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调驱性能
1
作者 徐辉 高源 +4 位作者 董雯 王业飞 宋倩 巩锦程 丁名臣 《油田化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9-355,共7页
微胶囊聚合物能够实现组分的缓慢释放增黏,避免配注过程中岩石孔喉剪切和水中还原性离子对聚合物溶液黏度影响。为明确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释放调驱性能和驱油适应性,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开展了破壳前、后微胶囊聚合物驱油... 微胶囊聚合物能够实现组分的缓慢释放增黏,避免配注过程中岩石孔喉剪切和水中还原性离子对聚合物溶液黏度影响。为明确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动态释放调驱性能和驱油适应性,在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开展了破壳前、后微胶囊聚合物驱油实验,对不同驱替阶段剩余油分布进行CT扫描。研究结果表明,质量浓度为1850 mg/L的微胶囊聚合物破壳前初始黏度(0.7 mPa·s)较低,高温下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破壳,破壳20 h后黏度显著升至32.0 mPa·s。将微胶囊聚合物以破壳前和破壳后两种状态注入岩心驱油,开始注聚合物时(0~0.5 PV),破壳后体系的注入压力大于破壳前体系的;注聚合物后期(0.5~1.0 PV),破壳后体系的注入压力小于破壳前体系的。这说明以破壳前状态注入的微胶囊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确实能够发生动态破壳,引起注入压力的显著升高。破壳前体系驱油能力强于破壳后体系,均质和非均质岩心中采收率分别为43.5%、50.5%和39.0%、44.5%。破壳前体系初始黏度低,能够更好地进入岩心深部释放驱油,岩心中后部残余油饱和度更低;而破壳后体系受运移能力以及剪切降解的影响主要驱替岩心前部原油,岩心中后部残余油饱和度更高,这也是破壳前体系提高采收率幅度高于破壳后体系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胶囊聚合物 调驱性能 采收率 剩余油分布 CT扫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预组装核壳相变调驱剂的性能评价及其在胡尖山油田的应用
2
作者 朱向前 王潜龙 +4 位作者 钱雄涛 杨凯澜 安然 董传宾 白肪放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58,共6页
针对长庆胡尖山油田延9低渗透储层长期注水后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常规封堵药剂无法有效封堵的问题,研制了一种预组装核壳相变调驱剂(简称TSAD调驱剂)。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旋转黏度仪、模拟封堵实验装置,对TSAD调驱剂的粒径分布、... 针对长庆胡尖山油田延9低渗透储层长期注水后形成水流优势通道,常规封堵药剂无法有效封堵的问题,研制了一种预组装核壳相变调驱剂(简称TSAD调驱剂)。采用动态光散射粒度分析仪、旋转黏度仪、模拟封堵实验装置,对TSAD调驱剂的粒径分布、相变时间影响因素、环境适应性能、封堵性能进行实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TSAD调驱剂相变不受水质的pH值和矿化度影响;可实现宽窗口相变7~15 d,满足在线深部调驱需求;注入0.1 PV不同质量分数的TSAD调驱剂后,水相封堵率最高可达85.23%,油相封堵率小于10%,可以实现“堵水不堵油,堵而不死”的效果。在胡X-XX井组开展了TSAD调驱体系矿场试验,调驱后井组综合含水率下降4.2%,日增油3.28 t,半年累积增油600 t。该技术为胡尖山延9高含水油藏控水增油提供了一套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调驱剂 预组装 在线调驱 深部堵水 提高采收率 低渗透油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低界面张力纳米微球调驱剂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陈世军 潘智杰 +2 位作者 杨继刚 吕伟 李谦定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2-69,共8页
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调驱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驱油材料,在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取得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使用的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功能主要以封堵为主,存在单体固含量低、水溶液吸水膨胀速度过快、驱油和降低表界面张力功能较差等问题... 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调驱剂作为一种新型的纳米驱油材料,在油田提高采收率方面取得了广泛应用。但是,目前使用的聚丙烯酰胺纳米微球功能主要以封堵为主,存在单体固含量低、水溶液吸水膨胀速度过快、驱油和降低表界面张力功能较差等问题。利用反相乳液聚合法,以白油为油相,2-丙烯酰胺-2-甲基丙磺酸(AMPS)、丙烯酰胺(AM)混合单体为水相,油酸/双子聚醚/OP-10混合表面活性剂为乳化剂,根据三元相图确定油相/乳化剂/水相三相的最佳配比(质量分数)为33.93%/24.87%/41.2%,以甲叉双丙烯酰胺(MBA)作为交联剂,在35℃利用氧化-还原剂聚合获得了既具有封堵功能,又具有超低表界面张力、高洗油效率的新型纳米微球调驱剂。工艺优化实验确定最佳的合成条件为单体配比m(AM)∶m(AMPS)为8∶1,交联剂质量分数为0.1%,氧化-还原剂质量分数为0.3%,搅拌速度为450 r/min。对聚合物纳米微球进行表征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其固含量为20.1%,粒径为54 nm,纳米微球封堵率可达95.1%,用其0.2%的水溶液测得界面张力为0.332 mN/m,洗油效率高达89.13%,为实施油田调驱提供了一种新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纳米微球 反相乳液聚合 调驱 封堵率 洗油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熟化程度的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及驱油性能 被引量:2
4
作者 元福卿 宋倩 +1 位作者 季岩峰 李海涛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88-295,共8页
聚合物在注入地层过程中受到的物理、化学降解严重,黏度损失大。为了减少聚合物注入过程产生的黏度损失,提出不完全熟化聚合物驱油技术。在70℃下,通过改变机械搅拌器的搅拌时间,制得具有不同黏度和熟化程度为60%~100%的聚合物体系;基... 聚合物在注入地层过程中受到的物理、化学降解严重,黏度损失大。为了减少聚合物注入过程产生的黏度损失,提出不完全熟化聚合物驱油技术。在70℃下,通过改变机械搅拌器的搅拌时间,制得具有不同黏度和熟化程度为60%~100%的聚合物体系;基于宏观和微观模型对不同熟化程度聚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渗流规律及驱油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完全熟化聚合物,不完全熟化聚合物体系具有更好的黏弹性,可更好地动用残余油、提高微观驱油效率;不完全熟化聚合物体系可以建立更高的阻力系数和残余阻力系数,经多孔介质剪切后可以保留更高的有效驱替黏度;聚合物熟化程度过低不利于聚合物进入油藏深部,60%熟化程度聚合物体系堵塞主要发生在靠近填砂管注入端0—1/5处,而80%和100%熟化程度聚合物体系堵塞主要发生在靠近填砂管注入端1/5—2/5处;相对于水驱,60%、80%及100%熟化程度聚合物宏观驱油的采收率增幅分别为26.2百分点、29.0百分点和23.3百分点,微观驱油的采收率增幅分别为37.3百分点、44.9百分点和36.0百分点。对于非均质油藏,由于不完全熟化聚合物残留的未溶解胶团颗粒具有良好的封堵调驱性能,提高了低渗透层的吸液量,扩大了波及体积,从而提高了低渗透层的采收率。研究结果可为不完全熟化聚合物驱油现场试验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熟化程度 渗流特性 封堵 调驱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 被引量:70
5
作者 赵福麟 王业飞 +2 位作者 戴彩丽 任熵 焦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6-89,101,共5页
根据聚合物驱和聚合物驱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聚合物驱后地层残留聚合物的再利用、深部调剖、高效洗油3项提高采收率技术。地层残留聚合物的再利用技术由絮凝技术和固定技术组成,利用地层残留聚合物封堵高渗透层,提高水驱的波及系数;深... 根据聚合物驱和聚合物驱后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聚合物驱后地层残留聚合物的再利用、深部调剖、高效洗油3项提高采收率技术。地层残留聚合物的再利用技术由絮凝技术和固定技术组成,利用地层残留聚合物封堵高渗透层,提高水驱的波及系数;深部调剖技术对残留聚合物再利用后的地层进行补充调剖,进一步提高水驱的波及系数;高效洗油技术既弥补了聚合物驱机理的不足,也弥补了聚合物不可入孔隙体积所损失的那部分波及系数。地层残留聚合物再利用的矿场试验效果证实了该技术对注聚油田的适应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 提高采收率 深部调剖 驱油 矿场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20
6
作者 熊生春 王业飞 +4 位作者 何英 任熵 焦翠 戴彩丽 赵福麟 《断块油气田》 CAS 2005年第3期38-40,共3页
针对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后恢复水驱,含水率上升迅速的实际情况,研究了4种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通过填砂管平行流动试验,分高、低渗透率模拟油藏非均质性条件,分析研究了各渗透层采收率的变化,对聚合物驱后的4种提高采收率方法进... 针对孤岛油田聚合物驱后恢复水驱,含水率上升迅速的实际情况,研究了4种聚合物驱后提高采收率的方法。通过填砂管平行流动试验,分高、低渗透率模拟油藏非均质性条件,分析研究了各渗透层采收率的变化,对聚合物驱后的4种提高采收率方法进行了室内研究。并针对孤岛油田的具体条件,对所使用的4种外加剂的用量进行优化。研究表明:聚合物驱后,继续注入少量外加剂能有效地提高后续水驱的波及系数和洗油效率,提高原油采收率。同时外加剂的过量使用会导致采收率的降低,对外加剂用量的优化能最大幅度的提高地层采收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岛油田 采收率 填砂管平行流动 聚合物驱后 高效洗油剂 波及系数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交联聚合物微凝胶调驱剂的应用性能 被引量:26
7
作者 朱怀江 朱颖 +2 位作者 孙尚如 刘玉章 唐金星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15-118,共4页
预交联聚合物微凝胶是一种介于聚合物和预交联凝胶颗粒之间的新型调驱剂 ,用反相乳液聚合制备 ,通过调节反相剂种类和用量 ,可控制其吸水溶胀过程。该调驱剂为具有较高化学稳定性的微米级软性颗粒 ,兼备“变形虫”特征。本体凝胶和预交... 预交联聚合物微凝胶是一种介于聚合物和预交联凝胶颗粒之间的新型调驱剂 ,用反相乳液聚合制备 ,通过调节反相剂种类和用量 ,可控制其吸水溶胀过程。该调驱剂为具有较高化学稳定性的微米级软性颗粒 ,兼备“变形虫”特征。本体凝胶和预交联凝胶颗粒不能进入多孔介质 ,但在油携带下 ,未溶胀的微凝胶 (粒径为 5~ 13 μm)能进入渗透率为 0 .4~ 10D的多孔介质 ;溶胀后微凝胶的粒径可达 2 0~ 60 μm ,其运移能力与多孔介质的孔喉直径和颗粒的变形特征等有关。这种调驱剂可大幅度调整油藏的渗透率并具有较高的提高采收率能力。图 5表 1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 预交联 调驱 反相乳液聚合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丙烯酰胺类反相微乳液聚合研究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23
8
作者 王磊 张建强 +2 位作者 李瑞冬 冯岸洲 张贵才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58-463,共6页
分析总结了丙烯酰胺类反相微乳液聚合的基本理论和工艺方法,介绍了国内外聚丙烯酰胺类水凝胶微球在调剖堵水和驱油中的应用现状,指出了该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和当前的研究热点。
关键词 反相微乳液聚合 聚丙烯酰胺类 水凝胶 微球 调剖堵水 驱油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驱后凝胶复合体系调驱技术及应用 被引量:17
9
作者 肖建洪 姜娜 +1 位作者 马辉 陈辉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8-80,共3页
为提高凝胶体系对聚合物驱后高渗透地层的深部调驱效果,开发了由聚丙烯酰胺乳液、无机颗粒和Cr3+交联剂组成的凝胶复合体系。通过室内成胶实验,优选出了适合现场施工的6号和7号配方。室内封堵实验表明,在高渗透岩心中,注入7号配方的凝... 为提高凝胶体系对聚合物驱后高渗透地层的深部调驱效果,开发了由聚丙烯酰胺乳液、无机颗粒和Cr3+交联剂组成的凝胶复合体系。通过室内成胶实验,优选出了适合现场施工的6号和7号配方。室内封堵实验表明,在高渗透岩心中,注入7号配方的凝胶复合体系后,再驱8倍孔隙体积水,封堵率高达98.6%,说明该体系可以到达岩心深部发挥调驱作用,且7号配方的封堵效果优于6号配方。利用7号配方的凝胶复合体系对6个井组进行调剖后,注水井油压上升了1.8MPa,对应油井见效高峰时含水率下降了6.9%,累积增产原油1.1305×104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胶体系 复合体系 调驱技术 聚合物驱 聚丙烯酰胺乳液 应用 CR^3+ 调驱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聚合物微球在中渗高含水油田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22
10
作者 王鸣川 朱维耀 +1 位作者 王国锋 王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5-108,共4页
为了提高非均质中渗高含水油藏的驱油效率和经济效益,室内实验研究和油田现场一年期试验研究发现,纳米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注入能力和深部逐级调堵能力;注纳米聚合物微球的一年中,产油量增加了0.21×104m3,油田综合含水率下降了1.... 为了提高非均质中渗高含水油藏的驱油效率和经济效益,室内实验研究和油田现场一年期试验研究发现,纳米聚合物微球具有良好的注入能力和深部逐级调堵能力;注纳米聚合物微球的一年中,产油量增加了0.21×104m3,油田综合含水率下降了1.2%,全年可盈利200.91万元,投入产出比达到1∶1.81,实现了油田低成本稳产降水的目的。同时对水驱和纳米聚合物微球驱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纳米聚合物微球能有效提高产油量和采出程度,降低含水率。纳米聚合物微球实现了油层深部液流转向,解决了调堵地层深部大孔喉的技术难题,为进一步开发复杂非均质高含水油藏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米聚合物微球 逐级深部调堵 非均质 驱油效率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玛依油田红山嘴砾岩油藏开采方式探讨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永新 李东文 +3 位作者 李红 汪玉琴 吴月风 张庭辉 《新疆石油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07-509,共3页
红山嘴油田属克拉玛依Ⅱ类砾岩油藏,已有20多年的注水开发历史,虽然采出程度较低,但综合含水率较高,注采矛盾十分突出。针对该油田主力区红48断块克下组油藏,在室内和矿场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该油藏后期水驱、聚合物驱和... 红山嘴油田属克拉玛依Ⅱ类砾岩油藏,已有20多年的注水开发历史,虽然采出程度较低,但综合含水率较高,注采矛盾十分突出。针对该油田主力区红48断块克下组油藏,在室内和矿场试验的基础上,利用数值模拟手段,对该油藏后期水驱、聚合物驱和深部调驱等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目前条件下,水驱开发油藏最终采收率可以达到标定采收率;聚合物驱能够实现稳油控水和提高油藏最终采收率,但措施成本高和需要改善配液水质;深部调驱技术虽然在提高采收率方面略次于聚合物驱开发,但能较好地克服聚合物驱所面临的问题。综合分析认为,深部调驱技术是目前条件下改善该油藏开发效果较好的开采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山嘴油田 砾岩油藏 开采方式 深部调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级调剖调驱技术效果及剩余油分布 被引量:27
12
作者 梁守成 李强 +3 位作者 吕鑫 ZHOU Yanxia 曹伟佳 卢祥国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8-115,共8页
为治理渤海稠油油藏经长期注水开发形成的优势通道,多级组合深部液流转向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以油藏工程、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为理论指导,以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渤海S油田为模拟对象,开展了分级组合深部调剖调驱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研... 为治理渤海稠油油藏经长期注水开发形成的优势通道,多级组合深部液流转向技术受到广泛关注。以油藏工程、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等为理论指导,以物理模拟为技术手段,以渤海S油田为模拟对象,开展了分级组合深部调剖调驱效果及剩余油分布研究。结果表明:目标油藏储层经长期注水注聚开发,已经形成了大孔道或高渗条带,大孔道治理是改善油田开发效果的前提条件;与聚合物溶液中分子聚集体分布相比较,聚合物微球粒径分布比较集中,具有"堵大不堵小"渗流特性,"强凝胶封堵大孔道+聚合物微球转向中低渗透层调驱"多级调剖调驱技术兼顾了大孔道治理和中低渗透层深部液流转向技术需求,可以取得较好增油降水效果;"行列式"注水开发井网相邻水井不宜同时进行调驱和调剖;剩余油主要分布在中低渗透层、远离主流线的两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渤海油藏 多级组合 调剖调驱 物理模拟 采收率 剩余油分布 机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调剖剂驱油效果物理模拟实验 被引量:22
13
作者 王克亮 丁玉敬 +1 位作者 闫义田 孙立滨 《大庆石油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30-32,36,共4页
非均质岩心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在三元复合驱前实施前置段塞调剖能够提高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果。当前置段塞较小时。凋剖后可提高原油采收率1.3%.进行0.0500~0.2500倍孔隙体积的三元复合调剖驱,与常规三元复合驱相比,采收率增加2.... 非均质岩心物理模拟实验证实在三元复合驱前实施前置段塞调剖能够提高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果。当前置段塞较小时。凋剖后可提高原油采收率1.3%.进行0.0500~0.2500倍孔隙体积的三元复合调剖驱,与常规三元复合驱相比,采收率增加2.0%~4.9%.中置调剖段塞为0.2000倍孔隙体积较好。并联非均质模型中的流量分配和采收率变化说明,交联体系注入后。高渗透层的流量降低。中、低渗透层的流量增加。中、低渗透层的采收率增加幅度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驱 调剖 流量分配 非均质岩心 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稠油油藏凝胶调驱提高采收率技术 被引量:14
14
作者 单玲 卢新莉 +2 位作者 单荣青 朱玉庭 刘佳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2010年第2期72-75,共4页
利用建立的可动凝胶体系驱油渗流数学模型,描述可动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的复杂渗流行为。在此基础上编制数值模拟软件,并运用软件对稠油油藏凝胶调驱注入参数进行优化方案设计,实施后效果良好。该方法对于陆上常规稠油油藏采用凝胶调驱... 利用建立的可动凝胶体系驱油渗流数学模型,描述可动凝胶体系在多孔介质的复杂渗流行为。在此基础上编制数值模拟软件,并运用软件对稠油油藏凝胶调驱注入参数进行优化方案设计,实施后效果良好。该方法对于陆上常规稠油油藏采用凝胶调驱提高采收率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油藏 凝胶调驱 数值模拟 数学模型 采收率 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驱油剂应用于聚合物驱油后油层的适应性分析 被引量:27
15
作者 曹瑞波 韩培慧 高淑玲 《特种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00-103,156,共4页
国内一些油田已陆续进入聚合物驱后续水驱阶段,亟待研发聚合物驱油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为此,运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驱油剂的渗流能力及聚合物驱油后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泡沫复合体系阻力系数及残余阻力系数最高,流度控... 国内一些油田已陆续进入聚合物驱后续水驱阶段,亟待研发聚合物驱油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技术。为此,运用物理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驱油剂的渗流能力及聚合物驱油后驱油效果。实验结果表明,泡沫复合体系阻力系数及残余阻力系数最高,流度控制作用最强,扩大了波及体积,同时由于表面活性剂的加入,进一步提高了驱油效率,驱油效果较好,聚合物驱油后采收率提高10.6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驱油 驱油剂 阻力系数 残余阻力系数 采收率 调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实验研究 被引量:10
16
作者 张同凯 侯吉瑞 +1 位作者 赵凤兰 李永环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7-51,8-9,共5页
利用微观仿真模型和树脂胶结岩心,对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机理、调剖及驱油效果进行了研究.分别进行了调剖剂的调剖实验和化学剂的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不只是调剖与驱油技术的简单加和,两者之间存... 利用微观仿真模型和树脂胶结岩心,对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机理、调剖及驱油效果进行了研究.分别进行了调剖剂的调剖实验和化学剂的驱油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不只是调剖与驱油技术的简单加和,两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协同作用,能够起到增强的效果.岩心调剖实验表明,选择顶替段塞时要保证其流变性和主段塞的流变性相同,对于非均质性严重、存在窜流通道的特定油藏,当调剖时机在含水率为90%左右、调剖深度为地层的1/3处时,调剖效果最好.对比分析认为,定位组合调驱技术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组合调驱 提高采收率 协同效应 调驱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介质性质对弱凝胶深部调驱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18
17
作者 李先杰 宋新旺 +3 位作者 侯吉瑞 岳湘安 张立娟 赵仁保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84-87,共4页
为了克服常规实验装置的不足,明确多孔介质性质对弱凝胶体系深部调驱作用的影响,研究了弱凝胶体系通过玻璃微珠与石英砂填砂模型时的性能及其深部调驱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动态条件下2种介质中的弱凝胶体系均可发生交联反应,经过水驱后... 为了克服常规实验装置的不足,明确多孔介质性质对弱凝胶体系深部调驱作用的影响,研究了弱凝胶体系通过玻璃微珠与石英砂填砂模型时的性能及其深部调驱作用的变化。结果表明,动态条件下2种介质中的弱凝胶体系均可发生交联反应,经过水驱后2种介质中的弱凝胶均呈颗粒状。在玻璃微珠模型中,弱凝胶的动态成胶时间较短,生成的弱凝胶均匀分布于整个孔隙空间,残余阻力系数较大,在水驱作用下弱凝胶能够向深部运移并能在深部再次形成封堵,实现其深部调驱作用;而在石英砂填砂模型中,弱凝胶的动态成胶时间较长,生成的弱凝胶主要集中在近入口端,残余阻力系数较小,在水驱作用下弱凝胶能够向深部运移但被剪碎成细小颗粒,不再具有封堵作用,其深部调驱作用较差。多孔介质的剪切破碎作用是影响弱凝胶性质以及降低其深部调驱作用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弱凝胶 剪切破碎作用 深部调驱 玻璃微珠填砂模型 石英砂填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亲聚合物活化剂对稠油的拆解-聚并作用及其动态调驱机理 被引量:9
18
作者 张健 华朝 +5 位作者 朱玥珺 杨光 康晓东 王秀军 王传军 张洪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25-1335,共11页
采用扫描电镜、黏度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稳定性分析仪、岩心驱替等手段,考察了两亲聚合物稠油活化剂(简称活化剂)对渤海S3稠油拆解降黏、聚并增阻作用及其动态调剖与驱油机理。结果表明:活化剂在水溶液中能形成含有许多空腔的致密空... 采用扫描电镜、黏度计、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稳定性分析仪、岩心驱替等手段,考察了两亲聚合物稠油活化剂(简称活化剂)对渤海S3稠油拆解降黏、聚并增阻作用及其动态调剖与驱油机理。结果表明:活化剂在水溶液中能形成含有许多空腔的致密空间网络结构,显示较强的增黏能力;活化剂可将油-水界面张力由37.8 mN/m降低至1.4 mN/m,在油膜上接触角由102°降低至30°,将油的连续相拆解至微米级甚至更小的分散相,在油/水质量比1/1时活化剂对渤海S3稠油的降黏率达91.1%;活化剂溶液-稠油分散体系静置60 min后,油滴发生聚并,其粒径由初始的81μm增大到294μm,体系黏度由73 mPa·s升至226 mPa·s;当聚并后的分散体系/模拟水质量比为1/1时,混合体系降黏率达到95.4%,吸附在油-水界面上的活化剂持续发挥作用。单管岩心模型中,与黏度相似的聚合物相比,活化剂的驱替压力更高,含水率下降漏斗分布更宽,采收率增幅(R_(EO))达到20.4百分点,比聚合物增加了10.6百分点;双管岩心模型中,低浓度低黏度活化剂溶液表现出比聚合物更强的调剖和驱油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化剂 稠油 拆解降黏 聚并增阻 动态调剖与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高盐油藏用调驱体系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19
作者 何宏 王业飞 +2 位作者 王国瑞 齐自远 阚凯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75-379,共5页
综述了聚合物冻胶、无机凝胶、无机盐沉淀、预交联冻胶颗粒、聚合物微球、柔性体6种耐温抗盐调驱体系,分析了各种调驱体系的特点、作用机理和现场应用情况,提出了今后耐温抗盐调驱体系的研究方向,即研制新型的耐温抗盐聚合物、加强对无... 综述了聚合物冻胶、无机凝胶、无机盐沉淀、预交联冻胶颗粒、聚合物微球、柔性体6种耐温抗盐调驱体系,分析了各种调驱体系的特点、作用机理和现场应用情况,提出了今后耐温抗盐调驱体系的研究方向,即研制新型的耐温抗盐聚合物、加强对无机体系的研究和研制有机-无机复合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驱体系 耐温 抗盐 研究进展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孔喉尺度聚合物微球的合成及全程调剖驱油新技术研究 被引量:96
20
作者 雷光伦 郑家朋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7-90,共4页
利用微材料合成方法,设计合成了孔喉尺度聚合物凝胶微球,并进行了微球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室内实验和现场初步试验。显微图像表明,合成微球具有很高的圆球度和庞大的数量特征,可方便地在线注入油层。实验研究表明,微球具有良好的耐... 利用微材料合成方法,设计合成了孔喉尺度聚合物凝胶微球,并进行了微球在多孔介质中流动的室内实验和现场初步试验。显微图像表明,合成微球具有很高的圆球度和庞大的数量特征,可方便地在线注入油层。实验研究表明,微球具有良好的耐温性、耐矿化度特性和弹性变形能力,能在水中膨胀1~5倍;合成微球能在岩石孔隙中运移,使注入压力和阻力系数不断增加,后续注水后仍有很高的残余阻力系数;微球与聚合物溶液复合体系的阻力系数是纯聚合物驱时的8倍和水驱时的25倍左右,有加效效应和更高的提高波及体积能力。现场试验表明,孔喉尺度聚合物凝胶微球对油层具有良好的适应性,可显著降低高含水油井的含水率,增加原油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 孔喉尺度 弹性微球 阻力系数 波及体积 调剖 驱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