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DC的获取与DC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的表达
1
作者 李军 冯志华 +3 位作者 李光玉 牟丹蕾 王平忠 徐辉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05年第12期1066-1068,i0018,共4页
目的:证实体外诱导分化的人树突状细胞(DC)表面高效表达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C-SIGN),为进一步研究其在丙型肝炎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F 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黏附... 目的:证实体外诱导分化的人树突状细胞(DC)表面高效表达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DC-SIGN),为进一步研究其在丙型肝炎病毒传播中的作用奠定基础。方法:F i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黏附2 h后接种于完全培养液中,并加入rhGM-CSF、rhIL-4刺激分化,共培养7天,光镜及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以DC表面特异性标志DC-SIGN的特异性抗体进行荧光染色,检测DC-SIGN的表达。结果:经诱导产生的细胞具有典型的DC形态特征,高表达DC特异性标志物DC-SIGN。结论:GM-CSF与IL-4联合刺激PBMC可分化为DC,且高表达DC-SIGN,为后续研究DC-SIGN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细胞间黏附分子-3结合非整合素因子 丙型肝炎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SIGN基因在阿萨希毛孢子菌小鼠皮肤感染时的表达与调控 被引量:2
2
作者 王文岭 杨蓉娅 +4 位作者 郝震锋 敖俊红 赵逊 张洁 王聪敏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462-464,共3页
目的了解树突细胞C型凝集素(DC-SIGN)是否参与了皮肤毛孢子菌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方法25只BALB/C小鼠备皮后皮下接种3.2×107cfu/ml的阿萨希毛孢子菌悬液,分别于接种后1、3、7、14d处死小鼠,切取皮损,RT-PCR检测皮肤毛孢子菌感... 目的了解树突细胞C型凝集素(DC-SIGN)是否参与了皮肤毛孢子菌感染过程中的免疫应答。方法25只BALB/C小鼠备皮后皮下接种3.2×107cfu/ml的阿萨希毛孢子菌悬液,分别于接种后1、3、7、14d处死小鼠,切取皮损,RT-PCR检测皮肤毛孢子菌感染过程中DC-SIGN mRNA的表达,基因芯片技术观察免疫相关基因的改变。结果皮下接种后3、7、14d接种侧皮肤组织标本可扩增出DC-SIGN目的片段,而未接种侧皮肤组织标本均未扩增出DC-SIGN目的片段。补体C2、前列腺素EP4受体、肿瘤坏死因子诱导蛋白cg12-1(CG12-1)、干扰素诱导蛋白(Ifit3)、淋巴细胞抗原6复合物、CD53抗原、CD22抗原等下调。结论DC-SIGN参与了皮肤毛孢子菌的感染过程,它不仅抑制Th1型细胞免疫,而且可抑制前列腺素EP4受体及部分补体因子等,从而导致皮肤毛孢子菌感染的慢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孢子菌属 树突细胞C型凝集素 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4调控DC-SIGN表达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影响及与结核病发生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刘平 郭述良 罗永艾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3期1295-1298,共4页
目的研究IL-4调控树突状细胞特异性非整合素(dendritic-cell specific ICAM-3 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的表达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影响,以探讨DC-SIGN表达与结核病发生的关系。方法用不同剂量的IL-4(5、10、50、100、200ng/... 目的研究IL-4调控树突状细胞特异性非整合素(dendritic-cell specific ICAM-3 grabbing non-integrin,DC-SIGN)的表达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学功能的影响,以探讨DC-SIGN表达与结核病发生的关系。方法用不同剂量的IL-4(5、10、50、100、200ng/ml)调控DCs表面DC-SIGN的表达水平;根据加入IL-4剂量将DCs分为5ng/ml组和50ng/ml组,分别加入100ng/ml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结核杆菌H37Rv菌悬液共培养。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组DCs表型(CD11c、DC-SIGN、CD83、CD86、HLA-DR),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IL-12、IL-10含量,混合淋巴细胞培养法检测各组DCs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结果①IL-4能调控DC-SIGN的表达水平,并呈剂量依赖性,当加入IL-4的剂量由5ng/ml增加到50ng/ml时,DC-SIGN的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当IL-4的剂量由50ng/ml增至200ng/ml时,DC-SIGN的表达水平虽仍随IL-4剂量增加而增加,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表达不同水平DC-SIGN的DCs成熟度无显著差异(P>0.05)。③表达不同水平DC-SIGN的DCs加入LPS、H37Rv诱导后,培养液中IL-12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加入LPS诱导后培养液中IL-10含量也无显著差异(P>0.05),但DC-SIGNhigh-DCs加入H37Rv诱导后培养液中IL-10含量明显高于DC-SIGNlow-DCs(P<0.05)。④表达不同水平DC-SIGN的DCs加入LPS诱导后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C-SIGNhigh-DCs加入H37Rv诱导成熟后与DCs加入LPS诱导成熟后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相当(P>0.05),但DC-SIGNlow-DCs加入H37Rv诱导后刺激同种异体T淋巴细胞增殖能力明显低于其他3组(P<0.05)。结论DC-SIGNhigh-DCs加入H37Rv诱导后分泌IL-10水平明显高于DC-SIGNlow-DCs,但DC-SIGNlow-DCs加入H37Rv诱导后刺激T淋巴细胞增殖的能力明显降低。DC-SIGN表达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机体抗结核免疫应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结核 免疫应答 DC-SIGN IL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与DC-SIGN相互作用的荧光光谱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曹锐 臧红霞 +4 位作者 刘晓红 刘翔宇 成昌梅 苏晓东 赵玉芬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953-958,共6页
采用实验和理论化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这种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与传统"有机化学实验"相辅相成的研究策略,正在成为有机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法来研究小分子有机化合... 采用实验和理论化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这种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与传统"有机化学实验"相辅相成的研究策略,正在成为有机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利用荧光光谱分析法来研究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与蛋白底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利用先进的分子模拟软件,结合分子力学、量子力学和神经网络等方法与分子对接等理论化学手段,建立和优化相互作用的分子间形成复合物的空间构象,并且预测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稳定性.用荧光光谱分析法对12种小分子有机化合物与DC-SIGN(DC-specific ICAM-3 grabbing nonintegrin)之间的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与理论分子模型计算十分吻合.在这12种化合物中,1-脲基氨基甘露糖与DC-SIGN络合的效果最好.这一发现可能对研究新一代抗艾滋病药物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SIGN 甘露糖衍生物 分子间相互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可溶性DC-SIGN抑制未成熟树突状细胞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
5
作者 李慧杰 许天昱 +4 位作者 周嘉 朱玲燕 张丽芸 卢晓 陈政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44-548,共5页
目的研究可溶性DC-SIGN(s DC-SIGN)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 DC)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s DC-SIGN对im DC吞噬金葡菌的影响;ELISA检测s DC-SIGN分别与金葡菌、脂磷壁酸、脂多糖的结合;观察配体... 目的研究可溶性DC-SIGN(s DC-SIGN)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 DC)吞噬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的影响及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s DC-SIGN对im DC吞噬金葡菌的影响;ELISA检测s DC-SIGN分别与金葡菌、脂磷壁酸、脂多糖的结合;观察配体甘露聚糖、脂磷壁酸以及抗人DC-SIGN抗体1C6和4H3对s DC-SIGN与金葡菌结合的影响。结果 s DC-SIGN能抑制im DC对金葡菌的吞噬。s DC-SIGN与金葡菌结合,且呈Ca2+依赖性;以浓度依赖方式与脂磷壁酸结合,但不与脂多糖结合;s DC-SIGN与金葡菌的结合可被甘露聚糖、金葡菌磷壁酸和1C6、4H3阻断。结论 s DC-SIGN通过优先与金葡菌表面的一些糖成分结合而影响im DC膜表面DC-SIGN与金葡菌的结合,从而抑制了im DC对金葡菌的吞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DC-SIGN 树突状细胞 金黄色葡萄球菌 吞噬 结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