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3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相变频器回路串联故障电弧检测方法研究
1
作者 高洪鑫 王坤远 +1 位作者 王智勇 蔡佳成 《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03-215,共13页
串联故障电弧是引发电气火灾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未知工况条件下串联故障电弧难以准确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训练更新核极限学习机(KELM)预测模型的串联故障电弧检测方法。首先,利用三相电动机和变频器负载开展了不同电源谐波... 串联故障电弧是引发电气火灾的主要因素之一,针对未知工况条件下串联故障电弧难以准确检测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实时训练更新核极限学习机(KELM)预测模型的串联故障电弧检测方法。首先,利用三相电动机和变频器负载开展了不同电源谐波、变频器载波频率、变频器运行频率和电流等级条件下的串联故障电弧实验;其次,利用奇异值分解滤波、改进一次指数平滑滤波依次对电流信号进行降噪处理;再次,利用前两个周波电流信号训练更新KELM预测模型,并计算预测模型对下一个周波电流信号的预测残差,然后利用预测残差绝对值构建矩阵,结合非负矩阵分解将残差矩阵降维成一维向量,并利用一维向量的最大值作为故障特征,结合固定阈值实现串联故障电弧检测;最后,测试了提出方法在未知工况条件下的串联故障电弧检测性能和抗噪性能。结果表明:提出方法可以有效检测出未知电源谐波、变频器载波频率、变频器运行频率和电流等级4类未知工况条件下的串联故障电弧,且具有较强的抗噪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串联故障电弧 核极限学习机 奇异值分解滤波 改进一次指数平滑滤波 预测残差 非负矩阵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会福利水平与资源消耗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及驱动因素
2
作者 王璐 方行明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4,共10页
基于200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社会福利水平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协调程度。然后,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并对各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期间内,中... 基于2004—2020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测算社会福利水平与资源消耗之间的协调程度。然后,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两者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机制并对各驱动因素的空间效应进行分解。研究结果显示:(1)研究期间内,中国社会福利水平与资源消耗之间的耦合协调度整体呈上升趋势,仅个别年份存在回落现象;西部地区耦合协调度低于东、中部地区,而中部地区后来居上,于2017年反超东部地区;上海、北京耦合协调度一直处于领先水平,天津2015年后耦合协调度递减明显。(2)经济规模、产业结构、技术进步、能源消费结构、能源强度、外商投资以及政府规模显著驱动社会福利水平与资源消耗耦合协调发展。(3)社会福利水平与资源消耗耦合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对周边地区存在正向空间溢出效应,各驱动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影响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其中,产业结构、技术进步与能源消费结构的直接效应与间接效应方向相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福利水平 资源消耗 耦合协调度 驱动因素 空间效应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沿线区域物流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梁毅 徐超飞 高子涵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810,共13页
物流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厘清“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物流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对推动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一带一路”沿线我国17个省域的物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计算2006—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区... 物流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厘清“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物流业碳排放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对推动物流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以“一带一路”沿线我国17个省域的物流业为研究对象,运用IPCC碳排放系数法计算2006—2022年“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物流业碳排放量;采用倾向值法、空间自相关法和广义迪氏指数分解法分析“一带一路”沿线区域物流业的时空演变和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在研究范围内,物流业碳排放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物流业碳排放量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并且“高-高”集聚区主要分布在东南地区,“低-低”集聚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3)驱动因素中,物流业固定资产投资与物流业增加值是促进碳排放的主要因素;而物流业的投资碳强度和产出碳强度是抑制碳排放的关键因素。政府应鼓励企业加大对低碳化程度的投资以及通过技术创新和升级优化产业及能源结构等来减少物流业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带一路” 物流业 碳排放 倾向值法(SLOPE)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因素影响下动物体的直流触电电流响应特性分析
4
作者 朱鸿章 吴传平 +4 位作者 周洋 廖秀晶 周天念 李健 陈可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3-44,共12页
针对直流触电电流响应特性尚不明晰的问题,剖析了多因素下动物体直流触电电流的幅值、峰值上升时间、滑动斜率的时域响应特性,同时提出了一种变分模态与奇异值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VM... 针对直流触电电流响应特性尚不明晰的问题,剖析了多因素下动物体直流触电电流的幅值、峰值上升时间、滑动斜率的时域响应特性,同时提出了一种变分模态与奇异值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 and singular value decomposition,VMD-SVD)的直流触电电流时频响应特性分析方法。首先通过对不同触电方式、触电电压、皮肤表面干湿度、触电路径和动物体质量工况下的活体猪直流触电电流幅值、滑动斜率、峰值上升时间时频响应特性进行分析,揭示了触电电流响应特征与多因素之间的变化规律。同时定量地分析了各因素对活体猪直流触电电流特性的影响,揭示了动物体质量和直流触电电压与电流幅值间的定量关系。最后采用VMD-SVD分析了多因素下触电前/后的活体猪直流触电电流时频响应特性,揭示了触电前/后最大奇异值和奇异熵特征量存在明显差异,且多因素影响下最大奇异值和奇异熵特征量差异<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因素 直流触电电流 响应特性 滑动斜率 变分模态与奇异值分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信息生态视角下数据要素价值化驱动因素及发展路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耿瑞利 孙瑜 +2 位作者 杨瑞仙 游海鹏 高晓宁 《现代情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5-76,102,共13页
[目的/意义]数据要素价值化在数字中国背景下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对其展开系统审视,揭示各地区现阶段发展型态和建立完整发展路径有助于促进数据价值释放。[方法/过程]借由信息生态理论建立数据要素生态观,构建数据要素价... [目的/意义]数据要素价值化在数字中国背景下成为我国数字经济发展的核心议题,对其展开系统审视,揭示各地区现阶段发展型态和建立完整发展路径有助于促进数据价值释放。[方法/过程]借由信息生态理论建立数据要素生态观,构建数据要素价值化驱动因素模型,探究数据层、技术层、主体层、环境层多重因素的联动效应。以27个省(自治区)为分析样本,识别地区发展型态特征,最终厘清数据要素价值化系统发展路径。[结果/结论]当前各地区数据要素价值化实践中存在成熟引领型、全力追赶型和政府推动型3种型态:成熟引领型地区凭借其既有优势,能够快速响应国家数据发展战略,全面推进数据要素价值化,从而产生领先的数字经济效应;全力追赶型地区虽然存在数据资源禀赋短板,但其依赖良好的技术和产业基础,加之政府的大力支持,逐渐展现出数据要素价值化后发之势;政府推动型地区更加依赖政府部门和政策制度的推动,这种自上而下的发展型态也成为大数据产业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开展数据要素价值化的主要模式。提出本体、主体、技术、环境因素共同驱动的数据要素价值化系统发展路径,各地区应准确定位自身发展特征,针对性优化数据要素在系统中的持续流动和价值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据要素价值化 信息生态理论 驱动因素 地区发展型态 系统化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价值定位、驱动因素与实践进路
6
作者 李海龙 陈翠荣 《现代远程教育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39,共10页
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实现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是推进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现代化的关键之举。从实质价值来看,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要激发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并与教学相协... 完善高等教育评价体系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重要抓手,实现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是推进高等教育评价体系现代化的关键之举。从实质价值来看,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强调要激发评价对象的主体性并与教学相协调统一;从形式价值来看,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有助于提升高等教育评价的实践效能、完善高等教育评价数据治理体系,进而重构以学术自治为导向的评价新生态。整体而言,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受“理念—制度—技术—主体”多因素的驱动,强调通过技术支撑推动评价流程再造和价值创造,进而实现从“传统形态”向更加科学高效的“数智形态”转变。推动高等教育评价数智化转型,应注重融通数智化技术理念,强化高等教育评价转型内生动力;创新数智化评价制度,提升高等教育评价数字治理水平;搭建数智化评价平台,充分发挥数智技术驱动力;打造数智化人才队伍,提高评价行动主体的数智胜任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教育评价 数智化转型 价值定位 驱动因素 实践进路 四力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的中国稀土产业价值链重构驱动因素研究
7
作者 叶前林 纪韩斯 +2 位作者 李佳倩 卢红 赖丹 《黄金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1-442,共12页
在全球稀土供应多元化格局下,识别和研判影响我国稀土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关键驱动因素,对维护我国稀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框架,运用DEMATEL-ISM模型对影响稀土产业价值链重构的驱动因素进行识别与层... 在全球稀土供应多元化格局下,识别和研判影响我国稀土产业价值链重构的关键驱动因素,对维护我国稀土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基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框架,运用DEMATEL-ISM模型对影响稀土产业价值链重构的驱动因素进行识别与层级划分,研究发现:(1)稀土企业长期处于产业价值链低端是影响价值链重构的根本因素;(2)稀土企业内驱力不足、供需结构矛盾、双碳目标对稀土产业的高要求以及稀土高端人才稀缺是影响价值链重构的直接因素;(3)稀土资源发展的可持续性、稀土产业价值链遭遇的两端围堵以及大国博弈背景下稀土军事与经济价值的凸显是影响价值链重构的深层次因素。于是,应加快形成稀土领域新质生产力,构建高质量的稀土现代化产业体系,持续深化稀土产业对外开放,全面审视稀土的战略价值,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以推动中国稀土产业价值链重构与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 产业价值链重构 驱动因素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DEMATEL-IS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农业碳排放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基于Kaya恒等式扩展与LMDI指数分解方法
8
作者 张晓娇 毛昭庆 +1 位作者 万思琦 董晓波 《农学学报》 2025年第3期101-108,共8页
运用IPCC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从农用物资投入、土壤氮排放、水稻种植和禽畜养殖4个方面对2005—2021年云南省农业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并运用LMDI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波动式上升状态,... 运用IPCC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从农用物资投入、土壤氮排放、水稻种植和禽畜养殖4个方面对2005—2021年云南省农业碳排放进行了计算,并运用LMDI模型实证分析了农业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云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呈波动式上升状态,可分为“波动下降—持续上升—波动下降”3个不同阶段,2021年碳排放量比2005年增加了22.38%,年均增长率为1.27%。(2)2021年云南省农业碳排放构成要素中,占比按高低排序为禽畜养殖(73.19%)、农用物资投入(14.42%)和农作物生长(12.39%)。(3)农业生产效率、农业经济水平和城镇化是导致云南省农业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而农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和农村人口对农业碳减排起到促进作用。据此,应坚定不移推进城镇化快速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 驱动因素 云南省 LMDI模型 区域差异 禽畜养殖 农业产业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雅砻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地形梯度分异及驱动因素
9
作者 周建伟 吴华 +8 位作者 许童 陈琳娜 孔玉忠 赵鑫永 郭齐韵 李佳潼 张泽林 朱康成 张晨光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96-406,共11页
[目的]分析雅砻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形梯度分级、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了近20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时空演变... [目的]分析雅砻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变化,为流域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运用地形梯度分级、标准差椭圆和地理探测器,探究了近20年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时空演变和地形梯度分异特征。[结果](1)草地是流域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占比达92.45%。研究期内林地、灌木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其他类型有所增加;(2)流域ESV在研究期间增长了0.13%(0.16亿元),ESV在空间上呈现出东南部高西北部低的特征。随着海拔、坡度和地形起伏度的抬升,ESV呈先增后降的分布规律,坡向梯度呈阴坡高于阳坡的特征。(3)流域ESV的标准差椭圆和重心在研究期内逐渐向西南方向移动,并趋于聚集。ESV的空间分异主要受自然和经济因子的影响,其中年均地温是主导因子(q=0.24),任意因子交互均增强了其分异性。[结论]依据雅砻河流域ESV的时空和地形分布特征,采取因地制宜的生态保护措施,促进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地形梯度 空间分异 驱动因素 雅砻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道路交通碳排放驱动因素及碳达峰
10
作者 王硕 徐艺诺 +4 位作者 翁大维 张煌帆 温晓娟 胡喜生 张兰怡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15-1327,共13页
随着道路交通碳排放量的不断攀升,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剧。近年来,在工业、能源等领域,结合因素分解模型与碳排放预测模型的双模型方法已显示出其在揭示碳排放关键驱动因素和探明碳达峰路径方面的优势,但在道路交通领域的应用尚显不足。... 随着道路交通碳排放量的不断攀升,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剧。近年来,在工业、能源等领域,结合因素分解模型与碳排放预测模型的双模型方法已显示出其在揭示碳排放关键驱动因素和探明碳达峰路径方面的优势,但在道路交通领域的应用尚显不足。利用多尺度排放清单模型获取2001年至2019年中国道路交通碳排放数据,并采用GDIM方法对影响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包括GDP、道路交通能源消耗量、单位能耗碳排放量、人口总量、道路交通人均碳排放量、人均GDP、单位GDP能耗和道路交通碳排放强度)进行分解。其次,设计五种逐层递进的情景,以评估不同政策组合下的减排潜力;最后,运用LEAP模型对2021-2035年中国道路交通的碳达峰情况进行情景仿真和预测。结果显示:(1)在各驱动因素中,GDP是影响交通碳排放的最主要因素,而人均GDP是抑制碳排放的关键;(2)在各情景模拟中,中经济发展强效低碳情景(SLSC)和中经济发展强化低碳情景(ELSC)展现出最佳的减排效果,预计在2024年均能实现碳达峰,其峰值碳排放量分别为1399.9Mt和1402.69Mt;在所有车型中,商用车碳排放将于2020年的744Mt增长至2035年的约800-1300Mt,相较于其他车型,其碳减排潜力巨大;(3)尽管摩托车的碳排放量在三种车型中最低,但其排放量呈上升趋势。摩托车在单独实行“摩改电”措施后无法实现碳达峰,需要未来进一步的管控措施配合其他政策同步实施才能实现碳达峰。本研究所提出的模型及方法在交通运输碳减排中具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道路交通 情景分析 碳达峰 驱动因素分解 长期能源替代规划系统(LEA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及其空间分布驱动因素研究
11
作者 赵忠宝 李婧 +5 位作者 刘小丹 柏祥 刘昊野 徐晓娜 耿世刚 鲁少波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1-332,共12页
开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可以明确森林生态服务对人类福祉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理念的认识。基于林草资源综合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等数据,借助3S技术与IUEMS核算平台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河北省森林... 开展森林生态产品价值评估可以明确森林生态服务对人类福祉和经济发展的贡献,有助于提升人们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理念的认识。基于林草资源综合监测数据和气象数据等数据,借助3S技术与IUEMS核算平台以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对河北省森林生态产品价值及其空间分布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2022年河北省森林生态产品总价值为4.62×10^(11)元;不同功能类别的价值大小为涵养水源>洪水调蓄>固碳释氧>森林康养>土壤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产品供给>净化大气>防风固沙。2)不同林分类型和龄组生态产品价值大小为乔木林>灌木林>经济林>未成林>疏林和中龄林>幼龄林>近成熟林>成熟林>过成熟林。3)森林生态产品实物量和价值量呈现为东北部燕山生态涵养区>西部太行山生态涵养区>中南部和东南部平原农业区>坝上高原生态防护区的空间分布格局。4)单因子解释力q值大小为降水>高程>坡度>温度>人口密度>人均GDP>土壤全N>土壤有机质>夜间灯光指数,双因子交互作用q值最高的为降水∩温度(0.76),表明降水和温度是影响森林生态产品价值空间分布主导驱动因素。研究结果可为河北省森林资源经营管理及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建设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产品 价值 空间分布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地形梯度分异及其驱动因素
12
作者 周建伟 张斌 罗君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共10页
探究安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地形梯度分布规律及其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对流域实施因地制宜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具有积极意义。利用2000—2020年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通过CA-Markov模型... 探究安宁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 value,ESV)的地形梯度分布规律及其空间分异的驱动因子,对流域实施因地制宜的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环境保护策略具有积极意义。利用2000—2020年高精度土地利用数据,通过CA-Markov模型预测流域2030年土地利用结构,分析2000—2030年安宁河流域ESV变化,并借助地形因子和地理探测器分析ESV的地形梯度分布特征和空间分异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00—2020年安宁河流域ESV减少0.51%,2020—2030年预计受林地锐减影响,ESV将继续减少;(2)林地贡献了安宁河流域74%以上的ESV;气候调节和水文调节是ESV贡献率突出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合计达47.79%以上;(3)总ESV和各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ESV随海拔、坡度和地形起伏度增大呈先增后减的分布特征,坡向上分布较均匀;其中2300~2579 m海拔、30.92°~35.73°坡度、507~602 m地形起伏度和西坡分布最多;(4)流域ESV空间分异受自然和经济因子的共同作用影响,其中地形起伏度为主导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地形梯度 驱动因素 安宁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四大城市群碳排放驱动因素时空分解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元欣 贺铄 +2 位作者 江雅婧 罗旭 袁家海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1-241,共11页
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集聚区域,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中国典型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应用ST-IDA模型(时空指数分解分析法)和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分解法,... 城市群是中国经济发展和能源消耗的集聚区域,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研究中国典型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文中应用ST-IDA模型(时空指数分解分析法)和LMDI(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分解法,分析2000—2019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和成渝城市群的碳排放驱动因素(人口规模、经济水平、产业结构、能源强度和能源结构)。研究发现:2000—2019年间,四大城市群能源活动碳排放总体趋势均由高速增长阶段步入平稳增长阶段,其中成渝城市群已基本实现碳达峰;能源强度效应是影响碳排放空间差异的主要因素;人口规模扩张、经济发展水平提高和能源强度上升是促进碳排放增长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优化起到抑制作用;四大城市群碳排放的时空演变主要取决于工业部门。鉴于四大城市群呈现出不同的碳排放特征,未来应探索差异化、多元化的城市群减排路径,促进城市群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 驱动因素 ST-IDA模型 时空分解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状态与路面附着系数估计 被引量:1
14
作者 袁媛 王航 +1 位作者 赵鹏举 程青丽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12-618,共7页
【目的】准确获取车辆行驶状态参数和路面附着系数对于维持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十分重要,针对于此,研究了一种能够准确估计其参数的算法,既能降低量产车辆的成本,又能达到车辆安全稳定的目的。【方法】首先,建立三自由... 【目的】准确获取车辆行驶状态参数和路面附着系数对于维持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十分重要,针对于此,研究了一种能够准确估计其参数的算法,既能降低量产车辆的成本,又能达到车辆安全稳定的目的。【方法】首先,建立三自由度车辆模型,应用基于奇异值分解方法(SVD)的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搭建参数估计器。然后,搭建Carsim/Simulink联合仿真实验平台,采用高、低附着和对接路面双移线工况进行仿真验证。【结果】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估计器能够较准确地估计出参数的真实值。基于仿真的良好估计效果,搭建实车实验平台,进一步进行验证得出,实车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趋势一致,该算法具有较好的估计准确性和时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驱动电动汽车 容积卡尔曼滤波 奇异值分解 行驶状态参数 路面附着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强跟踪的移动机器人CQKF-SLAM方法
15
作者 张凤 孙健 袁帅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72-1879,共8页
针对容积正交卡尔曼滤波(CQKF)在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中系统状态驱动模型与观测数据存在突变,以及协方差分解引起系统不稳定,导致移动机器人定位精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重渐消因子强跟踪的SVDCQKF-SLAM方法。采用奇异值分解... 针对容积正交卡尔曼滤波(CQKF)在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SLAM)中系统状态驱动模型与观测数据存在突变,以及协方差分解引起系统不稳定,导致移动机器人定位精度降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重渐消因子强跟踪的SVDCQKF-SLAM方法。采用奇异值分解(SVD)代替CQKF算法中的乔列斯基分解,抑制状态误差协方差矩阵负定性;引入多重渐消因子强跟踪滤波器调节状态预测协方差矩阵。通过仿真实验,将所提SLAM方法与其它SLAM方法进行对比,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降低SLAM过程中的定位误差,对移动机器人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跟踪滤波算法 多重渐消因子 奇异值分解 容积正交卡尔曼滤波 同时定位与地图构建 协方差矩阵 移动机器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12
16
作者 高向龙 冯起 +3 位作者 李宗省 邓晓红 薛健 张百婷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074-7086,共13页
水源涵养作为三江源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推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基于InVEST模型中的产水模块,结合影子工程法,分析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利用耦合度模型探究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与其影响要素... 水源涵养作为三江源最重要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是推动三江源生态环境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撑。基于InVEST模型中的产水模块,结合影子工程法,分析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的时空变化,并利用耦合度模型探究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与其影响要素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1981—2020年三江源的水源涵养价值呈整体上升趋势,平均值为1562.07亿元,呈东南多西北少的空间分布特征,各区域的单元水源涵养价值表现为:澜沧江源>黄河源>长江源。(2)降水量与水源涵养价值在各时段内均存在正相关性,2010年前,降水量与水源涵养价值的相关性显著,2010年后,相关性不显著,水源涵养价值对降水的响应降低。(3)林地和草地的单位水源涵养价值高于区域平均值,耕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的水源涵养单位水源涵养价值较低。林草地面积增加,未利用地面积减少,是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上升的重要因素。(4)三江源人均水源涵养价值呈波动变化趋势,多年均值为25.02万元/人;三江源区域经济高速发展,GDP增速显著高于水源涵养价值增速,水源涵养价值与GDP的比值由15.48下降至2.89,水源涵养价值乘数显著下降,水源涵养稀缺性上升。(5)水源涵养价值与各要素间的耦合度由濒临失调转为初级耦合状态,相互作用逐渐变强。随着未来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增加,尤其是气温升高,会成为限制三江源水源涵养价值的主要因素;推动未利用地转化为生态地类,将促进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稳固提升。此外,三江源区应以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主,改变过去以畜牧业为主的生产方式,拓展多产业共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水源涵养价值 InVEST模型 驱动因素 耦合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特征及其驱动因子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周宇 张余 +2 位作者 王琴 迟淦文 姜博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35-442,共8页
探究东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及其驱动力对于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东北地区2000—2018年5期遥感数据,采用ESV系数法、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东北地区ESV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 探究东北地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变化及其驱动力对于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东北地区2000—2018年5期遥感数据,采用ESV系数法、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分析东北地区ESV变化及其驱动力,结果表明:1)近18年来,东北地区ESV共损失了982.70亿元,林地ESV是ESV的主体构成,核心功能是水文调节和气候调节;2)ESV空间上呈现中间高、两端低的特征,高值区与次高值区分布广泛;3)经济与社会因子交互作用对ESV影响最大;4)各主导驱动因子对ESV影响作用具有明显空间差异,人口密度作用强度由北向南递减,国内生产总值(GDP)作用强度具有明显空间集聚性,年均降水量作用强度整体上由东向西递减。研究结果可以为东北地区科学制定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提供一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驱动因子 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湖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规律及驱动力研究 被引量:5
18
作者 李荣杰 李惠梅 +3 位作者 武非非 赵明德 王诗涵 孙雪颖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01-309,共9页
在青海湖流域拟建国家公园的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的探析,可以极大的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政策制定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变化,探讨了... 在青海湖流域拟建国家公园的背景下,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及其驱动因素的探析,可以极大的促进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政策制定及区域可持续发展。以青海湖流域为研究对象,基于2010-202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生态系统服务的动态变化,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异质性,并引入地理探测器模型探究了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自然和社会经济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0年草地作为主要地类变化幅度小;水域面积增幅最大,其主要源于未利用地和草地的转入。2010-2020年ESV表现为弱递增趋势,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由1.35×10^(3)亿元增加到1.37×10^(3)亿元,增加了1.48%;其中,水域贡献率最大(1.04×10^(3)亿元以上),其次是草地(274亿元以上)。生态服务功能以调节服务为主,贡献量达到1.12×10^(3)亿元以上。2)青海湖流域ESV呈现出从湖体向周围递减的空间格局,并表现出显著的高程依赖性;流域ESV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Moran’s I均为正数)和聚集分布;高高值和低低值聚集区为空间上的主要聚集区,高高值聚集区主要聚集在低海拔区,低低值聚集区则主要分布在高海拔区,高高值和低低值聚集区在2010-2020年均呈递增趋势,但低低值聚集区增幅极小。3)ESV空间异质性是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影响力表现出更高的敏感性,海拔和气候所体现出的空间异质性是ESV的主要驱动因素。低海拔地区ESV空间聚集性等结果表明,今后仍需关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对ESV的影响和权衡,以缓解人地矛盾进而推进青海湖国家公园建设。该研究可为区域生态系统保护和管理奠定科学基础,也可为决策者评估生态屏障区的生态安全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分异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驱动因素 青海湖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生产外部性价值时空演绎及驱动力--以2000—2021年我国30个省市为例 被引量:2
19
作者 周镕基 骆丽庄 吴思斌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552-9566,共15页
水稻生产间接价值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较少关注外部性问题,文章创新性地评估了水稻生产外部性价值,以及对粮食生产生态化转型的重大意义。基于2000—2021年我国水稻生产面板数据,运用功能价值法、热点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 水稻生产间接价值研究主要集中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而较少关注外部性问题,文章创新性地评估了水稻生产外部性价值,以及对粮食生产生态化转型的重大意义。基于2000—2021年我国水稻生产面板数据,运用功能价值法、热点分析和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结合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回归,评估水稻生产外部性价值,并分析其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我国水稻生产年均正、负外部性价值和净价值分别为6030.67、2080.27和3950.48亿元;正外部性价值构成中涵养水源(34.84%)和气体调节(23.41%)占比最大,负外部性价值构成以温室气体排放(35.93%)和化肥污染(20.71%)为主。(2)正外部性价值整体呈缓慢增长态势,增幅8.78%;以2012年新时代为分界点,负外部性价值呈“先增后减”趋势,体现了新时代生态防控成效。(3)空间异质性强,外部性价值集聚于胡焕庸线以东,其中华中、华南、西南、东北和华北稻作区年均净值分别为1744.84、573.24、739.47、496.51和337.65亿元;外部性价值与地理空间全局正相关且空间聚集效应整体减弱;华中和华南稻作区以热点区和“高-高”聚集为主,华北和西北稻作区以冷点区、“低-低”聚集和不显著为主。(4)外部性价值受自然和社会经济因子耦合协调,呈双因子增强态势,其中机械总动力和可变农资对其影响最大;不同空间的水稻生产外部性价值的驱动力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南方稻作区相比于北方稻作区在社会因素方面影响力度更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生产 外部性 价值评估 时空演绎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2010—2020年生态产品价值空间演变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4
20
作者 代汝磊 梁彦庆 +2 位作者 黄志英 董高洁 顾世杰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47-258,共12页
[目的]评估河北省生态产品价值(EPV),探索其空间演变背后的驱动因子,为构筑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当量因子法核算2010,2015,2020年河北省168个县区的EPV,利用全局莫兰指数、高/低聚类指数、热点... [目的]评估河北省生态产品价值(EPV),探索其空间演变背后的驱动因子,为构筑京津冀生态安全屏障,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当量因子法核算2010,2015,2020年河北省168个县区的EPV,利用全局莫兰指数、高/低聚类指数、热点分析法分析其空间分布演变和聚类演变特征,并借助地理探测器探测其主要驱动力。[结果]①2010—2020年河北省EPV均突破3.80×10^(11)元,整体上大幅提高,呈先平稳后急速上升的态势,到2020年突破4.20×10^(11)元;林地EPV最高,始终是所占比例最大的生态产品类型,水域次之且始终是变化量和变化率最大的类型。②2010—2015年EPV空间分布呈现出北高南低,西高东低的特征,高值集中于北部的燕山、坝上高原地区和西部的太行山地区,低值集中于东南部的河北平原地区;2015—2020年呈现出北高南低,东西高,中部低的特征。③2010—2020年空间聚类表现为显著高值集聚,冷热点分布呈现与空间分布相似的规律。④从单因子探测看,CO表面浓度、O_(3)浓度、年均气温是EPV空间演变的主导因子,人均GDP次之,社会因子的解释力相对最弱;从双因子交互探测看,3期中起主导作用的组合因子分别是人均GDP∩NO_(2)表面浓度、高程∩O_(3)浓度和人均GDP∩CO表面浓度,其解释度(q值)分别为0.71,0.73,0.66。[结论]林地和水域对提高生态产品价值具有重要作用,但空间上差距较大,为使其产生更加积极变化,不仅要考虑生态单因子的强大驱动力,也应充分认识驱动力来源的复杂性和非线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产品价值 空间演变 驱动力 当量因子法 地理探测器 河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