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0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tmospheric reductive catalytic fractionation of lignocellulose integrated with one-pot catalytic conversion of carbohydrate yielding valuable lignin monomers and platform chemicals from corn straw
1
作者 Meng-Ying Liu Zhe-Hui Zhang +7 位作者 Xue-Qi Wang Qian Sun Chen Zhang Yu Li Zhuohua Sun Katalin Barta Feng Peng Tong-Qi Yuan 《Green Energy & Environment》 SCIE EI CAS 2025年第1期161-172,共12页
Developing a cost-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valuable chemicals from abundant herbal biomass receives great attentions in recent years.Herein,taking advantage of the“lignin f... Developing a cost-effective and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process for the production of valuable chemicals from abundant herbal biomass receives great attentions in recent years.Herein,taking advantage of the“lignin first”strategy,corn straw is converted to valuable chemicals including lignin monomers,furfural and 5-methoxymethylfurfural via a two steps process.The key of this research lies in the development of a green and low-cost catalytic process utilizing magnetic Raney Ni catalyst and high boiling point ethylene glycol.The utilization of neat ethylene glycol as the sole slovent under atmospheric conditions obviates the need for additional additives,thereby facilitating the entire process to be conducted in glass flasks and rendering it highly convenient for scaling up.In the initial step,depolymerization of corn straw lignin resulted in a monomer yield of 18.1 wt%.Subsequently,in a dimethyl carbonate system,the carbohydrate component underwent complete conversion in a one-pot process,yielding furfural and 5-methoxymethylfurfural as the primary products with an impressive yield of 47.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tmospheric reductive catalytic fractionation corn straw Ethylene glycol Raney Ni 5-Methoxymethylfurfural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压缩特性试验研究
2
作者 郭思佳 刘新柱 +6 位作者 刘春山 刘向东 邢蕾 栾积毅 韩平 王海祥 李剑英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3-158,共6页
为了更好地利用玉米秸秆这种生物质材料,同时为设计和优化秸秆收获、打捆、切割等装置结构提供一定的技术参数,对寒地玉米秸秆进行了压缩试验。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并结合自制试验装置,利用万能试验机、数显鼓风干燥箱等设备... 为了更好地利用玉米秸秆这种生物质材料,同时为设计和优化秸秆收获、打捆、切割等装置结构提供一定的技术参数,对寒地玉米秸秆进行了压缩试验。设计了三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并结合自制试验装置,利用万能试验机、数显鼓风干燥箱等设备对玉米秸秆进行了有节段的径向和轴向压缩试验,测得了基于不同部位、不同速度、不同含水率三因素在不同水平组合下的破坏力的大小,获得因素的显著性影响程度及最优水平组合。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秸秆轴向压缩破坏力为0.726~3.271 kN,R值为0.586~1.527,F值为7.093~38.742;玉米秸秆径向压缩破坏力为0.370~2.297 kN,R值为0.382~0.921,F值为9.096~22.183。分析得出:各因素对试验指标影响极显著的是秸秆部位,加载速度和含水率次之;最优水平组合为秸秆部位为上、加载速度为10 mm/min、含水率为最低,且径向压缩所需破坏力小于轴向压缩所需破坏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压缩 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打捆机输送装置关键部件的设计与试验
3
作者 赵广阔 刘希锋 +5 位作者 吴昊 陈爱慧 张庆柱 宋秋梅 邢巍巍 张海滨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2-87,共6页
为改善玉米秸秆打捆机输送装置功率过大、影响机械性能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适合玉米秸秆打捆机的螺旋输送装置。通过对关键部件的设计、EDEM软件模型仿真和田间试验,以玉米秸秆捡拾后输送装置的去土率和打捆机驱动功率为试验指标,得到输... 为改善玉米秸秆打捆机输送装置功率过大、影响机械性能等问题,设计了一种适合玉米秸秆打捆机的螺旋输送装置。通过对关键部件的设计、EDEM软件模型仿真和田间试验,以玉米秸秆捡拾后输送装置的去土率和打捆机驱动功率为试验指标,得到输送装置最优参数,即螺旋轴转速1416 r/min、绞龙螺距227.5 mm、喂入量8.94 kg。该装置可提升玉米秸秆打捆机的机械性能,为适合于纤维物料的螺旋输送装置提供了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捆机 螺旋输送装置 玉米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玉米收获机秸秆粉碎装置的设计与试验
4
作者 张鑫 赵伟 +6 位作者 叶彤 兰海涛 聂美玲 常建国 刘兴博 杨金砖 李志博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0-146,共7页
近年来,鲜食玉米愈发受到人们的欢迎,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相应的鲜食玉米秸秆产量也不断增加。针对鲜食玉米收获机在作业过程中秸秆粉碎长度较大、还田效果较差、田间分解速度较慢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鲜食玉米收获机秸秆粉碎装置,装置由刀... 近年来,鲜食玉米愈发受到人们的欢迎,种植面积逐渐扩大,相应的鲜食玉米秸秆产量也不断增加。针对鲜食玉米收获机在作业过程中秸秆粉碎长度较大、还田效果较差、田间分解速度较慢的问题,设计了一种鲜食玉米收获机秸秆粉碎装置,装置由刀轴、刀盘和刀片组成。通过刀片对秸秆粉碎过程进行理论分析,得到影响其作业效果的因素。对主要因素参数进行设计,并建立粉碎装置-秸秆离散元模型,将设计的秸秆粉碎装置与现有的秸秆粉碎装置进行不同转速下的离散元仿真对比试验,结果表明:设计的秸秆粉碎装置的破碎效果均优于现有的秸秆粉碎装置。将设计的秸秆粉碎装置以800、950、1 100 r/min的转速进行田间验证试验,结果表明:3种转速下,粉碎后的秸秆长度在0~100 mm之间的占比分别为94.6%、95.4%和95.9%,秸秆主要长度区间均为50~70 mm,满足秸秆还田作业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玉米 收获机 秸秆粉碎装置 离散元 秸秆含水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寒地玉米秸秆力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郭思佳 刘新柱 +5 位作者 刘向东 刘春山 邢蕾 王海祥 许健伟 王树林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0-174,共5页
为了合理利用玉米秸秆这种生物质资源,采集了寒地整株玉米秸秆,结合自制试验装置,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等设备,测试了整株玉米秸秆不同直径部位在相同加载速率下有节段径向和轴向压缩及无节段抗弯的力学性能。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建立... 为了合理利用玉米秸秆这种生物质资源,采集了寒地整株玉米秸秆,结合自制试验装置,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等设备,测试了整株玉米秸秆不同直径部位在相同加载速率下有节段径向和轴向压缩及无节段抗弯的力学性能。对试验数据进行了拟合,建立了相关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当直径小于20mm时,轴向压缩实验中直径对压力影响并不明显,直径达到25mm左右时影响开始显现,直径大于29mm后影响非常显著;径向压缩时,离秸秆顶端较近的几节直径与压力近似线性相关,但随着直径的增加径向压力并不是均值上升,具有一定的离散性。抗弯试验中,在初始阶段压力在某一范围内上下波动,直径对压力影响并不显著;当直径大于23mm后,所需压力值显著增加;当直径大于30mm之后,直径对压力的影响产生了较为明显的波动性。试验数据真实可靠,拟合结果具有较强的可参考性,可为更好地开发利用秸秆资源及优化秸秆收获装置结构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力学性能 压缩 弯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焦油制备生物沥青的性能研究
6
作者 齐华春 许微 +2 位作者 张世晓 李冰 庞久寅 《林产工业》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共5页
随着大规模高等级公路建设和养护维修工程的不断推进,沥青材料的需求量逐渐攀升。随着化石资源的消耗,寻找一种能够替代石油沥青的材料已成为道路工程领域的迫切需求。本文以玉米秸秆焦油为原料,对其进行树脂化处理,制备生物沥青。基于B... 随着大规模高等级公路建设和养护维修工程的不断推进,沥青材料的需求量逐渐攀升。随着化石资源的消耗,寻找一种能够替代石油沥青的材料已成为道路工程领域的迫切需求。本文以玉米秸秆焦油为原料,对其进行树脂化处理,制备生物沥青。基于BOX-Behnken响应面分析,以树脂得率为评价指标,确定了树脂合成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酚醛摩尔比为0.8,反应时间为125 min,秸秆焦油添加量为10%。结果表明:随着树脂化产物的增加,生物沥青的针入度也随之增大,且均高于70#石油沥青。B-PF生物沥青延度随掺量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H-PF生物沥青延度随掺量的增大而减小。提高生物沥青掺量可使软化点降低。H-PF生物沥青在10%掺量下延度及软化点低于70#石油沥青,而掺量达到20%时,所制备的生物沥青的软化点和延度皆低于70#石油沥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焦油 改性树脂 生物沥青 石油沥青 沥青路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羧甲基纤维素复合膜的制备及其对蓝莓保鲜性能的研究
7
作者 谷芳 马嘉欣 +1 位作者 吕美琪 车春波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81-188,共8页
以提取的玉米秸秆纤维素为原料制备羧甲基纤维素,在其中添加甘油和不同浓度的AgNO_(3)后制得改性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TGA)、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复合膜进行结构... 以提取的玉米秸秆纤维素为原料制备羧甲基纤维素,在其中添加甘油和不同浓度的AgNO_(3)后制得改性复合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热重分析(TGA)、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复合膜进行结构和形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复合膜质地均匀,部分Ag^(+)以单质银的形式与膜中的成分相互作用,膜热稳定性良好,满足保鲜材料要求。改性复合膜对大肠杆菌(E.coli)及白色葡萄球菌(S.albus)的抑制情况进一步证明了其中存在单质Ag粒子,对S.albus的抑制能力更强。用改性复合膜包裹蓝莓,存储10 d后的失重率低于7%、颜色几乎没有变化;可溶性固形物损失小于3%、可滴定酸下降不明显,当加入1 mL 0.01 mol/LAgNO_(3)时,改性复合膜的保鲜性能相对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羧甲基纤维素 改性 复合膜 保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LF-5型液压翻转犁的设计与试验
8
作者 吴显斌 杜雅刚 纪武鹏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3-159,166,共8页
为推动玉米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农艺的发展,设计了一种集土壤耕作技术、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于一体的1LF-5型液压翻转犁,一次作业既翻转了土层、松碎了土壤,又可将土壤表层的玉米秸秆与作物残茬翻入土层下,形成隔层进行还田;同时,犁体受到... 为推动玉米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农艺的发展,设计了一种集土壤耕作技术、玉米秸秆还田技术于一体的1LF-5型液压翻转犁,一次作业既翻转了土层、松碎了土壤,又可将土壤表层的玉米秸秆与作物残茬翻入土层下,形成隔层进行还田;同时,犁体受到突发外力冲击时,安全装置自动生效,使犁柱绕固定轴栓旋转,从而保护犁体与犁柱的安全。田间试验表明:1LF-5型液压翻转犁的平均耕作深度稳定为33.45cm,平整度为20mm,变异系数在3.166%~3.535%之间;在第1工况下,翻转犁的耕宽平均值为220.75cm,耕宽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21%~1.71%;在第2工况下,翻转犁的耕宽平均值170.1cm,耕作宽度的变异系数范围为1.26%~1.68%;植被覆盖率平均值为89.97%,土垡破碎率为72.27%。机具满足国家标准GB/T14225对于耕作质量的各项要求,也满足翻耕农艺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压翻转犁 双向翻转机构 玉米秸秆还田 变异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高扰低阻深松铲设计与试验
9
作者 赵淑红 刘佳明 +2 位作者 高连龙 袁溢文 杨悦乾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57,共9页
东北垄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针对秸秆较多时易使深松铲和后续机具堵塞、耕作阻力增加等问题,基于深松切割根茬一侧时土壤、根茬状态对秸秆的作用进行深松铲优化,设计了一种可减小深松阻力、提高秸秆扰动的深松铲。根据离散元仿真深... 东北垄作区玉米秸秆还田条件下,针对秸秆较多时易使深松铲和后续机具堵塞、耕作阻力增加等问题,基于深松切割根茬一侧时土壤、根茬状态对秸秆的作用进行深松铲优化,设计了一种可减小深松阻力、提高秸秆扰动的深松铲。根据离散元仿真深松作业中切割根茬一侧时秸秆力矩波动段峰值时刻的秸秆受力方向和秸秆位置,对深松铲刃口曲线进行设计和优化。选取深松铲平均耕作阻力、秸秆水平侧向扰动距离为试验指标,进行二因素五水平中心组合试验,并得到深松铲各参数最优组合,即深松铲入土角23.91°、深松铲刃角32.01°。由仿真验证试验可知:深松铲的平均耕作阻力和理论值相比增大0.65%,秸秆扰动距离和理论值相比减小2.95%,仿真试验值与理论值差异较小,验证了设计思路的可行性。在最优参数下,与圆弧深松铲、折线深松铲进行田间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平均耕作阻力减小7.43%和29.36%,油耗减少16.19%和31.93%,秸秆水平侧向扰动距离分别增大65.42%和减小3%。所设计的深松铲平均耕作阻力和油耗小且对秸秆扰动大,可为深松铲设计与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深松铲 离散元 耕作阻力 秸秆扰动 玉米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生物炭制备、表征及吸附性能研究
10
作者 孙兆楠 张永波 +3 位作者 赵鹏 潘玉瑾 荀连飞 寇巍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587-1593,共7页
文章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测试仪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不同条件下生物炭对苯酚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碳化温度升高,生物炭微观结构完整性逐渐降低,... 文章以玉米秸秆为原料制备生物炭,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比表面积测试仪等方法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并对不同条件下生物炭对苯酚的吸附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碳化温度升高,生物炭微观结构完整性逐渐降低,孔径逐渐增大,表面含有大量极性官能团,对吸附溶液中的苯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碳化温度为600℃,水蒸气为氛围气,玉米秸秆粒径为40目的条件下,制备的生物炭(CSBC-W600)吸附性能最佳;当CSBC-W600投加量为0.5 g,反应温度为35℃,振荡频率为150 r/min,吸附时间为4h,苯酚初始含量为100 mg/L,反应体积为50 mL时,苯酚的去除率可达99.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碳化 生物炭 苯酚 吸附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粪掺混玉米秸秆燃烧特性和动力学分析
11
作者 刘联胜 梁小虎 +3 位作者 李冀峰 王冬计 罗红英 任烁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35-642,共8页
为充分利用生物质废弃物,采用热重实验研究牛粪掺混玉米秸秆的燃烧特性和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燃烧过程均可划分为脱水、挥发分析出与燃烧、固定碳燃烧3个阶段。玉米秸秆的掺混可降低牛粪的着火和燃尽温度、提高燃烧特性参数... 为充分利用生物质废弃物,采用热重实验研究牛粪掺混玉米秸秆的燃烧特性和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燃烧过程均可划分为脱水、挥发分析出与燃烧、固定碳燃烧3个阶段。玉米秸秆的掺混可降低牛粪的着火和燃尽温度、提高燃烧特性参数。通过4种动力学模型计算出不同掺混比不同反应阶段的活化能,其中FWO模型相关性最高。综合燃烧特性和动力学分析可知,当牛粪与玉米秸秆质量比为6∶4时样品的综合性能表现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动力学 燃烧 热重分析 多种燃料燃烧 牛粪 玉米秸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贮玉米秸秆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的检测技术研究
12
作者 侯金丽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61-64,共4页
青贮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与反刍动物的生长性能和饲养经济效益息息相关,通常以这两项指标的检测结果作为质量标准。在微生物作用下,玉米秸秆中的糖分转化为有机酸,在提高适口性、改善饲用价值的同时也容易出现发霉变质的问题... 青贮玉米秸秆的营养成分和发酵品质与反刍动物的生长性能和饲养经济效益息息相关,通常以这两项指标的检测结果作为质量标准。在微生物作用下,玉米秸秆中的糖分转化为有机酸,在提高适口性、改善饲用价值的同时也容易出现发霉变质的问题。但当下比较常用的检测方法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感官评价主观性强,难以量化分析,实验室检测方法复杂,程序繁琐,难以满足现代畜牧业的实际需求。所以需要加强对检测技术的研究,力求兼顾快速、准确、易于推广的要求,切实保证青贮玉米秸秆的质量安全,助力畜牧业的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贮玉米秸秆 感官评价 实验室检测 营养成分 发酵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水热炭化预处理制备水煤浆及其成浆特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亦雯 丁路 +2 位作者 杨明明 程晨 于广锁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12-122,共11页
针对我国玉米秸秆产量高、利用率低的现状,探究玉米秸秆水热炭化(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HTC)预处理特性,并分析其水热炭(Hydrothermal Carbon,HC)与煤混合成浆机制。水热炭化操作温度为180、200、220、240℃,终温停留时间为60 mi... 针对我国玉米秸秆产量高、利用率低的现状,探究玉米秸秆水热炭化(Hydrothermal Carbonization,HTC)预处理特性,并分析其水热炭(Hydrothermal Carbon,HC)与煤混合成浆机制。水热炭化操作温度为180、200、220、240℃,终温停留时间为60 min。结果表明:水热炭化过程以脱水和脱羰基为主,水热炭收率和能量产率随温度升高而降低,其表面形成微球颗粒,孔隙增大。选择温度为220℃水热炭(HTC-220)与神华煤混合制浆,探究第二液体煤油的修饰方式和用量(0.5%~1%)以及空气相对湿度(40%、50%、60%)对生物质水煤浆成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第二液体煤油修饰水热炭成浆的表观黏度最低,流动性最好。煤油用量为0.8%时,浆体表观黏度最低,为979.5 mPa·s,达到最佳流动状态。生物质水煤浆的表观黏度随着空气相对湿度增加而下降,这是由于空气中水分子在水热炭颗粒表面形成封孔效应,浆体自由水含量增加,成浆性能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水热炭化 水煤浆 成浆特性 表面修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高玉米秸秆饲料化品质的食用菌筛选 被引量:1
14
作者 黄泰富 于洪文 +1 位作者 黄利春 韩雪容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39,共6页
为改善玉米秸秆加工制备的粗饲料其营养价值低且适口性差等问题,提高玉米秸秆饲料品质,本研究基于ITS条形码进行分类学鉴定的8株食用菌(S1~S8),以玉米秸秆为唯一碳源进行生物发酵培养,通过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粗脂肪和粗蛋白质... 为改善玉米秸秆加工制备的粗饲料其营养价值低且适口性差等问题,提高玉米秸秆饲料品质,本研究基于ITS条形码进行分类学鉴定的8株食用菌(S1~S8),以玉米秸秆为唯一碳源进行生物发酵培养,通过秸秆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粗脂肪和粗蛋白质含量等比对筛选适合于玉米秸秆饲料化的菌株。研究结果表明:S4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降解纤维素和木质素的能力最强,达到47.31%和71.39%。S1斑玉蕈(Hypsizygus marmoreus)对半纤维素的降解能力最好,为61.91%。S2肺形侧耳(Pleurotus pulmonarius)粗蛋白质含量提高效果最好,达145%,饲料占比达12.48%。S1斑玉蕈粗脂肪含量提升效果最好,达495%,饲料占比达8.5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用菌 玉米秸秆饲料化 木质素降解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性方法对玉米秸秆纤维素-腐植酸基吸水树脂性能的影响
15
作者 张佳慧 郭雅妮 +3 位作者 魏立杰 宫晨 廖孜 于翔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82-186,194,共6页
分别采用等离子体和紫外固化法对玉米秸秆纤维素-腐植酸基吸水树脂(CS-HA-PAA)进行改性,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吸水树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考察了改性吸水树脂的耐盐性、耐酸碱性、保水性、反复吸液性等性... 分别采用等离子体和紫外固化法对玉米秸秆纤维素-腐植酸基吸水树脂(CS-HA-PAA)进行改性,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改性吸水树脂的结构和形貌进行表征,考察了改性吸水树脂的耐盐性、耐酸碱性、保水性、反复吸液性等性能。结果表明:改性后CS-HA-PAA亲水基团增多,表面粗糙且产生孔洞结构,有利于提高吸水性能;采用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等离子体改性CS-HA-PAA和紫外固化改性CS-HA-PAA的吸水率分别可达1053.2g/g、869.44g/g,NaCl质量浓度为9g/L时最高吸盐水率分别为181.03g/g、151.49g/g,等离子体改性CS-HA-PAA的吸水、耐盐性能优于紫外固化法改性CS-HA-PA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等离子体 紫外固化法 玉米秸秆 腐植酸 吸水树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烤烟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
16
作者 陈文华 陈涛 +6 位作者 韩严竞 卢隆瑞 李海滨 况帅 田鹏 颜石 王毅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27-32,共6页
玉米秸秆还田不仅可以使农业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利用,还可以有效改善烤烟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不合理导致的土壤肥力下降和功能退化的状况。本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秸秆深埋、深松、粉垄30 cm、粉垄50 cm处理),探究了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 玉米秸秆还田不仅可以使农业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利用,还可以有效改善烤烟种植过程中田间管理不合理导致的土壤肥力下降和功能退化的状况。本试验共设4个处理(分别为秸秆深埋、深松、粉垄30 cm、粉垄50 cm处理),探究了不同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对土壤化学性质及烤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粉垄50 cm处理土壤有机质、硝态氮、铵态氮、速效钾、土壤碳氮比提升效果最好;各处理烟叶氮、磷元素含量差异不显著,深松与粉垄50 cm处理烟叶产量较高;粉垄50 cm处理烟株上等烟比例最大,深松、粉垄50 cm处理烟叶产值较高。因此,粉垄50 cm玉米秸秆还田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土壤营养元素含量,提升烟叶品质,显著增加烟叶产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玉米秸秆还田方式 土壤化学性质 有机质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轮胎钢丝混杂纤维混凝土的抗压性能和抗冻性能研究
17
作者 王端阳 毕重 +2 位作者 何秀彬 张恩涛 任莉莉 《辽宁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100-104,共5页
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不同掺量的玉米秸秆纤维和轮胎刚丝纤维,分析了玉米秸秆纤维和废旧轮胎钢丝纤维的掺量对混凝土7 d和28 d的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同时也进行了抗冻性试验。研究表明:在适量的纤维掺量下,玉米秸秆纤维和轮胎钢丝纤维... 通过在混凝土中添加不同掺量的玉米秸秆纤维和轮胎刚丝纤维,分析了玉米秸秆纤维和废旧轮胎钢丝纤维的掺量对混凝土7 d和28 d的立方体抗压强度的影响,同时也进行了抗冻性试验。研究表明:在适量的纤维掺量下,玉米秸秆纤维和轮胎钢丝纤维对混凝土7 d和28 d的立方体抗压强度都具有提升效果,最优组掺量为0.6%的玉米秸秆纤维,1.0%的轮胎钢丝纤维,抗压强度分别比基准组提高了8.78%和15.92%;两种纤维的掺入也提高了混凝土的抗冻性,最优组较基准组在冻融循环25、50、75次时的损失率分别降低3.63%、4.46%、7.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纤维混凝土 玉米秸秆纤维 轮胎钢丝纤维 抗压强度 抗冻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汽提水解碳化预处理装置设计与效果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邵丽杰 寇巍 +3 位作者 姜月 王晓明 李晓伟 刘建坤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3-157,共5页
针对玉米秸秆纤维素结构特点,设计1套针对该原料预处理的汽提水解系统装置,阐述该系统和装置的设计原理。用设计的系统和装置处理玉米秸秆并对汽提水解的效果进行测试分析,对玉米秸秆的转化效率等关键参数进行计算。测试得出,预处理后... 针对玉米秸秆纤维素结构特点,设计1套针对该原料预处理的汽提水解系统装置,阐述该系统和装置的设计原理。用设计的系统和装置处理玉米秸秆并对汽提水解的效果进行测试分析,对玉米秸秆的转化效率等关键参数进行计算。测试得出,预处理后玉米秸秆乙酰丙酸和糠醛的生成率分别为13.20%和11.20%,其纤维素、半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为89.00%、95.20%;与秸秆碳粉进行扫描电镜和红外光谱对比分析显示,原料处理后的微观结构与1600、1510 cm^(-1)木质素特征基团呈现出半碳化的理化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能 玉米秸秆 水解 碳化 装置设计 效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添加零价铁联合热预处理强化牛粪与玉米秸秆共消化过程研究
19
作者 常昊 尹志轩 +3 位作者 杨晨 许玉星 刘长青 张文 《可再生能源》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152-1160,共9页
针对农业废弃物厌氧消化水解限速、产甲烷量低等问题,文章以牛粪和玉米秸秆为原料,经热预处理后在消化过程中投加不同剂量(4,8,12 mg/L)和不同粒径(微米级,纳米级)的零价铁(ZVI),探究其对农业废弃物共消化的强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投... 针对农业废弃物厌氧消化水解限速、产甲烷量低等问题,文章以牛粪和玉米秸秆为原料,经热预处理后在消化过程中投加不同剂量(4,8,12 mg/L)和不同粒径(微米级,纳米级)的零价铁(ZVI),探究其对农业废弃物共消化的强化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投加适量的ZVI会对水解酸化和产甲烷过程产生促进作用,当投加8 g/L微米级ZVI或4 g/L纳米级ZVI时,可获得最高累积产甲烷量,分别比空白组提高了20.7%和29.5%;微米级ZVI和纳米级ZVI均可促进溶解性有机物的释放和丙酸向乙酸的转化;纳米级ZVI对水解酸化的促进作用强于微米级ZVI,但投加较多(8~12 g/L)纳米级ZVI会对产甲烷起负面作用;ZVI可促进Romboutsia,Saccharofermentans等水解酸化细菌和耗乙酸产甲烷菌Methanothrix的富集,对水解产酸和产甲烷过程起强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零价铁 热预处理 农业废弃物 牛粪 玉米秸秆 共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秸秆和海藻共热解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曹乾坤 王茜 王睿 《新能源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8-105,共8页
为解决陆地生物质资源短缺,开发水生生物质有效替代部分陆地生物质迫在眉睫。通过热重法研究玉米秸秆和海藻共同热解的特性,重点考察掺混比例和升温速率的影响,并对混合样品的热力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热解分为干燥、... 为解决陆地生物质资源短缺,开发水生生物质有效替代部分陆地生物质迫在眉睫。通过热重法研究玉米秸秆和海藻共同热解的特性,重点考察掺混比例和升温速率的影响,并对混合样品的热力学特性和动力学特性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热解分为干燥、挥发分析出及焦炭热解三个阶段。掺配后的混合样品最终失重率与最大失重速率均小于纯秸秆与纯海藻。随着海藻掺配比例的增加,可燃性指数Ca先增大后减小,燃尽特性指数K递减,热解特性指数S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升温速率工况下,在热解区间(200~600℃),随着升温速率的升高,样品的热重曲线右移,失重率越来越大,最大失重速率先减小后增大,30℃/min时最小。Ca在递减,K、S呈增加趋势。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掺配比例工况下,混合样品存在明显的协同作用,降低了共热解所需活化能。在不同升温速率工况下,升温速率越大,所需要的活化能越小,样品越容易发生热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秸秆 升温速率 掺配比例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