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盆地东南部南川地区煤层气地质特征及富集主控因素 被引量:3
1
作者 何希鹏 汪凯明 +5 位作者 罗薇 高玉巧 刘娜娜 郭涛 周亚彤 武迪迪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4-76,共13页
四川盆地东南部南川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深层煤层气勘探取得重要战略突破,展现出该区煤层气良好的勘探潜力。为揭示其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实验分析等资料,从龙潭组煤层分布、煤岩煤质、物性、含气性以及可压裂性特... 四川盆地东南部南川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深层煤层气勘探取得重要战略突破,展现出该区煤层气良好的勘探潜力。为揭示其富集主控地质因素,利用钻井、岩心、测井及实验分析等资料,从龙潭组煤层分布、煤岩煤质、物性、含气性以及可压裂性特征等方面入手,开展了煤层气地质特征与富集主控地质因素研究。研究表明:(1)龙潭组主力煤层具有分布稳定(厚度2.8~5.7 m)、煤体结构好(主要为原生结构煤)、镜质组含量高(平均含量79.7%)、热演化程度较高(R_(o)平均为1.9%)和灰分产率较低(平均14.3%)的特点,具备形成煤层气藏的基本条件;(2)煤储层为孔隙—裂隙型储层,微孔占比78%,其比表面积占比达99.6%,有利于煤层气的吸附及压裂后渗流;(3)煤层总含气量为14.0~46.7 m^(3)/t,游离气占比为39%~44%,具有“高含气、富含游离气、过饱和”及含气量随埋深增加而增大的特征;(4)研究区地应力适中(35~60 MPa),两向水平应力差异系数小(<0.1),顶底板条件好,可形成良好的应力隔挡,有利于压裂改造;(5)南川地区煤层气富集主控地质因素为沉积环境控制含煤建造、演化程度控制生烃强度、保存条件控制富集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环境 构造作用 保存条件 富集主控因素 深层煤层气 龙潭组 上二叠统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相湖盆转换面与规模圈闭发育特征
2
作者 杨占龙 李相博 +1 位作者 沙雪梅 郝彬 《岩性油气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7,共12页
通过对陆相湖盆填充的控制因素分析,并对不同阶段湖盆填充特征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梳理了转换面类型及其与规模圈闭的发育关系,明确了有利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控制下,根据潜在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水供... 通过对陆相湖盆填充的控制因素分析,并对不同阶段湖盆填充特征及演化过程的研究,梳理了转换面类型及其与规模圈闭的发育关系,明确了有利勘探领域。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构造活动与气候变化双重因素控制下,根据潜在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水供给的相对平衡关系,湖盆可划分为过填充、平衡填充与欠填充3种类型,各类湖盆具有典型的生储盖组合特征。②陆相湖盆主要发育以下几种类型的转换面:在构造活动性质变化下形成的以不整合面为代表的构造转换面、沉积环境与沉积体系变化导致岩性差异为主的沉积转换面、不同层系生物群种属和丰度变化形成的生物转换面及湖盆水化学性质差异形成的地球化学转换面等。各类转换面之间具有一定依附隶属关系,构造转换面必然是沉积、生物与地球化学转换面;生物、地球化学转换面往往对应一定级别的沉积转换面,甚至是构造转换面,但沉积转换面并不一定是生物和地球化学转换面。③构造转换面主要反映不同湖盆填充阶段构造、地层规模圈闭的发育特征;沉积转换面控制的岩性、成岩及物性等圈闭主要反映单一湖盆填充阶段规模圈闭的发育特征;生物与地球化学转换面主要通过控制湖盆烃源岩的发育背景及其特征来影响湖盆内规模圈闭的发育。④发育不同类型规模圈闭的近岸水下扇、异重流、重力流等沉积体系为陆相湖盆的有利勘探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转换面 沉积转换面 地球化学转换面 规模圈闭 构造活动 气候变化 可容纳空间 沉积物+水供给 陆相湖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山北缘二叠纪中—晚期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2
3
作者 鲁智帅 谢庆宾 +4 位作者 张津宁 祁利祺 许涛 陈佳 相泓含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2-122,共21页
博格达山北缘是准噶尔盆地与天山造山带之间的关键部位,是研究盆山关系的重点区域。博格达山北缘二叠纪中、晚期的构造演化与沉积时空演变关系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勘测、镜下岩石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实验和地震资料解析等方... 博格达山北缘是准噶尔盆地与天山造山带之间的关键部位,是研究盆山关系的重点区域。博格达山北缘二叠纪中、晚期的构造演化与沉积时空演变关系存在较大争议。本研究通过野外实地勘测、镜下岩石薄片鉴定、粒度分析实验和地震资料解析等方法,针对博格达山北缘东、西部两条剖面—大龙口剖面和井井子沟剖面开展研究,分析其沉积类型和演变过程,解析盆山构造变形和发育特征,探讨构造运动的沉积响应。研究结果表明:瓜德鲁普统乌拉泊组为湖成三角洲相,井井子沟组至红雁池组为湖泊相,乐平统泉子街组为冲积扇—河流相沉积,梧桐沟组和锅底坑组为滨浅湖—三角洲相沉积;研究区可分为两个主要构造层,下构造层以伸展断陷为主要结构,上构造层以前陆冲断为主要构造变形;多期构造活动控制瓜德鲁普统、乐平统沉积演化过程,在挤压构造背景下,瓜德鲁普统的湖泊相转变为乐平统冲积扇—河流相沉积,晚期构造活动趋于稳定,区域进入准平原化作用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格达山 大龙口 井井子沟 沉积相 构造活动 沉积构造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类前陆盆地盆-山耦合系统和沉积学响应 被引量:50
4
作者 郑荣才 李国晖 +2 位作者 戴朝成 李楠 王昌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70-180,共11页
依据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至白垩纪盆地构造和沉积演化史的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盆地属于发育在大型周缘前陆盆地基础上的陆内压性叠合盆地,具类前陆盆地性质。盆地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和雪峰山3个造山带多期次非... 依据四川盆地晚三叠世须家河期至白垩纪盆地构造和沉积演化史的综合分析结果,认为该盆地属于发育在大型周缘前陆盆地基础上的陆内压性叠合盆地,具类前陆盆地性质。盆地形成和演化受周边龙门山、米仓山-大巴山和雪峰山3个造山带多期次非同步异方位的逆冲推覆活动控制,可划分为受盆缘造山带逆冲推覆作用控制的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盆-山耦合次系统,区域上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三坳围一隆"构造-沉积格局。对应各造山带异方位的交替逆冲推覆活动,盆-山耦合过程又可划分为早期周缘前陆盆地(T3m→T3xt)、中期类前陆盆地(T3x→J3)、晚期萎缩衰亡(K)3个演化阶段。各演化阶段盆-山耦合过程的沉积学响应具有特征的异同性:差异性为对应各造山带逆冲推覆应力方位的变化,各亚阶段沉降-沉积中心位置各异,往复迁移于川西、川东北和川东南3个坳陷带;相似性为各次系统地层分布都呈自前缘坳陷带向前陆斜坡带和前陆隆起带上超减薄变细的楔状体,具有相似的沉积组合、相带展布和油气地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类前陆盆地 造山带 盆-山耦合系统 构造-沉积格局 沉积学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化作用与构造-热事件的耦合效应研究——盆地动力学过程的地质记录 被引量:30
5
作者 曹代勇 李小明 邓觉梅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52-60,共9页
煤是一种对温度、压力等地质环境因素特别敏感的有机岩。煤化作用实质上是煤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一个开放系统。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各种构造-热事件必然导致煤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结构和构造变化,煤中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在... 煤是一种对温度、压力等地质环境因素特别敏感的有机岩。煤化作用实质上是煤与外界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的一个开放系统。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的各种构造-热事件必然导致煤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结构和构造变化,煤中有机组分和无机组分在各种地质营力作用下迁移、分异和改造,从而影响煤层现今赋存状况、煤化程度和煤质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记录了沉积盆地动力学过程的地质信息。文中介绍了国内外在煤化作用与构造-热事件的耦合效应方面的研究进展,讨论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重点研究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化作用 构造-热事件 耦合效应 盆地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博格达地区中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气候-沉积演化及耦合机制 被引量:18
6
作者 史燕青 王剑 +4 位作者 张国一 刘明 向鹏飞 杨志波 季汉成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89-404,共16页
博格达地区的盆山关系演化、博格达山初始隆升时间、构造-气候-沉积耦合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一直困扰和制约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基于博格达山北缘野外露头和阜康凹陷、吉木萨尔凹陷的岩心、... 博格达地区的盆山关系演化、博格达山初始隆升时间、构造-气候-沉积耦合机制等前沿科学问题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也一直困扰和制约准噶尔盆地东南缘的油气勘探开发进程。基于博格达山北缘野外露头和阜康凹陷、吉木萨尔凹陷的岩心、地震及钻测井资料,综合运用沉积学、地球化学等多种方法,阐明了博格达地区中二叠统—下三叠统展布及沉积相特征,恢复了相应的古气候变化,结合区域研究成果重建了中二叠世至早三叠世构造-气候-沉积演化过程。认为博格达地区中二叠世为裂谷—坳陷盆地构造背景,在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以博格达地区为湖泊中心的辫状河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晚二叠世博格达山发生初始隆升,早期湖盆消亡并在博格达北坡山前发育冲积扇,古气候由半干旱变化为半湿润;早三叠世博格达地区构造环境相对稳定,但是逐渐趋于温暖湿润的古气候对区域风化程度和沉积条件起主要控制作用,博格达山体遭受强烈风化剥蚀,北侧形成扇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噶尔盆地 博格达 中二叠世—早三叠世 构造活动 沉积相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边界断层活动性与沉积演化耦合关系的量化表征 被引量:13
7
作者 张伟忠 查明 +3 位作者 韩宏伟 于景强 崔世凌 曲志鹏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8-26,共9页
基于边界断层组合样式及演化特征的分析,利用新方法量化表征边界断层活动性特征,并从微观-宏观角度分析边界断层活动性对沉积的控制作用,最终建立基于断层活动性的沉积模式量板。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带沙四期边界断层活动性自西向东具... 基于边界断层组合样式及演化特征的分析,利用新方法量化表征边界断层活动性特征,并从微观-宏观角度分析边界断层活动性对沉积的控制作用,最终建立基于断层活动性的沉积模式量板。结果表明:东营凹陷北带沙四期边界断层活动性自西向东具有弱—强弱交替—强的变化特征;微观上,边界断层活动性控制形成了稳定-富物源型、动荡-富物源型、稳定-贫物源型和动荡-贫物源型4种沉积环境;宏观上,边界断层活动性与沉积厚度呈正相关关系,与推进距离呈负相关关系;微观与宏观上相结合,可以建立基于断层活动性的沉积模式识别量板,明确边界断层活动性与陡坡带沉积演化的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层发育 沉积演化 耦合关系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东缘昌都—思茅构造带中新生代陆内裂谷作用 被引量:22
8
作者 钟康惠 唐菊兴 +4 位作者 刘肇昌 寇林林 董树义 李志军 周慧文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295-1311,共17页
中三叠世末,三江联合地体形成,昌都—思茅构造带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堑垒相间的古地貌、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火山-沉积组合、显双峰特点以及普具伸展因子的岩浆作用等显示,其在晚三叠世至新生代发生了广泛的陆内裂谷作用。裂谷岩浆活动主要... 中三叠世末,三江联合地体形成,昌都—思茅构造带进入陆内演化阶段,堑垒相间的古地貌、具双峰式火山岩的火山-沉积组合、显双峰特点以及普具伸展因子的岩浆作用等显示,其在晚三叠世至新生代发生了广泛的陆内裂谷作用。裂谷岩浆活动主要为两侧火山地堑发育的双峰式火山活动,同期的岩浆侵入活动也呈双峰态势。岩浆喷发活动具有东强西弱的特点,其中东部江达—云岭—绿春地堑带,因局部出现洋壳而具有陆间裂谷性质;岩浆侵入活动自印支晚期向燕山期具有规模减小、范围增大的特点,到燕山期、喜马拉雅期,中央地带也发生岩浆侵入活动,形成中央热隆带。岩浆侵入活动具有明显继承性,由于昌都—思茅地体两侧于晚海西期至中三叠世发育陆源岩浆弧,岩浆岩在岩石化学上或多或少显弧岩浆特点。陆内裂谷作用在中生代经历了火山-地堑、陆内岩石圈挠曲凹陷演化阶段。裂谷作用持续到了新生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东缘 昌都-思茅构造带 陆内裂谷作用 古地貌 活动型沉积组合 岩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秦岭大草滩群的形成时代和构造意义探讨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义兵 张国伟 +3 位作者 裴先治 鲁如魁 梁文天 郭秀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79-584,共6页
大草滩群a岩组中最年轻的一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04.9±4.8 Ma(MSWD=0.11),b岩组中最年轻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值为385±5 Ma,c岩组样品中最年轻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值为375±6 Ma,这一结果将大草滩群... 大草滩群a岩组中最年轻的一组锆石^206Pb/^238U年龄加权平均值为404.9±4.8 Ma(MSWD=0.11),b岩组中最年轻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值为385±5 Ma,c岩组样品中最年轻的锆石206Pb/238U年龄值为375±6 Ma,这一结果将大草滩群的最大沉积时代有效地限定在405~375 Ma之间。结合生物化石组合资料,大草滩群的时代归属于晚泥盆世。根据岩石组合、沉积相、构造变形、形成时代和物源分析等资料综合研究表明,晚泥盆世大草滩群河湖相粗粒碎屑岩形成时的大地构造背景是位于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的弧前拉张—裂陷盆地,作为北秦岭微陆(+岩浆弧)与华北大陆西南缘碰撞的沉积响应,是碰撞造山作用以后南部洋壳持续俯冲阶段同火山—岩浆活动的弧前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草滩群 沉积时代 构造背景 安第斯型活动大陆边缘 沉积响应 西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法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的构造控制作用 被引量:4
10
作者 王宇林 刘锦 +2 位作者 魏恒飞 王铁晖 王刚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4,11,共5页
为探索铁法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的成因,在应用沉积相分析方法揭示该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盆缘断裂活动引起可容空间的变化,进而控制沉积物体积分配、沉积相类型及其空间配置的原理,对其含煤沉积旋回的构造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 为探索铁法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的成因,在应用沉积相分析方法揭示该盆地含煤沉积旋回特征的基础上,依据盆缘断裂活动引起可容空间的变化,进而控制沉积物体积分配、沉积相类型及其空间配置的原理,对其含煤沉积旋回的构造控制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认为,在盆缘断裂活动导致可容空间减小和沉积充填速率较高的条件下,形成了盆缘断裂内侧冲积扇相及扇前河流相,并由后者构成含煤沉积旋回单元的主体;在盆缘断裂活动使得盆缘地带可容空间与沉积物体积相匹配的条件下,形成盆缘断裂内侧冲积扇后,很少有较粗碎屑向更远处进积,扇前大面积泥炭沼泽化形成了含煤沉积旋回单元的顶部煤层。上述两种情况周期性交替形成了铁法盆地的含煤沉积旋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煤沉积旋回 沉积相 同沉积断层 节律性构造活动 沉积物体积分配 铁法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构造背景下礁滩的发育特征和差异性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伟 洪海涛 +2 位作者 张艳秋 郝彬 石书缘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4-51,共8页
生物礁、颗粒滩或礁滩复合体是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了解其演化过程和时空分布规律,对预测礁滩型储层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的实例解剖,分析了稳定和活动构造背景下台缘礁滩与台内滩在发育位置、规... 生物礁、颗粒滩或礁滩复合体是碳酸盐岩储层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了解其演化过程和时空分布规律,对预测礁滩型储层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通过对塔里木盆地、四川盆地的实例解剖,分析了稳定和活动构造背景下台缘礁滩与台内滩在发育位置、规模、形态以及时空分布等方面的异同。结论认为:在稳定构造背景下,台缘礁滩体生长主要受控于沉积作用和海平面变化,具有生命周期长、多期稳定发育,纵向厚度大、横向迁移明显的特点;而在构造活动期,板块内部隆坳格局的改变造成台缘带多次迁移,虽然台缘礁滩也是多期发育,但是继承性差且规模较小;此外,板内断裂活动通常会导致沿断层走向方向形成新的台地边缘建造,这类台缘礁滩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通常生命周期较短,以加积生长为主,厚度可以较大,但横向迁移特征不明显。而颗粒滩的形成,在构造稳定期主要与局部原始古地形高有关,具有单层厚度薄、横向相变快、数量多、分布面积广的特点;但在构造活动背景下,受区域构造古隆起的控制,在斜坡部位形成环状分布的高能滩,单层厚度大,横向连续性好,分布面积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构造活动 碳酸盐岩 台缘礁滩 台内滩 沉积模式 断裂活动 发育特征 四川盆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曼前陆盆地构造-沉积特征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3
12
作者 罗贝维 尹继全 +5 位作者 张兴阳 王欢 王自剑 段海岗 张宁宁 杨沛广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608-2618,共11页
晚白垩世阿曼造山运动影响了被动陆缘和主动陆缘两种沉积体系,控制了周缘鲁卜哈利和阿曼盆地的油气富集。为明确阿曼造山构造全过程与周缘地区沉积-成藏条件的作用关系,通过构建区域地质-地震剖面,细化阿曼山构造演化阶段和时空差异,梳... 晚白垩世阿曼造山运动影响了被动陆缘和主动陆缘两种沉积体系,控制了周缘鲁卜哈利和阿曼盆地的油气富集。为明确阿曼造山构造全过程与周缘地区沉积-成藏条件的作用关系,通过构建区域地质-地震剖面,细化阿曼山构造演化阶段和时空差异,梳理前陆盆地不同构造单元的沉积耦合特征;基于岩心、薄片、微米CT和地球化学、地震资料,总结了阿曼造山运动对白垩系关键地质要素和多类型岩性圈闭的控制作用。研究表明,阿曼山所处的阿拉伯板块东北缘在白垩纪至古近纪经历了被动陆缘晚期、洋壳仰冲、前陆造山三个演化阶段,垂向构造体系经历了断垒向压扭或逆冲断层的演化,空间应变具由北东向南西逐渐减弱的特征。阿曼前陆盆-山体系主要影响了Lekhwair隆起带周缘的前渊-斜坡及隆后单元的构造-沉积过程,白垩系垂向上记录了被动陆缘稳定沉降、主动大陆边缘挠曲剥蚀和稳定沉降等三期沉积建造。晚白垩世挤压应力控制了两阿(阿联酋、阿曼)优质储层进一步改造和礁滩、断块、岩溶及不整合等多类型圈闭的定型。研究工作系统梳理了阿曼造山运动控制下的白垩系沉积-成藏特征,为多类型岩性圈闭机理研究和精细勘探提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曼造山运动 前陆盆地 构造-沉积耦合 Lekhwair隆起 白垩系岩性圈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北部新生代构造演化在柴达木盆地中的沉积记录 被引量:11
13
作者 关平 简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824-833,共10页
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经历的构造活动,在高原的盆地中均有相应的沉积记录。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盆地新生界地层详细地记录了这些构造—沉积响应。对野外剖面和钻井岩心的新生界沉积物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其结果显示,柴达木盆... 青藏高原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经历的构造活动,在高原的盆地中均有相应的沉积记录。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盆地新生界地层详细地记录了这些构造—沉积响应。对野外剖面和钻井岩心的新生界沉积物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其结果显示,柴达木盆地保存了青藏高原北部三个阶段的构造活动信息:①E1+2的红色粗碎屑沉积物指示了始新世早期的强烈活动构造背景,沉积记录具有低ZTR指数和低重矿物稳定指数的特征,记录了全盆地范围内的造山活动和构造隆升事件,是印度—欧亚板块碰撞所致的远程响应。在这次广泛的大面积的造山活动后,区内迅速遭受剥蚀、夷平,自中—晚始新世时期起,接受沉积。因而此时柴达木盆地与可可西里盆地、乃至塔里木盆地为连通的湖盆体系。②阿尔金山前N1和N12的粗碎屑沉积物记录了渐新世—早中新世阿尔金山的构造隆升事件,而柴北缘和柴西南的大范围三角洲—湖泊细粒沉积物,具有较高的重矿物稳定指数,反映了平静的构造背景,与阿尔金断裂快速走滑以及盆地总体稳定向北推移的时间相对应。大量的侧向走滑活动消减了来自印度板块的挤压应力,使得柴北缘和柴西南的沉积源区(即祁连山和东昆仑造山带)处于构造平静期。③中中新世以来全盆地向上变粗的粗碎屑沉积物,具有较低的重矿物稳定指数,记录了青藏高原北部整体强烈的地壳缩短、加厚和快速构造隆升事件。此外,综合物源分析显示,柴达木盆地新生代沉积源区性质随时间并没有发生明显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 构造隆升 沉积记录 盆山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拉美丽山与大井坳陷的构造关系——兼论石炭纪构造-沉积格局 被引量:16
14
作者 张磊 何登发 +1 位作者 易泽军 李涤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29-44,共16页
基于最新深钻井、地震剖面、年代学和野外露头等资料,利用轴面分析和平衡剖面等技术,精细解析克拉美丽山地质结构并分析其与大井坳陷的构造关系,对石炭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格局进行探讨。得到3个方面的认识:①研究区主要经历了早石炭... 基于最新深钻井、地震剖面、年代学和野外露头等资料,利用轴面分析和平衡剖面等技术,精细解析克拉美丽山地质结构并分析其与大井坳陷的构造关系,对石炭纪不同时期的构造-沉积格局进行探讨。得到3个方面的认识:①研究区主要经历了早石炭世早期、石炭纪末期、中—晚二叠世、晚白垩世和古近纪5次构造挤压运动,早石炭世中—晚期、晚石炭世中—晚期和早二叠世3次伸展构造活动,其中在早二叠世末和中—晚白垩世分别发生了构造楔向南楔入;②克拉美丽山与大井坳陷的构造关系表现为早石炭世早期初次"盆""山"耦合,之后经历了早石炭世中晚期—早二叠世一定程度的弱化,中二叠世的强耦合,后续的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运动都继承了这一"盆""山"关系;③研究区在早石炭世早期为前陆盆地且发育滴水泉组烃源岩,早石炭世中—晚期发育多个北西向和北西西向半地堑式断陷盆地,形成松喀尔苏组火山岩储集层,早—晚石炭世之交进入裂陷后的拗陷盆地阶段,发育双井子组烃源岩,晚石炭世中—晚期发育断陷,形成上石炭统巴山组火山岩储集层,受石炭纪末、中二叠世的构造挤压作用,巴山组遭受大规模剥蚀,仅在山前坳陷带有部分残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拉美丽山 大井坳陷 盆山耦合 石炭纪构造-沉积格局 准噶尔东部地区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初论构造-地表过程-气候耦合系统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建彪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9-14,共6页
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对象是地球表面,是通过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完成的。构造活动通过所形成的地形地貌影响到区域和局部地区的气候;而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表现为风化、剥蚀夷平地形来促使高原和造山带均衡上升。列举了... 构造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对象是地球表面,是通过不同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完成的。构造活动通过所形成的地形地貌影响到区域和局部地区的气候;而气候变化的反馈作用表现为风化、剥蚀夷平地形来促使高原和造山带均衡上升。列举了目前国内外重点研究的地貌单元实例,如地峡、青藏高原、安第斯山脉、湖盆、河流和海岸线(台地),介绍了国内外在该领域的研究动态。指出耦合系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交叉融合,地表地形是研究耦合系统的关键切入点,能精确定量测量地表地形的仪器设备和高精度的年代学方法也是不可缺少的。耦合系统的研究可以分为构造事件时间序列、气候时间序列、地形演化的定量研究,以及耦合系统模式的建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系统 构造活动 气候变化 地表过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南部地区早古生代主动大陆边缘演化特征 被引量:22
16
作者 钱锋 艾永峰 《西安工程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8-21,24,共5页
中—晚奥陶世期间 ,鄂尔多斯南部地区为古秦岭洋北侧具沟、弧、盆体系的主动大陆边缘。在此背景下 ,有序地发育了可分别用镶边碳酸盐陆棚模式及重力流模式概括的弧后盆地与残留海盆地沉积类型 ;构造轮廓为向洋呈阶状断落和块状错移结构... 中—晚奥陶世期间 ,鄂尔多斯南部地区为古秦岭洋北侧具沟、弧、盆体系的主动大陆边缘。在此背景下 ,有序地发育了可分别用镶边碳酸盐陆棚模式及重力流模式概括的弧后盆地与残留海盆地沉积类型 ;构造轮廓为向洋呈阶状断落和块状错移结构特征的基本格局。晚奥陶世末 ,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的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古生代 主动大陆边缘 演化特征 盆地类型 沉积特征 构造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活动断层构造形迹确定矿井构造应力主方向 被引量:1
17
作者 张文军 张宏伟 张建华 《阜新矿业学院学报》 1997年第6期658-661,共4页
论述了在矿井地质动力区划方法所划分出的活动断层基础上,利用共轭活动断裂对法和活动断裂擦痕法确定矿区构适应力状态的方法,用该方法确定出的矿井主应力状态,对矿并开拓及采区巷道布置设计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关键词 构造应力 活动断层 活动断裂擦痕 矿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966—1976年间云南11次M_s≥6级地震的临震大气扰动 被引量:1
18
作者 赵洪声 赵永亮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43-51,共9页
地球上的多震区,一般都是地壳构造运动活跃区,在这里,外因基于地内的潜在不稳定性,常常产生明显的调制效应。
关键词 地震 大气扰动 气-地耦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沉积层序的构造演化响应 被引量:7
19
作者 姚宏鑫 王宗秀 +6 位作者 朱随洲 徐建 王志浩 马崇军 闵祥吉 周宇 储照波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6-27,共12页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大型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是油气资源的重点勘察区。通过对盆地侏罗系研究现状的总结,发现目前关于盆地属性和构造类型尚未达到一致认识,存在多种分歧意见。已有的研究成果重点集中在地层沉积相特征和烃源...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大型的中、新生代沉积盆地,是油气资源的重点勘察区。通过对盆地侏罗系研究现状的总结,发现目前关于盆地属性和构造类型尚未达到一致认识,存在多种分歧意见。已有的研究成果重点集中在地层沉积相特征和烃源岩方面,而对地层沉积层序、厚度及展布的研究较少,只停留在少量的定性研究上。地层沉积层序以及沉积物源追溯等可以客观地反演造山带演化和山体隆升的样式与规律。因此,通过柴北缘侏罗系沉积层序的建立,反演这一时期与之相邻造山带的构造活动是探讨柴北缘中、新生代构造演化的一个科学、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北缘 盆山耦合 侏罗系 沉积层序 构造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丰凹陷古近系构造-沉积差异性及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 被引量:33
20
作者 米立军 张向涛 +3 位作者 汪旭东 雷永昌 余一欣 于福生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10,共10页
陆丰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富生烃凹陷,古近系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南北差异性影响油气成藏和有利勘探区带的分布。始新世陆丰凹陷沉降中心由南向北迁移,其中文昌组沉积期陆丰南地区控洼断裂活动性较强,并向北依次减弱;恩平组沉积期陆丰北... 陆丰凹陷是珠江口盆地重要的富生烃凹陷,古近系构造和沉积特征的南北差异性影响油气成藏和有利勘探区带的分布。始新世陆丰凹陷沉降中心由南向北迁移,其中文昌组沉积期陆丰南地区控洼断裂活动性较强,并向北依次减弱;恩平组沉积期陆丰北地区控洼断裂活动性最强,并向南依次减弱。陆丰凹陷沉积充填受构造演化控制也表现出平面迁移特征,从文昌组沉积期至恩平组沉积期,沉积中心由南往北迁移,陆丰南地区主要发育文昌组深湖泥岩,陆丰北地区则发育恩平期深湖泥岩。在构造-沉积作用的共同控制下,陆丰凹陷发育了旁生侧储式、自生自储式和下生上储式等3种典型的源储配置关系。针对陆丰凹陷构造-沉积的平面迁移特征,根据"富洼找优、差异勘探"的思路,建议在陆丰南地区深挖油区潜力,在陆丰北新区加快勘探进程,优选有利二级构造带进行整体解剖并择优钻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丰凹陷 古近系 构造活动 沉积体系 油气成藏 珠江口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