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1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n-situ Studies on Phase Transitions in Linear Hydrocarbon Crystals: n-Hexatriacontane (n-C_(36)H_(74))
1
作者 H.B.V.Prasad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208-208,共1页
Results of a hot stage polarization microscopy study on the first order phase-transitions in n-hexatriacontane hydrocarbon are presented.The main points discussed are(i)the intermediatary phase to monoclinic-->orth... Results of a hot stage polarization microscopy study on the first order phase-transitions in n-hexatriacontane hydrocarbon are presented.The main points discussed are(i)the intermediatary phase to monoclinic-->orthorhombic tran-sition and(ii)the transition boundary layer.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nsition boundary layer monoclinic orthorhombic transition n hexatriacontane intermediatary phase phase transitions hot stage polarization microscopy linear hydrocarbon crystals hot stage polarization microscopy study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密谐振器件表面导电层原子层沉积制备技术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龚婷 冯昊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75-185,共11页
目的 利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在半球陀螺谐振子表面制备Pt导电层。方法 以ALD制备的氧化物/金属薄膜为谐振子过渡层,再沉积Pt为导电层。椭圆偏振光谱仪(SE)用于测试薄膜厚度。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扫... 目的 利用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在半球陀螺谐振子表面制备Pt导电层。方法 以ALD制备的氧化物/金属薄膜为谐振子过渡层,再沉积Pt为导电层。椭圆偏振光谱仪(SE)用于测试薄膜厚度。利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掠入射X-射线衍射(GI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薄膜组成、晶型、形貌及粗糙度。采用聚焦离子束-透射电子显微镜(FIB-TEM)结合能量色散X射线元素面分布(EDX-mapping)、线扫描分布谱揭示膜层微观结构。采用电子万能试验机测试薄膜和石英片的界面结合强度。结果 SE测试结果表明,Pt/氧化物薄膜体系的Pt平均厚度为123?,不均匀度仅为1.6%,Pt/金属薄膜体系的Pt平均厚度为155?,不均匀度为4%。XPS显示Pt薄膜主要成分由零价Pt构成,XRD检测到在2θ=39.8°处存在明显的Pt(111)衍射峰。SEM观测到薄膜表面Pt纳米颗粒分布均匀。AFM进一步揭示金属及Pt/金属薄膜粗糙度分别为1.47 nm和0.99 nm。FIB-TEM、EDX-mapping及线扫描分布谱结果表明Pt/氧化物和Pt/金属厚度均匀、致密,膜层界面的元素相互扩散。力学测试显示,氧化物过渡层使界面结合强度提升至7.1MPa,较无过渡层体系(3.0MPa)提高1.37倍;金属过渡层体系结合强度最高可达8.4 MPa。结论 ALD技术可以实现半球陀螺谐振子表面高均匀性、高结合强度的Pt薄膜制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球陀螺谐振子 原子层沉积 Pt薄膜 过渡层 均匀性 结合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薄膜传感器的传动锥齿轮柔性测试技术 被引量:1
3
作者 谷士鹏 《中国测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0-176,共7页
通过分析溅射气压对PdCr薄膜电阻温度系数的影响以及退火条件对Pt薄膜电阻率的影响,采用掩模板方法实现应变薄膜与热电阻薄膜图形化处理,并利用高温银浆烧结实现引线与敏感层薄膜的稳定连接,建立由Ni基合金基带、Y2O3过渡层、AlON-Al2O... 通过分析溅射气压对PdCr薄膜电阻温度系数的影响以及退火条件对Pt薄膜电阻率的影响,采用掩模板方法实现应变薄膜与热电阻薄膜图形化处理,并利用高温银浆烧结实现引线与敏感层薄膜的稳定连接,建立由Ni基合金基带、Y2O3过渡层、AlON-Al2O3复合绝缘层、PdCr应变敏感层/Pt热电阻敏感层、Al2O3防护层组成的薄膜传感器设计方法。将薄膜应变传感器、薄膜热电阻传感器同时柔性安装于传动锥齿轮进行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在外部应力较高时薄膜应变传感器线性度为0.243%;薄膜热电阻传感器ΔR/ΔT斜率为0.4529,线性度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渡层与复合绝缘层制备 敏感层制备及图形化 引线连接 柔性安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o-DLC/Mo薄膜在甲醇中的摩擦学性能研究
4
作者 苏永要 彭浩 +4 位作者 徐照英 张腾飞 王锦标 余伟杰 阮海波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21-129,共9页
目的甲醇燃料的应用给内燃机喷射系统关键运动部件的稳定、高效运行带来了挑战。基于关键部件在减摩抗磨方面的迫切需求,在高速钢表面设计并制备Mo掺杂的类金刚石(Mo-DLC)薄膜。方法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高速钢表面制备具有Mo过渡层的Mo-... 目的甲醇燃料的应用给内燃机喷射系统关键运动部件的稳定、高效运行带来了挑战。基于关键部件在减摩抗磨方面的迫切需求,在高速钢表面设计并制备Mo掺杂的类金刚石(Mo-DLC)薄膜。方法采用磁控溅射技术,在高速钢表面制备具有Mo过渡层的Mo-DLC/Mo薄膜,并与未制备过渡层的Mo-DLC薄膜进行对比研究。利用激光拉曼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纳米压痕仪和摩擦磨损试验机等检测设备,对薄膜的微观结构、形貌、力学性能、摩擦磨损性能进行系统研究。结果Mo-DLC/Mo薄膜的内应力约为1.85 GPa,膜基结合力约为210 mN。与未制备过渡层的Mo-DLC薄膜(2.18 GPa,100 mN)相比,内应力降低了约15%,膜基结合力提高了110%。此外,Mo-DLC/Mo薄膜还具有优异的耐磨损性能和环境适应性,在空气和甲醇中的磨损率均较低,分别为4.6×10^(−8)、5.8×10^(−8)mm^(3)/(N·m)。结论Mo过渡层对Mo-DLC的力学性能、摩擦学性能的影响显著,Mo-DLC/Mo薄膜在甲醇中展现出优异的摩擦磨损性能,可为低应力DLC的制备及其在醇类内燃机行业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控溅射 DLC薄膜 过渡层 摩擦磨损 甲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激光预置铜层钛钢接头成形与组织
5
作者 朱明 祁先刚 +1 位作者 张宗智 石玗 《焊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6,88,共10页
钛钢复合板在爆炸成形过程中会产生局部未熔合等缺陷,目前采用电弧焊修复时精度、质量与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难点集中在钢表面铜过渡层的高质量制备方面.为此提出采用半导体激光同轴送粉的方法精确成形铜过渡层,并在铜层表面TIG熔... 钛钢复合板在爆炸成形过程中会产生局部未熔合等缺陷,目前采用电弧焊修复时精度、质量与自动化程度相对较低,主要难点集中在钢表面铜过渡层的高质量制备方面.为此提出采用半导体激光同轴送粉的方法精确成形铜过渡层,并在铜层表面TIG熔覆钛层实现复合板的局部修复,采用半导体激光熔覆试验系统,分析了激光功率、送粉速率、扫描速度对铜层熔覆成形参数及微观组织的影响,并在铜层表面继续TIG熔覆钛层,工艺优化后得到了成形良好的Ti-Cu-Fe接头并对接头进行了微观组织测试与性能评价.结果表明,采用半导体激光可以实现铜层熔覆厚度的精确控制,厚度范围为0.236~0.462 mm;从Cu-Fe接头能谱仪(energy dispersive spectrometer,EDS)可以发现,通过铜层厚度的控制,上表面区域的Fe元素含量明显减小,有利于减少脆硬的Fe-Ti金属间化合物生成;TIG堆焊钛层后,接头主要以CuTi2金属间化合物为主,接头平均抗剪强度为194MPa,接头断裂方式为脆性断裂.创新点:(1)通过半导体激光熔覆可以在钢基材表面实现铜熔覆层成形的精确控制(2)激光熔覆的Cu层厚度能满足TIG堆焊钛层对熔深的要求,接头以CuTi2金属间化合物为主,性能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钛钢复合板 Cu过渡层 激光熔覆 同轴送粉 熔覆成形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过渡层多层空间变异性的边坡降雨入渗模型及稳定性分析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蒋水华 元志镕 +2 位作者 刘贤 黄劲松 周创兵 《岩土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5-264,共10页
建立合理的降雨入渗模型是揭示降雨诱发边坡失稳机制及灾害防控的重要前提。传统的Green-Ampt模型未考虑土壤分层及雨水入渗形成的过渡层分布,导致计算的入渗率存在较大偏差,难以适用于空间变异性边坡。提出土层入渗率的分层求解方法,... 建立合理的降雨入渗模型是揭示降雨诱发边坡失稳机制及灾害防控的重要前提。传统的Green-Ampt模型未考虑土壤分层及雨水入渗形成的过渡层分布,导致计算的入渗率存在较大偏差,难以适用于空间变异性边坡。提出土层入渗率的分层求解方法,可由不同土层间入渗率大小关系确定过渡层厚度,据此提出考虑土体饱和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边坡降雨入渗分析的改进Green-Ampt模型。进而应用改进模型进行降雨入渗下均质和非均质无限长边坡渗流及稳定性分析,并与传统Green-Ampt模型计算结果和Richards方程数值解加以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相比于传统的Green-Ampt模型,利用改进模型计算的边坡体积含水量分布和稳定性系数与Richards方程数值解更为吻合,可以更好地为非均质边坡降雨入渗分析及降雨型滑坡灾害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此外,发现过渡层厚度与土体饱和渗透系数、过渡层顶部入渗率和体积含水量之间存在依赖关系,而与雨水入渗的总深度无直接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分析 空间变异性 降雨入渗 改进Green-Ampt模型 过渡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激光熔覆高端截齿耐磨层组织和性能研究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肖志玲 李晓峰 +3 位作者 何天运 张玉浩 余黎明 何文斌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9-102,共4页
耐磨层组织性能的优良直接影响工程旋挖和矿产开采领域用截齿刀具的使用寿命。为研制高端耐磨截齿,采用CO_(2)堆焊高铬合金和激光熔覆TiC钢结硬质合金两种方式在截齿基体(42CrMo钢)表面熔覆2 mm左右耐磨层,对比分析不同熔覆工艺对耐磨... 耐磨层组织性能的优良直接影响工程旋挖和矿产开采领域用截齿刀具的使用寿命。为研制高端耐磨截齿,采用CO_(2)堆焊高铬合金和激光熔覆TiC钢结硬质合金两种方式在截齿基体(42CrMo钢)表面熔覆2 mm左右耐磨层,对比分析不同熔覆工艺对耐磨层的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堆焊熔覆耐磨层出现较明显的宏观裂纹,且有明显的的熔合线,在一定区域内耐磨层组织形成胞状晶和枝状晶。而激光熔覆耐磨层没有明显的熔合线,出现过渡区,在过渡区TiC与基材润湿性较好,产生良好的冶金结合。激光熔覆耐磨层的平均显微硬度为1384.4 HV,且过渡区硬度值梯度变化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熔覆 耐磨层 过渡区 冶金结合 显微硬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过渡层配方下烧结胎体及金刚石锯片激光焊接组织和性能研究
8
作者 舒晨 徐强 +3 位作者 刘一波 杨志威 寇生中 曹睿 《粉末冶金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5,214,共8页
为研究过渡层对激光焊接金刚石锯片性能和组织的影响,采用三种过渡层配方,制备了烧结胎体和金刚石锯片,并对激光焊接烧结胎体及金刚石锯片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组织分析。结果显示,金属基过渡层材料对焊接接头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大影响。C... 为研究过渡层对激光焊接金刚石锯片性能和组织的影响,采用三种过渡层配方,制备了烧结胎体和金刚石锯片,并对激光焊接烧结胎体及金刚石锯片的性能进行了测试和组织分析。结果显示,金属基过渡层材料对焊接接头的质量和性能具有重大影响。Co基烧结胎体具有较高的硬度(HRB 97)和抗弯强度(1383.5 MPa)。Cu基烧结胎体表现出较高的相对密度(93.7%)以及均匀的微观组织。Fe基过渡层金刚石锯片在扳齿强度(1986.6 MPa)和焊缝质量方面表现最佳,Co基次之。Cu基过渡层微观组织更加均匀、细腻,且孔隙明显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刚石锯片 过渡层 激光焊接 显微组织 抗弯强度 扳齿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旋翼翼型激波/边界层干扰特性分析
9
作者 杨柳青 赵国庆 +3 位作者 王清 井思梦 马砾 招启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39-748,共10页
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法结合基于当地变量的γ-Re_(θt)转捩模型,开展了旋翼翼型的激波/边界层干扰(Shock 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WBLI)特性研究。重点关注了旋翼桨尖附近可... 采用雷诺平均Navier-Stokes(Reynolds-averaged Navier-Stokes,RANS)方法结合基于当地变量的γ-Re_(θt)转捩模型,开展了旋翼翼型的激波/边界层干扰(Shock wave/boundary layer interaction,SWBLI)特性研究。重点关注了旋翼桨尖附近可能出现的SWBLI及其对气动特性和转捩特性的影响,并研究了气流参数对SWBLI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激波以及SWBLI引发的流动现象(例如激波后减速和流动分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翼型的摩阻,但同时其自身会导致总阻力和升力特性的急剧恶化,力矩特性也会出现剧烈的变化。在本文的计算工况范围内,迎角、马赫数对SWBLI的影响较为显著,湍流度会对SWBLI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而雷诺数对SWBLI的影响相对较小,各参数的影响机制及规律差别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翼翼型 跨声速流动 激波/边界层干扰 转捩 气流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轨道交通桥面板轻质吸声铺层降噪效果分析
10
作者 梁进学 张良涛 +3 位作者 朱红丽 王振刚 张艺升 宋立忠 《噪声与振动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47-252,共6页
桥面轻质吸声铺层材料因其重量轻、成本低以及施工易等特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为了评估城市轨道交通桥面板轻质吸声铺层降噪效果,基于统计能量分析法,建立轮轨噪声数值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桥面板轻质吸声铺层吸声系数、厚度和铺设位... 桥面轻质吸声铺层材料因其重量轻、成本低以及施工易等特点,具有广阔应用前景。为了评估城市轨道交通桥面板轻质吸声铺层降噪效果,基于统计能量分析法,建立轮轨噪声数值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从桥面板轻质吸声铺层吸声系数、厚度和铺设位置3个方面,分析桥面板轻质吸声铺层的降噪效果。研究结果表明:桥面板轻质吸声铺层吸声系数取为0.4时,梁体附近降噪量约为8 dB(A),但相较于吸声系数取为0.2时,降噪效果提升幅度并不明显;桥面板轻质吸声铺层厚度取为100和200 mm时,梁体附近降噪量分别约为8、12 dB(A);桥面板轻质吸声铺层铺设位置不同时,梁体附近降噪量约为6~8 dB(A),降噪效果从大到小依次为:桥面全部铺设、内外轨两侧铺设、内外轨中间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学 轨道交通 轻质吸声铺层 降噪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修正Peck公式在南昌地区富水砂土地层地铁盾构施工中的应用
11
作者 周诚华 汪顺敏 +3 位作者 林晓琼 许开成 陈梦成 张季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4-49,56,共7页
[目的]受地质条件、隧道埋深、隧道直径及上覆土层性质等因素影响,Peck公式在南昌地区富水砂土地层地铁盾构施工实际使用过程中计算结果的误差较大,需要对公式进行修正。[方法]依托南昌地铁3号线某区间盾构施工的现场实测数据及其他实... [目的]受地质条件、隧道埋深、隧道直径及上覆土层性质等因素影响,Peck公式在南昌地区富水砂土地层地铁盾构施工实际使用过程中计算结果的误差较大,需要对公式进行修正。[方法]依托南昌地铁3号线某区间盾构施工的现场实测数据及其他实测数据,综合考虑了隧道埋深、隧道半径及上覆土体内摩擦角这3个地面沉降的主要影响因素,得到了适用于南昌地铁富水砂土地层地铁盾构施工的地面沉降槽宽度计算公式。通过Peck公式逆运算,得到了地层损失率的取值范围。引入最大沉降值修正系数,对Peck公式进行了线性回归修正。[结果及结论]基于修正后Peck公式得到的预测地面沉降曲线与实测沉降曲线吻合度良好。该公式能够有效预测因地铁盾构施工引起的地面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盾构施工 地面沉降 富水砂土地层 Peck公式修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尾迹影响涡轮叶片表面换热特性的算法研究
12
作者 张正 朱惠人 +4 位作者 张丽 姚春意 徐志鹏 薛树林 李亚雄 《动力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28-834,923,共8页
在涡轮发动机叶栅通道内引起不稳定流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上游叶片尾迹的传播,尾迹将使得涡轮叶片表面上不稳定的层流向湍流边界层过渡,从而导致转捩提前。从边界层转捩理论的角度入手,预测了尾迹对叶片表面换热特性的影响。首先,引入尾... 在涡轮发动机叶栅通道内引起不稳定流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上游叶片尾迹的传播,尾迹将使得涡轮叶片表面上不稳定的层流向湍流边界层过渡,从而导致转捩提前。从边界层转捩理论的角度入手,预测了尾迹对叶片表面换热特性的影响。首先,引入尾迹诱导时间平均间歇因子修正湍流间隙因子;其次,采用相平均湍流度预测尾迹诱导下转捩起始点;最后,引入尾迹产生的湍流黏性系数修正叶片层流区有效黏性系数。结果表明:尾迹影响换热特性的算法研究与改进在相关实验系统上得到较好的验证,显著提高了尾迹影响下的换热计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轮叶片 尾迹 换热特征 边界层转捩 间歇因子 黏性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控溅射过渡层对CFRP筒体内壁电镀Ni金属涂层结合性能的影响
13
作者 万俊豪 杨洋 +4 位作者 但敏 唐国庆 张珂嘉 肖凯业 金凡亚 《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3,共6页
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筒体内壁表面进行金属化处理,通过射频等离子体活化、磁控溅射沉积过渡层金属、电镀沉积镍三个步骤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筒体内壁制备大厚度、高结合强度的金属涂层。以拉拔法测试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探究C... 对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筒体内壁表面进行金属化处理,通过射频等离子体活化、磁控溅射沉积过渡层金属、电镀沉积镍三个步骤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筒体内壁制备大厚度、高结合强度的金属涂层。以拉拔法测试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探究Cu、Ti-Cu过渡层及不同过渡层厚度对金属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及配套的能谱仪观测金属涂层表面微观形貌和截面元素组成,采用X射线衍射仪分析金属涂层的晶体结构。结果表明,磁控溅射Ti-Cu过渡层能明显提高电镀Ni金属涂层与基体之间的结合强度,钛膜层厚度对电镀Ni金属涂层结合强度的影响很大,铜膜层厚度对结合强度相对较小,结合强度随着铜膜层的增厚而降低。在等离子体活化的基础上,通过磁控溅射在CFRP筒体内壁制备0.2μm Ti+1μm Cu的过渡层,使电镀约17μm Ni金属涂层的结合强度达到2.05 MPa,赋予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筒体内壁金属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材料 筒内壁 过渡层 结合强度 表面金属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对二氧环己酮Janus微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14
作者 邢瑞权 田鑫 +2 位作者 郭俊宇 程金雪 郭敏杰 《现代纺织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0-118,共9页
为制备具有优异单向导湿性的可降解Janus微纳纤维膜,利用纤维素纳米晶(CNC)对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进行亲水改性,经静电纺丝制备得到CNC/PPDO亲水层,再通过逐层静电纺丝的方法在亲水层表面依次纺制PPDO本征过渡层及聚乳酸(PLA)疏水层,... 为制备具有优异单向导湿性的可降解Janus微纳纤维膜,利用纤维素纳米晶(CNC)对聚对二氧环己酮(PPDO)进行亲水改性,经静电纺丝制备得到CNC/PPDO亲水层,再通过逐层静电纺丝的方法在亲水层表面依次纺制PPDO本征过渡层及聚乳酸(PLA)疏水层,最终制得PPDO Janus微纳纤维膜。结果表明:CNC质量分数为15%的CNC/PPDO微纳纤维膜具有最佳的力学强度(4.39 MPa),且表面水接触角达49.5°,芯吸高度达103 mm,吸水率达190.28%,展现出优异的亲水性能。此外,本征过渡层PPDO微纳纤维膜与亲水层CNC/PPDO微纳纤维膜及疏水层PLA纤维膜间界面结合稳定,保障了水在层间的稳定流动,从而实现了PPDO Janus微纳纤维膜的单向导湿特性。这种以PPDO本征材料为过渡层的Janus微纳纤维膜在新型伤口敷料等医用领域具有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二氧环己酮 逐层静电纺丝 Janus微纳纤维膜 纤维素纳米晶 本征过渡层 单向导湿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iPIMS制备Cr/Cr_(x)C_(y)梯度过渡层对DLC薄膜结构及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滑利强 苏峰华 +1 位作者 李吉 林松盛 《表面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2-73,共12页
目的探究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功率制备Cr/Cr_(x)C_(y)梯度过渡层对DLC薄膜性能的影响,以制备具有优良结合强度、摩擦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DLC薄膜。方法利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PIMS)和直流磁控溅射(DCMS)在304不锈钢和YG6硬质合金... 目的探究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功率制备Cr/Cr_(x)C_(y)梯度过渡层对DLC薄膜性能的影响,以制备具有优良结合强度、摩擦磨损性能和耐腐蚀性能的DLC薄膜。方法利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HiPIMS)和直流磁控溅射(DCMS)在304不锈钢和YG6硬质合金表面制备具有Cr/Cr_(x)C_(y)梯度过渡层的DLC薄膜,研究不同HiPIMS电源功率下制备的Cr/Cr_(x)C_(y)过渡层对DLC薄膜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采用SEM、AFM对薄膜的表面、截面形貌进行观察。利用UMT-Tribolab摩擦磨损划痕实验机测试薄膜的膜基结合强度和摩擦磨损性能,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划痕,并测算结合力,分析磨损机制。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对制备的DLC薄膜进行耐腐蚀试验。结果随着HiPIMS电源功率的提升,Cr/Cr_(x)C_(y)梯度过渡层的厚度随之增加,最厚为200 nm,薄膜的表面粗糙度随之下降,由对照组S1的4.69 nm降至S5的1.15 nm。薄膜的纳米硬度出现逐渐升高的现象,由S1的18.76 GPa升至S5的23.77 GPa。薄膜的膜基结合力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S5组样品的膜基结合力最大,为22.19 N。薄膜的摩擦因数随着HiPIMS功率的升高而降低,最低为S5组的0.0322,对应薄膜的磨损率为4.2×10^(−7)mm^(3)/(N·m)。电化学试验结果表明,当HiPIMS电源功率为2.4 kW时,所制备的DLC薄膜具有最低的腐蚀电流密度和最高的界面电荷转移电阻,其耐腐蚀性能最优。结论利用高功率脉冲磁控溅射技术制备DLC薄膜的Cr/Cr_(x)C_(y)梯度过渡层可以有效提高薄膜的表面质量,提高薄膜的膜基结合力,降低薄膜的残余应力,同时降低薄膜的摩擦因数,提高薄膜的耐磨性。采用HiPIMS制备的Cr/Cr_(x)C_(y)梯度过渡层DLC薄膜具有较低的腐蚀电流密度和较高的界面电荷转移电阻,其耐腐蚀性能得到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PIMS DLC薄膜 摩擦学性能 过渡层 耐磨性 耐腐蚀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热磁弹流动压模型的电枢熔化特性分析
16
作者 杨科蜂 冯刚 +1 位作者 卢晓全 郑天佑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7-124,共8页
轨道式电磁发射器电枢在高速滑动受到摩擦热的影响熔化产生金属液化层,从而发生转捩。因此研究电枢熔化特性对避免转捩十分重要。针对枢轨接触界面不同粗糙度对电枢熔化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传热模型和流体模型,并结合磁扩散模型和电枢弹... 轨道式电磁发射器电枢在高速滑动受到摩擦热的影响熔化产生金属液化层,从而发生转捩。因此研究电枢熔化特性对避免转捩十分重要。针对枢轨接触界面不同粗糙度对电枢熔化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传热模型和流体模型,并结合磁扩散模型和电枢弹性形变模型,耦合构建了热磁弹流动压模型,采用COMSOL Multiphysics with MATLAB联合仿真软件,迭代求解电枢形变、传热量等参数,分析了枢轨相对速度、粗糙度量级以及粗糙表面纹理分布对枢轨接触界面液化层厚度分布和电枢熔化速度分布的影响。仿真表明,在设定粗糙度不变的发射过程中,枢轨相对速度越大,电枢熔化速度越大,液化层膜厚也越厚;在设定枢轨相对速度不变的发射过程中,枢轨间越粗糙,电枢熔化速度越大且变化趋势不断增大,液化层膜厚也越厚。分析结果对研究转捩发生机理,提高发射效率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层 熔化特性 热磁弹流动压模型 粗糙度 转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水粉细砂层盾构渣土改良与喷涌防治试验研究
17
作者 郭世情 陈汉 +4 位作者 蒋沛峰 郭鹏飞 孙毅 许平保 狄宏规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86,93,共7页
[目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穿越富水粉细砂层时,因地层摩擦性大、流塑性差、渗透性高等特点,需通过渣土改良提升施工安全性。[方法]以南京地铁9号线(以下简称“9号线”)清河路站—绿博园站区间为例,采用泡沫剂、膨润土及黏土作为改良剂,开... [目的]土压平衡盾构施工穿越富水粉细砂层时,因地层摩擦性大、流塑性差、渗透性高等特点,需通过渣土改良提升施工安全性。[方法]以南京地铁9号线(以下简称“9号线”)清河路站—绿博园站区间为例,采用泡沫剂、膨润土及黏土作为改良剂,开展渣土改良试验,确定了每种改良剂和水的最佳配合比(质量比);在此基础上采用单一改良剂和混合改良剂方案进行室内渣土改良搅拌试验、坍落度试验和渗透试验。明确了粉细砂层的渣土改良范围。以改良后的渣土坍落度为125~175 mm,渗透系数超过1×10^(-3) cm/s为控制指标,提出富水粉细砂层渣土改良方案。[结果及结论]单一改良剂优化试验中,巴斯夫泡沫剂质量分数建议为3%,钠基膨润土泥浆土水配合比宜为1∶9,黏土泥浆土水配合比宜为1∶5。单一改良剂在坍落度方面改善优异,使用黏土改良的渣土,具有更好的流塑性。混合改良剂的搅拌电流和渗透系数比单一改良剂要小,表明其在渣土的摩擦性和渗透性方面改善突出,其中泡沫剂与膨润土的配合比为2∶1的渣土改良方案较好。富水粉细砂层渣土改良方案为:泡沫剂改良方案下,泡沫剂的注入率为20%~30%;膨润土改良方案下,膨润土的注入率为15%~20%;黏土改良方案下,黏土的注入率为40%~45%;泡沫剂与膨润土的配合比为1∶1的改良方案下,改良剂的注入率为20%;泡沫剂与膨润土的配合比为2∶1的改良方案下,改良剂的注入率为20%;泡沫剂与黏土的配合比为1∶2的改良方案下,改良剂的注入率为20%~4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盾构 渣土改良试验 喷涌防治试验 富水粉细砂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轧变形对含锰β凝固γ-TiAl合金抗氧化性影响
18
作者 李卫臣 郝俊杰 +4 位作者 薛鹏 陈波 王建军 李小兵 刘奎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2315-2326,共12页
为了揭示热变形对含锰β凝固γ-TiAl合金高温抗氧化性的影响,本文采用真空感应熔炼炉(VIM)熔炼制备了Ti43Al1.5Mn3Nb0.2Si0.2C0.1B(简称TMN)合金,并以其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透射电镜(TEM)... 为了揭示热变形对含锰β凝固γ-TiAl合金高温抗氧化性的影响,本文采用真空感应熔炼炉(VIM)熔炼制备了Ti43Al1.5Mn3Nb0.2Si0.2C0.1B(简称TMN)合金,并以其为研究对象,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电子探针(EPMA)、透射电镜(TEM)等分析手段对比研究了铸态和轧态TMN合金的微观组织差异,以及在(850℃,1 h)进行100 h循环氧化后氧化膜的演变行为。结果表明:热轧变形后,TMN合金中α_(2)相含量明显增多,而γ相含量有了明显降低,β_(o)相含量仅有少许减少;合金片层团尺寸和片层间距均减小;氧化增重降低了10%,没有明显改变合金氧化膜的物相组成和结构,但会明显减小氧化膜的厚度,由11.12μm减小至8.96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IAL合金 热变形 微观组织 高温氧化 过渡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攻角圆锥边界层横流失稳分析
19
作者 刘姝怡 陈曦 +2 位作者 万兵兵 陈坚强 黄刚雷 《空气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6-95,I0002,共11页
横流失稳是复杂三维边界层转捩的主要机制之一。针对马赫数6条件下常规风洞实验工况的6°攻角尖锥边界层,利用二维全局稳定性分析(two-dimensional global stability analysis,BiGlobal)方法和面推进抛物化稳定性方程(threedimensio... 横流失稳是复杂三维边界层转捩的主要机制之一。针对马赫数6条件下常规风洞实验工况的6°攻角尖锥边界层,利用二维全局稳定性分析(two-dimensional global stability analysis,BiGlobal)方法和面推进抛物化稳定性方程(threedimensional parabolized stability equations,PSE3D)从多维稳定性分析的角度开展了横流失稳分析,并与一维线性稳定性理论(linear stability theory,LST)和直接数值模拟(direct numerical simulation,DNS)结果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横流模态主要分布在背风面,但随着幅值的增长,模态扰动仍可显著影响迎风面区域;非定常横流模态比准定常横流模态更不稳定,且波角更小;相较于BiGlobal,基于PSE3D得到的N值略低,但两者主频相近,表明非平行效应削弱了横流扰动的增长,但并不改变扰动主频;基于LST的N值远大于全局稳定性分析得到的N值,一方面体现了两种方法对扰动增长定义的差异,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三维效应的影响,因此不同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对确定转捩的N值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界层转捩 横流失稳 稳定性分析 有攻角圆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红外及脉动热流的壁面喷气诱导转捩试验研究
20
作者 曾炜一 徐洋 +3 位作者 乐嘉陵 杨凯 解福田 巢根明 《红外与激光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96-105,共10页
针对前体压缩面喷气诱导转捩试验难以控制喷注压力、壁温高于传统脉动压力传感器工作温度上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红外热图与脉动热流数据的喷气诱导转捩的试验方法。首先,首次结合红外与原子层热电堆测试方法,从频域和时域角度研究... 针对前体压缩面喷气诱导转捩试验难以控制喷注压力、壁温高于传统脉动压力传感器工作温度上限的问题,提出了一种结合红外热图与脉动热流数据的喷气诱导转捩的试验方法。首先,首次结合红外与原子层热电堆测试方法,从频域和时域角度研究了类飞行器前体模型的转捩诱导问题;其次,设计了基于高压储存-底压喷注的0.5 mm孔径的微喷流试验方案,开展了基于喷流喷注压比/喷注介质等多干扰因素的转捩诱导风洞试验;最后,针对前体压缩面转捩阵面不规则不易定量评估问题,提出了基于平均转捩起始位置及平均临界雷诺数的转捩评估方法。试验结果表明:随着喷注压比从40增加到200,平均转捩起始位置前移10%;当喷注流量和喷注压比相同时,平均转捩起始位置随喷注介质分子量增加前移。此次试验不仅理清了喷注压比、喷注介质等参量对促进转捩效果的影响,还完善了转捩试验分析时的测试手段,为后续转捩机制研究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外热图 原子层热电堆传感器 微喷流 转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