到断裂带的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分别为0.84和-0.79,剪应力强度较大,滑动角为-0.72°。结果表明玛多地震是发震断裂受NE-SW的挤压和NW-SE的拉张,形成了较大的剪切力,从而促使近东西的江错断裂发生左旋走滑错动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几何特征 震源机制 有噪声数据的密度聚类分析 2021玛多地震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优化可调Q因子小波变换的改进密度峰值聚类算法 被引量:1
18
作者 史曼曼 宋朝炀 张景祥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66-472,共7页
为提升时间序列的聚类精度,提出一种融合优化可调Q因子小波变换的改进密度峰值聚类(improved density peaks clustering based on optimal tunable Q-factor wavelet transform,OTQWT-IDPC)算法,该算法利用可调Q因子小波变换的能量优化... 为提升时间序列的聚类精度,提出一种融合优化可调Q因子小波变换的改进密度峰值聚类(improved density peaks clustering based on optimal tunable Q-factor wavelet transform,OTQWT-IDPC)算法,该算法利用可调Q因子小波变换的能量优化选择策略及改进粒子群优化算法确定的最佳Q因子分解时序信号,通过最优特征子带的能量、均值、标准差和模糊熵构建特征子空间,并采用主成分分析降低特征维度,以减少特征冗余。同时,考虑到距离较远而周围密集程度较大的K近邻样本对局部密度的贡献率,引入权重系数及K近邻重新定义DPC的局部密度,并利用共享最近邻描述样本间的相似性。在BONN癫痫脑电信号和CWRU滚动轴承数据集上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算法的聚类精度分别为95%、94%,且Jacarrd、FMI和F_(1)值指标均优于其他对比算法,证明了OTQWT-IDPC算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峰值聚类算法 可调Q因子小波变换 粒子群优化算法 主成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信念子簇切割的模糊聚类算法
19
作者 丁雨 张瀚霖 +1 位作者 罗荣 孟华 《计算机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28-1138,共11页
信念峰值聚类(BPC)算法是一种基于模糊视角的密度峰值聚类(DPC)算法的新变体,它用模糊数学的观点刻画数据的分布特征与相关性。但BPC算法的信念值计算主要基于局部数据点信息,未考察数据集整体的分布和结构,且原始的分配策略鲁棒性弱。... 信念峰值聚类(BPC)算法是一种基于模糊视角的密度峰值聚类(DPC)算法的新变体,它用模糊数学的观点刻画数据的分布特征与相关性。但BPC算法的信念值计算主要基于局部数据点信息,未考察数据集整体的分布和结构,且原始的分配策略鲁棒性弱。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信念子簇切割的模糊聚类算法(BSCC),所提算法结合了信念峰值和谱方法。首先,通过局部信念信息将数据集划分为众多高纯度子簇;其次,将子簇视作新样本,通过簇间的相似关系,利用谱方法进行割图聚类,从而耦合局部信息与全局信息;最后,将子簇内的点分配至子簇所在类簇以完成最终聚类。与BPC算法相比,BSCC在带有多子簇结构的数据集上具有明显优势,如在americanflag数据集和Car数据集上的准确率(ACC)分别提高了16.38个百分点和21.35个百分点。在合成数据集和真实数据集上的聚类实验结果表明,BSCC在调整兰德系数(ARI)、归一化互信息(NMI)和ACC这3个评价指标上整体优于BPC和其他7种聚类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类分析 密度峰值聚类 信念峰值聚类 谱聚类 信念子簇 子簇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侵蚀聚类
20
作者 杜明晶 吴福玉 +1 位作者 李宇蕊 董永权 《电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459-3471,共13页
基于密度的聚类是一种经典的聚类分析方法,它能够在不指定类簇数目的情况下发现非球形类簇.但真实复杂数据集中存在类簇边界模糊、数据密度不均、数据分布复杂等问题.当前,能够同时应对这三种问题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对此,本文从自然世... 基于密度的聚类是一种经典的聚类分析方法,它能够在不指定类簇数目的情况下发现非球形类簇.但真实复杂数据集中存在类簇边界模糊、数据密度不均、数据分布复杂等问题.当前,能够同时应对这三种问题的研究工作相对较少.对此,本文从自然世界的侵蚀现象中汲取灵感,提出侵蚀聚类(Erosion Clustering,EC)算法.本算法引入动态密度估计方法和侵蚀策略,逐层识别和剔除位于类簇边界上的数据,进而发现各个类簇潜在的核心区域;采用基于互可达图的聚类方法实现核心区域的聚类;设计基于局部密度峰值的分配方式完成边界数据的划分.在12个基准数据集上的实验结果表明,EC算法的聚类性能比7种对比算法分别在修正兰德指标、修正互信息、F1分数上平均提高了96%、53%和3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聚类 聚类分析 密度估计 局部密度峰值 互k近邻 侵蚀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