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280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冠菌素诱导橡胶树次生乳管分化的形成层细胞CUT&Tag文库构建和初步分析
1
作者 张世鑫 葛立鑫 +5 位作者 吴绍华 晁金泉 杨署光 史敏晶 张华 田维敏 《热带作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010-2024,共15页
CUT&Tag技术是一种研究蛋白质-DNA互作的新方法,使用超高活性的新型pG-Tn5转座酶,在抗体引导下精准靶向切割目的蛋白附近的DNA序列,从而进行cDNA建库和测序分析。此技术在人类和动物研究中应用广泛,由于植物细胞结构特殊,该技术在... CUT&Tag技术是一种研究蛋白质-DNA互作的新方法,使用超高活性的新型pG-Tn5转座酶,在抗体引导下精准靶向切割目的蛋白附近的DNA序列,从而进行cDNA建库和测序分析。此技术在人类和动物研究中应用广泛,由于植物细胞结构特殊,该技术在植物研究中应用较少。在前期研究中,我们发现组蛋白乙酰化修饰参与茉莉酸诱导橡胶树次生乳管分化的调控,但其分子机制尚未阐明。本研究利用冠菌素(COR)诱导橡胶树萌条维管形成层分化次生乳管的实验系统,通过酶解法获取高质量的形成层区细胞原生质体,使用组蛋白H3乙酰化修饰抗体对次生乳管分化过程中发生组蛋白乙酰化修饰的区域进行原位识别,采用CUT&Tag技术成功构建COR处理橡胶树树皮形成层细胞的cDNA文库。对构建cDNA文库进行质检和测序分析,发现文库质量较好,并通过差异基因的GO和KEGG富集分析,发现生长素、类黄酮代谢和蛋白质泛素化等相关基因得到富集。本研究结果为使用CUT&Tag技术构建植物组织的cDNA文库提供操作方法,为解析组蛋白乙酰化修饰调控橡胶树次生乳管分化的分子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西橡胶树 次生乳管分化 维管形成层 原生质体 组蛋白乙酰化 cut&T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round response and failure mechanism of gob-side entry by roof cutting with hard main roof 被引量:1
2
作者 ZHU Heng-zhong XU Lei WEN Zhi-jie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7期2488-2512,共25页
This study is the result of long-term efforts of the authors’team to assess ground response of gob-side entry by roof cutting(GSERC)with hard main roof,aiming at scientific control for GSERC deformation.A comprehensi... This study is the result of long-term efforts of the authors’team to assess ground response of gob-side entry by roof cutting(GSERC)with hard main roof,aiming at scientific control for GSERC deformation.A comprehensive field measurement program was conducted to determine entry deformation,roof fracture zone,and anchor bolt(cable)loading.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SERC deformation presents asymmetric characteristics.The maximum convergence near roof cutting side is 458 mm during the primary use process and 1120 mm during the secondary reuse process.The entry deformation is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primary development stage,primary use stage,and secondary reuse stage.The key block movement of roof cutting structure,a complex stress environment,and a mismatch in the supporting design scheme are the failure mechanism of GSERC.A controlling ideology for mining states,including regional and stage divisions,was proposed.Both dynamic and permanent support schemes have been implemented in the field.Engineering practic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new support scheme can efficiently ensure long-term entry safety and could be a reliable approach for other engineering practi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ob-side entry by roof cutting ground response failure mechanism following mining states control hard main roof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telligent evaluation of mean cutting force of conical pick by boosting trees and Bayesian optimization
3
作者 LIU Zi-da LIU Yong-ping +3 位作者 SUN Jing YANG Jia-ming YANG Bo LI Di-yu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SCD 2024年第11期3948-3964,共17页
Conical picks are important tools for rock mechanical excavation.Mean cutting force(MCF)of conical pick determines the suitability of the target rock for mechanical excavation.Accurate evaluation of MCF is important f... Conical picks are important tools for rock mechanical excavation.Mean cutting force(MCF)of conical pick determines the suitability of the target rock for mechanical excavation.Accurate evaluation of MCF is important for pick design and rock cutting.This study proposed hybrid methods composed of boosting trees and Bayesian optimization(BO)for accurate evaluation of MCF.220 datasets including uniaxial compression strength,tensile strength,tip angle(θ),attack angle,and cutting depth,were collected.Four boosting trees were developed based on the database to predict MCF.BO optimized the hyper-parameters of these boosting trees.Model evaluation suggested that the proposed hybrid models outperformed many commonly utilized machine learning models.The hybrid model composed of BO and categorical boosting(BO-CatBoost)was the best.Its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was attributed to its advantages in dealing with categorical features(θincluded 6 types of angles and could be considered as categorical features).A graphical user interface was developed to facilitate the application of BO-CatBoost for the estimation of MCF.Moreover,the influences of the input parameters on the model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MCF were analyzed.Whenθincreased from 80°to 90°,it had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the increase of MC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ock cutting conical pick mean cutting force boosting trees Bayesian optim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特高含水后期生产气油比变化规律 被引量:1
4
作者 金贤镐 何金钢 +2 位作者 万建荣 郭军辉 刘笑莹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8-67,共10页
为了研究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特高含水后期生产气油比在正地饱压差条件下仍急剧上升且远高于原始溶解气油比的现象,利用油/气/水高压物性室内实验研究了溶解气油比和溶解气水比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单油层开发生产气油比全生命周期评价矿场... 为了研究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特高含水后期生产气油比在正地饱压差条件下仍急剧上升且远高于原始溶解气油比的现象,利用油/气/水高压物性室内实验研究了溶解气油比和溶解气水比的影响因素,开展了单油层开发生产气油比全生命周期评价矿场试验,通过增加“溶解气水比”参数修正了生产气油比的理论计算公式,利用修正后的理论生产气油比曲线分析并解释了生产气油比在水驱特高含水后期大幅上升和化学驱阶段大幅波动的主要原因,并开展了萨中开发区生产气油比变化趋势评价等研究。结果表明:注入水或聚合物溶液能够从饱和气体的原油中获取部分溶解气,实验测得萨中开发区的溶解气水比达到1.952~2.138cm^(3)/g;在单油层开发矿场试验阶段,正地饱压差下生产气油比仍随综合含水率的升高而增大,且在化学驱过程中也表现出了相同的变化规律;在实际生产气油比计算时需要考虑油和水中溶解气的共同影响,通过溶解气油比和溶解气水比建立生产气油比与综合含水率之间的关系,即对生产气油比的理论公式进行修正。因此,在特高含水后期生产气油比的分析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水中的溶解气的影响,才能对开发形势作出更准确的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田开发 特高含水后期 生产气油比 压力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煤机自适应截割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1
5
作者 王忠宾 李福涛 +3 位作者 司垒 魏东 戴嘉良 张森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6-311,共16页
自适应截割技术是实现采煤机智能化的核心技术,对提升煤矿开采效率、提高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开展了自适应截割技术的综述研究,重点探讨了其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根据核心功能和技术目标,将采煤机自适应截割技术划分... 自适应截割技术是实现采煤机智能化的核心技术,对提升煤矿开采效率、提高安全性和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开展了自适应截割技术的综述研究,重点探讨了其技术原理及应用现状。根据核心功能和技术目标,将采煤机自适应截割技术划分为记忆截割、透明地质、煤岩识别和自适应控制4个研究内容。记忆截割通过记录历史数据来优化采煤路径,透明地质利用综合探测技术获取实时地质信息,煤岩识别技术根据不同的识别原理,可以分为基于物理参数的间接法、基于视觉的直接法、以及探地雷达和超声波等基于波动特性的探测法,以实现煤岩界面或煤岩性质的精确识别,自适应控制则通过自动化调节采煤机的运行参数。这些技术从多个角度提升了采煤机的智能化水平。然而,由于煤层地质条件及恶劣开采环境的影响,现有技术在适应性和经济性方面存在一些局限性。因此,针对未来采煤机自适应截割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了以下建议:促进记忆截割、透明地质与煤岩识别技术的融合,以实现更高效的煤层信息获取;采用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以提高煤岩识别的准确度和可靠性;发展基于大数据分析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优化采煤机的运行策略,同时研究多领域协同仿真控制策略,以应对技术瓶颈并增强系统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截割 煤岩识别 记忆截割 透明地质 图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切果蔬褐变机理及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6
作者 王斌 林薇 袁晓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67-384,共18页
鲜切果蔬因具有方便快捷和干净卫生的优点而深受消费者欢迎,是一种新的果蔬消费形式,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果蔬经过鲜切加工后完整性丧失,鲜切果蔬在贮藏和销售期间切面很容易褐变,严重影响鲜切果蔬的商品性和保鲜期,制约鲜切果蔬产业... 鲜切果蔬因具有方便快捷和干净卫生的优点而深受消费者欢迎,是一种新的果蔬消费形式,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但果蔬经过鲜切加工后完整性丧失,鲜切果蔬在贮藏和销售期间切面很容易褐变,严重影响鲜切果蔬的商品性和保鲜期,制约鲜切果蔬产业的发展。阐释鲜切果蔬褐变发生机理,并总结抗褐变保鲜技术的研究进展,能为新型安全高效的抗褐变技术研发提供参考。本文从鲜切果蔬褐变类型、影响褐变的因素和防控思路等角度,系统综述了鲜切果蔬褐变发生机制和抗褐变技术研究现状,重点介绍了活性氧代谢和膜脂代谢在鲜切果蔬褐变中的潜在作用,以期为鲜切果蔬的褐变防控提供参考,降低鲜切果蔬产业中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果蔬 切面褐变 多酚氧化酶 膜脂代谢 抗褐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固持条件下切削参数对不锈钢铣削力及平面度影响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董庆运 陈光军 +1 位作者 王飞 谭斌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8-22,共5页
316不锈钢铣削过程中,存在发热严重、易粘刀、零件表面质量差等问题,使其在高精密场合的应用受到限制。利用冰固持装夹系统实现工件的温度控制,减小已加工区域和未加工区域的温度差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低温铣削试验研究。通过极... 316不锈钢铣削过程中,存在发热严重、易粘刀、零件表面质量差等问题,使其在高精密场合的应用受到限制。利用冰固持装夹系统实现工件的温度控制,减小已加工区域和未加工区域的温度差影响,并采用正交试验法进行低温铣削试验研究。通过极差分析和方差分析法对试验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切削参数对切削力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主轴转速n、切削深度a_(p)、进给速度v_(f);对平面度的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切削深度a_(p)、主轴转速n、进给速度v_(f),并得到试验参数范围内的切削力和平面度的最佳参数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固持 不锈钢 切削参数 切削力 平面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杨酸甲酯处理对鲜切马铃薯品质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
8
作者 杨杨 王欢 +3 位作者 马星月 王浩 王喜菊 韩育梅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28,37,共11页
为明确水杨酸甲酯(MeSA)对鲜切马铃薯品质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以‘冀张十二号’马铃薯为试材,对比了不同浓度(0.1、0.5、1.0、1.5、2.0 mmol/L)MeSA溶液浸泡处理对4℃贮藏条件下0~12 d内鲜切马铃薯L*值、硬度、菌落总数、淀粉和抗坏血... 为明确水杨酸甲酯(MeSA)对鲜切马铃薯品质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以‘冀张十二号’马铃薯为试材,对比了不同浓度(0.1、0.5、1.0、1.5、2.0 mmol/L)MeSA溶液浸泡处理对4℃贮藏条件下0~12 d内鲜切马铃薯L*值、硬度、菌落总数、淀粉和抗坏血酸含量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最适浓度处理组的促褐变酶活性、抗氧化酶活性、细胞氧化损伤和衰老程度以及抗病代谢相关指标。结果表明:MeSA溶液处理能够维持鲜切马铃薯的色泽、硬度、淀粉含量和抗坏血酸含量,并延缓微生物的生长,其中0.5 mmol/L处理组效果最显著,进一步分析发现贮藏过程中该组鲜切马铃薯的多酚氧化酶活性、过氧化物酶活性、离子渗透率和丙二醛含量显著下降,过氧化氢酶活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总酚含量、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和β-1,3-葡聚糖酶活性显著增加,0~6 h内StNPR1相对表达量显著提高。因此,MeSA在鲜切马铃薯品质控制方面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马铃薯 水杨酸甲酯 品质改善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061铝合金轴向超声振动辅助挤出切削性能研究
9
作者 皮云云 高崇金 苏开华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48,共7页
轴向超声振动辅助挤出切削(axial ultrasonic vibration-assisted extrusion machining,AUV-EM)是一种新型大塑性变形工艺,是轴向超声振动与常规挤出切削工艺(extrusion machining,EM)的结合。基于EM与AUV-EM两种加工方式,通过有限元仿... 轴向超声振动辅助挤出切削(axial ultrasonic vibration-assisted extrusion machining,AUV-EM)是一种新型大塑性变形工艺,是轴向超声振动与常规挤出切削工艺(extrusion machining,EM)的结合。基于EM与AUV-EM两种加工方式,通过有限元仿真软件Deform 2D对6061铝合金的切削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分析加工参数对制备6061铝合金切屑带材的影响规律,并在相同参数下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超声振动改变了主刀具和限制刀具的切削轨迹、刀屑间的接触状态等,使得切削温度、切削力与常规EM不同。主刀具和限制刀具切削工件的同时,沿着轴向超声振动,使得刀屑间的润滑条件改善、摩擦因数减小,最高切削温度降低。且主刀具X方向、组合刀具X方向、Y方向的平均切削力也均降低。随着切削速度和超声振幅的增大,轴向超声振动的改善效果逐渐减弱。此研究为AUV-EM加工参数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轴向超声振动 切削速度 超声振幅 切削温度 切削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绿阔叶林不同方式采伐32年后土壤种子库特征
10
作者 赵厚本 邹滨 +3 位作者 蔡继醇 周光益 王旭 李兆佳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86-1196,共11页
土壤种子库既是过去植被的基因记忆又是未来植被的发展趋势,对探究受干扰森林恢复过程的机制和未来演替方向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为揭示土壤种子库在森林恢复过程中的作用,该文以广东天井山林场皆伐(CC)和择伐(SC)32年后自然恢复的常绿... 土壤种子库既是过去植被的基因记忆又是未来植被的发展趋势,对探究受干扰森林恢复过程的机制和未来演替方向具有重要生态学意义。为揭示土壤种子库在森林恢复过程中的作用,该文以广东天井山林场皆伐(CC)和择伐(SC)32年后自然恢复的常绿阔叶林次生林为研究对象,以同地带未采伐(NC)常绿阔叶林为对照,研究不同方式采伐经32年恢复后对土壤种子库的影响。通过土壤种子萌发实验研究了不同方式采伐32年后林下土壤种子库的分布、密度、物种组成和多样性等特征,结合植被调查分析了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关系。结果表明:(1)不同采伐方式林下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均以草本为主,灌木次之,乔木最少;乔木和灌木的种子密度在不同采伐方式中依次为NC>CC>SC,其中NC显著高于CC和SC(P<0.05),CC与SC间无显著性差异;草本种子密度在不同采伐方式间无显著性差异。(2)土壤种子库中共发现43个植物物种,主要为阳生性植物物种,其中乔木7种,NC=CC>SC;灌木15种,NC>CC>SC;草本21种,CC>NC>SC。(3)乔木种子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在不同采伐方式中依次为NC>CC>SC;灌木和草本种子的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在不同采伐方式间大多无显著性差异。(4)不同采伐方式林下土壤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相似性都很低,种子库和地上植被的共有乔木4种,其中NC 3种、SC 1种,共有灌木2种,SC和CC各有1种,共有草本1种,仅在NC中出现。综上认为,常绿阔叶林采伐后经32年自然恢复土壤种子库中的种子密度、种数和多样性指数仍小于未采伐森林;土壤种子库不能支持受干扰森林的快速自然恢复。该研究结果为亚热带次生林的经营管理和人工促进恢复技术开发提供了科学基础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生态 地上植被 相似性 择伐 皆伐 多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长延缓剂处理对欧李根状茎扦插生根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穆霄鹏 牟小燕 +4 位作者 亓新亮 王晶 杨钰 张建成 王鹏飞 《植物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7,共10页
为研究不同生长延缓剂对欧李(Prunus humilis)根状茎扦插生根的影响,该研究以‘晋欧1号’根状茎为材料,测定3种生长延缓剂(烯效唑S_(3307)、多效唑PP_(333)、缩节胺DPC)处理下根状茎的生根率、发芽率、形态、营养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 为研究不同生长延缓剂对欧李(Prunus humilis)根状茎扦插生根的影响,该研究以‘晋欧1号’根状茎为材料,测定3种生长延缓剂(烯效唑S_(3307)、多效唑PP_(333)、缩节胺DPC)处理下根状茎的生根率、发芽率、形态、营养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内源激素含量等指标,以期筛选欧李根状茎扦插最适生长延缓剂及浓度。结果表明:S_(3307)(50 mg∙L^(-1))、PP_(333)(100 mg∙L^(-1))和DPC(100 mg∙L^(-1))均显著提高欧李根状茎生根率,由对照的22.16%分别提高到78.02%、57.10%和56.70%;还提高根状茎插穗在生根过程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及POD、SOD和CAT活性。此外,生长延缓剂促进根状茎插穗生长素(IAA)积累及其合成关键基因Ch TAA1、Ch TAA2和Ch YUC1的表达,同时抑制赤霉素(GA_3)、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T)合成,有利于欧李根状茎扦插生根。该研究结果为欧李根状茎扦插繁殖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李 根状茎扦插 生长延缓剂 营养物质 氧化酶活性 内源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轮机高温合金透平轮盘高效拉削刀具优化设计
12
作者 谢鸿 唐仕东 +3 位作者 向志杨 贠庆芳 杨德存 姜峰 《工具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3-116,共4页
针对燃气轮机高温合金透平轮盘的拉削加工难点,通过切削力分析与模拟仿真,对拉刀结构、前角、刃口圆弧半径R1与刃口圆弧半径R2、切屑厚度进行优化设计,达到降低拉刀磨损速度、提高透平轮轮槽拉削质量稳定性的目的。
关键词 高温合金透平轮盘 拉削 硬质合金可转位拉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刀具前刀面织构倾斜角度对切削AISI 304的影响
13
作者 周亮 邹平 杨振宇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8,共9页
为探索织构方向在改善刀具性能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首先分析了前刀面织构对切削力的影响以及织构倾斜角对衍生切削的影响机理.其次采用激光加工方法在前刀面制备了具有不同方向的织构.从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磨损、工件表面粗糙度和... 为探索织构方向在改善刀具性能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首先分析了前刀面织构对切削力的影响以及织构倾斜角对衍生切削的影响机理.其次采用激光加工方法在前刀面制备了具有不同方向的织构.从切削力、切削温度、刀具磨损、工件表面粗糙度和切屑形态方面比较了织构刀具切削AISI 304的性能.结果表明,织构刀具性能由织构减小的刀-屑接触面积和织构造成的衍生切削共同决定.织构倾斜角度对衍生切削具有较大影响,具有较小织构倾斜角的织构刀具切削性能最优,相较于普通刀具,切削力、切削温度和工件表面粗糙度的最大降幅分别达到了13.2%,16.7%和3.7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织构刀具 织构排列方向 切削性能 衍生切削 AISI 30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柔性刀具冲击破煤能量演化及关键参数 被引量:1
14
作者 刘勇 张志康 +2 位作者 魏建平 徐向宇 郜英俊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65-974,共10页
为解决硬煤层卸压范围小、增透效果差等难题,基于水动力柔性刀具破煤卸压增透技术,在末端刀齿动能恒定时,优选末端刀齿质量与冲击速度组合,提高能量利用率和破煤效率。为此,开展了柔性刀具冲击破煤试验,分析了不同末端刀齿质量和冲击速... 为解决硬煤层卸压范围小、增透效果差等难题,基于水动力柔性刀具破煤卸压增透技术,在末端刀齿动能恒定时,优选末端刀齿质量与冲击速度组合,提高能量利用率和破煤效率。为此,开展了柔性刀具冲击破煤试验,分析了不同末端刀齿质量和冲击速度条件下煤体破碎质量和平均破碎深度;采用颗粒流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柔性刀具末端刀齿冲击破煤模型,分析了破煤过程中煤体能量和裂隙演化规律,揭示了末端刀齿质量、冲击速度对柔性刀具冲击破煤效果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末端刀齿动能恒定时,随着刀齿质量的减小和冲击速度的增大,煤体破碎质量和平均破碎深度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煤体张剪破碎区面积、总裂隙数和轴向主裂隙最深处距离煤体表面的长度均呈现先增加再降低的趋势;末端刀齿接触煤体后,刀齿动能迅速降低,主要转化为煤体可释放应变能和摩擦能,应变能的积聚释放导致大量裂隙在刀齿正下方生成,形成半圆状张剪破碎区,在张剪破碎区周边裂隙胶结薄弱处形成应力集中,裂隙贯通形成主裂隙向四周扩展;当末端刀齿动能为60.3 J时,刀齿冲击速度为38.8 m/s、质量为0.08 kg,煤体破碎效果最优。随着末端刀齿冲击速度的增大,单位时间内作用于煤体能量密度增大,但冲击力减小,导致煤体应变能峰值呈现先增大再降低的趋势,在应变能峰值最大时,煤体破碎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卸压增透 瓦斯抽采 柔性刀具 冲击破煤 能量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处理方式对鲜切莴笋品质及苯丙烷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
15
作者 胡生海 李勇 +2 位作者 魏丽娟 张蕊 李翠红 《西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86-893,共8页
为探究鲜切莴笋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鲜切莴笋品质及苯丙烷代谢相关酶的影响。将鲜切莴笋分别用5.0mg/L臭氧水(O_(3)水)和70mg/L二氧化氯(ClO_(2))杀菌处理5min后,用带孔盒装和抽真空进行包装,在常温下贮藏24h,研究不同... 为探究鲜切莴笋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鲜切莴笋品质及苯丙烷代谢相关酶的影响。将鲜切莴笋分别用5.0mg/L臭氧水(O_(3)水)和70mg/L二氧化氯(ClO_(2))杀菌处理5min后,用带孔盒装和抽真空进行包装,在常温下贮藏24h,研究不同处理方式对鲜切莴笋贮藏期微生物指标、品质指标以及苯丙烷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O_(3)水协同真空包装处理的鲜切莴笋菌落总数、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指标均未超标,抑菌效果最好(P<0.05)。而ClO_(2)协同真空包装能有效抑制鲜切莴笋褐变,维持其感官、维生素C、可溶性蛋白以及膳食纤维等品质,对诱导合成总酚和总黄酮效果最好,有效降低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显著促进鲜切莴笋苯丙氨酸裂解酶(PAL)和肉桂酸羟化酶(C4H)活性的上升(P<0.05)。ClO_(2)协同真空包装能有效提高鲜切莴笋的苯丙烷代谢途径相关酶的活性,产生更高水平的抗氧化次级代谢物,从而提高鲜切莴笋的抗氧化水平,保持鲜切莴笋品质,为鲜切净菜加工生产的营养性、安全性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切 莴笋 品质 苯丙烷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3Al2.5V钛合金切削加工刀具磨损及其影响仿真分析
16
作者 周兆锋 周晚林 +1 位作者 董小飞 宋树权 《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65-169,176,共6页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深入探讨了Ti3Al2.5V钛合金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磨损现象,该材料因其在航空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及加工挑战而受到高度关注。鉴于飞机部件需要具备卓越的疲劳耐久性,强调维持表面的完整性并通过精心选择加工参数实现此... 通过数值模拟方法深入探讨了Ti3Al2.5V钛合金在机械加工过程中的刀具磨损现象,该材料因其在航空行业中的广泛应用及加工挑战而受到高度关注。鉴于飞机部件需要具备卓越的疲劳耐久性,强调维持表面的完整性并通过精心选择加工参数实现此目标。随着加工的进行,刀具磨损会不断改变其几何形态,这一变化进而影响加工力、温度和应力等关键参数。为了定量分析刀具磨损对这些因素的影响,开发了一种有限元模型。研究结果不仅展示了刀具磨损对加工效率和质量的潜在影响,还为刀具的及时更换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外,通过优化加工参数,研究有望提高钛合金加工过程的整体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3Al2.5V 刀具 磨损 有限元 切削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易暗渠构建机的设计与试验
17
作者 周魏岩 张海滨 +3 位作者 王秋菊 齐忠军 梁玉成 陈爱慧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56-161,共6页
为适应白浆土土壤改良需求,解决排水沟边坡坍塌、杂草过度生长,以及地下排水系统排放率低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养分流失障碍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简易暗渠构建机。根据农业要求对整机结构和关键工作部件进行了设计,将推土铲优化设计成半... 为适应白浆土土壤改良需求,解决排水沟边坡坍塌、杂草过度生长,以及地下排水系统排放率低导致地下水位升高、土壤养分流失障碍等问题,设计了一种简易暗渠构建机。根据农业要求对整机结构和关键工作部件进行了设计,将推土铲优化设计成半径为550 mm半圆弧,选取侧切壳深度为350~600 mm,并通过田间试验验证了机具设计的合理性和可靠性。试验结果表明:当整机行驶速度为2.83 km/h、暗渠最小间距为7.50 m、作业深度为475 mm时,作业效果最佳;此时,土壤的水分含量为19.60%,达到了设计要求,可为白浆土机械化土壤改良提供可靠的技术装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建机 暗渠 推土铲 侧切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井切顶留巷底鼓机制及其防控 被引量:1
18
作者 华心祝 李琛 +3 位作者 刘啸 杨朋 陈登红 祁亚宝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55-968,共14页
沿空切顶巷道所处应力环境复杂、留巷服务期长,一次采动及留巷期间底鼓问题突出。以淮南丁集煤矿1462(1)轨顺切顶留巷条件为工程研究背景,建立离散元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得到一次采动至留巷稳定阶段底板非对称变形特征及其受力状态。构建... 沿空切顶巷道所处应力环境复杂、留巷服务期长,一次采动及留巷期间底鼓问题突出。以淮南丁集煤矿1462(1)轨顺切顶留巷条件为工程研究背景,建立离散元数值计算模型,分析得到一次采动至留巷稳定阶段底板非对称变形特征及其受力状态。构建一次采动至留巷稳定阶段两端固支二次超静定底板梁力学模型,并引入等效载荷概念求解得到了各分布力作用下底板挠度数学表达式,运用叠加原理推导出切顶留巷底板变形表达式。结合留巷条件,求得该巷道平均底鼓量为0.74 m,最大底鼓量为0.77 m,最大鼓起位置偏向采空区侧,距巷中1.15 m,计算结果与现场实测和数值计算结果较为吻合。依据所求得的底板变形表达式,分析了留巷底鼓影响因素,底鼓量与底板刚度的增加呈负指数减小,底板刚度在5~13 MN·m^(2)之间内变化时,巷道底鼓对其变化较为敏感;与底板载荷、支架载荷、煤帮载荷及应力集中系数λ均呈线性正相关,增长率分别为0.0826、0.0349、0.0272 m/MPa和0.007 m。基于对留巷底板受力变形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提出了“顶底互控、帮角加固、底板强化”的防控对策。工程实践表明,相较于留巷初期底板变形得以有效控制,底鼓降幅明显,所留巷道能够满足复用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鼓机制 沿空留巷 切顶卸压 底鼓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不同刈割次数对饲用甜高粱‘3701’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19
作者 再吐尼古丽·库尔班 张鸟 +3 位作者 王卉 胡相伟 赵云 冯国郡 《草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21-1829,共9页
为进一步提高饲用甜高粱(Sorghum bicolor)新品种‘3701’在乌鲁木齐的产量,提升饲草品质,研究两种刈割处理(1年刈割1次;1年刈割2次,分第1茬和第2茬)对饲用甜高粱产量、农艺性状、营养品质及饲用价值的影响,探索该品种在乌鲁木齐的最佳... 为进一步提高饲用甜高粱(Sorghum bicolor)新品种‘3701’在乌鲁木齐的产量,提升饲草品质,研究两种刈割处理(1年刈割1次;1年刈割2次,分第1茬和第2茬)对饲用甜高粱产量、农艺性状、营养品质及饲用价值的影响,探索该品种在乌鲁木齐的最佳刈割次数。结果表明:不同刈割次数下饲用甜高粱主要农艺性状、产量及营养品质均存在差异。刈割次数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株高、茎粗、叶面积、叶片数及含糖锤度的影响均极显著(P<0.05)。不同刈割次数下株高、茎粗、含糖锤度及叶片数均表现为年刈割1次>年刈割2次第1茬>年刈割2次第2茬,其中年刈割1次处理株高达到375.66 cm,含糖锤度达16.46%。产量在不同刈割次数之间差异均存在极显著水平,年刈割1次鲜草产量达到147.60 t·hm^(−2),比2次刈割总鲜草产量增加29.66%。饲用甜高粱不同部位的营养品质含量有差异,各营养品质的分布规律为叶片的粗蛋白质、粗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素含量均高于茎部,而茎部可溶性碳水化合物含量高于叶片。相对饲用价值年刈割1次时达到最高值(88.24%),除了总可消化营养物含量外干物质降解率、干物质摄入量、泌乳净能量及相对饲用价值在不同刈割次数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综上,从品种的产量、营养品质及饲用价值结合的角度考虑甜高粱‘3701’在乌鲁木齐宜采用蜡熟期1次性刈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用甜高粱 刈割 品质 产量 农艺性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点载作用下页岩岩屑史氏硬度尺度效应研究
20
作者 张立刚 李浩 +6 位作者 李庆龙 袁胜斌 刘照义 姬建飞 马媛媛 李钧儒 宋永扬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678-1686,共9页
由于页岩取心成本高,导致基于岩心的史氏硬度方法受到限制。为此,通过岩屑筛分、样品制备、点载试验,揭示了不同形状和尺寸下的岩屑极限压强变化规律,建立了岩屑−岩心史氏硬度转换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页岩岩屑形状分为块状、宽片状... 由于页岩取心成本高,导致基于岩心的史氏硬度方法受到限制。为此,通过岩屑筛分、样品制备、点载试验,揭示了不同形状和尺寸下的岩屑极限压强变化规律,建立了岩屑−岩心史氏硬度转换模型。试验结果表明:(1)页岩岩屑形状分为块状、宽片状、长条状及窄片状4种类型。(2)块状和宽片状岩屑的极限压强随着长轴、中轴和短轴尺寸的增大而减小,然后趋于稳定;窄片状和长条状岩屑无显著规律。(3)极限压强平稳段的初始尺寸长轴为8.2 mm、中轴为5.9 mm、短轴为3.2 mm,大于初始尺寸时结果有较强的稳定性。(4)岩屑的史氏硬度低于岩心的测试结果,二者具有较好的相关性,相关性系数达到0.9以上。该研究成果提供了一套低成本、实时的页岩史氏硬度评价方法和标准,能够为钻井优化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史氏硬度 页岩岩屑 岩屑形状 极限压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