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0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国际沉积学研究前沿和发展讨论——第37次国际沉积学家年会述评
1
作者 朱筱敏 王晓琳 +2 位作者 胡鑫 王祥 高子颉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5-704,共20页
2024年6月在英国阿伯丁召开的第37次国际沉积学家年会聚焦沉积学前沿领域,重点讨论了地球、生命与气候、前寒武纪环境、源-汇系统、河流与湖泊沉积、潮汐作用与浅海沉积、深水沉积、硅质碎屑成岩作用与储层表征、碳酸盐岩与蒸发岩、遗... 2024年6月在英国阿伯丁召开的第37次国际沉积学家年会聚焦沉积学前沿领域,重点讨论了地球、生命与气候、前寒武纪环境、源-汇系统、河流与湖泊沉积、潮汐作用与浅海沉积、深水沉积、硅质碎屑成岩作用与储层表征、碳酸盐岩与蒸发岩、遗迹化石学、火山与地球化学、行星沉积学、地热和能源转型、地震沉积学、人工智能和沉积学研究新方法与技术等学术前沿问题。会议强调了古气候研究在深-时全球变化中的重要性,提出高分辨率沉积记录重建古气候的新思路;强调构造活动、气候变化和沉积过程之间的耦合关系,依据多尺度地貌重建和沉积物通量模拟,揭示源-汇区搬运机制;强调细粒沉积物在深水环境中的搬运和沉积机制,提出基于机器学习的沉积相自动识别、储层预测和沉积过程模拟新方法等。基于这次年会的前沿动态综合分析,未来沉积学研究应关注和推进古气候与深-时全球变化、古地貌学与源-汇系统、深水沉积与细粒沉积学、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新技术等发展,服务国家能源战略目标,创建具有中国区域地质特色的沉积学理论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 深-时全球气候 古地貌学与源-汇系统 深水沉积与细粒沉积学 国际沉积学家年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海采矿沉积物羽流静水扩散特性试验研究
2
作者 刘泽霖 陈时平 +2 位作者 郑皓 吴翔 饶秋华 《矿冶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3-68,76,共7页
采用Fluent软件建立深海采矿车行走对海底沉积物扰动作用的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海底沉积物羽流产生机理,并开展海底沉积物羽流静水扩散的大型水槽试验,探明不同初始质量浓度下沉积物羽流扩散的形态特征和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海底沉... 采用Fluent软件建立深海采矿车行走对海底沉积物扰动作用的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海底沉积物羽流产生机理,并开展海底沉积物羽流静水扩散的大型水槽试验,探明不同初始质量浓度下沉积物羽流扩散的形态特征和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海底沉积物羽流主要由采矿车行走对海底沉积物扰动作用所致;不同排放质量浓度下沉积物羽流扩散的整体形态特征大致相同,可分为初始排放、初次沉降和扩散、反弹再沉降扩散3个阶段,而羽流扩散浓度经历了快速上升、快速下降、缓慢下降至稳定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海采矿 环境影响评价 海洋环境保护 采矿车 海底沉积物 悬浮物 羽流 大型水槽 静水试验 扩散 沉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海底扇发育演化特征
3
作者 吴佳男 李祥权 +4 位作者 丁梁波 张颖 解习农 左国平 彭志浩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7-227,共11页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今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高频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构成单元、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重建上始新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下海底扇的...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是当今世界深水沉积研究的热点。以东非鲁伍马盆地上始新统深水海底扇为例,综合利用钻井及三维地震资料开展高频层序格架下的沉积体系构成单元、沉积演化特征研究,重建上始新统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下海底扇的沉积及演化模式。结果表明:①研究区上始新统海底扇主要发育水道、溢岸及朵叶3种沉积结构单元,其中水道又可以分为限制性水道及半限制性单向迁移水道。②上始新统三级层序可划分为Ps1,Ps2及Ps3三个四级层序,其中Ps1层序发育限制性水道-朵叶复合体,Ps2层序发育半限制性迁移水道-朵叶复合体,Ps3层序发育朵叶复合体,这反映了海平面持续上升、海底地貌充填变迁、重力流能量衰减及底流作用相对增强背景下三级层序内的规律性旋回演化过程。③底流剥离重力流中的细粒物质在深水沉积体系北侧(顺底流一侧)堆积形成非对称的溢岸/漂积体正地形,进而限制水道或朵叶使之向南侵蚀或沉积,形成的上始新统深水沉积体系及沉积结构单元均表现出逆底流侧向单向迁移叠置样式。推测底流对重力流沉积储层具有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力流 底流 交互作用 沉积结构单元 单向迁移 深水沉积 海底扇 鲁伍马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海中建南盆地北部坳陷第四系单向迁移水道特征初探
4
作者 高远 孙鸣 +1 位作者 侯月明 易海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107-109,共3页
笔者等利用二维反射地震资料,对南海西北部中建南盆地北部拗陷的第四系地层中发育的单向迁移水道开展研究,描述了其内部形态和外部结构特征,分析水道发育的控制因素。认为该单向迁移水道是重力流和底流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具备了顺流单向... 笔者等利用二维反射地震资料,对南海西北部中建南盆地北部拗陷的第四系地层中发育的单向迁移水道开展研究,描述了其内部形态和外部结构特征,分析水道发育的控制因素。认为该单向迁移水道是重力流和底流交互作用的结果,其具备了顺流单向迁移、非对称结构、缺乏天然堤沉积和发育底流改造砂体等单向迁移水道的一般特征,也显示出了重力流下切能力较弱、缺乏阶段性的侵蚀—充填过程等特点。笔者等的研究为该地区进一步开展深水沉积的研究及寻找相关油气资源的岩性储集体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单向迁移水道 底流 深水沉积 中建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坎波斯盆地盐构造变形及其对盐上层系油气成藏的控制
5
作者 程涛 陶维祥 +2 位作者 李明刚 尹川 贾怀存 《海洋地质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5-64,共10页
大坎波斯盆地是含盐岩的富油气盆地,其盐下层系近年来获得了重大发现,而盐上层系则处于勘探低谷。为了明确盐上层系的勘探潜力,系统分析了盐构造变形对盐上层系地层结构、沉积演化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受盐构造变形控制,盐... 大坎波斯盆地是含盐岩的富油气盆地,其盐下层系近年来获得了重大发现,而盐上层系则处于勘探低谷。为了明确盐上层系的勘探潜力,系统分析了盐构造变形对盐上层系地层结构、沉积演化和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受盐构造变形控制,盐上层系由西向东发育滑脱盐筏带、底辟盐脊带和推覆盐墙带。盐构造变形限制和改造了盐上层系深水沉积,早期的盐构造变形一般对晚期的深水沉积起到溢出、导向和遮挡等局限作用,晚期的盐构造变形一般对早期的深水沉积起到底辟和截切等改造作用。盐构造变形为盐上层系油气成藏提供了圈闭和运移通道。滑脱盐筏带一般发育与盐岩滚动相关的构造-地层圈闭,主要包括滚动背斜圈闭、地层尖灭型圈闭和断层阻挡型圈闭;底辟盐脊带主要发育与盐岩上拱相关的构造圈闭,如盐顶背斜圈闭、盐侧翼遮挡圈闭和龟背斜圈闭。盐窗与长期处于开启状态的盐相关断层构成了油气运移的优势通道。该研究成果对指导大坎波斯盆地下一步油气勘探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构造变形 深水沉积 大坎波斯盆地 圈闭 运移通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美北部巴巴多斯增生楔生物气成藏特征及富集规律
6
作者 陶维祥 程涛 陈亮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65-276,共12页
近年来深水生物气勘探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之一。由于构造活动剧烈,增生楔的生物气成藏条件较为复杂,目前对该领域生物气富集规律以及主控因素方面缺乏系统认识。基于二维地震、钻井等资料,探讨了南美北部巴巴多斯增生楔生物气成藏条... 近年来深水生物气勘探已经成为油气勘探的热点之一。由于构造活动剧烈,增生楔的生物气成藏条件较为复杂,目前对该领域生物气富集规律以及主控因素方面缺乏系统认识。基于二维地震、钻井等资料,探讨了南美北部巴巴多斯增生楔生物气成藏条件,建立油气成藏模式,进一步揭示油气富集规律并指出有利勘探方向。研究表明:巴巴多斯增生楔自西向东依次发育西部坳陷带、中部隆起带和东部冲断带。西部坳陷带内厚层泥岩提供充足的生物气源;发育水道复合体、水道-堤岸复合体、水道-朵叶复合体以及朵叶等富砂微相,可作为有利储集体;构造圈闭和储层配置关系好;早期高幅断背斜长期处于油气优势汇聚区,有利于生物气高效聚集成藏。上新世以来受加勒比板块挤压影响,中部隆起带广泛发育泥底辟,形成大量泥底辟遮挡型圈闭,泥底辟持续活动至今,晚期泥底辟的活动导致生物气藏遭到破坏,晚期保存条件是生物气成藏与富集的关键因素。建立了生物气自生自储和下生上储的近源成藏模式。西部坳陷带生物气成藏条件较好,是有利的勘探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气 深水沉积 保存条件 成藏模式 增生楔 南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坝大库陡深水域测深装备研究
7
作者 孙征安 李启涛 +2 位作者 孙振勇 陈绪刚 胥洪川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6-142,共7页
在三峡、金沙江下游等高坝大库陡深水域测深应用中,常规单波束测深仪受测船姿态、延迟效应、波束角效应等影响,水下测深精度降低。为提高高坝大库陡深水域的测深精度,提出了一种声惯式一体测深装备设计方案,通过内置姿态传感器和应用超... 在三峡、金沙江下游等高坝大库陡深水域测深应用中,常规单波束测深仪受测船姿态、延迟效应、波束角效应等影响,水下测深精度降低。为提高高坝大库陡深水域的测深精度,提出了一种声惯式一体测深装备设计方案,通过内置姿态传感器和应用超宽带换能器,将姿态传感器和单波束换能器一体化,解决了姿态补偿和时间同步问题,并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降低了波束角效应的影响。在三峡、乌东德库区的近坝区开展了该测深装备的陡深水域测试研究,测试表明:各断面不同航次的吻合性较好,具有较高的内符合精度;在两个基准场上进行定点测试,水深测量相对偏差均为0.01%,定点高程中误差为0.11 m和0.07 m,满足SL 257-2017《水道观测规范》中对水深测量中误差的要求。研究成果可为高坝大库陡深水域水文泥沙监测技术能力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泥沙监测 高坝大库陡深水域 声惯式一体测深装备 姿态传感器 超宽带换能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丘陵山区水库沉积物-水界面磷源汇转换机制 被引量:2
8
作者 谭立贤 康得军 +3 位作者 刘成 朱利钊 申秋实 陈开宁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37-2147,共11页
以东南丘陵山区典型深水水库对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1a的原位调研,在主要水域内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磷的含量、赋存形态、间隙水剖面特征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 以东南丘陵山区典型深水水库对河口水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1a的原位调研,在主要水域内采集原位柱状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磷的含量、赋存形态、间隙水剖面特征以及沉积物-水界面交换通量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对河口水库表层沉积物总磷(TP)含量变化范围为(470.8~1012.3)mg/kg,平均值达到(688.4±186.48)mg/kg,呈现从上游至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下游坝前区域磷污染最为严重;沉积物中各形态磷含量大小顺序依次为:铝结合态磷(352.61mg/kg)>铁结合态磷(Fe-P)(98.10mg/kg)>闭蓄态磷(88.77mg/kg)>钙结合态磷(72.42mg/kg)>有机磷(33.38mg/kg)>可交换态磷(1.64mg/kg).全库沉积物总体表现为磷的释放源,其中,秋季释放风险最高,冬季大部分区域沉积物从磷释放的源转变为汇;全年平均静态释放通量和扩散通量分别为(0.81±2.34)mg/(m^(2)·d)和(2.15±3.47)mg/(m^(2)·d),2种方法所得全年磷释放量分别为1.92和3.67t,秋季释放量最大.铁结合态磷(Fe-P)的转化可能是控制沉积物-水界面磷源-汇转换的重要原因,由氧分层导致的沉积物厌氧及铁结合态磷(Fe-P)溶解释放将增加下层水体磷浓度,并在水体逆温后增加水柱总体磷浓度.在秋季大量磷释放之后,应更加关注随后的逆温对整个水体磷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源磷负荷 沉积物-水界面 磷通量 对河口水库 深水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汛期洪水资源化利用对三峡水库淤积影响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赵汗青 任实 +3 位作者 闫静 张成潇 刘志武 高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34-644,共11页
作为三峡水库诸多优化调度方式中的一种,洪水资源化利用对水库淤积的影响受到持续关注,开展针对场次洪水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水库淤积科学问题的认识,有望为调度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通过2013年以来的历史水文资料分析与... 作为三峡水库诸多优化调度方式中的一种,洪水资源化利用对水库淤积的影响受到持续关注,开展针对场次洪水的相关研究有助于进一步深化对水库淤积科学问题的认识,有望为调度工作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撑。通过2013年以来的历史水文资料分析与水沙运动数值模拟,探究了入库洪水的输沙过程以及洪水资源化利用对库区淤积与水库排沙的影响。结果表明:洪峰流量介于30000~55000 m 3/s的中小洪水是近年三峡入库洪水的主要形式,随着入库洪峰流量的增加,洪水的地区组成逐渐趋向于金沙江下游、嘉陵江共同主导;常年回水区淤积、水库排沙是“消化”入库泥沙的两种主要途径,且以前者的作用为主;针对Ⅰ-3类入库洪水,坝前起调水位Z 0的抬升或洪水资源化利用对水库淤积的影响主要在于造成了库区淤积的重分布,次要在于改变了水库的排沙作用,在Z 0≤150 m条件下,洪水资源化利用对水库淤积的影响相对较小;针对典型洪水,当武隆洪峰流量Q′WL与入库洪峰流量Q′RK的比值小于1/5(即Q′WL/Q′RK<1/5)且朱沱洪峰流量Q′ZT与北碚洪峰流量Q′BB的比值介于3/2和3之间(即3/2<Q′ZT/Q′BB≤3)时,在Z 0=145 m情景下,洪水量级的提高增加了约50%的入库沙量,而水库调度抬升的库水位不足坝前水深的5%,导致前者较后者产生了更加严峻的变动回水区淤积和水库排沙情势;随着嘉陵江的洪水输沙作用逐渐显著,变动回水区,尤其是嘉陵江与长江干流交汇口下游河道的淤积情势愈发明显,应当予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水库 洪水资源化利用 场次洪水 坝前起调水位 入库水沙体量 地区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及演化规律 被引量:1
10
作者 尹虎 屈红军 +3 位作者 孙晓晗 杨博 张磊岗 朱荣幸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45-155,共11页
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包括相标志、沉积微相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其沉积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 以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测井等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特征包括相标志、沉积微相类型等进行了研究,并揭示了其沉积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1)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三叠系长7油层组深水沉积的相标志包括:岩石中常见水平层理、鲍马序列、槽模沟模、滑动与滑塌构造、撕裂屑、泥包砾等沉积构造,含有深水双壳类和鱼类动物化石,粒度概率曲线中悬浮总体含量大且分选差,测井曲线上可见锯齿状、齿化箱形-钟形-指形、泥岩基线等特征。(2)研究区长7物源主要来自东北和南部2个方向,发育深湖—半深湖、湖底扇、浅湖沉积,湖底扇包括浊流和砂质碎屑流2种重力流类型,可进一步划分为重力流主水道、溢流沉积、重力流分支水道、分支水道间、朵叶体等微相。湖底扇主水道主要为砂质碎屑流沉积,分支水道和朵叶体主要为浊流沉积。(3)研究区长7沉积期,中南部主体发育深湖—半深湖、湖底扇沉积,东北部发育浅湖沉积;其中,东北方向发育4个湖底扇体,南部发育2个湖底扇体,半深湖/浅湖界线呈北西向延伸于延安—甘泉一带。长7^(3)亚段沉积期,深湖—半深湖范围最大,仅局部发育湖底扇;长7^(2)、长7^(1)亚段沉积期,湖底扇逐步增多,深湖—半深湖范围有所缩小,整体呈深湖—半深湖与湖底扇交互沉积态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标志 深水沉积 浊流 砂质碎屑流 湖底扇 长7 三叠系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地理学术论坛”第1—17期评述
11
作者 李新坡 郑秀娟 +3 位作者 朱筱敏 鲍志东 王媛 鲜本忠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2-508,I0001,I0002,I0003,共10页
以《古地理学报》中文版、英文版编辑部为主,联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国际古地理学会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同举办的“古地理学术论坛”,是促进古地理学创新发展、倡导开展公益学术讲座的学术交流平台。从2... 以《古地理学报》中文版、英文版编辑部为主,联合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岩相古地理专业委员会、国际古地理学会和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共同举办的“古地理学术论坛”,是促进古地理学创新发展、倡导开展公益学术讲座的学术交流平台。从2022年9月论坛开始至2024年1月共举办了17期,共计邀请21位专家学者(包括外国专家4位)在论坛作报告。报告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践和科技前沿,既有高屋建瓴的沉积古地理学综述,也有与油气勘探关系密切的沉积体系与沉积环境、源汇系统、层序地层学、深水沉积研究,以及与深时古环境重建有关的事件沉积、遗迹化石、古野火、碳酸盐沉积、构造古地理学研究,还包括铝土矿成因等矿产沉积学研究。总体看来,系列报告理论联系实践,既立足基础又关注前沿,受到学者们较高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地理学术论坛 沉积古地理 事件沉积学 源汇系统 层序地层学 深水沉积 碳酸盐岩 矿产沉积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北缘石炭系纳兴组事件沉积的发现及意义
12
作者 李楠 杨文光 +3 位作者 朱利东 刘陇强 周豫 刘强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65-2075,共11页
石炭系纳兴组事件沉积的发育对明确喜马拉雅北缘盆地属性和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石炭系纳兴组下部识别出典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并新发现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深水重力流主要包括滑塌沉积和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 石炭系纳兴组事件沉积的发育对明确喜马拉雅北缘盆地属性和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指示意义。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在石炭系纳兴组下部识别出典型深水重力流沉积,并新发现大量软沉积物变形构造。深水重力流主要包括滑塌沉积和砂质碎屑流沉积,浊流沉积发育有限。负载构造、火焰构造、液化砂岩脉和液化角砾岩的发育指示地震触发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综合区域地质背景,纳兴组深水重力流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特征表明石炭纪喜马拉雅北缘处于被动陆缘裂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重力流 软沉积物变形构造 纳兴组 石炭纪 喜马拉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气勘探开发中的沉积学创新与挑战 被引量:42
13
作者 孙龙德 方朝亮 +6 位作者 李峰 朱如凯 张云辉 袁选俊 贾爱林 高兴军 苏玲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9-136,共8页
根据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成效,梳理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对沉积储集层研究的需求,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近年来,中国沉积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建立跨重大构造期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新模式,扩... 根据沉积学研究进展及在实践中的应用成效,梳理未来油气勘探开发对沉积储集层研究的需求,并提出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和领域。近年来,中国沉积学研究取得多项重要成果:建立跨重大构造期沉积盆地岩相古地理与浅水三角洲砂体发育新模式,扩展了油气勘探领域;深水沉积砂体分布规律的新认识促使深水—超深水区与湖盆中心持续获得重大油气发现;深层—超深层储集层发育机理的新认识拓展油气勘探开发深度;富有机质页岩发育模式与非常规储集层研究新进展,促进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多尺度开发地质建模有效预测剩余油分布。沉积储集层研究的新技术与新方法为沉积学理论发展及其工业化应用提供了基础。未来沉积学研究中,应发展传统沉积学、创新细粒沉积学和非常规储集层地质学,为沉积原型盆地恢复、富有机质页岩富集区评价、有利储集层预测和有利目标区优选提供依据,推动沉积学不断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学 细粒沉积 深层—超深层储集层 深水沉积 非常规储集层 储集层构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沉积的动力学机制和响应 被引量:42
14
作者 王英民 王海荣 +3 位作者 邱燕 彭学超 张文明 李文成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95-504,共10页
深水环境动力机制极为复杂,重力(流)机制类型多样且可能呈有序演化。底流包括温盐循环驱动的底流、风驱底流,以及顺峡谷上下运动的潮汐底流等;而内波可能也为重要的地质营力。在这些机制或孤立、或互动作用下,深水环境发育的沉积物类型... 深水环境动力机制极为复杂,重力(流)机制类型多样且可能呈有序演化。底流包括温盐循环驱动的底流、风驱底流,以及顺峡谷上下运动的潮汐底流等;而内波可能也为重要的地质营力。在这些机制或孤立、或互动作用下,深水环境发育的沉积物类型、成因也极为复杂,它们具有重要的古气候、油气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动力学机制 沉积响应 重力流 等深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扬子地区上奥陶统五峰组观音桥段的深海成因 被引量:42
15
作者 徐论勋 肖传桃 +1 位作者 龚文平 何幼斌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26-732,共7页
通过对沉积速率与现代深海沉积速率的比较及古生态学、生物古地理学、海平面变化以及沉积特征综合的分析 ,认为观音桥段形成于深海环境中 ,且属深海等深流沉积。奥陶 -志留系之交广泛发生的高频火山事件可能是生物灭绝的主要和直接原因 ... 通过对沉积速率与现代深海沉积速率的比较及古生态学、生物古地理学、海平面变化以及沉积特征综合的分析 ,认为观音桥段形成于深海环境中 ,且属深海等深流沉积。奥陶 -志留系之交广泛发生的高频火山事件可能是生物灭绝的主要和直接原因 ,而火山事件、铱和碳同位素异常事件与志留纪初期缺氧事件在奥陶 -志留系之交的耦合作用可能是 H irnantia- Dalmanitina动物群的灭绝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山事件 上奥陶统 志留系 等深流 深海沉积 海平面变化 深海环境 古生态学 扬子地区 灭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中地区中晚奥陶世内波、内潮汐沉积 被引量:58
16
作者 高振中 何幼斌 +5 位作者 张兴阳 翟永红 胡云扬 杨海军 李新生 李勇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400-407,共8页
现代海底普遍发育由内波、内潮汐引起的深水牵引流 ,内波、内潮汐不仅可形成各种厘米级的深水牵引流沉积构造 ,还可建造千米级的大型沉积物波。这种大型沉积物波既可沿斜坡向下迁移 ,也可沿斜坡向上迁移。在古代地层记录中已发现各种厘... 现代海底普遍发育由内波、内潮汐引起的深水牵引流 ,内波、内潮汐不仅可形成各种厘米级的深水牵引流沉积构造 ,还可建造千米级的大型沉积物波。这种大型沉积物波既可沿斜坡向下迁移 ,也可沿斜坡向上迁移。在古代地层记录中已发现各种厘米级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单元 ,但尚未发现内波成因的大型沉积物波。塔中地区中上奥陶统碎屑岩段内发育内波及内潮汐形成的各种牵引流沉积构造单元。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 ,识别出 4种内波、内潮汐沉积微相类型及 5种基本垂向沉积层序。此外 ,通过地震剖面分析 ,在研究区中上奥陶统陆坡相中识别出顺坡向上迁移的大型沉积物波 ,该沉积物波的特征与现代海底发育的沉积物波的特征类似 ,运用内波理论可对其成因进行合理的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牵引流沉积 内波 内潮汐 沉积层序 沉积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庆地区长6深水沉积低渗透砂岩储层特征 被引量:33
17
作者 刘昊伟 郑兴远 +2 位作者 陈全红 郭艳琴 刘春燕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1-26,共6页
通过大量岩芯、铸体薄片、扫面电镜及物性资料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段砂岩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以深水浊积砂体为主的长6储层具有沉积物粒度偏细... 通过大量岩芯、铸体薄片、扫面电镜及物性资料分析,对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段砂岩的沉积特征、岩石学特征、孔渗特征、成岩作用类型、孔隙结构及孔隙类型等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以深水浊积砂体为主的长6储层具有沉积物粒度偏细、成分成熟度较低、结构成熟度中等的岩石学特点;储集空间主要是原生粒间孔隙和次生溶蚀孔隙,孔隙结构以中、小孔细喉型为主。研究区孔隙度与渗透率具有较好的正相关性,为一套典型的低孔、低渗到特低孔、特低渗的储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 致密 储层 深水沉积 浊积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浊积水道多点地质统计模拟——以安哥拉Plutonio油田为例 被引量:32
18
作者 张文彪 段太忠 +3 位作者 刘志强 苑书金 林煜 许华明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3-410,共8页
为对西非安哥拉Plutonio油田渐新统O73砂层组深水浊积水道分布进行模拟,基于浅层高频地震资料,对浅层水道沉积的形态特征及规模进行定量研究,通过相似性类比,用于指导油田深层单一水道砂体规模统计,然后建立定量化三维训练图像,最后利... 为对西非安哥拉Plutonio油田渐新统O73砂层组深水浊积水道分布进行模拟,基于浅层高频地震资料,对浅层水道沉积的形态特征及规模进行定量研究,通过相似性类比,用于指导油田深层单一水道砂体规模统计,然后建立定量化三维训练图像,最后利用多点地质统计学Snesim算法进行深水浊积水道分布模拟,并利用实钻井资料进行验证。研究表明:研究区浅层单一水道宽度、深度呈线性正相关关系,弯曲度与陆坡坡度呈指数负相关,单一水道砂体平均厚度13 m,平均宽度162 m。通过高精度梯度阻抗反演,提取浅层水道目标地质体作为深层水道定量化三维训练图像,采用Snesim算法进行随机模拟,深层浊积水道模拟结果忠实于井点数据,且水道砂体的平面形态、发育规模以及叠置关系具有受训练图像定量约束的特点,能够再现水道以及水道与天然堤间的空间结构与几何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浊积水道 多点地质统计模拟 浅水沉积 三维训练图像 渐新统 下刚果—刚果扇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学研究热点与进展: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综述 被引量:23
19
作者 朱筱敏 李顺利 +7 位作者 潘荣 谈明轩 陈贺贺 王星星 陈锋 张梦瑜 侯冰洁 董艳蕾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699-716,共18页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32nd IAS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于2016年5月23—2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综述研究表明,会议研究热点为陆相沉积环境、浅水沉积与滨岸潮汐、深水沉积与...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32nd IAS Meeting of Sedimentology)于2016年5月23—25日在摩洛哥马拉喀什召开,来自43个国家和地区的360余名学者参加了本次会议。综述研究表明,会议研究热点为陆相沉积环境、浅水沉积与滨岸潮汐、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碳酸盐与化学岩沉积、沉积过程与盆地分析、成岩作用与油气储集层等研究领域。会议主要研究进展表现为:波浪再悬浮作用(wave resuspension)与异重流(hyperpycnal flows)是陆架边缘斜坡快速进积的主要因素;海啸发生周期为14~35ka,后积层理(backset-bedding)为海啸沉积识别标志;海底滑坡多由海底地震、天然气水合物泄露等触发,其块状搬运沉积物(MTD)包括滑塌头部、滑动底面、滑塌主体以及滑塌后期浊流沉积;玄武岩等基岩的风化作用提供硅与富镁碱性水,有利于菱沸石与白云石的形成;受构造作用影响,隆起剥蚀区与沉积区可互为转化;物源性质、供给量及搬运或分散过程控制了沉积面貌(源汇系统);构造活动直接控制可容纳空间变化、地貌变化、源区剥蚀速率、沉积物供应速率等。最后,本文对比了中外沉积学发展差异,讨论了中国沉积学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32届国际沉积学会议 研究热点 陆相沉积环境 滨岸与浅水沉积 深水沉积与事件沉积 碳酸盐沉积 沉积过程与盆地分析 成岩作用与油气储集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38
20
作者 吴嘉鹏 王英民 +4 位作者 王海荣 李华 彭学超 邱燕 李冬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110-1120,共11页
重力流和底流是深水环境下的两大基本流动体制,对二者交互作用的研究是当前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薄弱环节。底流及底流改造沉积物在岩芯上具有上部侵蚀面、双泥层、牵引流成因的各种层理等识别标志;底流成因的漂积体在剖面上呈现透镜状单... 重力流和底流是深水环境下的两大基本流动体制,对二者交互作用的研究是当前沉积学研究的前缘和薄弱环节。底流及底流改造沉积物在岩芯上具有上部侵蚀面、双泥层、牵引流成因的各种层理等识别标志;底流成因的漂积体在剖面上呈现透镜状单元、迁移性特征及波状发射等地震反射特征。本文通过综述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研究成果,认为依据某段地质时期内深水盆地中主导沉积机制的不同,将重力流与底流的交互作用分为以下4种表现形式:①底流对前期重力流沉积进行改造;②重力流对前期底流沉积进行改造;③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主导同一地区的沉积以及④底流与重力流同时作用于沉积物。相对海平面变化、气候(冰期—间冰期)变化、构造活动、地形地貌等因素,主要通过影响重力流与底流机制的相对强度大小,控制深水重力流与底流交互作用的进行。中国南海具有重力流与底流交互沉积的优越地质条件,发育有单向迁移水道、沉积物波等特色沉积记录。加强现今海流观测,对于南海底流循环格架的建立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水沉积 重力流 底流 等深流 交互作用 沉积物波 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