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36篇文章
< 1 2 22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lation behaviour and mechanical performance of ZrB_(2)-ZrC-SiC modified carbon/carbon composites prepared by vacuum infiltration combined with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ZHANG Jia-ping SU Xiao-xuan +2 位作者 LI Xin-gang WANG Run-ning FU Qian-gang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33-644,共12页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aircraft relies on high performance thermal-structural materials,and carbon/carbon com-posites(C/C)composited with ultrahigh-temperature ceramics are ideal candidates.However,the traditiona... The development of advanced aircraft relies on high performance thermal-structural materials,and carbon/carbon com-posites(C/C)composited with ultrahigh-temperature ceramics are ideal candidates.However,the traditional routes of compositing are either inefficient and expensive or lead to a non-uniform distribution of ceramics in the matrix.Compared with the traditional C/C-ZrC-SiC composites prepared by the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 of ZrSi_(2),C/C-ZrB_(2)-ZrC-SiC composites prepared by the vacuum infiltration of ZrB_(2) combined with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 have the higher content and more uniform distribution of the introduced ceramic phases.The mass and linear ablation rates of the C/C-ZrB_(2)-ZrC-SiC composites were respectively 68.9%and 29.7%lower than those of C/C-ZrC-SiC composites prepared by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The ablation performance was improved because the volatilization of B_(2)O_(3),removes some of the heat,and the more uniformly distributed ZrO_(2),that helps produce a ZrO2-SiO2 continu-ous protective layer,hinders oxygen infiltration and decreases ab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 composites ZrB_(2)-ZrC-SiC Vacuum filtration Reactive melt infiltration Ab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umerical simulation on trapping efficiency of steady filtration process in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and its experimental verification 被引量:9
2
作者 张桂菊 鄂加强 +3 位作者 左青松 龚金科 左威 袁文华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5年第11期4456-4466,共11页
Taking wall-flow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 as the research objective and separately assuming its filtering wall to be composed of numerous spherical or cylindrical elements, two different mathematical models of s... Taking wall-flow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DPF) as the research objective and separately assuming its filtering wall to be composed of numerous spherical or cylindrical elements, two different mathematical models of steady filtration for wall-flow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were developed and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as well as numerically solved. Furthermore, the effects of the macroand micro-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ltering wall and exhaust-flow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n trapping efficiency were also analyzed and research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The two developed mathematical model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prediction of variation of particulate size;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actors on the steady trapping efficiency is exactly the same. Compared to model 2, model 1 is more suitable for describing the steady filtration process of wall-flow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2)The major influencing factors on steady trapping efficiency of wall-flow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are the macro-and micro-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ltering wall; and the secondary influencing factors are the exhaust-flow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and macro-structural parameters of filter; 3)The steady trapping efficiency will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filter body volume, pore density as well as wall thickness and by decreasing exhaust-flow, but effects will be weakened when particulate size exceeds a certain critical value; 4) The steady trapping efficiency will b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by increasing exhaust-flow temperature and filtering wall thickness, but effects will be also weakened when particulate size exceeds a certain critical value; 5) The steady trapping efficiency will approximately linearly increase with reducing porosity, micropore aperture and pore wid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all-flow DIESEL PARTICULATE filter STEADY filtra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retreatment of poly(acrylic acid) sodium by continuous diafiltration and time revolution of filtration potential 被引量:4
3
作者 XU Jing-yuan TANG Shu-yun QIU Yun-re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3期577-586,共10页
The pretreatment for the removal of small molecules from poly(acrylic acid) sodium (PAAS) solution by continuous diafiltratio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The effects of PAAS concentration, pH, tr... The pretreatment for the removal of small molecules from poly(acrylic acid) sodium (PAAS) solution by continuous diafiltration was investigated using ultrafiltration membrane. The effects of PAAS concentration, pH, trans-membrane pressure and pretreatment time on the permeate concentration and permeate flux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necessary pretreatment time (NPT) increases with PAAS concentration, decreases with TMP. The change trend of permeate flux with time is affected by pH. The permeate fluxes rapidly decrease from the start, and then increase gradually to stable values at pH 5.0, pH 7.0 and pH 9.3. However, it decreases gradually with time till a state value at pH 3.0 (iso-electric point, IEP). The removal of small molecules is easy at pH greater than iso-electric point (IEP). The change of filtration potential with time indicates the similar trend to that of permeation concentration, but the former is more convenient for indication of NP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TREATMENT DIAfiltration ultrafiltration poly(acrylic acid) sodium filtration potenti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s of pH value and coagulant dosage on contact filtration of humic substances
4
作者 蒋绍阶 刘宗源 梁建军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09年第S1期384-390,共7页
Humic substances (especially fulvic acid (FA)) are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that widely exist in drinking water source. Due to their potential effects on public health,the removal of FA was... Humic substances (especially fulvic acid (FA)) are the major components of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that widely exist in drinking water source. Due to their potential effects on public health,the removal of FA was one of the main concerns during the water treatment. Therefore,the contact filtration of FA by using aluminum sulfate as coagulant on the basis of jar tests was carried out. The effects of pH and coagulant dosage on the FA removal and the development of head loss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ange of pH value during the FA contact filtration can be effectively influenced by the dosage of aluminum sulfate,and the high aluminum sulfate dosage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hat can result in early filter breakthrough. The FA filtration by deep-bed filtration or by membrane filtration is sometimes disparate under the same coagulation conditions. The choice of aluminum sulfate dosage by the method of membrane filtration,i.e. the "true color measurement",may result in inappropriate filter run,whereas it can be determined with simple jar tests by observing the formation of micro flocs.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pH on aluminum sulfate dosage and FA removal,the optimal pH range of 5.5?6.0 is sugges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UMIC substances fulvic ACID filtration COAGUL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锰改性硅藻土基多孔陶瓷吸附过滤性能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刘丽艳 姜子健 刘战剑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6-413,共8页
如何处理含固体颗粒的重金属废水,类似含萃取界面污物的核后处理废水,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研究旨在以二氧化锰改性硅藻土为原料,泡沫浸渍工艺牺牲模板法制备多孔陶瓷用于吸附过滤处理含固体颗粒的重金属废水.实验中以共沉淀法和... 如何处理含固体颗粒的重金属废水,类似含萃取界面污物的核后处理废水,一直是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本研究旨在以二氧化锰改性硅藻土为原料,泡沫浸渍工艺牺牲模板法制备多孔陶瓷用于吸附过滤处理含固体颗粒的重金属废水.实验中以共沉淀法和水热法制备锰改性硅藻土,结果表明其对Zn^(2+)吸附能力均有一定提升.而对比不同的改性方法后发现,高锰酸钾水热法对硅藻土的改性效果最为显著,对Zn^(2+)的吸附量达到24.3 mg/g,比原硅藻土提高了32.50%.在此基础上,采用泡沫浸渍工艺牺牲模板法烧结改性硅藻土,制备出具有吸附和过滤功能的多孔陶瓷.循环流动吸附过滤装置测试改性前后硅藻土基多孔陶瓷处理含Zn^(2+)和含碳颗粒的料液,结果发现对质量浓度为10 mg/L的Zn^(2+)的去除率分别为59.72%和71.23%,对固含量为2 g/L的含碳颗粒的去除率分别为97.16%和99.74%.通过压汞仪(MIP)和X射线显微CT(XMT)分析改性前后硅藻土块的孔隙结构,发现直径小于30μm的小孔数量增加了155.50%,平均孔径由1084.98 nm下降至880.02 nm,同时孔隙率由65.90%下降至56.02%.通过对改性前后多孔陶瓷的1500个切面扫描,发现其面孔隙率有所下降,陶瓷致密性上升.同时,改性使多孔陶瓷块内部孔道的迂曲度从6.334提高到9.606.改性工艺有效地改善了硅藻土基多孔陶瓷的孔隙结构,提升了吸附过滤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藻土改性 多孔陶瓷 过滤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矿粉基本特性对其湿式磨矿—沉降—过滤性能的影响机制
6
作者 杨聪聪 侯德楠 +3 位作者 朱德庆 郭正启 胡博厚 付豪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11-1720,共10页
以AM、AP、BS、BC、SM这5种铁矿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显微硬度、堆密度、最大分子水含量等基本理化特性,研究其湿式磨矿—沉降—过滤行为和影响因素,建立铁矿粉基本特性与其湿式磨矿—沉降—过滤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铁矿... 以AM、AP、BS、BC、SM这5种铁矿粉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显微硬度、堆密度、最大分子水含量等基本理化特性,研究其湿式磨矿—沉降—过滤行为和影响因素,建立铁矿粉基本特性与其湿式磨矿—沉降—过滤性能之间的内在联系。研究结果表明:铁矿粉的磨矿功指数与显微硬度呈线性正相关,硬度越高,可磨性越差;矿粉的沉降速度与其堆密度成正比,与自然堆积料层孔隙率成反比,堆密度越大、料层孔隙率越小的矿粉沉降速度越快。矿粉的过滤性能与其堆积料层孔隙率和最大分子水质量分数显著相关,矿粉的颗粒孔隙率越小,其最大分子水质量分数越低,过滤性能越好。本研究可为球团企业矿石采购、优化配矿,强化铁矿石湿式磨矿—沉降—过滤工艺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石 湿磨 沉降 过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筒网式旋转过滤器最佳运行工况研究
7
作者 陶洪飞 冯瑞鑫 +4 位作者 靳桢 陈领伟 马合木江·艾合买提 李巧 姜有为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8-15,共8页
过滤器是微灌系统的核心之一,过滤效率和水头损失是评价其性能的关键指标。为探究浮筒网式旋转过滤器在浑水条件下的最优工况,开展5组流量(260、295、330、365、400 m^(3)/h)、5组含沙量(0.5、1.0、1.5、2.0、2.5 g/L)、5组冲洗流量(17... 过滤器是微灌系统的核心之一,过滤效率和水头损失是评价其性能的关键指标。为探究浮筒网式旋转过滤器在浑水条件下的最优工况,开展5组流量(260、295、330、365、400 m^(3)/h)、5组含沙量(0.5、1.0、1.5、2.0、2.5 g/L)、5组冲洗流量(17、19、21、23、25 L/min)和5组过滤时间(0.15、2、4、6、8 h)的物理全试验,利用极差、方差和主效应多重比较分析得到水头损失和过滤效率的影响因素排序,确定浮筒网式旋转过滤器在浑水条件下的最优工况。结果表明:影响浮筒网式旋转过滤器浑水条件下水头损失的因素排序为流量>冲洗流量>含沙量>过滤时间;影响过滤效率的因素排序为含沙量>流量>过滤时间>冲洗流量;本试验范围下浮筒网式旋转过滤器的最佳运行工况为:流量330 m^(3)/h、含沙量1.5 g/L、过滤时间6 h,冲洗流量25 L/min。此工况下的水头损失为2.361 m,过滤效率为83.72%,可以保证有良好的过滤效率同时还有较小的水头损失,实现高效灌溉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滤器 水头损失 水力性能 过滤性能 运行工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共聚型聚酰亚胺纳米纤维膜的制备及其性能
8
作者 贾琳 杨奥杰 +2 位作者 张芳铖 王西贤 张海霞 《纺织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7-44,共8页
为制备性能优良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材料,引入刚性单体对苯二胺(PPDA),利用二步法和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共聚型聚酰亚胺(PI)纳米纤维膜,通过改变PPDA的添加量,分析共聚型PI纳米纤维膜的结构性能。结果表明:引入PPDA有效地增加了聚酰胺酸(PAA... 为制备性能优良的聚酰亚胺纳米纤维材料,引入刚性单体对苯二胺(PPDA),利用二步法和静电纺丝技术制备共聚型聚酰亚胺(PI)纳米纤维膜,通过改变PPDA的添加量,分析共聚型PI纳米纤维膜的结构性能。结果表明:引入PPDA有效地增加了聚酰胺酸(PAA)溶液的黏度,且使共聚型PI纳米纤维的直径增加;纤维膜的红外光谱图显示PI纳米纤维膜都具有芳香酰亚胺C■O的振动吸收峰,表明PAA纳米纤维膜经过亚胺化处理转化为PI纳米纤维膜;引入刚性单体PPDA后,共聚型PI纳米纤维膜的拉伸强度明显增加,在5.78~8.65 MPa之间;32 L/min流速下PI纳米纤维膜的过滤效率为98.56%~99.86%,阻力压降为143~185.6 Pa,流速为85 L/min时,阻力压降显著增加;当4,4′-二氨基二苯醚ODA与PPDA的量比为8∶2时,其纳米纤维膜的品质因子最高,过滤性能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对苯二胺 共聚型 聚酰亚胺 拉伸性能 过滤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预涂动态膜形成特征及其在水处理应用
9
作者 谢丽 闵柏林 +4 位作者 柳林齐 罗纯 杨钰乾 庞维海 陈立生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51-960,共10页
立足于预涂动态膜,论述了预涂动态膜的工作原理。总结了诸如支撑膜孔径及材质、成膜材料特性及粒径,以及过滤压强和错流速度等操作条件对预涂动态膜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综述了预涂动态膜在地表水、工业废水和市政污水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进... 立足于预涂动态膜,论述了预涂动态膜的工作原理。总结了诸如支撑膜孔径及材质、成膜材料特性及粒径,以及过滤压强和错流速度等操作条件对预涂动态膜处理效果的影响。并综述了预涂动态膜在地表水、工业废水和市政污水中应用的相关研究进展。此外,还对预涂动态膜开展了经济分析。最后指出了预涂动态膜在实际工程运用中所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旨在为预涂动态膜技术在水处理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膜过滤 预涂动态膜 堵塞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膜培育方式对生物慢滤池净化农村生活污水效果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煜 洪凯 +1 位作者 郑伟 杨超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4,共7页
生物慢滤净水技术通过滤料及生物膜对污水的拦截、过滤、吸附、分解等作用,有效降低水体有机物污染物含量,提高水体水质。有机物含量高是农村生活污水的突出特点,为提高生物慢滤净水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需优化生物慢滤池滤料... 生物慢滤净水技术通过滤料及生物膜对污水的拦截、过滤、吸附、分解等作用,有效降低水体有机物污染物含量,提高水体水质。有机物含量高是农村生活污水的突出特点,为提高生物慢滤净水技术对农村生活污水的净化效率,需优化生物慢滤池滤料及生物膜结构和性能。采用实验室生物膜培育及农村生活污水生物慢滤池净化试验,对比分析不同生物膜培育方式对生物慢滤池净化农村生活污水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环境温度条件下,采用人工接种方式形成的生物膜较自然方式形成的生物膜具有更短的生物膜成熟时间和更强的稳定性;生物膜成熟后不同成膜方式下的生物慢滤池对污水浊度、氨氮、总磷的净化效果无明显差异,但采用人工接种挂膜的生物慢滤池对污水有机物(COD)去除效果明显优于采用自然挂膜的生物慢滤池;不同生物膜培育方式下的生物慢滤池对农村生活污水均具有较好的净化效率,其出水水质指标均达到污水排放的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农村生活污水净化处理提供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生活污水 生物慢滤净水技术 生物膜培育方式 人工接种挂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单旦丝束混合滤棒的加工工艺及应用研究
11
作者 解晓翠 刘畅 +3 位作者 樊肇胜 刘士军 王海燕 林慧 《中国烟草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9,共9页
【目的】考察丝束混合对滤棒物理指标和卷烟常规烟气指标的影响。【方法】搭建混合丝束滤棒的加工平台,制作不同压降、不同规格丝束的滤棒并卷制卷烟样品,对滤棒的物理指标和卷烟常规烟气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混合丝束滤棒的物理... 【目的】考察丝束混合对滤棒物理指标和卷烟常规烟气指标的影响。【方法】搭建混合丝束滤棒的加工平台,制作不同压降、不同规格丝束的滤棒并卷制卷烟样品,对滤棒的物理指标和卷烟常规烟气指标进行分析。【结果】(1)混合丝束滤棒的物理指标稳定性与传统一元醋纤滤棒差异不大。(2)与高单旦丝束混合可以提高低单旦丝束滤棒的硬度,建立滤棒硬度和质量的回归方程,对各规格丝束滤棒的硬度按照混合比例进行加权平均,可以预测混合丝束滤棒的硬度。(3)丝束混合可以提高丝束的填充量和增加滤棒的压降,混合丝束的加工能力曲线往低单旦丝束的右上、高单旦丝束的左上移动。(4)压降接近时,混合丝束滤棒卷烟的烟气释放量整体介于两个单包丝束滤棒之间,与低单旦丝束混合可以降低高单旦丝束滤棒卷烟的烟气释放量。【结论】丝束混合可以调节滤棒的硬度和卷烟烟气的释放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束 混合 滤棒 过滤效率 烟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酸化固体酸体系研究
12
作者 韦敏 胡亚男 +6 位作者 寸锡宏 朱骏蒙 任晓强 何云 穆停华 周大志 李年银 《应用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734-1738,共5页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存在地层温度高、孔洞缝发育、异常高应力等特点,常规酸压改造面临快反应、强腐蚀、低导流、高滤失等问题,制约改造效果。利用碳酰胺固化酸液,配合各类添加剂,合成了一种适用于碳酸盐岩储层增产的固体酸配方SA-G... 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储层存在地层温度高、孔洞缝发育、异常高应力等特点,常规酸压改造面临快反应、强腐蚀、低导流、高滤失等问题,制约改造效果。利用碳酰胺固化酸液,配合各类添加剂,合成了一种适用于碳酸盐岩储层增产的固体酸配方SA-G(10%固体酸+2.0%曼尼希碱缓蚀剂+2.0%GLDA+1.5%酚醛树脂类型破乳剂+0.5%季铵盐类表面活性剂),可有效应对前述难题。SA-G以油基液体作为携带液,在能到达储层预定位置前保持惰性,维持缓慢释放深入储层,而且有近乎和HCl同优的溶蚀能力,酸蚀裂缝能在高闭合压力下维持20μm^(2)·cm以上的导流能力。同时由于固体酸具有极低的腐蚀速率,且可以对地层孔、洞、缝实现暂堵降滤,因而在高温深层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酸 酸压 碳酸盐岩 高温储层 缓蚀 降滤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温耐盐钻井液降滤失剂DASAN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13
作者 全红平 肖盛文 梁燕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1-157,共7页
针对现用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抗温耐盐能力不足的问题,以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磺酸甜菜碱(SPE)、烯丙基聚氧乙烯醚(APEG-2400)、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为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方式合成了一种抗温耐... 针对现用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抗温耐盐能力不足的问题,以N,N-二甲基丙烯酰胺(DMAA)、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磺酸甜菜碱(SPE)、烯丙基聚氧乙烯醚(APEG-2400)、N-乙烯基吡咯烷酮(NVP)为单体,采用水溶液聚合方式合成了一种抗温耐盐水基钻井液降滤失剂DASAN。通过单因素法对合成条件进行优化,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凝胶色谱仪确定了聚合产物的分子结构及分子质量;通过热重分析仪分析了DASAN的热重稳定性。结果表明,在DASAN质量分数为1.5%,200℃老化后,滤失量为8.6 mL;在36%NaCl和1.0%CaCl_(2)的盐水泥浆中滤失量分别3.7 mL和7.3 mL,同时耐复合盐方面也有优良的性能。通过形貌、Zeta电位和粒度分析表明,DASAN能有效地提高滤饼质量,增强静电稳定性和降低黏土颗粒大小,以此达到降滤失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基钻井液 降滤失剂 抗温 耐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均匀渗透率对滤袋表面过滤风速分布的影响研究
14
作者 杨宏刚 李奥 +2 位作者 曹莹雪 孟晓静 王金宵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1-97,共7页
为解决袋式除尘器滤袋表面过滤风速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非均匀渗透率滤袋设计方法,利用Fluent软件和用户自定义函数(UDF),模拟在设计过滤风速(1.0 m/min)条件下,非均匀渗透率对滤袋表面过滤风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均匀渗... 为解决袋式除尘器滤袋表面过滤风速分布不均匀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非均匀渗透率滤袋设计方法,利用Fluent软件和用户自定义函数(UDF),模拟在设计过滤风速(1.0 m/min)条件下,非均匀渗透率对滤袋表面过滤风速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均匀渗透率滤袋的过滤风速沿滤袋轴向自底部向上逐渐增加,且过滤风速分布均匀性随滤袋长度的增加而降低;通过优化长度为5、7、10 m等3种不同滤袋的渗透率,滤袋表面过滤风速的最大值分别从1.60、2.32和3.34 m/min降至1.30、1.31和1.38 m/min,并显著提升了滤袋表面过滤风速分布的均匀性指数,且指数分别从0.736、0.459、0.210提升至0.854、0.868、0.8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袋式除尘器 滤袋表面 过滤风速 非均匀渗透率 均匀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用PET基梯度复合纤维膜制备及滤尘−透湿性能研究
15
作者 周刚 徐卓 +4 位作者 姜力玮 陈冠双 马云龙 柳茹林 王勇梅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17-1033,共17页
井下湿热高尘环境中粉尘颗粒物对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其中细颗粒粉尘易吸入后到达呼吸道深部肺泡区,是诱发煤矿行业职业性尘肺病的主要原因。为此,基于静电纺丝技术调控微纳米纤维材料结构,层合纺丝制备一种兼具高效捕尘... 井下湿热高尘环境中粉尘颗粒物对作业人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了巨大危害,其中细颗粒粉尘易吸入后到达呼吸道深部肺泡区,是诱发煤矿行业职业性尘肺病的主要原因。为此,基于静电纺丝技术调控微纳米纤维材料结构,层合纺丝制备一种兼具高效捕尘与强化透湿性能的复合材料,利用超亲水纤维增强高湿条件下对水分子的吸附,利用疏水纤维避免材料中产生毛细水,引入润湿性介于疏水和超亲水之间的多级导流层,构筑多层梯度润湿型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基复合纤维滤料,解决现有滤料制备难度大,佩戴亲肤性较差及热舒适性不足的问题。实验以PET为基材,引入羟基化石墨烯增强扩散和静电吸附效应以捕获粉尘,选择聚乙烯吡咯烷酮调节亲水梯度,提高复合纤维滤料的润湿性。微观表征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纤维膜具有微纳米尺度的直径、良好的结构规整性和相对光滑的表面形貌,实现了纤维直径和形态的较好调控,各纳米纤维膜的表面元素和官能团分布与其特性相符。对比实验表明,多层复合膜具有较好的滤尘防护性能,品质因子高达0.439 Pa^(−1),孔径分布于2.15~4.61μm,同时接触角测试表明多层复合膜具有从超亲水(0°)到疏水(135.2°)渐变的润湿梯度,水蒸气透过量为5434.503 g/m^(2)·24 h,比单独的亲水膜和疏水膜分别高出1.37倍和2.04倍。此外,通过太赫兹扫描成像分析的方法,开展纤维材料内部液态水的定量分析,阐明了纳米纤维膜对水分子的传输机制。因此,构筑的多层梯度润湿纤维滤料在工矿湿热高尘环境呼吸防护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为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一种有效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静电纺丝 梯度式复合膜 滤尘透湿 太赫兹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滤失效应的煤层水力压裂与裂隙扩展关系研究
16
作者 王刚 王恩茂 +3 位作者 隆清明 徐浩 陈雪畅 刘昆轮 《岩土力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083,共13页
煤体是多孔介质结构,水力压裂过程中液体会沿原生孔裂隙流失,即滤失效应,降低水力压裂施工效果。同时,煤层水力压裂压力变化与裂隙扩展之间的对应关系没有形成体系,无法准确判断水力压裂对煤体的损伤情况。为此,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 煤体是多孔介质结构,水力压裂过程中液体会沿原生孔裂隙流失,即滤失效应,降低水力压裂施工效果。同时,煤层水力压裂压力变化与裂隙扩展之间的对应关系没有形成体系,无法准确判断水力压裂对煤体的损伤情况。为此,以乌东煤矿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实验室试验以及现场试验的技术手段,首先,以岩石力学圆孔问题围岩应力分析理论和煤体渗流理论为基础,结合孔壁应力集中诱发拉伸破裂准则理论,分析考虑滤失条件下的水力压裂起裂机制;其次,开展急倾斜顶煤水力压裂试验,依据试验煤样裂隙扩展情况,判断急倾斜顶煤压力曲线与煤岩体的破断关系;再次,开展现场水力压裂试验,进一步判断现场压力曲线与顶煤破断之间的关系;最后,总结分析出4种压力曲线演化规律,作为判断煤岩体水力压裂效果的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当钻孔内部注水压力达到煤岩抗拉强度相等的拉应力时,孔壁出现首次开裂。水力压裂过程中,注水流量必须大于滤失量,且注水速率越大,憋压过程所用时间越短。压力曲线可划分为4种类型:(1)一次起裂型,(2)裂隙导通型,(3)流体滤失型,(4)二次起裂型。在压裂过程中流体滤失型占比越小压裂效果越优。该研究结果能够为现场水力压裂对煤体损伤效果提供判断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力压裂 急倾斜煤层 注水压力 原生孔裂隙 滤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MTO与SMTO急冷水沸腾床过滤技术应用及对比研究
17
作者 林春阳 陈建琦 吴文锋 《石油炼制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9-48,共10页
为了解决甲醇制烯烃(MTO)急冷水中高浓度细微催化剂造成生产装置堵塞难题,结合深层过滤与旋流强化脱附技术,开发了沸腾床过滤装置并成功运用于MTO水洗系统。相比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的MTO(DMTO)装置,中石化(上海)石油化... 为了解决甲醇制烯烃(MTO)急冷水中高浓度细微催化剂造成生产装置堵塞难题,结合深层过滤与旋流强化脱附技术,开发了沸腾床过滤装置并成功运用于MTO水洗系统。相比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的MTO(DMTO)装置,中石化(上海)石油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开发的MTO(SMTO)装置急冷水的悬浮物浓度更高,催化剂粒径更小同时分散性更好,虽不易发生堵塞但分离难度更大。对于DMTO装置急冷水,在进水悬浮物质量浓度为400~800 mg/L时,一级过滤出水降低至16~102 mg/L,二级过滤出水降低至7~16 mg/L。对于SMTO装置急冷水,在进水悬浮物质量浓度为4500~9500 mg/L时,一级过滤出水降低至100~862 mg/L,二级过滤出水降低至13~160 mg/L。沸腾床过滤设备采用外排急冷水进行过滤介质再生,无需额外消耗新鲜水,优异的悬浮物分离效果极大提高了急冷水回用率,降低了换热设备清洗频次和生产运维成本,为MTO工艺的高效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MTO SMTO 急冷水 沸腾床过滤 悬浮物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恒定电流条件下滤饼电渗排水行为的试验研究
18
作者 姜利国 王振安 +1 位作者 杨启彬 马智敏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704-1712,共9页
随着污泥(大量细颗粒土和水组成的软土)产量不断增加,选用适宜的排水方法并明确其排水行为具有现实意义。为提升污泥脱水效率,以商用水洗高岭土为研究对象,通过5组对比试验探究恒定电流条件下电渗法与常规机械排水法的协同作用,并设置... 随着污泥(大量细颗粒土和水组成的软土)产量不断增加,选用适宜的排水方法并明确其排水行为具有现实意义。为提升污泥脱水效率,以商用水洗高岭土为研究对象,通过5组对比试验探究恒定电流条件下电渗法与常规机械排水法的协同作用,并设置常规排水法(仅使用机械压力)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联合方法显著提升排水效果,总排水率较单一机械排水提高8.3%~17.5%;通电起始时间越接近过滤-压密阶段的时间阈值点(50 min),排水效率越高;电流密度为2.98 mA/cm^(2)时,可在相同排水量下实现最低能耗(1.45×10^(-3)kW·h/mL)。离散性分析显示各组数据变异系数低于0.025,试验结果可信度高。此外,采用石墨电极与双面排水设计可有效缩短总时长至180 min,并避免电极腐蚀问题。研究为优化电渗-机械联合排水工艺提供了理论依据,兼具高效与节能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定电流 电渗排水 泥浆 过滤常数 时间阈值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产养殖尾水中悬浮颗粒物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9
作者 许育新 王鸢 +2 位作者 王新 金俊伟 李华 《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1853-1857,共5页
水产养殖尾水中悬浮颗粒物含量是重要的水质参数,悬浮颗粒物的去除对水产养殖和减少尾水排放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悬浮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是残饵、鱼类粪便和微生物等,悬浮颗粒物的粒径、比重和沉降速度是重要指标,针对不同的悬浮颗粒物的特... 水产养殖尾水中悬浮颗粒物含量是重要的水质参数,悬浮颗粒物的去除对水产养殖和减少尾水排放污染具有重要意义。悬浮颗粒物的主要来源是残饵、鱼类粪便和微生物等,悬浮颗粒物的粒径、比重和沉降速度是重要指标,针对不同的悬浮颗粒物的特性,本文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处理技术,主要包括沉淀、筛网过滤、介质过滤、泡沫分离、臭氧氧化、电絮凝和生物过滤等,并对今后的水产养殖中悬浮颗粒物的控制和处理技术革新进行了展望,为水产养殖业内人士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产养殖 水处理技术 悬浮颗粒物 筛网过滤 泡沫分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快速滤过型净化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快速筛查代用茶中125种农药残留
20
作者 张权 吴玉田 +6 位作者 彭蕾 毕珊 周贻兵 林野 刘利亚 陈庆园 周雪 《色谱》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805-814,共10页
利用快速滤过型净化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析,建立了代用茶基质中125种不同极性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方法。目标物经DB-1701MS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分离,GC-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 利用快速滤过型净化法结合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MS)分析,建立了代用茶基质中125种不同极性农药残留的快速筛查方法。目标物经DB-1701MS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μm)程序升温分离,GC-MS/MS多反应监测(MRM)模式检测,基质匹配内标法定量。通过GC-MS/MS检测方法对代用茶中的125种代表性农药进行了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M-PFC TD-1型茶叶快速滤过型净化柱对铁皮石斛花提取液净化效果良好,而且能保证较高的农药回收率。方法学考察结果表明:125种组分在0.01~1.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80),方法的检出限(LOD,S/N=3)为0.003~0.02 mg/kg,方法的定量限(LOQ,S/N=10)为0.01~0.05 mg/kg,在低、中、高3个不同加标水平下125种目标物的回收率范围为62.6%~107.6%,相对标准偏差(RSD)为1.0%~13.8%(n=6)。与其他经典的前处理方法相比,本方法无需活化、平衡、洗脱步骤,消耗溶剂较少,且M-PFC TD-1柱在净化效果方面表现得更好,可直接吸附代用茶基质中的色素、生物碱等大分子干扰物,操作简单、快速,灵敏度较高,适用于大批量代用茶中农药多残留的快速筛查。采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对贵州省食药物质试点生产企业提供的50份代用茶样品进行检测,其中在2份代用茶样品中各检出至少1种农药残留,检出率为4%。本研究为掌握代用茶产品中的农药残留种类及水平,提高相关的地方标准指标设置或技术要求的科学性和实用性提供了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相色谱-串联质谱 快速滤过性净化 农药残留 快速筛查 代用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