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8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株FAdV-Ⅰ在LMH细胞上的培养特性及不同病毒传代方法的比较
1
作者 黄小洁 吴华伟 +8 位作者 吴思谦 薛麒 廖晓光 陈政谕 孔冬妮 邓永 苏佳 赵炜 刘丹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95-501,共7页
【目的】研究Ⅰ群禽腺病毒(FAdV-Ⅰ)不同毒株在鸡肝癌(LMH)细胞上的培养特性,比较不同病毒传代方法的优劣,为FAdV-Ⅰ提供更好的传代方法。【方法】将3株FAdV-Ⅰ毒株CELO、GY、TR22-CK8接种在LMH细胞上,并带毒进行传代,通过观察细胞病变... 【目的】研究Ⅰ群禽腺病毒(FAdV-Ⅰ)不同毒株在鸡肝癌(LMH)细胞上的培养特性,比较不同病毒传代方法的优劣,为FAdV-Ⅰ提供更好的传代方法。【方法】将3株FAdV-Ⅰ毒株CELO、GY、TR22-CK8接种在LMH细胞上,并带毒进行传代,通过观察细胞病变,确定带毒连续传代代次;分别用常规方法和冻融方法收获病毒,并测定半数组织细胞感染剂量(TCID50);在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BV)尿囊液中添加不同含量的FAdV-Ⅰ,分别经带毒连续传代和冻融继代方法扩繁病毒后,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方法检测IBV活疫苗中的FAdV-Ⅰ含量。【结果】接种后,3株FAdV-Ⅰ毒株CELO、GY、TR22-CK8均能在LMH细胞上产生禽腺病毒特征性的细胞病变,但细胞病变产生时间和病变程度不同;带毒传代会导致细胞病变加重,且带毒传代次数不超过3次;冻融继代扩繁的FAdV-Ⅰ含量更高,细胞不易脱落。【结论】FAdV-Ⅰ不同毒株在LMH细胞上的适应性和培养特性不同,冻融继代更适合作为FAdV-Ⅰ的扩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腺病毒Ⅰ群 鸡肝癌细胞 细胞培养特性 细胞病变 病毒传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宁酸抗大口黑鲈弹状病毒的作用机制
2
作者 玉洁莹 顾屹 +7 位作者 黄琳 王浩 余庆 刘明珠 韩书煜 秦启伟 凌飞 李鹏飞 《南方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23-1833,共11页
【目的】从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SRV)感染细胞的生命周期探究单宁酸在MSRV感染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机制,为研发高效安全的抗MSRV渔用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胖头鱥肌肉细胞系(FHM)为模型,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CCK-8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 【目的】从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SRV)感染细胞的生命周期探究单宁酸在MSRV感染过程中的潜在作用机制,为研发高效安全的抗MSRV渔用药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胖头鱥肌肉细胞系(FHM)为模型,通过光学显微镜观察、CCK-8检测及免疫荧光染色分析单宁酸毒性,确定其安全工作浓度;然后使用结晶紫染色评估单宁酸对MSRV的抑制作用,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单宁酸体外抗MSRV效果及探析其作用机制,包括单宁酸对MSRV粒子及MSRV吸附宿主细胞表面、侵入细胞与细胞内复制各阶段的影响。【结果】综合光学显微镜观察与CCK-8检测结果,确定单宁酸对FHM细胞的安全工作浓度为0.0125 mg/mL;以0.0125 mg/mL单宁酸孵育36 h后,FHM细胞的骨架结构仍然保持完整,未观察到核膜皱缩或染色质凝聚等异常现象。将0.0125、0.00625和0.003125 mg/mL的单宁酸分别与MSRV共孵育处理,能有效降低MSRV感染FHM细胞产生的病变效应,且FHM细胞中MSRV的N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低于未经单宁酸处理的MSRV感染细胞(P<0.01,下同)。在经单宁酸处理的MSRV感染FHM细胞中,MSRV的N基因相对表达量和病毒滴度均极显著低于未经单宁酸处理的MSRV感染FHM细胞,即单宁酸可直接作用于MSRV粒子,致使其感染能力降低。此外,在MSRV感染的吸附、侵入和复制各阶段以单宁酸进行处理,FHM细胞中MSRV的N基因相对表达量均极显著低于未经单宁酸处理的MSRV感染细胞,即单宁酸通过干扰MSRV感染过程的吸附、侵入与复制而发挥抗病毒作用。【结论】单宁酸对MSRV具有良好的抗病毒作用,可直接作用于MSRV粒子,且对MSRV的吸附、侵入与复制各阶段均有抑制作用,具有开发成高效安全抗MSRV渔用药物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黑鲈弹状病毒(MSRV) 单宁酸 抗病毒机制 细胞病变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DPE/CPE/炭黑三相复合导电体系的电学性能 被引量:26
3
作者 张雄伟 黄锐 +1 位作者 蔡碧华 赖胜民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1期48-54,共7页
研究了LDPE/CPE/炭黑三相复合导电体系的导电性能和电流-电压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体系具有明显的导电渗滤效应,在共混比LDPE/CPE>50/50时,导电性能随CPE含量增加而显著提高,这主要是由于炭黑粒子在L... 研究了LDPE/CPE/炭黑三相复合导电体系的导电性能和电流-电压特性。实验结果表明复合体系具有明显的导电渗滤效应,在共混比LDPE/CPE>50/50时,导电性能随CPE含量增加而显著提高,这主要是由于炭黑粒子在LDPE和CPE两组分中的分布不均匀性所致。复合体系的电流-电压特性在低电压下呈欧姆特征,在电压高于一定值后呈现非欧姆特征。非线性欧姆行为主要是由于炭黑粒子之间间隙电阻的负温度系数效应(NTC)所致。随着炭黑和CPE含量的增加,复合体系的非线性欧姆行为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黑 复合导电体系 非线性欧姆行为 LDPE cp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分离株的致病性研究 被引量:34
4
作者 陈仕龙 陈少莺 +6 位作者 程晓霞 林锋强 江斌 王劭 朱小丽 张世忠 李兆龙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4-18,共5页
【目的】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致病性。【方法】以NDRV分离株NP01、NP03、NPM为供试病毒,分析其对禽胚(番鸭胚、鸡胚)、部分禽类(雏番鸭、雏半番鸭、雏鸡、雏鹅)及细胞的致病性。【结果】NDRV分离株经尿囊腔接种能100%... 【目的】研究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DRV)的致病性。【方法】以NDRV分离株NP01、NP03、NPM为供试病毒,分析其对禽胚(番鸭胚、鸡胚)、部分禽类(雏番鸭、雏半番鸭、雏鸡、雏鹅)及细胞的致病性。【结果】NDRV分离株经尿囊腔接种能100%致死12日龄番鸭胚和9日龄鸡胚。2Et龄雏番鸭、雏半番鸭经腿肌、口鼻、爪垫等途径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出现了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病症,NDRV分离株对雏番鸭和雏半番鸭的致死率分别为20%~53%和13%~33%,同时能从病死鸭肝脾中回收到该病毒,耐过鸭大多成为僵鸭;15日龄雏鸡和2日龄雏鹅人工感染NDRV分离株后观察20d,均未表现出NDRV致病的临床症状。NDRV分离株具有较广的细胞亲嗜性,能在MDEF、CEF、AD293、Marc145、Vero、ST、MDCK等细胞中增殖并产生细胞病变,病变细胞呈现巨融合状;但NDRV分离株在PK细胞中盲传3代均未出现病变。【结论】NDRV在致病特性方面明显不同于禽呼肠孤病毒和番鸭呼肠孤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鸭呼肠孤病毒 致病性 禽胚 禽类 细胞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禽腺病毒江苏分离株的细胞培养特性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斌 郑其升 +2 位作者 刘华雷 曹瑞兵 陈溥言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40-143,共4页
为进一步研究的生物学特性,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肾细胞(CEK)培养禽腺病毒江苏分离株,进行培养特性、血凝特性、理化特性、超薄切片观察和PCR检测。实验结果表明,CEF感染病毒后没有出现病变。CEK感染病毒后则表现出很强的聚集... 为进一步研究的生物学特性,应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和鸡胚肾细胞(CEK)培养禽腺病毒江苏分离株,进行培养特性、血凝特性、理化特性、超薄切片观察和PCR检测。实验结果表明,CEF感染病毒后没有出现病变。CEK感染病毒后则表现出很强的聚集性并形成细胞团,有的成束状,最后脱落;ReedMuench方法测得其TCID50为每0.1mL10-5.4。CEK核内存在大量70~80nm、呈典型的晶格状排列的腺病毒颗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养特性 禽腺病毒 分离株 江苏 鸡胚成纤维细胞 TCID50 生物学特性 PCR检测 血凝特性 理化特性 超薄切片 病毒颗粒 肾细胞 CEF 细胞团 聚集性 感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黄连粉针剂体外抗病毒药效学研究 被引量:21
6
作者 易世红 王放 +3 位作者 王丽萍 赵春燕 魏强 李凡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5期490-492,共3页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谱及体外抗病毒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检测双黄连粉针剂对各种病毒的作用 ,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结果 :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 目的 :明确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谱及体外抗病毒作用机理。方法 :采用组织细胞培养法、染料摄入法检测双黄连粉针剂对各种病毒的作用 ,改变给药时间、途径 ,探讨双黄连粉针剂抗病毒作用环节。结果 :双黄连粉针剂具有明显抗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 型、单纯疱疹病毒 、 型、柯萨奇病毒 B3 、柯萨奇病毒 B4 、柯萨奇病毒 A16、新型肠道病毒 71型的作用 ;对脊髓灰质炎病毒 型、埃可病毒 6型、麻疹病毒、水泡性口炎病毒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双黄连粉针剂与鱼腥草针剂相比 ,其抗病毒效果显著。结论 :双黄连粉针剂是一种较广谱的抗病毒针剂 ,抗病毒作用广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黄连 粉针剂 抗病毒 细胞病变 中药 药效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体外增殖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9
7
作者 樊廷俊 王丽燕 +4 位作者 耿晓芬 丛日山 李明玉 于秋涛 杨秀霞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67-774,共8页
探讨大菱鲆病毒疫苗的研制,以牙鲆鳃细胞(FG细胞)为增殖体系,利用细胞病变效应(CPE)为判断指标,对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的体外最适增殖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接种量、病毒吸附时间、... 探讨大菱鲆病毒疫苗的研制,以牙鲆鳃细胞(FG细胞)为增殖体系,利用细胞病变效应(CPE)为判断指标,对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urbot reddish body iridovirus,TRBIV)的体外最适增殖条件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病毒接种量、病毒吸附时间、细胞培养条件对TRBIV的体外增殖均有明显的影响,以0.2 mL病毒液接种FG细胞、吸附2 h、用含10%胎牛血清的MEM培养液于22℃培养时,病毒的增殖速度最快。研究还发现,病毒的收获时间和病毒液冻融次数对所得病毒的感染力均有显著影响,在最佳增殖条件下,病毒在FG细胞中增殖至第4天时进行收获,且只冻融1次,其感染活性最强,反复冻融后病毒的感染活性会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菱鲆红体病虹彩病毒(TRBIV) 细胞病变效应(cpe) 牙鲆鳃细胞 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磺酸对培养大鼠心肌细胞感染 Coxsackie B_3 病毒的影响 被引量:13
8
作者 宿燕岗 杨英珍 +3 位作者 郭棋 顾全保 赵剑星 陈灏珠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56-60,共5页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SD大鼠心室肌制备培养搏动心肌细胞,18h后接种100TCID50的CoxsackieB3病毒(CVB3)做为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结果:牛磺酸能剂量依赖性...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的保护作用。方法:取新生SD大鼠心室肌制备培养搏动心肌细胞,18h后接种100TCID50的CoxsackieB3病毒(CVB3)做为实验性病毒性心肌炎模型。结果:牛磺酸能剂量依赖性地减少感染CVB3后心肌细胞乳酸脱氢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的释放,降低上清液的病毒滴度,对搏动停止、细胞病变及超微结构均有保护作用,并发现感染CVB3后心肌细胞内牛磺酸含量下降。结论:临床应用牛磺酸治疗病毒性心肌炎有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磺酸 柯萨奇病毒 心肌细胞 心肌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黄精多糖衍生物的制备及其抗病毒活性比较研究 被引量:36
9
作者 晏为力 蒲蔷 蒙义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0年第5期60-65,共6页
从传统中药黄精属的两个种中分别提取到两种小分子粗多糖 ( PD,PP) ,用吡啶 -氯磺酸法分别制取到这两种粗多糖的硫酸酯 ( PDS,PPS)。产物经红外、紫外鉴定 ,证实多糖羟基上连上了硫酸基。用离子交换、凝胶色谱提纯得到这两种粗多糖的纯... 从传统中药黄精属的两个种中分别提取到两种小分子粗多糖 ( PD,PP) ,用吡啶 -氯磺酸法分别制取到这两种粗多糖的硫酸酯 ( PDS,PPS)。产物经红外、紫外鉴定 ,证实多糖羟基上连上了硫酸基。用离子交换、凝胶色谱提纯得到这两种粗多糖的纯化产物( RPD,RPP)。体外实验研究了这 6种物质对非洲绿猴肾细胞 ( Vero)的细胞毒性和抗单纯疱疹病毒 2型 ( HSV- )的活性。结果表明 ,粗多糖 PP的细胞毒性是由其中的杂蛋白质引起的 ,多糖 RPP无抗病毒活性 ;粗多糖 PD无细胞毒性 ,PD、RPD均有一定的抗病毒活性 ;多糖硫酸酯 PDS,PPS的抗病毒活性与 PD,RPD相比 ,有了很大提高 ,其最低抗病毒有效浓度比 PD,RPD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精多糖 硫酸酯 单纯疱疹病毒 细胞毒 抗病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腺病毒滴度不同测定方法比较 被引量:21
10
作者 孙鹏宇 张艳玲 +6 位作者 荆玉明 张信基 张哲欢 黎诚耀 陈白虹 谭万龙 李红卫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34-238,共5页
目的将目前测定腺病毒滴度常用的OD260法、荧光定量PCR法、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法、壳蛋白免疫法、细胞病变(CPE)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和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4种重组腺病毒(Ad-G-AT2R-EGFP、Ad–CMV-EGFP、Ad-mif-shRNA-EGFP和Ad-CB... 目的将目前测定腺病毒滴度常用的OD260法、荧光定量PCR法、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法、壳蛋白免疫法、细胞病变(CPE)法进行比较研究,分析和讨论各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 4种重组腺病毒(Ad-G-AT2R-EGFP、Ad–CMV-EGFP、Ad-mif-shRNA-EGFP和Ad-CBA-GFP)扩增、纯化后,同时分别用OD260值法、荧光定量PCR法、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法、壳蛋白免疫法及CPE法测定病毒滴度,并以壳蛋白免疫法测定结果作为标准,对各种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研究。结果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法、CPE法与壳蛋白免疫法同时测定4种腺病毒滴度,其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1)。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值明显高于壳蛋白免疫法(P<0.05),但与该法测定结果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r=0.965),约为壳蛋白免疫法所测得结果的10倍。OD260法测得结果与壳蛋白免疫法测得结果间则无相关性。结论绿色荧光蛋白标记法与壳蛋白免疫法是测定腺病毒感染性滴度最为快速有效的方法,其结果客观可靠,能真实地反映病毒的实际感染力。荧光定量PCR法测定结果反映的是完整的病毒颗粒数,能够间接反映病毒的感染力,且该方法操作简单,耗时短,同样有较高的实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 病毒滴度测定 壳蛋白免疫法 绿色荧光蛋白 荧光定量PCR 细胞病变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丝桃素对口蹄疫病毒的体外抗病毒实验 被引量:12
11
作者 王曙阳 梁剑平 +3 位作者 杨林西 崔颖 尚若峰 罗永江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6-9,共4页
本文报道了金丝桃素体外抗口蹄疫病毒(FM DV)的研究结果。采用双抗体捕获抗原法、病毒滴度测定、M TT法、组织细胞培养等方法均检测到抗病毒作用。结果显示:金丝桃素在BHK-21细胞感染FM DV前、后及同时加入,都有明显抑制细胞病变的作用... 本文报道了金丝桃素体外抗口蹄疫病毒(FM DV)的研究结果。采用双抗体捕获抗原法、病毒滴度测定、M TT法、组织细胞培养等方法均检测到抗病毒作用。结果显示:金丝桃素在BHK-21细胞感染FM DV前、后及同时加入,都有明显抑制细胞病变的作用。金丝桃素使FM DV的TC ID50从8.5下降到6.25。双抗体捕获抗原法检测到金丝桃素有效抑制FM DV和BHK-21细胞的吸附、融合,抑制率可达59.72%。研究结果提示:金丝桃素在体外有抗口蹄疫病毒作用,抑制口蹄疫病毒与宿主细胞的吸附、融合是抗病毒的重要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丝桃素 抗口蹄疫病毒 BHK-21细胞 细胞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羊口疮病毒感染OFTu细胞的超微结构电镜观察 被引量:8
12
作者 池雪林 曾显成 +2 位作者 黄小红 罗树红 汪世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9-73,共5页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对羊口疮病毒(ORFV)YX强毒株感染羊胚胎鼻甲细胞(OFTu)的细胞超微结构和病毒形态发生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成熟的病毒粒子呈椭圆形,有囊膜,大小约为150 nm×250 nm,可见两面凹陷呈哑铃形的核酸芯髓和2个侧小体... 通过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对羊口疮病毒(ORFV)YX强毒株感染羊胚胎鼻甲细胞(OFTu)的细胞超微结构和病毒形态发生学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成熟的病毒粒子呈椭圆形,有囊膜,大小约为150 nm×250 nm,可见两面凹陷呈哑铃形的核酸芯髓和2个侧小体结构.病毒在胞浆中复制,在高尔基体形成囊膜,最后病毒粒子通过细胞膜出芽和细胞裂解方式释放病毒粒子.感染细胞超微结构主要表现为:内质网扩张呈囊、池内分离;线粒体增生、嵴肿胀、变暗、模糊不清,最后空泡化;高尔基体出芽、扩张;细胞核溶解呈早期凋亡现象,胞浆出芽,最后整个细胞裂解、破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口疮 OFTu细胞 形态发生 细胞病变 超微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母猪爆发产死胎中分离出伪狂犬病毒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焕春 金梅林 +3 位作者 王厚钰 罗满林 刘超 吴美州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4期390-393,共4页
从武汉市青山良种场猪场1990年秋季母猪爆发产死胎病例中的4头死胎猪取脑和内脏组织进行病毒分离,均出现典型细胞病变,经电镜形态学观察和抗伪狂犬病毒单克隆抗体免疫荧光技术确定为伪狂犬病毒.
关键词 母猪 死胎 伪狂犬病毒 细胞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褐藻糖胶体外抗病毒作用研究 被引量:29
14
作者 李凡 田同春 +2 位作者 石艳春 刘扬 张绍伦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5年第3期255-257,共3页
由海带中提取的褐藻糖胶具有抗RNA及DNA病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褐藻糖胶对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柯萨奇B3和A16型病毒,腺病毒Ⅲ型,埃可Ⅵ型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能显著抑制细胞病变(CPE)的发生,使组织培养... 由海带中提取的褐藻糖胶具有抗RNA及DNA病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褐藻糖胶对脊髓灰质炎病毒Ⅲ型,柯萨奇B3和A16型病毒,腺病毒Ⅲ型,埃可Ⅵ型病毒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现为能显著抑制细胞病变(CPE)的发生,使组织培养细胞得到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褐藻糖胶 抗病毒 细胞病变 海藻 药理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舍饲羊群羊痘病毒的分离和实验室诊断 被引量:5
15
作者 史宗勇 史新涛 +3 位作者 袁建琴 古少鹏 陈璋辉 郑明学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75-279,共5页
为了分离舍饲羊群羊痘病毒并对其进行诊断研究,对山西舍饲羊群疑似羊痘发病羊的口唇痘状痂皮组织提取物进行细胞培养以扩增病毒,对病变细胞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观察,然后进行动物回归实验和酶联免疫吸附... 为了分离舍饲羊群羊痘病毒并对其进行诊断研究,对山西舍饲羊群疑似羊痘发病羊的口唇痘状痂皮组织提取物进行细胞培养以扩增病毒,对病变细胞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法(hematoxylin-eosinstaining,HE)观察,然后进行动物回归实验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结果表明:扩增的病毒经连续培养3代后出现规律性细胞病变;用常规HE染色可见细胞中出现由于病毒感染产生的包涵体;动物回归实验表明已分离的病毒可导致动物发生痘性病变;用ELISA检测出现显色反应,表明样品中存在与酶标抗体发生反应的病毒抗原,样品病毒浓度为6.835 IU·L-1.实验成功诊断并分离出山西舍饲羊群羊痘,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羊痘 分离 诊断 细胞病变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味中草药的体外抗TGEV试验 被引量:10
16
作者 卫文强 吴润 刘磊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23-28,共6页
【目的】探讨黄芪、黄芩、大黄、金钱草体外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传统的水提法制备黄芪、黄芩、大黄、金钱草等中药的提取液,测定其对PK-15细胞的最大安全质量浓度。采用细胞病变观察法确定4味中草药对T... 【目的】探讨黄芪、黄芩、大黄、金钱草体外对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GEV)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传统的水提法制备黄芪、黄芩、大黄、金钱草等中药的提取液,测定其对PK-15细胞的最大安全质量浓度。采用细胞病变观察法确定4味中草药对TGEV致PK-15细胞病变的抑制作用,并通过MTT法计算药物的最小抗病毒质量浓度和抑制指数。【结果】黄芪、黄芩、大黄、金钱草的最大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50,12.50,6.25和6.25mg/mL。黄芩、黄芪能抑制TGEV对PK-15细胞的吸附,抑制指数分别为8和4;大黄、金钱草能直接灭活TGEV病毒,抑制指数均为8。【结论】黄芩、黄芪、大黄、金钱草体外对TGEV均有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草药 抗病毒 细胞病变 MTT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新城疫病毒感染不同细胞的病变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7
作者 豆艳丽 吴润 刘磊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5,11,共6页
为了探讨鸡新城疫病毒(Newscastle disease virus,NDV)感染不同细胞的病变特性,选用NDV强、弱毒株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DF-1)、仓鼠肾细胞(BHK-21)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结果表明:NDV强毒株在DF-1、BHK-21、HeLa上均能增殖,在DF-1、BHK-2... 为了探讨鸡新城疫病毒(Newscastle disease virus,NDV)感染不同细胞的病变特性,选用NDV强、弱毒株感染鸡胚成纤维细胞(DF-1)、仓鼠肾细胞(BHK-21)和人宫颈癌细胞(HeLa).结果表明:NDV强毒株在DF-1、BHK-21、HeLa上均能增殖,在DF-1、BHK-21、HeLa上产生的细胞病变(cytopathic effect,CPE)以发生细胞融合和形成合胞体为主要特征,在DF-1上增殖速度较快,HA效价也高;NDV弱毒株含10μg/mL胰蛋白酶的DMEM培养基上,DF-1、BHK-21、HeLa可引起细胞变圆、脱落,没有典型的CPE,盲传15代CPE特征未发生改变,血球凝集(HA)效价较低.可见,NDV在其种属来源相同的DF-1中更适宜增殖,DF-1可用作NDV感染的最佳细胞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胚 新城疫病毒 传代细胞 细胞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菌肽Dermaseptin S4体外抑制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的活性 被引量:9
18
作者 曹云飞 王曙阳 +2 位作者 梁剑平 李晓明 陆娟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0-104,共5页
探讨抗菌肽Dermaseptin S4(DS4)体外对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的抑制作用,为研制抗PRRSV病毒药物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Marc-145细胞培养增殖的PRRSV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同时、感染前、感染后),运用噻唑篮(MTT)... 探讨抗菌肽Dermaseptin S4(DS4)体外对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PRRSV)的抑制作用,为研制抗PRRSV病毒药物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以Marc-145细胞培养增殖的PRRSV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的给药方式(同时、感染前、感染后),运用噻唑篮(MTT)比色法观察细胞病变,测定最大无毒浓度TC0和半数细胞感染量(TCID50),以吸光度值(OD490nm)、细胞存活率和DS4对PRRSV的抑制率为指标,确定DS4对PRRSV的抑制强度。结果表明:抗菌肽Dermaseptin S4体外对PRRSV的直接灭活效果最好,与药物拉米夫定对照组相当,且抑制强度与其浓度呈显著正相关,R2=0.998 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RSV 抗菌肽Dermaseptin S4 细胞病变 抗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半边莲提取物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的作用研究 被引量:14
19
作者 秦枫 刘云 +8 位作者 夏文龙 吴植 吴双 王安平 封琦 王永娟 郭长明 朱善元 吴晓洁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462-470,共9页
为研究半边莲水提取物、半边莲总黄酮、半边莲总生物碱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作用,本试验建立了Marc-145细胞模型,在研究其对Marc-145细胞最大安全质量浓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病变形态观察和MTT法,设立药物组、利巴韦林... 为研究半边莲水提取物、半边莲总黄酮、半边莲总生物碱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作用,本试验建立了Marc-145细胞模型,在研究其对Marc-145细胞最大安全质量浓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病变形态观察和MTT法,设立药物组、利巴韦林阳性对照组、病毒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对病毒进行阻断、抑制和直接杀灭3种作用方式的测定。结果显示,半边莲水提取物、半边莲总黄酮、半边莲总生物碱和利巴韦林的最大安全质量浓度分别为2.5、1.25、0.63和0.016 mg·mL^-1。在体外抗PRRSV作用的试验中,半边莲水提取物对病毒的阻断、抑制和直接灭活作用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52.1%、60.2%、52.6%,极显著低于阳性对照利巴韦林(P<0.01),且各作用方式下均出现明显的细胞病变。半边莲总黄酮对病毒的阻断、抑制和直接灭活作用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51.1%、85.0%、93.9%,其抑制和直接灭活作用较强,极显著高于阳性对照利巴韦林(P<0.01),且在这两种作用方式下细胞基本保持单层完好。半边莲总生物碱对病毒的阻断、抑制和直接灭活作用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91.2%、57.8%、58.1%,其对PRRSV在抑制作用和直接灭活作用下的抑制率显著低于阳性对照利巴韦林(P<0.05),对PRRSV阻断作用极显著强于阳性对照利巴韦林(P<0.01),且在阻断作用下细胞轻微病变。综合3种作用方式,3种半边莲提取物均具有体外抗PRRSV的作用,其中,半边莲总黄酮抗PRRSV的效果最好,其次是半边莲总生物碱,半边莲水提取物抗PRRSV效果最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边莲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 细胞病变 抗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龙胆草及其提取物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10
20
作者 刘云 朱善元 +3 位作者 龚祝南 秦枫 顾玲玲 吴晓洁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449-3456,共8页
为研究龙胆草水提取物、龙胆草总黄酮、龙胆草总苷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作用,本试验建立Marc-145细胞模型,在研究其对Marc-145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病变形态观察和MTT法,设立药物组、利巴韦林阳性对照组... 为研究龙胆草水提取物、龙胆草总黄酮、龙胆草总苷体外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的作用,本试验建立Marc-145细胞模型,在研究其对Marc-145细胞最大安全浓度的基础上,结合细胞病变形态观察和MTT法,设立药物组、利巴韦林阳性对照组、病毒对照组和细胞对照组,对病毒进行阻断、抑制和直接灭活3种作用方式的测定。结果显示,龙胆草水提取物、龙胆草总黄酮、龙胆草总苷和利巴韦林的最大安全浓度分别为6.250、0.020、0.630和0.016 mg/mL。在体外抗PRRSV作用的试验中,龙胆草水提取物对病毒的阻断、抑制和直接灭活作用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43.1%、57.4%和56.4%,均低于阳性对照利巴韦林,且各作用方式下细胞均发生了明显病变。龙胆草总黄酮对病毒的阻断、抑制和直接灭活作用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66.1%、41.1%和42.7%,其抑制作用和直接灭活作用的抑制率均低于阳性对照利巴韦林,阻断作用下细胞轻微病变。龙胆草总苷对病毒的阻断、抑制和直接灭活作用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33.4%、78.2%和81.9%,其抑制和直接灭活作用较强,远高于阳性对照利巴韦林,且在这两种作用方式下细胞基本保持单层完好。综合3种作用方式,3种龙胆草提取物中龙胆草总苷抗PRRSV的效果最好,其次是龙胆草水提取物和龙胆草总黄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细胞病变 抗病毒活性 龙胆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