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H介导铜络合物活化过一硫酸盐选择性氧化水体四环素的分子内电子转移机制 被引量:1
1
作者 曾湘楚 叶雨婷 +2 位作者 武哲 韦瑞松 刘欢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0-21,共12页
虽然水中游离的Cu(Ⅱ)无法有效活化过一硫酸盐(PMS),但与四环素(TC)络合形成的铜络合物则具有活化PMS自催化降解TC的作用.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验证了Cu(Ⅱ)-TC混合溶液中铜络合物的形成;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 虽然水中游离的Cu(Ⅱ)无法有效活化过一硫酸盐(PMS),但与四环素(TC)络合形成的铜络合物则具有活化PMS自催化降解TC的作用.紫外-可见分光光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结果验证了Cu(Ⅱ)-TC混合溶液中铜络合物的形成;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结果揭示了铜络合物形成的反应路径、分子结构模型、自由能变、态密度(DOS)和络合作用力.研究发现,Cu(H_(2)O)_(4)^(2+)中Cu的d轨道接受TC中羟基、羰基及酰胺基中O的p轨道孤对电子形成络合物.构筑的5种可能的络合形式均呈现稳定的二配位六元环状结构.其中,形成络合物M1的自由能变最小、结构最稳定.铜络合物形成的作用力主要为范德华力、弱相互作用、共价键、空间位阻及配位键等.Cu(Ⅱ)/PMS体系对TC具有显著的自催化降解作用,在240min内可以完全降解(降解率>99%);并且在碱性(pH=10)条件下,Cu(Ⅱ)络合物活化PMS原位生成Cu(Ⅲ)络合物的分子内电子转移过程主导了TC的选择性氧化.通过DFT计算从动态、微观视角进一步阐明了pH介导铜络合物活化PMS选择性氧化水体TC的分子内电子转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络合物 过一硫酸盐 四环素 选择性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氧化氮在大环铜配合物修饰电极上的电催化氧化及测定 被引量:8
2
作者 赵庆琦 陈实 +3 位作者 邓锐 莫金垣 鲁统部 蔡沛祥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9-11,共3页
发现大环铜配合物[Cu(Ⅱ)L]Cl2 对一氧化氮 (NO)具有电催化氧化作用 (L=1 ,8_二乙醇基_1 ,3 ,6 ,8 ,10 ,13_六氮杂_14_冠_4);研制成用于NO伏安法测定的微铂盘Nafion -Cu(Ⅱ)L膜修饰电极。当NO的浓度在1.4×10-5 ~5.6×10-7 mo... 发现大环铜配合物[Cu(Ⅱ)L]Cl2 对一氧化氮 (NO)具有电催化氧化作用 (L=1 ,8_二乙醇基_1 ,3 ,6 ,8 ,10 ,13_六氮杂_14_冠_4);研制成用于NO伏安法测定的微铂盘Nafion -Cu(Ⅱ)L膜修饰电极。当NO的浓度在1.4×10-5 ~5.6×10-7 mol/L范围内氧化峰电流与NO的浓度呈线性关系 ,相关系数为0.994 ,亚硝酸、抗坏血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一氧化氮 大环酮配合物 修饰电极 电催化氧化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铜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单耀军 张进霞 +3 位作者 袁洪水 李晓宇 韩继刚 朱宝成 《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0-32,37,共4页
用含不同浓度甘氨酸铜、复合氨基酸铜的培养基培养大丽轮枝菌、尖孢镰刀菌、长蠕孢类病菌、灰葡萄孢菌、贝伦格葡萄座腔菌,考察氨基酸铜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甘氨酸铜、复合氨基酸铜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甘氨... 用含不同浓度甘氨酸铜、复合氨基酸铜的培养基培养大丽轮枝菌、尖孢镰刀菌、长蠕孢类病菌、灰葡萄孢菌、贝伦格葡萄座腔菌,考察氨基酸铜对几种植物病原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表明甘氨酸铜、复合氨基酸铜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其中甘氨酸铜作用效果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铜 杀菌剂 植物病原真菌 抑菌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树形聚酰胺胺与Cu^(2+)的络合作用 被引量:15
4
作者 徐厚才 罗运军 +2 位作者 谭惠民 周贵忠 王纲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4,共4页
合成了4.0代聚酰胺胺 (PAMAM)树形分子 ,并合成出端基为羟基的PAMAM树形分子衍生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4.0代PAMAM树形分子及其衍生物与Cu2 +的络合作用。结果表明当存在树形聚酰胺胺分子时 ,Cu2 +水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显著紫移 ,随n(C... 合成了4.0代聚酰胺胺 (PAMAM)树形分子 ,并合成出端基为羟基的PAMAM树形分子衍生物。用分光光度法研究了4.0代PAMAM树形分子及其衍生物与Cu2 +的络合作用。结果表明当存在树形聚酰胺胺分子时 ,Cu2 +水溶液的最大吸收波长显著紫移 ,随n(Cu2 +)/n(PAMAM)增加 ,最大吸收波长红移 ;PAMAM树形分子与Cu2 +的络合作用有多种形式 ,对端胺基树形分子主要存在Cu -N4 和Cu -N2 两种配位方式 ;对端羟基树形分子主要存在Cu -N2 的配位方式 ;随Cu2 +的加入 ,络合形式和各种络合形式的相对比例发生变化 ;pH对络合形式有较大影响;随代数的增加 ,树形分子所能络合Cu2 +的最大数目不断增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形高分子 聚酰胺胺 分光光度法 络合作用 铜离子 污水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基酸铜对棉花黄萎病株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9
5
作者 李晓宇 胡明 +1 位作者 朱宝成 马平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52-155,共4页
在棉花黄萎病发病初期喷施氨基酸铜,测定了棉花病株叶片内几种与抗性有关的酶活性。结果发现,喷施氨基酸铜后棉叶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均在一定程度表现出"涨落现象",表明了氨基酸铜... 在棉花黄萎病发病初期喷施氨基酸铜,测定了棉花病株叶片内几种与抗性有关的酶活性。结果发现,喷施氨基酸铜后棉叶的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过氧化氢酶及苯丙氨酸解氨酶的活性均在一定程度表现出"涨落现象",表明了氨基酸铜对棉花黄萎病有一定的抗性诱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基酸铜 棉花 黄萎病株 酶活性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歧化松香胺Schiff碱-铜配合物催化苯乙烯氧化反应的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白丽娟 雷福厚 +2 位作者 莫丽君 罗影 黄永忠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B10期99-104,共6页
以H2O2为氧源,研究了歧化松香胺Schiff碱-铜配合物催化苯乙烯的氧化反应,探讨了溶剂种类、催化剂用量、氧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氧化反应的较佳条件是:以1,4-二氧杂环己烷为溶剂,苯乙烯5.000... 以H2O2为氧源,研究了歧化松香胺Schiff碱-铜配合物催化苯乙烯的氧化反应,探讨了溶剂种类、催化剂用量、氧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及反应时间对催化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催化氧化反应的较佳条件是:以1,4-二氧杂环己烷为溶剂,苯乙烯5.000 g,催化剂Schiff碱-铜配合物用量为苯乙烯质量的0.5%,质量分数为30%的H2O2 15 mL,80℃反应6 h。苯乙烯转化率为93.3%,主产物苯甲醛的收率和选择性分别为66.8%和7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歧化松香胺 SCHIFF碱 铜配合物 苯乙烯 氧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吡啶类络合物模拟漆酶催化漆酚氧化聚合成膜的红外光谱分析 被引量:6
7
作者 叶立新 郭明高 郭庆宇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51-56,共6页
用红外光谱研究了Cu-py、Cu-PVPy和Cu-QPVPy催化漆酚氧化聚合交联过程。漆酚氧化聚合阶段的共同特征是:1.漆酚酿吸收峰1652crn ̄-1先涨后落;2.共轭双烯吸收峰982和945cm ̄-1逐渐减弱,而... 用红外光谱研究了Cu-py、Cu-PVPy和Cu-QPVPy催化漆酚氧化聚合交联过程。漆酚氧化聚合阶段的共同特征是:1.漆酚酿吸收峰1652crn ̄-1先涨后落;2.共轭双烯吸收峰982和945cm ̄-1逐渐减弱,而共轭三烯吸收峰992cm ̄-1和芳醚吸收峰1215cm ̄-1却逐步增强;3.苯环三取代吸收峰830、765cm ̄-1都有所减弱,苯环四取代吸收峰875和805cm ̄-1出现;4.苯环骨架吸收峰1620、1592cm ̄-1之间的界限缩小甚至消失。到了漆膜的实于阶段,漆酚酿吸收峰1652cm ̄-1再度兴起,但992cm ̄-1吸收峰却由涨转落,其他吸收峰也有变化。以上光谱变化表明这3种催化剂都模拟了漆酶的催化作用。在Cu-PVPy催化漆酚氧化聚合阶段,发现孤立双键吸收峰3008cm ̄-1比共轭双烯吸收峰982和945cm ̄-1消失得更早;并且从反应一开始就出现了1715cm`-1羰基吸收峰。还比较了Cu-PVPy与Cu-QPVPy催化的异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啶 络合物 漆酚 模拟漆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_2(BpheO)_4(bpy)_2]·2H_2O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沈良 盛国定 +2 位作者 顾建明 胡秀荣 龚钰秋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289-293,共5页
N-苯甲酰苯丙氨酸(BpheO)与Cu(bpy)Cl2发生取代反应,在水中合成了双核铜(Ⅱ)配合物[Cu2(BpheO)4(bpy)2]·2H2O(bpy:2,2′-联吡啶)。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 N-苯甲酰苯丙氨酸(BpheO)与Cu(bpy)Cl2发生取代反应,在水中合成了双核铜(Ⅱ)配合物[Cu2(BpheO)4(bpy)2]·2H2O(bpy:2,2′-联吡啶)。晶体属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a=10.681(2),b=12.320(2),c=16.525(2);α=110.23(1)°,β=76.98(1)°,γ=105.49(1)°,V=1945.0(6)3,Z=1,F(000)=786,Dc=1.291g/cm3,μ=0.61mm-1。Cu与bpy的二个氮原子和BpheO的三个氧原子构成五配位略有畸变的四方锥多面体。经元素分析、IR、ESR和TG-DTA对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联吡啶 双核 铜配合物 晶体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双核铜配合物修饰玻碳电极对抗坏血酸的电催化作用及其测定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明艳 许兴友 +2 位作者 高键 程青芳 马卫兴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984-987,993,共5页
采用电沉积方法将双核铜配合物修饰于玻碳(GC)电极表面制得了[LCu]2biPy/GC电极。研究了[LCu]2biPy/GC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并发现该电极对抗坏血酸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作用。考察了该电极作为抗坏血酸传感器的操作条件,结果表明:... 采用电沉积方法将双核铜配合物修饰于玻碳(GC)电极表面制得了[LCu]2biPy/GC电极。研究了[LCu]2biPy/GC电极的电化学性质,并发现该电极对抗坏血酸具有良好的电催化氧化作用。考察了该电极作为抗坏血酸传感器的操作条件,结果表明:修饰电极在pH7.0的磷酸盐(PBS)缓冲溶液,-0.2~0.8V电位范围内,以50mV·s^-1叫进行循环伏安扫描,催化电流峰与抗坏血酸浓度在4.0×10^-5~1.2×10^-4mol·L^-1范围内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5×10^-6mol·L^-1用于3种水果汁中抗坏血酸的测定,测定结果的RSD在1.6%~2.1%之间,回收率在97.8%~102.1%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核铜配合物 修饰玻碳电极 电催氧化 抗坏血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苯甲酰苯丙氨酸-邻菲罗啉混配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质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沈良 王国平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CSCD 1998年第1期49-53,共5页
N-苯甲酰苯丙氨酸(BpheO)与Cu(phen)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了铜配合扬[Cu(BpheO)2(phen)]·H2O。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5.330(1),b=24.502... N-苯甲酰苯丙氨酸(BpheO)与Cu(phen)Cl2发生取代反应,生成了铜配合扬[Cu(BpheO)2(phen)]·H2O。晶体属单斜晶系,C2/C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5.330(1),b=24.502(2),c=28.839(2),β=91.95(1)°,V=3764.1(8)3,Z=4,F(000)=1660,Dc=1.409g/cm3,μ=0.639mm-1。Cu与2个BpheO配体的羧基O原子及phen分子的2个N原子形成4配位的平面四边形结构。经元素分析,IR、ESR、UV、TG-DTA及磁性测定,对配合物的性质进行了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配合物 苯甲酰苯丙氨酸 邻菲罗啉 混配配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室温氯化铜-氯化钠溶液中铜氯络合物浓度的电化学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张艳清 李和平 +2 位作者 刘庆友 徐丽萍 张磊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732-736,共5页
运用Tafel极化曲线和线性电势扫描法研究了常温弱酸性CuCl2-NaCl溶液中铜氯络合物体系的电化学放电机理。通过测量不同浓度配比的CuCl2-NaCl溶液的极化曲线得到各自的交换电流密度,然后根据电化学反应级数法计算直接在电极上放电的Cu(Ⅱ... 运用Tafel极化曲线和线性电势扫描法研究了常温弱酸性CuCl2-NaCl溶液中铜氯络合物体系的电化学放电机理。通过测量不同浓度配比的CuCl2-NaCl溶液的极化曲线得到各自的交换电流密度,然后根据电化学反应级数法计算直接在电极上放电的Cu(Ⅱ)-Cl络合物的配位数。并且运用线性电势扫描法进一步研究了此络合物在铂电极上的还原反应,在体系可逆的情况下计算得到其发生放电反应的离子浓度。结果表明:溶液中存在的主要络离子是[CuCl]+,在铂电极上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铜络离子是[CuCl]+。铜氯络离子在铂电极上的还原反应分两步进行,其中第一步为可逆的单电子还原过程,体系中[CuCl]+和Cu的电化学反应级数均为一级;4.000 mol/L NaCl-0.100 mol/L CuCl2溶液体系中发生放电反应的[CuCl]+的浓度为0.086 mol/L。研究结果为目前学术界存在广泛分歧的Cu2+在高浓度氯离子溶液中的放电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实验依据,同时对未来湿法冶金、地质和地球化学等领域中溶解态金属络合物的电化学分析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温 Tafel曲线 伏安曲线 铜氯络合物 电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络合沉淀法合成纳米氧化铜粉体及其性能表征 被引量:40
12
作者 李冬梅 夏熙 《无机材料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1207-1210,共4页
以Cu(NO3)2为原料,采用络合沉淀法合成了纳米级CuO粉体,并对产品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氨水,柠檬酸,乙二胺三种不同络合剂对粉体粒径的影响,三种络合剂得到粉体平均粒径在40~60nm之间,粉体的粒径随着络和物稳... 以Cu(NO3)2为原料,采用络合沉淀法合成了纳米级CuO粉体,并对产品结构性能进行了表征.探讨了氨水,柠檬酸,乙二胺三种不同络合剂对粉体粒径的影响,三种络合剂得到粉体平均粒径在40~60nm之间,粉体的粒径随着络和物稳定性的增加而增大.获得了以氨水为络合剂制备纳米氧化铜粉体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氨水为络合剂所得CuO粉体平均粒径40nm,分散性好、收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络合沉淀法 纳米粉体 氧化铜 硝酸铜 制备 性能 表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三苯基氧化膦)二氯稀土(Ⅲ)-三氯化铜(Ⅱ)配合物的合成和谱学性质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序昆 张明杰 +3 位作者 王者福 荆煦瑛 王积涛 林沝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9期886-889,共4页
合成了通式为[LnCl_2(Ph_aPO)_4][CuCl_3](Ln=La,Ce,Pr,Nd,Sm,Eu,Gd,Tb,Dy,Ho,Er,Y)的12种新配合物,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证实[GdCl_2(Ph_2PO)_4][CuCl_3]中Gd(Ⅲ)为六配位畸变八面体形,Cu(Ⅱ)为三配位平面三角形.测定了所有配合物的红外... 合成了通式为[LnCl_2(Ph_aPO)_4][CuCl_3](Ln=La,Ce,Pr,Nd,Sm,Eu,Gd,Tb,Dy,Ho,Er,Y)的12种新配合物,X射线衍射结构分析证实[GdCl_2(Ph_2PO)_4][CuCl_3]中Gd(Ⅲ)为六配位畸变八面体形,Cu(Ⅱ)为三配位平面三角形.测定了所有配合物的红外光谱、^(31)P NMR和Cu(Ⅱ)的顺磁共振谱,并对[LnCl_2(Ph_3PO)_4][CuCl_3]的生成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配合物 三苯基氧化膦 三氯化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Ⅱ)及其配合物催化胆红素氧化动力学的研究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壮 曾百肇 周性尧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4期422-425,共4页
本文用电化学,吸收光谱等方法对Cu(2+)及其配合物与胆红素在碱性(pH10)条件下的作用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Cu(2+)及其配合物对胆红素的氧化的催化作用依配合物的稳定性和配体齿数不同而异.在胆红素的氧化过程中,真... 本文用电化学,吸收光谱等方法对Cu(2+)及其配合物与胆红素在碱性(pH10)条件下的作用规律进行了研究.发现Cu(2+)及其配合物对胆红素的氧化的催化作用依配合物的稳定性和配体齿数不同而异.在胆红素的氧化过程中,真正起氧化作用的是溶解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络合物 胆红素 氧化 催化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法研究环丙沙星-铜(Ⅱ)-DNA的三元络合物 被引量:14
15
作者 袁小英 陈亮 乔景丽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572-574,共3页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环丙沙星与铜(Ⅱ)、真核生物DNA之间二元、三元络合物的形成。结果表明,铜(Ⅱ)和DNA均可使环丙沙星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在铜(Ⅱ)存在下,DNA对环丙沙星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荧光强度变化... 利用荧光光谱法研究了环丙沙星与铜(Ⅱ)、真核生物DNA之间二元、三元络合物的形成。结果表明,铜(Ⅱ)和DNA均可使环丙沙星的荧光强度发生猝灭。在铜(Ⅱ)存在下,DNA对环丙沙星的荧光猝灭作用显著增强。根据荧光强度变化计算了二元、三元体系的形成常数,由此进一步证实了环丙沙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合物 三元 相互作用 环丙沙星 DN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氨基酸铜络合物杀菌作用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康湛莹 韩文瑞 +1 位作者 刘英丽 杨培霞 《哈尔滨电工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2期275-278,共4页
通过不同浓度硫酸铜和混合氨基酸铜络合物对病菌细胞膜通透性及马铃薯淀粉酶、大豆脲酶作用后的活性测定,阐明了混合氨基酸铜络合物的杀菌作用机理。在混合氨基酸铜络合物中,起杀菌作用的主要是铜离子,氨基酸可以增加铜离子对植物病... 通过不同浓度硫酸铜和混合氨基酸铜络合物对病菌细胞膜通透性及马铃薯淀粉酶、大豆脲酶作用后的活性测定,阐明了混合氨基酸铜络合物的杀菌作用机理。在混合氨基酸铜络合物中,起杀菌作用的主要是铜离子,氨基酸可以增加铜离子对植物病菌细胞膜的通透性。而杀菌作用的方式是干扰含巯基酶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氨基酸铜络合物 通透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_2(Gly-GlyO)_2(4,4'-bpy)(OH)_2]·9H_2O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凤山 崔爱莉 +1 位作者 陈海明 赵亚娟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3期319-322,共4页
将Gly-GlyO、4,4'-联吡啶与Cu(NO_3)_2·H_2O在二次水溶液中反应,合成出以4,4'-bpy为中继基、Cly-GlyO为螯环的新型双核铜配合物,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确定该配合物晶体的化学结构式为... 将Gly-GlyO、4,4'-联吡啶与Cu(NO_3)_2·H_2O在二次水溶液中反应,合成出以4,4'-bpy为中继基、Cly-GlyO为螯环的新型双核铜配合物,经X射线单晶结构分析确定该配合物晶体的化学结构式为[(H_2NCH_2CONHCH_2COO)Cu(OH)(C_(10)H_8N_2)Cu(ON)(H_2NCH_2CONHCH_2COO)]·9H_2O.晶体属P 空间群,晶胞参数a=1.1412nm,b=1.2298nm,c=1.4269nm,α=113.82°,β=101.91°,γ=103.64°,Z=2.最终一致性因子R值为0.068,R_w值为0.057,标准偏差σ=0.19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二肽 联吡啶 中继基 铜络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醋酸乙烯酯与铜(Ⅱ)离子的配位反应及其催化作用 被引量:4
18
作者 程传煊 苏英草 庄锦树 《功能高分子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69-75,共7页
以ESR、UV和IR表征Cu(2+)离子与PVAC的配位反应。根据CUCl2·2H2O乙醇溶液与PVAc-CuCl2·2H2O乙醇溶液的电导率差值随Cu(2+)离子摩尔浓度变化的明显转析点得知,1个Cu(2+... 以ESR、UV和IR表征Cu(2+)离子与PVAC的配位反应。根据CUCl2·2H2O乙醇溶液与PVAc-CuCl2·2H2O乙醇溶液的电导率差值随Cu(2+)离子摩尔浓度变化的明显转析点得知,1个Cu(2+)离子大约能与PVAc4个链节单元配位。证实MMA在Cu(Ⅱ)-PVAc配合物/Na2SO3体系的聚合体是无规PMMA,得率为70%。讨论了MMA在Cu(Ⅱ)-PVAc配合物/Na2SO3体系络合催化引发下的游离基反应历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铜 聚醋酸乙烯酯 络合物 配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痕量核酸--基于核酸与表棓儿茶素棓酸酯-铜(Ⅱ)配合物之间的荧光增强反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陈丹丹 张涛 +2 位作者 任丽萍 牟豪杰 毛朝姝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206-1208,1212,共4页
试验表明:在pH4.35~4.45的缓冲介质中,由于核酸与表棓儿茶素棓酸酯-铜(Ⅱ)配合物之间的相互反应导致配合物所发射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且在激发波长330nm和发射波长659nm处测得的荧光增强程度与核酸浓度之间呈线性关系,据此提出了荧光... 试验表明:在pH4.35~4.45的缓冲介质中,由于核酸与表棓儿茶素棓酸酯-铜(Ⅱ)配合物之间的相互反应导致配合物所发射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加,且在激发波长330nm和发射波长659nm处测得的荧光增强程度与核酸浓度之间呈线性关系,据此提出了荧光光度法测定核酸的方法。在选定的最佳条件下,测得对小牛胸腺DNA(ctDNA)、鱼精DNA(fsDNA)及酵母RNA(yRNA)的线性范围依次为0.3~10.0mg.L-1,0.4~4.8mg.L-1及0.4~30.0mg.L-1,其检出限(3S/K)依次为0.22,0.15,0.14mg.L-1,加入3种不同浓度的ctDNA、fsDNA及yRNA标准溶液作回收试验,测得回收率在97.0%~104.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n=5)等于小于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分光光度法 表棓儿茶素棓酸酯-铜(Ⅱ)配合物 核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子吸收法测定棉株体内铜元素的含量
20
作者 李晓宇 朱宝成 +1 位作者 胡明 马平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65-67,共3页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喷施氨基酸铜和喷施清水后,接种棉花黄萎病菌的感病棉株的根、茎、叶中铜元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喷施氨基酸铜后,接种棉花黄萎病的感病棉株的根、茎、叶中的铜元素的含量明显高于喷施清水的对照棉株。
关键词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棉花黄萎病 氨基酸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