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57篇文章
< 1 2 12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il source and migration process in oblique transfer zone of Fushan Sag,northern South China Sea 被引量:1
1
作者 王观宏 王华 +3 位作者 甘华军 时阳 赵迎冬 陈善斌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6年第3期654-668,共15页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in the Fushan Sag, a syndepositional dome sandwiched between the Bailian and Huangtong sub-sags, ha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exploration target. The major oil observation occurs in the E_2l_1...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in the Fushan Sag, a syndepositional dome sandwiched between the Bailian and Huangtong sub-sags, has been the most important exploration target. The major oil observation occurs in the E_2l_1^(L+M) and the E_2l_3~U. 46 oil and rock samples reveal that the oil in the transfer zone is mostly contributed by the Bailian sub-sag, though the source rock condition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histories of the Bailian and Huangtong sub-sags are similar. The E_2l_3~U oil, characterized by high maturity, Pr/Ph ratio and oleanane/C_(30)-hopane ratio, shows a close genetic affinity with the E_2l_3~b source rocks, while the E_2l_1^(L+M) oil, characterized by lower maturity, Pr/Ph ratio and oleanane/C_(30)-hopane ratio, is suggested to be derived from the E_2l_(1+2)~b source rocks. The homogenization temperatures of aqueous fluid inclusions, taking the burial history of the reservoirs into account, reflect that the oil charge mainly occurred from mid-Miocene to Pliocene in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The oil transporting passages include connected sand bodies, unconformities and faults in the Fushan Sag. Of these, the faults are the most complicated and significant. The faults differ sharply in the west area, the east area and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resulting in different influence on the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During the main hydrocarbon charge stage, the faults in the west area are characterized by bad vertical sealing and spatially dense distribution. As a result, the oil generated by the Huangtong source rocks is mostly lost along the faults during the vertical migration in the west area. This can be the mechanism proposed to explain the little contribution of the Huangtong source rocks to the oil in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Eventually, an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l is built in the oblique transfer zone, which may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guides for the oil expl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lique transfer zone oil-source correlation oil loss oil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model Fushan Sa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油源对比
2
作者 孙勃 袁伟 +4 位作者 王淑敏 孙雨 李继宏 郭懿萱 薛辉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53-362,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位于延长组7段烃源岩展布范围的北缘。该地区原油分布层位多,油气供给充足,但是烃源岩厚度总体较薄,烃源岩特征不明确,供烃条件不清楚。研究区的原油是否由本地烃源岩供烃这一问题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为解决... 鄂尔多斯盆地郝滩地区位于延长组7段烃源岩展布范围的北缘。该地区原油分布层位多,油气供给充足,但是烃源岩厚度总体较薄,烃源岩特征不明确,供烃条件不清楚。研究区的原油是否由本地烃源岩供烃这一问题制约了该区的进一步勘探。为解决该问题,文中对区内的原油、长7段烃源岩进行了地化分析测试,同时收集了盆地沉积中心(区外)的长7段烃源岩数据,对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特征及油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发育,主要为好—最好烃源岩级别,主要类型为Ⅱ_(1),Ⅱ_(2)型,有机质主要为混合来源;长7段烃源岩主要处于成熟阶段,具有一定的生烃潜力;研究区的原油来源于区外、区内长7段烃源岩的混合贡献,且以区外供烃为主。研究成果对郝滩地区下一步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 原油 油源对比 延长组 郝滩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
3
作者 何星 金玮 +5 位作者 张帆 霍秋立 李跃 鲍俊驰 刘璐 曾庆兵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1-52,共12页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勘探获得突破,是资源潜力较大的新层系。通过TOC、热解、R_(o)、族组成、色谱、色质、δ^(13)C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各洼槽各小层的烃源岩进行了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评价,深入分析了铜钵庙组原油... 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白垩系铜钵庙组勘探获得突破,是资源潜力较大的新层系。通过TOC、热解、R_(o)、族组成、色谱、色质、δ^(13)C等分析化验资料,对研究区各洼槽各小层的烃源岩进行了丰度、类型和成熟度评价,深入分析了铜钵庙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定量计算了原油来源,并预测了下步有利勘探方向。研究结果表明:①海拉尔盆地乌尔逊凹陷铜钵庙组整体发育TOC平均值为1%、类型以Ⅰ—Ⅱ_(2)型为主的中等烃源岩,其中铜二段泥岩也可见Ⅰ型烃源岩,洼槽区R_(o)为0.6%~1.5%,处于成熟阶段。②研究区铜钵庙组原油可分为乌北铜三段原油、乌南铜三段原油和乌南铜二段原油3类。乌北铜三段原油高饱和烃,姥植比高,饱和烃与芳烃δ^(13)C偏重,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高。乌南铜三段原油具有高饱和烃、饱和烃与芳烃δ^(13)C偏轻,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中等。乌南铜二段原油饱和烃含量低,奇偶优势比(OEP)值高,饱和烃与芳烃δ^(13)C轻,C_(27)重排甾烷和三环萜烷含量低。③研究区铜钵庙组3类原油均来源于南屯组南一段泥岩和铜钵庙组泥岩的二元混合,乌北铜三段原油与乌北南一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北南一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62.9%;乌南铜三段原油与乌南南一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南南一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59.5%;乌南铜二段原油与乌南铜二段烃源岩更接近,乌南铜二段泥岩的贡献比例为75.4%。④乌北和乌南洼槽发育厚度大于200 m的暗色泥岩,可为铜三段油藏和铜二段油藏供烃,乌北洼槽和乌东斜坡带为乌尔逊凹陷铜钵庙组下步甩开勘探的有利区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烃源岩评价 油源对比 贡献比例 碳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铜钵庙组 白垩系 乌尔逊凹陷 海拉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及成藏过程
4
作者 高长海 覃善卿 +5 位作者 张云银 查明 王兴谋 曲江秀 李豫源 张伟忠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8-49,共12页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及成藏过程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油藏地球化学及分子地球化学方法,根据原油生标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技术,对稠油的来源、成因及成藏过程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林樊家... 针对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及成藏过程认识不清的问题,利用油藏地球化学及分子地球化学方法,根据原油生标化合物及碳同位素特征,结合流体包裹体技术,对稠油的来源、成因及成藏过程进行深入探讨。结果表明:林樊家地区馆陶组稠油油源来自于利津洼陷沙四上亚段成熟烃源岩,生物降解作用是导致原油稠化的主要机制,原油达到目前降解程度所需时间为4.4~13.0 Ma;稠油的形成经历“两期充注、一期稠化”的过程,第一期为古近纪东营组时期的小规模原油充注(距今31.2~24.6 Ma);第二期为新近纪馆陶组~明化镇组时期的大规模原油充注(距今15.0~7.0 Ma);原油主要通过尚西断层和连通砂体输导至林樊家地区馆陶组储层中,在聚集成藏后的约2 Ma(距今13.0 Ma)开始遭受持续至今的生物降解作用,导致原油逐渐稠化而形成稠油,其成藏过程表现为先成藏、再边成藏边稠化、后持续稠化。研究成果可为济阳坳陷及其他类似地区稠油的成因机制、稠化过程以及关联浅层气等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稠油 油源对比 成藏期次 降解时间 成藏过程 林樊家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源——储耦合特征及页岩油气甜点优选 被引量:1
5
作者 魏志红 石文斌 +4 位作者 魏祥峰 刘苗苗 陈超 王道军 谢佳彤 《天然气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52,共16页
为了落实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源—储关系,明确页岩油气甜点层段,基于岩矿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地球化学分析及不同纹层剥离测试、核磁共振分析等多种手段,系统分析了页岩的结构、纹层、矿物、有机质丰度、储集性能及含油气... 为了落实四川盆地复兴地区侏罗系页岩源—储关系,明确页岩油气甜点层段,基于岩矿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观测、地球化学分析及不同纹层剥离测试、核磁共振分析等多种手段,系统分析了页岩的结构、纹层、矿物、有机质丰度、储集性能及含油气性,并划分了页岩源—储耦合类型,明确了其对页岩油气甜点分布的控制作用,最后落实了侏罗系页岩油气的甜点层段。研究结果表明:(1)侏罗系富有机质页岩主要发育于自流井组东岳庙段一亚段(以下简称东一亚段)、凉高山组二段下亚段(以下简称凉二下亚段),并可识别出10种岩相,其中灰黑色富碳粉砂纹层黏土页岩、灰黑色富碳介屑纹层黏土页岩为最有利岩相。(2)东一亚段(4)层、凉二下亚段(6)层—(8)层页岩具有中高总有机碳含量(TOC)、高孔隙度、高含油气性特征。(3)侏罗系页岩中发育黏土矿物纹层、长英质碎屑纹层、介屑/碳酸盐矿物纹层,其中黏土矿物纹层具有最高的生烃能力与含油气性;宏观上夹层起隔挡封闭作用,有利于页岩油气原位滞留。(4)侏罗系页岩中可识别出6种源—储耦合类型,其中,高TOC—高孔型、中高TOC—高孔型、高TOC—高孔/微裂缝型源—储耦合系数最高。结论认为:(1)东一亚段的(2)层、(4)层、凉二下亚段的(6)层、(8)层横向分布稳定,累计厚度大,耦合系数最高,为A类地质甜点,是目前最现实的页岩油气勘探开发对象;(2)东一亚段的(1)层、(3)层耦合系数较高,凉二下亚段的(4)层、(7)层脆性高,可改造性强,为B类地质甜点,是下一步页岩油气拓展勘探开发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复兴地区 侏罗系 页岩 纹层 源—储耦合 页岩油气 甜点层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寒武系成岩流体演化与油气成藏——以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探1井为例
6
作者 杨宪彰 黄亚浩 +7 位作者 王斌 文志刚 周露 张科 何涛华 罗涛 陈笑 曾强浩 《油气藏评价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2-393,共12页
塔里木盆地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目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探1井古生界寒武新层系古潜山型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由于地层年代古老且油气藏地质构造复杂,对该区域油气成藏过程和流体演化尚未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采... 塔里木盆地是深层—超深层油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目前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托探1井古生界寒武新层系古潜山型油气藏勘探取得重大突破。由于地层年代古老且油气藏地质构造复杂,对该区域油气成藏过程和流体演化尚未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采用生物标志化合物分析、岩相学分析、微区原位微量元素与锶同位素分析、流体包裹体等研究方法,确定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成脉流体来源和多期油气充注时间。结果显示,托探1井下丘里塔格组白云岩储层主要发育裂缝和溶蚀孔洞充填的2期方解石脉体,第一期方解石为深部富锶流体来源,第二期方解石脉体表现为海水来源。2期含油流体包裹体主要发育于第二期方解石脉体内部,分别为次生蓝白色荧光油包裹体和次生绿色荧光油包裹体,结合包裹体测温和单井埋藏史恢复结果显示,第一期蓝白色油包裹体成藏时间为新近系吉迪克组沉积时期(23~20 Ma),第二期绿色油包裹体成藏时间为新近系库车组沉积时期(5~3 Ma)。基于油源对比分析推测下丘里塔格组储层内2期原油来源于三叠系黄三街组和侏罗系恰克马克组湖相烃源岩的混合供烃。库车坳陷托探1井的新发现证实塔里木盆地山前古老地层中仍具有油气规模成藏条件,潜山型油气成藏成为下一步库车坳陷油气增储上产的新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油源对比 流体演化 寒武系 库车坳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营凹陷页岩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及来源厘定--以牛庄洼陷牛斜55区块沙四段上亚段为例
7
作者 王秀红 陈涛 +3 位作者 张守春 李政 牛子铖 王鑫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8-46,共9页
页岩油来源精细厘定对页岩油甜点区评价与资源潜力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勘探实践发现东营凹陷牛庄洼陷部分井沙四段上亚段页岩油在生物标志化合物指纹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反映页岩油聚集可能并非传统认识的自生自储,为了满足精细勘探的... 页岩油来源精细厘定对页岩油甜点区评价与资源潜力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勘探实践发现东营凹陷牛庄洼陷部分井沙四段上亚段页岩油在生物标志化合物指纹特征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反映页岩油聚集可能并非传统认识的自生自储,为了满足精细勘探的需要,亟需落实各层组生烃差异性及主力供烃层系。综合利用轻烃、气相色谱-质谱分析等地球化学测试手段,系统开展了东营凹陷牛庄洼陷牛斜55区块沙四段上亚段纯上次亚段(Es_(4)^(上cs))烃源岩及重点井页岩油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并精细厘定了油源。研究结果表明:牛斜55区块Es_(4)^(上cs)各层组页岩有机质发育特征具有一定程度的非均质性,反映有机质来源及热演化等方面存在纵向上的差异,同时受生源和沉积环境等因素的周期变化导致各层组生烃特征存在明显区别。油源精细对比表明,该区NY1-AHF与NY1-BHF井页岩油分别来自于Es_(4)^(上cs)的3层组与4层组的页岩,体现了页岩油差异聚集的源控特征。综合分析认为,页岩油精细勘探部署应重视主力供烃层系并考虑一定的宏观构造背景,在优势页岩发育区探寻优质储集空间以及有效的断层输导区域,是突破页岩油高效勘探开发的重要甜点要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源对比 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主力供烃层系 页岩油 东营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某省地表饮用水水源地重金属时空分布特征与健康风险评估
8
作者 王璐 李超 +4 位作者 昌盛 涂响 王山军 戴波阳 杨育博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70-80,I0011,I0012,共13页
以黄河中游某省2018-2022年17个地级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的月度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克里金插值法、重金属污染指数(HPI)法、内梅罗指数(NI)法和污染程度(CD)法开展重金属指标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水平分析,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 以黄河中游某省2018-2022年17个地级地表饮用水水源地的月度监测数据为基础,采用克里金插值法、重金属污染指数(HPI)法、内梅罗指数(NI)法和污染程度(CD)法开展重金属指标时空分布特征和污染水平分析,采用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PCA)研究重金属的来源,通过蒙特卡罗模拟法对重金属进行口服摄入健康风险评估.研究结果显示,水源地重金属的平均质量浓度排序为ρ_(Ba)>ρ_(B)>ρ_(Fe)>ρ_(Mn)>ρ_(Mo)>ρ_(Ni)>ρ_(V)>ρ_(Co)>ρ_(Pb)>ρ_(As)>ρ_(Sb)>ρ_(Be).Fe、Mn、Pb、Mo、Co、Be、B、Sb和V的数据具有较高变异性(111.66%~330.68%).Fe、Mn、Be、Mo、Co、B和Ni的平均质量浓度在该省北部的水源地(朔州市和大同市)显示出较高的水平,在中部(晋中市)的水源地最低,而Ba的平均质量浓度在晋中市的水源地较高,As的平均质量浓度在全省的17个水源地基本一致.2018-2022年重金属年平均质量浓度变化幅度较小(18.64%~74.23%).HPI指数(平均值2.14)显示,该省重金属处于极低污染水平(HPI<1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As与Ba,Mo与Pb、Co、B、Ni和V之间有强烈的正相关性(p<0.01,0.27~0.63),说明它们有共同或者相似的来源.PCA结果显示,工农业和交通运输等人类活动是重金属的主要来源(28.5%),其次是地质背景(11.7%)和矿物开采活动(11.4%).口服摄入的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没有非致癌风险和致癌风险,但95%分位值显示,As对儿童有一定的致癌风险(1.09×10^(-4)).同时,在极端条件下As、Co、Mo、Sb和V对成人(0.02%~0.25%)和儿童(0.51%~5.60%)有低水平的致癌风险,需要对As、Mo、Sb、V、Co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饮用水水源地 重金属 时空分布 Pearson相关性分析 健康风险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平昌地区凉高山组页岩油气富集条件及有利区预测
9
作者 汪海燕 邱彤 +3 位作者 王志国 董忠良 王继平 黄科翔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2-50,共9页
平昌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是四川盆地页岩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岩石热解及有机岩石学等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查明了凉高山组页岩的生烃潜力。综合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孔隙类型及微观结构、烃类可动性表征、脆性矿物含量... 平昌地区中侏罗统凉高山组陆相页岩是四川盆地页岩油气勘探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岩石热解及有机岩石学等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查明了凉高山组页岩的生烃潜力。综合储层物性及含油气性、孔隙类型及微观结构、烃类可动性表征、脆性矿物含量和可压性特征,明确了凉高山组页岩的储层品质,在此基础上优选出平昌地区凉高山组页岩油勘探有利区。结果表明:平昌地区凉高山组发育浅湖-深湖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深湖相泥页岩主要发育在凉上1-1油层组,具有厚度大、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好、成熟度高、生烃潜力大、油气转化率高等特征;泥页岩储层发育页理缝、网状缝,储层物性好,孔隙类型以无机孔缝为主,其中介孔、大孔居多,含油气性好,为最好的地质甜点层;凉上1-2油层组为砂页岩互层,脆性矿物含量高,可压性好,且因紧邻凉上1-1油层组,含油性好,为很好的工程甜点层。凉上一亚段砂页组合段具备稳定的凝析油-轻质油原位富集的物质条件,资源潜力大,具有良好的页岩油勘探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油 烃源岩 页岩储层 侏罗系 凉高山组 平昌地区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东南缘长城系沥青来源分析:来自元素地球化学的证据
10
作者 钟红利 丁海艳 +3 位作者 赵振宇 张凤奇 宋微 王国熙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6-1140,共15页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元古界露头区长城系北大尖组灰白色石英砂岩中发育不连续分布黑色薄层干沥青。为了揭示沥青的来源,本次研究采集了山西永济市凤伯裕长城系露头剖面的4个崔庄组页岩样品和5个北大尖组沥青样品。通过对沥青样品野外露... 鄂尔多斯盆地南缘中元古界露头区长城系北大尖组灰白色石英砂岩中发育不连续分布黑色薄层干沥青。为了揭示沥青的来源,本次研究采集了山西永济市凤伯裕长城系露头剖面的4个崔庄组页岩样品和5个北大尖组沥青样品。通过对沥青样品野外露头和岩石薄片的观察,将其与盆地南缘下古生界—中元古界几套潜在烃源岩的微量元素与稀土元素特征进行油源对比。结果表明:沥青样品的微量元素V/(V+Ni)比值0.78~0.86,Sr/Ba比值0.18~0.45,反映了缺氧、半咸水的沉积环境。总稀土元素含量(ΣREE)介于3.36×10^(-6)~651.30×10^(-6),平均值为170.16×10^(-6);轻重稀土元素比值(ΣLREE/ΣHREE)介于2.96~34.90,平均值为9.81,轻重稀土元素分异显著。沥青样品与崔庄组烃源岩的灰色关联系数平均值超过了0.95,二者的微量元素聚类也显示具有同源性;而沥青样品虽然和奥陶系平凉组及下寒武统东坡组烃源岩的稀土元素灰色关联程度也较高,但在微量元素特征上存在差异,因此沥青应该是来自盆地南缘中元古界长城系崔庄组暗色页岩/泥岩。早奥陶世崔庄组烃源岩进入生油门限,大量石油向上运移至北大尖组储层中,并在圈闭中聚集下来;早二叠世崔庄组烃源岩开始生气,部分气态烃类也运聚至北大尖组圈闭中,受强烈的岩浆活动影响,热异常导致长城系古油藏发生高温裂解,重质烃组分残留下来并最终转化为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沥青 油源对比 稀土元素 微量元素 长城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凉北地区长8段油藏油源及其成藏模式
11
作者 罗丽荣 李剑锋 +4 位作者 朱静 孔令印 白嫦娥 居迎军 侯云超 《新疆石油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18-328,共11页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 为确定鄂尔多斯盆地平凉北地区延长组长8段油藏油源和成藏机理,综合应用饱和烃色谱、饱和烃色谱-质谱、碳同位素组成等,对研究区长8段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和油源进行分析。研究区长8段原油密度和黏度差异较大,长8段原油遭受生物降解,具有较高的密度、黏度、Pr/nC_(17)和Ph/nC_(18),重排藿烷类化合物相对丰度较低,ααα-20R甾烷呈不对称“V”字形分布,原油中C27规则甾烷含量较高,原油母质以水生生物为主,形成于淡水—微咸水、弱氧化—弱还原沉积环境。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属于低成熟—成熟原油,Ts/Tm、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低于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研究区长7段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和发育规模均低于庆阳地区长7段,三环萜烷/17α(H),21β(H)藿烷值存在差异。对比原油与烃源岩的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结合烃源岩发育特征及成熟度匹配关系,认为平凉—郭塬地区长8段原油与平凉北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垂向运移成藏为主;殷家城地区长8段原油与庆阳地区长7段烃源岩匹配较好,原油以侧向输导运移成藏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天环坳陷 西缘冲断带 延长组 长8段 油源 成藏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非裂谷系油气成藏研究新进展与勘探启示
12
作者 史忠生 马峰 +5 位作者 庞文珠 陈彬滔 薛罗 代寒松 徐飞 马轮 《中国石油勘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8-169,共12页
中西非裂谷系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通过对中西非裂谷系盆地走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对成盆控制作用、中西非裂谷系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发育关系及不同方向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与成藏模式的研究,展示了中西非裂谷系成盆、成烃... 中西非裂谷系发育众多含油气盆地,具有丰富的油气资源。通过对中西非裂谷系盆地走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对成盆控制作用、中西非裂谷系构造演化与烃源岩发育关系及不同方向裂谷盆地沉积充填与成藏模式的研究,展示了中西非裂谷系成盆、成烃、成藏最新研究进展,并通过对不同类型盆地成藏模式的研究与典型盆地勘探实践分析,明确了中西非裂谷系高效勘探做法及未来勘探领域与方向。研究表明:盆地走向与区域应力场方向控制了中西非裂谷系发育多期叠置裂谷与单一裂谷两类盆地,其中NW—SE向盆地发育早白垩世、晚白垩世、古近纪多期裂谷作用,形成“源下储上、源上成藏”主要成藏模式,NE—SW向盆地发育和保留早白垩世一期裂谷作用,形成下白垩统“源储一体、源内成藏”及下白垩统与基岩潜山构成的“源上储下、源下成藏”模式;中西非裂谷系不同的构造背景与地质演化过程决定了西非裂谷系发育上白垩统陆源海相烃源岩,中非裂谷系发育下白垩统陆相烃源岩,其厚层、优质、成熟烃源岩的发育,为中西非裂谷系油气富集提供了物质基础。Melut盆地勘探实践表明,快速锁定富油凹陷,围绕富油凹陷部署连片三维地震是海外油气项目实现高效勘探的关键,Termit、Melut等NW—SE向多期叠置裂谷盆地的源内成藏组合,Bongor、Doseo等NE—SW向单一裂谷盆地的源内岩性油藏及富油凹陷源外圈闭是中西非裂谷系未来勘探的重要领域与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藏模式 富油凹陷 高效勘探 源外油藏 中西非裂谷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阶锥松弛最优潮流的Copula函数与鲁棒加权K-Means方法的光伏承载能力评估
13
作者 李翠萍 王艳丽 +6 位作者 朱星旭 綦雪松 关潇卓 李军徽 常志华 白艳阳 李花顺 《电工电能新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4-88,共15页
本文在考虑光伏不确定性与源荷相关性的基础上,对光伏承载能力评估以及光伏承载能力的提升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基于Copula函数结合改进拉丁超立方采样的源荷相关性方法,生成了源荷相关性矩阵。之后采用鲁棒加权的K-Means方法对源荷... 本文在考虑光伏不确定性与源荷相关性的基础上,对光伏承载能力评估以及光伏承载能力的提升进行了研究。首先,提出了基于Copula函数结合改进拉丁超立方采样的源荷相关性方法,生成了源荷相关性矩阵。之后采用鲁棒加权的K-Means方法对源荷相关性矩阵聚类生成典型场景。然后考虑到经济性和技术性指标对光伏承载能力结果的影响,建立了以投资运行总成本最小为目标的光伏承载能力评估二阶锥松弛最优潮流规划模型,通过配置储能的方式研究储能配置对光伏承载能力提升效果的影响,并进一步分析了不同储能配置方案下光伏承载能力的提升效果,采用YALMIP矩阵和CPLEX求解器对模型进行寻优求解。最后,通过IEEE-33节点算例仿真验证了本文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配电网 分布式光伏 承载能力 源荷相关性 光伏不确定性 二阶锥松弛最优潮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油藏动态分析研究
14
作者 王小燕 谢文昊 +1 位作者 李娟妮 王亦鑫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17-122,共6页
针对油藏开发过程中,传统储量预测方法精度低、复杂度高,以及人工分析信息滞后导致不能及时发现潜力井等问题,提出一种智能化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实现油藏开发问题的实时精确处理。在油田生产过程采集的20个参数中,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最... 针对油藏开发过程中,传统储量预测方法精度低、复杂度高,以及人工分析信息滞后导致不能及时发现潜力井等问题,提出一种智能化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实现油藏开发问题的实时精确处理。在油田生产过程采集的20个参数中,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最终选用当前年产油量、含水、体积液量、累产油量、排量、冲次和泵效共7个参数表征油田生产能力。然后基于回归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利用不同核函数下的SVR模型对油田月产油量进行预测,最终选定超参数d=2、C=54的二阶多项式核函数下的SVR模型作为最优的油田月产量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结果的平均绝对误差为-0.0061,均方误差为-0.1028。实验结果表明,智能化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在勘探数据分析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动态预测油藏,优化勘探规划结构并提高油藏发现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油田 油藏动态分析 油田产量预测 支持向量机模型 核函数 皮尔逊相关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藻油作为新型油脂源在水产饲料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吉红 袁想通 +2 位作者 夏濛 杨宁浩 赵涛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1-10,共10页
微藻(Microalgae)是一群体型微小(1~60μm)、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的总称。具有富含脂质,脂肪酸组成丰富的特点,且富含多种活性物质,例如微藻色素、维生素、微藻多糖和矿物质,是很有应用前景的水产动物饲料油脂源。目前研究表明,以... 微藻(Microalgae)是一群体型微小(1~60μm)、能进行光合作用的低等植物的总称。具有富含脂质,脂肪酸组成丰富的特点,且富含多种活性物质,例如微藻色素、维生素、微藻多糖和矿物质,是很有应用前景的水产动物饲料油脂源。目前研究表明,以微藻脂质作为饲料原料添加到水产饲料中用来代替鱼油或豆油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开发潜力很大。文章从微藻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与活性成分、影响藻类脂质的因素及其在不同食性水生动物中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就微藻油脂作为水产饲料油源应关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旨在为微藻产业高效利用和水产饲料开发提供参考资料与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藻 油脂源 水产饲料 饲料开发 水产养殖动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二次互相关SRP-PHAT算法声源定位研究
16
作者 席旭刚 王晨 +2 位作者 李文国 丁一 马秉宇 《仪器仪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51-259,共9页
可控响应功率相位变换算法(SRP-PHAT)因其在混响环境下的较强鲁棒性被广泛应用于声源定位。然而,传统的SRP-PHAT算法在多传声器阵列声源定位场景下的定位精度不足且计算量较大,不能满足高精度实时声源定位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 可控响应功率相位变换算法(SRP-PHAT)因其在混响环境下的较强鲁棒性被广泛应用于声源定位。然而,传统的SRP-PHAT算法在多传声器阵列声源定位场景下的定位精度不足且计算量较大,不能满足高精度实时声源定位的需求。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二次互相关的SRP-PHAT算法,将阵列中两组通道信号间自相关和互相关的结果进行二次互相关运算,基于广义互相关相位变换函数(GCC-PHAT)进一步计算得到改进的SRP-PHAT函数,对其进行峰值搜索实现声源定位,以提高定位精度;在计算方面,通过将传声器阵列划分为参考通道和声源通道,仅在两组通道间进行互相关运算,避免了传统算法在全通道之间逐一计算带来的冗余,极大地减少了运算量。将传统的SRP-PHAT算法与基于二次互相关的SRP-PHAT算法在自研的128阵元多螺旋臂阵列声源定位系统进行移植,并在室内进行4种声源频率下(10~25 kHz)的声源定位实验。实验结果显示改进后的算法对4种不同声源频率下的声源定位时的方位角估计误差平均降低2.5°,俯仰角估计误差平均降低2°,定位的空间分辨率平均提升45.78%。改进后的算法相较于原算法在提高定位精度的同时大幅降低了计算量,为SRP-PHAT算法在多传声器阵列的实时声源定位提供了有效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源定位 麦克风阵列 相位变换 二次互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石油地质条件和油气资源潜力——“羌塘盆地油气勘探研究新进展”专辑特邀主编寄语
17
作者 吴珍汉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7-505,共9页
羌塘盆地处于中东—东南亚油气带的中间部位,是我国陆域面积最大的侏罗纪海相含油气盆地。但羌塘盆地目前勘探程度整体偏低。本专辑针对羌塘盆地油气资源多个方面集中发表了15篇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涵盖了五个方向的研究成果:(1)羌塘盆地... 羌塘盆地处于中东—东南亚油气带的中间部位,是我国陆域面积最大的侏罗纪海相含油气盆地。但羌塘盆地目前勘探程度整体偏低。本专辑针对羌塘盆地油气资源多个方面集中发表了15篇相关研究论文,主要涵盖了五个方向的研究成果:(1)羌塘盆地三叠纪岩浆活动分布、精准定年和对烃源岩生烃影响;(2)羌塘盆地长蛇山地区夏里组细粒沉积岩和双湖地区毕洛错黑色页岩沉积特征;(3)羌塘盆地上侏罗统索瓦组,中侏罗统夏里组和布曲组,上二叠统和古近系牛堡组烃源岩特征;(4)羌塘盆地典型地区侏罗系储层特征及油层分布;(5)羌塘盆地中生界储层油气显示和成藏。专辑收录论文系统反映了羌塘盆地目前最新的研究进展,本文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总结,希望有助于读者了解羌塘盆地最新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岩浆活动 烃源岩 油气显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中凹陷西洼古近系和新近系油气成藏差异对比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志峰 朱小二 +4 位作者 柳广弟 王祥 李泽坤 吴璇 梁禹洋 《岩性油气藏》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9,共12页
通过对渤中凹陷西洼的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油源对比、油气充注史和断裂体系的分析,结合其构造演化史和控藏断层活动史,分析了其古近系和新近系油藏的油气来源、成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断层的油气输导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西... 通过对渤中凹陷西洼的烃源岩生排烃史模拟、油源对比、油气充注史和断裂体系的分析,结合其构造演化史和控藏断层活动史,分析了其古近系和新近系油藏的油气来源、成藏时间以及不同类型断层的油气输导作用等。研究结果表明:①渤中凹陷西洼的古近系油气藏主要分布在北部陡坡带的东二段和东三段,而新近系油气藏在北部陡坡带、西部缓坡带和中央构造带的浅层馆陶组与明化镇组均有分布,中央构造带和西部缓坡带的新近系油气储量明显高于北部陡坡带。②渤中西洼油藏的主力烃源岩为沙一段、沙三段,而东三段烃源岩对北部陡坡带的油藏也有一定贡献,研究区存在3期油气成藏事件,其中第2期(10~5 Ma)和第3期(5 Ma~至今)占主导,沙河街组烃源岩在第1次大量生排烃期(30~20 Ma)生成的油气目前尚未发现。③研究区断层的断穿层位和形成时间对深浅层油气的差异富集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浅层新近系油藏主要受控于新构造运动形成的沟通浅—中—深层的通源断层,沙河街组烃源岩生成的成熟油气通过多条长期活动性的断裂等输导体系进行运移;古近系东营组油藏主要受控于仅断至东营组的断裂体系,其油气主要来源于下伏沙河街组烃源岩和东营组三段烃源岩;深层沙河街组可能发育自生自储型油气藏,暂未获得勘探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通源断层 盆地模拟 成藏期次 流体包裹体 油源对比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沙河街组烃源岩 新近系 古近系 渤中西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捷来白云岩古油藏特征及油气地质意义 被引量:1
19
作者 孙逍晓 梁鹰 +3 位作者 韩中鹏 张栩 张烨 李亚林 《岩石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84-1100,共17页
中侏罗统布曲组白云岩是青藏高原南羌塘坳陷(盆地)古油藏带最为重要的储集岩,然而对古油藏的空间展布、储集物性和油源还存在争议,也制约了对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和资源潜力的认识。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储层物性、生物标志物等分析,... 中侏罗统布曲组白云岩是青藏高原南羌塘坳陷(盆地)古油藏带最为重要的储集岩,然而对古油藏的空间展布、储集物性和油源还存在争议,也制约了对盆地油气成藏条件和资源潜力的认识。根据岩石薄片、铸体薄片、储层物性、生物标志物等分析,本文探讨了南羌塘盆地古油藏带东段捷来地区新发现的含油白云岩的岩石学、储集物性和油源特征。研究结果表明捷来古油藏白云岩具中-粗晶结构,储集空间类型丰富,包括晶间溶孔、构造裂缝和溶蚀缝,白云岩孔隙度为1.75%~13.91%,平均为8.78%;渗透率为0.34×10^(-3)~35.31×10^(-3)μm^(2),平均29.53×10^(-3)μm^(2),储层类型为中孔中渗-低孔中渗型。捷来古油藏白云岩与南羌塘隆鄂尼、达卓玛地区古油藏白云岩具有相似的特点,生油母质主要为低等水生生物,同时包含高等陆生植物,其沉积环境具有还原、淡水-微咸水的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等分析显示含油白云岩油源主要来源于曲色组油页岩,同时曲色组-色哇组泥岩也有少量贡献,表现出混合来源的特点。白云岩储层物性以及油源分析结果表明,以曲色组和色哇组为烃源岩、布曲组白云岩为储层、夏里组泥岩和膏盐岩为盖层组成的生储盖组合为南羌塘坳陷主力成藏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古油藏 白云岩 储集层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羌塘坳陷夏里组油砂地球化学特征及油源探讨 被引量:3
20
作者 黎东玉 唐友军 +5 位作者 孙鹏 季长军 梅亚豪 汤思维 韩梦月 陈云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1-682,共12页
针对北羌塘坳陷研究区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性质复杂及油源不明等问题,本次研究对北羌塘坳陷南部西长梁地区、胜利河地区及方湖地区夏里组油砂进行了分析,采用了空间分布、族组成、气相色谱及色谱-质谱等多种分析方法,以明确油气成因与来... 针对北羌塘坳陷研究区勘探程度较低、油气性质复杂及油源不明等问题,本次研究对北羌塘坳陷南部西长梁地区、胜利河地区及方湖地区夏里组油砂进行了分析,采用了空间分布、族组成、气相色谱及色谱-质谱等多种分析方法,以明确油气成因与来源。结果表明,夏里组油砂的分布呈东西走向,其生物降解程度依次为:西长梁地区>胜利河地区>方湖地区。同时,夏里组油砂油均已达到成熟阶段,主要源自偏还原的海相沉积环境,生油母质则主要来自低等水生生物与陆地高等植物的双重贡献,其中方湖地区的陆生植物贡献尤为突出。通过对比分析北羌塘坳陷内夏里组、布曲组、索瓦组及巴贡组四套烃源岩与夏里组油砂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推断出西长梁和胜利河地区的夏里组油砂主要源自夏里组烃源岩,而方湖地区的夏里组油砂则主要源自巴贡组烃源岩。这一发现不仅拓展了北羌塘坳陷油气勘探的潜在层系,同时亦为北羌塘中生界的油气勘探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羌塘坳陷 油砂 生物标志化合物 油源对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