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0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我国“三下”采煤技术体系与工程实践 被引量:4
1
作者 郭文兵 胡玉杭 +3 位作者 胡超群 李龙翔 吴东涛 葛志博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9-38,共20页
我国“三下”(建筑物、水体、铁路等线性构筑物下)煤炭资源丰富,开展“三下”采煤技术研究、解放“三下”压煤对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优化井下采掘布局、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我国“三下”压煤开采技术以及建(构)筑... 我国“三下”(建筑物、水体、铁路等线性构筑物下)煤炭资源丰富,开展“三下”采煤技术研究、解放“三下”压煤对提高煤炭资源采出率、优化井下采掘布局、延长矿井服务年限等具有重要意义。总结了我国“三下”压煤开采技术以及建(构)筑物保护技术,包括部分开采、充填开采、协调开采、覆岩离层注浆技术以及地面保护、维修加固技术,并分析了各种“三下”采煤技术的优缺点和适用条件等。提出“三下”压煤开采造成建(构)筑物损害的源头是煤炭地下开采引起的覆岩破坏与地表移动,控制地表沉陷、研究地表移动变形规律是建(构)筑物下采煤的关键,减少覆岩破坏、准确预测覆岩破坏高度是水体(覆岩含水层)下安全采煤技术的关键。从经验公式、理论计算、现场实测等方面综合分析了“三下”采煤覆岩破坏与地表移动规律、地表移动变形预测、地面建筑物保护技术等。研究认为高效率、低成本、全固废、智能化覆岩离层注浆和充填开采、地下水原位保护等源头减沉控损技术将是我国未来“三下”开采技术的发展方向,并建立覆岩与地表移动变形的“天−空−地−井”一体化监测、预警机制,加强“三下”采煤工艺、全固废材料、技术与装备水平的提升,科学构建并不断完善绿色低碳、智能、安全高效的“三下”采煤技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下”采煤 岩层移动 地表沉陷 采动损害与保护 覆岩离层注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厚硬顶板采场诱发逆断层失稳的力学机制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余伟健 郭涵潇 +3 位作者 李可 廖泽 吴根水 潘豹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共11页
为了研究厚硬顶板条件下工作面逆断层的失稳力学机制,通过断层边界煤柱尺寸、断层倾角及岩层移动角三者关系,确立了采场覆岩移动区与断层面之间的空间关系模型。通过采场覆岩各岩层移动角建立了覆岩岩层移动线方程,结合断层倾角得出了... 为了研究厚硬顶板条件下工作面逆断层的失稳力学机制,通过断层边界煤柱尺寸、断层倾角及岩层移动角三者关系,确立了采场覆岩移动区与断层面之间的空间关系模型。通过采场覆岩各岩层移动角建立了覆岩岩层移动线方程,结合断层倾角得出了不同层位岩层移动线与断层面之间的距离函数公式,精确划定了断层面与岩层移动线的边界过渡区范围。基于岩层抗拉强度建立了断层边界岩块的极限平衡方程,给出了断层倾角小于岩层移动角情况下,边界岩块力学失稳判据,并通过力矩平衡方程建立边界岩块的偏转失稳判据。以现场案例为基础,采用双判据确定了断层倾角小于岩层移动角情况下的逆断层的活化岩层区域,确定了断层面的活化规律与离层空间分布情况。理论分析了逆断层边界条件的围岩变形破坏机理,试验模拟了断层区域采场岩层的整体运移规律,全面计算探究了厚硬顶板条件下逆断层区域采场围岩的力学与位移变化模式。结果表明:逆断层在厚硬顶板破断前发生活化;断层小于岩层倾角情况下,断层面离层空间主要分布在厚硬顶板区域的弯曲下沉带;与断层面产生离层空间的岩层竖向裂隙空间显著减少;与断层面产生离层空间的岩层对采空区空间的向上传递效率显著提高;可以通过优化断层保护煤柱尺寸来维持断层围岩的稳定;双判据模型从理论层面给出了断层边界保护煤柱的尺寸取值依据,为现场的保护煤柱宽度提供最优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活化 厚硬顶板 岩层移动线 非连续边界条件 极限拉应力 失稳判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石钱滩组烃源岩特征及资源潜力
3
作者 李振明 贾存善 +5 位作者 王斌 宋振响 邱岐 王继远 徐陈杰 崔钰瑶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5-126,共12页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多口钻井试获工业油气流,展现出良好的勘探潜力。基于全岩有机岩石学特征、热解参数、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及沉积环境与母质来源进行了分析... 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多口钻井试获工业油气流,展现出良好的勘探潜力。基于全岩有机岩石学特征、热解参数、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等,对准噶尔盆地东部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烃源岩有机质类型、丰度、成熟度及沉积环境与母质来源进行了分析,并通过生烃模拟实验对其生烃潜力进行了评价,明确了有效烃源岩发育的控制因素,圈定规模烃源灶的展布范围,并量化其资源规模。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石钱滩凹陷石炭系石钱滩组烃源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以镜质组和惰质组为主,热解参数和稳定碳同位素具有Ⅱ—Ⅲ型特征;有机质丰度较高,热解TOC平均值为2.79%,生烃潜量平均值为0.96 mg/g,Ro为0.70%~1.66%,整体均进入生烃门限,深洼区达到凝析油—湿气阶段;凹陷边缘沉积于弱还原—弱氧化的淡水环境,生烃母质以高等植物为主,而凹陷中心则为还原的偏咸水环境,生烃母质以高等植物及水生生物混合母质输入为主。(2)受控于原始样品成熟度和品质,半封闭体系下石钱滩组烃源岩烃产率比以往研究成果偏低,结合干酪根生烃理论,认为烃源岩原始生油产率高峰值约150 mg/(g·TOC),原始生气产率高峰值约250 mg/(g·TOC)。(3)构造活动及沉积背景控制了有效烃源岩的发育及分布,凹陷中心烃源岩厚度可达500 m,TOC可达3.0%。凹陷中心生油强度可达500×10^(4)t/km^(2)或以上,生气强度可达150×10^(8)m^(3)/km^(2)或以上。石钱滩组石油原地资源量约6600×10^(4)t,天然气原地资源量约730×10^(8)m^(3),具备形成中型油气田的资源潜力,是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油气勘探的重要方向和接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生烃模拟实验 沉积环境 构造运动 母质来源 生烃潜力 石钱滩组 石炭系 石钱滩凹陷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台阶爆破过程中内部岩体运移轨迹及爆堆分布规律研究
4
作者 李志恒 白俊 +1 位作者 金长宇 陈立军 《爆破》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0,共8页
作为露天矿开采的主要手段,台阶爆破在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其他技术不可代替的生产方式。通过深入分析台阶爆破实测数据,并采用3DEC软件模拟台阶爆破过程,揭示了台阶爆破过程中内部岩体运移轨迹及爆堆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 作为露天矿开采的主要手段,台阶爆破在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间内仍然是其他技术不可代替的生产方式。通过深入分析台阶爆破实测数据,并采用3DEC软件模拟台阶爆破过程,揭示了台阶爆破过程中内部岩体运移轨迹及爆堆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爆破过程中,监测点整体呈现出先沿垂直方向上隆起后下落的运动规律。其中,监测孔上部监测点在垂直方向运动较为明显,隆起到一定高度后迅速垂直向下进行运动,而监测孔下部监测点主要以水平方向运动向前推进,垂直方向运动相对平缓。同时为了研究台阶岩体在爆破作用下破碎后在爆堆之中空间分布情况,本文将研究区域的台阶在爆破之前划分为Ⅰ~Ⅵ共6个部分,以及将台阶爆破之后爆堆主体0~40 m部分均匀划分为A、B、C、D 4个区域。根据模拟结果可以发现,在区域A(爆堆0 m~10 m)中Ⅴ岩体占比最多达到41.7%,在区域B(爆堆11~20 m)中存在Ⅰ~Ⅴ岩体且分布较为平均,而在区域C(爆堆21~30 m)中主要包含台阶Ⅰ~Ⅲ岩体,占比分别达到了43.1%、37.5%、19.3%,Ⅳ占极少部分可忽略不计;在爆堆最前沿区域D(爆堆31 m~40 m)中基本由Ⅰ岩体组成,占比高达95%。研究成果能够为矿山的高效开采和精准配矿提供理论支撑与基础性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阶爆破 现场监测 数值模拟 岩体运移规律 爆堆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回采覆岩运移规律及下伏巷道围岩变形特征研究
5
作者 李振安 张振国 +1 位作者 孙延斌 侯晓松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5,共10页
针对近距离煤层开采下伏巷道受上部煤层覆岩运动影响显著的现象,采用物理相似模型试验、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探究了近距离煤层回采覆岩运移规律及下伏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付村煤矿3_(下)煤层上部垮落带高度为29 ... 针对近距离煤层开采下伏巷道受上部煤层覆岩运动影响显著的现象,采用物理相似模型试验、数值计算和理论分析的方法,探究了近距离煤层回采覆岩运移规律及下伏回采巷道围岩变形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付村煤矿3_(下)煤层上部垮落带高度为29 m、导水裂缝带发育高度为95 m;3_(下)1001材料巷左帮塑性区最大深度为6 m,完全超出了锚杆支护范围,最大变形量为314 mm;右帮最大变形量为92 mm,小于左帮变形;底部浅部受拉,最大底鼓量为230 mm;顶板最大下沉量为91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覆岩运移 下伏巷道 围岩变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功能定理的高位滑坡运动距离预测方法研究
6
作者 钟兴荣 《工程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39-948,共10页
高位滑坡失稳运动机理是国内外工程地质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缘课题,其中运动距离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确定威胁对象和影响范围的依据。本文基于功能定理,假设滑体均匀解体、摩擦系数为定值,通过积分算出高位滑坡运动过程中摩擦力所做的功... 高位滑坡失稳运动机理是国内外工程地质领域研究的热点和前缘课题,其中运动距离是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确定威胁对象和影响范围的依据。本文基于功能定理,假设滑体均匀解体、摩擦系数为定值,通过积分算出高位滑坡运动过程中摩擦力所做的功,推导出滑坡失稳后的运动距离公式,该公式是滑体重心高度H(H_(1))、解体系数λ、坡角α、内摩擦角φ的函数。文中讨论了λ取0和1的两种特殊情况,λ取0得到的高位滑坡整体运动距离公式与前人研究结果一致;研究得出λ=1的判别式,该判别式与无黏性土坡极限平衡状态(坡角等于天然休止角)判别式一致。选取12个已形成高速远程滑坡的实例,根据滑坡主剖面测算λ,通过Origin软件拟合λ与滑体前后缘高差ΔH和滑体重心高度H_(1)之比(ΔH/H_(1))得到一个指数函数关系式;用本文的公式计算12个滑坡的运动距离并与实测运动距离比较,平均误差在5%以内。最后用本文的公式预测了四川省黑水县格窝滑坡失稳后的运动距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定理 高位滑坡 运动距离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柱状危岩体失稳运动三维DDA方法数值模拟分析
7
作者 刘国阳 赵晟泽 +5 位作者 钟智瑞 杨春雨 薄雾 刘俊杰 罗首益 于群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9-187,共9页
柱状危岩体是边坡稳定性分析中一种重要的危岩体类型,其失稳破坏常引起高能量和破坏性的大规模岩崩灾害,具有普遍性、突发性和高频性等特点,是制约山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非连续变形分析(DDA)作为一种基于非连续介质力学的... 柱状危岩体是边坡稳定性分析中一种重要的危岩体类型,其失稳破坏常引起高能量和破坏性的大规模岩崩灾害,具有普遍性、突发性和高频性等特点,是制约山区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非连续变形分析(DDA)作为一种基于非连续介质力学的数值计算方法,具有完全的运动学理论及可靠的块体接触处理方案,非常适合模拟节理岩体系统的失稳破坏与运动过程。文章采用三维(3D)DDA方法对柱状危岩体的失稳破坏机理与破坏后的运动过程进行研究。研制了基于双目立体视觉原理的危岩体失稳破坏实验装置,开展了柱状块体系统室内实验研究,验证了3D DDA方法在分析柱状危岩体失稳运动方面的准确性。以望霞边坡柱状危岩体为例,建立边坡及危岩体3D DDA数值模型,分析柱状危岩体失稳运动全过程、动能及位移演化特征,讨论块体系统运动特性及崩塌滚石成灾机制。结果表明,柱状危岩体以滑动模式失稳,运动过程中直接与其沿途公路冲击碰撞,引发崩塌滚石地质灾害,具有高速高能等运动学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柱状危岩体 3D DDA 崩塌滚石 失稳运动 室内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直立特厚煤层岩层破断运移规律研究
8
作者 刘旭东 乔浩 +1 位作者 方贤威 朱红伟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19,共7页
为了研究急倾斜煤层冲击地压灾害致灾机理,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力学模型研究近直立特厚煤层覆岩破断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近直立煤层岩层破断主要集中在直接顶岩层,随工作面开采深度增加,顶板岩层首先出现离层,... 为了研究急倾斜煤层冲击地压灾害致灾机理,通过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力学模型研究近直立特厚煤层覆岩破断运移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近直立煤层岩层破断主要集中在直接顶岩层,随工作面开采深度增加,顶板岩层首先出现离层,在重力作用下发生倾倒折断,靠近工作面顶板处的岩块多为倾倒运动,靠近工作面底板处的岩块多为向下滑移运动,采空区中部的岩块多表现为跌落和翻转运动。通过现场测试发现,岩层发生离层、破断受到工作面采动与顶底板的影响,直接顶岩层受工作面采动影响较大,运动较为剧烈,基本顶则较为稳定。通过进一步研究近直立煤层顶底板岩层的垮断情况,为近直立煤层综放开采条件下煤岩层破断运移致灾预报及灾害防控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直立特厚煤层 岩层运移 岩层破断 相似模拟 钻孔窥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埋高强度综采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与实测研究
9
作者 任辰锋 孙彬 +1 位作者 张红凯 胡英杰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7,共8页
为探究黄玉川煤矿12407工作面浅埋高强度综采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选取工作面上方适当位置分别打设采前、采后两个地面钻孔,基于钻孔数据对其覆岩关键层及破坏高度进行理论分析与原位实测,综合考虑多指标因素进而确定覆岩破坏高度。通过... 为探究黄玉川煤矿12407工作面浅埋高强度综采工作面覆岩破坏高度,选取工作面上方适当位置分别打设采前、采后两个地面钻孔,基于钻孔数据对其覆岩关键层及破坏高度进行理论分析与原位实测,综合考虑多指标因素进而确定覆岩破坏高度。通过钻井冲洗液消耗量及井下电视成像等现场实测方法,监测采前、采后钻孔钻进过程中特征参量变化过程,对覆岩破坏高度进行多指标综合评估,结果表明:12407工作面覆岩主要存在两层关键层,其中埋深88.7~116.5 m位置处细粒砂岩为覆岩主关键层;12407工作面覆岩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距煤层底板约77 m,与覆岩主关键层位置相近,主关键层对覆岩破坏高度产生抑制作用;对覆岩破坏高度多指标综合分析,可知在浅埋、高强度开采及厚硬基岩等多特殊条件叠加作用下,“两带”经验公式计算裂隙带高度在该工作面条件下适用性一般,综合确定12407工作面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以实测值77 m为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埋煤层 高强度开采 覆岩运动 关键层 钻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水作用下岩体裂隙中颗粒运动规律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崔溦 裴介渲 江志安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870-2878,共9页
动水作用下岩体裂隙中的颗粒运动是引起渗透破坏的常见原因。针对天然岩石裂隙的随机性与隐蔽性,采用三维Weierstrass-Mandelbrot分形函数构建随机裂隙通道,并采用3D打印方法获得透明裂隙模型实体,使用微流体控制仪开展动水作用下颗粒... 动水作用下岩体裂隙中的颗粒运动是引起渗透破坏的常见原因。针对天然岩石裂隙的随机性与隐蔽性,采用三维Weierstrass-Mandelbrot分形函数构建随机裂隙通道,并采用3D打印方法获得透明裂隙模型实体,使用微流体控制仪开展动水作用下颗粒在裂隙中的运动试验,分析裂隙粗糙程度、颗粒粒径与裂隙开度的比值(简称粒径隙宽比)、渗流水压力对颗粒在裂隙中起动、运移的影响规律,进而推断岩体裂隙发生渗透破坏的可能性。研究结果表明:颗粒在岩石裂隙中的运动规律与裂隙粗糙程度、水压力、颗粒粒径隙宽比3个因素有关。裂隙粗糙程度越大,或颗粒粒径隙宽比越大,颗粒越不容易开始运动,即裂隙发生渗透破坏的可能性越低。同时,水压力是颗粒运动的主导因素,颗粒粒径隙宽比对颗粒运动的影响与水压力有关。存在一特定水压力临界值,未达到该水压力时,颗粒粒径隙宽比对平均运动速度的影响不明显,超过该水压力后,影响程度显著增大,且该临界水压力值的大小与裂隙粗糙程度有关,裂隙越粗糙,临界水压力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体裂隙 颗粒运动 动水压力 分形维数 室内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部高瓦斯强动压巷道切顶卸压机制及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肖同强 任勇辉 +4 位作者 神文龙 贾义雪 许磊 刘发义 代晓亮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6-140,共15页
深部邻空巷道面临强动压、高瓦斯的双重困扰。为解决深部邻空巷道严重变形问题,以13131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采空区侧向上覆岩层运动特征、邻空巷道围岩变形机制以及邻空巷道切顶卸压技术参数。... 深部邻空巷道面临强动压、高瓦斯的双重困扰。为解决深部邻空巷道严重变形问题,以13131巷为工程背景,采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现场试验等方法,研究了采空区侧向上覆岩层运动特征、邻空巷道围岩变形机制以及邻空巷道切顶卸压技术参数。结果表明:6.0m粉砂岩是上覆岩层亚关键层,弧形三角块破断导致厚硬岩层共同运动,致使侧向支承压力及其影响范围增大,造成邻空巷道严重变形;切顶卸压效果与切顶高度、切顶角度密切相关,只有当切顶高度达到关键层顶部时,才能有效降低邻空巷道变形量,超过关键层高度后,效果提升不再明显;当切顶角度为0°时,岩块传递的侧向支承压力最小,切顶角度由0°增加至10°时,邻空巷道变形量呈轻微上升趋势,由10°增加至20°时,邻空巷道变形量大幅增大。基于切顶关键技术参数及顶板瓦斯抽放钻孔空间分布特征,提出了“预留超前安全距离+留设抽放钻孔保护距离+封孔长度差异化+瓦斯监测与安全保障”爆破切顶技术方案,并开展了现场试验,有效控制了邻空巷道变形量,保证了顶板钻孔瓦斯抽采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部巷道 围岩控制 覆岩运动 切顶卸压 瓦斯抽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寨沟景区某崩塌落石运动轨迹的理论预测 被引量:2
12
作者 赵书锋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8-58,共11页
2017年“8·8”九寨沟M s7.0级地震在九寨沟景区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并伴随产生了大量潜在的崩塌体,严重威胁着景区的正常运营。对潜在崩塌体失稳后的落石运动轨迹进行准确预测是进行工程治理与防护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为... 2017年“8·8”九寨沟M s7.0级地震在九寨沟景区诱发了大量的崩塌滑坡地质灾害,并伴随产生了大量潜在的崩塌体,严重威胁着景区的正常运营。对潜在崩塌体失稳后的落石运动轨迹进行准确预测是进行工程治理与防护设计的前提和基础。为此,在对目前崩塌落石运动轨迹预测方法进行回顾分析的基础上,认为目前的理论及数值方法通常将落石碰撞恢复系数取为常数,而未能很好地考虑落石运动参数(如入射角度及入射速度)及坡面岩土体屈服强度等对落石碰撞恢复系数的影响,由此针对这一问题,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考虑上述2个因素的落石运动轨迹计算理论模型。最后将其用于九寨沟景区火花海—树正寨公路西北侧斜坡上部崩塌危岩体的落石运动轨迹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当再次发生地震导致该崩塌体失稳时,落石将沿坡面失稳运动,其最大水平运动距离达到639.8 m,且沿坡脚水平段的运动距离为29.1 m,说明该落石将对路面交通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必须在斜坡的合适位置设置落石防护结构以保证路面交通安全。同时采用Rocfall软件对该计算结果的正确性进行了验证,说明了文中提出方法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寨沟景区 崩塌 落石运动轨迹 恢复系数 理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运动致灾机制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卫兵 郭春雷 +3 位作者 罗讯 柴发英 谢建林 柴毅 《工矿自动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0,共10页
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会显著影响采场顶板破断结构形式,进而对工作面矿压显现造成极大影响。为了揭示甘肃某矿深部特厚煤层开采顶板大能量事件发生机理,采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钻孔探测及内部岩移监测方法,研究了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顶... 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会显著影响采场顶板破断结构形式,进而对工作面矿压显现造成极大影响。为了揭示甘肃某矿深部特厚煤层开采顶板大能量事件发生机理,采用数值模拟、物理模拟、钻孔探测及内部岩移监测方法,研究了非均厚特厚煤层开采顶板破断结构形式及致灾机制。结果表明:40 m累计采厚区域的裂隙发育高度远大于20 m采厚区域,导致后者上方易形成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确定该结构破断运动是造成顶板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并得到了模拟结果的验证。根据4个地面钻孔钻进过程中的冲洗液漏失及掉钻情况,发现首采4 m厚油页岩解放层的裂隙发育高度仅为75 m,位于亚关键层2底界;煤二层20,40 m采厚区域的裂隙发育高度分别为289,504 m,大致位于亚关键层4和主关键层底界,揭示了不同采厚区域顶板采动裂隙发育差异,进一步证实了高位组合悬臂板结构的客观存在。结合ZY1地面钻孔内部岩移光纤断点高度变化与大能量事件之间的关联,明确了高位组合悬臂板破断结构运动引发采场强矿压显现的致灾机制。研究结果可为类似非均厚煤层赋存或特厚煤层分层开采条件下的工作面安全高效生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均厚开采 特厚煤层 组合悬臂板 顶板灾害 深部开采 内部岩移监测 关键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线性弹性地基梁的地下矿山充填开采覆岩移动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何祥锐 邱贤阳 +4 位作者 史秀志 李小元 支伟 刘军 王远来 《黄金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40-653,共14页
为了研究地下金属矿充填开采覆岩移动规律,以盘龙铅锌矿采场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非线性弹性地基梁力学模型,开展了不同采场结构参数、顶板厚度、原岩应力及充填体配比对于覆岩移动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5个因素对于覆岩移动的影响从强到弱... 为了研究地下金属矿充填开采覆岩移动规律,以盘龙铅锌矿采场作为研究对象,建立非线性弹性地基梁力学模型,开展了不同采场结构参数、顶板厚度、原岩应力及充填体配比对于覆岩移动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5个因素对于覆岩移动的影响从强到弱依次为充填体配比、采场结构参数、顶板厚度、原岩应力,提高充填体配比是控制覆岩位移的关键。通过采用Flac3D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不同充填体配比下覆岩移动值,将数值模拟分析结果与力学理论计算结果进行对比,二者差异率在3%~9%之间,从而验证了力学模型计算结果的可靠性。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地下矿山充填开采覆岩沉降控制技术,并将其应用于工业试验。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矿山进行岩层控制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线性弹性地基梁 数值模拟 岩层移动控制 充填开采 覆岩移动规律 位移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坡—沉积源岩型氦气富集模式——以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为例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振刚 刘成林 +5 位作者 范立勇 康锐 陈践发 王海东 洪思婕 MUHAMMAD Aslam Khan 《石油实验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77-1186,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氦气资源丰富,已在伊盟隆起、伊陕斜坡南部等地区发现高含氦、富氦天然气田,这些气田的氦气富集多与断裂发育密切相关。然而,盆地内的构造背景较为复杂,为研究盆地内不同地质背景下氦气的富集特征及控制因素,对鄂尔多斯盆... 鄂尔多斯盆地氦气资源丰富,已在伊盟隆起、伊陕斜坡南部等地区发现高含氦、富氦天然气田,这些气田的氦气富集多与断裂发育密切相关。然而,盆地内的构造背景较为复杂,为研究盆地内不同地质背景下氦气的富集特征及控制因素,对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东北部开展天然气组分分析测试,并结合研究区基础地质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对鄂尔多斯盆地神木气田上古生界的氦气分布特征及其地质影响因素进行探究。神木气田上古生界氦气含量达0.017%~0.116%,平均氦气含量为0.05%,达到含氦气田标准;氦气含量在平面上呈“西低东高”的整体分布格局,东部部分地区的氦气含量大于0.1%;氦气含量与氮气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关系,表明天然气藏中的氦气和氮气在成因和溶解—脱溶机制上可能存在必然联系。神木气田氦气的富集受多种地质因素共同影响:上古生界广泛分布的煤系烃源岩提供了充足的氦气;地壳抬升和构造反转控制了氦气的运移方向,且促进了溶解氦的脱溶和聚集;适量的载体气有助于氦气的富集。结合研究区构造背景和氦气成藏地质因素,提出了一种新的氦气富集模式,即斜坡—沉积源岩型含氦天然气富集模式,这为氦气勘探和开发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运动 斜坡—沉积源岩型 氦气 上古生界 神木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重复开采覆岩与地表移动机理 被引量:2
16
作者 张传宝 蔡来良 +3 位作者 王巍 柴华彬 邹友峰 张文志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3-180,共8页
为了给神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生态修复和“三下”开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实测方式为基础,深入研究了高强度重复开采地表移动特征和机理。分别对老采空区下开采、工作面隔离煤柱下开采、跨老采空区和隔离煤柱下开采这3种工况布设地... 为了给神东等大型煤炭生产基地生态修复和“三下”开采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以实测方式为基础,深入研究了高强度重复开采地表移动特征和机理。分别对老采空区下开采、工作面隔离煤柱下开采、跨老采空区和隔离煤柱下开采这3种工况布设地表移动观测线,开展快速密集监测,采集了丰富的地表移动数据。结合井下推进过程,通过数据分析,获得了不同时期下沉和水平移动值,绘制了地表移动曲线时序图。研究表明:隔离煤柱对地表下沉的发展过程具有阻碍性、带动性和活化性等特征,水平移动方向对井下推进方向具有追随性等现象。据此建立了高强度重复采动条件下形成的块体岩层结构模型,分析了块状岩体在井下推进过程中平衡—旋转平移—再平衡的运动过程,揭示了地表移动实测曲线形态背后的岩层移动机理。研究成果可为该矿区或类似矿区开采沉陷预计模型建立和生态环境修复治理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重复开采 煤柱 地表移动特征 块体岩层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岩移发展规律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玮 杨天鸿 +1 位作者 侯俊旭 马凯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238,共7页
地下开采产生的地表移动会影响邻近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以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为例,采用微震、地表开裂观测等多种方法进行岩移监测和数据分析,探究了地下开采引起的岩体移动与地表开裂规律。首先,对历史监测数据进行了整... 地下开采产生的地表移动会影响邻近露天采场边坡的稳定性。以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为例,采用微震、地表开裂观测等多种方法进行岩移监测和数据分析,探究了地下开采引起的岩体移动与地表开裂规律。首先,对历史监测数据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包括地表塌陷和裂缝的发育情况。其次,针对地下开采过程中的围岩变形特点,开展微震数据分析,获取了岩体损伤破坏信息。同时,结合矿山地质资料,统计数据得出了陷落角的变化范围。结果表明:大红山铁矿露天—地下联合开采,岩体移动发展阶段可划分为:冒落及地表贯通的岩移阶段、陷落区充分发展的岩移阶段、F2断层影响的陷落角非对称发育阶段、废石充填与深部开采下的岩移阶段。西北部陷落角发育范围为75°~81°、东南部陷落角发育范围为65°~82°。研究可为类似地质及工程条件矿山岩移发展规律分析提供一定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红山铁矿 露天—地下联合开采 岩体移动 陷落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爆破位移监测的矿石损失及贫化控制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谢烽 黄磊 +3 位作者 张书鹏 刘玉龙 张怀峰 杨威 《爆破》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4-110,共7页
为了降低矿石的损失和贫化,湖山矿引入了爆破运动检测系统(BMM),并在炮孔直径为177 mm,台阶高度为7.5 m的3个生产区块中进行了试验。现场试验时,在各试验区块分别布置6、8、5个监测孔,并在各监测孔分别放置2个位移监测球,埋置深度为3.5 ... 为了降低矿石的损失和贫化,湖山矿引入了爆破运动检测系统(BMM),并在炮孔直径为177 mm,台阶高度为7.5 m的3个生产区块中进行了试验。现场试验时,在各试验区块分别布置6、8、5个监测孔,并在各监测孔分别放置2个位移监测球,埋置深度为3.5 m、9 m,来记录爆破后岩体的垂直和水平移动。试验结果显示:爆破导致矿石的移动可以被BMM系统检测到,三个试验区块上部矿体的平均水平位移分别为6.55 m、6.97 m和9.24 m;下部矿体的平均水平位移分别为3.2 m、3.9 m和4.0 m;上部矿体平均垂直位移分别为4.1 m、2.0 m和3.2 m;底部矿体平均垂直位移分别为0.72 m、0.98 m、0.84 m。爆破时矿体总是倾向于向阻力最小的方向移动。无论是水平位移还是垂直位移,上部矿体的位移总是大于下部矿体;除水平位移导致的矿岩边界变化外,垂直位移对矿石的损失和贫化也有很大影响,底部矿体也可能移动至中部或上部,反之亦然。露天矿山爆区往往由多种岩石构成,根据地质信息完成爆破设计后,爆后矿体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均是导致矿石品位降低的主要原因。采用BMM系统监测得到的爆后矿岩边界指导挖运作业后,矿石平均贫化率降低了1.2%,平均损失率降低了1.5%,在湖山铀矿全寿期内可以累积创造超过1000万人民币的经济效益。该技术可准确界定爆后矿岩边界,根据准确的爆后矿岩体边界指导挖运作业是降低露天矿山矿石贫化率、损失率、减少矿石品位分类错误的重要技术手段,是准确控制矿石品位以实现资源回收和经济效益双重目标的技术保障,在提高湖山矿爆破精细化水平的同时,也可为国内外同类矿山爆破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矿岩移动 矿石损失 矿石贫化 爆破移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开采沉陷学70年研究综述及技术展望 被引量:12
19
作者 孙庆先 张勇 +1 位作者 陈清通 李宏杰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6-99,共14页
从覆岩破坏规律、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以及技术标准和学术专著等方面,回顾了开采沉陷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在覆岩破坏规律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了岩体响应采动理论、关键层理论等,并总结归纳了裂隙带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高度;... 从覆岩破坏规律、地表移动变形规律,以及技术标准和学术专著等方面,回顾了开采沉陷学科的发展历程和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在覆岩破坏规律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了岩体响应采动理论、关键层理论等,并总结归纳了裂隙带的形态特征和发育高度;在地表移动变形规律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了负指数函数法、概率积分法等计算方法,尤其是概率积分法广泛应用于地表沉陷预计;在技术标准和学术专著方面,我国开展了较为系统的建设工作,几经系统修订并实施,并出版了一系列学术专著。本文归纳总结了目前开采沉陷学研究中存在的难点问题,包括围岩介质属性、概率积分法局限性、综采(综放)“两带”高度和形态、地表残余移动变形特征与规律、动态地表移动变形特征和计算方法、地表观测站观测频率、相关规程对同一事项的技术要求不一致的问题。提出了学科今后研究工作的发展方向及建议,包括以覆岩运动全过程可视化为主要手段揭示开采沉陷的本质机理、以空间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完成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研究认为,只有认识到“采场矿压-岩层移动-开采沉陷”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描述开采沉陷。在不断继续补充完善已有研究成果的同时,有必要以新理论和新思想审视开采沉陷学,以新技术和新方法研究开采沉陷学,不断推动学科的深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采沉陷 覆岩破坏规律 地表移动变形规律 概率积分法 关键层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覆岩破坏规律及“两带”发育高度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文才 吴周康 +3 位作者 李龙龙 王鹏 高小雷 杨少晨 《中国矿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0-167,共8页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下覆岩破坏规律与“两带”发育高度,预防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由导水漏风通道引起的工作面顶板漏水、采空区自燃等各种安全事故,以鄂尔多斯市某煤矿为工程背景,采用井下窥视法和数值模拟对近距离煤层开采后覆岩破... 为研究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下覆岩破坏规律与“两带”发育高度,预防工作面开采过程中由导水漏风通道引起的工作面顶板漏水、采空区自燃等各种安全事故,以鄂尔多斯市某煤矿为工程背景,采用井下窥视法和数值模拟对近距离煤层开采后覆岩破坏规律以及“两带”发育高度进行分析,揭示了规律形成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在近距离煤层重复采动影响下,“两带”发育高度远超过上煤层开采,下煤层推进80 m时裂隙带最大发育高度为88 m,与地表贯通形成导水漏风通道;初次采动与重复采动时的裂采比分别为19.33、29.33;裂隙带的发育呈台阶式上升,阶段间的变化表现为激跳形式;覆岩的破坏表现为“拱形→帽形→马鞍形→外O内蝶形”;数值模拟及拟合公式所预测的“两带”发育高度与实测值之间误差率为1%左右,验证了预测的准确性,可为相似工作面的开采以及相似工程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岩移规律 “两带”发育高度 井下窥视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