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7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尔多斯盆地不同类型气藏开发技术与开发模式
1
作者 贾爱林 孟德伟 +7 位作者 王国亭 冀光 郭智 冯乃超 刘若涵 黄苏琦 郑帅 徐同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92-703,共12页
系统梳理鄂尔多斯盆地大型气田开发历程与攻关路线,总结低渗碳酸盐岩、低渗砂岩、致密砂岩3类典型气藏开发模式以及深层煤岩气开发进展,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3类典型气藏已形成成熟开发模式:①以沟槽精细刻画与上、下古生界气藏... 系统梳理鄂尔多斯盆地大型气田开发历程与攻关路线,总结低渗碳酸盐岩、低渗砂岩、致密砂岩3类典型气藏开发模式以及深层煤岩气开发进展,分析面临的挑战和发展方向。3类典型气藏已形成成熟开发模式:①以沟槽精细刻画与上、下古生界气藏立体接替为核心的低渗碳酸盐岩气藏开发模式;②以水平井整体部署放压生产与直井控压稳产为核心的低渗砂岩气藏开发模式;③以提升单井产量与井网优化为核心的致密气藏开发模式。深层煤岩气在储层评价与甜点优选、水平井地质导向等方面已取得较大进展。对于进入开发中后期的3类典型气藏,精细表征剩余气、评价次产气层潜力并制定精准挖潜对策是主要挑战,而对于开发早期的深层煤岩气,核心技术升级与成本持续控降是实现规模效益开发的关键,需开展4个方向的持续攻关:①借助裂缝-孔隙双重介质模型模拟技术精细刻画次产层剩余气分布及规模,支撑低渗碳酸盐岩气藏井网完善与老井挖潜;②井震结合精细刻画接替层系储层空间展布规律,提高低渗砂岩气藏产建钻井成功率;③利用水平井横向钻穿有效储层优势,实现致密气藏小尺度单砂体米级量化,借助高精度三维地质模型明确剩余气分布并指导井位优化部署;④进一步强化深层煤岩气资源潜力、井型井网、储层改造、单井指标及经济效益评价论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低渗碳酸盐岩 低渗砂岩 致密砂岩 煤岩气 开发模式 发展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深度开发技术研究与实践 被引量:1
2
作者 张世明 吕琦 +12 位作者 王建 刘丽杰 于春磊 季岩峰 吴义志 胡慧芳 陶德硕 张民 宋志超 侯玉培 陶丽 贾元元 葛君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101,共14页
胜利油田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发展形成了变流线调整技术,矿场应用有效控耗水、降递减,但仍然面临提高采收率幅度存在差异、单井效果差异较大、有效期较短等问题。为了提高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开发效果,综合运用开发地质学、渗流... 胜利油田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发展形成了变流线调整技术,矿场应用有效控耗水、降递减,但仍然面临提高采收率幅度存在差异、单井效果差异较大、有效期较短等问题。为了提高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开发效果,综合运用开发地质学、渗流力学和油藏工程等理论和方法,结合大尺寸可视化微观物理模拟实验、油藏数值模拟和流场调控开发实践,提出了流场调控机制新认识,并指导形成“变流线+”、大压力梯度注采优化、动态流场调控等深度开发技术体系。研究表明: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具有“继承性、冗余性和再生性”特征,影响油藏流场调控效果。储层非均质性越强,流场调控继承性越强,通过“搭桥”建流线可有效降低继承性,扩大波及体积;由于冗余性的存在,未波及区域孔隙中的剩余油启动阈值较高,需提高驱替压力梯度,才能动用未波及区域孔隙剩余油,提高驱油效率;流场调控后,由于极端耗水层带的再生性特征,需不断动态调控流场,才能实现更大程度均衡驱替。以流场调控机制新认识为指导,结合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流场调控开发实践,形成的流场调控深度开发技术体系,可以为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高效长效开发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高渗透高含水油藏 流场调控 继承性 冗余性 再生性 深度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NA干扰分析表皮蛋白基因HcCPG对美国白蛾生长发育的影响
3
作者 邱亚丽 王启俐 +1 位作者 孙丽丽 曹传旺 《中国森林病虫》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共8页
为探究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表皮蛋白家族CPG基因(HcCPG)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克隆HcCPG基因并进行特性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HcCPG基因在美国白蛾不同发育阶段和幼虫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量,利用RNAi技术研究HcCPG... 为探究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表皮蛋白家族CPG基因(HcCPG)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克隆HcCPG基因并进行特性分析,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技术检测HcCPG基因在美国白蛾不同发育阶段和幼虫不同器官(组织)中的表达量,利用RNAi技术研究HcCPG基因在美国白蛾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美国白蛾HcCPG基因开放阅读框(ORF)长828 bp,编码275个氨基酸,HcCPG基因在7龄幼虫阶段和丝腺中的表达水平最高;沉默HcCPG基因后,幼虫取食量与体质量均显著下降,发育历期显著延长,蜕皮困难,死亡率显著升高。HcCPG基因在美国白蛾生长发育和蜕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白蛾 表皮蛋白 RNA干扰 存活率 生长发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极限渗透率的计算及其应用
4
作者 刘志楠 张贵才 +1 位作者 葛际江 杜勇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4,共9页
致密储层渗透率是决定水驱开发方式为驱替、渗吸或是驱替-渗吸联合使用的重要参数。分析不同渗透率下动态压差和渗吸压差的变化规律,提出致密储层极限渗透率的存在并对其定义,即极限渗吸渗透率(k_(i))、极限驱替渗透率(k_(d))和极限驱... 致密储层渗透率是决定水驱开发方式为驱替、渗吸或是驱替-渗吸联合使用的重要参数。分析不同渗透率下动态压差和渗吸压差的变化规律,提出致密储层极限渗透率的存在并对其定义,即极限渗吸渗透率(k_(i))、极限驱替渗透率(k_(d))和极限驱替开发渗透率(k_(u))。基于极限渗透率的定义,阐明各极限渗透率对于水驱的意义,提出一种计算水湿(弱水湿)致密储层k_(i)、k_(d)和k_(u)的方法,并对中国典型致密储层极限渗透率计算。结果表明:当渗透率降低至某一数值时,动态压差(渗吸压差)的数值变为零;渗吸动力在驱动力中的比例随储层渗透率降低而增加,而动态压差与渗吸压差随渗透率升高而增大;k_(i)是致密储层可采渗透率的下限,k_(d)是驱替开发渗透率的下限,k_(u)是驱替在开发过程起主导作用的渗透率下限;驱替-渗吸作用渗透率大于渗吸作用渗透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密储层 极限渗透率 渗吸 驱替 驱替-渗吸 水驱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油藏CO_(2)辅助重力驱油开发效果参数评价
5
作者 王颖 屈亚光 +4 位作者 王斌 鲁明 蒋茜 李建新 巩旭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7-145,共9页
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一般较差,采用CO_(2)驱油能有效提高原油采出程度。为分析影响CO_(2)辅助重力驱油效果的各种因素,从注气辅助重力驱油研究机理出发,建立一注一采的机理模型,分析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 低渗油藏注水开发效果一般较差,采用CO_(2)驱油能有效提高原油采出程度。为分析影响CO_(2)辅助重力驱油效果的各种因素,从注气辅助重力驱油研究机理出发,建立一注一采的机理模型,分析地质因素与开发因素的影响规律,并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和Shapley值方法进行多因素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正韵律储层更适合CO_(2)辅助重力驱油;储层倾角、平均渗透率、注气速度与开发效果呈正相关;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渗透率级差与开发效果呈负相关;中上部位置注气及无因次水平井段长度比值设置为0.8可以有效提高CO_(2)辅助重力驱油效果;垂向渗透率与水平渗透率比值对CO_(2)辅助重力驱油影响程度最高。该项研究成果为提高低渗油藏CO_(2)辅助重力驱油的开发效果提供了技术指导和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油藏 CO_(2)驱油 地质因素 开发因素 正交实验设计 SHAPLEY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FLAC^(3D)-COMSOL耦合的采动覆岩渗流演化及展布仿真实验
6
作者 许玉军 马立强 +2 位作者 王磊 刘怀谦 李少波 《实验技术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2,共10页
采空区CO_(2)矿化充填需完全实现对上覆含水体的渗流隔离。基于FLAC^(3D)-COMSOL有限差分-有限元耦合仿真实验方法,模拟了连采连充CO_(2)矿化充填条件下覆岩渗透性演化规律及展布特征,提出基于渗透率劣化率及渗流速度的覆岩分区阈值确... 采空区CO_(2)矿化充填需完全实现对上覆含水体的渗流隔离。基于FLAC^(3D)-COMSOL有限差分-有限元耦合仿真实验方法,模拟了连采连充CO_(2)矿化充填条件下覆岩渗透性演化规律及展布特征,提出基于渗透率劣化率及渗流速度的覆岩分区阈值确定方法。结果表明:采动覆岩渗透率劣化率呈“蝶形”展布,且在开切眼与停采线呈“类马鞍形”分布。整个开采区域可分为恒定区、恢复区、过渡区、剧增区与紊乱区。基于采动覆岩渗流速度,整个区域可分为:无渗流通道、微渗流通道、弱渗流通道、强渗流通道和渗漏通道。以采-充宽度为30—10 m为例,开采块段回采过程中矿井涌水量分别为280、300、950、1150、1350、1550 m^(3)/d,均小于突水量等级划分标准中规定的最低等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AC^(3D)二次开发 FLAC^(3D)-COMSOL耦合 连采连充 CO_(2)矿化充填 覆岩渗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DI-GDP解离抑制子的功能研究进展
7
作者 周婧雅 苏燕珊 +2 位作者 唐溶霞 杨晓雅 席德慧 《生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97,共6页
鸟嘌呤核苷酸解离抑制剂(GDP dissociation inhibitor,GDI)在植物、哺乳动物等物种中普遍存在,是鸟苷三磷酸酶(GTPases)活性的关键调控因子之一,在GTPases活性调控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TPases能够结合并水解GTP,GDI可参与调节... 鸟嘌呤核苷酸解离抑制剂(GDP dissociation inhibitor,GDI)在植物、哺乳动物等物种中普遍存在,是鸟苷三磷酸酶(GTPases)活性的关键调控因子之一,在GTPases活性调控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GTPases能够结合并水解GTP,GDI可参与调节小G蛋白在GTP结合的激活态和GDP结合的失活态之间转换,控制众多信号转导途径。结合已有的文献报道,总结GDI在哺乳动物和植物等不同生物中作用的研究进展。其中,在疾病发生过程中,GDI主要参与人类癌症、血管透性等相关疾病的调控;除此之外,GDI也在胰岛素分泌、男性不育和癫前期病程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植物中,GDI参与调控花粉管或根毛的极性生长,影响植物的形态建成,同时在植物抗逆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为GDI生物学功能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DI 肿瘤发生 血管透性 植物极性 植物形态建成 植物抗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特低渗气藏水的赋存状态及其对A气田开发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廖恒杰 娄敏 +4 位作者 何贤科 段冬平 汪文基 李元生 刘彬彬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6,共9页
特低渗气藏气水关系复杂,地层水赋存状态与常规气藏差异大。通过压汞实验和相渗实验确定特低渗气藏水的赋存状态及地层水饱和度,采用圈闭闭合高度法分析气水分异情况。在测井曲线预测单井不同状态地层水饱和度分布的基础上,分析地层水... 特低渗气藏气水关系复杂,地层水赋存状态与常规气藏差异大。通过压汞实验和相渗实验确定特低渗气藏水的赋存状态及地层水饱和度,采用圈闭闭合高度法分析气水分异情况。在测井曲线预测单井不同状态地层水饱和度分布的基础上,分析地层水对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地层水以强束缚水和弱束缚水为主,含有少量可动水,不存在明显的气水分异特征。黏土水膜是强束缚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细砂岩和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的砂岩中,弱束缚水饱和度更高。研究区可动水饱和度普遍低于6%,初期产水较少,对产能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低渗气藏 地层水 赋存状态 气田开发 产能 含水饱和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全过程动态预测
9
作者 王彦伟 林利飞 王恒力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64-671,共8页
CO_(2)驱能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但由于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强非均质性,导致CO_(2)驱开发动态难以准确预测。针对该问题,在综合考虑喉道大小及分布、CO_(2)溶解降黏和界面张力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CO_(2)驱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 CO_(2)驱能有效提高低渗透油藏采收率,但由于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强非均质性,导致CO_(2)驱开发动态难以准确预测。针对该问题,在综合考虑喉道大小及分布、CO_(2)溶解降黏和界面张力变化等因素的基础上,结合CO_(2)驱渗流力学理论,建立了基于时间节点的低渗透油藏CO_(2)驱开发全过程动态预测模型。该模型创新性地实现了考虑油藏微观非均质性的全过程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喉道半径对CO_(2)驱替初期的渗流阻力影响较大,同时CO_(2)驱替过程中伴随的扩散-溶解-降黏-降阻的作用不断迭代耦合,导致同一时刻不同半径的喉道中CO_(2)驱替前缘位置不同。这种差异反映在开发动态上表现为:储层孔喉半径越大、物性越好;油井见气时间越早,同一时刻油井的气油比越高。根据注采井间CO_(2)体积分数分布,可将驱替过程划分为纯CO_(2)区、传质扩散区和纯油区3个区域。当大喉道传质扩散区前缘到达采油井时油井开始见气,油井产量也逐渐增大,此后采出程度迅速增加;纯CO_(2)区前缘到达采油井时气油比迅速增加,油井产量迅速减小,采出程度曲线增幅减小直至趋于平稳。对比实验结果:模型预测采收率误差分别为5.7%和4.5%,气油比及采出程度曲线均比较吻合。运用该方法预测了H3试验区的开发动态,对分析CO_(2)驱开发动态、及时调整气窜井开发制度起到了关键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CO_(2)驱 溶解降黏 开发动态预测 采出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海绵城市的透水铺装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0
作者 孟彦丽 《林业科技情报》 2025年第1期189-192,共4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雨洪排水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城市道路铺装导致了雨水径流的快速集中和城市内涝的频发,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铺装技术因其良好的雨水渗透性和抗洪能力...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气候变化的加剧,城市雨洪排水问题日益凸显。传统的城市道路铺装导致了雨水径流的快速集中和城市内涝的频发,给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基于海绵城市理念的透水铺装技术因其良好的雨水渗透性和抗洪能力,成为解决城市雨洪排水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论文旨在系统研究基于海绵城市的透水铺装技术在市政道路工程中的研究现状、设计原理、施工工艺及应用效果,并对其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透水铺装 市政道路 雨洪排水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湖凹陷深层低渗砂岩气藏高效开发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效 被引量:1
11
作者 黄导武 黄召 +7 位作者 段冬平 伍锐东 李文俊 李炳颖 李艳飞 葛俊瑞 刘彬彬 陈晨 《中国海上油气》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3-115,共13页
随着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日益深入,深度大于3500 m的深层低渗气藏所占比例日益增加,海上少井条件下“甜点”储层成因与预测表征、适合海上高经济门槛的产能释放技术工艺等制约着低渗气藏高效开发。西湖凹陷深层大型低渗砂岩气田目的层为... 随着海洋油气勘探开发的日益深入,深度大于3500 m的深层低渗气藏所占比例日益增加,海上少井条件下“甜点”储层成因与预测表征、适合海上高经济门槛的产能释放技术工艺等制约着低渗气藏高效开发。西湖凹陷深层大型低渗砂岩气田目的层为大型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甜点”物性演化受控于构造-沉积-成岩的三相耦合,沉积相带为主控因素,强水动力形成的高能心滩为“甜点”发育的有利相带;通过岩石物理分析、地震正演分析和叠前弹性反演等手段,形成了厚储层内部不同类型“甜点”预测的分级分类预测技术,采用基于样式的多点地质统计学相建模方法实现少井条件下模型精细表征;设计大斜度井/水平井/分支井穿越多期“甜点”以实现高产,“三层楼”式立体井网实现纵向非均质性气藏均衡动用;首次采用油基钻井液直接作为完井液,钻完井全过程均为油基工作液,储层保护效果好,实现表皮系数为零。研究成果实现了海上大型低渗气田少井高产高效开发,平均单井日产超过50万m^(3),极大扩展了海上深层低渗气田开发水平和界限,对中国近海以及国内外类似低渗油气田具有高的推广价值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气藏开发 甜点成因 甜点预测 高效井型 油基泥浆完井 西湖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盘关向斜煤层气储层地质特征及开发效果评价
12
作者 胡海洋 阳富芹 +2 位作者 陈捷 娄毅 万玉亭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222,共10页
贵州省上二叠统龙潭组煤层多,煤层气资源丰度高,具备煤层气开发的资源基础,但煤层渗透率较低,影响气、水产出,需探索适应贵州省低渗、多煤层条件下的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根据盘关向斜煤储层地质特征及煤层气井工程资料,从地质、压裂、... 贵州省上二叠统龙潭组煤层多,煤层气资源丰度高,具备煤层气开发的资源基础,但煤层渗透率较低,影响气、水产出,需探索适应贵州省低渗、多煤层条件下的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根据盘关向斜煤储层地质特征及煤层气井工程资料,从地质、压裂、排采指标3个维度开展研究分析,总结低渗、多煤层的煤层气开发技术。盘关向斜工程实践表明:(1)该向斜12#、18#煤层合层开发煤层气,渗透率、储层温度、破裂压力、每米煤层的加液量及加砂量、压降速率、提产速率对煤层气井产气的影响较大;(2)提高每米煤层的加液量及加砂量指标,能够显著提高压裂改造后的储层渗透率,YP-1井改造后渗透率达到64.158×10^(-3)μm^(2),提高1304倍;(3)控制合适的压降速率、提产速率能够提高煤层气井的压裂液返排率及扩大压降漏斗半径,YP-1井排采210 d后压裂液累计返排率达到82.53%,产水半径达到压裂影响半径的91%,对扩大有效解吸半径及提高产气效果有利。针对盘关向斜低渗、多煤层的地质条件,建议采取“选层射孔、分段压裂、合层排采”的工艺技术进行煤层气开发,从而提高煤层气开发的地质及工程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透率 储层特征 压裂改造 开发效果 煤层气 盘关向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热水开发采灌井热突破距离计算影响因素研究——以雄安新区为例
13
作者 戴明刚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09-1426,共18页
为了拓展Gringarten采灌井热突破安全距离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使该公式计算结果有实用意义,在分析公式特征基础上化简该公式,分类研究计算了表征热储非均质性的热储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地质参数对简化公式结果的影响差异,并在雄... 为了拓展Gringarten采灌井热突破安全距离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使该公式计算结果有实用意义,在分析公式特征基础上化简该公式,分类研究计算了表征热储非均质性的热储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等地质参数对简化公式结果的影响差异,并在雄安新区开展初步应用。结果表明:简化公式简洁易算,在热储有效厚度大于90 m或采灌时间小于25生产年时,计算结果与原公式相比差异一般小于2%,最大小于13%;影响结果精度最大参数为热储有效厚度,在公式计算热突破距离结果有意义范围内,即结果相对误差不超过20%时,有效孔隙度因素造成误差一般小于1.4%,少数极端条件下不超过6%,其余误差由热储有效厚度因素造成,变化相同的倍数,热储有效厚度对热突破井距值的影响比有效孔隙度值的影响大;渗透率的影响蕴涵在有效孔隙度影响中;热储其他地质因素是更次要因素。一般可选用平均热储有效厚度、平均孔隙度作为公式计算参数。在近距离内存在多井情况下,考虑干扰井影响后再等效为对井模型计算,可显著降低误差。在雄安热储有效厚度大都在40~300 m之间的情况下,要保证千年大计,回灌井单井流量长期不大于80 m^(3)/h且采灌井距最好大于1300 m。采灌井热突破距离计算公式,除在热储条件为均质地区应用有效外,还在采灌井处热储有效厚度比在0.5~2之间的非均质地区具备实用价值,可以在雄安新区及其他符合该条件的地热水规模化开发地区,应用该公式研究井网部署,提供技术参数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突破距离 采灌井距 非均质热储 有效厚度 孔隙度 渗透率 地热开发井网 雄安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页岩油开发实验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3
14
作者 孙志刚 于春磊 +8 位作者 陈辉 张民 孙强 贾丽华 孙超 陈挺 张红欣 范菲 张礼臻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198,共13页
随着页岩油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页岩油开发实验技术在继承常规油藏和页岩气藏实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油藏物理与渗流机理实验技术体系,为页岩油藏地质评价、油藏工程优化设计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力技术支... 随着页岩油勘探开发力度不断加大,页岩油开发实验技术在继承常规油藏和页岩气藏实验技术方法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完善,初步形成了一套油藏物理与渗流机理实验技术体系,为页岩油藏地质评价、油藏工程优化设计及提高采收率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撑。系统总结了孔隙度、渗透率、油水饱和度、润湿性、相对渗透率、渗吸等6项实验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结合陆相页岩油成熟度低、非均质性强、纹层和微裂缝发育等特点,从实验技术的测定方法和原理、关键影响因素和实验控制条件、方法优缺点和技术适用性等方面,提出了各实验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发展趋势和攻关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统一岩样清洗溶剂及清洗时间是提高孔隙度不同测定方法之间可对比性的关键,核磁共振测定孔隙度技术是满足矿场快速分析需求的技术发展方向。②非规则、多方向以及模拟地层压力变化的渗透率测定技术是下步技术发展方向。③酒精浸泡法和二维核磁共振(T_(1)-T_(2))法是页岩油水饱和度测定的技术发展方向,依然面临黏土束缚水、吸附油对测定精度的影响难题。④液滴形态法是页岩油藏润湿性测定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之一,需要对实验方法及表面润湿和自发渗吸2个过程的综合评价方法进行深化研究并统一标准。⑤实验测定和数值方法相结合是获取页岩油藏相对渗透率的有效路径,微量油水计量、末端效应校正以及考虑压力时变的技术方法是攻关方向。⑥压后弹性开发中渗吸效果评价、闷井时间优化应采用带压渗吸测定方式,基于核磁共振T_(2)谱、分层T_(2)谱和T_(1)-T_(2)谱的带压渗吸测定方法将是重要技术发展方向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相 页岩油 开发实验技术 孔隙度 渗透率 油水饱和度 润湿性 相对渗透率 渗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与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进展 被引量:13
15
作者 桑树勋 皇凡生 +7 位作者 单衍胜 周效志 刘世奇 韩思杰 郑司建 刘统 王梓良 王峰斌 《煤炭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96-210,共15页
我国碎软低渗煤储层分布广泛,然而由于其煤体松软、破碎、渗透性差,常规的直井/水平井煤储层直接压裂技术应用于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及其煤层气地面开发的效果并不理想,碎软低渗煤储层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是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大规模发展以... 我国碎软低渗煤储层分布广泛,然而由于其煤体松软、破碎、渗透性差,常规的直井/水平井煤储层直接压裂技术应用于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及其煤层气地面开发的效果并不理想,碎软低渗煤储层煤层气的高效开发是制约我国煤层气产业大规模发展以及煤矿瓦斯高效治理的重要技术瓶颈。在系统分析我国碎软低渗煤储层特征及煤层气地面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基础上,以水平井为基础井型,围绕间接压裂、应力释放和先固结后压裂3种不同的技术方向,梳理了目前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与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进展。归纳评述了以顶板间接压裂、夹矸层间接压裂以及硬煤分层间接压裂为内涵的间接压裂煤层气开发技术,以水力喷射造穴、气体动力造穴、扩孔+水力喷射+流体加卸载诱导失稳造穴、水力割缝为不同应力释放方式的应力释放煤层气开发技术,以及先微生物诱导碳酸钙固结碎软煤储层再进行水力压裂的先固结后压裂煤层气开发技术。间接压裂技术的工程实践探索已有较多积累,在地质条件适宜地区对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取得了较好效果,而以应力释放为代表的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新技术探索已取得重大进展,并进入工程试验和验证阶段。水平井应力释放技术针对碎软低渗煤储层特性和新的开发原理,其对储层改造潜力更大、煤层气开发效果会更好。基于水平井应力释放技术,围绕扩大应力释放范围、提高煤层气开发效果以及实现煤与煤层气共采3个方面,对碎软低渗煤储层强化及煤层气地面开发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改善我国碎软低渗煤储层增产改造效果以及提高煤层气单井产量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碎软低渗煤储层 储层强化技术 地面开发 水力压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准噶尔盆地白家海凸起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进展及启示 被引量:22
16
作者 兰浩 杨兆彪 +4 位作者 仇鹏 王彬 刘常青 梁宇辉 王钰强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22,共10页
白家海凸起侏罗系煤是国内深部煤层气直井产量很早取得突破的地方,为准噶尔盆地的重要靶区。煤储层为特低灰、低水分、中高挥发性煤,孔渗系统较好。具有“古生新储”和“自生自储”两种成藏模式,煤层含气量高、游离气占比高、含气饱和度... 白家海凸起侏罗系煤是国内深部煤层气直井产量很早取得突破的地方,为准噶尔盆地的重要靶区。煤储层为特低灰、低水分、中高挥发性煤,孔渗系统较好。具有“古生新储”和“自生自储”两种成藏模式,煤层含气量高、游离气占比高、含气饱和度高,为优质煤层气储层。历经多年的勘探开发证明:多数直井试采无需排水降压即可快速见气(2~5 d),排采初期日产气量较高(2100~9890 m^(3)),日产水量少甚至不产水(<5 m^(3)),可自喷生产,返排率低,长期试采压力均衡下降,且具有一定的稳产期(25~60 d);煤层射孔层厚度、压裂液体系、压裂加砂比均可影响煤层气试气效果,其中冻胶、胍胶体系优于活性水-清洁压裂液体系。最新施工的彩探1H水平井试采表现出压裂开井后即高产,试采最高日产气量5.7万m^(3),日产水量少(0.5~3.0 m^(3)),表现出常规天然气特征,随后衰减稳定,表现为吸附气与游离气共同产出;与直井对比,水平井产量高、稳产时间长、压降速率小。基于研究区储层特征和含气性特征,及勘探开发历程,得到3方面启示。一是深部多类型气藏富集规律再认识:需重视油气运聚圈闭的成藏演化研究,重视深部位气水空间分配和富集规律的研究。二是深部中低阶煤储层可压性评价:针对凸起高部位孔渗系统好的中低煤阶储层,需形成适合的压裂工艺体系。三是深部多类型气藏开发方式优化:针对游离气占比高的气藏,实现游离气-吸附气的接续产出,保持降压面积稳定扩展,排采控制尤为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白家海凸起 深部煤层气 孔渗系统 成藏特征 勘探开发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地下储气库库址变化新趋势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6
17
作者 李春 闵忠顺 +3 位作者 何海燕 刘洁 屠坤 吴海涛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3-158,共6页
“十四五”期间,国内地下储气库巨大的调峰缺口与资源劣质化形成鲜明对比,储气库建设面临库址资源缺乏、技术难度升级等技术挑战。通过系统调研分析全球储气库类型及特征,提出了国内储气库库址变化新趋势;从建库新模式、理论技术、配套... “十四五”期间,国内地下储气库巨大的调峰缺口与资源劣质化形成鲜明对比,储气库建设面临库址资源缺乏、技术难度升级等技术挑战。通过系统调研分析全球储气库类型及特征,提出了国内储气库库址变化新趋势;从建库新模式、理论技术、配套政策等方面探索了储气库建设发展对策,并针对国内天然气资源与市场分离、多调峰方式并存、储气库类型地域差异等特点,构建了储气库建设总体布局与数字化发展方向。研究得出,国内储气库库址呈现多样化、大型化、复杂化和数字化4大新趋势;通过采用大面积低渗透岩性气藏“三区带”和油藏气驱采油与储气库协同建库的新模式,能够激活一批库址资源,极大提升调峰能力;攻关储气地质体动态密封性评价、高速交互注采渗流机理与库容设计、复杂盐层造腔新工艺及提高空间动用等新技术,能大幅提升运行效率、降低安全风险。研究结果为充分挖掘库址资源、指导复杂储气库高效设计提供了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储气库 低渗透气藏 油藏 新模式 协同建库 发展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外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关键技术
18
作者 李宗田 涂畅 涂兴万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55-958,共4页
我国在海外投资油气开发项目已30余年,已开发的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占有一定比例,且与国内典型碳酸盐岩油藏相比地质特征、开发规律差异较大,开发难度较高。截至“十二五”,这类油藏总体开发效益不够高。由于海外优质项目获取难度越来越大... 我国在海外投资油气开发项目已30余年,已开发的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占有一定比例,且与国内典型碳酸盐岩油藏相比地质特征、开发规律差异较大,开发难度较高。截至“十二五”,这类油藏总体开发效益不够高。由于海外优质项目获取难度越来越大,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的必要性增加,需要大力加强海外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践。“十三五”以来,我国初步形成了海外低渗特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关键技术体系,主要包括:较小排距水平井网有效控制动用低渗储量;矢量井网提高强非均质性储层开发井网的适应性;优化酸化/酸压改造技术提高低渗井产能、注入能力;水平井分段压裂提高特低渗储层产能;注水开发保障低渗油藏稳产及提高采收率。进而形成了科学高效的开发策略:实施已开发正生产储量(PDP)方案初期,尽快弄清储量分布和储层物性、流体、压力非均质性;在优先动用优势储量的同时,根据已明晰的油藏地质特征、储量规模与品位和合同条款,及时分析、论证、编制正式开发方案(FDP),FDP既要充分重视科学性、经济性、灵活性,还要充分适应合同条款。目前,我国海外低渗碳酸盐岩油藏开发取得了很大成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特低渗 碳酸盐岩油藏 开发关键技术 开发策略 海外 合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庆油田水驱开发技术及其发展方向 被引量:4
19
作者 白振国 姜雪岩 +3 位作者 杨光耀 苗志国 李亚光 卢继源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5-33,共9页
通过回顾大庆油田水驱开发技术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近10年创新发展的水驱层系井网优化调整、近阻组合注水优化调整、区块及单井套损预警防控等油田主体开发技术。在客观分析大庆油田水驱主要矛盾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水驱开发核心技术发... 通过回顾大庆油田水驱开发技术发展历程,系统总结了近10年创新发展的水驱层系井网优化调整、近阻组合注水优化调整、区块及单井套损预警防控等油田主体开发技术。在客观分析大庆油田水驱主要矛盾问题的基础上,明确了水驱开发核心技术发展方向。在井网调整方面,攻关以“两驱协同、优选井型”为核心的井网优化调整技术,通过“二三结合”井网优化、分类储层加密调驱、井缝协同井网调整、多井型高效挖潜等井网调整新技术攻关,实现由水驱直井均匀加密向两驱协同、多井网多井型立体调整转变;在结构调整方面,攻关以“智能优化、水驱+”为核心的新一代综合调整技术,通过智能注采优化、低渗透储层功能性水驱、特低渗断块油藏压驱提产等技术攻关,实现由常规注采调整向智能调控、多方式补能转变;在套损防控方面,攻关以“层位预警、套损复产”为核心的套损精准防治技术,在深化地质力学机理研究基础上,发展套损层位精准预警技术、套损区复产挖潜技术,实现由区块、单井预警向大数据与地应力分析相结合的套损层位精准预警及防控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发技术 水驱 中渗透 低渗透 特低渗透 断块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进展及展望 被引量:9
20
作者 曹小朋 刘海成 +3 位作者 任允鹏 贾艳平 牛祥玉 孙成龙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8-55,共8页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11.8×10^(8)t,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但低渗透油藏由于具有孔隙度低、储层非均质性强和渗流能力差的特点,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为实现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 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资源丰富,已探明石油地质储量达11.8×10^(8)t,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但低渗透油藏由于具有孔隙度低、储层非均质性强和渗流能力差的特点,在开发过程中存在“注不进、采不出”的问题。为实现低渗透油藏高效开发,系统梳理了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储层预测分析方法以及高效开发技术,并结合现有技术的优缺点对低渗透油藏开发技术方向进行展望。通过研究与实践得到:①胜利油田通过攻关,研究形成了储层预测、地应力预测以及储层非均质性评价等精细油藏描述技术。②通过理论技术创新,不断突破储量动用物性下限,攻关形成了特低渗透油藏仿水平井注水开发技术、致密油藏长井段多级压裂水平井开发技术、一般低渗透油藏井网适配提高采收率技术、低渗透-致密油藏压驱开发技术和增黏型乳液-表面活性剂驱开发技术等差异开发技术系列,取得了良好的开发效果。③结合胜利油田低渗透油藏高质量发展及提速提效开发的实际需求,提出了双控转流线井网重构技术、CCUS技术和纳米气泡水驱技术,为低渗透油藏提高采收率指明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精细油藏描述 差异开发技术 压驱开发技术 提高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