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ICO欺诈预测与可解释分析模型 被引量:1
1
作者 卢加荣 廖彬 +1 位作者 刘怡 陈海龙 《计算机应用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57-364,共8页
为了解决首次代币发行(ICO)欺诈检测研究中存在的特征建模单一、模型缺乏可解释性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ICO欺诈预测和可解释分析模型IICOFP。首先,融合ICO项目基本信息、评级分数、社交媒体等多源异构数据,通过Lasso特征... 为了解决首次代币发行(ICO)欺诈检测研究中存在的特征建模单一、模型缺乏可解释性等问题,提出一种融合多源异构数据的ICO欺诈预测和可解释分析模型IICOFP。首先,融合ICO项目基本信息、评级分数、社交媒体等多源异构数据,通过Lasso特征选择和Tomek-Link欠采样更有效地实现对ICO的特征建模;其次,基于GBDT算法训练ICO欺诈预测模型,并引入SHAP框架从多个角度分析欺诈型ICO的影响因素,有力增强模型的可解释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的准确率、精确率、召回率、F 1分数和AUC值分别达到87.76%、85.37%、90.52%、87.87%和87.82%,各项性能比已有的最佳模型提高了约2%~10%,验证了融合多源异构数据进行特征建模在ICO欺诈预测中的关键作用(实验数据及代码:https://github.com/Lujiarong1203/IICOF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代币发行(ICO) 欺诈预测 GBDT模型 SHAP框架 可解释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整体性保护视角下文化景观场域识别与解释
2
作者 梁芷彤 杜雁 夏海燕 《风景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5-132,共8页
【目的】以价值整体认知为基础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已成共识,建立区别于单体特征提炼、突出整体特性的认知模式,探究部分是否以及如何在整体特性中发挥作用,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梳理与整合探索创新路径。【方法】通过文献归纳与演... 【目的】以价值整体认知为基础进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已成共识,建立区别于单体特征提炼、突出整体特性的认知模式,探究部分是否以及如何在整体特性中发挥作用,为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梳理与整合探索创新路径。【方法】通过文献归纳与演绎,总结文化景观式方法的主要步骤与核心内容,提炼场域理论的内涵与应用逻辑,剖析文化景观场域的内涵与空间实践过程,梳理其中的行动者并凝练出场域本体模型,完成文化景观场域的认知与建构。【结果】基于文化凝聚力的场效应与作用机制,揭示场域关联表征,提取文化景观场域组织结构与运行机理的形式化描述思路,最终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文化景观场域阐释框架。【结论】补充以关联性为首要考量因素的识别与整合方式,串联从关系论出发的文化景观分析逻辑与基于实体论的空间处理实践,推动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整体性保护理念向可操作的空间规划管理方案转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历史文化遗产 整体性 场域 解释框架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政策执行协同框架:基于中国“东数西算”战略的分析
3
作者 刘炳胜 汤汉东 +1 位作者 王丹 朱强 《科学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00-109,共10页
“政策执行”一直是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然而,许多政策的执行结果并未达到既定目标,导致资源、时间和人力的巨大浪费。协同理念有助于确保政策有效执行,但目前仍缺乏刻画政策执行协同的综合框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提出了两层嵌套... “政策执行”一直是公共管理领域的热点话题。然而,许多政策的执行结果并未达到既定目标,导致资源、时间和人力的巨大浪费。协同理念有助于确保政策有效执行,但目前仍缺乏刻画政策执行协同的综合框架。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提出了两层嵌套结构的政策执行协同框架。以中国“东数西算”战略执行为案例,采用社会网络分析与解释性结构模型相结合的方法,验证了该框架的有效性。研究发现:①政策执行协同框架中政府领导是所有结构的基础,制度环境和初始条件共同构成了中间环节,协同过程是最终结果;②政府配套政策滞后是影响“东数西算”战略有效执行的最重要的阻碍因素,西部地区的阻碍因素多与政府相关,而东部地区的阻碍因素多与运营商相关。本文提出的政策执行协同框架揭示了政策执行过程中利益相关者的协同机制,基于“东数西算”政策执行的案例分析验证了协同框架的有效性,为政府进行资源规划和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政策执行 协同框架 东数西算 社会网络分析 解释性结构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OE理论框架下我国水利工程区块链技术实施障碍影响因素研究
4
作者 王爱领 左一鸣 孙少楠 《水利水电技术(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28-239,共12页
【目的】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实现面临着诸多困难,潜在的障碍继续扩大实施方面的差距。评估影响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实施的障碍因素对于缩小这种差距尤为重要。【方法】首先,基于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法和技术-组织-环境理论... 【目的】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具体实现面临着诸多困难,潜在的障碍继续扩大实施方面的差距。评估影响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实施的障碍因素对于缩小这种差距尤为重要。【方法】首先,基于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法和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识别了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实施的障碍因素。其次,采用模糊解释结构模型建模方法,分析区块链技术实施障碍因素的层次结构。最后,利用区间2型模糊AHP方法对各障碍因素进行权重排序。【结果】结果显示:障碍因素EB7和OB2位于结构模型的最底层;权重最大的障碍因素分别为EB1、TB2、TB1和EB2。【结论】结果表明:缺乏专项政策支持和缺乏采用新技术的意愿是最根本的障碍因素;利益相关者的信任、协作和博弈、水利数据扩展挑战、水利数据安全风险和水利工程的独特性是构成障碍的重要因素。所采用的定量分析方法为障碍因素分析提供了一个新的见解。研究成果可为水利工程区块链技术实施障碍提供一个可靠的基于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区块链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发展和应用,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利工程 障碍因素 区块链技术 技术-组织-环境理论框架 模糊解释结构模型 区间2型模糊AHP 水利信息化 智慧水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利新质生产力:内涵解读、理论框架与实施路径 被引量:53
5
作者 左其亭 秦西 马军霞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共8页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要求落实到水利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提出了水利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内涵,认为水利新质生产力是追求高科技、高效...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大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把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部署要求落实到水利工作的全过程各方面,提出了水利新质生产力的概念及内涵,认为水利新质生产力是追求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水利生产力质态;提出了由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支撑体系五部分组成的水利新质生产力理论框架,阐述了水利新质生产力的主要研究内容;并从工程、技术、制度和管理支撑四方面,提出了水利新质生产力的实施路径。为加快形成和发展水利新质生产力提供理论基础和路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水利新质生产力 内涵解读 理论框架 实施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物探技术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被引量:4
6
作者 杨午阳 魏新建 李海山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70-188,共19页
通过梳理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物探)领域中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进展以及发展方向,总结了智能物探的优势和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物探技术在人工智能发展的第2次浪潮中开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 通过梳理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在地球物理勘探(物探)领域中的发展历程、主要研究进展以及发展方向,总结了智能物探的优势和面临的难题,并提出了解决方案。研究结果表明:(1)物探技术在人工智能发展的第2次浪潮中开始与人工智能技术相结合,得益于物探领域数据量的指数级增长、硬件算力的高速发展以及不断出现的新深度学习框架,智能物探技术从早期的机器学习发展为目前的深度学习,在地震资料处理、解释等方面的应用中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2)目前智能物探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标签集的构建、去噪、断裂检测、层位与层序解释、地震相分类和异常体检测、岩性识别与油气藏开发、地震反演成像等方面,大幅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成本,克服了人工交互操作和人工经验的主观性和不可靠性,助力打破传统物探技术瓶颈。(3)智能物探技术的发展面临着缺少公开的标签数据集、缺少解决地球物理领域问题的智能化框架及尚未形成适用于地球物理领域共享的智能化开发平台等难题,可以从解决数据基础、构建智能平台、开展网络架构基础性研究及与应用场景结合等方面着手解决;此外,智能物探技术的发展方向还包含智能地震成像方法研究,储层成像方法研究,油气大数据挖掘、智能风险评估与智能决策以及超算软件装备研发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物探 大数据 人工智能 机器学习 深度学习 标签数据集 深度学习框架 智能处理与解释 地震资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体系 被引量:73
7
作者 郑荣才 戴朝成 +4 位作者 罗清林 汪小平 雷光明 蒋昊 陈虎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6-24,132-133,共9页
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类型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主要有3种观点:①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湖泊三角洲、湖泊—沼泽等沉积体系的多类型;②湖泊滩坝沉积相;③浅海潮汐砂坝沉积相。为此,根据多年野外地质... 近期的研究成果表明,对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沉积相类型的认识存在很大分歧,主要有3种观点:①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湖泊三角洲、湖泊—沼泽等沉积体系的多类型;②湖泊滩坝沉积相;③浅海潮汐砂坝沉积相。为此,根据多年野外地质调查、室内研究成果,再次坚持和论证了须家河组为多类型陆相沉积体系复合体的传统认识。具体证据如下:在对地表剖面和钻井岩心精细沉积相分析的基础上,结合粒度分析和测井资料,可从四川类前陆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中识别出冲积扇、河流、扇三角洲、湖泊三角洲、湖泊—沼泽等沉积体系。在川西坳陷、川东北坳陷和川东南坳陷围限川中前陆隆起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中,各沉积体系展布各具特色,规律为:沿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前缘为冲积扇或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发育带;围绕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坳陷带为湖泊—沼泽沉积体系发育带;盆地中心的川中前陆隆起为河流、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发育带。结论认为:受"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控制的冲积扇、扇三角洲、河流、湖泊三角洲和湖泊—沼泽等多元相沉积体系在时空中有规律的组合、展布和演化,应该是解释须家河组沉积相特征更可靠的答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类前陆盆地 晚三叠世 须家河组 古构造格局 沉积体系 沉积相 测井解释 粒度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相关理论与阐释框架 被引量:5
8
作者 李君 杜庆 康志伟 《成人教育》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55-58,共4页
依据社会科学中的三大理论(现代化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解析高等职业教育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抗衡中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存在差异。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的互进发展,促使... 依据社会科学中的三大理论(现代化理论、新制度主义理论、人力资本理论),解析高等职业教育在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的抗衡中的发展历程,分析不同社会文化背景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道路存在差异。高等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的互进发展,促使教育模式不断变革,并在适应本国实际中形成模式特色,从而阐释一种源于内在动力、基于适应发展、成就互进发展的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逻辑与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等职业教育 模式变迁 发展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凝灰质砂岩骨架参数确定方法和效果对比 被引量:6
9
作者 周越 莫修文 +1 位作者 孙凤贤 王英武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24-127,共4页
为了精确地确定乌尔逊地区凝灰质砂岩的骨架值,运用岩心分析资料与测井资料,采用5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求得中子、声波、密度骨架参数。再利用所求取的骨架值计算孔隙度,根据计算孔隙度值与岩心分析孔隙度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选... 为了精确地确定乌尔逊地区凝灰质砂岩的骨架值,运用岩心分析资料与测井资料,采用5种不同的方法分别求得中子、声波、密度骨架参数。再利用所求取的骨架值计算孔隙度,根据计算孔隙度值与岩心分析孔隙度之间的平均绝对误差与相对误差,选取最小值以确定最优的骨架参数值,从而找到适合研究区的确定骨架参数的最佳方法。这为凝灰质砂岩储集层的正确评价提供了较好的依据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凝灰质砂岩 骨架参数 测井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结业测试设计与评估方法探索 被引量:24
10
作者 刘银燕 张珊珊 《外语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74-78,共5页
本文是对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口译教学测试方法的一次探索。本文首先探讨了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的目标,然后根据Bachman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以及他和Palmer提出的语言测试"有用性"原则,结合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若干口... 本文是对英语专业本科阶段口译教学测试方法的一次探索。本文首先探讨了英语专业本科口译教学的目标,然后根据Bachman提出的交际语言能力模型以及他和Palmer提出的语言测试"有用性"原则,结合作者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了若干口译测试设计思想,包括命题难度、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作者在研究了其他学者提出的口译评估和测试标准之后,设计了一张"口译测试评分表",希望得到同行和专家的批评指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试设计 口译评估 交际语言能力模型 有用性 信息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转型的解释框架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建华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1-108,共8页
转型是当代大学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关于大学转型的分析有三个基本的维度,即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将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三维度综合起来可以构成一个关于大学转型的一般性的解释框架。在此框架之下,一... 转型是当代大学深化改革的必然结果。关于大学转型的分析有三个基本的维度,即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将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三维度综合起来可以构成一个关于大学转型的一般性的解释框架。在此框架之下,一方面大学转型的理想、理论与知识,知识、行动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内在一致性;另一方面大学转型中理想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行动间也存在着难以克服的矛盾与冲突。总体上,大学转型既是一个从理想到理论,从理论到知识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从知识到行动,从行动到实践的改革过程,更是一个从理想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从知识到行动的社会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转型 大学改革 解释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新框架解读 被引量:9
12
作者 刘悦明 卢仁顺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15年第2期79-86,共8页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当前处于又一个重大转型时期。教育部2014年高考改革中关于外语考试的改革设想释放出外语教学转型需求的信号。2013年上海市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率先推行ESP作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 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当前处于又一个重大转型时期。教育部2014年高考改革中关于外语考试的改革设想释放出外语教学转型需求的信号。2013年上海市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率先推行ESP作为新时期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并制订了《上海市大学英语教学参考框架(试行)》。本论文从历时角度就几个重大的大学英语教学大纲做一个对比解读,以证明ESP作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趋势的必然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英语改革 教学大纲 对比解读 ESP框架 改革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一个“主体嵌入-治理赋权”的解释性框架 被引量:24
13
作者 王薇 李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39-49,共11页
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助推器,加强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吴川市W村的番薯产业集群发展的考察梳理与归纳总结,研究发现:将关系、资本、制度等农业产业集群治理主体要素嵌入产业振兴的场域,需通过话语、技术、... 农业产业集群作为产业振兴的重要助推器,加强其运行机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吴川市W村的番薯产业集群发展的考察梳理与归纳总结,研究发现:将关系、资本、制度等农业产业集群治理主体要素嵌入产业振兴的场域,需通过话语、技术、法律等对场域内治理要素赋权。以关系与话语契合实现主体再造、以资本与技术耦合实现资源互补、以制度与法律协调实现功能升级,从而在整体上构建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主体嵌入-治理赋权”的解释性框架。这一解释性框架发现,做好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乡村振兴,需要处理好农业产业集群治理嵌入主体要素之间的关系、产业振兴场域内治理要素之间的关系、主体要素与治理要素之间嵌入与赋权的关系。研究结论对阐释和验证农业产业集群助推产业振兴的运行机制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有利于提升农业产业集群治理能力,增强农业产业集群的实效性,助推产业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嵌入性理论 赋权理论 产业集群 产业振兴 解释性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民维权活动的理法抗争及其理论解释 两起征地案例的启示 被引量:23
14
作者 覃琮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3-121,共29页
基于对广西两个征地案例的研究,本文发现,农民维权抗争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的"日常反抗"、"法权抗争"和"规则模式"框架来解释。当地农民维权活动的一般性特征可称之为"理法抗争",其行为理据... 基于对广西两个征地案例的研究,本文发现,农民维权抗争的实践逻辑,不能用现有的"日常反抗"、"法权抗争"和"规则模式"框架来解释。当地农民维权活动的一般性特征可称之为"理法抗争",其行为理据、策略选择和目标制定都在合"理"合"法"的框架内。具体表现为:对被征土地的"待价而沽"、积极运用"拖"的抗争策略、在集体行动中并用"理"与"法"的行动策略,不使事态失控,不与地方政府交恶。农民的"理法"抗争,既根植于乡土社会,也因中国政府政治合法性的转变而导致的国家对稳定的刚性需求、地方追求经济绩效和维稳工作实践之间始终存在某种张力,正是这种张力促使农民在与地方政府争取拥有平等对话主体资质的抗争过程中形成某种"默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维权行动 解释框架 理法抗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孝”之道的社会学探索 被引量:40
15
作者 翟学伟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27-161,共35页
思想转化为行动,有一套复杂的传导机制,也伴随着思想本身在操作上的现实改变。由于孝的观念及其实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极为重要,故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范例加以考察。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孝,主要任务是探讨其运行的社会方式,包括它如何从儒... 思想转化为行动,有一套复杂的传导机制,也伴随着思想本身在操作上的现实改变。由于孝的观念及其实践在中国历史文化中极为重要,故可以作为一个重要范例加以考察。从社会学角度来研究孝,主要任务是探讨其运行的社会方式,包括它如何从儒家思想转化为中国人的行动并对社会产生真实的影响与建构。孝的本意在于事亲,但儒家将其同仁连接,进而成为仁的实现路径。至此,从仁至孝,可以看作一种从思想到行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孝所承担的社会学意义在于其因"报本返始"的含义而构建起的天人认知框架。这一框架的基本运行方式即是由亲子关系形成的互报模式与情感的角色化。其基本核心依据在于其关系设置上的不对等性所产生的下一代对上一代的歉疚与报恩。孝一旦运行,会导致中国人将整个社会生活集中于家族谱系、社会温情化、伦理导向、关系网络、权威至上等方面,进而可以起到整合社会的作用。可以说,孝所形成的社会特征是中国社会最稳定的传统。虽然说新文化运动以来,其主导性已经式微,但其社会底色依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报本反始 天人关系 情感角色化 教化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全面现代化——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解释框架 被引量:21
16
作者 唐爱军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46-53,共8页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往现代化理论无法有效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需要构建“全面现代化”话语体系,这是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尝试性解释框架。全面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高... 中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以往现代化理论无法有效阐释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实践,需要构建“全面现代化”话语体系,这是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尝试性解释框架。全面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高阶形态,其可被界定为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全方位、高质量现代化。全面现代化作为一个系统,包括现代化的目标、过程、动力、模式、制度化和评价标准等诸多要素。全面现代化具有世界意义,其核心在于提供了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新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面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 新发展阶段 解释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性事件的行为模式与解释框架--基于江苏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柏骏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6-40,共5页
和谐社会并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而应是一个在权利平等基础上各种不同利益诉求能够找到对应通道进行理性沟通的社会,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通道则群体性事件就极易发生,并容易导致势态难以控制,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更可能影... 和谐社会并是一个"和而不同"的社会,而应是一个在权利平等基础上各种不同利益诉求能够找到对应通道进行理性沟通的社会,如果没有这样一个通道则群体性事件就极易发生,并容易导致势态难以控制,从而直接影响社会稳定,更可能影响到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本文以社会学视角对群体性事件进行研究,通过实证研究详细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概念和行为模式,分析了群体性事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对当前群体性事件总体判断的解决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性事件 行为模式 解释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概念转变理论及其对当代科学教育的启示 被引量:10
18
作者 袁维新 《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1-16,共6页
概念转变理论揭示了概念转变的过程与机制。认识论模型、本体论假定、心理模型建构论和多维解释框架是目前已经形成的概念转变的四大理论。概念转变理论促使我们重视并运用学生的前概念;它的关于重视学生前科学概念的思想,为基于概念转... 概念转变理论揭示了概念转变的过程与机制。认识论模型、本体论假定、心理模型建构论和多维解释框架是目前已经形成的概念转变的四大理论。概念转变理论促使我们重视并运用学生的前概念;它的关于重视学生前科学概念的思想,为基于概念转变的科学课程开发提供了科学依据;关于概念转变过程与机制的研究,为研制促进概念转变的科学教学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概念转变 认识论 本体论 心理模型建构论 多维解释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论探讨 被引量:7
19
作者 刘峻杉 《教育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5-37,共13页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研究需要通过对方法论的反思,来寻求突破和加速发展。从基本定位与根本追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需要联结好中国哲学与教育学的思想,激活本土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在主要研究定向上,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既需要继承经典诠... 中国传统教育哲学的研究需要通过对方法论的反思,来寻求突破和加速发展。从基本定位与根本追求来看,中国传统教育哲学需要联结好中国哲学与教育学的思想,激活本土的思维和话语方式。在主要研究定向上,中国传统教育哲学既需要继承经典诠释传统而“返本开新”,也不能忽视围绕当下教育问题而与现有的主流学术理论和通行话语展开“思想比较”和“话语关联”。跨越古今思维方式的差异,实现理解与诠释过程中“意义场”的联通性,是这个领域内关键的研究难点。优化基本范畴和理论框架以作为公共知识背景和基本前提,深刻诠释关键观念或概念以作为基本话语工具,在故事情境中开显“精神”以焕发生机和活力,是当前阶段需要重视和优先解决的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典诠释 思想比较 思维方式 基本范畴 理论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城乡发展的“刘易斯转折点”辨析及延伸探讨——基于湖北省村镇调研的城乡二元关系研究 被引量:9
20
作者 陈晨 《城市规划》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5-72,共8页
日益严峻的"民工荒"现象引发了我国是否已出现所谓"刘易斯转折点"的讨论。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将"城市—乡村"的发展看成一个交互的连续过程,而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体制和显著的区域差异则导致了该理论分... 日益严峻的"民工荒"现象引发了我国是否已出现所谓"刘易斯转折点"的讨论。刘易斯二元经济模型将"城市—乡村"的发展看成一个交互的连续过程,而我国独特的城乡二元体制和显著的区域差异则导致了该理论分析上的诸多困惑。文章在厘清刘易斯模型的各种预设条件及其与中国现实差异的基础上,对相关研究进行归纳和述评;然后以湖北省村镇调研为例,从城镇化的微观机制视角检验相关研究的主要观点及政策建议。最后,文章试图为中国特色的"二元关系转折点"现象提供解释框架,并基于微观机制研究的启示而讨论其政策含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易斯转折点 城乡二元关系 微观机制 解释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