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17篇文章
< 1 2 7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yntheses,crystal structures,and diametrically opposed mechanically-stimulated luminescence response of two Mg(Ⅱ)metal-organic frameworks
1
作者 CHEN Yukun FENG Kexin +2 位作者 ZHANG Bolun SONG Wentao ZHANG Jianjun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27-1234,共8页
The reaction of Mg^(2+)and 5-{1,3-dioxo-1H-benzo[de]isoquinolin-2(3H)-yl}terephthalic acid(H_(2)L)leads to two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g(L)(DMF)_(2)(H_(2)O)_(2)]_(2)·5DMF·2H_(2)O(1)with a 1D structure and... The reaction of Mg^(2+)and 5-{1,3-dioxo-1H-benzo[de]isoquinolin-2(3H)-yl}terephthalic acid(H_(2)L)leads to two metal-organic frameworks,[Mg(L)(DMF)_(2)(H_(2)O)_(2)]_(2)·5DMF·2H_(2)O(1)with a 1D structure and[Mg_(2)(L)_(2)(DMSO)_(3)(H_(2)O)](2)with a 2D(4,4)-net structure.Interestingly,the two compounds exhibit distinct luminescent responses to external mechanical stimuli.1 exhibited exceptional resistance mechanical chromic luminescence(RMCL),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predominant hydrogen bonds and the presence of high-boiling-point solvent molecules within its structure.2 had a reversible MCL property,which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dominantπ-πweak interactions,coupled with the reversible destruction/restoration of its crystallinity under grinding/fumigation.CCDC:2410963,1;241096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tal-organic framework crystal structure mechanical chromic luminescence resistance mechanical chromic luminescence weak interac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 reaction mechanism and interfacial crystallization of Al nanoparticle-embedded Ni under shock loading
2
作者 Yifan Xie Jian-Li Shao +1 位作者 Rui Liu Pengwan Chen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3期114-124,共11页
The shock-induced react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i/Al system,considering an Al nanoparticle-embedded Ni single crystal,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For the shock melting of Al nan... The shock-induced reaction mechanism and characteristics of Ni/Al system,considering an Al nanoparticle-embedded Ni single crystal,are investigated through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For the shock melting of Al nanoparticle,interfacial crystallization and dissolution are the main characteristics.The reaction degree of Al particle first increases linearly and then logarithmically with time driven by rapid mechanical mixing and following dissolution.The reaction rate increases with the decrease of particle diameter,however,the reaction is seriously hindered by interfacial crystallization when the diameter is lower than 9 nm in our simulations.Meanwhile,we found a negative exponential growth in the fraction of crystallized Al atoms,and the crystallinity of B2-NiAl(up to 20%)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specific surface area of Al particle.Thi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B2-NiAl by structural evolution of finite mixing layer near the collapsed interface.For shock melting of both Al particle and Ni matrix,the liquid-liquid phase inter-diffusion is the main reaction mechanism that can be enhanced by the formation of internal jet.In addition,the enhanced diffusion is manifested in the logarithmic growth law of mean square displacement,which results in an almost constant reaction rate similar to the mechanical mixing pro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ock-induced reaction Molecular dynamics simulations Interfacial crystallization Reaction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tudy of Growing Interface and Kinetics Mechanism of Bi_(12)SiO_(20) Crystal
3
作者 Chen Jinyuan Shan Guoqiong +1 位作者 Jin Weiqing Yan Hongping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07-207,共1页
As a newly deVeloped method,high temperature in situ observation method can be used to observe directly the interface changes and study the kinetics mechanism during crystal growth.By our newly designed high temperatu... As a newly deVeloped method,high temperature in situ observation method can be used to observe directly the interface changes and study the kinetics mechanism during crystal growth.By our newly designed high temperature in situ observation equiPment,the interface changes of Bi_(12)SiO_(20) crystal growth from melt were studi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tudy kinetics mechanism observe directly interface changes bi sio temperature situ observation method crystal growth interface changes high temperature situ observation equipmentthe kinetics mechanis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nherent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ess parameters,crystallizat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continuous 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EEK composites 被引量:3
4
作者 Xiao-long Ma Li-hua Wen +3 位作者 Shi-yu Wang Jin-you Xiao Wen-hao Li Xiao Hou 《Defence Technology(防务技术)》 SCIE EI CAS CSCD 2023年第6期269-284,共16页
High-performance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have been developed as significant structural materials for cutting-edge equipment in the aerospace and defence fields.However,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 ... High-performance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have been developed as significant structural materials for cutting-edge equipment in the aerospace and defence fields.However,the internal mechanism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 on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 of thermoplastic composite structures is still a serious challenge.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the process/crystallization/property relationships for continuous carbon fiber(CF)reinforced polyether-ether-ketone(PEEK)composites.The composite laminates are fabricated according to orthogonal experiments via the thermoforming method.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is investigated in terms of crystallization properties and fracture morphology characterizations.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mechanical performance and crystallization properties of thermoplastic composites ar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the coupling of processing parameters.The increased molding temperature,pressure,and holding time improve the degree of fiber/matrix infiltration and affect the crystallinity and crystalline morphology of the matrix,which further influences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composites.This is reflected in the test results that crystallinity has an approximately linear effect on mode-I interlaminar fracture toughness and transverse flexural modulus.As well as the higher molding temperature can destroy the pre-existent crystals to improve the toughness of the matrix,and the well-defined crystalline structures can be observed when fabricated at higher temperatures and longer periods of holding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olymer matrix composites THERMOPLASTIC Processing parameters mechanical properties crystal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emplate growth mechanism of spherical Ni(OH)_2 被引量:3
5
作者 彭美勋 沈湘黔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EI 2007年第3期310-314,共5页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growth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precipitation-crystallization method were investigated by SEM, TEM of spherical Ni(OH)2 particles synthesized by the aqueous and XRD, and their growth mechanism... The microstructures and growth process characteristics precipitation-crystallization method were investigated by SEM, TEM of spherical Ni(OH)2 particles synthesized by the aqueous and XRD, and their growth mechanism was discussed. With the reaction beginning and continuing, amorphous Ni(OH)2 nano-crystallites grow up to spherical micron-particles with radially arranged crystallites. The nucleation, crystalliza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 led by Ostwald ripening simultaneously take place through the whole growth processes. With the course from reversible aggregation to irreversible agglomeration, the Ni(OH)2 particles tend to grow according to the template growth model: the growth on the crystallite templates stretching in the radius directions is free and quick, while the growth rate for crystallites in other directions is confined due to lower monomers concentration and tends to dissolve So it is only the radially arranged crystallites that predominate in the particle and lead to characteristic microstruc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herical Ni(OH)2: microstructure Ostwald ripening growth mechanism crystalLIZ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晶镍纳米切削材料去除行为与机理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田海兰 闫少华 +1 位作者 韩涛 闫海鹏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7-165,共9页
单晶镍纳米尺度加工时的材料去除机理对实现其超精密加工尤为重要。为此,借助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单晶镍纳米切削时的力热行为、表面/亚表面形成特征以及塑性变形机制以揭示材料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单晶镍纳米切削时,有序的镍原子在刀具... 单晶镍纳米尺度加工时的材料去除机理对实现其超精密加工尤为重要。为此,借助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单晶镍纳米切削时的力热行为、表面/亚表面形成特征以及塑性变形机制以揭示材料去除机理。结果表明单晶镍纳米切削时,有序的镍原子在刀具挤压和剪切作用下以非晶结构的形式被去除,部分具有面心立方(face center cubic, FCC)结构的镍原子转变成密排六方(hexagonal close-packed, HCP)结构和非晶结构,主导了相变与非晶化;同时出现伯氏矢量分别为1/6<112>、1/3<100>、1/6<110>、1/3<111>以及1/2<110>的位错线。单晶镍纳米切削时的塑性变形机制为相变、非晶化和位错滑移。在切削过程中,由于几何条件与能量条件被同时满足,发生1/2<110>全位错转变为1/6<112>不全位错的位错反应。在切削力热的作用下,已加工亚表面出现了位错环、梯杆位错、棱住位错、V型位错、原子团簇和空位等缺陷结构。相比于(100)晶面和(110)晶面,沿(111)晶面切削有利于减小亚表面缺陷层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镍 纳米切削 分子动力学 材料去除机理 塑性变形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退火对高结晶聚丙烯结晶及力学性能的影响
7
作者 胡慧杰 钱丽 +3 位作者 赵梦垚 张晓萌 任敏巧 邹发生 《合成树脂及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4-47,51,共5页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小角X射线散射、广角X射线衍射等考察了退火处理对高结晶聚丙烯(HCPP)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CPP具有高的结晶度及结晶温度。与未退火试样相比,退火后HCPP的片晶长周期与结晶度增加,弯曲模量提升,但... 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小角X射线散射、广角X射线衍射等考察了退火处理对高结晶聚丙烯(HCPP)微观结构与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HCPP具有高的结晶度及结晶温度。与未退火试样相比,退火后HCPP的片晶长周期与结晶度增加,弯曲模量提升,但抗冲击性能略微下降,且大部分试样退火后取向度增加。退火前后HCPP的熔融温度与结晶温度无明显改变,因为熔融温度与聚丙烯本身分子链结构相关,而结晶温度主要受成核剂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结晶聚丙烯 退火处理 晶体结构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能晶体材料撞击感度的影响研究进展
8
作者 李洪珍 焦方宝 《火炸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1,I0004,共22页
为揭示含能晶体材料的组成-结构形态-感度的关系,分别从晶体结构、晶体形态、多组分晶体的组成和复合结构等方面,系统总结了不同晶体形态特征、以及测试条件和试样状态对撞击感度的影响及规律,探究了其基本原因。指出含能晶体材料的晶... 为揭示含能晶体材料的组成-结构形态-感度的关系,分别从晶体结构、晶体形态、多组分晶体的组成和复合结构等方面,系统总结了不同晶体形态特征、以及测试条件和试样状态对撞击感度的影响及规律,探究了其基本原因。指出含能晶体材料的晶形、粒度、缺陷和聚集态结构等特征形态对撞击感度影响规律的认识主要还是宏观的或定性的,影响的极限程度和定量关系不清楚;共晶、掺杂、复合等多组分复合晶体的构筑机理不清,没有建立组成和结构与感度的定性定量关系;不同晶体特征对撞击感度的作用机制还未得到统一认识。由此,提出了从晶体结构设计、晶体颗粒形态调控、复合晶体设计与构筑等方面以进一步降低撞击感度的策略,为继续开展高能低感含能晶体的研制和应用提供指导。附参考文献128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能晶体材料 撞击感度 安全性 降感 共晶 起爆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菱镁矿尾矿粉联合EICP加固粉土的试验研究
9
作者 原华 丁仕兵 +3 位作者 朱紫琪 左可成 韩智光 朱想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29-1440,共12页
提出利用废弃菱镁矿尾矿粉联合脲酶诱导碳酸盐沉淀(EICP)胶结粉土的方法,通过试样尺度的宏观测试和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的微观测试,分析菱镁矿尾矿粉掺量和固化时间对固化土体力学性能、成分组成、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菱镁矿... 提出利用废弃菱镁矿尾矿粉联合脲酶诱导碳酸盐沉淀(EICP)胶结粉土的方法,通过试样尺度的宏观测试和基于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的微观测试,分析菱镁矿尾矿粉掺量和固化时间对固化土体力学性能、成分组成、微观结构的影响,以及菱镁矿尾矿粉联合EICP固化粉土的机理。结果表明:与常规EICP相比,菱镁矿尾矿粉联合EICP处理粉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黏聚力、内摩擦角和碳酸钙含量,分别提高了14.22%~56.86%、27.42%~59.68%、0.882%~10.29%和6.79%~14.71%。当菱镁尾矿粉的掺量为12%时,被固化粉土具有较好的强度、刚度和韧性以及较高的碳酸钙含量,故粉土中菱镁矿尾矿粉的掺量宜为12%;土体强度的提高,不仅仅与碳酸钙含量的增大有关,还与所沉淀碳酸钙晶体结构的优化有关。掺入菱镁矿尾矿粉后,除常规EICP过程中的化学反应外,Ca^(2+)与MgCO_(3)反应析出CaCO_(3)和Mg^(2+),碳酸钙沉淀量和沉淀率增大;且Mg^(2+)促使碳酸钙主要以文石和方解石晶型形式存在,增强了固化土体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菱镁矿尾矿粉 粉土 脲酶诱导碳酸盐沉淀 固化效果 晶体结构 微观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孔双向拉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的成型工艺及性能
10
作者 王荣勇 李景波 刘小超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6-103,共8页
采用薄膜双向拉伸试验机制备了无孔双向拉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薄膜,探究了双向拉伸PEUHMW薄膜的成型工艺,研究了双向拉伸工艺参数对双向拉伸PE-UHMW薄膜晶体结构、力学性能以及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拉伸速率达到200%/s... 采用薄膜双向拉伸试验机制备了无孔双向拉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薄膜,探究了双向拉伸PEUHMW薄膜的成型工艺,研究了双向拉伸工艺参数对双向拉伸PE-UHMW薄膜晶体结构、力学性能以及光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拉伸速率达到200%/s或者拉伸比大于3×3时,有助于PE-UHMW薄膜中串晶结构的形成。双向拉伸PE-UHMW薄膜中仅有正交晶存在,双向拉伸可以显著减小薄膜的晶粒尺寸。双向拉伸对PE-UHMW薄膜的力学性能影响显著,随着拉伸速率以及拉伸比的增大,薄膜的拉伸强度也随之增大,当薄膜中出现串晶结构后薄膜拉伸强度增大更加明显,拉伸比为6×6的薄膜在纵向与横向的拉伸强度分别达到了201.7 MPa与183.7 MPa,相比未拉伸前提高了4.56倍和3.69倍。薄膜的耐穿刺强度随着薄膜拉伸比的增大而增大,拉伸比为6×6的薄膜耐穿刺强度达到了623.3 N/mm,是未拉伸前的9.7倍。拉伸比达到3×3后,薄膜透光率稳定在93%左右,而薄膜的雾度受晶粒尺寸的影响随着拉伸速率以及拉伸比的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无孔双向拉伸PE-UHMW薄膜具有较高的强度以及良好的透光率,在包装领域具备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薄膜 双向拉伸 晶体结构 力学性能 光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岩地区半包排水隧道不同堵塞情况下衬砌结构影响研究
11
作者 刘新荣 李林鹏 +4 位作者 周小涵 王䶮 祝鹏程 王丽军 丁淼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61-875,共15页
为探究排水系统结晶堵塞对盐岩地区半包排水隧道的衬砌孔隙水压力和结构力学响应特征的影响规律,并为易结晶堵塞隧道建设提供设计参考,对云南省内3座公路隧道的堵塞情况进行调研,基于现场调研结果,利用FLAC3D软件建立半包排水系统隧道模... 为探究排水系统结晶堵塞对盐岩地区半包排水隧道的衬砌孔隙水压力和结构力学响应特征的影响规律,并为易结晶堵塞隧道建设提供设计参考,对云南省内3座公路隧道的堵塞情况进行调研,基于现场调研结果,利用FLAC3D软件建立半包排水系统隧道模型,对比不同排水单元对称与非对称堵塞下隧道衬砌结构力学响应。研究结果表明:1)盐岩地区隧道排水管碳酸钙结晶堵塞首先发生在排水管件连接部位,随后向各管道逐渐发展。2)随着对称和非对称堵塞排水单元数量增加,衬砌最大孔隙水压力符合Logistic回归模型。当堵塞单元数超过3个时,最大孔隙水压力趋于稳定,堵塞影响范围仍持续扩大。3)半包排水隧道衬砌的最大孔隙水压力均位于仰拱段,对称堵塞时位于堵塞中心断面的仰拱中点,非对称堵塞时位于堵塞中心2个排水单元之间靠近堵塞一侧仰拱段。隧道堵塞后衬砌拱脚处孔隙水压力增幅均最大,大于150%。4)不同排水单元对称或非对称堵塞时,仰拱中点的最大主应力基本保持不变,其他位置的最大主应力和最小主应力均显著增加。与对称堵塞相比,非对称堵塞时最小主应力增幅最大的位置从拱肩移至拱腰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岩隧道 半包排水系统 结晶堵塞 衬砌结构 力学响应特征 孔隙水压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晶体塑性变形机理及其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2
作者 赵帅 王素娟 《制造技术与机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9-107,共9页
对晶体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应用状况进行了研究,描述了晶体塑性理论、晶体塑性变形机理、硬化机制等算法。同时关注了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技术在晶体学织构测量与分析中的应用优势,采用衍射图案准... 对晶体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的应用状况进行了研究,描述了晶体塑性理论、晶体塑性变形机理、硬化机制等算法。同时关注了电子背散射衍射(electron backscatter diffraction,EBSD)技术在晶体学织构测量与分析中的应用优势,采用衍射图案准确掌握晶体结构与取向等信息,为晶体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提供精确的数据输入。因此,对现有的晶体塑性理论、参数获取方式、衍射图像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目前,晶体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经过大量的检验,证明了该方法在模拟金属塑性变形机理中的有效性,并广泛应用于探究材料塑性变形机理的研究中。依据系统的晶体塑性有限元数值模拟研究框架开展论述,以期全面了解晶体塑性有限元在加工中的研究进展,为高性能材料设计、优化和实际应用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背散射衍射 塑性变形机理 晶体塑性理论 晶体塑性有限元 晶体织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杂质铁铝离子对氨法烟气脱硫中硫酸铵结晶的影响
13
作者 许小静 张圆圆 +5 位作者 刘文倩 刘淑燕 王飞 高阳艳 杨育华 杨凤玲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7-34,共8页
氨法烟气脱硫中,探明液相杂质对(NH_(4))_(2)SO_(4)结晶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SEM、XRD和粒径分析研究了不同浓度Fe^(3+)和Al^(3+)对(NH_(4))_(2)SO_(4)结晶晶形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Fe^(3+)和Al^(3+)对(NH_(4))_... 氨法烟气脱硫中,探明液相杂质对(NH_(4))_(2)SO_(4)结晶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SEM、XRD和粒径分析研究了不同浓度Fe^(3+)和Al^(3+)对(NH_(4))_(2)SO_(4)结晶晶形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揭示了Fe^(3+)和Al^(3+)对(NH_(4))_(2)SO_(4)结晶的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NH_(4))_(2)SO_(4)溶液中Fe^(3+)的质量浓度低于200 mg/L或Al^(3+)的质量浓度低于400 mg/L时,结晶后的晶体以规则棱柱状存在,平均粒径分别约为168µm和169µm,均匀性相对较高;当(NH_(4))_(2)SO_(4)溶液中Fe^(3+)质量浓度高于200 mg/L或Al^(3+)质量浓度高于400 mg/L并不断增加时,(NH_(4))_(2)SO_(4)晶体的晶形向片状转变,平均粒径和均匀性均呈下降趋势,且相比Al^(3+),Fe^(3+)浓度增加对(NH_(4))_(2)SO_(4)结晶的抑制作用更大;分子动力学模拟显示,Fe^(3+)和Al^(3+)与(NH_(4))_(2)SO_(4)晶体(020)面的吸附能比(NH_(4))_(2)SO_(4)分子与(NH_(4))_(2)SO_(4)晶体(020)面的吸附能更负,(NH_(4))_(2)SO_(4)易生成片状;Fe^(3+)/Al^(3+)浓度的增加使(NH_(4))_(2)SO_(4)溶液pH降低,溶液介稳区变窄,致使过饱和度降低,最终导致晶体粒径减小。因此,可通过控制Fe^(3+)和Al^(3+)的浓度合理调控(NH_(4))_(2)SO_(4)的结晶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法脱硫 硫酸铵结晶 Fe^(3+) Al^(3+) 影响机制 分子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压强及W含量对Mo-W固溶体力学性能参数影响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
14
作者 周少兰 李忠盛 +3 位作者 丛大龙 冉旭东 韦禹 陈汉宾 《功能材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0-2119,共10页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通过虚拟晶体近似构建Mo-x%W(x=0~100,10为步长)模型,计算0、10、20、30 GPa下Mo-W合金的弹性常数、体积模量、剪切模量、弹性模量、泊松比以及态密度等性质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压强的增加,Mo-... 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通过虚拟晶体近似构建Mo-x%W(x=0~100,10为步长)模型,计算0、10、20、30 GPa下Mo-W合金的弹性常数、体积模量、剪切模量、弹性模量、泊松比以及态密度等性质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压强的增加,Mo-W合金的晶格常数降低,而晶格常数随W含量呈线性增加;在0~30 GPa内,Mo-W合金保持力学稳定,同时Mo-W合金的弹性常数、弹性模量均随压强的增加而增加。随着W含量的增加,Mo-W合金的体模量呈递增趋势,而剪切模量和弹性模量则先增加后降低再增加,Mo-W合金韧性整体呈降低的趋势;当W含量在30%~40%时,Mo-W合金硬度最高,耐磨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虚拟晶体近似 Mo-W合金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密铸造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条纹晶缺陷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童法松 王树森 +2 位作者 高雪峰 王亮 孟杰 《精密成形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0-182,共13页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因其卓越的高温抗氧化性和抗疲劳特性,被普遍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和燃气轮机热端部件的制造领域。随着航空发动机的发展、高代次高温合金的不断开发以及叶片结构的复杂化,对缺陷控制的难度日益增加。目前研究表明...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因其卓越的高温抗氧化性和抗疲劳特性,被普遍应用于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和燃气轮机热端部件的制造领域。随着航空发动机的发展、高代次高温合金的不断开发以及叶片结构的复杂化,对缺陷控制的难度日益增加。目前研究表明,条纹晶缺陷是一种晶体取向偏离缺陷,其在晶体取向上与单晶基体存在一定的偏差,晶界角度一般为小到中等角度。叶片形成的条纹晶缺陷会破坏单晶的完整性,诱发局部取向异常,导致其高温力学性能下降,甚至失效。近年来,大量学者集中研究了镍基单晶高温合金条纹晶缺陷的起源分布、形貌特征、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等。本文综述了条纹晶缺陷在单晶叶片中的分布位置、条纹晶缺陷的形貌及取向特征,主要通过揭示其异质形核、枝晶碎片、枝晶变形形核机制,分析定向凝固工艺参数对枝晶偏转的影响规律进而控制条纹晶的形成,分析条纹晶缺陷的形成机制及缺陷取向差对服役性能的影响作用,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提高单晶叶片合格率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基单晶高温合金 取向偏离 条纹晶缺陷 形成机制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局部压载破裂闪长岩激发电流变化特征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徐友友 吴立新 +2 位作者 毛文飞 孙立成 卢菁琛 《地球物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04-1016,共13页
岩石受力激发电流(PSRC)与岩石微破裂的形成和发育有关,其变化特征与机理是岩石破裂观测与岩体灾变研究的基础.但是,岩石局部加载破裂过程中的PSRC变化研究欠缺.本文以矿物晶体及粒度相对均匀的地壳典型火成岩-闪长岩为例,制作方柱-锥... 岩石受力激发电流(PSRC)与岩石微破裂的形成和发育有关,其变化特征与机理是岩石破裂观测与岩体灾变研究的基础.但是,岩石局部加载破裂过程中的PSRC变化研究欠缺.本文以矿物晶体及粒度相对均匀的地壳典型火成岩-闪长岩为例,制作方柱-锥体闪长岩试件,采用高精度电流测量仪与声发射探测仪,同步观测岩石试件单轴局部压载至破裂过程中受压端与非受压端之间的PSRC变化,并与声发射信号进行比对分析,探究其与应力、微破裂发育的内在联系.实验揭示了闪长岩PSRC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即前期呈低值稳定波动,达峰值应力约86.5%时PSRC出现台阶式上升,幅值为nA级;在峰值应力前1 s内出现幅值达100 nA的急剧振荡式脉冲,并持续波动至岩石破裂失稳.分析认为:闪长岩PSRC的两次显著性变化受加载应力水平、矿物晶体/颗粒强度及微破裂发育进程协同控制,导致岩石体积膨胀点之后不同强度的矿物晶体位错丛集与正空穴电荷激活雪崩,形成两次PSRC叠加效应.本研究对于工程岩体破裂监测、区域地应力场变化监测分析及地震短临监测预测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受力激发电流(PSRC) 微破裂 矿物晶体/颗粒 过氧键 应力闭锁 遥感-岩石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烯醇对单晶硅精抛的影响
17
作者 王雪洁 王辰伟 +4 位作者 罗翀 周建伟 陈志博 杨啸 刘德正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44-150,共7页
针对单晶硅精抛后存在沾污等缺陷,目前采用的高分子聚合物添加剂存在泡沫多或是大幅度影响去除速率等问题,选取高分子聚合物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作为抛光液添加剂。在SiO_(2)磨料质量分数为0.5%且抛光液pH为10.5的条件下,... 针对单晶硅精抛后存在沾污等缺陷,目前采用的高分子聚合物添加剂存在泡沫多或是大幅度影响去除速率等问题,选取高分子聚合物聚乙烯醇(polyvinyl alcohol,PVA)作为抛光液添加剂。在SiO_(2)磨料质量分数为0.5%且抛光液pH为10.5的条件下,研究不同质量分数的PVA对单晶硅(Si)精抛的影响,并通过拉曼光谱、XPS分析PVA的吸附方式及其作用机制。大颗粒粒度仪、接触角测量仪以及AFM和SEM分析结果表明,单晶硅精抛光液中加入PVA可以提高抛光液的润湿性,降低硅表面的颗粒沾污,提高抛光后的表面质量;拉曼光谱、XPS表征结果表明,抛光液中加入PVA会生成更多的Si-OH,保护了Si表面,减少了Si表面的颗粒数量,改善了硅表面的表面质量;在单晶硅精抛光液中加入PVA,可以满足集成电路单晶硅CMP精抛的去除速率的要求,并且能够大幅降低硅表面的颗粒沾污;当PVA质量分数为0.15%时,单晶硅精抛的去除速率为210 nm/min且抛光后的表面颗粒数量下降95%以上,具有较好的表面质量(Sq=0.326 n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晶硅 化学机械抛光 颗粒沾污 表面质量 去除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β-Ga_(2)O_(3)的变形机理以及单晶衬底的机械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18
作者 杨冉 金竹 +3 位作者 马可可 夏宁 张辉 杨德仁 《中国材料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β-Ga_(2)O_(3)是超宽禁带半导体的代表性材料之一,在电子器件、深紫外光电子器件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β-Ga_(2)O_(3)的力学性能在生长、衬底片加工以及器件制备过程中都有重要的影响。综述了β-Ga_(2)O_(3)低温和高温的变形机理,... β-Ga_(2)O_(3)是超宽禁带半导体的代表性材料之一,在电子器件、深紫外光电子器件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前景。β-Ga_(2)O_(3)的力学性能在生长、衬底片加工以及器件制备过程中都有重要的影响。综述了β-Ga_(2)O_(3)低温和高温的变形机理,包括主导塑性变形的位错的滑移系和解理断裂机制的总结分析,旨在全面认识β-Ga_(2)O_(3)的变形行为和机理,为其制备、加工和应用过程中遇到的变形相关问题给出指导;针对β-Ga_(2)O_(3)衬底片的加工过程,对切割、研磨和抛光过程中涉及到的变形机理和工艺探索进行了详细介绍,讨论了加工过程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镓单晶 力学性能 变形机理 机械加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结晶麦芽品质形成机理分析及制备工艺研究进展
19
作者 牛丽敏 张一 +4 位作者 刘日平 李小燕 李慧 康文怀 陈文波 《中国酿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1,共6页
结晶麦芽是一类具有焦糖风味的特种着色麦芽,在精酿啤酒风味增加、颜色丰富、酒体厚度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精酿啤酒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结晶麦芽品质、种类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结晶麦芽风味、色度等品质的形成机理的研究... 结晶麦芽是一类具有焦糖风味的特种着色麦芽,在精酿啤酒风味增加、颜色丰富、酒体厚度提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全球精酿啤酒的快速发展,市场对结晶麦芽品质、种类提出了更高要求,基于结晶麦芽风味、色度等品质的形成机理的研究变得愈加重要。作为全球精酿啤酒消费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国,目前对结晶麦芽的品质研究较少,理论支撑相对偏弱。国产结晶麦芽的结晶率、风味、色度等方面也存在较大提升空间。开展结晶麦芽风味、色度等品质形成机理最新研究的综合分析,对我国结晶麦芽生产厂家开发高品质结晶麦芽产品,提升国内基于结晶麦芽的精酿啤酒品质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将从结晶麦芽简介、结晶麦芽品质形成机理以及制备工艺三个方面进行了综述,希望能为结晶麦芽品质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理论参考,为科研、生产人员制备优质结晶麦芽提供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晶麦芽 风味 色度 结晶率 品质形成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硫代调控Ga、In、Tl磷酸盐光学性质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丁家福 和志豪 +1 位作者 王云杰 苏欣 《人工晶体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6,共12页
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对磷酸盐与硫代磷酸盐家族中的GaPO_(4)、InPO_(4)、TlPO_(4)、GaPS_(4)、InPS_(4)和Tl_(3)PS_(4)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探究[PO_(4)]^(3-)基团和[PS_(4)]^(3-)基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带计算结果表明,TlPO_(4)带隙最... 本文基于第一性原理对磷酸盐与硫代磷酸盐家族中的GaPO_(4)、InPO_(4)、TlPO_(4)、GaPS_(4)、InPS_(4)和Tl_(3)PS_(4)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探究[PO_(4)]^(3-)基团和[PS_(4)]^(3-)基团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能带计算结果表明,TlPO_(4)带隙最小(Eg=0.788 eV),InPO_(4)、GaPS_(4)、InPS_(4)和Tl_(3)PS_(4)带隙较大,分别为2.604、2.352、2.360和2.393 eV,而GaPO_(4)带隙最大(Eg=4.487 eV),发现[PS4]3-基团化合物能带结构更加容易预测与调控。态密度计算结果表明,GaPO_(4)、InPO_(4)与TlPO_(4)价带顶均由O-2p轨道贡献,导带底均由阳离子的s轨道及O-2p轨道共同贡献,GaPS_(4)、InPS_(4)与Tl_(3)PS_(4)在价带顶处均由S原子的p轨道贡献,而在导带部分[PS4]3-基团化合物的P原子的p轨道表现更加活跃。通过分析介电函数发现,[PO_(4)]3-基团化合物和[PS4]3-基团化合物的峰值均随阳离子尺寸增大发生红移,且含[PS4]3-基团的化合物具有比含[PO_(4)]3-基团化合物更高的静态介电常数。双折射计算结果表明,GaPO_(4)、InPO_(4)、TlPO_(4)、GaPS_(4)、InPS_(4)和Tl_(3)PS_(4)在波长1064 nm处的双折射率分别为0.017、0.049、0.057、0.247、0.022和0.038,其中GaPS_(4)双折射率最大(0.247),这是由于其内部P—S键与Ga原子对能量较敏感。差分电荷密度与布居分析结果表明,六种化合物的光学效应与能带结构主要受到[PO_(4)]3-与[PS4]3-基团影响。弹性模量分析表明磷酸盐化合物的弹性性质要高于硫代磷酸盐,并且发现In的化合物具有更高的力学稳定性和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性原理 密度泛函理论 磷酸盐晶体 硫代磷酸盐晶体 电子结构 光学性质 力学性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