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C-CIK细胞辅助西妥昔单抗联合CAPEOX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52例
1
作者 汪耔璇 江龙委 +1 位作者 陈一天 贾绍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13-417,共5页
目的:评价DC-CIK细胞免疫治疗辅助西妥昔单抗联合CAPE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方案治疗全RAS基因野生型、BRAF基因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CR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0月期间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收治... 目的:评价DC-CIK细胞免疫治疗辅助西妥昔单抗联合CAPEOX(奥沙利铂+卡培他滨)化疗方案治疗全RAS基因野生型、BRAF基因野生型晚期结直肠癌(CR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至2023年10月期间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收治的52例晚期CRC的临床资料,其中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为26例。观察组在对照组化疗基础上给予DC-CIK细胞治疗,统计患者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分析患者的近期疗效、生活质量评分、化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治疗前后肿瘤标志物和免疫指标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晚期CRC患者的疾病控制率(DCR)、生活质量均明显提高(均P<0.05),化疗后腹泻或便秘的发生率、肿瘤标志物CA72-4均明显降低(均P<0.05),NK细胞计数明显上升(P<0.05)。结论:在晚期CRC患者行DC-CIK细胞免疫治疗辅助西妥昔单抗联合CAPEOX化疗方案治疗安全可行,能够显著提高DCR,为患者带来显著的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细胞免疫治疗辅助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 被引量:1
2
作者 吴文清 谢聪颖 +2 位作者 江龙委 贾绍昌 胡建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907-912,共6页
目的:评价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自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行DC-CIK治疗的119例中晚期PLC患者的临床... 目的:评价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自体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行DC-CIK治疗的119例中晚期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治疗时负载DC的抗原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一组使用患者自体特异性多肽负载为pDC-CIK组(n=21),另一组使用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为DC-CIK组(n=98)。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资料,包括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甲胎蛋白、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IL-2、IFN-γ、TNF-α和IL-6)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119例PLC患者治疗后,pDC-CIK和DC-CIK组两组客观缓解率均为0%,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6.1%和72.4%(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CD3^(+)、CD4^(+)、CD8^(+)、CD56^(+)、CD25^(+)和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IL-2、IFN-γ、TNF-α和IL-6的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01),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IL-2、TNF-α和IL-6的平均水平无显著差异(均P>0.05),而pDC-CIK组IFN-γ水平显著高于DC-CIK组(P<0.05)。pDC-CIK组患者平均生存时间为59.84个月,高于DC-CIK组的46.54个月,但无统计学差异(P=0.16)。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结论:PLC患者行肿瘤特异性个体化多靶点DC-CIK治疗是安全有效的,并能改善免疫功能,相较肿瘤细胞裂解物负载DC-CIK有进一步获益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免疫治疗 多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联合CIK治疗156例局部晚期或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
3
作者 舒艳 何园 +12 位作者 张燕 史瑞芳 王竞 汪耔璇 王仲达 朱越 王静 姚露 傅龚博 雷增杰 贾绍昌 江龙委 周晓娴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15-820,共6页
目的:评价DC联合CIK治疗156例局部晚期或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3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进行自体DC联合CIK治疗的156例局部晚期或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淋... 目的:评价DC联合CIK治疗156例局部晚期或晚期胰腺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至2023年12月在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进行自体DC联合CIK治疗的156例局部晚期或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肿瘤标志物、淋巴细胞亚群、细胞因子水平的变化、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以及近期疗效、远期疗效。结果:156例胰腺癌患者中有92例治疗前后均进行了影像学检查,结果显示CR 0例,PR 0例,SD 42例,PD 50例,ORR为0%,DCR为45.65%。外周血CA199水平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但有19例患者治疗后下降超过20%。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CD3^(+)、CD4^(+)、CD8^(+)、CD56^(+)、CD25^(+)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和CD4+/CD8+T细胞比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患者外周血IL-2、IFN-γ的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TNF-α和IL-6无显著差异(P>0.05)。156例患者mOS为8.53个月,1年累积生存率为39%,2年累积生存率为15%,3年累积生存率为15%,没有随访到5年的生存数据。治疗过程中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DC-CIK能使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产生抗肿瘤免疫反应,取得一定的客观疗效并可能使患者生存期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不同输注方式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和预后
4
作者 吴文清 江龙委 +5 位作者 贾绍昌 胡建华 柯传庆 张浩利 付慧英 熊勰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70-975,共6页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输注DC-CIK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间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DC-CIK治疗的69例中晚期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C-CIK治疗时采用的输注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肝...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输注DC-CIK对中晚期原发性肝癌(PLC)的治疗效果和预后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0月至2021年9月间东部战区总医院肿瘤科DC-CIK治疗的69例中晚期PLC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DC-CIK治疗时采用的输注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肝动脉灌注(HAI)组(n=29)和静脉输注(Ⅳ)组(n=40),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T和CD4^(+)/CD8^(+)T细胞比值),以及细胞因子(IL-2、IL-6、IFN-γ和TNF-α)、甲胎蛋白(AFP)的变化、总生存期(OS)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69例PLC患者经DC-CIK治疗后,HAI组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RR)为0%,疾病控制率(DCR)为75.8%;Ⅳ组患者的ORR为0%,DCR为72.5%(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IL-2、IL-6、IFN-γ和TNF-α的平均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HAI组患者平均OS为48.17个月,Ⅳ组OS为39.65个月,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过程中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自体DC-CIK HAI治疗PLC安全有效,较Ⅳ治疗有提升临床获益的趋势,值得临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肝动脉灌注 静脉输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42
5
作者 魏绪仓 翟欣辉 +2 位作者 韩秀蕊 杨娣娣 赵文理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50-1153,共4页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 本研究探讨树突状细胞(DC)对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增殖能力、免疫表型、分泌细胞因子水平及抗白血病细胞的作用。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台盼蓝活细胞计数计算细胞扩增倍数,MTT法测定杀伤活性,流式细胞术分析免疫表型,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干扰素-γ(IFN-γ)、白介素-12(IL-12)的水平。结果表明:DC-CIK细胞增殖能力明显高于CIK细胞(p<0.05);DC、CIK细胞共培养后,CD3+CD8+、CD3+CD56+细胞比率较相同条件下CIK细胞组显著增多(p<0.05);共培养3天,DC-CIK细胞上清液中IL-12、IFN-γ水平均比CIK细胞单独培养的水平高(p<0.01,p<0.05);在5∶1-40∶1的效靶比范围内,DC-CIK细胞对白血病细胞的杀伤率显著高于CIK细胞(p<0.05),且杀伤率与效靶比呈正相关。结论:DC增加CIK细胞的增殖能力和抗白血病活性,有可能作为一种临床有效的抗白血病免疫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DC-cik细胞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自体CIK细胞输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的高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21
6
作者 杨波 蔡力力 +8 位作者 汪海涛 朱宏丽 迟小华 于睿莉 杨洋 冉海红 辛丽君 姚善谦 卢学春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5-319,共5页
目的观察超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的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患者男,83岁,初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采用氨磷汀... 目的观察超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的老年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患者男,83岁,初诊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难治性贫血(MDS.RA),采用氨磷汀联合红细胞生成素治疗,血象维持基本正常3年半,后病情进展,转变为慢性粒单细胞白血病,2个月后又演变为AML.M4型,采用超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白体CIK细胞治疗,具体方案为:地西他滨10mgd1.5,CIK输注(每次2×10^9~8×10^9)d14,rhlL-22mUd15-19,28d为1个周期。观察治疗后的不良反应、血象变化、缓解情况及生存期,并复习有关地西他滨治疗老年MDS/AML的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在最佳支持治疗的基础上,共完成8个周期地西他滨联合自体CIK输注治疗,期间出现Ⅰ/Ⅱ度骨髓抑制及Ⅰ度胃肠道反应,肝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分别于第2、3、8周期出现高白细胞血症(最高达141.95×10^9/L),加用依托泊苷(50mg,d1-3)治疗后高白细胞血症得到控制。在间断输血治疗下血红蛋白维持在77~138g/L,血小板在第3周期后开始上升,至第6周期达到正常,疗效评价达到部分缓解。患者最终死于白血病进展和肺部感染,自诊断AML至死亡共生存22个月,显著长于文献报道。结论超低剂量地西他滨联合自体CIK细胞治疗老年MDS转化的AML安全有效,有必要扩大病例数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老年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人纤维连接蛋白诱导的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肺癌细胞株杀伤活性的体外研究 被引量:27
7
作者 王士勇 杜微丽 +7 位作者 张晖 乌兰图雅 张远 何英 杨云锋 刘飒 张哲 王佳玲 《中国肺癌杂志》 CAS 2010年第4期277-281,共5页
背景与目的CIK细胞是过继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简化体外培养过程从而提高其增殖率和杀瘤活性仍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本研究观察重组人纤维连接蛋白(recombinant human fibronectin,RN)诱导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建立一种高效、... 背景与目的CIK细胞是过继免疫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简化体外培养过程从而提高其增殖率和杀瘤活性仍是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课题。本研究观察重组人纤维连接蛋白(recombinant human fibronectin,RN)诱导CIK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建立一种高效、简便的体外CIK细胞扩增方法。方法抽取10名健康人外周静脉血各50mL,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分别采用RN诱导法和传统方法培养CIK细胞,记录细胞增殖数;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免疫细胞表型和分泌IFN-γ、IL-4、穿孔素和颗粒酶B细胞的百分比;用MTT法测定CIK细胞对4种人肺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率。结果RN诱导的CIK细胞扩增倍数为传统方法的2.0倍-3.5倍,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RN诱导组和传统方法组CD3+CD16+CD56+细胞绝对数分别增加了3778倍和2069倍;RN诱导组细胞中CD3+CD8+细胞比例明显高于传统方法组(P<0.05);但CD3+CD4+细胞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4种肺癌细胞株的体外杀伤活性无统计学差异(P>0.05)。RN诱导的CIK较诱导前:分泌IFN-γ的细胞比例明显增加;分泌IL-4的细胞比例略有降低;释放穿孔素、颗粒酶B的阳性细胞比例较诱导前增加。结论RN诱导法是一种高效、简便的体外扩增CIK方法,可以替代传统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连接蛋白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 CD8+T细胞亚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23
8
作者 蔡凯 艾月琴 +5 位作者 张闯 高艳荣 郭树霖 江龙委 张燕 贾绍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49-455,共7页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集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生物治疗科治疗的24例Ⅲ~Ⅳ期胰腺癌患... 目的:探讨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集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生物治疗科治疗的24例Ⅲ~Ⅳ期胰腺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体外诱导培养DC和CIK细胞。DC经胰腺癌细胞株(PANC-1)裂解物致敏后与CIK细胞回输至胰腺癌患者,观察DC-CIK细胞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改变以及临床疗效。结果:DC-CIK细胞治疗3个月后,胰腺癌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8+T细胞和CD4+CD25+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下降(均P<0.05),CD4+/CD8+比值升高[(1.1±0.7)vs(1.5±0.9),P<0.05]。血清肿瘤标志物CA19-9在治疗后1个月[(382.8±277.7)vs(213.8±214.6),P<0.05]和治疗后3个月[(213.8±214.6)vs(154.0±118.2),P<0.01)持续下降。24例患者无1例完全缓解,其中3例部分缓解,4例疾病稳定,17例疾病进展;治疗有效率为12.5%,疾病控制率为29.2%;中位生存期为5.7个月,6个月生存率为33%,9个月生存率为27%。治疗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3~4级不良反应。结论:DC-CIK细胞治疗局部晚期和晚期胰腺癌患者安全可行,可改善患者免疫功能并产生临床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胰腺癌 调节性T细胞 CA19-9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输注途径对CIK细胞治疗后的体内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25
9
作者 岳欣 李慧 +2 位作者 于津浦 任秀宝 郝希山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4-228,共5页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输注后CIK细胞的体内分布和代谢情况。方法分别以同位素32P-αdATP和荧光染料CM-DiI标记CIK细胞,而后经尾静脉途径和腹腔途径注射入裸鼠体内,用放射性定量检测方法和荧光显微镜检测方法分析CIK细胞在各器官的动态分... 目的探讨经不同途径输注后CIK细胞的体内分布和代谢情况。方法分别以同位素32P-αdATP和荧光染料CM-DiI标记CIK细胞,而后经尾静脉途径和腹腔途径注射入裸鼠体内,用放射性定量检测方法和荧光显微镜检测方法分析CIK细胞在各器官的动态分布。结果CIK细胞输入裸鼠体内后,迅速分布至肝、脾、肾、肺、胃、肠等器官,其中肝、脾、肾的分布浓度最高;CIK细胞输入体内的早期,尾静脉注射途径中肺最先达到分布高峰,而腹腔注射途径中腹腔内器官率先达到分布高峰;CIK细胞在肝、脾的存活可达2周以上。结论CIK细胞体内分布的广泛性表明它可以用于身体各部位恶性肿瘤的治疗;血管输入途径可能更适于血供丰富器官肿瘤的治疗,而体腔输入途径也许更适合于体腔内恶性渗液或局限病灶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ik细胞 输注途径 体内分布 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展期胃癌术后自身CI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联合治疗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8
10
作者 巩新建 刘军权 +3 位作者 李玺 王涛 冯霞 陈复兴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803-806,共4页
目的:评估进展期胃癌术后用CIK细胞联合树突状细胞(DC)治疗的疗效。方法:将110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细胞免疫治疗组52例:常规诱导培养患者自身CIK和DC,再将培养的自身CIK细胞回输,DC给予患者腹股沟、腋下浅表淋巴结内... 目的:评估进展期胃癌术后用CIK细胞联合树突状细胞(DC)治疗的疗效。方法:将110例进展期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1)细胞免疫治疗组52例:常规诱导培养患者自身CIK和DC,再将培养的自身CIK细胞回输,DC给予患者腹股沟、腋下浅表淋巴结内和淋巴结附近皮下注射以及静脉回输;患者1个疗程接受CIK细胞总数在1.1~8.0×10^(10)之间,DC总数在3~7×10~7之间。每周回输CIK细胞2次,8~12次为1个疗程,3~6个月后行第2次治疗:每例患者每个疗程接受3~5次成熟DC注射。2)化疗组58例:全部采用CF+5-FU+ADM+DDP方案,3例治疗2个周期,6例治疗3个周期,49例治疗4个周期以上。结果:细胞免疫治疗组(Ⅰb、Ⅱ和Ⅲa)中,3年生存率为86.8% (33/38),5年生存率为78.9%(30/38),化疗组分别为65.1%(28/43)、53.5%(23/43),细胞免疫治疗组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细胞免疫治疗后患者食欲增加、疼痛减轻、睡眠改善、体重增加较化疗组明显。CEA增高患者治疗后恢复正常高于化疗组。结论:进展期胃癌术后的自身CIK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C)联合治疗组(Ⅰb、Ⅱ和Ⅲa)3、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化疗组,细胞免疫治疗能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和临床体征,无不良反应,对进展期胃癌术后防止复发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免疫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肿瘤抗原致敏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的疗效 被引量:20
11
作者 杨佳 顾国民 +3 位作者 王秀丽 李晓琴 展翼翼 刘春玲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3-88,共6页
目的:探讨自体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12... 目的:探讨自体肿瘤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endritic cell-cytokine induced killer cell,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治疗的120例晚期肺腺癌患者,60例行自体肿瘤抗原致敏DC-CIK联合化疗(联合组),60例行单纯化疗(化疗组),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后免疫功能、毒副反应、临床疗效、生活质量、无进展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结果:联合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细胞亚群无明显变化(P>0.05),而化疗组治疗后外周血中CD3^+、CD3^+CD4^+、CD3^+CD8^+、CD3^-CD56^+细胞百分比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较联合组显著下降(P<0.05);联合组较化疗组的恶心呕吐、Ⅲ-Ⅳ度骨髓抑制发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治疗后体力、食欲、睡眠较单纯化疗组改善明显(P<0.05)。联合组和化疗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vs 4.5个月,P>0.05),联合组患者的总生存期较化疗组患者长(16个月vs 11.5个月,P<0.05)。结论:自体肿瘤抗原致敏DC-CIK联合化疗较单纯化疗治疗晚期肺腺癌,可明显改善患者由于化疗毒性导致的免疫功能降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延长总生存,减轻不良反应,提高总体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腺癌 自身抗原 树突状细胞-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DC-cik) 过继细胞免疫治疗 化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丹红 张斌 +2 位作者 高海燕 丁国梁 陈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7-651,共5页
目的:评价重组腺病毒载体编码基因修饰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食道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评价重组腺病毒载体编码基因修饰的自体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DC-CIK)治疗中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及其对食道癌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采集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解放军第307医院收治的20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的PBMC,经实验室的体外培养诱导产生CIK细胞和DC,并将重组腺病毒载体编码的survivin和muc-1基因转染DC。采集PBMC后第7、9、11、13天给患者皮下注射(3~10)×10^7个DC(1 ml),第11、13天静脉回输(2~15)×10^9个CIK细胞(100 ml),每疗程间隔3个月,直至疾病进展,观察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分别于免疫治疗前1周和每疗程完成后的1个月取患者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淋巴细胞亚群变化。结果:20例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经DC-CIK治疗后,1例CR、6例PR、6例SD、7例PD;客观反应率为35%,疾病控制率为65%;经细胞免疫治疗后Th1[(14.5±13.3)%vs(3.6±5.9)%,P〈0.05]、Th2[(1.0±0.7)%vs(0.6±0.5)%,P〈0.05]细胞比例显著增加。治疗过程中20例患者均未出现发热和寒颤等相关不良反应。结论:DC-CIK细胞免疫治疗可改善中晚期食道癌患者的免疫抑制状态,提高患者的抗肿瘤免疫效应,无明显不良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食道癌 临床疗效 安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K治疗转移性肾癌的临床疗效评价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8
13
作者 张澎 张静 +5 位作者 刘亮 李慧 齐静 安秀梅 曹水 任秀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732-735,共4页
目的:评价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免疫治疗在晚期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cell carcinoma,MRC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连续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3月至2010年7月接受CIK细胞治疗的80... 目的:评价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免疫治疗在晚期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cell carcinoma,MRCC)治疗中的作用。方法:连续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02年3月至2010年7月接受CIK细胞治疗的80例MRCC患者为治疗组,88例接受IL-2联合IFN治疗的MRCC患者为对照组。配对因素包括性别、年龄、KPS评分、中性粒细胞计数、血小板、血红蛋白、乳酸脱氢酶、β2-微球蛋白、血钙、确诊至开始内科治疗的时间、转移部位数量等。观察终点为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和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结果:CIK治疗组患者1、2、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47%、28%、17%,而对照组患者分别为36%、15%、10%(P值分别为0.015、0.009、0.019)。CIK治疗组患者1、2、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87%、67%、59%,而对照组患者分别为55%、37%、18%(P均<0.001)。CIK治疗组患者的中位PFS、OS明显优于对照组(12个月vs.9个月,P=0.013:46个月vs.18个月,P<0.001)。多因素分析显示,KPS评分、转移部位数量、CIK细胞治疗的次数与CIK治疗组患者预后具有明显相关性。最佳CIK治疗次数为7次以上。结论:CIK细胞免疫治疗可以显著改善MRCC患者预后。高KPS评分、无或仅有一个转移部位的患者预后较好,且增加CIK免疫治疗次数可以使患者更大程度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转移性肾癌 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 临床疗效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免疫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2
14
作者 姚露 张燕 +8 位作者 黄伟谦 艾月琴 郑劼 高艳荣 张闯 赵华 胡建华 江龙委 贾绍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519-524,共6页
目的:观察自体DC联合CIK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进行DC-CIK细胞治疗的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 目的:观察自体DC联合CIK细胞治疗晚期乳腺癌患者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分析相关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解放军第81医院进行DC-CIK细胞治疗的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并观察DC-CIK细胞治疗的安全性。分析患者生存期,评价远期疗效,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预后因素,并采用配对t检验分析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结果:4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客观缓解率为38.1%(16/42),疾病控制率为61.9%(26/42);1年生存率为59%,2年生存率为48%,3年生存率为48%;肿瘤标记物CA153治疗后显著性降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除辅助性T细胞(CD3^+CD4^+)水平显著性升高外,其他淋巴细胞亚群无显著性变化。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部位(P=0.012)、治疗前CA153水平(P=0.000)是DC-CIK细胞治疗预后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CA153水平(P=0.003)是DC-CIK细胞治疗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晚期乳腺癌患者经DC-CIK细胞治疗后,无明显不良反应,可能提高患者长期生存率,产生临床获益,安全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乳腺癌 免疫细胞治疗 临床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评价 被引量:23
15
作者 杨莉莉 曹水 +4 位作者 李慧 于津浦 任宝柱 安秀梅 任秀宝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7期969-971,979,共4页
目的:评价DC+CIK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0例晚期NSCLC患者进行研究,采用DC+CIK与常规化疗间隔进行的方案(生物治疗联合化疗组),对其进行生存分析;同时,对生物治疗联合化疗组、单纯常规化疗组同... 目的:评价DC+CIK联合常规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0例晚期NSCLC患者进行研究,采用DC+CIK与常规化疗间隔进行的方案(生物治疗联合化疗组),对其进行生存分析;同时,对生物治疗联合化疗组、单纯常规化疗组同期配对NSCLC患者各61例,比较生物治疗联合化疗组与常规化疗对照组患者的生存率。结果:生物治疗联合常规化疗组患者预期1、2、3年生存率分别为59.6%、29.6%、21.80。生物治疗联合化疗组和单纯常规化疗组比较1年生存率分别为57.2%和37.3%,2年生存率分别为27.0%和10.1%(P<0.05)。结论:临床研究证实了DC+CIK联合常规化疗能够延长晚期NSCLC患者的生存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突状细胞(DC)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 非小细胞肺癌(NSCLC) 生存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C-CIK细胞联合EGFR-TKI治疗EGFR突变阳性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 被引量:9
16
作者 韩涛 杨晓丹 +2 位作者 刘兆喆 谢晓冬 郑振东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408-412,共5页
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评估DC-CIK细胞联合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bibitor,TKI)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所有入选... 目的:通过回顾性病例分析,评估DC-CIK细胞联合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yrosine kinase inbibitor,TKI)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进展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所有入选的34例患者均确诊为EGFR突变阳性的进展期NSCLC,接受每日厄洛替尼150 mg或吉非替尼250 mg治疗,其中17例患者联合DC-CIK细胞治疗。分析比较DC-CIK细胞联合用药组与单药组的疗效,以及外周血CD3^+、CD4^+和CD8^+T细胞亚群的变化。结果:联合用药组7例患者(41.2%)获得PR,8例患者(47.1%)获得SD,2例患者(11.8%)出现疾病进展,客观缓解率为41.2%,疾病控制率为88.2%;联合用药组患者腹泻发生率明显低于单药治疗组(P<0.05)。单药组患者外周血CD3^+、CD4^+、CD8^+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善(P>0.05),EGFR-TKI联合DC-CIK组CD3^+、CD4^+T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有所升高(P<0.05)、CD8较治疗前有所下降(P<0.05)。结论:DC-CIK细胞联合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治疗EGFR突变阳性的进展期NSCLC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联合用药组患者T细胞免疫状态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可以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树突状细胞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 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CIK细胞治疗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7
17
作者 童刚领 农巧红 +3 位作者 秦洁 申东兰 余振东 王树滨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4-508,共5页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过CIK细胞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 目的:探讨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ytokine-induced killer,CIK)细胞对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经过CIK细胞治疗的58例恶性肿瘤患者临床资料,流式细胞仪检测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CD3+、CD3+CD4+、CD3+CD8+、CD3-CD16+CD 56+和CD3+CD16+CD 56+细胞的表达水平;42例患者治疗前后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活质量测定简表(WHOQOL-BREF)分别进行问卷调查;治疗过程中监测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患者CIK细胞培养液体取样标本中CD3+总T淋巴细胞、CD3+CD4+T辅助淋巴细胞以及CD3+CD8+T抑制淋巴细胞的亚群水平分别为(82.79±11.98)%、(30.32±11.23)%和(49.10±11.65)%,CD4+/CD8+的比值为0.67±0.34,而CD3-CD16+CD56+NK细胞和CD3+CD16+CD56+CIK细胞亚群水平分别为(16.58±11.83)%和(13.74±8.6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患者外周血中CD3+总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T辅助淋巴细胞亚群、CD3+CD8+T抑制淋巴细胞亚群和CD3+CD16+CD 56+CIK细胞亚群水平均明显升高(P<0.05),CD3-CD16+CD 56+NK细胞亚群水平较治疗前下降(P<0.05)。经过CIK细胞治疗后,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关系和环境关系均得到很好的改善(P<0.05)。自体CIK细胞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均可控制。结论:自体CIK细胞治疗增强了患者的免疫功能,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较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cik)细胞 恶性肿瘤 免疫功能 生活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K细胞联合贝伐单抗对肝癌HepG2细胞的体内外抗瘤活性 被引量:5
18
作者 赵建夫 赵凤芝 +5 位作者 陈文慧 全强 樊晶 陈碧云 张鼎 徐萌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04-410,共7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联合贝伐单抗(bevacizuma)对肝癌Hep G2细胞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提取健康供血者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多种细胞因子促进CIK细胞成熟,在流式细胞仪上进行CIK细胞的免疫表...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杀伤(CIK)细胞联合贝伐单抗(bevacizuma)对肝癌Hep G2细胞的体内外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方法:提取健康供血者外周血的单个核细胞(PBMC),加入多种细胞因子促进CIK细胞成熟,在流式细胞仪上进行CIK细胞的免疫表型分析。CIK细胞与贝伐单抗单独或联合作用于Hep G2细胞后,利用CCK-8测定其对Hep G2细胞体外增殖活性的影响;利用侵袭小室(Transwell)和划痕实验测定其对Hep G2细胞侵袭迁移活性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检测Hep G2细胞Akt和Er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磷酸化的变化。建立Hep G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并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CIK组、贝伐单抗组及CIK细胞联合贝伐单抗组,给药28 d后处死裸鼠,剥取瘤体,免疫组化法检测瘤组织CD31及Ki67蛋白的表达。结果:提取健康人PBMC诱导14 d后,CIK细胞表型分析显示CD3+CD56+细胞扩增达(36.33±2.58)%。与单独治疗组比较,联合组对Hep G2细胞的抗肿瘤增殖活性显著增强(P<0.05);CIK细胞和贝伐单抗两药联合比单独给药组对Hep G2细胞的侵袭[(75.6±9.53)vs(304.8±45.73)、(359.8±38.10)个,P<0.01]和迁移[(29.35±8.14)%vs(55.07±6.27)%、(60.50±9.73)%,P<0.05]能力的抑制更强;CIK细胞和贝伐单抗两药单独及联合都能抑制Akt和Erk的磷酸化;CIK联合贝伐单抗组可显著抑制移植瘤生长以及移植瘤组织平均血管密度和Ki67表达,与单独治疗及对照组细胞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IK联合贝伐单抗在体内外对Hep G2细胞增殖、侵袭、迁移均有抑制作用,且优于单独治疗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杀伤细胞 贝伐单抗 肝癌 抗肿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晚期胃癌自体DC-CIK维持治疗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丁园 陈玉强 +3 位作者 李巧珍 米彦军 颜江华 叶燕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67-72,共6页
目的:对比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阴性和阳性的晚期胃癌患者接受自体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dendritic cells-cytokine induced killer,DC-CIK)细胞维持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国... 目的:对比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阴性和阳性的晚期胃癌患者接受自体树突状细胞联合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dendritic cells-cytokine induced killer,DC-CIK)细胞维持治疗的疗效差异。方法:收集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4医院肿瘤中心收治的72例晚期胃癌患者,年龄29~90岁,中位年龄56岁,通过胃镜检查进行胃癌确诊并检测Hp,分为Hp阳性组(45例)及Hp阴性组(27例),在接受手术或/和放化疗后,接受2疗程自体DC-CIK维持治疗,比较两组外周血培养的DC分化成熟情况及临床疗效差异。结果:两组DC成熟过程形态变化无差异;Hp阳性组DC表面分子CD83、CD86表达显著高于Hp阴性组(P<0.01),两组间HIA-DR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Hp阳性组治疗后生活质量评分(KPS)、外周血T细胞亚群(CD3+、CD4+、CD8+)比例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肿瘤标志物(CEA、CA199、CA724)表达较治疗前下降(P<0.05)。Hp阴性组治疗后肿瘤标志物表达、外周血T淋巴细胞比例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KPS评分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Hp阳性组治疗后KPS评分、CEA和CA199表达以及CD3+和CD4+T细胞数量等的改善均优于Hp阴性组(P<0.05),但瘤体稳定率、CA724、CD8+T细胞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共随访2年,阳性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为12.64个月,长于阴性组的11.42个月(P<0.05)。结论:携带Hp抗原信息的DC疫苗协同CIK治疗能够提高Hp感染的晚期胃癌患者的自身免疫功能,达到稳定瘤体、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C-cik 幽门螺杆菌 胃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IK细胞治疗转移性肾癌48例的疗效预测因素分析 被引量:7
20
作者 高艳 曹水 +3 位作者 任秀宝 于津浦 张乃宁 张静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108-111,113,共5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治疗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疗效及预后预测因素。方法:48例MRCC患者,采用CIK细胞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2个周期的治疗。治疗后定...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ytokine-induced killer cells,CIK)治疗转移性肾癌(metastatic renal cell carcinoma,MRCC)的疗效及预后预测因素。方法:48例MRCC患者,采用CIK细胞治疗,所有患者均接受至少2个周期的治疗。治疗后定期复查进行疗效评价,并将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与临床特征、生化参数等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疗效相关性采用Kaplan-Meier法及Cox回归分析分别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用中位数检验法进行不同脏器转移组之间中位PFS的比较。结果:48例患者中,PR 2例,SD 30例,PD 16例。PR+SD占66.7%。中位PFS为7个月。多因素分析提示脏器转移数目、血小板(platelet,PLT)计数与PFS明显相关(P值分别为0.034、0.046)。对33例仅有单个脏器转移的病例进行的分层分析表明转移部位对CIK治疗疗效的影响可能不大。结论:CIK细胞是治疗MRCC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脏器转移数目和PLT计数是其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提示脏器转移数目>1和PLT升高的患者预后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 转移性肾癌(MRCC) 预测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