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非对称优化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丁旺才 张建栋 +3 位作者 葛菲元 吴少培 李得洋 李国芳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2-281,共10页
为研究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优化问题,以外、内轨钢轨磨耗面积及滚动圆半径差为优化目标,在考虑减缓磨耗的同时对车辆通曲能力进行优化,运用克里格理论拟合目标函数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非均匀有理样条曲线对钢轨廓形进行参数... 为研究重载铁路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优化问题,以外、内轨钢轨磨耗面积及滚动圆半径差为优化目标,在考虑减缓磨耗的同时对车辆通曲能力进行优化,运用克里格理论拟合目标函数得到相应的数学模型;通过非均匀有理样条曲线对钢轨廓形进行参数化描述,结合第二代非支配遗传算法对目标函数进行求解得到优化目标对应的优化廓形,并从优化型面的磨耗性能、动力学性能、钢轨滚动接触疲劳及车轮磨耗性能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设计变量的范围对目标函数影响显著,优化设计变量范围后求解得到的最优廓形在磨耗面积和滚动圆半径差上的表现均优于初始设计变量范围对应的最优廓形;优化型面在磨耗指数、磨耗功及钢轨磨耗量方面均优于初始CN75型面,在轮对横移量等动力学性能方面也均优于初始CN75型面,可以更好保证列车运行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在钢轨滚动接触疲劳方面,优化型面均优于初始CN75型面,其中右轨的优化效果最为显著;在车轮磨耗方面,优化型面与初始CN75型面对车轮的磨耗影响差异较小,外、内轨优化型面整体磨耗量较初始CN75型面有微幅减少,优化型面车轮磨耗性能优于初始CN75型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轮轨磨耗 小半径曲线钢轨型面优化 设计变量影响效应 第二代非支配遗传算法 钢轨疲劳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阶梯桩竖向承载性能模型试验研究
2
作者 刘书杰 刘正 +2 位作者 王腾 贺武斌 崔永强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6,共8页
【目的】阶梯桩是在等截面桩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新桩型,但其受力变形相对复杂,对其侧摩阻力、变截面端阻力及桩端端阻力的发挥过程还不清晰。【方法】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采用分级荷载施加法对等截面普通桩和阶梯桩竖向承载性能进行研究... 【目的】阶梯桩是在等截面桩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新桩型,但其受力变形相对复杂,对其侧摩阻力、变截面端阻力及桩端端阻力的发挥过程还不清晰。【方法】通过室内模型试验,采用分级荷载施加法对等截面普通桩和阶梯桩竖向承载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在同等条件下,阶梯桩相对于等截面桩降低了33%的沉降,阶梯桩的单方极限承载力比等截面桩提高了19%,说明阶梯桩有减小沉降的优势且单位体积材料发挥得更好;阶梯桩桩身轴力在变截面处发生突变,表明变截面处的端阻力会影响轴力传递;加载初期,随着桩顶荷载的增大,侧摩阻力占桩顶荷载的比率逐渐增大,变截面端阻力以及桩端端阻力分担比率逐渐减小;当侧摩阻力达到极限值后,侧摩阻力占桩顶荷载的比率逐渐减小,桩端端阻力与变截面端阻力分担比率逐渐增大,而变截面处端阻力所占比率最先趋于平稳,表明变截面下方土体最先发生破坏。根据太沙基理论修正了阶梯桩变截面端承力计算公式,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此理论方法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阶梯桩 承载力 载荷试验 变截面端阻力 P-S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木屑-氯氧镁水泥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损伤本构模型研究
3
作者 冯沛洋 方强 +3 位作者 张华刚 喻涛 杨娇娇 宁攀 《硅酸盐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4-446,共13页
木屑-氯氧镁水泥复合材料(SMOCC)是以氯氧镁水泥为胶凝材料,木屑为填充材料,并掺加适当比例改性剂,施加5 MPa压力压制成型的新型建筑材料。为了探究SMOCC的基本力学性能和损伤演化规律,本文开展了立方体抗压、劈裂抗拉和不同加载速率下... 木屑-氯氧镁水泥复合材料(SMOCC)是以氯氧镁水泥为胶凝材料,木屑为填充材料,并掺加适当比例改性剂,施加5 MPa压力压制成型的新型建筑材料。为了探究SMOCC的基本力学性能和损伤演化规律,本文开展了立方体抗压、劈裂抗拉和不同加载速率下棱柱体受压试验。同时,基于试验结果,采用Lognormal和GaussAmp统计分布函数,结合等效应变原理,建立了不同加载速率下SMOCC的损伤构模型。结果表明:立方体抗压强度、劈裂抗拉强度及弹性模量均随着SMOCC表观密度的增大而增大;SMOCC峰值应变和峰值应力均随着加载速率的升高而减小;较低加载速率下,SMOCC内部缺陷及微裂纹发展更充分,应力-应变曲线初始压实阶段上凹更明显,脆性特征有所改善;与Lognormal统计分布函数相比,GaussAmp统计分布函数建立的本构模型能够更好地描述SMOCC单轴受压力学行为和损伤演化过程。研究成果可为SMOCC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屑-氯氧镁水泥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加载速率 损伤变量 本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下白云岩渐进损伤试验研究
4
作者 黄颖异 陈世万 +2 位作者 余波 郑克勋 左双英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1-243,共13页
【目的】为揭示岩溶区抽水蓄能电站的典型碳酸盐岩基岩在抽水蓄能运行过程中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损伤发展及破坏机制,【方法】对岩溶区的典型地层白云岩开展了分级循环加载试验和大循环加载试验。【结果】结果表明:(1)分级循环加载过程中,... 【目的】为揭示岩溶区抽水蓄能电站的典型碳酸盐岩基岩在抽水蓄能运行过程中循环荷载作用下的损伤发展及破坏机制,【方法】对岩溶区的典型地层白云岩开展了分级循环加载试验和大循环加载试验。【结果】结果表明:(1)分级循环加载过程中,低应力循环时[(0.15~0.35)σ_(ucs),(0.35~0.55)σ_(ucs)],以孔隙压密为主;高应力循环时[(0.75~0.95)σ_(ucs)],各循环均产生不可逆应变,损伤持续积累,变形模量出现降低而泊松比持续增大。(2)应力超过“疲劳应力门槛值”时[(0.85~0.90)σ_(ucs)],声发射信号在循环加卸载过程中持续产生,损伤开始积累至岩样破坏。(3)对于大循环加载试验,应力范围为(0.30~0.85)σ_(ucs)时,试样未破坏;应力范围为(0.30~0.90)σ_(ucs)损伤可分为:初始压密塑性变形段、损伤稳定累积段、损伤加速累积段;应力范围为(0.30~0.95)σ_(ucs)时,试样损伤快速加剧至破坏,损伤阶段性不明显。【结论】认识了白云岩加、卸过程中能量演化规律及力学性质劣化机制,研究成果可为岩溶洼地抽水蓄能水库设计和工程监测提供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加卸载 声发射 疲劳特性 B值 损伤变量 影响因素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上限循环加卸载裂隙砂岩宏细观损伤特征研究
5
作者 刘广建 周浩 +4 位作者 牟宗龙 王康宇 裘伟奇 陈曦 王志成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7-89,共13页
为研究裂隙岩体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宏细观损伤特征,以不同长度预制裂隙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变上限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岩样的力学特性和宏观破坏特征;基于XRD分析结果构建裂隙砂岩UDEC数值模型,分析模型的细观损伤规律并揭示其机制。结... 为研究裂隙岩体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宏细观损伤特征,以不同长度预制裂隙砂岩为研究对象,开展变上限循环加卸载试验,分析岩样的力学特性和宏观破坏特征;基于XRD分析结果构建裂隙砂岩UDEC数值模型,分析模型的细观损伤规律并揭示其机制。结果表明:加卸载作用能够强化裂隙较小岩样的抗变形能力,相反会增加裂隙较大岩样的破坏速度;随预制裂隙长度增大,岩样宏观破坏特征由拉剪复合破坏转化为以剪切破坏为主,且损伤的不可逆性逐渐提高;加卸载作用下岩样的损伤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弹性-强化-疲劳-破坏”4个阶段,弹性阶段模型未产生损伤,强化阶段模型形成有效抗力结构,疲劳阶段累积损伤大幅提高,卸载时张拉裂纹扩展;疲劳阶段加载过程裂纹相互扩展连结,相邻剪切微裂纹之间块体的接触点被破坏,块体间的连结失效,卸载过程应力下降模型松弛,块体间失效的连结在此时张开进而导致张拉裂纹在剪切微裂纹间萌生,加快模型的失稳破坏。研究结果揭示了变上限循环加卸载下裂隙砂岩的宏细观损伤特征,为科学评价工程稳定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砂岩 变上限循环加卸载 宏观破坏特征 细观损伤规律 疲劳阶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夹角与厚度交叉裂隙类岩体蠕变力学性能及损伤破坏
6
作者 卢小雨 李直勇 +3 位作者 董春亮 谢雅 张博文 郝建平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6-231,共16页
【目的】地下岩体在长期历史地质活动中,内部存在大量裂隙,势必劣化岩体的蠕变力学性能及其抵抗破坏的能力。为揭示分级循环加卸载长期作用下裂隙夹角与厚度的变化对含交叉裂隙类岩体蠕变力学性能和损伤破坏的影响规律。【方法】根据循... 【目的】地下岩体在长期历史地质活动中,内部存在大量裂隙,势必劣化岩体的蠕变力学性能及其抵抗破坏的能力。为揭示分级循环加卸载长期作用下裂隙夹角与厚度的变化对含交叉裂隙类岩体蠕变力学性能和损伤破坏的影响规律。【方法】根据循环加卸载蠕变试验曲线计算各级循环时的能量,并通过能量耗散法和声发射技术结合试样强度分析不同裂隙试样的蠕变力学性能和损伤破坏规律。【结果】结果显示:试样在分级循环加卸载下应力-应变曲线出现明显的滞回圈,裂隙的夹角和厚度对峰值强度与长期强度均起到劣化作用,且后者的影响要略高于前者;试样在不同裂隙条件下的输入能,弹性能和耗散能变化规律相似,损伤变量D值随循环次数增加不断递增;声发射累计振铃数在加卸载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突变,且在试样产生裂纹时突变范围越大。【结论】结果表明:从滞回圈和能量损伤D值揭示了试验过程中产生的不可逆损伤是导致试样强度变化的主要因素;从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结合声发射信号定位图可用于判断试样内部裂隙与局部破坏的产生时间和位置,裂隙厚度与夹角越大的试样,累计振铃计数信号出现爆发式增长的时间越早,试样产生破坏时的应力越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隙 循环加卸载 蠕变 能量 损伤变量D值 声发射 力学性能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改进M-H模型的转向架构架疲劳损伤分析
7
作者 唐毓晗 王悦东 郭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79-1290,共12页
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焊接构架的疲劳失效大多由多级复杂载荷作用下的疲劳损伤累积引起。在多级加载下,疲劳损伤的累积过程呈现出明显的载荷顺序效应和载荷相互作用效应,使疲劳损伤分析和疲劳寿命预测复杂化。疲劳损伤分析常用的Palmgren-Mi... 高速动车组转向架焊接构架的疲劳失效大多由多级复杂载荷作用下的疲劳损伤累积引起。在多级加载下,疲劳损伤的累积过程呈现出明显的载荷顺序效应和载荷相互作用效应,使疲劳损伤分析和疲劳寿命预测复杂化。疲劳损伤分析常用的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损伤模型无法描述多级加载下损伤的非线性行为,基于非线性累积损伤准则的Manson-Halford模型因未考虑载荷相互作用效应而造成了多级加载疲劳寿命预测的不准确性。为解决传统的Manson-Halford非线性累积损伤模型损伤分析的不准确性,通过将生态学中有机物的分解类比于材料在多级加载下力学性能的退化的方式,提出改进的Manson-Halford非线性累积损伤模型,并对其合理性和准确性进行验证。以某动力车转向架构架为研究对象,根据UIC615-4标准施加多级载荷,应用等效结构应力和确定概率的主S-N曲线计算构架损伤值,并基于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损伤模型、传统的Manson-Halford非线性累积损伤模型和改进的Manson-Halford非线性累积损伤模型对比分析构架多级载荷下的累积损伤。研究结果表明:3种模型分析所得构架的累积损伤值均小于1,构架疲劳强度满足要求。改进的Manson-Halford非线性累积损伤模型提高了多级加载疲劳损伤分析和疲劳寿命预测的准确性,并且相比于Palmgren-Miner线性累积损伤模型的损伤分析更加保守,相比于传统的Manson-Halford非线性累积损伤模型没有损失较多的设计安全裕量,因此能够应用于多级加载下结构的疲劳损伤分析。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提高高速动车组转向架构架等关键结构的疲劳损伤分析与服役寿命预测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向架构架 疲劳损伤 变幅载荷 改进Manson-Halford模型 等效结构应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xternal blast load factors for dome structures based on reliability
8
作者 Shao-bo Qi Guang-yan Huang +2 位作者 Xu-dong Zhi Feng Fan Richard GJFlay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2年第2期170-182,共13页
Dome structures have been used extensively for industrial,residential,and military infrastructur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damage risk potential for such structures for blast-resistant design consid... Dome structures have been used extensively for industrial,residential,and military infrastructure.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understand the damage risk potential for such structures for blast-resistant design considerations.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effect of blast load variability on the design value and the structural dynamic response.Therefore,the sources of uncertainty in the external blast load on dome structures were discussed firstly.Then based on the probabilistic blast load model for the dome,the rationality of a deterministic mass-increase safety method was assessed.It was found that previous deterministic design method cannot provide a consistent and sound assurance factor or reliability index on the entire dome roof.In addition,it was also proved that the assurance-based load method fails to ensure compliance with structural safety design standards on the dome roof when compared with the reliability-based blast method.A sensitivity analysis on the probabilistic blast load was conducted,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tand-off distance and explosive mass both act as dominant sources to influence the mean and variability of blast load.Therefore,based on the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 method,a reliability-based external blast load factor technique was proposed.This technique was further used to estimate structural damage levels of a single-layer reticulated dome under different reliability requirements,associated with a low,medium,and high level of protection grades for a specific explosion scenario,and it indicated that this technique can be useful in the building design to achieve a higher structural anti-explosion capacity.This study herein can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designed blast loa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me structure Airblast variability Deterministic design Assurance factor Reliability-based blast load factor Structural damage level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荷载下双裂隙砂岩弹性模量及裂纹动态演化 被引量:1
9
作者 王述红 庄贤鹏 +1 位作者 王菲 赵乾百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1-371,共11页
为研究不同岩桥倾角砂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弹性模量变化和裂纹动态演化规律,对裂隙倾角固定为45°,岩桥倾角分别为15°,45°,75°,90°,105°的砂岩试件开展了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和PFC^(2D)模拟.结果表明,... 为研究不同岩桥倾角砂岩在循环荷载作用下的弹性模量变化和裂纹动态演化规律,对裂隙倾角固定为45°,岩桥倾角分别为15°,45°,75°,90°,105°的砂岩试件开展了单轴循环加、卸载试验和PFC^(2D)模拟.结果表明,不同裂隙砂岩的弹性模量随循环荷载作用得到了明显的强化;在循环荷载作用下,应力-应变曲线与离散元模拟得到的试件瞬时微裂纹演化曲线存在对应关系;岩桥倾角对砂岩的破坏模式有影响,PFC^(2D)模拟的裂纹动态演化可以合理地反映岩石中裂纹的萌生位置、扩展方向.基于微裂纹数目所定义的损伤与破坏模式很好地对应,岩桥倾角为45°时原始损伤是最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裂隙砂岩 循环荷载 弹性模量 应力-应变曲线 PFC^(2D) 破坏模式 损伤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新型结构与保温一体化复合墙板节点试验
10
作者 马少春 谷宇 鲍鹏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96-403,共8页
为解决复合墙板节点常见的保温板易燃、易脱落等棘手问题,并使其抗震性能良好。给出了一种新型的结构与保温一体化陶粒混凝土T型复合墙板节点。该复合墙板节点具有夹芯独特构造优势,主要表现在绿色节能,轻质高强,力学性能好,保温系统连... 为解决复合墙板节点常见的保温板易燃、易脱落等棘手问题,并使其抗震性能良好。给出了一种新型的结构与保温一体化陶粒混凝土T型复合墙板节点。该复合墙板节点具有夹芯独特构造优势,主要表现在绿色节能,轻质高强,力学性能好,保温系统连接可靠,还能杜绝火灾的发生。通过对T型复合墙板节点进行抗震试验,分别研究了其滞回性能、破坏机理、承载及变形能力、延性、耗能、损伤等。结果表明:一体化复合墙板节点的破坏顺序为腹板-翼缘-节点核心区;薄弱位置主要发生在腹板脚部,混凝土被拉裂或压碎,钢筋被拉长或压弯等;节点核心区受力相对良好,安全储备充足;符合“强节点,弱构件”设计要求和墙板革新发展政策。延性系数大于3,墙板节点安全性能良好。通过损伤指标评估分析,了解了试件各阶段工作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与保温一体化 复合墙板节点 抗震试验 滞回及骨架曲线 损伤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Hoek-Brown准则的岩体高温-荷载耦合损伤模型及其验证
11
作者 姜谙男 黄炫茜 +1 位作者 许梦飞 蒋浩鹏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2-448,共7页
针对隧道岩体在高温和荷载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耦合损伤问题,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引入高温-荷载耦合损伤因子,建立了考虑高温作用的广义Hoek-Brown(H-B)准则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解决了模型在数值积分过程中的奇异点问题,并利用Fortran... 针对隧道岩体在高温和荷载共同作用下产生的耦合损伤问题,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引入高温-荷载耦合损伤因子,建立了考虑高温作用的广义Hoek-Brown(H-B)准则的弹塑性损伤本构模型,解决了模型在数值积分过程中的奇异点问题,并利用Fortran语言编写了模型的有限元程序。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的应力-应变曲线与试验所得到的曲线趋势一致且计算结果误差在5%以内,温度作用下隧洞围岩损伤逐渐加剧,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程序的稳健性,可为火灾作用下隧道围岩安全稳定性评价提供一种有效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义Hoek-Brown准则 耦合损伤模型 完全隐式应力返回映射算法 弹塑性模型 高温-荷载耦合 单轴压缩试验 应力-应变曲线 隧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GH96高温变幅疲劳载荷试验及损伤累积模型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姜仁杰 杨晓光 +2 位作者 黄佳 程穆威 石多奇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07-215,共9页
针对涡轮盘用镍基高温合金FGH96,开展两级疲劳载荷试验以及谱载荷试验。试验载荷设计参考了涡轮盘关键点载荷及实测飞行任务谱特征。采用常见损伤累积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GH96在低-高载荷次序下循环分数和大于1,在高-低... 针对涡轮盘用镍基高温合金FGH96,开展两级疲劳载荷试验以及谱载荷试验。试验载荷设计参考了涡轮盘关键点载荷及实测飞行任务谱特征。采用常见损伤累积模型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FGH96在低-高载荷次序下循环分数和大于1,在高-低载荷次序下循环分数和小于1,符合常见非线性疲劳损伤累积模型的预期;对于谱载荷的疲劳寿命,由Chaboche非线性疲劳损伤模型与时间分数模型组成的损伤累积模型的预测则偏保守,且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预测结果均在2倍偏差带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高温合金 损伤累积模型 变幅疲劳载荷 次序效应 谱载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波脉动荷载作用下煤岩体动态损伤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鲍先凯 姜斌 +4 位作者 张武 宋翔宇 赵金昌 于超云 张童 《煤炭科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04-223,共20页
为了研究水中高压电脉冲激波脉动荷载特性及其作用下的煤岩体动态损伤特征,开展了真三轴煤岩体压裂试验。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压、电压条件下的水激波峰值压力、冲击荷载、加载速率等水激波加载特性,探究了煤岩体钻孔侧壁环向有效应力与动... 为了研究水中高压电脉冲激波脉动荷载特性及其作用下的煤岩体动态损伤特征,开展了真三轴煤岩体压裂试验。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压、电压条件下的水激波峰值压力、冲击荷载、加载速率等水激波加载特性,探究了煤岩体钻孔侧壁环向有效应力与动态抗拉强度的关系,同时揭露了煤岩体裂纹起裂应力、扩展角与地应力、水压力、脉冲激波之间的关系。基于CT扫描和ABAQUS数值模拟计算不同液电参数下的煤岩体损伤变量,进而评价煤岩体动态损伤和裂纹起裂扩展形态及演化特征。结果表明:脉冲水激波峰值压力随着放大电压和水压的增加而迅速增加,加载速率随放电电压增加而增加,随水压增加而减小;相对于水压变化,放电电压的变化对水激波峰值压力及其加载速率影响更大;数值模拟与室内试验所得结果吻合度较高,二者从细、微观角度互相印证了随着水压、放电电压的增加,煤岩体的损伤变量增加明显,损伤致裂程度加剧,裂纹数量、扩展长度、开度、复杂程度变化明显,其中放电电压的改变对煤岩体的损伤影响尤其明显。研究结果可以为我国水中高压电脉冲压裂煤岩体,高效抽采煤层气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激波 加载速率 损伤变量 动态损伤 高压电脉冲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真三轴循环加卸载的能量演化与损伤分析
14
作者 张启航 孟祥瑞 +5 位作者 赵光明 许文松 刘崇岩 刘之喜 吴旭坤 戚敏杰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182-196,共15页
为了探究不同速率对砂岩真三轴循环加卸载破坏过程中的能量和损伤演化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真三轴扰动卸荷岩石测试系统,借助立方体砂岩试件,分别进行了真三轴压缩试验、真三轴一次加卸载试验以及真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结果表明:真三... 为了探究不同速率对砂岩真三轴循环加卸载破坏过程中的能量和损伤演化的影响,利用自主研发的真三轴扰动卸荷岩石测试系统,借助立方体砂岩试件,分别进行了真三轴压缩试验、真三轴一次加卸载试验以及真三轴循环加卸载试验。结果表明:真三轴条件下砂岩的峰值强度随循环加卸载速率的增大而增大;σ^(1)方向弹性能密度演化基本不随循环加卸载速率的改变而不同,而耗散能密度随循环加卸载速率的增大而减小,2者都随循环数呈现非线性增长;随着循环加卸载速率的增大,σ^(1)方向上耗散能密度占总输入能密度比例减小,弹性能密度占总输入能密度比例增加;随着循环数的增加,σ^(2)、σ^(3)方向上弹性能密度的增长率逐渐增大,而耗散能密度增长率在前5次循环时变化较小,在循环末尾阶段大幅提升;随着循环加卸载速率的增大,σ^(2)、σ^(3)方向上弹性能密度也随之提高,耗散能密度则与之相反;σ^(2)方向上弹性能密度占输入能密度的比例随循环数递增,在第6次循环出现拐点,随后突降;σ^(3)方向上弹性能密度占输入能密度的比例随着循环数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呈现“V”型变化趋势;研究发现,弹性能密度和耗散能密度均与输入能密度存在线性函数关系,并且弹性能密度-输入能密度和耗散能密度-输入能密度均存在线性函数关系。真三轴循环加卸载作用下砂岩损伤分为初始损伤、损伤缓慢发育、损伤快速发展阶段3个阶段,损伤变量随着循环数的增加呈现非线性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三轴 循环加卸载 能量演化 损伤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量演化的胶凝砂砾石材料动损伤特征
15
作者 原红超 黄虎 +2 位作者 宋元翔 王玉强 郭利霞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11-219,共9页
为更好揭示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动态损伤特性,采用破碎耗散能定义了材料在动循环加载下的损伤变量,从能量角度探究材料的损伤演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应变增大,总能和耗散能增大,弹性能先增大再减小;随着围压和水泥含量的增加,材料的... 为更好揭示胶凝砂砾石材料的动态损伤特性,采用破碎耗散能定义了材料在动循环加载下的损伤变量,从能量角度探究材料的损伤演化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应变增大,总能和耗散能增大,弹性能先增大再减小;随着围压和水泥含量的增加,材料的储能极限和最大耗散能呈非线性增加,屈服点耗散能占比逐渐增大,峰值点则不断减小,表明围压提高了材料抵抗侧向变形的能力与能量积聚的效率。胶凝砂砾石材料损伤变量表现出4阶段特征,损伤变量在裂纹扩展阶段增幅达到最大,在强度失效时平缓上升并趋近于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凝砂砾石材料 循环荷载 能量演化 耗散能 损伤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固定式平台吊机基座疲劳分析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帮 胡冰楠 +3 位作者 邓潇潇 马海凤 孙肖菲 谢凌俊 《舰船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141-145,共5页
本文针对固定式平台吊机基座结构,计算吊机基座在起升载荷及风载荷作用下,以及不同的吊机吊臂水平旋转角度下的疲劳强度。总结一种基于风向概率分布,吊机基座疲劳分析的方法。在吊机起升载荷工况下采用S-N曲线法进行疲劳分析;在风载荷... 本文针对固定式平台吊机基座结构,计算吊机基座在起升载荷及风载荷作用下,以及不同的吊机吊臂水平旋转角度下的疲劳强度。总结一种基于风向概率分布,吊机基座疲劳分析的方法。在吊机起升载荷工况下采用S-N曲线法进行疲劳分析;在风载荷工况下根据风向概率分布图,采用S-N曲线法进行疲劳分析。然后对相同位置处的疲劳损伤值进行叠加,并与直接组合吊机起升载荷及风载荷下的疲劳损伤值结果进行对比。该分析方法可为其他在风载荷及循环载荷下的固定式平台局部结构疲劳强度分析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吊机基座 风载荷 S-N曲线 疲劳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抗震性能的神经网络优化预测
17
作者 陈娟 何俊杰 +2 位作者 黄志 周旺保 戚菁菁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2-205,共14页
为了能够精确预测出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采用麻雀搜索优化算法优化Elman神经网络模型(SSA-Elman)对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进行了预测。通过5个标准测... 为了能够精确预测出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采用麻雀搜索优化算法优化Elman神经网络模型(SSA-Elman)对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进行了预测。通过5个标准测试函数对麻雀搜索算法(sparrow search optimization algorithm,SSA)、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和萤火虫算法(firefly algorithm,FA)进行了性能比较。对4根不同参数的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进行了低周往复荷载试验,得到了其荷载-位移滞回曲线并进行了分析。采用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数据对各模型进行了训练和预测并对误差结果进行了分析。基于传统的能量损伤模型和Park模型,计算SSA-Elman模型预测数据的损伤值和试验数据损伤值,并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试件SCC1和试件SCC2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的形状为弓形,试件SCC3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为反S形,试件SCC4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更加接近于梭形;通过5个标准测试函数对比得到SSA算法搜索性能优于PSO和FA算法,具有较好的寻优精度、收敛速度和全局搜索能力;SSA-Elman模型对4个试件抗震性能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值均小于Elman、PSO-SVR和FA-BP模型,SSA算法能有效优化Elman模型的权值和阈值;SSA-Elman预测模型获得的损伤值与传统模型损伤值能够很好的吻合,验证了SSA-Elman模型用于预测四肢钢管混凝土格构柱在低周往复荷载作用下的荷载-位移滞回曲线是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格构柱 Elman模型 损伤预测 低周往复荷载 SSA算法 滞回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对称循环载荷下TA2工业纯钛疲劳损伤行为的预测
18
作者 姜学艳 包骐乐 代巧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70-76,共7页
对TA2工业纯钛进行应力控制的非对称载荷疲劳试验,研究了不同最大应力(245,253,270,300 MPa)下纯钛的疲劳寿命和断口形貌,分析了非对称循环载荷下的应变演变以及应力-应变响应;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基于棘轮应变和总应变能密度... 对TA2工业纯钛进行应力控制的非对称载荷疲劳试验,研究了不同最大应力(245,253,270,300 MPa)下纯钛的疲劳寿命和断口形貌,分析了非对称循环载荷下的应变演变以及应力-应变响应;基于连续损伤力学理论,建立了基于棘轮应变和总应变能密度的疲劳损伤演变预测模型,对纯钛的疲劳损伤过程进行预测,并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随着最大应力的降低,TA2工业纯钛的疲劳寿命延长。当最大应力为245,253 MPa时,塑性韧断区面积较小,断口中出现疲劳裂纹扩展区,失效机制为疲劳开裂及裂纹扩展失效,疲劳应变演变由加载初始阶段、稳定阶段和失效阶段组成,随最大应力的增加,塑性应变能密度以及相同疲劳寿命对应的平均应变均增大。当最大应力为270,300 MPa时,断口主要由纤维状的塑性韧断区组成,失效机制为循环塑性大变形失效,此时疲劳应变演化的稳定阶段不明显,随最大应力的增加,塑性应变能密度增大幅度较大,且当循环次数达到70%疲劳寿命时,270 MPa最大应力下的平均应变较大。基于棘轮应变的疲劳损伤演变预测模型对于疲劳中后期(循环次数不低于40%疲劳寿命)损伤值的预测效果较好,最大相对误差不超过12.5%;基于总应变能密度的疲劳损伤演变预测模型预测的损伤值相对误差基本在23%以内,整体预测稳定性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2工业纯钛 疲劳失效 非对称循环载荷 损伤变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交变双轴加载下钛合金微动磨损的仿真及试验研究
19
作者 韩怡茗 李欣 +1 位作者 闫贺年 杨建伟 《机电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251-1259,1268,共10页
微动磨损是导致机械连接结构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在恒定法向接触载荷工况下开展。然而实际工程中,广泛存在着可变法向载荷和轴向载荷的多轴加载工况,导致目前恒定法向载荷下微动磨损的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多轴交变... 微动磨损是导致机械连接结构失效的主要形式之一。目前大多数研究都在恒定法向接触载荷工况下开展。然而实际工程中,广泛存在着可变法向载荷和轴向载荷的多轴加载工况,导致目前恒定法向载荷下微动磨损的研究结果不能很好地解释多轴交变加载工况下的微动磨损行为。因此,以钛合金的微动磨损为例,进行了交变双轴加载下微动磨损的仿真分析和试验测试研究。首先,建立了受循环交变双轴加载作用下的微动磨损模型;然后,对不同法向载荷幅值、位移载荷幅值、双轴加载相位差下的微动磨损行为进行了仿真,并根据Q-P曲线分析方法对这些复杂微动情况下的微动磨损机制进行了讨论;最后,在双轴加载的微动磨损试验机上进行了双轴微动磨损试验,验证了该有限元模型磨损形貌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交变法向载荷的磨损形貌不同于恒定法向载荷的磨损形貌,交变下法向载荷均值与恒定法向载荷保持不变,交变法向载荷下的磨损深度及宽度均大于恒定法向载荷下的磨损深度及宽度。位移幅值和相位差一定,随着法向载荷幅值的增大,磨损宽度和深度均增加,磨损形貌由“W”型转变为“W+V”型;法向载荷幅值和相位差一定,磨损宽度和深度均随位移幅值的增大而增大;法向载荷幅值和位移幅值一定,改变双轴加载相位差,0°相位差最大磨损深度出现在接触后缘,180°相位差最大磨损深度出现在接触前缘,90°和270°相位差的前、后缘磨损深度极大值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结构疲劳破坏 微动磨损形貌 双轴加载 柱面/平面接触模型 交变法向载荷 能量模型 Q-P曲线分析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各施工阶段受力影响的连续刚构桥梁地震损伤分析
20
作者 刘仕远 王慧东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9-168,178,共11页
为研究处于各施工阶段的连续刚构桥梁受力情况的不同在抗震易损性方面的影响,通过研究一座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进一步对该类桥的地震损伤性能进行分析。以Midas/Civil软件建立各施工阶段模型,提取施工阶段的受力情况,并将各阶段受力情况... 为研究处于各施工阶段的连续刚构桥梁受力情况的不同在抗震易损性方面的影响,通过研究一座大跨高墩连续刚构桥进一步对该类桥的地震损伤性能进行分析。以Midas/Civil软件建立各施工阶段模型,提取施工阶段的受力情况,并将各阶段受力情况输入Abaqus软件建立的结构模型中,并以等效荷载法提出的适用于连续刚构桥在施工阶段下主梁和主墩的内力等效荷载计算公式验证内力的吻合情况。基于规范反应谱生成10组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记录,分别输入两组模型,以增量动力分析法对是否考虑施工阶段受力情况的两组模型进行时程分析。曲率延性系数为损伤指标划分损伤状态,基于理论易损性分析方法,加速度峰值作为地震动强度指标,取得主墩墩底、墩顶和墩梁固结处地震易损性曲线。研究结果显示:内力等效荷载计算公式模拟的等效内力与各施工阶段的内力吻合较准确;相同地震动强度不同施工阶段下,墩底、墩顶和墩梁固结处各损伤状态的损伤超越概率均随主梁悬臂长度的增加而增加;不考虑施工阶段桥梁的受力将会低估墩底、墩顶的损伤概率,同时高估墩梁固结处的损伤概率。损伤概率低估量在墩底沿纵桥向最大,且该低估量的大小也与主梁悬臂长度有直接关系,随悬臂长度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刚构桥 施工阶段 受力影响 等效荷载法 增量动力分析 地震损伤分析 易损性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