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海南岛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地质条件及潜力
1
作者 雷栋 潘良云 +7 位作者 陈强 孙福利 王丽莎 周博 姚艳华 陈元春 曹海丽 尹超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7-90,共14页
【研究目的】海南岛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发现了46个地热田、温泉。研究其分布的地质背景、地热地质特征和地质成因及资源潜力,对地热资源赋存规律认识和勘探、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综合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 【研究目的】海南岛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十分丰富,发现了46个地热田、温泉。研究其分布的地质背景、地热地质特征和地质成因及资源潜力,对地热资源赋存规律认识和勘探、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研究方法】综合区域地质调查、地球物理、水文地质、地热田(温泉)勘查等资料,开展海南岛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地热地质综合研究,系统分析地热地质要素,明确地热地质特征和成因地质模式及资源潜力,指出地热资源勘探开发有利区。【研究结果】海南岛中南部隆起山地型地热田(温泉)主要赋存于东西向和北东向深大断裂附近或断裂交会部位,处于大地热流值高值区和恒温层高异常区,受断裂破碎的中生代花岗岩是最主要的热储;地热田(温泉)地下水补给均为大气降水,沿控热断裂与深部大地热流对流,在深循环过程中吸热逐渐形成地热流体,于断裂破碎带热储中富集为热矿水体,在盖层薄弱处排泄出地表则形成热水泉;海南岛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总的可采热水量约8.1×10^(4)m^(3)/d,可采资源量26.17×10^(8)kcal/d,折合126.81 MW,相当于标煤373.83 t/d,按地热资源温度和规模分类,分别划分为中温、低温2类和中、小型2类地热资源。【结论】海南岛东南部和西北部深大断裂附近或交会部位、大地热流高值区、中生代花岗岩侵入体出露(或隐伏)区、具有高的地面水温的地区是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勘探开发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 地热地质特征 深大断裂 断裂破碎带热储 资源潜力 海南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深层页岩气分段压裂技术的突破与认识 被引量:77
2
作者 曾义金 陈作 卞晓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67,共7页
四川盆地东南部深层(垂深超过2 800 m)页岩气藏受地质背景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矿物成分及孔隙结构特征复杂多变,岩石塑性与非线性破裂特征明显增强,最大与最小主应力差异绝对值加大,导致分段压裂施工破裂压力与延伸压力高、裂缝宽度... 四川盆地东南部深层(垂深超过2 800 m)页岩气藏受地质背景和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矿物成分及孔隙结构特征复杂多变,岩石塑性与非线性破裂特征明显增强,最大与最小主应力差异绝对值加大,导致分段压裂施工破裂压力与延伸压力高、裂缝宽度小、砂液比与裂缝导流能力低、体积裂缝难以形成,严重影响了压后页岩气的产能。基于对深层岩石力学性质、地应力特征、破裂特征及裂缝形态特征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预处理酸+胶液+滑溜水+胶液"混合压裂施工新模式及配套技术。现场应用效果表明:丁页2HF井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压后获得页岩气无阻流量10.5×10~4 m^3/d,取得了地质突破;金页1HF井下寒武统笻竹寺组压后获得页岩气无阻流量10.5×10~4 m^3/d,有望获得商业突破。结论认为:①深层页岩复杂缝难以形成,其压裂技术应有别于中深层;②所建立的破裂压力模型可为深层破裂压力的预测提供有效手段;③降低施工压力是确保深层压裂施工安全的关键之一;④深层页岩压裂除了储层应具有良好的物质基础外,增加压裂裂缝复杂性与形成高导流裂缝也非常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东南部 页岩气 深层 非线性变形 破裂压力 高导流 分段压裂 应用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苏构造带盐下超深层储层的构造改造作用与油气勘探新发现 被引量:33
3
作者 魏国齐 王俊鹏 +4 位作者 曾联波 唐永亮 王珂 刘甜甜 杨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0-30,共11页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油气群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埋深超过6000 m,储层基质渗透率低,裂缝普遍发育,构造对储层的改造作用明显,但博孜9井的勘探突破反映出不同区带间构造改造作用差异较大、非均质性极强,重新认识构造对储层的改造作用... 塔里木盆地克拉苏构造带油气群下白垩统巴什基奇克组埋深超过6000 m,储层基质渗透率低,裂缝普遍发育,构造对储层的改造作用明显,但博孜9井的勘探突破反映出不同区带间构造改造作用差异较大、非均质性极强,重新认识构造对储层的改造作用对于预测超深层储层、指导油气勘探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基于钻井取心、构造平衡恢复、裂缝充填物同位素测年、区块应力数值模拟等资料,结合流体包裹体、声发射古应力、铸体薄片等实验分析方法,从定性分析到定量计算、研究了克拉苏构造带油气群超深层储层的构造改造作用及其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北部天山造山带及南部古隆起控制了该构造带储层的沉积格局及差异构造变形,形成巴什基奇克组储层“西薄东厚”的分布特征;②博孜区段古应力最小,构造变形主要为正向挤压、逆冲传播,局部井区为斜向压扭;③大北区段主要为斜向压扭,古应力较小,构造变形为逆冲叠置;克深区段古应力最大,构造变形主要为正向挤压、后缘逆冲抬升、前缘滑脱收缩;④差异构造变形使同一构造带不同构造变形样式的构造减孔量呈现出较大的差别,且控制了不同区段造缝期与成岩胶结的叠加影响、中晚期裂缝网络与油气成藏期的配置关系,加剧了储层的非均质性,是区段间产能差异的基础改造因素;⑤现今构造应力的大小及方向影响裂缝有效性,南部为强挤压应力区,背斜相对高部位裂缝走向与现今应力交角较小,裂缝有效性最好;⑥构造成岩环境决定了构造裂缝充填物的类型,北部区块以淡水—半碱水介质成岩环境为主,裂缝充填物类型为方解石,有利于对储层进行酸化压裂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 克拉苏构造带 早白垩世 超深层 盐下储集层 古地貌 构造变形 差异性 裂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黄腊石滑坡深部变形、破裂带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5
4
作者 李天斌 任光明 徐进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4期17-24,共8页
在详细的地质调研和微观测试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江三峡黄腊石滑坡深部变形和深部破裂带形成机制的“概念模型”,采用相似材料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对“概念模型”进行了模拟验证。
关键词 黄腊石 滑坡 深部变形 深部破裂带 地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东秦岭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特征 被引量:8
5
作者 徐贵忠 王艺芬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01-112,共12页
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东秦岭的北部地区——北秦岭(即旧称“秦岭地轴”)。作者着重讨论了秦岭造山带的杂岩(秦岭杂岩、宽坪杂岩和陶湾杂岩)和太华杂岩的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技其地质构造特征。提出秦岭杂岩是在中... 本文研究的范围主要涉及东秦岭的北部地区——北秦岭(即旧称“秦岭地轴”)。作者着重讨论了秦岭造山带的杂岩(秦岭杂岩、宽坪杂岩和陶湾杂岩)和太华杂岩的岩石组合、原岩建造、岩石化学、地球化学技其地质构造特征。提出秦岭杂岩是在中元古代时期因华南洋壳海域的岩石圈断块沿华北断块南缘向北俯冲引起断块区基底开裂,向南漂离而形成的块体。宽坪杂岩与陶湾杂岩是在秦岭杂岩块体向南漂离过程中形成的以洋壳为底的边缘海盆地的产物。经晋宁运动,边缘海闭合,形成早期的北秦岭造山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寒武纪 构造 演化 盆地 断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