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秦岭细鳞鲑与拉氏鱥代谢特征及游泳能力的比较
1
作者 吴奇 王洪 +5 位作者 王丽英 彭敏锐 郑雪丽 李平 付世建 夏继刚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38,共8页
为探究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与其主要猎物鱼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游泳能力的种间差异及其生理机制,采用鱼类游泳代谢仪,分别测定了两种实验鱼野生种群有氧运动能力[步法转换速度Gait transition speed(U_(gait)... 为探究秦岭细鳞鲑(Brachymystax tsinlingensis)与其主要猎物鱼拉氏鱥(Phoxinus lagowskii)游泳能力的种间差异及其生理机制,采用鱼类游泳代谢仪,分别测定了两种实验鱼野生种群有氧运动能力[步法转换速度Gait transition speed(U_(gait))和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U_(crit))]、无氧运动能力[匀加速游泳速度Constant acceleration test speed(U_(cat))]、静止代谢率(Resting metabolic rate,RMR)、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MMR)、有氧代谢空间(Aerobic metabolic scope,MS)、运动耗氧率及单位距离运动能耗(Energetic cost of transport,COT)等。结果表明:(1)秦岭细鳞鲑U_(crit)和U_(cat)高于拉氏鱥(P<0.05),但二者r U_(gait)、rU_(crit)和r U_(cat)差异不显著(P>0.05);(2)秦岭细鳞鲑RMR、MMR、MS等代谢特征均显著高于拉氏鱥(P<0.05),并且特定流速下秦岭细鳞鲑运动耗氧率及COT高于拉氏鱥;(3)秦岭细鳞鲑U_(crit)与MS、MMR呈现出显著正相关或正相关的趋势,拉氏鱥U_(crit)与其MS和MMR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研究结果提示,整体上秦岭细鳞鲑与拉氏鱥的相对游泳能力相近,但秦岭细鳞鲑的游泳效率更低;秦岭细鳞鲑的代谢潜能更大,代谢潜能是维持其运动表现的重要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游泳速度 有氧代谢空间 游泳效率 种间关系 秦岭细鳞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禁食对不同规格四大家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2
作者 林小菊 俞立雄 +4 位作者 曾钰评 吴池杰 王珂 刘明典 段辛斌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8-98,共11页
研究旨在探讨禁食时间对不同体长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四种淡水鱼类游泳能力的影响。研究选取了体长不同[短W组(4.34±... 研究旨在探讨禁食时间对不同体长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四种淡水鱼类游泳能力的影响。研究选取了体长不同[短W组(4.34±0.21)—(7.86±0.29)cm、中S组(14.53±0.25)—(15.6±0.68)cm、长E组(20.29±0.7)—(23.4±0.51)cm]的实验鱼3组(n=40),在分别饥饿0、2d、5d、10d和15d后测定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及暴发游泳速度以评估禁食时间及体长对鱼类游泳能力的影响。结果显示,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及暴发游泳速度均与体长相关。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和绝对暴发游泳速度(cm/s)随着体长的增加而增加,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和相对暴发游泳速度(BL/s)(体长,BL)则随体长的增加而降低。每种鱼在两个单独的体长组(W、S、E组)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暴发游泳速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四大家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暴发游泳速度大小排序为青鱼>草鱼>鳙>鲢。在禁食条件下,感应流速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临界游泳速度和暴发游泳速度均显著降低(P<0.05),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在禁食0—15d内,四大家鱼的感应流速W组显著高于S组(P<0.05),均显著高于E组(P<0.01),临界游泳速度、暴发游泳速度W组显著低于S组(P<0.05),均显著低于E组(P<0.01)。结果表明,与W组相比,S组和E组在禁食条件下游泳能力受影响较小,建议放流体长超10 cm的四大家鱼。在S组和E组5d禁食后,游泳能力未显著下降。适度禁食可能提升捕食能力,但长时间禁食会削弱游泳能力,影响摄食和逃避捕食者的能力,降低存活率。因此,放流前应避免长时间禁食,确保游泳能力,增强野外生存能力和摄食成功率。四大家鱼幼鱼游泳能力受体长和禁食影响,体长增加游泳能力增强,禁食则相反。建议放流时挑选体型较大(10 cm以上)、营养良好的鱼苗,以提高存活率和增殖放流项目成效。研究为四大家鱼的增殖放流技术的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禁食 体长 四大家鱼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暴发游泳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游泳能力及其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瀚文 谭均军 +9 位作者 王永猛 李阳希 王猛 柯森繁 石小涛 谭红林 王渊洋 李卫东 蒲进 金志军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5-133,共9页
探究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的游泳能力,为过鱼设施建设和鱼类游泳行为学提供基础参数。以该流域优势种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贡山裂腹鱼(S.gongshanensis)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现场通过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对裂腹鱼的感应流速... 探究玉曲河流域裂腹鱼类的游泳能力,为过鱼设施建设和鱼类游泳行为学提供基础参数。以该流域优势种怒江裂腹鱼(Schizothorax nukiangensis)、贡山裂腹鱼(S.gongshanensis)为研究对象,在野外现场通过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对裂腹鱼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突进游泳速度及持续游泳速度、耐久游泳速度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怒江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的绝对感应流速相近,分别为(0.18±0.01)m/s和(0.18±0.06)m/s,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1.05±0.12)m/s和(1.11±0.14)m/s,绝对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1.45±0.26)m/s和(1.40±0.21)m/s,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8.47±0.95)BL/s和(9.21±2.45)BL/s;二者的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均突破了10倍体长(BL),分别为(11.90±2.31)BL/s和(10.80±3.16)BL/s;怒江裂腹鱼和贡山裂腹鱼最大持续游泳速度均为0.63 m/s,最大耐久游泳速度分别为0.93 m/s和0.73 m/s。当以此2种裂腹鱼为主要过鱼对象时,建议鱼道入口及竖缝处流速为1.05~1.40 m/s,过鱼设施内部整体平均流速设计为0.24~1.05 m/s,休息池主流流速为0.18~1.05 m/s。研究结果可为西藏玉曲河流域鱼类资源保护及过鱼设施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怒江裂腹鱼 贡山裂腹鱼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突进游泳速度 鱼道设计 玉曲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渡河上游几种典型鱼类克流能力研究及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张东亚 贺春山 +3 位作者 齐国新 李阳希 侯轶群 陶江平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8-116,共9页
探讨多种目标鱼类过鱼设施的流速设计,为大渡河上游集诱鱼设施的过鱼设计提供数据参考。以短尾高原鳅(Triplophysa brevicauda)、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以及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Brett-type... 探讨多种目标鱼类过鱼设施的流速设计,为大渡河上游集诱鱼设施的过鱼设计提供数据参考。以短尾高原鳅(Triplophysa brevicauda)、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以及重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davidi)为研究对象,使用自制Brett-type鱼类游泳能力测试水槽对3种鱼的临界游泳速度以及突进游泳速度进行测量。实验结果表明:(1)短尾高原鳅体长(9.92±1.15)cm,绝对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0.91±0.13)m/s和(9.30±1.56)BL/s;齐口裂腹鱼体长(22.01±5.17)cm,绝对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1.09±0.35)m/s和(4.89±0.93)BL/s;重口裂腹鱼体长(28.84±2.57)cm,绝对和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1.45±0.25)m/s和(5.00±0.48)BL/s。2种裂腹鱼绝对、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均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短尾高原鳅与体长并无显著性关系(P>0.05)。(2)短尾高原鳅体长(9.66±1.07)cm,绝对和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1.06±0.12)m/s和(11.11±1.80)BL/s;齐口裂腹鱼体长(26.34±1.11)cm,绝对和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1.29±0.26)m/s和(4.86±0.81)BL/s;重口裂腹鱼体长(28.37±2.30)cm,绝对和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1.50±0.36)m/s和(5.24±0.89)BL/s。2种裂腹鱼绝对、相对突进游泳速度均与体长呈正相关关系,而短尾高原鳅与体长并无显著性关系(P>0.05)。(3)K-M曲线表明,90%目标鱼类累计疲劳的临界和突进游泳速度分别为0.81、0.96 m/s。当以短尾高原鳅、齐口裂腹鱼以及重口裂腹鱼为过鱼对象时,建议过鱼设施入口设计流速为0.81~0.96 m/s,过鱼设施内部流速不应小于0.1 m/s,休息区设计流速为0.1~0.81 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尾高原鳅 齐口裂腹鱼 重口裂腹鱼 临界游泳速度 突进游泳速度 游泳能力 过鱼设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野生和养殖青海湖裸鲤临界游泳速度比较及其与体征的关系
5
作者 叶海明 李鹏程 +4 位作者 王煜琦 赵德浩 祁洪芳 冷小茜 杜浩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773-1779,共7页
为探究野生和养殖青海湖裸鲤游泳能力差异,以及游泳能力与体征的关系,研究以青海湖裸鲤为研究对象,利用游泳隧道装置,采用流速递增法,对青海湖裸鲤的野生群体和人工养殖1龄、2龄、3龄群体进行临界游泳速度测定。结果显示,野生组的绝对... 为探究野生和养殖青海湖裸鲤游泳能力差异,以及游泳能力与体征的关系,研究以青海湖裸鲤为研究对象,利用游泳隧道装置,采用流速递增法,对青海湖裸鲤的野生群体和人工养殖1龄、2龄、3龄群体进行临界游泳速度测定。结果显示,野生组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76.17±5.42)cm/s与养殖1龄组(74.59±7.75)cm/s、养殖2龄组(77.58±4.16)cm/s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低于养殖3龄组(85.99±7.70)cm/s(P<0.05),养殖2龄组与养殖3龄组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野生组(3.11±0.38)BL/s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显著低于养殖1龄(7.10±0.83)BL/s、2龄(4.86±0.26)BL/s、3龄组(4.78±1.37)BL/s(P<0.05),养殖1龄组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显著高于养殖2龄组和养殖3龄组(P<0.05),养殖2龄组和养殖3龄组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没有明显差异(P>0.05)。临界游泳速度与形态学特征的关系表明,绝对临界游泳速度与全长、体长、头长、体高、体厚、尾柄长、尾柄高、体重无显著相关性,相对临界速度与形态学特征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研究表明,在相同年龄,养殖青海湖裸鲤与野生群体相比表现出更强的游泳能力。研究结果可为青海湖裸鲤的人工养殖管理和过鱼通道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界游泳速度 游泳能力 形态学特征 青海湖裸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游泳能力对体长的响应及其在鱼道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6
作者 蔡露 侯轶群 +6 位作者 金瑶 杨志 胡望斌 陈小娟 陈继华 黄应平 韩德举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09-215,共7页
为了探讨鱼类体长对游泳能力的影响并为鱼道水流的设计提供参考,该研究在封闭水槽中使用"递增流速法"测试了海南省某水利枢纽鱼道目标对象的游泳能力,并用Origin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得到了试验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 为了探讨鱼类体长对游泳能力的影响并为鱼道水流的设计提供参考,该研究在封闭水槽中使用"递增流速法"测试了海南省某水利枢纽鱼道目标对象的游泳能力,并用Origin软件进行了数据统计分析,得到了试验鱼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的直线回归方程和Kaplan-Meier曲线。结果表明:1)随着试验鱼体长增大,相对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体长/s)均减小,体长和鱼类速度的相关关系可用直线方程表示,且数据经过对数变换后的直线方程拟合效果比未经过对数变换的拟合效果更好,其中R^(2)由0.664~0.725提高至0.907~0.933。2)根据鱼道设计规范、导则及文献,结合本工程目标过鱼对象的感应流速、临界游泳速度和爆发游泳速度(m/s),建议本工程鱼道进口诱鱼流速控制在0.35~0.47 m/s,池室流速控制在0.21~0.59 m/s,竖缝流速控制在0.57~0.74 m/s,出口断面至下一个池室之间的流速控制在0.21~0.50 m/s。鱼类体长对相对游泳速度(体长/s)产生了负面影响,鱼类游泳速度及其变化规律可对鱼道水流设计值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速 体长 游泳能力 感应流速 临界游泳速度 爆发游泳速度 竖缝式鱼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齐口裂腹鱼幼鱼疲劳后游泳特性恢复状况研究 被引量:13
7
作者 蔡露 刘国勇 +3 位作者 Rachel Taupier 涂志英 石小涛 黄应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993-998,共6页
以中国地质公园(神农架)野生动物繁育基地提供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幼鱼(体长为14.0—17.5 cm,体重为39.6—65.6 g)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鱼类游泳特性(Swimming performance)研究装置,运用递增流速法(Stepped velocity te... 以中国地质公园(神农架)野生动物繁育基地提供的齐口裂腹鱼(Schizothorax prenanti)幼鱼(体长为14.0—17.5 cm,体重为39.6—65.6 g)为研究对象,利用自制鱼类游泳特性(Swimming performance)研究装置,运用递增流速法(Stepped velocity test),研究了鱼类疲劳后20d和40d的游泳特性恢复状况。结果表明:(1)在20d内齐口裂腹鱼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ed,Ucrit)相比于初次测试(20d前)有所降低,20d内的恢复状况较差;而在40d后,临界游泳速度已经基本恢复到最初状况,40d内的恢复状况较好。(2)疲劳后鱼类游泳效率显著下降,并且在40d后无法恢复正常。虽然40d后速度指数低于20d后速度指数,40d后游泳效率高于20d后游泳效率,但是相对于初次测试,40d后游泳效率恢复效果并不明显。(3)齐口裂腹鱼在疲劳后40d内,恢复能力(Recovery capability)无法恢复到正常状况,但由于3次测试中疲劳后过量耗氧(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st,EPOC)波动并不大,说明疲劳对其恢复能力影响并不大。(4)20d后和40d后无氧呼吸时间均较第一次测试时提前,说明疲劳损伤对其有氧呼吸能力产生了持续影响。(5)疲劳对鱼类生态行为(Ecological behavior)影响不明显。研究有利于为鱼道建设提供基础资料,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深远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齐口裂腹鱼 游泳特性 疲劳 恢复状况 临界游泳速度 生态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丝裂腹鱼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张沙龙 侯轶群 +4 位作者 王龙涛 乔晔 王伟 任泷 张家波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32-37,共6页
鱼类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是成功设计过鱼设施的关键。为了探究长丝裂腹鱼( Schizothorax dolichonema Herzenstein)的游泳能力,以野生长丝裂腹鱼(110.56 g ±35.88g)为对象,测定了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并记录了测定过程中的... 鱼类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是成功设计过鱼设施的关键。为了探究长丝裂腹鱼( Schizothorax dolichonema Herzenstein)的游泳能力,以野生长丝裂腹鱼(110.56 g ±35.88g)为对象,测定了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并记录了测定过程中的游泳行为。研究表明:(1)临界游泳速度为3.04~4.93BL/s;(2)运动耗氧率与游泳速度呈幂函数关系MO 2=129.67+15.63 U 2.34( R 2=0.983, P<0.001),速度指数为2.34,表明能量利用效率相对较低;单位距离能耗(COT)与游泳速度的关系也呈幂函数关系COT=0.14 U-1+0.04U0.80(R2=0.844, P<0.001);(3)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尾摆幅度的变化不显著,变化范围为0.18~0.32 BL,而尾摆频率和运动步长都呈线性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丝裂腹鱼(Schizoht orax dolichonema Herzenstein) 临界游泳速度 能量代谢 游泳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胭脂鱼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 被引量:28
9
作者 石小涛 陈求稳 +5 位作者 刘德富 黄应平 庄平 陈志强 王博 路波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33-136,共4页
鱼类游泳状态通常分为三类:持续游泳速度、延时游泳速度和暴发游泳速度,分别对应鱼类游泳能力的常规判定指标巡游速度、临界游速和暴发速度[1,2]。目前,由于测定临界游速的时间相对较短,方法可控性强,且得到有统计意义的值所需的试验... 鱼类游泳状态通常分为三类:持续游泳速度、延时游泳速度和暴发游泳速度,分别对应鱼类游泳能力的常规判定指标巡游速度、临界游速和暴发速度[1,2]。目前,由于测定临界游速的时间相对较短,方法可控性强,且得到有统计意义的值所需的试验鱼数量较少,因而使用范围最广[3,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胭脂鱼 临界游泳速度 幼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许氏平鲉、大泷六线鱼临界游速与爆发游速及其生理指标的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史航 陈勇 +3 位作者 赵子仪 于晓明 田涛 徐鹏翔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7-412,共6页
利用垂直循环回流水槽和PVC水槽,分别测定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临界游速和爆发游速,并分析了鱼类游泳后对其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体长为10~22cm的许氏平鲉其临界游速为44.69~69.07 cm/s... 利用垂直循环回流水槽和PVC水槽,分别测定了许氏平鲉Sebastes schlegeli、大泷六线鱼Hexagram-mos otakii的临界游速和爆发游速,并分析了鱼类游泳后对其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体长为10~22cm的许氏平鲉其临界游速为44.69~69.07 cm/s,其相对临界游速为3.11~4.69 BL/s;体长为10~22 cm的大泷六线鱼其临界游速为42.39~82.93 cm/s,其相对临界游速为3.45~4.90 BL/s;体长为10~22 cm的许氏平鲉其爆发游速为76.68~118.18 cm/s;体长为10~22 cm的大泷六线鱼其爆发游速为81.69~121.25 cm/s。根据临界游速测定结果,估算出许氏平鲉和大泷六线鱼的最大游泳距离分别为6 776.4 m和7 423.2 m;根据爆发游速的测定结果估算出两种鱼的最适逃逸距离为15~25 m。临界游泳疲劳后,许氏平鲉血糖、血乳酸和肌肉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糖元、肌肉蛋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大泷六线鱼血乳酸、肌肉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血糖、肌糖元、肌肉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爆发游泳疲劳后,许氏平鲉血糖、血乳酸、肌肉乳酸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肌糖元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大泷六线鱼血糖、肌糖元、肌肉蛋白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肌肉乳酸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泷六线鱼 许氏平鲉 临界游速 爆发游速 生理指标 人工鱼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鳙幼鱼疲劳引起的生理变化和游泳能力的影响研究(英文) 被引量:11
11
作者 袁喜 李丽萍 +4 位作者 涂志英 蔡露 David M.Johnson 黄应平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05-509,共5页
鳙(花鲢)在自然环境中分布于中国南部流域至阿穆尔河,是重要的经济性鱼类,具江湖生殖洄游特性。大坝建设阻碍了其洄游产卵繁殖通道,导致自然环境中其繁殖力的下降,需要有效的过鱼设施帮助鳙通过大坝等水流屏障。为了设计高效的鱼道引导... 鳙(花鲢)在自然环境中分布于中国南部流域至阿穆尔河,是重要的经济性鱼类,具江湖生殖洄游特性。大坝建设阻碍了其洄游产卵繁殖通道,导致自然环境中其繁殖力的下降,需要有效的过鱼设施帮助鳙通过大坝等水流屏障。为了设计高效的鱼道引导鳙通过,本文通过自制密封的鱼类游泳实验装置,研究了鳙幼鱼游泳能力。测定了5个温度(5、10、15、20和25℃)下鳙幼鱼的临界游泳速度。通过测定不同温度下,疲劳前后血清总蛋白(TP)、血糖(GLU)和甘油三酯(TG)含量,评价疲劳运动引起的生理胁迫。结果表明,在试验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临界游泳速度显著提高(P<0.05)。25℃时临界游泳速度最大,为7.01 BL/s(1.19 m/s)。在疲劳运动后,血清总蛋白、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P<0.05)。水温低于15℃与高于15℃相比,鳙疲劳运动后血清总蛋白、血糖和甘油三酯含量显著升高。以鳙幼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非适宜温度环境和疲劳运动胁迫下鱼类的生理反应。以期为鱼类生理学研究和渔业保护管理等领域提供理论依据,为制定有效的鱼道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临界游泳速度 胁迫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草鱼幼鱼游泳能力及游泳行为试验研究 被引量:33
12
作者 龚丽 吴一红 +1 位作者 白音包力皋 穆祥鹏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11-216,共6页
在28±1℃水温下,利用自制鱼类游泳行为试验装置,采用流速递增法,研究了体长5.0~15.0cm草鱼幼鱼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结果表明:该体长范围内的草鱼幼鱼临界游速在68—100cm/s之间,临界游速基本随鱼类体长增加而线性增长... 在28±1℃水温下,利用自制鱼类游泳行为试验装置,采用流速递增法,研究了体长5.0~15.0cm草鱼幼鱼的游泳能力和游泳行为。结果表明:该体长范围内的草鱼幼鱼临界游速在68—100cm/s之间,临界游速基本随鱼类体长增加而线性增长;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根据鱼类对水流流速的游泳行为响应,鱼类的摆尾频率随着水流速度的增加而线性增加,整个游泳过程分为4个阶段,每个游泳阶段的最大流速依次为临界游速的45.6%、82.8%、95.9%和100%。本研究成果可为四大家鱼游泳能力进行有益补充,也可为鱼道流速设计提供游泳能力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能力 游泳行为 草鱼幼鱼 临界游泳速度 鱼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花江流域典型鱼类的游泳能力比较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熊锋 王从锋 +4 位作者 刘德富 寇方露 莫伟均 刘伟 石小涛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4期14-18,共5页
利用自制的鱼类游泳实验装置,采用递增流速法,研究了松花江流域的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3种鱼类的游泳能力.结果表明:3种鱼类的临界游速和突进游速大小排序... 利用自制的鱼类游泳实验装置,采用递增流速法,研究了松花江流域的长春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怀头鲇(Silurus soldatovi)、翘嘴鲌(Erythroculter ilishaeformis)3种鱼类的游泳能力.结果表明:3种鱼类的临界游速和突进游速大小排序均为翘嘴鲌>长春鳊>怀头鲇,3种鱼类的临界游速随体长的增大而增加,而相对临界游速随体长的增大而减小;3种鱼类的突进游速随体长的增加而呈近似线性递增趋势,而相对突进游速随体长的增大而减小.研究成果为鱼类游泳能力的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同时为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对鱼类的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泳能力 临界游速 突进游速 鱼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游泳能力测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2
14
作者 于晓明 张秀梅 《南方水产科学》 CAS 2011年第4期76-84,共9页
文章综述了鱼类游泳能力的研究概况、鱼类游泳速度的分类和鱼类游泳能力的测定方法,分析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劣,以期为进一步优化鱼类游泳能力的评价指标、完善测试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与手段提供参考。
关键词 游泳能力 游泳速度 可持续游泳时间 临界游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对鲢幼鱼游泳能力及耗氧率的影响 被引量:20
15
作者 房敏 蔡露 +3 位作者 高勇 涂志英 王从锋 黄应平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49-53,共5页
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体长10.9~11.8cm,体重16.0~19.0g)为对象,研究了在不同温度(15、18、21、25℃)条件下的游泳能力及耗氧率。结果表明:(1)鲢幼鱼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5.30±0.32)、(5.87±0.25)、... 以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幼鱼(体长10.9~11.8cm,体重16.0~19.0g)为对象,研究了在不同温度(15、18、21、25℃)条件下的游泳能力及耗氧率。结果表明:(1)鲢幼鱼的相对临界游泳速度分别为:(5.30±0.32)、(5.87±0.25)、(6.17±0.16)、(6.85±0.16)BL/s,临界游泳速度随温度升高呈线性增加,拟合方程:Ucrit=3.073+0.150T(R2=0.983,P<0.005)。(2)在同一温度下耗氧率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流速下耗氧率随温度的增加而增加;使用power方程拟合耗氧率与流速关系,4种温度下的速度指数分别为1.41、1.31、1.60、1.80,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研究结果为水温变化对鱼类影响以及鱼道流速设计提供了鲢幼鱼游泳能力参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度 耗氧率 临界游泳速度 游泳能力 鲢幼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温和体重对白斑红点鲑临界游泳速度和游动耗氧率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张永泉 尹家胜 +3 位作者 徐革峰 席庆凯 马波 白庆利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61-668,共8页
为了揭示水温和体重对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临界游泳速度和游动耗氧率的影响,利用试验生态学方法测定了不同体重(1龄组、2龄组和3龄组)的白斑红点鲑在4、8、12、16、20和24℃共6个水温的临界游泳速度和游泳耗氧率。结果表... 为了揭示水温和体重对白斑红点鲑(Salvelinus leucomaenis)临界游泳速度和游动耗氧率的影响,利用试验生态学方法测定了不同体重(1龄组、2龄组和3龄组)的白斑红点鲑在4、8、12、16、20和24℃共6个水温的临界游泳速度和游泳耗氧率。结果表明:水温和体重对临界游泳速度的单独效应均显著(P<0.05),但水温和体重交互作用效应却不显著(P>0.05),在相同水温下白斑红点鲑临界游泳速度均随着年龄的增长(体重增加)而增加。水温4℃时3个年龄组白斑红点鲑临界游泳速度均最低,分别为(21.6±1.06)、(22.93±0.61)和(30.27±1.29)cm/s,随着水温的升高临界游泳速度均不断增加,当水温升高到16℃时临界游泳速度达到最大值,分别为(39.6±0.80)、(46.80±0.80)和(53.73±1.22)cm/s,此后随着水温进一步升高到20℃,临界游泳速度虽出现略微降低,但经统计分析16℃和20℃时临界游泳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当水温达到24℃时却出现明显降低。水温和流速以及二者的交互作用对游泳耗氧率的影响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白斑红点鲑在适宜的相同水温和流速时体重越大其游泳耗氧率越低,整体观察3个年龄组白斑红点鲑鲑游泳耗氧率均随着水温和流速的增高而增高,但当水温和流速升高到一定值游泳耗氧率却出现降低。研究得出体重较大的个体在相同水温下抵抗水流的游泳能力较强,3个年龄组白斑红点鲑适宜的最高水温不应超过20℃,最高流速依次不应超过32、40和48 c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斑红点鲑 水温 流速 耗氧率 临界游泳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红鱼(Sciaenops ocellatus)、鲈鱼(Lateolabrax maculatus)、斜带髭鲷(Hapalogenys nitens)耐流性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7
作者 王萍 桂福坤 吴常文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23-929,共7页
采用续航游泳时间评测指标作为评测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对一龄美国红鱼、鲈鱼、斜带髭鲷的续航时间,美国红鱼的临界(游泳)速度以及水温对美国红鱼续航时间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鱼中,美国红鱼耐流能力最强,其次为鲈鱼和斜... 采用续航游泳时间评测指标作为评测鱼类游泳能力的方法,对一龄美国红鱼、鲈鱼、斜带髭鲷的续航时间,美国红鱼的临界(游泳)速度以及水温对美国红鱼续航时间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三种鱼中,美国红鱼耐流能力最强,其次为鲈鱼和斜带髭鲷。美国红鱼、鲈鱼、斜带髭鲷三种鱼的续航时间(或续航能力)与水流流速呈乘幂递减关系。水温对美国红鱼的游泳能力有显著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本文研究的美国红鱼,在水温20℃、流速84cm/s下的持续续航时间最长,可认为是该规格美国红鱼最适游泳水温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美国红鱼 鲈鱼 斜带髭鲷 续航时间 临界速度 水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溶氧水平对鳊鱼、中华倒刺鲃幼鱼游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1
18
作者 赵文文 曹振东 付世建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14-320,共7页
在(25±1)℃条件下,以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体重(4.70±0.11)g,n=32]、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体重(3.26±0.06)g,n=32]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鱼类游泳代谢测定仪在水体溶氧为8、4、2、1 mgO2/L条件下分别... 在(25±1)℃条件下,以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体重(4.70±0.11)g,n=32]、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sinensis)[体重(3.26±0.06)g,n=32]幼鱼为研究对象,采用鱼类游泳代谢测定仪在水体溶氧为8、4、2、1 mgO2/L条件下分别测定其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游泳代谢率(MO2),并计算出静止代谢率(MO2rest)、最大游泳代谢率(MO2max)、代谢范围(MS)及单位位移能耗(COT)等相关参数。结果显示,随着溶氧水平的下降,鳊鱼、中华倒刺鲃幼鱼的Ucrit均逐渐下降,除中华倒刺鲃幼鱼的值在4与8 mgO2/L下没有显著性差异外,其他各组均差异显著(P<0.05);在同一溶氧水平下的中华倒刺鲃Ucrit显著大于鳊鱼(P<0.05)。两种鱼的MO2max和MS均随DO的下降而显著下降,但MO2rest在溶氧水平低于1 mgO2/L才显著下降(P<0.05)。研究还发现鳊鱼、中华倒刺鲃幼鱼的MO2在同一游泳速度下随溶氧水平下降而降低,而在相同溶氧水平下随游泳速度的上升而显著升高(P<0.05);COT随游泳速度上升而显著降低(P<0.05),但在高游泳速度下相对稳定,在同一游泳速度下随着DO的下降有所减小。中华倒刺鲃的COT整体上小于鳊鱼,且在低游泳速度下差异更大。87.5%(1—8mgO2/L)溶氧水平的下降导致两种鱼类相似的Ucrit变化(53%vs.50%),但溶氧水平由8降到4 mgO2/L时,鳊鱼32%MO2max的下降导致Ucrit下降13%,但同样的溶氧水平下降虽然导致中华倒刺鲃的MO2max下降20%,但由于MO2rest和COT的下降,其Ucrit并没有显著的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溶氧水平对不同鱼种游泳能力的影响存在差异,这种差异与其代谢对策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鳊鱼 中华倒刺鲃 溶氧水平 临界游泳速度 游泳能力 代谢率 适应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迟首次投喂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仔鱼身体含能量、体长及游泳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2
19
作者 张怡 曹振东 付世建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161-1167,共7页
在(22.0±0.5)℃条件下,将人工孵化的南方鲇仔鱼分别于出膜后4、5、6、7天进行首次投喂(其中4d的为对照组),首次投喂前(出膜后4d)取样测量体长、体重、身体含能量作为初始值,于出膜后7d(延迟投喂实验)和21d(继续喂养实验)分别测定... 在(22.0±0.5)℃条件下,将人工孵化的南方鲇仔鱼分别于出膜后4、5、6、7天进行首次投喂(其中4d的为对照组),首次投喂前(出膜后4d)取样测量体长、体重、身体含能量作为初始值,于出膜后7d(延迟投喂实验)和21d(继续喂养实验)分别测定体长、体重、身体所含能量和临界游泳速度。结果显示:延迟投喂实验结束时各处理组的体重、身体含能量和体长随首次投喂时间的延迟均呈下降趋势,相对临界游泳速度随首次投喂时间的延迟表现为先提高后降低的趋势,绝对临界游泳速度在延迟投喂2d以内无显著差异;继续喂养实验结束时处理组各指标逐渐接近对照组水平,两种临界游泳速度表现为同步变化趋势;另外,体长特定生长率相对百分比(SGRL%)的变化幅度小于身体含能量特定生长率相对百分比(SGRE%)的变化幅度,而绝对临界游泳速度相对百分比(Ucrit%)的变化又小于体长特定生长率相对百分比的变化。结果表明:早期食物资源的短缺会导致南方鲇仔鱼体重、身体含能量产生明显变化,体长生长速度的变化则相对较小,而短期饥饿不会显著降低南方鲇仔鱼的游泳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首次投喂 体长 身体含能量 临界游泳速度 仔鱼 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须裂腹鱼有氧游泳能力及其行为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张沙龙 张家波 +2 位作者 乔晔 王龙涛 侯轶群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6-62,共7页
研究短须裂腹鱼的游泳能力、运动生理及游泳行为,为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实验用15尾短须裂腹鱼于2013年7月中旬采自金沙江上游玛曲河河口处,体长(23.83±2.47)cm,体重(224.95±76.83)g。游泳能力测试装置采用丹麦Lo... 研究短须裂腹鱼的游泳能力、运动生理及游泳行为,为过鱼设施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实验用15尾短须裂腹鱼于2013年7月中旬采自金沙江上游玛曲河河口处,体长(23.83±2.47)cm,体重(224.95±76.83)g。游泳能力测试装置采用丹麦Loligo Systems公司生产的大型游泳水槽。(1)短须裂腹鱼临界游泳速度为(75.04±7.6)cm/s、(3.17±0.42)BL/s;(2)运动耗氧率与游泳速度呈幂函数关系:MO2=100.00+42.61U1.81(R2=0.995,P〈0.001);单位距离耗氧率(COT)与游泳速度的关系也呈幂函数关系:COT=0.12U-1+0.04U1.02(R2=0.898,P〈0.001),最适游速Uopt=1.81 BL/s,COTmin=0.14 mg/(kg·m);(3)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尾摆幅度的变化不显著(P〉0.05),变化范围为0.17~0.26 BL、平均(0.21±0.02)BL,而尾摆频率和运动步长都呈线性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须裂腹鱼 临界游泳速度 能量代谢 游泳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