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失眠症肝郁血虚证舌诊客观化研究及应用探索
1
作者 郝博文 段梦遥 +6 位作者 赵欣 王婷婷 扈琨 海日 苗玉轩 王云恺 李峰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954-1958,1964,共6页
目的: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医现代化的应用价值,并对失眠症肝郁血虚证患者的舌象特征进行数字量化。方法:应用便携中医健康信息采集仪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失眠症患者的舌图,提取多个中医证型的失眠患者的舌苔客观参数,另采集健康体检者... 目的:探究人工智能技术对中医现代化的应用价值,并对失眠症肝郁血虚证患者的舌象特征进行数字量化。方法:应用便携中医健康信息采集仪采集符合纳入标准的失眠症患者的舌图,提取多个中医证型的失眠患者的舌苔客观参数,另采集健康体检者舌图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特征分析系统求出以上舌图的色调/饱和度/明度(HSV)、亮度/色相/饱和度(Lab)、红/绿/蓝(RGB)、亮度/色差(YcrCb)颜色空间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方法分析肝郁血虚组与胆郁痰扰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舌诊参数的差异,探索客观的舌诊解读在病证结合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通过比较舌色参数结果,发现肝郁血虚证患者舌苔Lab-a值显著低于胆郁痰扰证患者,舌质亮度相对偏暗;舌苔参数比较结果显示,胆郁痰扰组的HSV-V值和Lab-L值比肝郁血虚组和健康对照组高;肝郁血虚证患者左侧的舌边分区的舌苔RGB-R值、RGB-G值、RGB-B值、Lab-L值、Lab-a值、Lab-b值、HSV-H值均显著高于胆郁痰扰证患者和健康人,且处于颜色空间的“灰色”和“白色”范围。结论:研究结果显示,肝郁血虚证的代表舌象特征可能为“舌质暗”和“舌左边区舌苔灰白”,肝在舌面的对应分区可能为左舌边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诊 失眠 肝郁血虚证 中医诊断 人工智能 客观化 舌象特征 胆郁痰扰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胎儿期Ⅰ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的MRI影像特征和肝胆发育的参数测量
2
作者 谷磊磊 高铎 +2 位作者 韩学芳 耿左军 周立霞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39-144,178,共7页
目的观察胎儿期Ⅰ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CCC)的MRI表现,分析CCC胎儿肺肝比值、肝脏、脾脏、胆囊以及门静脉测量参数与正常胎儿的差异。材料与方法随访分析31例出生后经手术证实的CCC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胎儿期... 目的观察胎儿期Ⅰ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congenital choledochal cyst,CCC)的MRI表现,分析CCC胎儿肺肝比值、肝脏、脾脏、胆囊以及门静脉测量参数与正常胎儿的差异。材料与方法随访分析31例出生后经手术证实的CCC患儿的临床资料以及胎儿期的MRI表现,观察CCC病灶的形态、走行方向、是否与胆管或胆囊相连、病灶下缘与肝脏下缘的关系,并测量计算胆总管囊肿的体积。以90例健康胎儿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胎儿肺肝比值、肝脏(左右径、上下径、最大截面面积、肝实质表观弥散系数)、脾脏(长径、厚度、最大截面面积)、胆囊(长径、短径、长径与短径比值、最大截面面积)以及门静脉直径的差异。并分析CCC胎儿胆总管囊肿体积与MRI测量指标的相关性。结果31例CCC患儿中,男9例,女22例,男女比率约为1∶2.4;其中26例胆总管囊肿病灶为椭圆形,5例为类圆形;31例病灶上端均可见尖角征;29例胆总管囊肿病灶的下缘未及肝脏下缘,2例病灶下缘超过了肝脏下缘;26例病灶的走行方向为右上-左下。CCC组与对照组胎儿的肺肝比值、肝脏(左右径、上下径、最大截面面积、表观弥散系数)、脾脏(长径、厚度)、胆囊(长径、短径、最大截面面积)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CCC组与对照组胎儿脾脏的最大截面面积、门静脉直径以及胆囊长径与短径的比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统计分析CCC组胆总管囊肿体积与胎儿脾脏最大截面面积、胆囊长径与短径比值以及门静脉直径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病灶体积与胎儿脾脏的最大截面面积、胆囊长径与短径的比值以及门静脉直径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CCC多见于女性,胎儿期的MRI表现为:病灶多呈椭圆形,一般不超过肝脏下缘,病灶的走行方向多为右上-左下,病变上端可见尖角征。患儿脾脏增大,门静脉增宽,胆囊长径与短径的比值增大。但病灶体积与胎儿脾脏的最大截面面积、门静脉直径、胆囊长径与短径的比值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胆囊 门静脉 产前诊断 先天性胆总管囊肿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胆退黄汤对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退黄、改善肝功能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小青 李建波 李青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62-165,共4页
目的 观察利胆退黄汤对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退黄、改善肝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患者136例,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 目的 观察利胆退黄汤对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退黄、改善肝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22年6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患者136例,均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LC)+腹腔镜胆总管探查术(laparoscop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 LCBDE)联合T管引流术,所有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两组,各68例,对照组术后常规抗感染及护肝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服用利胆退黄汤治疗。比较两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黄疸消退时间和住院时间,术前及术后2周肝功能指标、炎症因子指标,中医症状积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肛门排气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IL)、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 AST)、丙氨酸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水平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2周,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显著降低,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术后2周口苦咽干、恶心呕吐、舌苔症状积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利胆退黄汤对梗阻性黄疸(肝胆湿热证)术后患者临床疗效显著,能够退黄、改善肝功能,减轻机体炎症,促进患者,并且安全性可靠,值得推荐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阻性黄疸 肝胆湿热证 利胆退黄汤 中医症状 肝功能 炎症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兔胆囊侧肝脏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9
4
作者 梁冰 牛立志 +13 位作者 曾健滢 周亮 周序珑 方刚 姚飞 邓春娟 汪媛 张波 李书英 邓春梅 杨惠霏 李家亮 刘建国 徐克成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20-324,共5页
目的研究靠近胆囊0.5 cm处不可逆电穿孔肝脏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3只作为实验动物,在靠近胆囊0.5 cm处肝脏进行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并于7 d后观察消融区域的肝脏病理反应和胆囊损伤情况。结果 3只动物均成功完成消融... 目的研究靠近胆囊0.5 cm处不可逆电穿孔肝脏消融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新西兰白兔3只作为实验动物,在靠近胆囊0.5 cm处肝脏进行不可逆电穿孔消融,并于7 d后观察消融区域的肝脏病理反应和胆囊损伤情况。结果 3只动物均成功完成消融。消融7 d后,肝脏面原消融区平均直径3.00 cm黄色坏死灶,肝膈面形成1个平均直径1.67 cm类圆形黄色坏死灶。2只实验兔消融部位和腹壁、1只肝叶和膈肌发生小片段浅度粘连。2只肠系膜则与胆囊消融灶区发生严重粘连。光镜下可见肝大片坏死且消失,仅有部分凝固性坏死肝组织残留,外围有少量斑点状钙化,炎性肉芽组织和小胆管显著增生。肝门静脉血管平滑肌损伤不明显,肌层小范围纤维素样变性、胆囊黏膜上皮大部分坏死,胆囊外结缔组织水肿、胆总管部分黏膜上皮坏死,部分上皮仍存在,肌层完好。结论消融部位肝脏组织完全坏死,消融灶和周围组织分界明显,胆囊出现损伤,但无胆囊漏发生。因此,对于靠近胆囊的肝脏肿瘤而言,不可逆电穿孔可能是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脏 不可逆电穿孔消融 胆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鳗肝脏、胆囊及胰腺的显微结构 被引量:10
5
作者 谢嘉华 陈朝阳 +2 位作者 黄国宝 郑紫娟 姚志攀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1-65,86,共6页
采用光镜技术研究海鳗肝脏、胆囊和胰腺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海鳗肝小叶不明显,肝门管区不典型。肝细胞较大,呈多边形,糖原和脂滴丰富。核呈圆形或卵圆形,1~2个。胆囊与胆管结构类似其他鱼类。胰腺长条形,紧贴肠左壁,独立存在,少量分... 采用光镜技术研究海鳗肝脏、胆囊和胰腺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海鳗肝小叶不明显,肝门管区不典型。肝细胞较大,呈多边形,糖原和脂滴丰富。核呈圆形或卵圆形,1~2个。胆囊与胆管结构类似其他鱼类。胰腺长条形,紧贴肠左壁,独立存在,少量分布在胆管周围及胆囊壁上。外分泌部由腺泡和各级排泄管组成,内分泌部即胰岛,分散存在于外分泌部之间,胰岛细胞由A,B,D三种细胞组成。A细胞数量较少,位于胰岛周边,夹于B细胞之间,胞质颗粒染成红色;B细胞数量最多,位于胰岛周边,胞质颗粒染成橘黄色;D细胞一般位于胰岛中部染色浅淡的区域,胞质染淡蓝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鳗 肝脏 胆囊 胰腺 显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患者肝胆改变 被引量:9
6
作者 蚁丽芬 李雪影 +2 位作者 王汉婵 蚁舒 朱少毅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53-655,共3页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胆改变。方法对225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行常规肝胆B超检查,抽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5年以上患者250例(研究组),服药5年以下患者250例(对照组1),并对同期未患精神疾病的常规体检者250名(... 目的观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胆改变。方法对2255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行常规肝胆B超检查,抽取服用抗精神病药物5年以上患者250例(研究组),服药5年以下患者250例(对照组1),并对同期未患精神疾病的常规体检者250名(对照组2)行B超检查。结果研究组与两个对照组间的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而两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肝在各组中的发生率最高。研究组中不同病程、年龄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和精神分裂症的类型不同肝胆B超异常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5年以上者肝胆异常、特别是脂肪肝发生率显著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抗精神病药物 肝脏 胆囊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胆囊浆膜层下注射生理盐水辅助微波消融胆囊旁肝肿瘤 被引量:7
7
作者 孙璐璐 董刚 +2 位作者 吴洁 高维强 刘婷婷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36-539,共4页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胆囊浆膜层下注射生理盐水辅助微波消融治疗胆囊旁肝肿瘤(边缘距离胆囊壁≤5mm)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接受胆囊浆膜层下注射生理盐水辅助经皮微波消融胆囊旁肝肿瘤患者的资料,靶肿瘤边缘距离胆囊≤5mm,治疗...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胆囊浆膜层下注射生理盐水辅助微波消融治疗胆囊旁肝肿瘤(边缘距离胆囊壁≤5mm)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接受胆囊浆膜层下注射生理盐水辅助经皮微波消融胆囊旁肝肿瘤患者的资料,靶肿瘤边缘距离胆囊≤5mm,治疗后观察并发症情况,并评估消融效果。结果对13例胆囊旁肝肿瘤成功在胆囊浆膜层下注射生理盐水形成胆囊壁水肿后完成微波消融。3例以胆囊浆膜层下注射生理盐水辅助消融治疗胆囊旁3个病灶,再以人工腹腔积液辅助技术治疗肝内其他病灶;2例采用人工腹腔积液法失败后改用胆囊浆膜层下注射生理盐水法辅助完成消融治疗。1例治疗中心率最低至20次/分;1例术后出现应激性胃溃疡;7例术后低热,对症处理后均缓解。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6.2(3~16)个月,8例肿瘤完全消融,2例肿瘤残留,3例肿瘤肝内转移。结论胆囊浆膜层下注射生理盐水冷却保护技术安全、有效,可增加安全消融范围,有利于适形消融胆囊旁肝肿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消融 肝肿瘤 胆囊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腹部良恶性占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8
作者 周琦 姜珏 +1 位作者 刘百灵 雷小莹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1080-1082,共3页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腹部良恶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50例腹腔脏器占位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研究,其中包括肝脏良恶性肿瘤196例,胆囊癌及胆囊良性病变39例,胰腺良恶性病变15例,所有病例均经过手术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 目的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对腹部良恶性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250例腹腔脏器占位性病变进行实时超声造影研究,其中包括肝脏良恶性肿瘤196例,胆囊癌及胆囊良性病变39例,胰腺良恶性病变15例,所有病例均经过手术或其他影像学检查方法证实。结果造影剂Sono Vue2.4ml静脉注射后,肝癌动脉相表现为整体快速增强,并在门脉相快速消退,在实质相显示为低回声;血管瘤呈周围向心性环状或结节状增强,门脉相及实质相进一步增强,持续较长时间;局灶性结节增生表现为中央扩散型快速整体增强,部分病例显示为车轮状;肝硬化增生结节的造影增强特征与肝实质一致;胆囊癌快速不均匀增强,胆囊壁连续性中断,胆囊良性病变及慢性胆囊炎胆囊壁连续;胰腺癌造影剂快速进入,消退时间早于胰腺实质,胰腺炎性肿块造影后回声与胰腺一致,或造影剂不进入。结论实时超声造影能显示肿瘤内微小血管的血流灌注情况,对腹部良恶性占位病变的定性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肝肿瘤 胆囊肿瘤 胰腺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不同组织胆汁酸组成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张晶 李文祥 +3 位作者 邹红 李明 王桂堂 吴山功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479-482,共4页
胆汁酸是由胆固醇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在肝细胞中合成的,根据侧链羟基数目的多少胆汁酸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随食物到达肠道,在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下脱羟基形成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都可与牛磺酸或者甘氨... 胆汁酸是由胆固醇通过一系列酶促反应在肝细胞中合成的,根据侧链羟基数目的多少胆汁酸分为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随食物到达肠道,在肠道微生物的作用下脱羟基形成次级胆汁酸。初级胆汁酸和次级胆汁酸都可与牛磺酸或者甘氨酸结合形成结合型胆汁酸。肝脏中合成的以及经由肠肝循环回到肝脏的胆汁酸都被储存在胆囊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鱼 胆汁酸 肝胆综合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射频消融技术在胆囊癌肝浸润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珂 高春芳 +2 位作者 何伟华 孙高斌 房月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845-847,共3页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技术在胆囊癌肝浸润外科手术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9月-2009年8月入院的胆囊癌肝浸润患者34例,分为外科手术组和射频消融组。20例外科手术组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加肝楔形切除术,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3~76岁,...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技术在胆囊癌肝浸润外科手术过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9月-2009年8月入院的胆囊癌肝浸润患者34例,分为外科手术组和射频消融组。20例外科手术组患者行胆囊切除术加肝楔形切除术,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53~76岁,平均69.0岁。14例射频消融组患者行外科开腹射频消融术,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64~78岁,平均71.5岁。术后随访,观察并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外科手术组1年生存率为14/20,射频消融组1年生存为8/1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生存率有无差异还在进一步随访观察中。外科手术组术后发热19例,恶心呕吐13例,腹腔出血3例,胆道损伤3例,胆漏2例;射频消融组术后发热11例,轻度恶心呕吐8例,胆囊床周边少量积血2例,无腹腔出血、胆道损伤、胆漏发生。两组在术后发热、恶性呕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腹腔出血、胆道损伤、胆汁漏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开腹射频消融技术可用于外科治疗胆囊癌伴肝浸润,且在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优于单纯外科手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射频消融 胆囊肿瘤 肝浸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谱CT在肝胆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李伯龙 彭心宇 +2 位作者 乔飞 徐强 赵伯文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17年第3期593-598,共6页
能谱CT成像是宝石探头和强大的计算机后处理技术的完美结合,是对传统CT的一次技术革命。对能谱CT在肝脏、胆囊疾病中的诊断应用作一综述。总结了能谱CT的单能量图像、能谱曲线、物质分离与定量以及有效原子序数等技术在肝胆疾病诊断及... 能谱CT成像是宝石探头和强大的计算机后处理技术的完美结合,是对传统CT的一次技术革命。对能谱CT在肝脏、胆囊疾病中的诊断应用作一综述。总结了能谱CT的单能量图像、能谱曲线、物质分离与定量以及有效原子序数等技术在肝胆疾病诊断及鉴别方面的应用价值,并分析其在发现微小病灶、低剂量、判断同源性的优势所在。认为能谱CT在肿瘤的早期发现、鉴别及预后中有很多可探寻的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胆病 肝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囊穿孔伴肝脓肿的超声造影表现 被引量:4
12
作者 唐少珊 黄丽萍 +3 位作者 解丽梅 刘守君 富崴 王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80-782,共3页
目的探讨CEUS诊断和鉴别诊断胆囊穿孔伴肝脓肿的应用价值。方法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穿孔合并肝脓肿的患者,术前接受常规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前后在显示胆囊形态、穿孔部位和大小、炎症波及肝脏范围及显示病灶内血供的能力。结... 目的探讨CEUS诊断和鉴别诊断胆囊穿孔伴肝脓肿的应用价值。方法 4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胆囊穿孔合并肝脓肿的患者,术前接受常规及超声造影检查,观察造影前后在显示胆囊形态、穿孔部位和大小、炎症波及肝脏范围及显示病灶内血供的能力。结果常规超声显示,4例患者中1例囊壁局部"缺损",3例囊壁局部显示模糊;2例胆囊内伴结石。4例胆囊旁肝实质内均见包块,边界模糊;3例呈中、低混合回声,1例呈囊、实混合回声。2例胆囊旁可见积液。4例于CEUS动脉期均可见胆囊壁强回声带局部中断,清晰显示"缺损"部位和大小。肝内包块在动脉期表现为不均质蜂窝样略高增强,伴少许无增强区,门脉相造影剂减退,表现为不均质低增强,呈肝脓肿增强模式。结论 CEUS可通过显示胆囊壁的"缺损"及肝包块的血流灌注模式,对胆囊穿孔合并肝脓肿患者进行准确诊断,有较高的鉴别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穿孔 肝脓肿 超声检查 造影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柴胡颗粒治疗慢性胆囊炎肝胆郁热证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陈静 沈洪 +8 位作者 林越汉 廖恒祥 江一平 王垂杰 金小晶 苏娟萍 邵凤珍 邹建东 刘芳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4-358,共5页
目的评价大柴胡颗粒治疗慢性胆囊炎胆腑郁热证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及阳性药对照法,选取8个中心慢性胆囊炎患者600例,试验组∶安慰剂组∶利胆片组为360∶120∶120例。分别口服大柴胡颗粒及利胆片模拟... 目的评价大柴胡颗粒治疗慢性胆囊炎胆腑郁热证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采用分层区组随机、双盲、安慰剂及阳性药对照法,选取8个中心慢性胆囊炎患者600例,试验组∶安慰剂组∶利胆片组为360∶120∶120例。分别口服大柴胡颗粒及利胆片模拟剂、大柴胡颗粒模拟剂及利胆片模拟剂、大柴胡颗粒模拟剂及利胆片,7d后进行疗效及安全性评价。结果 (1)中医证候综合疗效;右上腹部疼痛记分减少分布情况及消失率;患者对右上腹疼痛缓解的评价;症状总积分;口苦、口渴、大便秘结、小便黄记分减少分布情况及阳性症状消失率、呕吐症状消失率、超声莫菲氏征变化,试验组与阳性药组无差异,试验组、阳性药组均优于安慰剂组(P<0.05~0.01)。(2)发热、恶心治疗后记分减少分布情况及阳性症状消失率、呕吐记分减少分布情况,试验组、阳性药组与安慰剂组无显著性差异。(3)安全性良好。结论大柴胡颗粒治疗慢性胆囊炎胆腑郁热证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胆囊炎 胆腑郁热证 大柴胡颗粒 利胆片 临床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肝肝胆湿热证与血清HA等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季光 邢练军 +3 位作者 曹承楼 王育群 张玮 王奕 《辽宁中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0期433-434,共2页
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与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的相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2 2例 ,辨证分为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脾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 ,放免双抗体法和 EL ISA法分别测定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结果 ,肝胆... 观察乙型病毒性肝炎肝胆湿热证与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的相关性。乙型病毒性肝炎12 2例 ,辨证分为肝胆湿热证、肝郁脾虚证、肝脾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 ,放免双抗体法和 EL ISA法分别测定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结果 ,肝胆湿热证多见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升高 ,且与 AL T的变化规律一致 ;肝郁脾虚证 ,三者的变化不明显 ;肝脾血瘀证和肝肾阴虚证 ,以 HA升高为主 ,TNF- α、IL- 6的变化不显著。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 HA、TNF- α、IL- 6水平升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胆湿热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胆舒胶囊联合消炎利胆片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3
15
作者 肖丹宇 吴娜 +2 位作者 施宾宾 莫耘松 郑志坚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669-2671,共3页
目的:评价胆舒胶囊联合消炎利胆片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院治疗的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消炎利胆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消... 目的:评价胆舒胶囊联合消炎利胆片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2月来院治疗的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的患者8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两组,每组42例。对照组:采用消炎利胆片治疗。观察组:采用消炎利胆片联合胆舒胶囊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疗效及临床症状。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7.62%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6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B超总有效率95.24%高于对照组B超总有效率61.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症状积分(7.48±2.73)分少于对照组症状积分(10.92±3.36)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右肋疼痛(1.91±0.86)分、恶心呕吐(1.27±0.34)分、纳呆腹胀(1.30±0.76)分、胆区压痛(1.68±0.94)分、小便黄赤(1.30±0.54)分都低于对照组右肋疼痛(2.37±0.93)分、恶心呕吐(1.69±0.55)分、纳呆腹胀(1.90±0.94)分、胆区压痛(2.27±1.24)分、小便黄赤(1.78±0.7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观察组血清TNF-α(49.48±5.71)ng/L低于对照组血清TNF-α(53.12±7.52)n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舒胶囊联合消炎利胆片治疗肝胆湿热型慢性胆囊炎疗效显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舒胶囊 消炎利胆片 肝胆湿热型 慢性胆囊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俞指针疗法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与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探讨 被引量:22
16
作者 谢胜 侯秋科 +9 位作者 韦金秀 周晓玲 张越 刘园园 税典奎 梁谊深 颜春艳 赵正孝 蒋应玲 徐宏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2014年第11期2575-2577,共3页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检测... 目的:观察背俞指针疗法对GERD患者任督二脉穴位皮温及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影响,探讨二者的相关性。方法:观察对象为120例GERD合格受试者。治疗组60例行背俞指针疗法治疗,对照组60例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联合兰索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停治疗后半年食管下括约肌压力的变化情况;同时检测治疗前、治疗第7 d、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穴位皮温的变化。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较治疗前均改善明显(P<0.05);停治疗后半年随访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差异明显(P<0.05);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第7 d与治疗第14 d任督二脉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上升明显(P<0.05);而对照组穴位皮温均较治疗前下降明显(P<0.05)。结论:任督二脉经气交会有利于下食管括约肌压力的改善;背俞指针疗法利于肝胆之气条达,肝升脾升,胆降胃降,达到改善脾胃的升降;该疗法通过膀胱之"俞"调"肝胆之枢"达到"以俞调枢"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俞指针疗法 胃食管反流病 食管下括约肌压力 任督二脉 肝胆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慢性病毒性肝炎胆囊声像异常与肝组织炎症坏死程度的关系 被引量:5
17
作者 郑荣琴 李建国 +3 位作者 卢翠容 苏中振 蔡银科 姚集鲁 《放射学实践》 1999年第3期176-177,共2页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胆囊声像异常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分析了112例慢性肝炎患者胆囊壁厚度、光滑度、胆囊大小异常、合并胆囊结石及息肉的发生率,并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坏死程度分级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胆囊声像... 目的:探讨慢性病毒性肝炎胆囊声像异常与肝组织炎症程度的关系。方法:分析了112例慢性肝炎患者胆囊壁厚度、光滑度、胆囊大小异常、合并胆囊结石及息肉的发生率,并与肝组织病理炎症坏死程度分级进行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胆囊声像异常总发生率为57.14%。胆囊壁厚度在轻、中、重度慢性肝炎相互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与肝脏炎症坏死程度呈显著性正相关(r=0.67,P<0.0001)。胆囊壁不光滑及胆囊大小异常发生率在中重度与轻度慢性肝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而合并胆囊结石及息肉的发生率在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超声评价胆囊壁厚度、光滑度及胆囊大小异常对判断慢性病毒性肝炎病情程度,特别是鉴别轻度与中重度慢性肝炎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肝炎 胆囊 肝组织学 超声波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伴肝硬化胆囊结石腹腔镜术后应用大柴胡汤加味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建业 黄湘霞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275-1277,共3页
目的:分析伴肝硬化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术后应用大柴胡汤加味的临床效果。方法:以50例伴肝硬化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是2014年6月—2016年6月),随机分成两组,均实施腹腔镜手术,对照组25例患者,在术后进行常规治疗,观察... 目的:分析伴肝硬化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术后应用大柴胡汤加味的临床效果。方法:以50例伴肝硬化胆囊结石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治时间是2014年6月—2016年6月),随机分成两组,均实施腹腔镜手术,对照组25例患者,在术后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25例患者,术后给予大柴胡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胃肠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围术期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数据(P〈0.05);术前胃肠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对比性不强(P〉0.05),观察组术后2、4、8周的胃肠生活质量量表评分均较对照组更具优势(P〈0.05);并发症发生概率观察组更低(P〈0.05)。结论:大柴胡汤加味应用在伴肝硬化胆囊结石患者腹腔镜术后具有较好的疗效,可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恢复正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囊结石 腹腔镜 大柴胡汤加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硬化合并胆囊壁增厚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4
19
作者 罗超 范晓棠 谢会忠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590-2593,共4页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壁增厚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34例肝硬化合并胆囊壁增厚患者,根据胆囊壁增厚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组:轻度组(154例)、中度组(114例)、重度组(66例)。分析胆囊壁增厚程度与性别、年龄、血清清蛋白(ALB...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合并胆囊壁增厚的影响因素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334例肝硬化合并胆囊壁增厚患者,根据胆囊壁增厚程度对患者进行分组:轻度组(154例)、中度组(114例)、重度组(66例)。分析胆囊壁增厚程度与性别、年龄、血清清蛋白(ALB)及总胆红素(STB)水平、门静脉(PV)压力〔用PV内径表示〕、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腹腔积液、脾大的关系。结果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程度不同,其性别、年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壁增厚程度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呈正相关(rs=0.404,P<0.01)。不同程度的胆囊壁增厚患者血清ALB、STB水平及PV内径、PT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两两比较:中度及重度胆囊壁增厚患者上述指标与轻度胆囊壁增厚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胆囊壁增厚患者PV内径及PT与中度胆囊壁增厚患者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度胆囊壁增厚患者腹腔积液及脾大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轻度胆囊壁增厚患者,且重度胆囊壁增厚患者的腹腔积液发生率显著高于中度胆囊壁增厚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肝硬化患者胆囊壁增厚程度与性别、年龄无关,而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血清ALB、STB水平,PV压力,PT,腹腔积液,脾大有关,可以将胆囊壁厚度作为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一项辅助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胆囊壁增厚 高血压 门静脉 肝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解毒化瘀通腑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肠道菌群的影响 被引量:8
20
作者 刘江凯 牛亚蒙 +4 位作者 李素领 马庆亮 张建文 张雅儒 李冰倩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821-827,共7页
目的研究解毒化瘀通腑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肠道稳态的调节作用及对内毒素、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 目的研究解毒化瘀通腑方对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肠道稳态的调节作用及对内毒素、炎性因子和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6月至2021年1月在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符合诊断及纳入标准的7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6例。其治疗组脱落2例,剔除2例,完成32例;对照组脱落2例,剔除1例,完成33例。两组均给予抗病毒、保肝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加服解毒化瘀通腑颗粒,对照组给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口服,疗程为4周。运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两组粪便菌群进行基因测序,同时检测治疗前后肝功能(ALT、AST、TBil、Alb)、内毒素(ET)、TNFα、IL-6水平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T、CD4^(+)T、CD8^(+)T、CD4^(+)/CD8^(+))的变化。计量资料服从正态分布及方差齐性时,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服从正态分布时用Wilcoxon秩和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6%,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χ^(2)=-2.299,P=0.022)。两组治疗后ALT、AST、TBil均降低,Alb水平升高(P值均<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TBil水平降低更显著(Z=-2.165,P=0.030)。两组患者治疗后CD3^(+)T、CD4^(+)T、CD4^(+)/CD8^(+)水平均明显改善,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更显著(Z值分别为-2.146、-2.940、3.157,P值分别为0.032、0.003、0.002)。两组患者治疗后炎性因子TNFα、IL-6与ET水平均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Z值分别为-2.139、-1.982、-2.062,P值分别为0.032、0.048、0.043)。两组治疗后OTU数量均较前上升。肠道菌群结构丰度在门水平上,观察组治疗后厚壁菌门丰度的上升和拟杆菌门丰度的下降较治疗前更显著(Z值分别为-3.181、-2.215,P值分别为0.001、0.027);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厚壁菌门、蓝细菌门丰度的升高和拟杆菌门、梭菌门、ε-变形菌门的降低更明显(P值均<0.05);在属水平上,观察组双歧杆菌属较治疗前升高更明显(Z=-2.045,P=0.041)。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观察组Chao1、Ace指数较治疗前升高更加显著(t值分别为-4.263、-3.328,P值分别为0.001、0.005),其中Ace指数较对照组上升更明显(t=2.292,P=0.030)。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各组菌群构成相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结论在病因及基础治疗的基础上联合解毒化瘀通腑方治疗能够缓解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胆湿热证患者临床症状,减轻肝损伤,改善细胞免疫功能。解毒化瘀通腑方可能通过增加厚壁菌门、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有益菌的丰度和减少拟杆菌门、梭菌门等致病菌的丰度来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其对肝脏和免疫功能的进一步改善作用可能与调整肠道微生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型肝炎 肝硬化 肠道菌群 肝胆湿热证 解毒化瘀通腑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