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徐州野生薄荷挥发油提取工艺、化学成分及活性研究
1
作者 黄培池 谢亲建 +2 位作者 齐越 李昭 曹丹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1-537,546,共8页
目的:筛选徐州野生阴干薄荷叶挥发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其化学成分及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徐州野生阴干薄荷叶为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挥发油。以薄荷挥发油萃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 目的:筛选徐州野生阴干薄荷叶挥发油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的最佳提取工艺条件,并对其化学成分及活性进行初步研究。方法:以徐州野生阴干薄荷叶为原料,采用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挥发油。以薄荷挥发油萃取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及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对影响薄荷挥发油萃取率的因素(包括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进行考察,筛选薄荷挥发油最佳提取工艺条件。气相色谱-质谱(GC-MS)分析鉴定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并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薄荷化学成分的相对含量。通过体外抗氧化试验和抑菌试验,考察薄荷挥发油的活性。结果:薄荷挥发油的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26 MPa、萃取温度51℃、萃取时间48.7 min。在此条件下,薄荷挥发油萃取率最高达到2.69%。所得薄荷挥发油有34个化学成分。经抗氧化试验和抑菌试验表明,徐州野生薄荷挥发油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和羟自由基均匀有显著的清除作用。结论:该提取工艺操作温度低、无溶剂残留、得油率高,可用于徐州野生薄荷挥发油的提取。所得挥发油化学成分复杂,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具有较广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薄荷 挥发油 超临界二氧化碳萃取 响应面法 气相色谱-质谱 化学成分 抗氧化活性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工艺对2种青蒿油成分和抑菌活性的影响
2
作者 刘品 常国俊 王玉亮 《农产品加工》 2025年第13期82-85,共4页
探讨CO_(2)超临界法和溶剂法制备的2种青蒿油成分组成和抑菌活性。应用HPLC和GC-MS分析青蒿油成分,通过抑菌圈等试验检测青蒿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CO_(2)超临界法制备的青蒿油中青蒿素含量是溶剂法的5.79... 探讨CO_(2)超临界法和溶剂法制备的2种青蒿油成分组成和抑菌活性。应用HPLC和GC-MS分析青蒿油成分,通过抑菌圈等试验检测青蒿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CO_(2)超临界法制备的青蒿油中青蒿素含量是溶剂法的5.79倍,通过GC-MS从2种青蒿油中分别鉴定出150种和121种成分,2种青蒿油中都有的化合物有14种。CO_(2)超临界法制备的青蒿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优于溶剂法制备的青蒿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蒿油 HPLC GC-MS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豆蔻果挥发油代谢组及抑菌活性时空特异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田琴 胡璇 +6 位作者 王丹 黄英 江芊 陈振夏 王清隆 陈晓鹭 于福来 《食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91-200,共10页
研究不同成熟期(花后29、47、73 d)果皮(P1~P3)和种子(S1~S3)挥发油的得率、代谢组与抑菌活性。采样时种子颜色分别为绿色、浅褐色、黑褐色。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保留指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 研究不同成熟期(花后29、47、73 d)果皮(P1~P3)和种子(S1~S3)挥发油的得率、代谢组与抑菌活性。采样时种子颜色分别为绿色、浅褐色、黑褐色。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挥发油,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结合保留指数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再进行多元统计分析,同时测定抑菌活性,最后通过谱效关联分析筛选抑菌活性的潜在质量标志物。结果表明,种子含油率极显著高于果皮。代谢组学共鉴定到代谢物125个,果皮和种子代谢物种类相似,均以萜类为主,但含量差异显著,果皮中含氧二萜烯类代谢物含量极显著高于种子。层次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果皮和种子显著分离,且随着成熟分离扩大。用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筛选到组间差异代谢物(differentially accumulated metabolites,DAM)124个。在花后29、47、73 d,果皮与种子间DAM分别有91、94、96个,均以含氧单萜烯类、倍半萜烯类、含氧倍半萜烯类为主。对DAM进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通路分析发现,差异通路多与抗逆性有关,可能影响抑菌活性。抑菌实验结果显示,果皮对枯草芽孢杆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抑菌活性显著高于种子。谱效关联分析筛选到果皮抑菌活性的潜在质量标志物30个,以含氧单萜烯类、倍半萜烯类、含氧倍半萜烯类为主。综上,草豆蔻果挥发油代谢组和抑菌活性具有显著时空特异性,突出了果皮作为中药废弃物具有潜在利用价值,并为草豆蔻在食品、药品的研发及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豆蔻 果皮 种子 挥发油 代谢组 抑菌活性 农业废弃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精油可食性复合膜的构建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4
作者 李芳 张佳佳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2期93-96,共4页
本文概述了植物精油复合膜在果蔬保鲜领域中的应用,综述了壳聚糖复合膜、蛋白复合膜、海藻酸钠复合膜3种可食性复合膜的构建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植物精油是一种绿色天然的果蔬保鲜剂,其具有抗氧化、抑菌等生物活性,在果蔬... 本文概述了植物精油复合膜在果蔬保鲜领域中的应用,综述了壳聚糖复合膜、蛋白复合膜、海藻酸钠复合膜3种可食性复合膜的构建及其在果蔬保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植物精油是一种绿色天然的果蔬保鲜剂,其具有抗氧化、抑菌等生物活性,在果蔬保鲜等方面的应用十分广泛。植物精油复合膜的应用形式主要有涂膜和包装膜,其解决了植物精油稳定性差、易挥发的问题,并且在多种果蔬保鲜中表现出良好的贮藏保鲜效果。可食性膜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壳聚糖、蛋白质、海藻酸钠等材料上,两种或两种以上材料的复配增强了复合膜的综合性能。植物精油-壳聚糖可食性复合膜、植物精油-蛋白可食性复合膜、植物精油-海藻酸钠可食性复合膜3种复合膜均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大大延长了果蔬的保质期,能较好地维持果蔬中的营养成分含量,在果蔬保鲜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为拓展植物精油的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可食性复合膜 果蔬保鲜 贮藏保鲜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叶桉家系精油组分及抗菌活性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梁胜焕 朱慧 +2 位作者 韦垠洲 郭东强 杨梅 《广西植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17-327,共11页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精油家系,探讨家系精油产率组分差异、变化和成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南宁和武宣的4个5年生大叶桉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鲜叶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桉叶精油提取,鉴定了精油化... 为筛选出具有优良抗菌活性的大叶桉(Eucalyptus robusta)精油家系,探讨家系精油产率组分差异、变化和成分对抗菌活性的影响。该研究以南宁和武宣的4个5年生大叶桉家系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鲜叶水蒸气蒸馏法进行桉叶精油提取,鉴定了精油化学组分,并测定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伤寒杆菌的抗菌活性。结果表明:(1)大叶桉4个家系桉叶精油组成以73.695%~84.535%的单萜类化合物为主,主要组分为蒎烯、水芹烯和对伞花烃,其中α-蒎烯在大叶桉1号家系含量可达41.629%,家系间的共有组分为α-蒎烯、β-蒎烯、α-水芹烯、d-柠檬烯、对伞花烃、γ-松油烯、4-松油醇和α-松油醇,1,8-桉叶素精油化学型产油率均较低。(2)不同桉叶精油对于环境变化响应不同,α-水芹烯、1,8-桉叶素、d-柠檬烯、α-松油醇和对伞花烃是大叶桉家系精油中的相关性组分。(3)大叶桉精油对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伤寒杆菌具有抗菌活性,甚至3号家系显现出高于链霉素的抗伤寒杆菌活性,但均未发现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菌活性,而醇酮醛类物质的增加有利于提高精油抗菌活性。综上认为,大叶桉精油以单萜类化合物为主,其中以萜烯类化合物含量最高,家系间部分精油组分具有相关性且存在共有组分,组分中醇类、酮类和醛类化合物有利于抗菌活性的提高,但大叶桉1,8-桉叶素化学型产油率均较低,仍需进一步选育,该研究结果为大叶桉精油品种选优选育及在香料和医药应用方面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叶桉 家系 精油 ESKAPE病原菌 抗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柠檬草精油的抑菌稳定性和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3
6
作者 杨丽华 徐海涵 +1 位作者 李德艳 陈文华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9-186,共8页
目的:研究柠檬草精油的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并讨探加工储藏条件对其抑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成分,滤纸片法测定精油的抑菌活性以及温度、紫外线、pH和CaCl_(2)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目的:研究柠檬草精油的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并讨探加工储藏条件对其抑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精油,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成分,滤纸片法测定精油的抑菌活性以及温度、紫外线、pH和CaCl_(2)对抑菌活性的影响,采用ABTS^(+)·、DPPH·、O_(2)^(−)·清除率和Fe^(3+)还原力评估抗氧化活性。结果:柠檬草精油中共鉴定出49种化合物,含量大于1%的有12种,占总成分的88.11%,主要成分为香叶醛(26.73%)、橙花醛(18.57%)和β-月桂烯(9.30%)。柠檬草精油对3种常见腐败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圈直径(25.43±0.24 mm)显著(P<0.05)高于大肠杆菌(23.54±0.67 mm)和枯草芽孢杆菌(18.33±0.03 mm)。柠檬草精油具有良好的紫外稳定性,温度和pH对精油的抑菌效果影响较大,低温和酸性条件下其抑菌活性较强,CaCl_(2)可增加柠檬草精油的抑菌效果。柠檬草精油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对ABTS^(+)·、DPPH·、O_(2)^(−)·的清除能力和Fe^(3+)的还原能力随着精油浓度升高显著增强(P<0.05),对ABTS^(+)·、DPPH·、O_(2)^(−)·的半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_(50))分别为4.36、7.09、3.13 mg/mL,是抗坏血酸的6.92、10.58和5.05倍。结论:柠檬草精油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在储藏和加工过程中应避免高温和碱性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柠檬草精油 化学成分 抑菌活性 稳定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叶油、薄荷油复合纳米乳制剂的研制
7
作者 王晓兰 高金铎 +1 位作者 许亚改 刘聚祥 《中国畜牧兽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305-2317,共13页
【目的】研制桉叶油、薄荷油复合纳米乳制剂,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试验采用相转变法制备纳米乳,通过单因素试验、伪三元相图法优化组方和工艺,采用染色法确定其类型,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确定其形态及粒径分布,建立... 【目的】研制桉叶油、薄荷油复合纳米乳制剂,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方法】试验采用相转变法制备纳米乳,通过单因素试验、伪三元相图法优化组方和工艺,采用染色法确定其类型,借助透射电子显微镜和粒度分析仪确定其形态及粒径分布,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主要成分含量;在不同温度、湿度条件下进行稳定性试验;使用二倍稀释法、微量棋盘稀释法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结果】纳米乳最优配方为:聚氧乙烯蓖麻油EL 28.54%,1,2-丙二醇9.51%,桉叶油、薄荷油按照1,8-桉叶油素和薄荷醇10∶1比例的混合液9.51%,蒸馏水52.43%。制备的纳米乳为水包油型,具有稀释稳定性,形态为分布均匀的球形,Zeta电位为-3.16 mV,平均粒径为14.6 nm,多分散系数(PDI)为0.211。复合纳米乳中桉叶油和薄荷油含量分别为55.98和5.61 mg/mL;在加速试验中,溶液保持澄清透明态,1,8-桉叶油素和薄荷醇含量分别变为53.85和5.32 mg/mL;在长期试验中,溶液状态稳定,1,8-桉叶油素和薄荷醇含量分别变为53.50和5.33 mg/mL,溶液含量变化均符合要求。体外抑菌试验显示,对沙门菌,复合纳米乳的MIC和MBC值分别为桉叶油纳米乳的1/2、1/4,为薄荷油纳米乳的1/32;对大肠杆菌,复合纳米乳的MIC和MBC值分别为桉叶油纳米乳的1/4、1/2,分别为薄荷油纳米乳的1/128、1/32;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复合纳米乳的MIC和MBC值分别为桉叶油纳米乳的1/2、1/8,为薄荷油纳米乳的1/32;因此,复合纳米乳具有良好的抑菌性,且两药联合对沙门菌、大肠杆菌显示相加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显示协同作用,无颉颃作用。【结论】采用相转变法和伪三元相图法制备复合纳米乳制剂,工艺简单,符合纳米乳的质量要求,为难溶性药物的水溶剂制备提供了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叶油 薄荷油 复合制剂 纳米乳 抑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酶-无溶剂微波法提取鲜薤白精油及抑菌活性研究
8
作者 赵丹丹 潘林菊 +4 位作者 杨诗雨 高欣阳 张庆芬 路祺 陈春霞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6期245-256,共12页
采用酶-无溶剂微波法对东北野生鲜薤白进行精油提取、化学成分鉴定和抑菌活性的研究。利用GC-MS技术对水蒸气蒸馏法(hydrodistillation,HD)、无溶剂微波法(solvent-free microwave extraction,SFME)和酶-无溶剂微波法(enzymatic pretrea... 采用酶-无溶剂微波法对东北野生鲜薤白进行精油提取、化学成分鉴定和抑菌活性的研究。利用GC-MS技术对水蒸气蒸馏法(hydrodistillation,HD)、无溶剂微波法(solvent-free microwave extraction,SFME)和酶-无溶剂微波法(enzymatic pretreatment combined with solvent-free microwave extraction,EP-SFME)提取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分析。运用滤纸片琼脂板扩散法和二倍稀释法,测定了精油对5种细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增生李斯特菌)的抑制效果,最后探究了对大肠杆菌的抑制机理。结果表明,EP-SFME的精油提取率[(0.115±0.005)%]比HD和SFME分别高出76.92%和21.10%。GC-MS分析表明,EP-SFME提取的精油中草酸-4-氯苯基壬酯(+19.53%)、二硫代乙酸烯丙酯(+19.48%)、1-十六炔(+11.86%)、3,4-二甲基噻吩(+8.86%)、3,4-二甲基噻吩-2-硫醇(+5.94%)、邻苯二甲酸环丁基十三烷基酯(+3.34%)、1,2,4-苯三甲酸-1,2-二甲酯(+3.07%)、反1,3-二恶烷-2,2,4,6-四甲基(+2.84%)和2-巯基-3,4-二甲基-2,3-二氢噻吩(+2.04%)等成分含量显著增加2%以上,增加成分以含硫化合物和含氧化合物为主。EP-SFME所获得精油对5种细菌的抑菌活性均强于HD和SFME。其中对大肠杆菌的生长抑制作用最强,最小抑菌浓度和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3.13 mg/mL和6.25 mg/mL。精油主要通过破坏大肠杆菌的细胞膜和细胞壁,诱导蛋白和核酸泄漏,从而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研究表明,EP-SFME是从东北野生鲜薤白中提取高品质活性精油的1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野生鲜薤白 精油 酶-无溶剂微波法 气相色谱-质谱法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松精油对樟子松松球壳孢菌抑菌活性分析
9
作者 马腾 贺澳门 +4 位作者 廖诗贤 艾尔帕尼·阿布里米提 付思娜 郭婧 周博如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64-173,共10页
【目的】探究植物精油对松球壳孢菌的抑制效果和机制,为樟子松枯梢病防治提供一种新型绿色防控手段。【方法】菌丝生长速率法从杜松、雪松、甘松和丝柏4种植物精油中筛选出抑菌效果最好的杜松精油,通过显微镜观察,生理生化检测等方法,... 【目的】探究植物精油对松球壳孢菌的抑制效果和机制,为樟子松枯梢病防治提供一种新型绿色防控手段。【方法】菌丝生长速率法从杜松、雪松、甘松和丝柏4种植物精油中筛选出抑菌效果最好的杜松精油,通过显微镜观察,生理生化检测等方法,分析其对菌丝形态、孢子萌发、细胞膜透性、防御酶活性及致病性影响,分析杜松精油对松球壳孢菌抑菌活性。【结果】4种植物精油中杜松精油对松球壳孢菌丝生长的抑制效果最佳,且抑菌谱广,对松球壳孢菌抑制效果显著,40 mL/L时菌丝抑制率为87.55%;超过5 mL/L时,孢子萌发受到显著抑制。电子显微观察显示,杜松精油导致松球壳孢菌菌丝皱缩、断裂和膨胀。杜松精油EC30和EC50处理12 h后病菌胞外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是对照组的4.36倍和5.90倍,表明病菌细胞膜结构完整性遭到破坏;处理后的菌丝积累大量活性氧,且PI与FDA染色结果表明杜松精油能显著降低松球壳孢菌的细胞活性。酶活测定结果表明,杜松精油处理后9 h,SOD(超氧化物歧化酶)、POD(过氧化物酶)和CAT(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开始下降;内切β-1-4葡聚糖酶(EG)、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裂解酶(PL)、活性逐渐降低且始终低于对照组,EC30和EC50精油处理12 h后,活性分别比对照组(P<0.05)低65.54%和76.51%;62.8%和79.2%;82.62%和92.55%,表明杜松精油显著影响松球壳孢菌体内酶活系统的稳定性,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削弱其侵染性和致病力【结论】杜松精油可以有效抑制松球壳孢菌的菌丝生长,破坏其结构降低其致病力,本研究为樟子松枯梢病的生物防治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松精油 樟子松 枯梢病 松球壳孢菌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C-MS法测定2种青蒿精油化学成分及其抑菌活性对比分析研究
10
作者 孙畅 陈茜 +4 位作者 刘浩宇 郝宝成 刘建枝 郭建钊 王保海 《西藏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34-41,共8页
用GC-MS法对2种青蒿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从禹州工艺青蒿油中共检测出27种成分,从禹州栽培青蒿精油中共检测出80种成分。检测得到主体呈香成分莰烯、蒎烯、桉叶油醇、樟脑、胡椒酮,乙基香兰素等。同时,也检测到青蒿酸、脱氧青蒿素... 用GC-MS法对2种青蒿精油的化学成分进行测定。从禹州工艺青蒿油中共检测出27种成分,从禹州栽培青蒿精油中共检测出80种成分。检测得到主体呈香成分莰烯、蒎烯、桉叶油醇、樟脑、胡椒酮,乙基香兰素等。同时,也检测到青蒿酸、脱氧青蒿素等青蒿的主要化学成分。通过体外抑菌活性评价试验,发现两种精油产品对沙门氏菌、白色念珠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都有一定的体外抑制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C-MS法 青蒿精油 化学成分 主体呈香成分 抑菌活性 产品开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姜黄精油的成分及其对变异链球菌抑菌机理的初探
11
作者 杨晓娜 徐玲 +2 位作者 李田 张翼飞 陈自宏 《食品与发酵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07-114,共8页
考察腾冲姜黄精油对变异链球菌的抑菌活性,探讨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及可能的作用机理。采用GC-MS技术,结合Kovats保留指数对其精油主要成分进行分析,用不同浓度精油处理变异链球菌,观察处理前后变异链球菌的微观形态、表面电荷、细胞膜完... 考察腾冲姜黄精油对变异链球菌的抑菌活性,探讨其主要的活性成分及可能的作用机理。采用GC-MS技术,结合Kovats保留指数对其精油主要成分进行分析,用不同浓度精油处理变异链球菌,观察处理前后变异链球菌的微观形态、表面电荷、细胞膜完整性、电导率各层面变化的情况。结果表明,姜黄精油主要成分有α-姜黄烯、α-姜烯、β-红没药烯、β-倍半水芹烯、芳姜黄酮、姜黄酮和β-姜黄素。其精油对变异链球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25 mg/mL,最小杀菌浓度为0.50 mg/mL。在培养基中加入最低抑菌浓度的姜黄精油后,变异链球菌的生长被完全抑制,部分菌体细胞膜破裂,细胞内物质流出,表面电荷减少,部分变异链球菌细胞受损,电导率在0~4 h有较升高的趋势,在4~8 h升高较缓慢,而在培养基中加入最小杀菌浓度的姜黄精油后,变异链球菌生长已停滞,甚至杀死,细胞群粘连在一起,菌体的稳定性变差,所有菌体细胞膜都被破坏,细胞内部的离子被释放至菌体外部环境,电导率的显著提升,从而导致细胞死亡,与对照组相比,姜黄精油具有抑制变异链球菌的作用。研究结果为姜黄精油防治龋齿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姜黄精油 变异链球菌 抑菌活性 抑菌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薄荷属植物挥发油GC-MS成分分析及其对金线莲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成分挖掘
12
作者 李珊珊 林宝妹 +4 位作者 林洪涛 邹晖 张明辉 杨敏 吴维坚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59-974,共16页
为探索薄荷属植物挥发油对金线莲茎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及其中的主要抑菌成分,通过水蒸汽蒸馏法提取10种薄荷属植物挥发油,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不同挥发油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并对供试精油进行主成分分析,明确其中主要抑... 为探索薄荷属植物挥发油对金线莲茎腐病病原菌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及其中的主要抑菌成分,通过水蒸汽蒸馏法提取10种薄荷属植物挥发油,菌丝生长抑制法测定不同挥发油对尖孢镰刀菌的抑菌活性并对供试精油进行主成分分析,明确其中主要抑菌成分。结果表明,10种挥发油均有一定的抑菌活性,其中苹果薄荷和香蕉薄荷的抑菌活性最强,浓度为1.25 mL/L时可极显著优于原生种薄荷挥发油和阳性对照制霉菌素(50 mg/L),对金线莲尖孢镰刀菌最小完全抑制浓度(MIC)分别为0.61和13.30 mL/L。通过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对10种挥发油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结合抑菌率差异进行主成分分析、主贡献成分的预测及验证,发现其中胡椒烯酮(piperitenone)为薄荷属植物挥发油中对尖孢镰刀菌具抑制活性的主贡献成分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挥发油 尖孢镰刀菌 薄荷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叶油对福氏志贺氏菌的抗菌活性及生物被膜形成作用的研究
13
作者 汪蕴祺 郑诗倩 +3 位作者 邓榕榕 王科证 魏来娇 沈志滨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5-90,共6页
试验旨在探究紫苏叶油对鸡腹泻致病菌福氏志贺氏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对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活菌计数法、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qRT-PCR等方法,测定紫苏叶油对福氏志贺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不同阶段生物被膜和群... 试验旨在探究紫苏叶油对鸡腹泻致病菌福氏志贺氏菌的体外抗菌活性及对生物被膜的抑制作用。通过微量肉汤稀释法、活菌计数法、扫描电子显微镜以及qRT-PCR等方法,测定紫苏叶油对福氏志贺氏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不同阶段生物被膜和群体感应系统等指标,选择盐酸金霉素为阳性药进行结果对比。结果显示,紫苏叶油对福氏志贺氏菌具有良好抑菌活性,能有效延迟细菌进入对数生长期;对福氏志贺氏菌各阶段生物膜内细菌的代谢活性及生物被膜总量均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还可通过减少福氏志贺氏菌的细菌黏附、抑制细菌发育繁殖,并破坏其细胞结构。紫苏叶油可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干扰群体感应系统对生物被膜的调控。研究表明,紫苏叶油对福氏志贺氏菌有良好的体外抗菌活性,能够清除该菌各个生长阶段的生物被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泻 紫苏叶油 福氏志贺氏菌 抗菌活性 生物被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提取方法对清香木果实精油成分及生物活性的影响
14
作者 杨丽华 黄绍仙 +1 位作者 汪建云 宋志姣 《保鲜与加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4-91,共8页
为明确提取方法对清香木果实精油成分及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USD)和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MSD)提取精油,通过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精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滤纸片法和自由基清... 为明确提取方法对清香木果实精油成分及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采用超声辅助水蒸气蒸馏法(USD)和微波辅助水蒸气蒸馏法(MSD)提取精油,通过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技术测定精油的化学成分,采用滤纸片法和自由基清除法检测抑菌和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两种精油的主要成分均为(+)-α-蒎烯,USD提取的精油中相对含量较高,为55.21%。MSD提取的精油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的抑制作用强于USD提取的精油,其对3种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5、50、50 mg/mL。两种精油均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MSD提取的精油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较强,USD提取的精油对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阳离子自由基、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能力以及对Fe^(3+)还原能力较强。两种方法提取的清香木果实精油均具有良好的抑菌和抗氧化活性,可作为抑菌剂和抗氧化剂资源进行开发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木 精油 提取方法 化学成分 抑菌活性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樟树精油递送载体构建及抑菌性能研究
15
作者 戴嘉宁 冯玥 +4 位作者 强晟超 汤家祥 梁宝翠 肖玉娟 李华祥 《美食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6-73,共8页
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不同浓度牛樟树精油对6株食源性致病细菌及3株真菌的抑制作用,发现高浓度(50%以上)的牛樟树精油对不同菌株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进一步利用超声处理及低聚木糖的糖基化改性大豆蛋白(XOS-SPI)对其进行包封,并对牛樟树... 采用滤纸片法测定不同浓度牛樟树精油对6株食源性致病细菌及3株真菌的抑制作用,发现高浓度(50%以上)的牛樟树精油对不同菌株均具有显著的抑制效果,进一步利用超声处理及低聚木糖的糖基化改性大豆蛋白(XOS-SPI)对其进行包封,并对牛樟树精油包封物进行表征及食源性致病菌抑菌活性评估。结果表明:当牛樟树精油与糖基化大豆蛋白质量比为2∶1时,糖基化大豆蛋白-牛樟树精油胶粒具有较小的粒径和较优异的稳定性,同时抑菌性能较牛樟树精油显著提高,说明牛樟树精油作为安全健康的天然抑菌剂,在食品防腐保鲜及食品安全中有广阔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樟树精油 大豆蛋白 糖基化改性 递送载体 抑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涉县红花椒精油及生物活性分析
16
作者 张绍颖 张艳东 +2 位作者 杨清山 王文昌 李腾飞 《中国调味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204-210,共7页
以涉县红花椒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红花椒精油,研究其主要成分含量和生物活性。基于单因素试验,采用响应面优化法确定了涉县红花椒精油的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40℃、分离釜Ⅰ温度36℃、萃取压力26 MPa、萃取时间80 min,... 以涉县红花椒为原料,采用超临界CO_(2)萃取法提取红花椒精油,研究其主要成分含量和生物活性。基于单因素试验,采用响应面优化法确定了涉县红花椒精油的最优萃取条件为萃取温度40℃、分离釜Ⅰ温度36℃、萃取压力26 MPa、萃取时间80 min,此时提取率为14.69%,与预测结果相符。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对涉县红花椒精油的成分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显示红花椒精油中有43种主要成分,其中脂肪酸类含量最高,相对含量达到53.303%。体外抗氧化试验结果表明,涉县红花椒精油浓度为10 mg/mL时对DPPH自由基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86.63%和70.97%。体外抑菌试验结果显示,涉县红花椒精油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黑曲霉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涉县红花椒精油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在天然抗氧化剂和保鲜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涉县红花椒精油 超临界CO_(2)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法 抗氧化活性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精油对草莓灰霉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韩艳丽 陈岑 +2 位作者 陈姝毓 燕雨萌 盛嫣冉 《保鲜与加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4,共7页
为筛选出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显著抑菌作用的植物精油,采用熏蒸法,研究茶树精油、牛至精油等6种植物单方精油及其复配精油对草莓灰霉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牛至精油的抑菌效果最佳,其次为1-辛烯-3-醇和茶树精油,其抑菌效果明显... 为筛选出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显著抑菌作用的植物精油,采用熏蒸法,研究茶树精油、牛至精油等6种植物单方精油及其复配精油对草莓灰霉病菌的体外抑菌效果。结果表明:牛至精油的抑菌效果最佳,其次为1-辛烯-3-醇和茶树精油,其抑菌效果明显优于肉桂精油、桉叶精油和茉莉酸甲酯;茶树精油、1-辛烯-3-醇和牛至精油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为200、100、100 mg/L;茶树精油与牛至精油复配具有协同增效作用,且二者以质量比1∶4进行熏蒸时,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综上,牛至精油、1-辛烯-3-醇、茶树精油及茶树精油与牛至精油复配(质量比1∶4)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效果较优。该研究结果可为新型草莓保鲜剂的开发利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精油 草莓灰霉病菌 体外抑菌 复合精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艾叶精油微囊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检测
18
作者 王海燕 罗伟 +3 位作者 秦淑娟 郭磊磊 叶兆伟 陈琼 《饲料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104-108,共5页
试验以艾叶精油初乳为囊芯物、明胶为囊材、聚乙二醇4000为添加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艾叶精油微囊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检测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结果显示,艾叶精油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芯材比1.0... 试验以艾叶精油初乳为囊芯物、明胶为囊材、聚乙二醇4000为添加剂,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设计,对艾叶精油微囊的制备工艺进行优化,并检测其体外抗氧化活性和抑菌活性。结果显示,艾叶精油微囊的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芯材比1.0∶3.0,聚乙二醇4000用量1.5%,喷雾温度55℃、蠕动速度6 r/min,在此条件下包封率为(86.58±1.28)%,载药量为(15.54±1.56)%,综合评分达到95.21±1.08。此工艺制备的艾叶精油微囊具有一定的体外抗氧化活性,当微囊质量浓度为3.0 g/L时,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达到(75.56±2.01)%和(80.12±0.96)%。艾叶精油微囊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且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菌效果优于对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抑菌效果。研究表明,艾叶精油微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可为其用作畜禽功能饲料添加剂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精油 微囊 抗氧化活性 抑菌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椒油生物活性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9
作者 胡晴文 彭郁 +2 位作者 李茉 温馨 倪元颖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23-234,共12页
花椒是一种传统的药食同源经济作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药用和食用历史。由于具有独特的辛香和刺激的麻感,花椒长时间以来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食品领域,开发利用多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例如干花椒粒、花椒粉、复合调味料和花椒油等;其... 花椒是一种传统的药食同源经济作物,在我国具有悠久的栽培、药用和食用历史。由于具有独特的辛香和刺激的麻感,花椒长时间以来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食品领域,开发利用多以初级加工产品为主,例如干花椒粒、花椒粉、复合调味料和花椒油等;其活性成分入药较少,在生物活性领域的研究以花椒油为主,且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文章在总结花椒油活性成分的基础上,综述了花椒油的抑菌、抗氧化、抗炎镇痛、抗癌、治疗神经疾病等生物活性及其主要的作用机制,以期为花椒精深加工及其在药用领域的应用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椒油 抑菌 抗氧化 生物活性 应用推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柑橘果胶和吐温-80的芥末精油纳米乳液稳定性、抑菌活性及其在砂糖橘保鲜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0
作者 袁楚珊 程小梅 +4 位作者 孙畅 夏旭 周伊诺 李高阳 朱向荣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213-222,共10页
采用高压均质与超声破碎法制备添加柑橘果胶(pectin,PT)和吐温-80的芥末精油纳米乳液(mustard essentialoilnanoemulsion,MEO-NE)(MEO-NE-PT)和只添加吐温-80的MEO-NE(MEO-NE-T),对比MEO-NE-PT和MEO-NE-T的微观结构、贮藏稳定性、pH值... 采用高压均质与超声破碎法制备添加柑橘果胶(pectin,PT)和吐温-80的芥末精油纳米乳液(mustard essentialoilnanoemulsion,MEO-NE)(MEO-NE-PT)和只添加吐温-80的MEO-NE(MEO-NE-T),对比MEO-NE-PT和MEO-NE-T的微观结构、贮藏稳定性、pH值稳定性、离子强度稳定性及热稳定性,并将MEONE-PT应用于砂糖橘采后保鲜。结果表明:MEO-NE-PT的粒径和多分散指数波动幅度更小,表现出更强的稳定性;对MEO、MEO-NE-T、MEO-NE-PT的最小抑菌浓度(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MIC)和最低杀菌浓度进行探究,发现MEO-NE-PT的MIC(64μL/L)远低于MEO(256μL/L)和MEO-NE-T(128μL/L);且经64μL/L MEO-NE-PT处理6 h后的白地霉孢子萌发率仅有6.67%、芽管长度为8.57μm,远低于对照组(MEO)的100%和165.02μm;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MEO-NE-PT处理会导致白地霉菌丝体皱缩、断裂;与对照组相比,MEO-NE-PT处理可明显降低砂糖橘的腐烂率和质量损失率,并且能够延缓砂糖橘硬度和可溶性固形物含量的下降。因此,MEO-NE-PT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绿色抑菌剂,可以控制柑橘白地霉菌的生长,保持砂糖橘采后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芥末精油 纳米乳液 柑橘果胶 稳定性 白地霉 抑菌活性 采后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