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7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鄂东缘临兴地区深层煤层顶底板与含气性耦合关系研究
1
作者 霍少伟 冯兴强 +4 位作者 吴见 张守仁 周磊 钱竹良 晁巍巍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35-247,共13页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的深层煤层气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已经成为重点勘探开发区。研究表明煤层顶底板对煤层气的富集保存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未开展深层煤层顶底板对含气性影响的系统研究,二者的耦合关系不清楚。为丰富深层煤层...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的深层煤层气有巨大的勘探开发潜力,已经成为重点勘探开发区。研究表明煤层顶底板对煤层气的富集保存有重要作用,但目前尚未开展深层煤层顶底板对含气性影响的系统研究,二者的耦合关系不清楚。为丰富深层煤层气富集理论,综合应用测井、钻井和录井等资料,针对临兴地区8+9号煤层顶底板特征与含气性的耦合关系展开了研究。研究结果发现,临兴地区本溪组—太原组发育障壁-潮坪-潟湖沉积体系,8+9号煤层主要发育于潮上带、泥炭坪和泥炭沼泽,顶底板沉积环境为泥坪、潟湖、灰坪和砂坪沉积微相。受沉积环境的影响顶底板主要由灰岩、泥岩和砂岩3种岩性构成;煤层顶板和底板厚度平面分布变化较大,顶板厚度介于1.90~19.00 m,底板厚度介于1.99~21.19 m;具有顶灰底泥型、顶泥底灰型、顶泥底泥型、顶泥底砂型、顶砂底灰型、顶砂底泥型、顶砂底砂型7种不同的顶底板岩性组合。进一步研究顶底板特征与煤层含气量的关系发现,顶灰底泥型、顶泥底灰型和顶泥底泥型煤层呈现出高含气量的特征;顶泥底砂型和顶砂底灰型煤层呈现较高含气量的特征;顶砂底泥型和顶砂底砂型煤层呈现低含气量的特征;同一岩性下,顶底板厚度越大,煤层含气量越高,顶底板厚度与含气量呈正相关。利用层次分析法可划分为3类深层煤层顶底板与含气性的耦合模式:Ⅰ类(耦合关系好)含气量大于15 m^(3)/t、Ⅱ类(耦合关系较好)含气量范围为12~15 m^(3)/t、Ⅲ类(耦合关系差)含气量小于12 m^(3)/t。该研究成果明确了深层煤层顶底板对含气量的控制作用,对深层煤层气的有利区评价、优选和开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并进一步丰富了深层煤层气富集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层煤层气 顶底板 含气性 耦合关系 层次分析法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周山区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研究——以四川省雅安市为例
2
作者 曾帆 梁丹 《生态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6-147,共12页
四川盆周山区地貌类型复杂,长期面临地震等地质灾害的风险威胁。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生态空间脆弱性矛盾加剧,亟待解决。研究以雅安市为例,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20年雅安市城镇化... 四川盆周山区地貌类型复杂,长期面临地震等地质灾害的风险威胁。近年来快速城镇化进程与区域生态空间脆弱性矛盾加剧,亟待解决。研究以雅安市为例,通过构建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0—2020年雅安市城镇化与生态韧性耦合协调度进行评估。研究结果表明:(1)雅安市城镇化进程及城镇化水平受区域地貌类型、生态脆弱区分布影响,呈现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2)根据2010—2020年评估数据,雅安市城镇化水平逐年递增,而生态韧性水平逐年降低,城镇化水平与生态韧性水平呈负相关;就空间分布而言,区域内东部城镇化水平高而生态韧性水平低,中部、南部城镇化水平较低而生态韧性较高;(3)实证研究表明:城镇化与生态韧性协调度是四川盆周山区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调控指针,提高区域生态韧性水平是促进区域城镇化与生态韧性高水平耦合协调发展的有效路径,是降低类似生态脆弱地区自然灾害风险威胁的前提和基础。据此,研究提出雅安市城镇化和生态韧性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生态韧性 耦合协调度 四川盆周山区 雅安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环境DNA技术的黄河流域下游山区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影响要素分析 被引量:5
3
作者 赵茜 潘福霞 +2 位作者 李斌 臧小苗 丁森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23-535,共13页
河流生物群落组成由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形成,但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环境DNA技术,选择黄河流域下游4条山区河流(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和三川汇合后河流)的10个样点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监测。结果发现:不同溪段水质状况有所差... 河流生物群落组成由多种环境因子共同作用形成,但其影响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基于环境DNA技术,选择黄河流域下游4条山区河流(锦绣川、锦阳川、锦云川和三川汇合后河流)的10个样点开展大型底栖动物监测。结果发现:不同溪段水质状况有所差异,锦云川盐化程度(以电导率EC表征)和营养盐浓度较高,锦阳川抗生素浓度较高,锦绣川水质较好。山区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差异明显,锦绣川以水生昆虫为主,软体动物占比较低。其中,昆虫纲的大蚊(Tipula abdominalis)、天角蜉(Uracanthella punctisetae)和寡毛纲的顠体虫(Aeolosoma sp.)是造成锦绣川与其他河流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差异的关键物种。冗余分析和变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盐化、营养盐和抗生素均会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产生影响。其中,EC的解释率为22.86%,营养盐中的TP、NH_(3)-N和TN的解释率分别为20.12%、13.25%和7.81%;此外,盐化可与营养盐和抗生素通过耦合效应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组成产生影响,贡献率分别为21.60%和16.20%;抗生素与营养盐的贡献率为19.60%。逐步判别回归模型结果显示,Margalef指数(d)受盐化(EC)和营养盐(NH_(3)-N和NO_(3)^(-)-N)的共同影响;随着河流中EC浓度升高,d与NH_(3)-N之间的正响应关系及其与NO_(3)^(-)-N之间的负响应关系显著增强。因此,多环境因子对水生生物的影响不容忽视,在大型底栖动物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应关注各类环境因子的影响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DNA 多环境因子 耦合效应 大型底栖动物 山区河流 黄河流域下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城市排水过程的内涝高效模拟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小宁 郑世威 +3 位作者 胡庆芳 王金松 胡尊乐 王船海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09-518,共10页
从实际城市排水过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汇水单元概念的城市内涝高效模拟方法.该方法以雨篦子作为出水口来划分汇水单元,进而计算城市地表产汇流、积水深度及分布.同时,引入了当量宽度的概念,实现了明渠与有压流2种状态下管道流量和... 从实际城市排水过程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基于汇水单元概念的城市内涝高效模拟方法.该方法以雨篦子作为出水口来划分汇水单元,进而计算城市地表产汇流、积水深度及分布.同时,引入了当量宽度的概念,实现了明渠与有压流2种状态下管道流量和水位计算方法的统一.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利用雨篦子耦合城市地表与地下管网,并结合孔口耦合管道与河道,构建了地表-管道-河道一体化的求解矩阵.本文将所提出的模拟方法植入成熟的太湖流域模型,并应用常州市城市产汇流与内涝试验基地的监测数据,对该方法的有效性和模型的可靠性进行了评估,以期为城市内涝模拟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内涝 排水过程 太湖流域模型 汇水单元 地表-管道-河道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盆-山耦合控制下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上三叠统黄山街组层序地层特征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正和 张荣虎 +1 位作者 岳勇 程锦翔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247-1258,共12页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上三叠统黄山街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导致对其内部关键界面性质及沉积演化过程的认识各异。基于库车坳陷野外露头的精细观察与分析重新划分了黄山街组的三级层序。结果表明:(1)黄山街组的4个岩性段构成2个... 前人对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上三叠统黄山街组三级层序划分方案不一,导致对其内部关键界面性质及沉积演化过程的认识各异。基于库车坳陷野外露头的精细观察与分析重新划分了黄山街组的三级层序。结果表明:(1)黄山街组的4个岩性段构成2个三级层序。黄(黄山街组)一段—黄三段构成东薄、西厚的三级层序SQ1,黄四段构成东厚、西薄三级层序SQ2。2个三级层序均发育低位体系域(LST)、水进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2)三级层序界面SB1,SB2和SB3分别对应于黄山街组底界、黄三段顶界及黄山街组顶界。SB1和SB3都为岩性和岩相突变转换面,SB3也是侵蚀与沉积间断面。SB2是区域抬升形成的沉积间断,有区域可对比的古土壤。(3)盆-山耦合变化控制了黄山街组所包含的2个三级层序的形成。古天山在SQ1低位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沉积之初分别经历了2幕强烈的快速隆升,在SQ1末期被侵蚀夷平。盆地沉积响应由强烈拗陷快速沉积充填过渡为稳定拗陷沉积充填,再次强烈拗陷快速沉积充填形成SQ1。发生沉积间断后,在弱拗陷背景下持续稳定沉积充填形成SQ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序地层 盆-山耦合 黄山街组 上三叠统 库车坳陷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土体非线性山-谷耦合复杂场地空间相关多点地震动模拟
6
作者 何颖 尹奔驰 +1 位作者 刘中宪 丁晓凡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118-128,158,共12页
采用考虑局部场地非线性地震波散射效应的空间相关多点地震动模拟方法,对山-谷耦合场地的地震动进行定量模拟分析。非线性地震波散射效应基于有限元-间接边界元耦合法和等效线性土体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山体的存在会增大沉积内的地... 采用考虑局部场地非线性地震波散射效应的空间相关多点地震动模拟方法,对山-谷耦合场地的地震动进行定量模拟分析。非线性地震波散射效应基于有限元-间接边界元耦合法和等效线性土体模型进行计算。结果表明,山体的存在会增大沉积内的地震动反应,对短周期的地震波的放大效应更为显著,增幅可达50%。相较于单一沉积谷地地形的沉积谷地外部,山-谷耦合场地中山体地震响应有所减小。相比线性模型,考虑土体非线性时,沉积谷地地震动强度较线性时的结果有所降低,反应谱峰值位置也会发生改变,但山体影响更为显著。不同山体形状对谷地影响不同,对于谷地内部分点位影响的差别可达40%。该研究为山-谷耦合场地工程结构抗震设防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动模拟 等效线性化 局部场地效应 有限元-边界元耦合法 山-谷耦合场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伸展体制下盆-山构造耦合关系的探讨——以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为例 被引量:96
7
作者 徐杰 高战武 +1 位作者 孙建宝 宋长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65-174,共10页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貌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之间的耦合关系。盆地和山脉是在晚白垩世形成的华北准平原上经新生代裂陷作用产生的。盆地阶段性下沉与山区间歇性抬升彼此相应,相反相成。盆山之间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 根据地质、地球物理和构造地貌等资料研究了渤海湾盆地和太行山之间的耦合关系。盆地和山脉是在晚白垩世形成的华北准平原上经新生代裂陷作用产生的。盆地阶段性下沉与山区间歇性抬升彼此相应,相反相成。盆山之间的太行山山前断裂带是上地壳中的大型拆离构造,沿它拉张滑脱而盆降、山隆;区内现今地壳上地幔结构等差异可能是盆-山构造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总体为分层拆离、脆韧转换和伸展-收缩组合而成的岩石圈结构构造剖面。盆地和山脉具统一的形成机制和同一动力条件,盆地深部软流圈上隆和侧向分流导致岩石圈地幔和下地壳自下而上同向连锁流变,不仅拖曳传力使上覆壳层拉张裂陷成盆,而且往西推挤山区相同层圈的物质使之缩短增厚并隆升,为盆地伸展让位;山脉伴随盆地发育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构造耦合 夷平面 渤海湾盆地 太行山 区域伸展体制 形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渝地区构造动力学演化与盆岭-盆山耦合构造分析 被引量:13
8
作者 李忠权 麻成斗 +4 位作者 应丹琳 李洪奎 李应 万双双 席云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31-640,共10页
以构造动力学演化为主线,从拉张与挤压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川渝地区构造动力学演化经历了挤压-区域拉张-陆隆伸展-再挤压的构造动力学演化过程;川渝地区在T3-J2期间为盆岭耦合构造格局,在当时山岭与盆地之间过渡的斜坡带前缘(大致相... 以构造动力学演化为主线,从拉张与挤压的辩证关系出发,提出了川渝地区构造动力学演化经历了挤压-区域拉张-陆隆伸展-再挤压的构造动力学演化过程;川渝地区在T3-J2期间为盆岭耦合构造格局,在当时山岭与盆地之间过渡的斜坡带前缘(大致相当于理县至都江堰地域),出现印支、燕山期滑覆构造,表现为山岭斜坡前缘逆冲叠瓦状断层与紧闭甚至倒转、平卧褶皱的出现;J3以来,构造动力学背景由伸展转变为挤压,形成基底卷入的厚皮构造,龙门山迅速崛起,四川盆地最终定型,形成现今见到的松潘甘孜高原-龙门山-四川盆地构成的盆山耦合构造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潘高原 龙门山 四川盆地 盆岭耦合 盆山耦合 西南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缘—南天山造山带盆-山耦合和构造转换 被引量:33
9
作者 汤良杰 邱海峻 +6 位作者 云露 杨勇 黄太柱 王鹏昊 谢大庆 李萌 蒋华山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95-204,共10页
文章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天山造山带的盆-山耦合和构造转换过程。塔里木盆地属于典型的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研究表明,在地史时期中,塔里木盆地北缘和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多期和复杂的盆山耦合和盆山转换过程,形成多... 文章探讨了塔里木盆地北缘和南天山造山带的盆-山耦合和构造转换过程。塔里木盆地属于典型的叠合盆地,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研究表明,在地史时期中,塔里木盆地北缘和相邻南天山造山带经历了多期和复杂的盆山耦合和盆山转换过程,形成多种类型盆山耦合和转换方式。(1)按时间域可划分为:早古生代陆内裂陷盆地-早期伸展造山-晚期挤压造山耦合,晚古生代陆内裂陷盆地-弧后造山-晚期碰撞造山耦合,中生代陆内前陆盆地-挤压造山耦合,古近纪前陆盆地-挤压造山耦合,新近纪—第四纪再旋回前陆盆地-挤压造山耦合;(2)按深度域可划分为:深部地幔俯冲型盆-山耦合,地壳分层滑脱拆离型盆-山耦合,基底滑脱拆离型盆-山耦合,古生代伸展和逆冲推覆型盆-山耦合,中—新生代逆冲推覆型盆-山耦合;(3)按运动学和动力学可划分为:逆冲推覆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重力滑脱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走滑转换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深部岩浆上涌焊接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鳄鱼嘴型盆-山耦合和接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盆山转换 塔里木盆地北缘 南天山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演化探讨 被引量:50
10
作者 赵俊峰 刘池洋 +2 位作者 王晓梅 马艳萍 黄雷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63-672,共10页
对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时限及其演化的认识,是恢复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东界的基础,也是探讨华北克拉通演化和破坏等科学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改造盆地与盆山耦合的研究思路为指导,通过对研究区及邻区前中生代地质演化、中生代... 对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隆升时限及其演化的认识,是恢复鄂尔多斯盆地沉积东界的基础,也是探讨华北克拉通演化和破坏等科学问题的有机组成部分。本文以改造盆地与盆山耦合的研究思路为指导,通过对研究区及邻区前中生代地质演化、中生代原始沉积面貌、中生代构造变动与岩浆活动以及新生代以来与相邻地堑发育耦合关系等的分析,并结合裂变径迹测年与热史模拟,认为吕梁山地区在中生代鄂尔多斯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是大型沉积盆地的一部分,与鄂尔多斯盆地经历了同步沉降—抬升过程。晚白垩世以来是吕梁山地区主要的隆升期,可进一步分为缓慢隆升(100-21±2Ma)、加速隆升(21±2-8Ma)及强烈隆升(8Ma以来)3个隆升演化阶段。吕梁山地区中—新生代以来的隆升演化,与相邻鄂尔多斯盆地的抬升消亡及其周边断陷盆地的发育从属统一的区域动力学环境,主要与滨太平洋构造域的活动和演化息息相关,同时受更广阔的区域地球动力学环境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吕梁山 鄂尔多斯盆地 隆升 裂变径迹 盆山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屑颗粒热年代学——一种揭示盆山耦合过程的年代学方法 被引量:30
11
作者 郑德文 张培震 +1 位作者 万景林 李大明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B12期25-36,共12页
碎屑颗粒热年代学以沉积物中未重置的低封闭温度的矿物颗粒为研究对象 ,是一种在时间上把山体抬升、剥露与盆地沉积联系起来的年代学方法。该方法既可用于研究山体基岩区冷却、剥露的历史 ,也可用于研究沉积源区、制约古生物缺乏地层的... 碎屑颗粒热年代学以沉积物中未重置的低封闭温度的矿物颗粒为研究对象 ,是一种在时间上把山体抬升、剥露与盆地沉积联系起来的年代学方法。该方法既可用于研究山体基岩区冷却、剥露的历史 ,也可用于研究沉积源区、制约古生物缺乏地层的沉积年龄和进行地层对比。简要回顾了该方法的发展历史 ,并介绍了这一方法的基本原理、数据处理方法和应用实例 ,评述了碎屑颗粒热年代学方法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 ,介绍了在我国新构造活动研究中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屑颗粒 年代学 盆山耦合 新构造活动 源区 地层对比 抬升 古生物 缺乏 数据处理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活动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响应 被引量:41
12
作者 潘家伟 李海兵 +3 位作者 孙知明 刘栋梁 吴婵 于常青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3701-3712,共12页
阿尔金断裂新生代以来发生多期次的走滑运动,并伴随强烈的隆升作用,进而影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的构造演化。本文通过遥感卫星影像解译、地震反射剖面解释、区域地层分析,结合野外考察资料对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活动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响应进... 阿尔金断裂新生代以来发生多期次的走滑运动,并伴随强烈的隆升作用,进而影响柴达木盆地新生代的构造演化。本文通过遥感卫星影像解译、地震反射剖面解释、区域地层分析,结合野外考察资料对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活动在柴达木盆地中的响应进行了研究。对柴达木盆地卫星影像的解译发现盆地中褶皱形态指示了近东西走向的褶皱构造带与近南北走向的褶皱构造带的叠加干涉效应,其中近东西向褶皱构造带是在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作用下青藏高原隆升并向北东扩展过程的响应,近南北向褶皱构造带是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活动的响应。对NW-SE向穿过阿尔金山-柴达木盆地的盆山结合带地震反射剖面的再解释,发现新生代地层中发育的多层生长地层,记录了阿尔金断裂新生代活动的信息。对盆地中新生代地层分布等厚图褶皱干涉样式的分析表明,上油砂山组沉积时期(14.9Ma)阿尔金断裂活动已经明显影响到柴达木盆地,而狮子沟组沉积时期(8.2~2.6Ma)断裂活动对柴达木盆地改造最强。通过对研究区已有的低温热年代学数据和沉积、构造、磁性地层年代学等方面研究成果的总结和分析,认为阿尔金断裂在新生代至少存在三期(~30Ma,~8Ma、~2.6Ma)强烈的构造活动和隆升作用,在柴达木盆地内表现为相应地质时代沉积速率的加快、沉积物岩性的变化、构造地貌的变形和同构造生长地层的出现。其中后两期(~8Ma、~2.6Ma)构造活动在整个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广泛存在,为准同期构造事件,而月牙山地区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发现则表明阿尔金断裂带现在仍在强烈活动,并且直接影响到了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断裂带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具有多期性,并影响和改造了柴达木盆地,可能对油气成藏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构造响应 盆山耦合 阿尔金断裂 柴达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北缘晚古生代—中生代古水流样式转折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27
13
作者 李玮 胡健民 +3 位作者 黎敦朋 刘金侠 孙宜朴 梁积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283-292,共10页
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博格达山北缘地区古水流方向在晚古生代到中生代期间发生过三次重要的转变。晚石炭世晚期以前指向南,晚石炭世晚期到二叠纪期间指向东、南东东向,三叠纪—侏罗纪指向南,白垩纪及其以后指向北。结合盆地物源和沉积环... 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博格达山北缘地区古水流方向在晚古生代到中生代期间发生过三次重要的转变。晚石炭世晚期以前指向南,晚石炭世晚期到二叠纪期间指向东、南东东向,三叠纪—侏罗纪指向南,白垩纪及其以后指向北。结合盆地物源和沉积环境分析,博格达山北缘自晚古生代以来可划分为四个构造演化阶段,古流向转折期为盆地各期构造演化的分界线,它们是盆地对周缘造山带构造演化沉积响应的重要记录。另一方面,古水流转折时间资料的获得,对准噶尔盆地周缘不同构造带的隆升时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定。晚石炭世晚期至二叠纪,古水流资料指示沉积物主要来自准噶尔盆地西部,准噶尔盆地西—西北缘强烈隆升,自三叠纪早期开始到侏罗纪晚期,准噶尔盆地北缘抬升,博格达山北缘沉积物主要来自北方;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古水流指示沉积物主要来自盆地南部,博格达山隆起并遭受剥蚀。然而,什么原因造成石炭纪末以来,准噶尔盆地周缘几个造山带顺时针方向依次隆起,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准噶尔盆地 古水流 沉积环境 盆山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台北缘中生代盆—山的耦合转移及其动力学分析 被引量:13
14
作者 王桂梁 刘桂建 +2 位作者 邹海 李朝峰 王继尧 《煤田地质与勘探》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6期14-17,共4页
晚三叠—中侏罗世华北地台早中生代的盆—山关系使内蒙地轴的挤压隆升, 其南侧的山前盆地挠曲下沉形成含煤建造;晚侏罗世的盆地往北推移,在内蒙地轴南部及东部的E—W 向及NE向的山间盆地中,接受了周边山地的物源而形成磨拉石建... 晚三叠—中侏罗世华北地台早中生代的盆—山关系使内蒙地轴的挤压隆升, 其南侧的山前盆地挠曲下沉形成含煤建造;晚侏罗世的盆地往北推移,在内蒙地轴南部及东部的E—W 向及NE向的山间盆地中,接受了周边山地的物源而形成磨拉石建造;早白垩世的盆地在区域伸展的环境中形成了NNE向的断陷盆地,盆—山耦合仍是高处剥蚀、低处充填的浅层次的填平补齐关系。盆—山的迁移演化完成了由古亚洲洋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转换是在板内外、球内外和太阳系内外多种动因的配合下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耦合 盆-山迁移 构造动力学 华北地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多旋回叠合盆地的形成与演化 被引量:94
15
作者 张朝军 何登发 +6 位作者 吴晓智 石昕 罗建宁 王宝瑜 杨庚 管树巍 赵霞 《中国石油勘探》 CAS 2006年第1期47-58,共12页
准噶尔盆地是在拼合增生的微陆块和古生代岛弧带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受控于古亚洲洋和周边造山带的演化,显生宙以来盆地经历了五大构造演化旋回,即寒武纪—中志留世的北准噶尔洋伸展—消减旋回、晚志留世—早石炭世的克... 准噶尔盆地是在拼合增生的微陆块和古生代岛弧带基底上发展起来的大型复合叠合盆地,受控于古亚洲洋和周边造山带的演化,显生宙以来盆地经历了五大构造演化旋回,即寒武纪—中志留世的北准噶尔洋伸展—消减旋回、晚志留世—早石炭世的克拉美丽有限洋盆拉张聚敛旋回、晚石炭世—三叠纪的古亚洲洋全面消亡、早侏罗世—古近纪的陆内断坳旋回和新近纪—第四纪的压扭强挤压聚敛造山旋回。伸展期原盆的稳定地层层序往往发育良好的烃源岩,聚敛期原盆受到改造,成为构造圈闭发育或油气聚集的时期;此外,通过恢复盆地的演化过程指出泥盆—石炭系是未来准噶尔盆地寻找油气勘探大场面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型盆地 盆山耦合 洋陆转换 残留洋盆 弧后盆地 前陆盆地 叠合盆地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西部陆内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被引量:14
16
作者 王小军 宋永 +9 位作者 郑孟林 郭旭光 吴海生 任海姣 王韬 常秋生 何文军 王霞田 郭建辰 霍进杰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88-205,共18页
准噶尔盆地西部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分布受构造演化过程控制作用显著。本文根据地表露头、地震、钻井、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对盆地西部多期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发现现今的盆地结构是造山带与盆地的相互作用下多期成盆演化与构造叠加演变的结... 准噶尔盆地西部油气资源丰富,油气分布受构造演化过程控制作用显著。本文根据地表露头、地震、钻井、同位素年代学资料对盆地西部多期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发现现今的盆地结构是造山带与盆地的相互作用下多期成盆演化与构造叠加演变的结果。根据地层不整合接触关系与空间展布特征,将该区构造地层层序划分为石炭系、中下二叠统、上二叠统—三叠系、侏罗系、白垩系、新生界等6个构造地层层序。石炭纪末的构造事件为车排子、中拐凸起和玛湖、沙湾、四棵树凹陷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早二叠世为伸展构造环境,形成玛湖、沙湾及四棵树3个沉降、沉积中心,盆地西部重要烃源岩形成。中二叠世形成坳陷型盆地,沉积、沉降中心由山前向盆地内迁移。中二叠世末构造运动导致了西部山前沉积地层反转与隆升剥蚀,断裂向盆地逆冲。晚二叠世—三叠纪大型坳陷盆地的沉积、沉降中心在沙湾凹陷,受车排子凸起北翼断裂控制,地层向北、西超覆沉积,相继将中拐凸起、玛湖凹陷及山前断裂带埋藏。三叠纪末的构造运动在乌—夏和车排子地区形成向盆地方向的逆冲构造带。前侏罗纪,造山带与盆地表现出不同方式、不同强度构造耦合作用。侏罗纪—白垩纪,西准噶尔的构造活动弱,湖盆地不断扩张,沉积地层不断向造山带方向超覆;沉积、沉降中心由西向东,再由东向西,最后向南迁移演化。新生代,北天山山前强烈拗陷,盆地整体南北向掀斜,形成新近纪前陆盆地。盆地的多期翘倾掀斜作用与后期沉积地层向造山带的超覆沉积作用控制了油气的聚集,被后期埋藏的冲断带成为油气富集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山结构 盆山耦合 构造叠加 构造演化 准噶尔盆地西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被引量:110
17
作者 郑荣才 戴朝成 +3 位作者 朱如凯 翟文亮 高红灿 耿威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84-495,共12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格局和盆—山耦合关系分析,确定该盆地属于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具备以川中古隆起为中心的,由川西坳陷、川东北坳陷、渝东—川东南坳陷三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组成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 通过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格局和盆—山耦合关系分析,确定该盆地属于类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具备以川中古隆起为中心的,由川西坳陷、川东北坳陷、渝东—川东南坳陷三个盆—山耦合次系统组成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以盆缘地表及盆地内钻井剖面的须家河组和香溪群地层划分、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基准面旋回划分及区域等时对比为依据,将须家河组划分为全盆地范围内可追踪对比的2个超长期(SLSC1—SLSC2)和5个长期(LSC1—LSC5)基准面旋回层序。以此为基础,选择各长期旋回层序上升和下降半旋回相域为等时地层单元编制四川盆地层序—岩相古地理图。编图结果表明须家河组各时期岩相古地理面貌、相带展布规律和沉降—沉积中心及其迁移方向,严格受龙门山和米仓山—大巴山两造山带非同步的、但交替发育的逆冲推覆作用与"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控制,盆—山间的耦合关系具有造山带隆升蚀顶与盆地横向生长、沉降、充填的物质循环平衡过程。这一独具特色的构造—沉积格局始终控制着须家河组各超长期、长期旋回层序的沉积充填作用,古地理面貌、生储盖组合特征和围绕川中古隆起为中心的油气成藏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类前陆盆地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盆-山耦合 构造-沉积格局 层序-岩相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块与南秦岭造山带的盆山系统与构造耦合 被引量:50
18
作者 肖安成 魏国齐 +3 位作者 沈中延 王亮 杨威 钱俊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01-611,共11页
本文重新厘定了扬子地块西北缘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原型,在综合分析南秦岭造山带和勉略缝合带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北缘的拼合演化历史以及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在晚二叠世晚期(长兴组沉积上段... 本文重新厘定了扬子地块西北缘晚古生代至早中生代沉积盆地的原型,在综合分析南秦岭造山带和勉略缝合带形成规律的基础上,对于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地块北缘的拼合演化历史以及盆山耦合关系进行了研究。指出在晚二叠世晚期(长兴组沉积上段)和早三叠世早期(飞仙关组沉积下段)发生点式碰撞,在两个不同的大地构造单元之间形成了与碰撞相关的裂谷盆地群(包括开江-梁平裂谷、城口-鄂西裂谷和东部的当阳裂谷等),碰撞裂谷群的持续演化时间为5~6Ma,这一阶段典型的沉积标志为水下早期阶段形成的海相磨拉石层序。至早三叠世的嘉陵江二段沉积时期,两个不同地块的持续拼合导致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与周缘前陆盆地相关的古冲断带的形成,该阶段在缝合带接触部位发育角度不整合和河流相沉积,扬子地块其余大部仍然是保持连续的海相碳酸盐岩沉积。晚三叠世南秦岭造山带与扬子北缘之间的残余大洋消失,为整体闭合的碰撞后期阶段,沉积了须家河组开始的陆相碎屑岩系,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进入到了以陆相磨拉石为主的前陆盆地阶段,在扬子北缘形成了神农架-黄陵隆起和米苍山隆起。晚三叠世以后大巴山和米苍山地区进入了比较复杂的后期改造阶段,产生了多期的收缩性构造活动,包括以形成区域性的假整合和小角度不整合为特征的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J_3-K_1)的低幅度活动期;以大巴山和米苍山冲断带的强烈改造为主,形成薄皮冲断构造系统的早白垩世晚期变形和以形成大巴山弧形冲断带和米苍山基底卷入的冲断带为特征的新生代晚期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造山带 扬子地块 米仓山 大巴山 碰撞裂谷 前陆盆地 盆山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类前陆盆地须家河组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层序特征 被引量:48
19
作者 郑荣才 朱如凯 +2 位作者 戴朝成 高红灿 翟文亮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77-1087,共11页
根据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此二个级别的层序结构和演化序列,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特点为:须二段—须三段"下成... 根据层序界面识别和沉积序列综合分析,将川东北地区须家河组划分为2个超长期和5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层序。此二个级别的层序结构和演化序列,较为清晰地反映了川东北前陆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盆-山耦合过程,特点为:须二段—须三段"下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造山带以低幅隆升为主,对应的川东北坳陷沉降幅度小,物源供给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稳定和基本持平,以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与下降相域厚度近于相等的对称型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相对稳定和均衡的盆-山耦合过程;须四段—须六段"上成盆"期米仓山-大巴山开始进入强烈逆冲推覆和构造隆升阶段,川东北前陆盆地坳陷幅度急剧加大,碎屑物供给量骤然和增多至远大于可容纳空间增长率,以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等粗碎屑岩为主的沉积体系为主,其层序结构以上升相域厚度大于下降相域的不完全对称型,在造山带前缘则以发育仅保留上升半旋回沉积记录的非对称型结构为主,反映地层基准面升、降变化大的非均衡盆-山耦合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北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 前陆盆地 盆-山耦合 基准面旋回 沉积序列 层序-岩相古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油气四中心耦合成藏过程 被引量:43
20
作者 刘树根 秦川 +5 位作者 孙玮 王国芝 徐国盛 袁海锋 张长俊 张志敬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79-888,共10页
四川盆地元古界震旦系灯影组,时代老、埋藏深,天然气藏形成经历了生气中心(古油藏和未成藏石油的富集区)-储气中心(古气藏和未成藏天然气及水溶气的富集区)-保气中心(现今气藏和未成藏天然气及水溶气的富集区)的变换过程。生气中心是储... 四川盆地元古界震旦系灯影组,时代老、埋藏深,天然气藏形成经历了生气中心(古油藏和未成藏石油的富集区)-储气中心(古气藏和未成藏天然气及水溶气的富集区)-保气中心(现今气藏和未成藏天然气及水溶气的富集区)的变换过程。生气中心是储气中心的主要"气源"、储气中心是现今保气中心的主要"气源"。生气中心的形成受控于烃源岩所在部位的生烃中心(烃源灶)。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藏的形成是在多期构造作用控制下由油气的四中心(生烃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的耦合关系决定的。油气能否成藏和保存下来的关键取决于烃源是否丰富和保存条件是否较佳,即具有源盖联合控烃控藏的特征。生烃中心受控于盆地的原型格局,形成后其空间位置即无变动性;而其余三中心受构造作用的控制而变动性较易和较大。因此,"三中心"(生气中心、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在空间上的分布关系,决定了油气的最终分布。威远-资阳震旦系灯影组气田的成藏过程是典型的储气中心和保气中心短距离(30km)移位的耦合关系;川东南丁山-林滩场震旦系灯影组古油气藏的形成及破坏过程是典型的缺乏保气中心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藏 成藏过程 震旦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