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6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基于地震波和电磁波CT联合探测的采掘巷道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
24
1
作者
刘少虹
潘俊锋
+5 位作者
王洪涛
齐庆新
唐忠义
冯美华
娄金福
张豫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980-2991,共12页
电磁波CT能够探测掘进工作面,但无法探测掘进工作面后方的大面积区域;地震波CT能够探测回采工作面内部,但是探测不了两侧的煤柱,即基于单一CT探测手段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在矿井采掘巷道存在评价盲区。针对上述实际问题,建立了一种基...
电磁波CT能够探测掘进工作面,但无法探测掘进工作面后方的大面积区域;地震波CT能够探测回采工作面内部,但是探测不了两侧的煤柱,即基于单一CT探测手段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在矿井采掘巷道存在评价盲区。针对上述实际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地震波和电磁波CT联合探测的采掘巷道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将2种现场实测手段电磁波CT和地震波CT2相结合,研究了基于2种CT探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的数学表达;以时间和地点为状态变量,以现场动力显现情况及CT探测结果为驱动变量,确定了评价方法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实施流程。通过分析基于地震波和电磁波CT探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的力学基础,建立了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在2种CT探测的基础上,实现了采掘巷道冲击危险等级的确定及危险区域的划分;将该评价方法进行工程实践表明,通过将2种CT探测方式联合起来,实现了掘进工作面及其后方大面积区域,回采工作面及区段煤柱区的冲击危险性评价,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克服了基于单一CT探测手段的评价方法在探测尺度上的局限,几乎覆盖了矿井采掘巷道所有潜在冲击危险区域,为冲击地压治理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时间上,该方法将CT探测与矿井的采掘接续相结合,初步确定探测顺序,并根据实际的动力显现情况和之前CT探测的结果加以调整。从空间来说,覆盖了掘进面、回采工作面和煤柱等矿井采掘巷道几乎所有潜在冲击危险区域,基本保证了无评价盲区。并且,该方法充分发挥了震动波与电磁波CT探测操作过程的便捷性,能够较好的适应井下现场动力显现的突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波
ct
电磁波
ct
冲击危险性评价
采掘巷道
煤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金川露天矿高边坡的反射地震CT探测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赵永贵
王超凡
+2 位作者
陈燕民
宋富军
郭鸿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62-68,共7页
高边坡的岩体结构和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次探测使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和反射地震CT方法,对金川露天矿高边坡的岩体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测与研究,清楚地揭示了边坡岩体中优势结构面的产状和组合关系,以...
高边坡的岩体结构和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次探测使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和反射地震CT方法,对金川露天矿高边坡的岩体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测与研究,清楚地揭示了边坡岩体中优势结构面的产状和组合关系,以及边坡表层松动带厚度分布,未发现顺坡软弱岩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边坡
反射地震
ct
法
结构面
露天矿
边坡稳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应用跨孔地震CT技术检测锚基基础断裂
被引量:
5
3
作者
张平松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7-89,共3页
跨孔地震CT技术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手段,文章叙述了地震CT技术原理及其具体工作方法,并通过锚基基础断裂探测实例与效果,指出跨孔地震CT技术和已知地质资料相结合,将在地质工程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地震
ct
技术
断裂
探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地震CT法在花岗岩球形风化残留体勘探中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
4
4
作者
彭桂彬
党如姣
+2 位作者
李洋
杨克思
朱培民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36,共5页
在城市盾构隧道建设过程中,盾构掘进若遇到花岗岩风化残留体(俗称孤石),掘进施工将非常困难,盾构姿态难以控制,刀具磨损严重,刀盘和刀座易变形,常常会出现喷涌、塌方、刀盘被牢牢卡住或刀盘严重磨损等意外情况。为保证盾构的顺利掘进,...
在城市盾构隧道建设过程中,盾构掘进若遇到花岗岩风化残留体(俗称孤石),掘进施工将非常困难,盾构姿态难以控制,刀具磨损严重,刀盘和刀座易变形,常常会出现喷涌、塌方、刀盘被牢牢卡住或刀盘严重磨损等意外情况。为保证盾构的顺利掘进,需采用物探方法探测出隧道沿线孤石分布情况。针对南方地区花岗岩地层特征,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应用试验的方法开展花岗岩风化残留体的地震CT法探测技术研究,经钻探取芯验证与实际较吻合,解决了花岗岩风化残留体的准确探测与定位的难题。提出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可为今后类似城市地铁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盾构隧道
花岗岩风化残留体
物探法
跨孔地震
ct
法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无锡某地基埋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充填物来源
被引量:
6
5
作者
李肖南
阎长虹
+2 位作者
许宝田
段成龙
周殷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85,共7页
研究埋藏型岩溶的发育特征和充填物来源对拟建超高层建筑的选址及持力层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跨孔地震CT对溶洞和破碎带进行探测,并对部分代表性溶洞的充填物进行比重试验、颗粒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现场工程地质情况,研究...
研究埋藏型岩溶的发育特征和充填物来源对拟建超高层建筑的选址及持力层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跨孔地震CT对溶洞和破碎带进行探测,并对部分代表性溶洞的充填物进行比重试验、颗粒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现场工程地质情况,研究了距地表以下80余米处岩溶的规模、分布情况、岩溶发育特征及溶洞充填物来源。结果表明:溶洞发育规模较小,面积多在2m2以下,在垂直方向具有多层性;溶洞充填率达到92.7%,多为硬塑泥质全充填,承载力较大,可作为基础持力层;溶洞填充物的矿物成分基本相同,且与上覆基岩一致,充填物来源主要为上覆基岩的剥蚀;溶洞之间不存在大的连通通道,且地下水位已降至场地溶洞以下,故该处溶洞不会进一步发育,不会对上部地基稳定性造成威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埋藏型岩溶
跨孔地震
ct
溶洞
充填物来源
持力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理论和现场探测相结合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
10
6
作者
夏永学
冯美华
+1 位作者
王书文
陆闯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8-115,共8页
针对综合指数法和多因素耦合法在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时存在临界突变和权重量化困难等问题,通过因素分类、指数叠加和归一化处理,建立了改进的综合指数方法;针对理论结果易受煤矿井下工程隐秘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影响,可能出现结果失真...
针对综合指数法和多因素耦合法在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时存在临界突变和权重量化困难等问题,通过因素分类、指数叠加和归一化处理,建立了改进的综合指数方法;针对理论结果易受煤矿井下工程隐秘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影响,可能出现结果失真的问题,建立了基于现场CT探测的冲击危险评价指标和模型,并将理论和现场探测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冲击危险静态综合评估指标和方法,并进行了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危险性
综合指数法
震波
ct
探测
评价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地震波和电磁波CT联合探测的采掘巷道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
24
1
作者
刘少虹
潘俊锋
王洪涛
齐庆新
唐忠义
冯美华
娄金福
张豫龙
机构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
陕西长武亭南煤业有限责任公司
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出处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2980-2991,共12页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助项目(2017YFC08042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574149)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科技创新创业资金专项资助项目(2018-TD-MS022)
文摘
电磁波CT能够探测掘进工作面,但无法探测掘进工作面后方的大面积区域;地震波CT能够探测回采工作面内部,但是探测不了两侧的煤柱,即基于单一CT探测手段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在矿井采掘巷道存在评价盲区。针对上述实际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地震波和电磁波CT联合探测的采掘巷道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将2种现场实测手段电磁波CT和地震波CT2相结合,研究了基于2种CT探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的数学表达;以时间和地点为状态变量,以现场动力显现情况及CT探测结果为驱动变量,确定了评价方法的内在逻辑关系及实施流程。通过分析基于地震波和电磁波CT探测的冲击危险性评价的力学基础,建立了冲击危险性评价模型;在2种CT探测的基础上,实现了采掘巷道冲击危险等级的确定及危险区域的划分;将该评价方法进行工程实践表明,通过将2种CT探测方式联合起来,实现了掘进工作面及其后方大面积区域,回采工作面及区段煤柱区的冲击危险性评价,验证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该方法克服了基于单一CT探测手段的评价方法在探测尺度上的局限,几乎覆盖了矿井采掘巷道所有潜在冲击危险区域,为冲击地压治理提供了较为准确的依据,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在时间上,该方法将CT探测与矿井的采掘接续相结合,初步确定探测顺序,并根据实际的动力显现情况和之前CT探测的结果加以调整。从空间来说,覆盖了掘进面、回采工作面和煤柱等矿井采掘巷道几乎所有潜在冲击危险区域,基本保证了无评价盲区。并且,该方法充分发挥了震动波与电磁波CT探测操作过程的便捷性,能够较好的适应井下现场动力显现的突发性。
关键词
地震波
ct
电磁波
ct
冲击危险性评价
采掘巷道
煤柱
Keywords
seismic
wave
ct
ele
ct
romagnetic wave
ct
evaluation
method
of rock burst risk
heading and mining roadway
coal pillar
分类号
TD324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金川露天矿高边坡的反射地震CT探测研究
被引量:
2
2
作者
赵永贵
王超凡
陈燕民
宋富军
郭鸿
机构
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出处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5年第4期62-68,共7页
文摘
高边坡的岩体结构和稳定性研究是工程地质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次探测使用高分辨率数字地震仪和反射地震CT方法,对金川露天矿高边坡的岩体结构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测与研究,清楚地揭示了边坡岩体中优势结构面的产状和组合关系,以及边坡表层松动带厚度分布,未发现顺坡软弱岩层。
关键词
高边坡
反射地震
ct
法
结构面
露天矿
边坡稳定
Keywords
High slope,
seismic
refle
ct
ion, Weakly interface,
ct
method
.
分类号
TD854.6 [矿业工程—金属矿开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应用跨孔地震CT技术检测锚基基础断裂
被引量:
5
3
作者
张平松
机构
安徽理工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系
出处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87-89,共3页
文摘
跨孔地震CT技术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高分辨率地震勘探手段,文章叙述了地震CT技术原理及其具体工作方法,并通过锚基基础断裂探测实例与效果,指出跨孔地震CT技术和已知地质资料相结合,将在地质工程等领域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
地震
ct
技术
断裂
探测方法
Keywords
the technique of
seismic
wave
ct
,fault,dete
ct
ing
method
s
分类号
TV743.1 [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地震CT法在花岗岩球形风化残留体勘探中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
4
4
作者
彭桂彬
党如姣
李洋
杨克思
朱培民
机构
中铁隧道勘测设计研究院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出处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2-36,共5页
文摘
在城市盾构隧道建设过程中,盾构掘进若遇到花岗岩风化残留体(俗称孤石),掘进施工将非常困难,盾构姿态难以控制,刀具磨损严重,刀盘和刀座易变形,常常会出现喷涌、塌方、刀盘被牢牢卡住或刀盘严重磨损等意外情况。为保证盾构的顺利掘进,需采用物探方法探测出隧道沿线孤石分布情况。针对南方地区花岗岩地层特征,采用数值模拟和现场应用试验的方法开展花岗岩风化残留体的地震CT法探测技术研究,经钻探取芯验证与实际较吻合,解决了花岗岩风化残留体的准确探测与定位的难题。提出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可为今后类似城市地铁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关键词
盾构隧道
花岗岩风化残留体
物探法
跨孔地震
ct
法
数值模拟
Keywords
shield tunnel
spherical weathered granite residue
geophysical prospe
ct
ing
cross-hole seismic ct method
numerical simulation
分类号
U456 [建筑科学—桥梁与隧道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无锡某地基埋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充填物来源
被引量:
6
5
作者
李肖南
阎长虹
许宝田
段成龙
周殷康
机构
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
新疆电力设计院有限公司
出处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79-85,共7页
文摘
研究埋藏型岩溶的发育特征和充填物来源对拟建超高层建筑的选址及持力层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跨孔地震CT对溶洞和破碎带进行探测,并对部分代表性溶洞的充填物进行比重试验、颗粒分析和X射线衍射分析,结合现场工程地质情况,研究了距地表以下80余米处岩溶的规模、分布情况、岩溶发育特征及溶洞充填物来源。结果表明:溶洞发育规模较小,面积多在2m2以下,在垂直方向具有多层性;溶洞充填率达到92.7%,多为硬塑泥质全充填,承载力较大,可作为基础持力层;溶洞填充物的矿物成分基本相同,且与上覆基岩一致,充填物来源主要为上覆基岩的剥蚀;溶洞之间不存在大的连通通道,且地下水位已降至场地溶洞以下,故该处溶洞不会进一步发育,不会对上部地基稳定性造成威胁。
关键词
埋藏型岩溶
跨孔地震
ct
溶洞
充填物来源
持力层
Keywords
burial karst
cross-hole seismic ct method
karst cave
sources of fillings
bearing layer
分类号
P642.25 [天文地球—工程地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理论和现场探测相结合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被引量:
10
6
作者
夏永学
冯美华
王书文
陆闯
机构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
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
中国中煤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出处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8-115,共8页
基金
“科技助力经济2020”重点专项资助项目(SQ2020YFF042636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资助项目(51927807)。
文摘
针对综合指数法和多因素耦合法在进行冲击危险性评价时存在临界突变和权重量化困难等问题,通过因素分类、指数叠加和归一化处理,建立了改进的综合指数方法;针对理论结果易受煤矿井下工程隐秘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的影响,可能出现结果失真的问题,建立了基于现场CT探测的冲击危险评价指标和模型,并将理论和现场探测方法相结合,建立了冲击危险静态综合评估指标和方法,并进行了现场应用,效果良好。
关键词
冲击危险性
综合指数法
震波
ct
探测
评价指标
Keywords
rock burst risk
comprehensive index
method
seismic
wave
ct
dete
ct
ion
evaluation index
分类号
TD31 [矿业工程—矿井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基于地震波和电磁波CT联合探测的采掘巷道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刘少虹
潘俊锋
王洪涛
齐庆新
唐忠义
冯美华
娄金福
张豫龙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
2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金川露天矿高边坡的反射地震CT探测研究
赵永贵
王超凡
陈燕民
宋富军
郭鸿
《工程地质学报》
CSCD
1995
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3
应用跨孔地震CT技术检测锚基基础断裂
张平松
《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4
地震CT法在花岗岩球形风化残留体勘探中的试验研究
彭桂彬
党如姣
李洋
杨克思
朱培民
《隧道建设》
北大核心
2016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5
无锡某地基埋藏型岩溶发育特征及充填物来源
李肖南
阎长虹
许宝田
段成龙
周殷康
《中国岩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
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6
基于理论和现场探测相结合的冲击危险性评价方法
夏永学
冯美华
王书文
陆闯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1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