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提高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甜玉米营养糊配方优化 被引量:1
1
作者 廖娜 张雁 +5 位作者 唐小俊 邓媛元 刘光 魏振承 钟立煌 王佳佳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4-64,共11页
为研制类胡萝卜素稳定性良好的甜玉米营养糊,分别考察了多种食品辅料及添加剂包括蔗糖、麦芽糊精及β环糊精等糖类、大豆分离蛋白及乳清蛋白等蛋白质、大豆卵磷脂及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等脂类与茶多酚、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对甜玉米营养糊冲... 为研制类胡萝卜素稳定性良好的甜玉米营养糊,分别考察了多种食品辅料及添加剂包括蔗糖、麦芽糊精及β环糊精等糖类、大豆分离蛋白及乳清蛋白等蛋白质、大豆卵磷脂及共轭亚油酸甘油酯等脂类与茶多酚、维生素C等抗氧化剂对甜玉米营养糊冲调后主要类胡萝卜素玉米黄素、叶黄素保留率的影响,以干基甜玉米原粉100.00 g为基准,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结合响应面分析,优化得到最佳辅料质量分数为:蔗糖4.00%,羟丙基-β-环糊精0.04%,高DE麦芽糊精21.30%,大豆分离蛋白8.18%,共轭亚油酸甘油酯0.06%,茶多酚0.07%;此配方甜玉米营养糊热水冲调后玉米主要类胡萝卜素保留率为(87.66±1.83)%,比未添加配料的甜玉米全粉对照组提高了26.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类胡萝卜素 营养糊 配方 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辐射对玉米类胡萝卜素提取的影响 被引量:12
2
作者 熊犍 冯凌凌 叶君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82-85,94,共5页
采用超声辐射提取玉米类胡萝卜素,并用FTIR表征其结构.结果表明,在38—40℃,玉米/乙醇的质量比为1:6,20kHz和900W的超声波作用下提取30min所得到的玉米类胡萝卜素的质量浓度是无超声辐射时的16.25倍;在33~35℃下,所提取的玉... 采用超声辐射提取玉米类胡萝卜素,并用FTIR表征其结构.结果表明,在38—40℃,玉米/乙醇的质量比为1:6,20kHz和900W的超声波作用下提取30min所得到的玉米类胡萝卜素的质量浓度是无超声辐射时的16.25倍;在33~35℃下,所提取的玉米类胡萝卜素的质量浓度随超声功率的增大而增大;超声频率对类胡萝卜素提取的影响不大;提取初期超声声源在液面1/2处,而12min后在液面1/3-1/2处有利于类胡萝卜紊的提取.文中还对超声强化提取玉米类胡萝卜素的机理进行了探讨.FTIR分析结果表明,超声作用没有改变玉米类胡萝卜素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辐射 玉米类胡萝卜素 提取 超声频率 超声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与色泽的变化 被引量:5
3
作者 章园 宋江峰 +3 位作者 何美娟 李大婧 刘春泉 陈洁琼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9期77-82,共6页
利用C_(30)柱及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tmospheric-diode array detection-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HPLC-DAD-APCI-MS)法,对... 利用C_(30)柱及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atmospheric-diode array detection-atmospheric pressure chemical ionization-mass spectrometry,HPLC-DAD-APCI-MS)法,对黄玉米在籽粒形成期、乳熟期和蜡熟期主要类胡萝卜素进行定性、定量检测,研究籽粒中类胡萝卜素的积累规律,分析类胡萝卜素各组分与色泽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整个发育过程中,黄玉米籽粒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色泽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成熟度的增加,总类胡萝卜素含量不断增加,籽粒逐渐变黄,其中乳熟期是类胡萝卜素积累的关键时期。各类胡萝卜素组分含量变化较大,花药黄质、玉米黄质、叶黄素、α-隐黄质和β-隐黄质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而新黄质含量一直下降,α-胡萝卜素和β-胡萝卜素含量变化不显著。通过对类胡萝卜素含量与色泽的相关性分析发现,玉米黄质、花药黄质、α-隐黄质及β-隐黄质含量均与L*、a*、b*和C值成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与H值成负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玉米 类胡萝卜素 发育 色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食玉米籽粒中主要类胡萝卜素鉴定与含量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陈洁琼 宋江峰 +3 位作者 何美娟 李大婧 刘春泉 章园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08-113,共6页
为探讨鲜食玉米中类胡萝卜素组成及含量差异,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技术对5个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籽粒中主要类胡萝卜素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甜玉米‘晶甜3号’和‘晶甜5号’籽粒中分别鉴定出14、15... 为探讨鲜食玉米中类胡萝卜素组成及含量差异,应用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技术对5个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籽粒中主要类胡萝卜素进行鉴定与分析。结果表明:甜玉米‘晶甜3号’和‘晶甜5号’籽粒中分别鉴定出14、15种类胡萝卜素,糯玉米‘苏玉糯11号’、‘京甜紫花糯2号’和‘晶糯8号’中种类较少,其中新色素、花药黄质和13-顺式-5,6-环氧-叶黄素首次在鲜食玉米中报道。甜玉米籽粒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高,最高可达39.68 mg/g(以干质量计),但品种间存在差异,主要组分为玉米黄质、叶黄素和α-隐黄质;糯玉米籽粒中类胡萝卜素含量较低(2.10~3.69 mg/g),主要组分为玉米黄质、新黄质和花药黄质。鲜食甜、糯玉米品种类胡萝卜素种类和含量存在明显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 糯玉米 类胡萝卜素 高效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大气压化学电离质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黄色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5
作者 吕欣 毛忠贵 《中国食品添加剂》 CAS 2003年第3期57-60,共4页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有关玉米黄色素的相关研究进展 ,包括玉米色素的分析方法研究、功能研究、制备研究等。
关键词 玉米黄色素 分析方法 功能研究 制备研究 食品着色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热处理过程中鲜食甜玉米类胡萝卜素含量变化研究 被引量:9
6
作者 李大婧 肖亚冬 +2 位作者 何美娟 刘春菊 刘春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78-82,共5页
为研究加工热处理对鲜食甜玉米中主要类胡萝卜素组分的影响,以晶甜5号鲜食甜玉米为原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速冻甜玉米烫漂条件、罐装甜玉米预煮和灭菌时间对甜玉米中常见类胡萝卜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速冻甜玉米烫漂处理相同时... 为研究加工热处理对鲜食甜玉米中主要类胡萝卜素组分的影响,以晶甜5号鲜食甜玉米为原料,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速冻甜玉米烫漂条件、罐装甜玉米预煮和灭菌时间对甜玉米中常见类胡萝卜素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速冻甜玉米烫漂处理相同时间,蒸汽烫漂甜玉米籽粒中类胡萝卜素含量高于沸水烫漂,且随着烫漂时间的增加,类胡萝卜素的含量在两种烫漂方式下均逐渐下降。对于罐装甜玉米,在20 min内,预煮时间越短总类胡萝卜素含量越高,随着预煮时间增加,仅α-隐黄质含量有所增加,其余均逐渐下降,但预煮时间超过20 min后,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无明显变化;在10 min内,灭菌处理可以显著提高总类胡萝卜素含量,随着灭菌时间的增加,总类胡萝卜素含量、各种类胡萝卜素组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食甜玉米 烫漂 预煮 灭菌 类胡萝卜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黄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一) 被引量:20
7
作者 卢艳杰 龚院生 +1 位作者 姚惠源 周展明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34-37,共4页
郑州工程学院化学化工系,郑州
关键词 玉米黄色素 提取工艺 类胡萝卜素 玉米蛋白粉 水解 提取率 溶剂 原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黑糯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色素积累的动态变化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桂萍 周丽娟 +1 位作者 蔡士兵 巴青松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10,共5页
为探明超黑糯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黑色素的积累规律,以超黑糯玉米自交系I46和白糯玉米自交系BN13杂交F2群体中性状为黑糯(黑糯27)和白糯(白糯66)为材料,通过显微观察、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花色甙含量的测定,研究超黑糯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 为探明超黑糯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黑色素的积累规律,以超黑糯玉米自交系I46和白糯玉米自交系BN13杂交F2群体中性状为黑糯(黑糯27)和白糯(白糯66)为材料,通过显微观察、类胡萝卜素含量以及花色甙含量的测定,研究超黑糯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黑色素的积累及类胡萝卜素和花色苷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超黑糯玉米籽粒黑色素主要分布于果种皮中,而糊粉层没有黑色素分布,随着籽粒的发育,黑色素从籽粒远胚端开始沉积直至分布到整个籽粒;在黑糯27玉米籽粒发育过程中,类胡萝卜素的含量随着发育时间的推进呈总体下降的趋势,花色苷含量则随着籽粒发育的推进先上升,直到30 d时达到最大值,随后出现下降趋势;在白糯66籽粒发育过程中,籽粒没有黑色素的沉积,类胡萝卜素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在整个籽粒发育过程中没有检测到花色苷的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黑糯玉米 黑色素 类胡萝卜素 花色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黄色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5
9
作者 吕欣 毛忠贵 《粮食与油脂》 2003年第4期43-45,共3页
本文综述国内外有关玉米黄色素相关研究进展,包括玉米色素的分析方法研究、功能研 究、制备研究等。
关键词 玉米黄色素 分析方法研究 功能研究 制备研究 抗氧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CO_2萃取玉米蛋白粉中类胡萝卜素的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郝磊 张坤生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57-60,共4页
对超临界流体萃取法从玉米蛋白粉中提取类胡萝卜素的温度、压力、时间、夹带剂等工艺条件进行了研究;并对产品性质进行了鉴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萃取 玉米蛋白粉 类胡萝卜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籽粒次生代谢物质分布及其抗氧化活性 被引量:3
11
作者 翟小童 韩林 +6 位作者 乔聪聪 何财安 刘芳 杨小霁 李珊 谭斌 王敏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96-303,共8页
基于玉米分层剥皮技术,结合靶向代谢组学检测方法,对玉米不同部位的类胡萝卜素等特征性成分及酚类物质等次生代谢物质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玉米籽粒的糊粉层和外胚乳中;玉米酚类物质主要以结合... 基于玉米分层剥皮技术,结合靶向代谢组学检测方法,对玉米不同部位的类胡萝卜素等特征性成分及酚类物质等次生代谢物质进行分析,并探讨其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类胡萝卜素主要存在于玉米籽粒的糊粉层和外胚乳中;玉米酚类物质主要以结合态形式存在于果皮、种皮及糊粉层部位,各部位共检出单体特征酚17种,其中香草醛、对羟基苯甲酸、阿魏酸等含量较高;玉米籽粒各部位的抗氧化活性与其酚类物质含量极显著正相关(P<0.01),其中单体特征酚的贡献主要来自于香草醛、对羟基苯甲酸和丁香醛,玉米内皮层的抗氧化活性相对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籽粒 分层剥皮 次生代谢物质 酚类植物化学素 类胡萝卜素 抗氧化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甜玉米汁中类胡萝卜素热降解与其挥发性成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2
12
作者 肖亚冬 宋江峰 +3 位作者 李大婧 陈洁琼 牛丽影 刘春泉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27-32,共6页
为探索类胡萝卜素热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与甜玉米汁风味品质的关系,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甜玉米汁中主要类胡萝卜素及挥发性成分的种类,研究热处理前后二者的含量变化,探讨挥... 为探索类胡萝卜素热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与甜玉米汁风味品质的关系,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甜玉米汁中主要类胡萝卜素及挥发性成分的种类,研究热处理前后二者的含量变化,探讨挥发性成分与类胡萝卜素热降解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新鲜甜玉米汁中共鉴定出12种主要类胡萝卜素,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全反式类胡萝卜素发生氧化降解和顺式异构化,含量逐渐降低,顺式类胡萝卜素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未加热和加热处理后甜玉米汁中检测出35种挥发性化合物,热处理后甜玉米汁中二甲基硫醚、1-辛烯-3-醇、甲基庚辛酮、β-紫罗兰酮、P-伞花烃等挥发性成分相对含量均有增加。相关性分析结果发现,β-紫罗兰酮、甲基庚辛酮、柠檬烯、苯甲醛、仲辛酮、P-伞花烃、甲苯、连三甲苯等香味物质与反式类胡萝卜素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叶黄素和β-胡萝卜素的贡献最大。因此,类胡萝卜素热降解过程中产生的主要挥发性化合物对甜玉米汁风味的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汁 类胡萝卜素 热降解 挥发性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玉米类胡萝卜素的生物活性及提取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庄志雄 李雁 +4 位作者 张雁 廖娜 钟立煌 赵志浩 邓媛元 《中国粮油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86-193,共8页
玉米类胡萝卜素除了作为维生素A原,还具有护眼、抗癌、抑制肥胖、预防阿尔茨海默氏病和骨质疏松以及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提取玉米淀粉之后的副产物玉米蛋白粉富含类胡萝卜素,是提取类胡萝卜素的主要原料之一。本文介绍了玉米中主要类... 玉米类胡萝卜素除了作为维生素A原,还具有护眼、抗癌、抑制肥胖、预防阿尔茨海默氏病和骨质疏松以及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提取玉米淀粉之后的副产物玉米蛋白粉富含类胡萝卜素,是提取类胡萝卜素的主要原料之一。本文介绍了玉米中主要类胡萝卜素的种类,综述了其生物活性及玉米蛋白粉中类胡萝卜素的提取技术,展望了今后的研究趋势,为促进玉米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 玉米蛋白粉 类胡萝卜素 提取技术 生物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雾干燥甜玉米营养糊粉关键辅料筛选及配方优化 被引量:2
14
作者 庄志雄 张雁 +4 位作者 刘光 李雁 陈华 祝子穰 汤晓捷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5期141-155,共15页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种类食品辅料对喷雾干燥制备甜玉米营养糊粉冲调性和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筛选有利于提高其冲调性和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关键辅料,为生产高品质喷雾干燥甜玉米营养糊粉提供参考。【方法】以水溶性指数(Water Solu...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种类食品辅料对喷雾干燥制备甜玉米营养糊粉冲调性和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影响,筛选有利于提高其冲调性和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关键辅料,为生产高品质喷雾干燥甜玉米营养糊粉提供参考。【方法】以水溶性指数(Water Solubility Index,WSI)、分散时间、结块率以及叶黄素和玉米黄素总含量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筛选出可提高甜玉米营养糊粉冲调性和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的关键辅料,以WSI、类胡萝卜素(以叶黄素和玉米黄素总量计)含量作为评价指标,使用响应面法对甜玉米营养糊粉匀浆配方的制备进行优化,并经过实际应用对最佳配方进行验证。【结果】麦芽糊精、蔗糖、低聚果糖等辅料可显著提高甜玉米营养糊粉冲调性和类胡萝卜素稳定性,确定为关键辅料;响应面法优化得到的喷雾干燥制备甜玉米营养糊粉最优匀浆配方为:甜玉米干基为基准计算,麦芽糊精25%、低聚果糖1%、蔗糖12%,经实际应用验证,此配方制得的喷雾干燥甜玉米糊粉WSI为70.67(±1.24)%、叶黄素和玉米黄素总含量为152.12(±1.30)μg/g(干重),分别比未添加辅料的甜玉米全粉提高34.84%和11.37%。【结论】与蛋白质、脂类辅料相比,麦芽糊精、蔗糖、低聚果糖等糖类辅料可显著提高甜玉米营养糊粉冲调性和类胡萝卜素稳定性,可用作喷雾干燥制备甜玉米营养糊粉的关键辅料。该研究为生产高品质喷雾干燥甜玉米营养糊粉提供一种可行的配方方案,能有效改善甜玉米营养糊粉的冲调性并提高类胡萝卜素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玉米营养糊粉 喷雾干燥 冲调性 类胡萝卜素 配方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