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锡林郭勒草原土壤水分时空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常帅 于红博 +4 位作者 张巧凤 李想 乌日汗 刘月璇 张鹏 《草学》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为研究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不同草原地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差异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和方差分析法对3种草原类型植被在2017年5-9月份的土壤水分及总储水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在剖面方向上,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关联度均在... 为研究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不同草原地区土壤水分的时空差异特征,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和方差分析法对3种草原类型植被在2017年5-9月份的土壤水分及总储水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在剖面方向上,草甸草原和荒漠草原土壤水分关联度均在中层与深层达到最高值,分别为0.7250和0.7865,典型草原土壤水分关联度最高值在表层与深层,数值为0.8071。2)在不同时间尺度上,不同草原类型土壤水分的关联度存在差异性。以植被生长初期5月份为参考序列,草甸草原土壤水分变化趋势为降低-上升的动态变化,典型草原土壤水分关联度则呈现降低-升高-降低的变化趋势,荒漠草原则与典型草原呈现相反的动态变化特征。3)从同一月份不同草原类型来看,7-8月份荒漠草原的土壤总储水量与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的总储水量具有显著差异性,其余月份间均没有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原类型 土壤水分 灰色关联度 土壤储水量 时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刺槐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16
2
作者 常译方 毕华兴 +3 位作者 许华森 廖文超 蔡智才 王丹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227-232,共6页
在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刺槐林地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密度为1 400株/hm2与2 200株/hm2的刺槐林地分别代表研究区低密度和高密度的刺槐林,并以裸地作为对照。通过设立固定样地,定位观测样地0—150cm土层的土壤水分,研究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 在晋西黄土区蔡家川流域刺槐林地调查的基础上,选择密度为1 400株/hm2与2 200株/hm2的刺槐林地分别代表研究区低密度和高密度的刺槐林,并以裸地作为对照。通过设立固定样地,定位观测样地0—150cm土层的土壤水分,研究不同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水分状况及时空变化规律,并以土壤水分亏缺度和补偿度研究试验区降雨对刺槐林地土壤水分补偿与恢复效应。结果表明:(1)低密度刺槐林年平均土壤储水量比高密度刺槐林年平均土壤储水量绝对值高7.49mm,且低密度刺槐林达到土壤适宜储水量的天数比高密度刺槐林多60d;(2)从土壤剖面的垂直方向看,高密度和低密度刺槐林对30—150cm土层土壤水分消耗量无明显差异,但高密度刺槐林对表层土壤(0—30cm)的消耗远大于低密度刺槐林;(3)综合考虑不同降雨强度下土壤水分恢复程度、降雨补偿土壤深度等指标,研究区高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水分亏缺相对较大,研究区自然降雨不足以充分补给土壤水分,而低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水分经降雨补给可恢复到较高的水平。总体来看,研究区低密度刺槐林地土壤水分状况较好,建议研究区刺槐林种植密度以不超过1 400株/hm2为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晋西黄土区 刺槐 土壤储水量 土壤水分亏缺度 土壤水分补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作物生长季农田土壤水分分区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赵秀兰 王桂玲 +1 位作者 邹立尧 沈能展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4年第1期6-10,共5页
依据对农田土壤水分状况的表征程度 ,确定了包括土壤水分常数、土壤蓄水量以及土壤蓄水量盈亏值三类共计 9个指标 ,对黑龙江省农田土壤水分盈亏状况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区。分区结果表明 ,整个生长季全省呈现西亏东盈中部正常的特点 ,且... 依据对农田土壤水分状况的表征程度 ,确定了包括土壤水分常数、土壤蓄水量以及土壤蓄水量盈亏值三类共计 9个指标 ,对黑龙江省农田土壤水分盈亏状况进行了较为客观的分区。分区结果表明 ,整个生长季全省呈现西亏东盈中部正常的特点 ,且依不同生长季时段和土层厚度有较大差异 ,为指导黑龙江省农业生产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作物生长季 农田土壤水分 分区研究 土壤水分常数 土壤蓄水量 土壤蓄水量盈亏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农田土壤蓄水量盈亏状况的垂直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赵秀兰 邹立尧 +1 位作者 沈能展 罗盛国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2年第2期147-151,共5页
以农田土壤水分实测资料为基础 ,依据农田土壤水分常数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创建了土壤蓄水量盈亏值指标。选择 3个典型站点研究黑龙江省农田土壤水分盈亏状况的垂直变化规律 ,结果为 :海伦从表层到 5 0 cm各个土层均为盈余 ,而且随深... 以农田土壤水分实测资料为基础 ,依据农田土壤水分常数与作物生长发育的关系创建了土壤蓄水量盈亏值指标。选择 3个典型站点研究黑龙江省农田土壤水分盈亏状况的垂直变化规律 ,结果为 :海伦从表层到 5 0 cm各个土层均为盈余 ,而且随深度的增加盈余先增加后下降 ,2 0 cm处为最高值 ;泰来的土壤水分从表层到 30 cm为增加 ,之后又下降 ,而且以 2 0 cm为界将盈余区与亏缺区划分开 ;总平均来看 ,宝清土壤水分随深度呈减少趋势 ,盈余减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 农田土壤 蓄水量 盈亏状况 垂直变化规律 生长阻滞湿度 田间持水量 凋萎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春玉米生长对持续干旱的响应机制 被引量:5
5
作者 蒋菊芳 王润元 +2 位作者 张凯 杨华 魏育国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6-233,共8页
干旱限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要科学解除干旱,需明确作物受旱开始时间和对干旱的响应机制。本文以春玉米“科河28号”为材料,设置正常灌溉和持续干旱两种处理,探求干旱区大旱年干旱发生发展过程中春玉米生长受限和干旱胁迫的早信号... 干旱限制作物生长发育和产量形成,要科学解除干旱,需明确作物受旱开始时间和对干旱的响应机制。本文以春玉米“科河28号”为材料,设置正常灌溉和持续干旱两种处理,探求干旱区大旱年干旱发生发展过程中春玉米生长受限和干旱胁迫的早信号、显著影响期及土壤水分阈值。结果表明:(1)捕捉大旱年干旱对田间指标影响的早信号,试验处理21 d叶片含水率开始减小,试验处理28 d影响株高和叶面积增长,试验处理32 d影响叶片干物质积累。(2)解除持续干旱产生不可逆影响的时间,株高、叶面积、各器官干物质积累和含水率分别在试验处理49、56、63 d和70 d;最小土壤贮水量为74.6、69.0、58.0 mm和56.5 mm,最大土壤水分亏缺量为30.4、37.8、47.2 mm和43.6 mm。(3)持续干旱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和含水率的影响,叶片>叶鞘>茎>穗,且持续干旱造成经济产出小。(4)持续干旱对田间指标的影响效果为:拔节期显著,抽雄期最大,乳熟期出现负增长。(5)持续干旱对产量构成的影响:与正常灌溉相比,果穗长减小70%,果穗粗减小45%,秃尖长增大33%,百粒重减小73%,株子粒重减小84%,理论产量减小85%。(6)干旱持续21 d是春玉米受旱早信号,49 d是影响不可逆期。春玉米三叶~七叶期和灌浆后期少灌水或不灌水对产量影响较小,拔节水、抽雄水是保障产出的关键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干旱 春玉米 生长指标 土壤贮水量 土壤水分亏缺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地区不同纬度带人工刺槐林土壤水分特征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郑郁 张霞 +2 位作者 辛向文 刘国彬 胡永红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8-12,共5页
为研究黄土高原地区人工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对陕北地区不同纬度带30a人工刺槐林林下土壤剖面水分条件进行研究,以期探索该区域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及相关因素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在40—5... 为研究黄土高原地区人工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变化特征,对陕北地区不同纬度带30a人工刺槐林林下土壤剖面水分条件进行研究,以期探索该区域刺槐林地土壤水分含量及相关因素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且在40—50cm深处出现水分显著降低的跃变点;淳化以北5个样地土壤水分均低于生长阻滞水分含量,存在不同程度的亏缺,处于砂壤带的榆林、神木以及轻壤带的绥德样地其土壤水分亏缺度均超过50%,呈严重亏缺;随着纬度的增加,土壤累积储水量与净降雨量均呈现降低的趋势,且两者的变化显著相关,说明不同的纬度带特征是造成土壤水分差异显著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 土壤水分 土壤储水量 水分亏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北地区干旱胁迫对冬小麦不同土壤中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影响与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5
7
作者 高佩 王怡宁 +3 位作者 吕海深 朱永华 王发信 崔雪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0-116,共7页
为探究不同干旱胁迫在各生育期中对冬小麦在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中生长发育的影响与差异,基于2022年五道沟水文实验站桶栽干旱试验,在冬小麦返青-拔节、拔节-抽穗、抽穗-乳熟期进行水分控制,设置轻旱、中旱、重旱3个胁迫水平及全生育期无... 为探究不同干旱胁迫在各生育期中对冬小麦在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中生长发育的影响与差异,基于2022年五道沟水文实验站桶栽干旱试验,在冬小麦返青-拔节、拔节-抽穗、抽穗-乳熟期进行水分控制,设置轻旱、中旱、重旱3个胁迫水平及全生育期无旱对照(CK),分析各生育阶段不同干旱胁迫对冬小麦在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中株高、耗水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与差异。结果表明:①两种土壤冬小麦各生育阶段受旱影响下,株高小于对照组,重旱对株高的抑制最显著,拔节-抽穗期受旱对株高造成持续抑制影响;收获时黄潮土各处理株高均低于砂姜黑土,但干旱影响下,黄潮土各生育阶段受旱组株高抑制水平均小于砂姜黑土。②两种土壤各生育阶段耗水量随干旱加重而减少,重旱减少趋势最显著,且耗水量减少均会使总耗水量低于对照组,但黄潮土各受旱组基于对照减少水平均小于砂姜黑土。③两种土壤随干旱加重减产加剧,砂姜黑土各处理组产量均大于黄潮土,但黄潮土返青-拔节期、拔节-抽穗期相比砂姜黑土有一定抗旱能力;抽穗-乳熟期,砂姜黑土抗旱能力优于黄潮土。④各处理砂姜黑土WUE均高于黄潮土,抽穗-乳熟期差距最显著,该生育阶段受旱对黄潮土冬小麦的影响比砂姜黑土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不同土壤 不同干旱程度水分胁迫 水分亏缺 调亏灌溉 亏缺灌溉 水分利用效率 差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区雨季后山地枣林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艾宁 宗巧鱼 +2 位作者 高金续 强大宏 刘长海 《植物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59-567,共9页
选取陕北延川县齐家山红枣试验基地枣林地、苹果林地和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坡位、不同坡向和不同整地方式的枣林地土壤水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研究区下坡位土壤水分最高,为14.19%;阴坡土壤水分... 选取陕北延川县齐家山红枣试验基地枣林地、苹果林地和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进行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研究,结果表明:①不同坡位、不同坡向和不同整地方式的枣林地土壤水分存在显著差异;其中,研究区下坡位土壤水分最高,为14.19%;阴坡土壤水分最高,为14.19%;水平阶整地枣林土壤水分显著高于原状坡。②研究区不同植被类型间土壤水分垂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枣林地土壤水分最高,为11.49%;[JP+1]不同植被类型0~100 cm土壤贮水量依次表现为枣林地(144.76 mm)>苹果林地(124.19 mm)>撂荒草地(72.20 mm)。③不同植被类型土壤贮水亏缺度存在差异。雨季前,0~20 cm土层亏缺度最小,平均亏缺度表现为撂荒草地>枣林>苹果林;雨季后,土壤水分亏缺度表现为撂荒草地>苹果>枣林,除枣林地外均高于雨季前土壤水分亏缺度。④雨季后,研究区3种植被类型0~20 cm土层土壤水分亏缺加剧;20~100 cm土层中,枣林土壤贮水补偿度为正值,土壤水分得到补偿,但最高仅为22.95%,枣林土壤水分仍处于亏缺状态并未完全恢复;苹果林地土壤贮水补偿度则为负值,表明土壤水分亏缺进一步加剧;撂荒草地土壤水分补偿度基本维持在0左右,土壤水分亏缺没有持续恶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陕北黄土区 枣林 土壤贮水量 土壤水分亏缺度 土壤贮水补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和盆地人工拧条林地土壤水分亏缺与补偿度特征研究
9
作者 彭猛 张进虎 +4 位作者 戎战磊 刘莹 张振平 张家欣 陈紫蕊 《节水灌溉》 2025年第10期42-48,共7页
土壤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区影响植被恢复的主导因子。为揭示高寒沙区拧条林地土壤水分亏缺与补偿度特征,以共和盆地为研究区,以成年拧条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水分野外定位监测(ZL6土壤水分检测系统),结合室内测定和数学计算,开展定量研... 土壤水分是干旱、半干旱区影响植被恢复的主导因子。为揭示高寒沙区拧条林地土壤水分亏缺与补偿度特征,以共和盆地为研究区,以成年拧条林为研究对象,基于土壤水分野外定位监测(ZL6土壤水分检测系统),结合室内测定和数学计算,开展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拧条林地土壤贮水量呈季节变化,生长季初明显高于生长季末,如6月剖面整体(0~160 cm)贮水量最高,达131.04 mm,8月降至96.61 mm,两者相差34.43 mm;②土壤贮水量随深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根据其变化特征将土壤层次划分为浅层(0~40 cm)、中层(40~120 cm)和深层(120~160 cm),其平均贮水量分别为10.78 mm、14.17 mm和10.10 mm;③土壤贮水亏缺度呈明显季节变化,8月剖面整体(0~160 cm)亏缺度最大,达552.89%,6月最小,达362.88%;土壤水分亏缺度随深度增加呈现减小趋势,浅层亏缺最为严重,平均亏缺度达50.73%,深层次之,达47.42%;④降雨对土壤层次的补偿度表现为,浅层土壤(0~10 cm)补偿度为正值(峰值7.53%),其余土层深度整体为负值(最小值-8.92%);在整个生长季成年拧条林土壤水分亏缺严重,建议通过降低栽植密度或平茬复壮等方式促进其持续稳定发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和盆地 拧条 土壤贮水量 水分亏缺 亏缺补偿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