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0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of high-speed trains under crosswind 被引量:31
1
作者 Tian LI Jiye ZHANG Weihua ZHANG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1年第2期75-81,共7页
Based on the train-track coupling dynamics and high-speed train aerodynamics, this paper deals with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of high-speed trains. In the algorithm, the data communication ... Based on the train-track coupling dynamics and high-speed train aerodynamics, this paper deals with an improved algorithm for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of high-speed trains. In the algorithm, the data communication between fluid solver and structure solver is avoided by inserting the program of train-track coupling dynamics into fluid dynamics program, and the relaxation factor concerning the load boundary of the fluid-structure interface is introduced to improve the fluctuation and convergence of aerodynamic forces. With this method, the fluid-structure dynamics of a highspeed train are simulated under the condition that the velocity of crosswind is 13.8 m/s and the train speed is 350 km/h. When the relaxation factor equals 0.5, the fluctuation of aerodynamic forces is lower and its convergence is faster than in other cases. The side force and lateral displacement of the head train are compared between off-line simulation and co-simulation.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has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aerodynam- ics and attitude of the head train under crosswind conditions. In addition, the security indexes of the head train worsen after the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calculation. Therefore, the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calculation is necessary for high-speed tra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gh-speed train fluid-structure interaction crosswind AERODYNAMICS relaxation facto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ae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high-speed train under turbulent crosswind 被引量:2
2
作者 Mulugeta Biadgo Asress Jelena Svorcan 《Journal of Modern Transportation》 2014年第4期225-234,共10页
Increasing velocity combined with decreasing mass of modern highspeed trains poses a questio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strong crosswinds on its aerodynamics. Strong crosswinds may affect the running stability of high sp... Increasing velocity combined with decreasing mass of modern highspeed trains poses a question about the influence of strong crosswinds on its aerodynamics. Strong crosswinds may affect the running stability of high speed trains via the amplified aerodynamic forces and moments. In this study, a simulation of turbulent crosswind flows over the leading and end cars of ICE2 highspeed train was performed at different yaw angles in static and moving ground case scenarios. Since the train aerodynamic problems are closely associated with the flows occurring around train, the flow around the train was considered as incompressible and was obtained by solving the incom pressible form of the unsteady Reynoldsaveraged Navier Stokes (RANS) equations combined with the realizable kepsilon turbulence model. Important aerodynamic coef ficients such as the side force and rolling moment coeffi cients were calculated for yaw angles ranging from 30° to 60° and compared with the results obtained from wind tunnel test. The dependence of the flow structure on yaw angle was also presented. The nature of the flow field and its structure depicted by contours of velocity magnitude and streamline patterns along the train's crosssection were presented for different yaw angles. In addition, the pressure coefficient around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train at dif ferent locations along its length was computed for yaw angles of 30° and 60°, The computed aerodynamic coef ficient outcomes using the realizable kepsilon turbulencemodel we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wind tunnel data. Both the side force coefficient and rolling moment coeffi cients increase steadily with yaw angle till about 50° before starting to exhibit an asymptotic behavior. Contours of velocity magnitude were also computed at different cross sections of the train along its length for different yaw angle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magnitude of rotating vortex in the lee ward side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yaw angle, which leads to the creation of a lowpressure region in the lee ward side of the train causing high side force and roll moment. Generally, this study shows that unsteady CFD RANS methods combined with an appropriate turbulence model can present an important means of assessing the crucial aerodynamic forces and moments of a highspeed train under strong crosswind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sswind - High-speed trains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Reynolds-averagedNavier-Stokes equations k-Epsilon turbulence modelNumerical analy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路-环境作用下山区桥隧连接段行车安全分析
3
作者 王露 霍露露 +1 位作者 张子宇 陈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0,共9页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桥隧连接段在强侧风作用下的行车安全风险,基于车-路-环境多维度耦合力学模型展开分析。通过CarSim仿真平台构建了240组工况(涵盖4种典型车速、3种桥梁长度、5级风速梯度及冰雪低附着等复杂环境条件),重点分析了风速、... 针对山区高速公路桥隧连接段在强侧风作用下的行车安全风险,基于车-路-环境多维度耦合力学模型展开分析。通过CarSim仿真平台构建了240组工况(涵盖4种典型车速、3种桥梁长度、5级风速梯度及冰雪低附着等复杂环境条件),重点分析了风速、车速(60、80、100、120 km/h)、桥梁长度(20、65、100 m)、路面附着系数、超高(0.06)及圆曲线半径等参数对车辆行驶安全性及横向稳定性的影响,并针对不平稳状态提出了修正方法。研究结果表明:车辆行驶平稳性与风速呈负相关,与超高值呈正相关,当遭遇5级风、桥长为100 m、超高为0.06且为结冰情况时,需将圆曲线半径提升至134、270、466 m才能以抵消横向风荷载,保证车辆行驶时的安全平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山区强侧风 空气动力学 车-路-环境耦合 CarSim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风作用下旋叶型风屏障对车桥系统的气动特性影响研究
4
作者 蔡陈之 刘昊天 +2 位作者 何旭辉 邹云峰 黄永明 《振动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6,220,共11页
为保障复杂风环境下高速列车桥上行车安全,以典型简支箱梁与CRH380A列车为研究背景,提出一种上部为导风叶片,下部为不透风屏障所组成的新型旋叶型风屏障。在通过风洞试验验证数值仿真模型的基础上,探究了旋叶型风屏障叶片的旋转角度与... 为保障复杂风环境下高速列车桥上行车安全,以典型简支箱梁与CRH380A列车为研究背景,提出一种上部为导风叶片,下部为不透风屏障所组成的新型旋叶型风屏障。在通过风洞试验验证数值仿真模型的基础上,探究了旋叶型风屏障叶片的旋转角度与底部高度对车桥系统气动特性及流场的影响,并揭示了风屏障参数对车桥气动特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旋叶型风屏障叶片的旋转角度对车桥气动系数影响显著,其中阻力系数及弯矩系数的变化趋势在列车与桥梁之间呈现相反的特点,而两者的升力系数却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叶片旋转方向对风屏障与列车间漩涡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相比逆时针旋转,叶片顺时针旋转时屏障后方流场更平稳,产生的漩涡数量、面积及流速均更小。风屏障底部高度在旋转角度较大时(|α| ≥30°),能明显减小列车的阻力与弯矩系数,且其变化主要影响列车与屏障之间的流场结构。在适当的旋转角度下,旋叶型风屏障相较于栅栏型风屏障能较大幅度地降低桥梁阻力系数与列车的弯矩系数,其中桥梁阻力与列车弯矩降幅最大可达17.8%和4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风 旋叶型风屏障 计算流体动力学 风洞试验 车桥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SPPO的侧风着陆训练策略优化
5
作者 李嘉伟 高振兴 +2 位作者 孙瑾 张洋洋 孔维武 《航空计算技术》 2025年第1期76-81,共6页
传统侧风着陆训练依赖于经验式讲解,在复杂的侧风条件下训练质量较低。为提升民用飞机侧风着陆任务的安全性,提出一种改进侧风着陆训练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复杂飞行动作构建混合动作决策网络,结合飞行手册安全要求设计了奖励函数,提出使... 传统侧风着陆训练依赖于经验式讲解,在复杂的侧风条件下训练质量较低。为提升民用飞机侧风着陆任务的安全性,提出一种改进侧风着陆训练的方法。该方法基于复杂飞行动作构建混合动作决策网络,结合飞行手册安全要求设计了奖励函数,提出使用动作分离近端策略优化算法训练策略网络生成侧风着陆下的最优决策动作序列;进一步,基于模式序列挖掘算法得到最大频繁动作序列模式,通过与飞行员训练实际操作动作序列对比指导飞行员侧风着陆训练。在不同侧风条件下实验结果表明训练的决策网络可以实现既定的着陆策略,同时通过挖掘得到的最大频繁动作序列模式与飞行员操作对比,能及时发现飞行员错漏、多余、偏时等问题,有利于提升飞行员训练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风着陆 仿真 强化学习 近端策略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受电弓仿生导流罩对高速列车横风气动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洁 丁艳思 +2 位作者 邓海 韩帅 高广军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36-948,共13页
横风作用下高速列车气动横向力和倾覆力矩显著增加,气动性能显著恶化,列车脱轨、倾覆可能性增大,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受电弓作为高速列车核心的外突部件,直接受到横风的影响,因此改善受电弓区域的横风气动性能显得尤为重要。以鞘翅... 横风作用下高速列车气动横向力和倾覆力矩显著增加,气动性能显著恶化,列车脱轨、倾覆可能性增大,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受电弓作为高速列车核心的外突部件,直接受到横风的影响,因此改善受电弓区域的横风气动性能显得尤为重要。以鞘翅目生物形态为原型,构建受电弓仿生导流罩几何外形,并以8车编组高速列车为基准,建立4种不同的计算模型:原始模型(模型Ⅰ)、仅受电弓Ⅰ加装导流罩(模型Ⅱ)、仅受电弓Ⅱ加装导流罩(模型Ⅲ)、受电弓Ⅰ和Ⅱ均加装导流罩(模型Ⅳ)。基于三维稳态SST k-ω双方程湍流模型,分析不同方案下高速列车整车以及受电弓区域的横风气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安装受电弓导流罩后,气流更为平顺地越过受电弓区域,阻滞效应减小,下游车体顶部和受电弓Ⅱ(升弓)区域的气流速度有所增加,同时造成列车背风侧的流场结构改变。相比原始模型(模型Ⅰ),导流罩模型(模型Ⅱ、Ⅲ和Ⅳ)均可减小列车气动横向力和倾覆力矩,其中模型Ⅱ和模型Ⅲ的横向力分别减少9.65%、4.18%,倾覆力矩分别减少11.47%、4.37%;受电弓Ⅰ与受电弓Ⅱ均被包裹的模型Ⅳ效果最为显著,8车编组列车横向力和倾覆力矩分别减少11.39、16.81%。研究成果可为横风环境下新一代高速列车受电弓区域优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受电弓 仿生导流罩 横风适应性 速度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脉动风场下二维高速列车/桥梁气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张洁 余越 +3 位作者 张亮 王璠 许澳 王家斌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026-3037,共12页
强脉动环境风加剧高速列车周围流场瞬变特性,进而形成强脉动列车气动载荷,直接危及列车行车安全。当列车在高架桥上运行时,环境风-列车-桥梁耦合条件下的列车气动载荷变化将更为剧烈。因此,采用更加真实的风场边界模拟横风作用下高速列... 强脉动环境风加剧高速列车周围流场瞬变特性,进而形成强脉动列车气动载荷,直接危及列车行车安全。当列车在高架桥上运行时,环境风-列车-桥梁耦合条件下的列车气动载荷变化将更为剧烈。因此,采用更加真实的风场边界模拟横风作用下高速列车在桥梁上运行时的气动特性、明确不同风场特征下的列车周围流动结构特征显得尤为重要。基于大涡模拟方法,研究了恒定均匀风场、指数平均风场以及指数脉动风场(基于谐波合成法并采用Kaimal风速谱密度模型生成风速时程数据)特征作用下二维车体在10 m高桥梁上的横风气动特性。研究结果发现:不同风场特征下,车体周围流场结构、气动性能存在较大差异。对比指数平均风场,恒定均匀风场下车体背风侧产生一对更加充分发展的漩涡结构;车体的侧向力系数减少16.4%,升力系数增加59.7%,倾覆力矩系数降低23.6%,不同速度剖面对应的2种时均风场下,列车的气动特性出现了显著差异。当采用更为真实的指数脉动风场剖面时,车体表面压力分布呈现差异性变化,车体的侧向力系数增加9.0%,升力系数减少13.4%,倾覆力矩系数增加9.5%,可见脉动风场对桥梁上高速列车的横风气动性能具有较显著的影响。研究成果可为风环境下桥上高速列车的行车安全和限速指挥系统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动风场 气动性能 横风 高速列车 数值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突入复线隧道的横风效应分析
8
作者 王磊 谭忠盛 +3 位作者 骆建军 李宇杰 李飞龙 尚素英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1-150,共10页
横风作用下运行环境不同导致高速列车气动特性发生突变,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和乘客的舒适性。基于高速列车流场的可压缩、非定常特性,建立隧道-列车-横风三维数值模型,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与动模型试验对比,验证了数值... 横风作用下运行环境不同导致高速列车气动特性发生突变,严重影响列车运行安全和乘客的舒适性。基于高速列车流场的可压缩、非定常特性,建立隧道-列车-横风三维数值模型,采用SST k-ω湍流模型进行求解,通过与动模型试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进一步分析横风对列车周围流场与表面压力分布的影响,得到了横风作用下列车气动荷载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列车周围流场分布受横风影响显著,隧道外流场向列车背风侧偏移,并形成起始于隧道入口处的纵向涡旋,而隧道内列车背风侧涡旋消失,迎风侧形成延伸至入口处的垂向涡旋,并在列车驶入过程中隧道内涡旋结构逐渐消失。在列车驶入隧道前列车迎风面气动压力以正值为主,背风面气动压力以负值为主。当列车驶入隧道时列车表面压力发生剧烈变化,气动压力波动程度随列车驶入而明显减弱。气动荷载变化规律与风环境密切相关,无风时尾车横向力和升力变化幅值最大,而横风下头车横向力和升力变化幅值最大。此外,列车气动性能与编组位置密切相关,横风下头车横向力变化幅值分别是中车、尾车的4.8倍和15.4倍,头车升力变化幅值分别为中车、尾车的1.1倍和1.2倍,头车发生行车安全事故风险最高。研究成果可为类似情形下高速列车运行安全性评价和高铁隧道选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横风 隧道 气动荷载 流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速列车突出隧道过程中横风效应研究
9
作者 王磊 张传凯 +3 位作者 骆建军 谭忠盛 李宇杰 李飞龙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31-1643,共13页
为研究横风效应对突然驶出隧道过程中高速列车气动特性的影响,基于列车流场的三维、可压缩性的非定常特性,建立隧道-列车-横风三维数值模模型,研究横风效应对驶出隧道过程中高速列车流场分布和列车表面压力的影响,揭示列车气动荷载变化... 为研究横风效应对突然驶出隧道过程中高速列车气动特性的影响,基于列车流场的三维、可压缩性的非定常特性,建立隧道-列车-横风三维数值模模型,研究横风效应对驶出隧道过程中高速列车流场分布和列车表面压力的影响,揭示列车气动荷载变化机理。通过与动模型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模拟的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横风下列车驶出隧道过程中流场分布具有显著空间效应,受列车与隧道相互作用影响,隧道出口附近流场具有明显非定常特性;相较于无风情形,横风下列车底部压力变化幅值增大60%,列车迎风面、顶部压力变化幅值分别增大38.1%和28.6%,背风面压力变化幅值差异为4.8%,背风面压力分布受横风影响最小;横风效应导致列车气动特性发生显著变化,气动荷载变化幅值远比无风情形的大,无风时尾车横向力、升力变化幅值最大,横风作用下头车横向力变化幅值最大,倾覆风险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隧道 横风效应 数值模拟 驶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向角对高速列车驶出隧道过程中气动效应的影响
10
作者 王磊 李宇杰 +2 位作者 张传凯 骆建军 叶子剑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19-430,共12页
为研究风向角对驶出隧道过程中高速列车气动效应的影响,以某型高速动车组列车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隧道内气动压力、列车风风速、流场分布及列车气动荷载进行分析。通过与动模型试验结果进出对比,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 为研究风向角对驶出隧道过程中高速列车气动效应的影响,以某型高速动车组列车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隧道内气动压力、列车风风速、流场分布及列车气动荷载进行分析。通过与动模型试验结果进出对比,验证数值模拟方法的准确性。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壁面气动压力峰值及变化幅值最大值出现在隧道内部,且出现位置到隧道出口距离与风向角有关;背风侧气动压力受风向角影响更大,气动压力变化幅值随风向角增大呈现先减小后增大再减小的趋势;出口处列车风风速随风向角增大基本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30°风向角时列车风风速最大,但迎、背风侧列车风风速峰值出现时刻不同;随着风向角增大,流场分布不对称性增强,列车绕流特性由流线型绕流逐渐过渡到钝体绕流,流动分离点到头车鼻尖的距离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最后再增大的变化规律,隧道内流动结构愈加复杂;气动横向力、升力变化幅值随风向角增加呈现先增后减趋势,头车横向力系数最大变化幅值分别是中车、尾车的2.4倍和2.6倍,升力系数最大变化幅值分别是中车、尾车的1.1倍和1.5倍,故保证头车安全是控制整车运行安全的关键;侧风下高速列车驶出隧道情形下的最不利风向角为30°,此时头车发生列车事故风险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风向角 侧风 气动荷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风对直升机沙盲特性的影响
11
作者 谭剑锋 杨宇霄 +2 位作者 张卫国 王世雄 吕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111-3122,共12页
直升机旋翼与地面复杂干扰流场诱导沙床沙粒运动,形成沙盲现象,然而侧风改变旋翼与地面干扰流场,改变沙云形态和沙盲现象。因此,将侧风作用项嵌入基于黏性涡粒子的旋翼/地面气动干扰模型,体现侧风对旋翼与地面干扰流场的作用,并基于离... 直升机旋翼与地面复杂干扰流场诱导沙床沙粒运动,形成沙盲现象,然而侧风改变旋翼与地面干扰流场,改变沙云形态和沙盲现象。因此,将侧风作用项嵌入基于黏性涡粒子的旋翼/地面气动干扰模型,体现侧风对旋翼与地面干扰流场的作用,并基于离散单元法的沙粒动力学模型,增加侧风引起的气动力,体现侧风对沙粒运动的作用。研究侧风对直升机前飞沙盲特性的影响,并分析侧风速度、风向对直升机沙盲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侧风对直升机沙盲沙云形态影响显著,且左侧风显著增强沙尘浓度,而迎风状态减小沙尘浓度;随着侧风速度的增加,左侧风状态下的沙尘浓度先增加后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风 沙盲 旋翼/地面气动干扰 离散单元法 直升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气囊结构对高速列车横风气动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张洁 许澳 +3 位作者 岳维刚 王哲 黄凤仪 高广军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45-1757,共13页
为保障高速列车在大风环境下的行车安全,提出一种安装于列车背风侧、改善列车横风气动性能的新型气囊结构外形,以三车编组高速列车为基准,建立4种不同气囊−列车模型即气囊列车(模型Ⅰ)、增加气囊横向宽度(模型Ⅱ、Ⅲ)、增加气囊垂向宽度... 为保障高速列车在大风环境下的行车安全,提出一种安装于列车背风侧、改善列车横风气动性能的新型气囊结构外形,以三车编组高速列车为基准,建立4种不同气囊−列车模型即气囊列车(模型Ⅰ)、增加气囊横向宽度(模型Ⅱ、Ⅲ)、增加气囊垂向宽度(模型Ⅳ)。基于三维稳态SST k-ω双方程湍流模型,研究不同气囊模型作用下高速列车横风气动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列车背风侧气囊改变了背风侧车体表面压力分布,列车横向力系数降低、升力系数增大,使得列车倾覆力矩系数减小,高速列车横风气动性能显著提升;随气囊横向宽度增加,列车横向力系数逐渐降低,而升力系数逐渐增大,模型Ⅲ的横风气动性能较优。相较于原始列车模型,模型Ⅲ的横向力系数减小7.09%,升力系数增加12.78%,模型Ⅰ、Ⅱ、Ⅲ的倾覆力矩系数分别降低8.43%、11.05%、13.15%;改变气囊垂向宽度对高速列车横风气动特性影响较小,模型Ⅳ倾覆力矩系数降低8.78%,与模型Ⅰ的优化效果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列车 气囊结构 横风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横风下基于滚动GAPSO算法的列车速度曲线优化 被引量:1
13
作者 申一非 祁文哲 +1 位作者 李德仓 陈晓强 《铁道标准设计》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1-28,共8页
针对普通环境下高速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算法不适用于横风环境的问题,提出一种横风环境下基于滚动GAPSO(遗传粒子群)算法的列车速度曲线优化方法。首先,考虑横风风速阻力作用改进列车动力学模型,并建立列车运行多目标优化模型;其次,基... 针对普通环境下高速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算法不适用于横风环境的问题,提出一种横风环境下基于滚动GAPSO(遗传粒子群)算法的列车速度曲线优化方法。首先,考虑横风风速阻力作用改进列车动力学模型,并建立列车运行多目标优化模型;其次,基于GAPSO算法寻优巡航构建列车在起始阶段的最优目标速度曲线,引入滚动优化框架实时调整目标速度曲线,并在横风限速区按照改进快行策略运行;最后,在列车进站前采用GAPSO算法寻优惰行点生成目标速度曲线。仿真实验结果表明:GAPSO算法较GA算法和PSO算法具有搜索能力强、收敛速度快的优点;滚动GAPSO算法能在不同横风环境下实时生成优化后的目标速度曲线,并与改进快行策略和RH-PSO算法相比,具有较优的节能性和准时性。横风下基于滚动GAPSO算法的列车目标速度曲线优化可为横风环境下列车节能、准时运行提供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交通 目标速度曲线 优化方案 滚动GAPSO算法 横风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水方式对冷却塔热力性能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爱军 宋小军 +3 位作者 刘涛 朱晴 马志伟 李陆军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3-360,共8页
为了研究电厂在调峰影响下低负荷运行时合理的配水方式,探寻冷却塔“带水”检修的可能性,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某高位收水冷却塔两机六泵全塔配水、一机三泵全塔外围配水和一机三泵半塔配水方式下的塔内外流场特性及热力性能。... 为了研究电厂在调峰影响下低负荷运行时合理的配水方式,探寻冷却塔“带水”检修的可能性,采用三维数值模拟方法,计算了某高位收水冷却塔两机六泵全塔配水、一机三泵全塔外围配水和一机三泵半塔配水方式下的塔内外流场特性及热力性能。分析了外围配水和半塔配水可能存在的进塔空气全部从未淋水区域的填料流过而不与淋水填料换热的问题,并统计了配水方式对冷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外围配水、半塔配水虽然不存在进塔空气全部从未淋水区域的填料流过的情况,但分区配水热力性能易受到环境风影响,在改善电厂调峰低负荷运行条件下的冷却塔热力性能方面起负面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位收水冷却塔 热力性能 环境风 分区配水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挡风墙对风区隧道火灾排烟效果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栾蝶 范传刚 《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79-1989,共11页
烟气是隧道火灾中的最致命因素。针对处于风区的隧道受环境风影响,火灾烟气无法有效排出导致隧道内热量积聚和人员受困的问题,建议在风区隧道出口设置合理尺寸的挡风墙。以标准的2车道公路隧道为例,基于对公路隧道火灾载荷的调研,借助FD... 烟气是隧道火灾中的最致命因素。针对处于风区的隧道受环境风影响,火灾烟气无法有效排出导致隧道内热量积聚和人员受困的问题,建议在风区隧道出口设置合理尺寸的挡风墙。以标准的2车道公路隧道为例,基于对公路隧道火灾载荷的调研,借助FDS(Fire Dynamics Simulator)软件建立典型的2车道公路隧道火灾模型,考虑风区10,20和30 m/s 3种横风速度,分别讨论有无挡风墙时的隧道内火灾烟气运动情况。无挡风墙时,横风会将烟气封堵在隧道内,造成隧道内热量的积聚,同时,隧道下部空间被烟气侵蚀,对人员逃生和救援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不同宽度和高度的挡风墙对隧道内火灾烟气运动、隧道顶部温度、能见度及烟气层高度参数的影响,从而确定适合风区2车道公路隧道的最佳挡风墙尺寸。研究结果表明,隧道出口设置挡风墙可以有效促进风区隧道火灾烟气的排出,且能够大大降低隧道顶部温度。这是由于风流经过挡风墙时发生边界层分离,挡风墙内部形成负压驱使火灾烟气从隧道排出。当横风速度较大时,烟气倾向于全部从风区一侧排出,非风区一侧形成完全干净的空间,此时人员逃生和灭火救援可以从非风区侧进行。此外,挡风墙的尺寸并非越大越好,基于3个隧道火灾安全疏散指标,提出了优化的风区2车道公路隧道的挡风墙尺寸为4 m(宽)×8 m(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 挡风墙 横风 烟气排出 优化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侧风下磁浮列车-箱梁组合系统气动特性
16
作者 孙体佳 汪斌 +3 位作者 王伟旭 马凌峰 邓钢 李永乐 《铁道建筑》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0-77,共8页
与轮轨列车-桥梁组合系统不同,常导磁浮列车-桥梁系统采用“车抱轨”的结构形式,且列车底部与桥梁之间的空气通道极其狭窄,使得侧风下磁浮列车-桥梁组合系统的空气流动、气动力出现新的特征。本文以常导抱轨式高速磁浮列车和简支箱梁桥... 与轮轨列车-桥梁组合系统不同,常导磁浮列车-桥梁系统采用“车抱轨”的结构形式,且列车底部与桥梁之间的空气通道极其狭窄,使得侧风下磁浮列车-桥梁组合系统的空气流动、气动力出现新的特征。本文以常导抱轨式高速磁浮列车和简支箱梁桥为研究对象,建立侧风数值分析模型,探讨组合系统的雷诺数效应,确定合适的模拟风速。在此基础上,对侧风下磁浮列车-箱梁组合系统的侧风气动特性进行分析,为磁浮交通的抗风运营安全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磁浮列车-箱梁组合系统的气动特性与雷诺数密切相关,列车、箱梁气动性能受组合影响变化较大,线间距对系统气动性能的影响不明显,增大梁高会使系统气动力略有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浮列车 箱梁 侧风 数值分析 气动特性 CFD(Computional Fluid Dynamics)数值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升力翼对列车气动特性及运行安全性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唐家伟 徐古福 +1 位作者 张继业 李田 《交通运输工程与信息学报》 2024年第2期173-190,共18页
为探究升力翼高速列车的可行性,结合列车空气动力学和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有/无升力翼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模型和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有/无升力翼高速列车在明线无风及横风运行环境下的气动特性及运行安全性进行了仿真研究... 为探究升力翼高速列车的可行性,结合列车空气动力学和车辆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了有/无升力翼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模型和车辆系统动力学模型,对有/无升力翼高速列车在明线无风及横风运行环境下的气动特性及运行安全性进行了仿真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安装升力翼可提升高速列车的气动升力及升阻比,但气动阻力也大幅度增大;有/无翼高速列车周围流场特性差异较大,安装升力翼后列车表面压力分布及流线流向改变,列车滑流速度峰值增大,两侧及尾流区域速度分布改变。横风下列车表面压力分布及背风测涡脱结构改变,头车受到的气动阻力、升力、侧力及点头力矩相比于无翼时有明显的增大,升力与侧滚力矩差异明显,侧滚力矩方向改变且数值增大,摇头力矩变化很小。明线无风下,安装升力翼能够减小6%~13%的轮轨垂向力,其中尾车由于气动升力最大,轮轨垂向力减幅最显著;运行速度在450 km/h及以下时升力翼高速列车能够安全平稳运行,运行速度在500 km/h时升力翼高速列车轮轨垂向力和轮重减载率超限;影响安全性的主要原因是升力翼扩大了各节车之间气动载荷的差异,升力翼的气动布局有待进一步改善,建议减小头车和尾车的升力;横风环境下,升力翼高速列车头车受到升力、侧力及侧滚力矩数值明显增大,运行安全性恶化,横风安全域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工程 升力翼 高速列车 气动特性 动力学性能 横风安全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气候环境对弓网动态耦合特性的影响研究
18
作者 姚永明 杨佳 +3 位作者 邵智伟 王婧 杨志鹏 张文轩 《铁道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1-75,92,共6页
研究目的:针对复杂的气候环境对电气化铁路受电弓-接触网系统的影响展开讨论,重点围绕环境温度、横风和覆冰条件三个方面对弓网系统动态耦合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阐述,并针对目前的研究,展望了关于复杂气候条件下弓网关系在后... 研究目的:针对复杂的气候环境对电气化铁路受电弓-接触网系统的影响展开讨论,重点围绕环境温度、横风和覆冰条件三个方面对弓网系统动态耦合性能影响的研究现状和进展进行阐述,并针对目前的研究,展望了关于复杂气候条件下弓网关系在后续应该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研究结论:(1)结合弓网受流过程的动力学特性,丰富环境与电弧温度场的传递特性,加深横风、覆冰条件下接触网振动特性研究;(2)建立多物理场耦合的弓网模型与仿真,充分考虑温度、机械系统、流体和电流等多场耦合效应;(3)改进现有的检测手段与检测算法,及时预测和识别环境因素对弓网系统造成的故障;(4)开发抑制横风引起接触网舞动的装置,研究接触网防冰和除冰技术,减小横风、覆冰对弓网动态受流性能的影响;(5)本研究成果可为弓网关系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弓网系统 气候 温度 横风 覆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横风下高速列车外风挡非定常气动载荷特性研究
19
作者 史永达 徐晔 +1 位作者 李雪亮 杨明智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2-1792,共11页
随着列车服役时间的延长,在恶劣运营环境作用下,外风挡容易出现变形、龟裂等故障问题,危害行车安全。为分析恶劣环境下外风挡的位移、应力及气动激励的变化规律,基于流固耦合振动理论,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分析高速列车以速度250 km/h在不... 随着列车服役时间的延长,在恶劣运营环境作用下,外风挡容易出现变形、龟裂等故障问题,危害行车安全。为分析恶劣环境下外风挡的位移、应力及气动激励的变化规律,基于流固耦合振动理论,采用数值仿真方法,分析高速列车以速度250 km/h在不同横风风速环境下运行时,车端外风挡的气动性能和流固耦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列车不同位置处的外风挡均在迎风侧的尾流区域产生最大位移和应力,且随横风风速的提高而增大。当车速为250 km/h,横风风速为25 m/s时,外风挡的最大位移产生于Fd1-3截面,对应的位移为8.63 mm。气动力频率方面,外风挡所受气动力的主频较为集中,不同位置的气动力主频均围绕一个固定值小幅波动。在15、20和25 m/s横风风速下,外风挡所受气动力主频分别为5、15和19 Hz。综合位移与气动激励情况,二者在整体趋势上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位移的响应会略微滞后于气动激励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固耦合 高速列车 外风挡 强横风 气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飞行仿真的空地一体化试飞技术框架
20
作者 米毅 李爱军 +1 位作者 陈俊平 徐昕泽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89-696,共8页
在现代民用运输类飞机的试飞工作中,权衡试飞效率与试飞安全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压缩试飞周期是试飞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提升的能力。为了提升试飞监控人员的实时安全评估能力,进而提升试飞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仿真的空地一体化试飞监控技... 在现代民用运输类飞机的试飞工作中,权衡试飞效率与试飞安全之间的关系,尽可能地压缩试飞周期是试飞从业人员需要不断提升的能力。为了提升试飞监控人员的实时安全评估能力,进而提升试飞效率,提出了一种基于仿真的空地一体化试飞监控技术框架。该技术框架在常规的试飞监控系统基础上,增加了试飞安全评估模型、空地数据同步系统和试飞遥测数据实时处理功能等,总体框架适用于大多数试飞科目,但试飞安全评估模型需根据试飞科目的试飞要求进行仿真需求捕获、场景分析和模型验证等环节。以侧风着陆试飞科目为例,说明了空地一体化试飞技术的基本应用过程,可为空地一体化试飞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用运输类飞机 飞行试验 试飞安全 试飞效率 仿真 侧风着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