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自然与人文耦合视域的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评价及阻滞因子诊断——以青海省为例 被引量:10
1
作者 殷悦 周侃 +1 位作者 湛东升 陈妤凡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2-1008,共17页
宜居性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厘清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及其阻滞因子,是精准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内宜居水平并促进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前提。基于城乡宜居性评价基本范式、顾及高寒生态功能区人居系统的独特性,... 宜居性是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社会环境的有机统一体,厘清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及其阻滞因子,是精准提升生态安全屏障内宜居水平并促进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前提。基于城乡宜居性评价基本范式、顾及高寒生态功能区人居系统的独特性,从自然与人文耦合视域构建由自然环境、居住环境、设施环境、社会环境4个维度、8个一级指标及24个二级指标组成的高寒生态功能区宜居性指标体系,以青海省45个县域单元为例定量评价其宜居性及阻滞因子,并探讨宜居性与生态重要性、社会经济发展状态的交互关系。结果显示:(1)青海省总体宜居水平偏低,并呈现由河湟谷地生态区、柴达木盆地生态区、环青海湖生态区、三江源生态区依次递减的地域分异;(2)宜居水平和生态重要性的空间耦合不协调,三江源生态区等生态重要区的宜居水平低,宜居水平与人口规模、经济发展均成正比;(3)青海省宜居性主要受到居住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阻滞,生态地理分区层面,在自然因子的主要制约下,三江源生态区、环青海湖生态区、柴达木盆地生态区分别受设施、居住、社会环境的强约束;(4)针对不同生态地理分区宜居性特征提出未来人口引导及宜居性优化模式,即按宜居性及社会经济生态引力明确人口集聚型、疏散型和稳定型3种空间集疏类型,通过人口城镇化、就业移民、教育移民等跨区域移民及就近生态移民增强宜居性与人口分布的空间适配性,以三江源生态区等弱势区域以及饮水设施、道路设施、物流配送、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阻滞因子为重点,提升高寒生态功能区人居系统的设施配置与供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宜居性 阻滞因子 自然与人文耦合 生态地理分区 高寒生态功能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喀斯特石漠化综合治理及其区域恢复效应 被引量:108
2
作者 王克林 岳跃民 +5 位作者 陈洪松 吴协保 肖峻 祁向坤 张伟 杜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0期7432-7440,共9页
国家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背景下,我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面积实现“持续净减少”,面临由传统高强度人为干扰向大规模自然恢复与人工造林的转变,石漠化治理也面临转型。现有喀斯特生态研究已阐明了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人为干扰退化机制,... 国家加大生态保护与建设力度背景下,我国西南喀斯特石漠化面积实现“持续净减少”,面临由传统高强度人为干扰向大规模自然恢复与人工造林的转变,石漠化治理也面临转型。现有喀斯特生态研究已阐明了喀斯特脆弱生态系统人为干扰退化机制,初步揭示了生态治理改善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恢复机理,突破了保土集水与植被恢复的适应性石漠化治理技术与模式,评估了石漠化治理显著加速区域植被生长与恢复的固碳效应。但目前石漠化治理面临着治理成效巩固困难、治理技术与模式缺乏区域针对性、大规模低效人工林亟待改造、社会人文驱动机制不清等问题。未来喀斯特生态恢复应聚焦石漠化治理提质增效,从侧重单一生态要素、单一生态过程的研究向多要素综合、多过程综合以及喀斯特地表 地下过程耦合、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耦合、生态过程与生态系统服务耦合、自然与人文过程耦合等陆地表层系统集成的方向发展,为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与扶贫开发成效巩固、乡村振兴与美丽中国战略的实施提供科技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 石漠化 生态治理 恢复成效 人地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01—2009年中国碳排放与碳足迹时空格局 被引量:25
3
作者 吴文佳 蒋金亮 +1 位作者 高全洲 蒋海兵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2期6722-6733,共12页
碳排放引发的全球变暖给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都带来了显著影响,而碳足迹可以衡量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碳排放的响应。为研究自然-社会二元系统碳动态,基于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和统计资料计算2001... 碳排放引发的全球变暖给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都带来了显著影响,而碳足迹可以衡量自然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碳排放的响应。为研究自然-社会二元系统碳动态,基于MODIS(Moderate 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数据和统计资料计算2001—2009年中国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能源消费碳排放、碳足迹和碳赤字;在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技术支持下,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讨论其时空格局;据此划分生态经济区。结果表明:(1)2001—2009年全国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平均值为3.32 Pg C/a(1 Pg=1015g),呈西南地区>东南沿海>华中、华东地区>东北、华北地区>西北地区的空间格局;(2)2001—2009年全国能源消费碳排放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16.7%,多年平均值2.53 Pg C/a,呈东部>中部>西部的空间格局;(3)2001—2009年全国碳足迹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14.7%,多年平均值6.98×106km2;具有正碳赤字(即碳源)的省份为山西、环渤海地区各省、长三角地区各省、广东;相邻省份碳赤字的相对大小由于互相影响而改变;(4)全国分为中东部、南部、北部、西部四个生态经济大区。研究结果直观揭示了中国碳排放和碳足迹的时空动态,为实现自然-社会二元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社会二元系统 MODIS 碳排放 碳足迹 空间自相关 生态经济区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的海洋生态监控区区划指标框架研究 被引量:13
4
作者 徐惠民 丁德文 +2 位作者 石洪华 温泉 叶属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22-128,共7页
海岸带是海陆生态系统的交错带,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变化敏感、脆弱。随着沿海各省市新一轮开发规划的实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海洋生态管理面临着新的经济、环境问题,海洋生态监控区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海洋生... 海岸带是海陆生态系统的交错带,其生态系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全球变化敏感、脆弱。随着沿海各省市新一轮开发规划的实施,近岸海域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海洋生态管理面临着新的经济、环境问题,海洋生态监控区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海洋生态监控区,指依据海洋生态特征和问题冲突特点而确定的、通过生态监测和评价而提出的用于保护管理和开发利用调控的海洋区域。海洋生态监控区是基于生态系统的海洋管理的重要手段,是海洋生态系统管理的重要基础。基于复合生态系统理论,从自然视角、经济视角和社会视角3个方面深入分析了海洋生态重要性区域的内涵,并结合生态社会与生态系统服务描述了海洋生态监控区内涵;结合沿海社会经济发展新趋势和海洋生态系统管理需要,从管理学、生态学、管理对象及管理实施等方面探讨了海洋生态监控区区划的原则;分析了影响海洋生态监控区的主要因素,结合近岸海域生态系统主要服务功能,构建了区划指标体系,包括自然环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和三大方面14个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生态系统 海洋生态监控区 区划指标 生态系统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牧业文明与草地健康:认识草地畜牧业自然生态——人文社会耦合系统 被引量:14
5
作者 董世魁 任继周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5-110,共6页
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变化等全球变化现象严重威胁着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导致了草地退化、牧民贫困、文化断代等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甚至危及全球草地畜牧业的存续。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草地畜牧业危机,需要自然科学... 气候变化、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土地利用变化等全球变化现象严重威胁着草地畜牧业的发展,导致了草地退化、牧民贫困、文化断代等环境、经济和社会问题,甚至危及全球草地畜牧业的存续。对于全球化背景下的草地畜牧业危机,需要自然科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密切合作,共同开展多方位、多尺度、多领域的综合性研究和管理实践,构建草地畜牧业生产和牧业文明可持续发展的自然一人文耦合系统模式,促进草地畜牧业的恢复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牧业文明 草地畜牧业 草地健康 全球变化 自然生态—人文社会耦合系统 可持续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自然·社会──生态悖论思考之一 被引量:4
6
作者 叶谦吉 于法稳 《生态经济》 1997年第1期17-20,共4页
本文提出了生态悖论的概念,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实质、解决的方法以及对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理论发展所起的作用。
关键词 自然 社会 生态悖论 生态经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发展: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经济社会 被引量:20
7
作者 方世南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5-22,共8页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明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明了我国"十四五"时期生态文明建设实现新进步的重要标志,就是"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并提出了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一系列重大战略任务。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实质上就是要通过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坚持资源高效利用、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稳步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经济社会,从而顺利地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此,要科学地认识以绿色发展迈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经济社会的本质要义,清晰地理解其价值诉求,深刻地把握其实践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绿色经济社会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经济的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基础 被引量:3
8
作者 高欢欢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20-223,229,共5页
以绿色经济为研究对象,从其诞生的背景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启蒙的关联入手,在理解绿色经济的同时,将其理念主张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进行关联分析,着重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自身三方面的关系论述,寻求绿色经济实践中所体现的马克... 以绿色经济为研究对象,从其诞生的背景与马克思主义生态启蒙的关联入手,在理解绿色经济的同时,将其理念主张与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进行关联分析,着重从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人与自身三方面的关系论述,寻求绿色经济实践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发掘并弘扬经典理论的现代价值。同时,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对目前出现的误区进行简要反思,希望能够引起重视和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经济 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 人与自然 社会与自然 人与自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种社会及其构成
9
作者 高懿德 《齐鲁学刊》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7-131,共5页
迄今为止,社会的构成观念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仅将社会看作是由人类个体结合而成的集合体 或共同体组织,即仅将社会看作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共同体,故称为人类社会。这种社会构成观念在理论上失足于 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立场,在实践... 迄今为止,社会的构成观念基于人类中心主义的立场,仅将社会看作是由人类个体结合而成的集合体 或共同体组织,即仅将社会看作是人类这一物种的共同体,故称为人类社会。这种社会构成观念在理论上失足于 人类中心主义哲学立场,在实践上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和生态系统的失衡这种生态灾难。物种社会的构成观念 摈弃了人类中心主义的哲学立场,基于自然(整体)中心主义立场,将社会的构成不再仅仅看作是人类这一物种的 共同体,而是看作自然界所有物种(包括人类这一物种)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这种社会共同体可以称为物种社会 或生态社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构成 人类社会 物种社会 生态社会 自然(整体)中心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文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石
10
作者 张青兰 《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年第1期5-7,17,共4页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观点,提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社会过程中,应注重生态价值,以生态和谐促进社会和谐才能形成全面、长期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 生态文明 和谐社会 人与自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理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模拟——以粤港澳大湾区为例 被引量:56
11
作者 马世发 劳春华 江海燕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441-3448,共8页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有助于推动生态修复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利用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进行生态修复分区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模式,但现有分区技术方案对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考虑不足,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群尺度国... 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有助于推动生态修复工作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利用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理论进行生态修复分区是一种较为经典的模式,但现有分区技术方案对高强度人类活动导致的土地利用景观变化考虑不足,不能很好的适应城市群尺度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的塑造需求。设计了一种基于情景模拟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方案,该框架首先通过耦合空间马尔科夫链与元胞自动机模型模拟城镇化发展末期的土地利用景观格局;然后利用"生态源地-生态廊道-生态网络"理论构建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基本骨架;最后根据最小累积阻力模型划分出生态修复关键区、调节区和双修区等类型。粤港澳大湾区案例研究表明:(1)土地利用景观变化对生态修复分区方案影响较大,不同景观格局导致的分区规模差异可达国土空间的10%左右;(2)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需要充分考虑高强度人类活动对景观格局变化的潜在影响,进而使得生态修复分区政策更有利于国土空间生态安全格局塑造目标的实现。研究构建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分区技术方案可进一步深化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在国土空间规划应用上的认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安全格局 生态修复 人地耦合系统 情景模拟 粤港澳大湾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主体人视阈下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乐 祝子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8年第6期213-215,共3页
根据复杂的人类系统所表现的人的多方面属性,提出主体人的4个维度:人类种族、人的发展、人的意识和人的实践。并从此出发探寻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路径,包括人口因素的辩证优化、重新规划人类社会发展、培养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寻... 根据复杂的人类系统所表现的人的多方面属性,提出主体人的4个维度:人类种族、人的发展、人的意识和人的实践。并从此出发探寻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路径,包括人口因素的辩证优化、重新规划人类社会发展、培养生态环保意识和行为规范以及寻求国际性的团结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社会 自然界 生态环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