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0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改进蝴蝶优化算法的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研究
1
作者 张明进 肖章玲 +4 位作者 王健 孙冬梅 杨云平 邢岩 刘芯阅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0-94,101,共6页
参数率定是提升水文模型径流模拟精度的重要环节,构建高效稳健的参数优化算法是水文模型应用研究的热点。针对蝴蝶优化算法易于早熟收敛的问题,引入Halton序列提升初始种群的均匀性、利用动态转换概率平衡全局与局部搜索进程、采用L... 参数率定是提升水文模型径流模拟精度的重要环节,构建高效稳健的参数优化算法是水文模型应用研究的热点。针对蝴蝶优化算法易于早熟收敛的问题,引入Halton序列提升初始种群的均匀性、利用动态转换概率平衡全局与局部搜索进程、采用Lévy飞行和标准化操作算子改善进化方程,建立了一种改进的蝴蝶优化算法(MSBOA),并将其应用于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比较分析了原蝴蝶优化算法(BOA)、改进后蝴蝶优化算法(MSBOA)、正余弦优化算法(SCA)和鲸鱼优化算法(WOA)在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中的收敛性和稳定性。在钦江上游陆屋水文站以上流域的应用结果表明:(1)与原算法BOA相比,MSBOA取得的纳什效率系数高0.03,相对误差降低至±5%以内,且均方根误差降低了8.2%。这说明MSBOA率定的新安江模型参数取得的日径流模拟精度更好,能够较准确地描述流域的水文过程。(2)各算法在新安江模型参数率定中均有较好的适用性(纳什效率系数高于0.85)。从收敛性来看,MSBOA的收敛速度较快且取得的纳什效率系数值最高,其次是WOA和SCA算法。从稳定性来看,MSBOA取得的纳什效率系数的标准差最低、且参数率定结果的波动范围最小,说明其稳定性较高,其次是WOA算法。改进后的蝴蝶优化算法MSBOA可丰富水文模型参数率定研究,为模型参数优化提供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安江模型 参数率定 蝴蝶优化算法 日径流模拟 钦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气象因子日效应的稻米品质评价方法
2
作者 岳伟 陈曦 +2 位作者 曹强 陶杰 阮新民 《农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123,共8页
为明确环境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安徽省2008—2021年中籼和中粳水稻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和对应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具体时间,构建了... 为明确环境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形成的影响,该研究利用安徽省2008—2021年中籼和中粳水稻区域性试验稻米品质资料和对应逐日气象资料,采用相关分析、计算机数值模拟、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了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具体时间,构建了基于气象因子日效应的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评价模型,并对模型进行了回代检验和验证。结果表明: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形成关键期分别为齐穗至齐穗后31和35 d。中籼稻米品质形成的最适日平均气温为24.5℃,最适日辐射和气温日较差分别为>15.2 MJ/m^(2)和>12.1℃。中粳稻米品质形成的最适日平均气温为22.7℃,最适日辐射和气温日较差分别为>14.7 MJ/m^(2)和>10.9℃。中籼稻米优质一等、二等、三等和普通等级对应的综合气象指数(y_(c1))分别为:y_(c1)≥28.35、26.87≤y_(c1)<28.35、25.12≤y c1<26.87和y_(c1)<25.12。中粳稻米优质一等、二等、三等和普通等级对应的综合气象指数(y_(c2))分别为:y_(c2)≥30.31、28.88≤y_(c2)<30.31、26.89≤y_(c2)<28.88和y_(c2)<26.89。经验证,该研究构建的中籼和中粳稻米品质评价模型回代平均准确率分别为72.3%和78.7%,模拟检验准确率分别为72.2%和73.3%,总体上可用于定量化评价气象条件对稻米品质的影响。该研究可为合理利用区域气候资源提升稻米品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品质 气温 辐射 日较差 评价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传感器数据的设施番茄地上、地下环境三维曲面模型分析
3
作者 腰彩红 王建春 +3 位作者 李扬 封成智 王志伟 暴廷燊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7期30-40,共11页
为研究设施内地上、地下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以设施番茄种植为例,在温室外、灌溉液中和温室内地上、地下安装多个传感器采集温室内外和温室内地上、地下的环境数据,试验重点研究了地上距离温室后墙不同宽度(2、4、6、8、10 m)处日平均... 为研究设施内地上、地下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以设施番茄种植为例,在温室外、灌溉液中和温室内地上、地下安装多个传感器采集温室内外和温室内地上、地下的环境数据,试验重点研究了地上距离温室后墙不同宽度(2、4、6、8、10 m)处日平均温度随温室外日平均温度变化的趋势和地下距离土壤表面不同深度(5、15、25、35、45 cm)处日土壤电导率最大差值随肥液电导率值变化的趋势。同时,利用MATLAB的三维曲面拟合建立了地上日平均温度变化模型和地下电导率最大差值变化模型,并明确了定量公式。结果表明,距离后墙9 m处日平均温度最高,距离后墙3 m处日平均温度最低,距离土壤表面深度10 cm处电导率最大差值最大,距离土壤表面深度40 cm处电导率最大差值最小。最后,由实测值与地上温度模型、地下电导率模型所得预测值比较结果可知,平均绝对误差分别为1.61℃、10.68μs·cm-1,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09℃、14.71μs·cm-1。综上,该模型拟合程度较好,可为设施番茄种植中的环境变化研究提供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上、地下环境模型 三维曲面拟合 多传感器采集 日平均温度 日电导率最大差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日用陶瓷茶具设计中的美学创新
4
作者 苏天高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9-436,共8页
通过探讨现代日用陶瓷茶具设计中的美学创新,从美学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了美学原理、设计美学与传统美学思想在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中的应用与传承。从设计理念、材料应用、造型设计、装饰手法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现代日用陶瓷茶具在美学创... 通过探讨现代日用陶瓷茶具设计中的美学创新,从美学理论基础出发,分析了美学原理、设计美学与传统美学思想在现代陶瓷茶具设计中的应用与传承。从设计理念、材料应用、造型设计、装饰手法四个方面,详细阐述了现代日用陶瓷茶具在美学创新方面的实践。同时,预测了未来日用陶瓷茶具设计美学创新的趋势,并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与机遇,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日用陶瓷茶具 美学创新 设计理念 造型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类-环境-作业模式的认知刺激治疗在阿尔茨海默病病人中的应用
5
作者 张瑞芬 朱建中 +2 位作者 胡佳琪 张莉 董春雨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441-1449,共9页
目的:探讨基于人类-环境-作业模式的认知刺激治疗对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2月首次入住无锡市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老年精神科的70例阿尔茨海默病病... 目的:探讨基于人类-环境-作业模式的认知刺激治疗对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的效果。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2022年6月—2023年2月首次入住无锡市某三级甲等专科医院老年精神科的70例阿尔茨海默病病人,按病人所居住社区分组,梁溪区为观察组,滨湖区为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实施精神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基于人类-环境-作业模式的认知刺激治疗,持续干预24周(分院内7周和院外17周2个时段),在干预前及干预7、24周后比较两组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日常生活能力量表、阿尔茨海默病生命质量量表得分。结果:干预7周后,观察组认知功能高于干预前(P<0.05);干预24周后,观察组认知功能、生命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均高于干预前和对照组同期(P<0.05)。结论:基于人类-环境-作业模式的认知刺激治疗能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病人的认知功能,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人类-环境-作业模式 认知刺激治疗 认知功能 日常生活能力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老年人多维度衰弱与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受损的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赵奕 杨敬源 +4 位作者 杨星 周全湘 蒋芸 黄慧 朱宇杰 《中国全科医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9-84,共6页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老年人身体衰弱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受损之间存在关联,但老年人心理衰弱和社会衰弱与其ADL受损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仍不明确。目的探讨农村老年人多维度衰弱及其各维度与老年人ADL受损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农村老年人失... 背景既往研究发现老年人身体衰弱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受损之间存在关联,但老年人心理衰弱和社会衰弱与其ADL受损之间是否存在关联仍不明确。目的探讨农村老年人多维度衰弱及其各维度与老年人ADL受损之间的关联,为预防农村老年人失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现况研究设计,于2021年7—9月,通过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贵州省2个市(州)共30个行政村的≥60岁老年人为研究对象(n=1298)。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纳入老年人的人口学特征、患慢性病情况、睡眠质量,采用中文版Tilburg衰弱(TFI)量表评估老年人的多维度衰弱情况,采用ADL量表评估老年人的ADL受损情况。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老年人多维度衰弱及其各维度衰弱对ADL受损的影响,并计算多因素调整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c%)。结果1298名老年人中,存在ADL受损498名(38.37%),存在基础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DL)受损40名(3.08%),存在工具性日常生活活动能力(IADL)受损494名(38.06%);存在多维度衰弱382名(29.43%),存在身体衰弱319名(24.58%),存在心理衰弱567名(43.68%),存在社会衰弱69名(5.32%)。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在调整了混杂因素(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睡眠质量)后,老年人多维度衰弱、身体衰弱、心理衰弱对ADL、IADL、BADL受损均有影响(P<0.05)。进一步分析老年人多维度衰弱、身体衰弱、心理衰弱对ADL受损的人群归因危险度,发现多维度衰弱对BADL的人群归因危险度最大[PARc%(95%CI)=24.6(19.1~27.1)],心理衰弱对ADL、BADL、IADL受损的人群归因危险度相对较大[PARc%(95%CI)分别为18.4(12.1~24.5)、23.6(3.2~33.7)、19.4(12.4~24.7)]。结论农村老年人多维度衰弱及其身体衰弱、心理衰弱对ADL受损、BADL受损及IADL受损均有影响,失能归因于心理衰弱较大。加强老年人多维度衰弱的筛查与干预,尤其是心理衰弱,可能会降低老年人失能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衰弱 多维度衰弱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老年人 农村卫生 Logistic模型 人群归因危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可解释机器学习构建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风险预测模型 被引量:3
7
作者 叶倩 杨云 +1 位作者 徐文韬 刘玲玲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72-680,共9页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影响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风险因素,为其ADL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年1月—2019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治疗的42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回... 目的:利用机器学习算法预测影响脑卒中患者日常生活自理能力(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的风险因素,为其ADL管理决策提供参考。方法:对2015年1月—2019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中心治疗的423例脑卒中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Barthel指数(Barthel index,BI)评定量表,将患者分为ADL较好组(BI≥60分)和ADL较差组(BI<60分),并进行数据预处理。采用共线性诊断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筛选特征变量。选择逻辑回归、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RF)、极限梯度提升及K最近邻5种机器学习算法进行预测建模,十倍交叉验证后,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精确召回率曲线、精确召回率曲线下的面积(area under the precision recall curve,PRAUC)、准确率、灵敏度、特异度分别对模型进行综合评估,引入Shapley加性解释(Shapley additive explanation,SHAP)对最优机器学习模型进行可解释化处理。结果:经LASSO回归分析后,确定16个特征变量用于构建机器学习模型。RF模型具有最高的AUC(0.74)、PRAUC(0.64)、准确率(0.97)、灵敏度(0.75)和特异度(0.97)。SHAP模型解释性分析显示,对ADL贡献度前5的特征中,Brunnstrom分期(下肢)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Brunnstrom分期(上肢)、D-二聚体、血清白蛋白水平及年龄。结论:RF模型预测脑卒中患者ADL的效能最优,为脑卒中患者ADL管理决策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器学习 预测模型 脑卒中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降水年型下旱地春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对播期和日均温度变化响应的模拟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志刚 王瑾 刘强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74-1481,共8页
为探讨播期调控及降水量和日均温度变化对旱地春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耦合效应,基于甘肃省陇中地区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管理数据,通过APSIM模型对不同播期及日均温度变化情景下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进行模拟分析,并利用试验区2013-2018... 为探讨播期调控及降水量和日均温度变化对旱地春小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耦合效应,基于甘肃省陇中地区气象数据、土壤数据和管理数据,通过APSIM模型对不同播期及日均温度变化情景下春小麦产量和生物量进行模拟分析,并利用试验区2013-2018年大田试验的春小麦产量及生物量数据对该模型进行适用性验证。结果表明,春小麦模拟产量及生物量的NRMSE均在8%以内,模型的有效性均大于0.80,说明模型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适用性。使用1970-2018年研究区的气象及土壤数据,设置不同播期及日均温度变化的模拟情景[早播(3月3日)、正常播(3月18日)、晚播(3月31日);日平均温度变化范围为降温2.0℃~增温2.0℃,以温度变化量1℃为1个梯度],经回归分析,小麦产量受影响程度表现为降水量>温度>播期,相同气候条件下小麦产量均表现为正常播>早播>晚播。春小麦在湿润年、正常播、日均温度降低2.0℃的条件下可获得最高产量。降水量对春小麦千粒重和籽粒数分别表现出负效应和正效应,温度则分别表现出正效应和负效应,千粒重和籽粒数均随着播期的推迟先增加后减少。综合分析,降水增多可通过增加春小麦籽粒数来提高产量;当地春小麦宜在3月中旬播种且应注重防寒与蓄水保墒,以促进小麦的高产与稳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小麦 APSIM模型 播期 降水量 日均温度 产量 生物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认知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其预测模型构建 被引量:7
9
作者 崔晓芳 路筱 +1 位作者 余红梅 韩红娟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67-272,共6页
目的:探讨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并依据风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方法:以帕金森病进展标志物倡议(PPMI)数据库中164例完成第5年随访的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将16... 目的:探讨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并依据风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方法:以帕金森病进展标志物倡议(PPMI)数据库中164例完成第5年随访的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认知功能,将164例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分为认知正常(PD⁃NC)组和认知障碍(PD⁃CI)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认知障碍的风险因素,并据此构建预测模型。结果:164例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中,PD⁃NC组101例,PD⁃CI组63例,认知障碍发生率为38.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人年龄、受教育年限、国际帕金森和运动障碍协会⁃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第2部分(MDS⁃UPDRSⅡ)和第3部分(MDS⁃UPDRSⅢ)评分进入回归方程。构建的预测模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5。结论: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认知功能受年龄、受教育年限、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功能影响,构建的预测模型区分度和校准度良好,可为早期甄别和干预年轻老年帕金森病病人认知障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年轻老年人 认知障碍 影响因素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运动功能 预测模型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CMWF模式对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冬季近地面2m温度的预报评估 被引量:3
10
作者 吴诗梅 唐娜 +3 位作者 梁雨琪 欧旭阳 李海杰 陈昊明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8,共11页
从冬季平均温度、温度日变化及日较差等方面入手,基于2021年CLDAS逐小时产品评估了ECMWF全球高分辨率确定性数值预报产品对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复杂地形区近地面2 m温度的预报能力,并通过区分高地形区(川西高原)和低地形区(四川盆地南部)... 从冬季平均温度、温度日变化及日较差等方面入手,基于2021年CLDAS逐小时产品评估了ECMWF全球高分辨率确定性数值预报产品对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复杂地形区近地面2 m温度的预报能力,并通过区分高地形区(川西高原)和低地形区(四川盆地南部),对比了不同地形区近地面2 m温度预报的偏差特征。结果表明:(1)ECMWF模式可合理预报我国西南环横断山区冬季平均2 m温度的空间分布特征,但偏差分布与地形高度有关,随着地形高度的增加,预报偏差呈增大趋势。(2)ECMWF模式很好再现了西南环横断山区冬季温度的日变化特征,峰值时刻出现在14:00(北京时);各时刻温度的预报偏差在不同地形高度存在差异,川西高原和横断山区的最大负偏差出现在下午,四川盆地南部的最大负偏差出现在早晨。同时,高地形区各时刻的预报偏差均高于低地形区。(3)ECMWF模式对日内各时刻不同地形处2 m温度的空间分布均有合理预报,但偏差存在日变化特征。特别是在横断山区高地形区,其在各时刻有不同的冷暖偏差特征。(4)在环横断山区温度日较差预报偏差较大的区域(大致为昆明准静止锋线发生频次较高的区域),模式对于温度日较差较大的日数,其2 m温度的预报偏差要大于日较差较小的日数,且在该区域内,温度日较差的预报偏差相对不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式预报偏差 环横断山区 近地面2 m温度 日变化 温度日较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EMD-SE-LSTM 组合模型的开都河日径流模拟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丁占涛 安杰 +3 位作者 吴国洋 宋昱锋 罗鑫 黄森 《石河子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35-341,共7页
为提高开都河日径流模拟的精度和更科学地进行开都河水资源的管理与规划,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EMD)的基础上进行样本熵(SE)重构来完成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组合模型的构建。采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提取开都河日径流序列中具有物理含义的信... 为提高开都河日径流模拟的精度和更科学地进行开都河水资源的管理与规划,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EEMD)的基础上进行样本熵(SE)重构来完成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组合模型的构建。采用集成经验模态分解提取开都河日径流序列中具有物理含义的信息,得到一系列本征模态分量(IMF)及一个趋势项(Res),计算每个分量的样本熵,复杂程度接近的子序列叠加为新序列,建立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模型进行预测,叠加得到最终模拟值。结果表明:EEMD-SE-LSTM组合模型日径流模拟的精度得到提高,其确定系数R2=0.81、纳什效率系数NSE=0.73,均高于LSTM模型的R2=0.73、NSE=0.52和EEMD-LSTM模型的R2=0.64、NSE=0.63;EEMD-SE-LSTM组合模型的日径流模拟准确性更高,其评价指标(R2=0.81、NSE=0.73)高于其他单一模型SVM(R2=0.70、NSE=0.58)。EEMD-SE-LSTM组合模型提高了日径流模拟精度,可以更好地为开都河水资源管理与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成经验模态分解 样本熵 长短期记忆网络 组合模型 日径流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蒙阴流域日径流模拟多模型比较研究
12
作者 黄嘉璐 王海军 +2 位作者 王宾启 王军 梁忠民 《水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9-105,共7页
选择MARRMoT建模工具箱中16个集总式水文模型对湿润半湿润的蒙阴流域进行日径流模拟,对比分析不同模型在该流域的适用性。使用Nelder-Mead单纯形搜索法确定模型参数,选取确定性系数、Kling-Gupta效率系数和洪量相对误差指标评定模型精度... 选择MARRMoT建模工具箱中16个集总式水文模型对湿润半湿润的蒙阴流域进行日径流模拟,对比分析不同模型在该流域的适用性。使用Nelder-Mead单纯形搜索法确定模型参数,选取确定性系数、Kling-Gupta效率系数和洪量相对误差指标评定模型精度;根据模拟精度对模型适用性进行排序,综合考虑模型结构和参数个数,对模拟精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新安江模型和GR4J模型的精度最优,SMAR和HBV模型次之;模型结构是影响模拟精度的重要因素,模型参数个数影响不大,复杂的模型并不意味着更好的模拟结果。研究可为湿润半湿润流域水文模型的选择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总式水文模型 模型对比 日径流模拟 蒙阴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nESM5模式的长江流域未来降雨变化趋势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欧阳硕 胡智丹 +2 位作者 邵骏 龚莉 杜涛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6-43,共8页
长江流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受气候变化影响明显,频繁而严重的洪旱灾害问题突出,急需开展水文气象要素未来时空变化趋势分析。引入CMIP6发布的CanESM5模式低、中、高强迫(SSP1-2.6、SSP2-4.5、SSP5-8.5)3种不同情景降雨量预估成果,采... 长江流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受气候变化影响明显,频繁而严重的洪旱灾害问题突出,急需开展水文气象要素未来时空变化趋势分析。引入CMIP6发布的CanESM5模式低、中、高强迫(SSP1-2.6、SSP2-4.5、SSP5-8.5)3种不同情景降雨量预估成果,采用基于分位数的日尺度偏差校正统计降尺度方法,研究了未来40 a降雨量时空演变趋势。空间上长江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维持从西北至东南逐渐增加的空间分布格局不变,时间上以关键控制断面屏山、宜昌未来40 a成果为代表,未来屏山、宜昌以上流域的年降雨量均值及极值较历史时期相比明显增大,且高强迫情景下的年降雨量明显大于低强迫情景和中强迫情景;对于低强迫情景和高强迫情景,屏山断面以上流域年降雨量随时间的线性变化显著,而宜昌断面以上流域年降雨量随时间的线性变化不显著;在中强迫情景下,2个断面以上流域年降雨量随时间的线性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雨量时空演变趋势 CMIP6 CanESM5模式 基于分位数的日尺度偏差校正法 长江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丁青县大型食肉动物分布现况、栖息地影响因素及时空生态位关系
14
作者 李雪阳 何彦瑾 +7 位作者 陈熙尔 依严 黄红 董正一 边巴扎西 赵翔 史湘莹 吕植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1-694,共14页
青藏高原东缘和南缘是全球大型食肉动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有多种大型食肉动物分布,但尚缺乏系统调查。本研究于2020—2023年,利用红外相机对丁青县4个区域开展了调查,在54个相机位点共调查16839个有... 青藏高原东缘和南缘是全球大型食肉动物多样性最高的区域,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地处青藏高原东缘,有多种大型食肉动物分布,但尚缺乏系统调查。本研究于2020—2023年,利用红外相机对丁青县4个区域开展了调查,在54个相机位点共调查16839个有效工作日。共记录到6种大型食肉动物,分别为狼(Canis lupus)、豺(Cuon alpinus)、猞猁(Lynx lynx)、豹(Panthera pardus)、雪豹(P.uncia)和棕熊(Ursus arctos)。针对独立捕获次数较高的雪豹和狼,本研究通过构建占域模型探究人类活动及其他环境因素对其占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雪豹在研究区域内的平均占域率为0.66±0.21,狼的平均占域率为0.33±0.20;狼的占域率主要受崎岖度和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的影响,而雪豹的占域率主要受NDVI和距道路距离的影响。本研究通过计算Pianka指数和日活动节律核密度估计,对丁青县大型食肉动物的时空生态位重叠情况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显示,除狼和猞猁外(Pianka指数为0.61),各物种之间空间生态位重叠度低(Pianka指数为0.00~0.36);雪豹和狼的活动节律重叠度为0.91,活动模式高度一致(95%CI:0.86~0.96,P=0.14);而棕熊与雪豹(P=0.003)及狼(P<0.001)的活动节律存在显著差异;时空生态位的分离可能是维持该区域大型食肉动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本研究补充了西藏自治区丁青县大型食肉动物的本底信息,发现在该区域具有较高的大型食肉动物多样性,并通过栖息地利用和时空生态位关系的分析为怒江上游区域的保护管理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未来的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食肉动物 红外相机 占域模型 日活动节律 栖息地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亚地区植被光合日内变化特征--融合OCO-3和Himawari-8的分析
15
作者 武晶晶 王旭峰 +1 位作者 张松林 李宗省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9884-9895,共12页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是植物在太阳光照射条件下发出的光谱信号,直接反映了植被光合作用的强度,对于陆地植被观测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全球SIF传感器的时空分辨率有限,难以捕捉光合作用的日内变化。利用搭载在国际空间站的轨道碳观测...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SIF)是植物在太阳光照射条件下发出的光谱信号,直接反映了植被光合作用的强度,对于陆地植被观测至关重要。然而,目前全球SIF传感器的时空分辨率有限,难以捕捉光合作用的日内变化。利用搭载在国际空间站的轨道碳观测者三号卫星和静止卫星向日葵8号的数据,结合随机森林回归算法,重建了东亚地区2019—2022年生长季内7、8、9月时间分辨率为1h、空间分辨率为0.05°的SIF数据集。结果显示,东亚地区植被SIF值在上午逐渐增加,中午达到峰值,下午逐渐减小。不同月份的SIF日内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特征,与夏季阳光充足和气温较高相关。不同植被类型间的SIF日内变化差异反映了它们在光合作用响应性上的特征。这些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东亚地区植被的时空动态,为生态系统管理、农业生产及气候变化响应策略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光诱导叶绿素荧光 轨道碳观测者三号(OCO-3) 向日葵8号(Himawari-8) 随机森林模型 日变化 东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极小种群植物紫荆木不同生长阶段光合特性比较研究
16
作者 钟文彤 杨一山 +2 位作者 蒋运生 邹蓉 韦霄 《绿色科技》 2024年第20期18-26,共9页
为探究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紫荆木(Madhuca pasquieri)光合特性,采用LI-6400 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紫荆木幼苗、幼树与成年株光合参数。结果表明:①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是紫荆木幼苗、幼树和成年株的光响应拟合的... 为探究国家Ⅱ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和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紫荆木(Madhuca pasquieri)光合特性,采用LI-6400 XT便携式光合仪测定紫荆木幼苗、幼树与成年株光合参数。结果表明:①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是紫荆木幼苗、幼树和成年株的光响应拟合的最佳模型;②紫荆木成年株叶片净光合速率(P_(n))日变化有明显“午休”现象,叶片蒸腾速率(T_(r))、气孔导度(G_(s))和空气温度的日变化曲线规律相似,均呈双峰曲线。其中P_(n)、T r的最大峰值出现在10:00-11:30,分别为9.223μmol/(m 2·s)与1.979 mmol/(m 2·s);G s的最大峰值出现在14:30-16:00[0.285 mmol/(m 2·s)];③紫荆木幼苗、幼树与成年株叶片的表观量子效率(AQE)、最大净光合速率(P_(nmax))、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速率(R d)均显著(P<0.05)。在一定光强范围内,紫荆木的P_(n)、G_(s)、T_(r)随着光强增加而增加,但在强光照下又表现出光抑制现象;④紫荆木幼苗、幼树与成年株的总叶绿素均显著(P<0.05)。综上所述,紫荆木P_(nmax)和LSP较高,而LCP和AQE较低,属阳生植物。紫荆木成年树对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高于幼树和幼苗;幼树对光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高于幼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荆木 日变化 光照强度 光合色素 光响应曲线 光响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闭环自适应调参法在城镇供水需水量预测机器学习模型中应用研究
17
作者 唐璎 刘明娟 +2 位作者 杨溢 杨溢 谭彤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48-254,共7页
针对城市供水企业在日供水量预测方面的需求,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自动控制双闭环调节原理和自适应机器学习的水量预测模型参数调整方法。该方法创新性地引入了日变化系数和15min变化系数,在超出预设误差阈值时启动内外环控制流程调整... 针对城市供水企业在日供水量预测方面的需求,提出并设计了一种基于自动控制双闭环调节原理和自适应机器学习的水量预测模型参数调整方法。该方法创新性地引入了日变化系数和15min变化系数,在超出预设误差阈值时启动内外环控制流程调整输出偏差。通过对广东省某自来水公司实际供水数据的分析,采用双闭环自适应调参法建立的水量预测模型在预测日供水量变化时相较于传统预测方法预测精度提升了15%,模型预测结果稳定性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结果表明,该模型能有效提高供水量预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为城市供水调度和水资源节约提供了一个先进实用工具,在城镇智慧水务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应用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供水量预测 双闭环调节原理 自适应机器学习 预测精准度 模型稳定性 参数调整方法 智慧水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遗传蚁群混合算法优化改进云模型的渗流监测异常值识别
18
作者 王奎 欧斌 +1 位作者 刘振宇 傅蜀燕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3期14393-14399,共7页
大坝安全监测序列中广泛分布异常值,对其进行筛选与辨识是判定大坝运行性态的前提。传统的基于回归模型的异常识别方法会对监测数据造成正常值误判或者异常值漏判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将监测数据序列结合卡尔曼滤波方法去除噪声项,并... 大坝安全监测序列中广泛分布异常值,对其进行筛选与辨识是判定大坝运行性态的前提。传统的基于回归模型的异常识别方法会对监测数据造成正常值误判或者异常值漏判的情况。针对上述问题,将监测数据序列结合卡尔曼滤波方法去除噪声项,并以测值的日变化速率代替去噪后的数据,从而保留数据真实的演变轨迹,再结合云模型,建立基于日变化速率的改进云模型。同时采用遗传蚁群混合算法对改进云模型的阈值进行优化。分别对去噪前后和阈值优化前后的异常值数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原始数据经过卡尔曼滤波去噪处理后,日变换速率的总体范围显著减小,而用遗传蚁群混合算法对阈值区间进行优化后,其优化后的阈值区间小于优化前的。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在大坝的渗流监测中可更好地识别异常值,减少因噪声而引起的误判,有效提高对异常值的识别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尔曼滤波 日变化速率 遗传蚁群混合算法 改进云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旱区资料稀缺流域日径流过程模拟 被引量:39
19
作者 黄粤 陈曦 +2 位作者 包安明 刘铁 冯先伟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2-336,共5页
选取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MIKE SHE来模拟大尺度资料稀缺地区水文过程。以塔里木河主要源区之一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将流域内气象水文站点观测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修正数据输入。利用气象、土壤类型、... 选取具有物理基础的分布式水文模型MIKE SHE来模拟大尺度资料稀缺地区水文过程。以塔里木河主要源区之一开都河流域为研究区域,将流域内气象水文站点观测数据与遥感数据相结合,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修正数据输入。利用气象、土壤类型、土地利用和地表覆盖、数字高程和降雨等资料,研究大气、陆面、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作用机理,通过模型敏感性分析确定了5个"自由"参数,并依据出山口水文站数据对模型进行率定和验证。结果表明,MIKE SHE能在水文、气象站点稀少,土壤及水文地质数据缺乏的条件下,模拟开都河流域的日径流过程,模型效率系数达到0.7以上,率定期与验证期水量平衡误差均小于3%,模拟径流与实测径流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 SHE模型 干旱区 资料稀缺流域 日径流过程 模拟 开都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日雨量计算降雨侵蚀力的方法研究 被引量:512
20
作者 章文波 谢云 刘宝元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705-711,共7页
降雨侵蚀力反映由降雨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是建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最基本因子之一。由于以降雨侵蚀力指标计算侵蚀力的方法很难获得所需资料,利用全国71个代表性气象站资料,建立了利用日雨量估算降雨侵蚀力的简易算法模型,并进... 降雨侵蚀力反映由降雨引起的土壤侵蚀的潜在能力,是建立通用土壤流失方程的最基本因子之一。由于以降雨侵蚀力指标计算侵蚀力的方法很难获得所需资料,利用全国71个代表性气象站资料,建立了利用日雨量估算降雨侵蚀力的简易算法模型,并进一步提出了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结果表明日雨量侵蚀力模型完全能够用于估算多年平均降雨侵蚀力及其季节分布,并且模型计算侵蚀力的精度与所在区域降雨特征有关。在降雨量较丰富地区模型表现相对更好,且对于短历时、高强度降雨产生的侵蚀,模型估算的侵蚀力可能会有一定程度偏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雨量 降雨侵蚀力 模型 土壤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