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94篇文章
< 1 2 3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纳米SiO_(2)/聚乳酸复合膜的性能及机理 被引量:1
1
作者 宫贵贞 石荣乐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3-119,共7页
聚乳酸(PLA)是一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无毒无害,绿色环保,可作为石油基不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替代品。但是,PLA的热稳定性较差、硬度较大,并且较脆,限制了其应用。采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二氧化硅(SiO_(2))进行改性,得... 聚乳酸(PLA)是一种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无毒无害,绿色环保,可作为石油基不可降解高分子材料的替代品。但是,PLA的热稳定性较差、硬度较大,并且较脆,限制了其应用。采用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KH550)对二氧化硅(SiO_(2))进行改性,得到改性SiO_(2)(MSiO_(2))。采用溶液流延成膜制备了SiO_(2)/PLA及MSiO_(2)/PLA复合膜,利用FTIR、DSC、SEM及TG等方法分析产物的结构、微观形貌及热稳定性等,另外,还分析了MSiO_(2)对PLA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改性后的纳米SiO_(2)与PLA的相容性得到提高,复合膜的力学强度得到增强。当MSiO_(2)的含量为5.7%时,MSiO_(2)/PLA复合膜的拉伸强度及断裂伸长率均达到最大,其值分别为45.56 MPa及2.10%,与纯PLA相比,分别提高了89.83%及61.54%,而且,改性复合膜的熔融温度降低,热分解温度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乳酸 SiO_(2) 3-氨基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复合膜 性能 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g/SiO_(2)催化剂用于甲氧基丙醇氧化反应
2
作者 赵鹬 张玉蓉 +3 位作者 毛绍祺 李宁 张栋强 赵仕玲 《精细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65-871,共7页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一系列Ag/SiO_(2)催化剂。采用XRD、SEM、TEM、O_(2)-TPD对其进行了表征,评价了其对1-甲氧基-2-丙醇(MOP)的催化氧化性能,考察了Ag理论负载量(以SiO_(2)质量计,下同)对Ag/SiO_(2)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对15%Cu/Si...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一系列Ag/SiO_(2)催化剂。采用XRD、SEM、TEM、O_(2)-TPD对其进行了表征,评价了其对1-甲氧基-2-丙醇(MOP)的催化氧化性能,考察了Ag理论负载量(以SiO_(2)质量计,下同)对Ag/SiO_(2)催化剂催化性能的影响,并对15%Cu/SiO_(2)(Cu的理论负载量为15%,以SiO_(2)质量计)和15%Ag/SiO_(2)的微观形貌和催化性能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5%Ag/SiO_(2)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在反应温度300℃、液时空速1.8 mL/(g·h)、体积空气流量80 mL/min的条件下,催化剂能稳定运行72 h,其中在反应8~20 h期间,MOP转化率平均为95.05%,目标产物甲氧基丙酮的选择性平均为85.07%;15%Ag/SiO_(2)在反应80 h后,积炭率达到13.5%;与15%Cu/SiO_(2)的Cu物种平均粒径(约15.2 nm)相比,15%Ag/SiO_(2)具有更小的Ag物种平均粒径(3.1 nm),分散性更好;Ag的氧吸附类型和高度分散是MOP在Ag/SiO_(2)催化剂上氧化的重要因素,Ag与SiO_(2)载体的强相互作用和良好的抗积炭能力为催化剂的稳定性提供了有利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渍法 银基催化剂 纳米粒子 二氧化硅 甲氧基丙酮 吸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临界二氧化碳制备硅酮粉改性PE-UHMW发泡材料
3
作者 秦升学 蓝文康 +2 位作者 张弘斌 周海萍 刘杰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2-37,共6页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由于具有极高的分子量,其泡沫材料非常适用于超低温保温和吸油分离等领域。然而,PE-UHMW的极高熔体强度使泡孔增长困难,材料可发泡性较差。为解决该问题,利用硅酮粉改性PEUHMW,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改性前后PE...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PE-UHMW)由于具有极高的分子量,其泡沫材料非常适用于超低温保温和吸油分离等领域。然而,PE-UHMW的极高熔体强度使泡孔增长困难,材料可发泡性较差。为解决该问题,利用硅酮粉改性PEUHMW,通过超临界二氧化碳对改性前后PE-UHMW进行发泡,研究了硅酮粉含量对PE-UHMW发泡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硅酮粉后,改性PE-UHMW熔体流动性得到提高,可通过双螺杆挤出机熔融加工,材料发泡倍率、泡孔密度与泡孔均匀性显著提高,泡孔尺寸减小。当硅酮粉质量分数为4%时,改性PE-UHMW具有较好的熔体加工与发泡的综合性能。此外,研究了不同饱和压力和发泡温度对硅酮粉质量分数为4%的PE-UHMW发泡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饱和压力的增加,泡孔密度增加,泡孔尺寸和发泡倍率减小;而随着发泡温度的升高,发泡倍率先增加后降低,泡孔密度减小,泡孔尺寸增大。当饱和压力为20.68 MPa、发泡温度为130℃时,硅酮粉质量分数为4%的PE-UHMW泡沫的泡孔密度为1.25×10^(9)个/cm^(3),平均泡孔直径为9.33μm,而纯PE-UHMW泡沫的泡孔密度为3.54×10^(6)个/cm^(3),平均泡孔直径为69.59μm。硅酮粉的加入有效改善了PE-UHMW的熔体加工性能和发泡性能,有利于促进PE-UHMW在泡沫材料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 硅酮粉 熔体加工 超临界二氧化碳 发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纳米氧化锌和纳米氧化硅对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兰雪成 赵凤亮 +2 位作者 张光旭 李杨 郭晓红 《浙江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9-277,共9页
以水稻品种葛68优623、武大优1号、稻花香二号、空育131的种子为供试材料,对比了添加10、100、200、500、1000 mg·L^(-1)的纳米氧化锌(nZnO)或纳米氧化硅(nSiO_(2))与不加纳米材料的对照下水稻种子吸水率、发芽率、发芽势、萌发时... 以水稻品种葛68优623、武大优1号、稻花香二号、空育131的种子为供试材料,对比了添加10、100、200、500、1000 mg·L^(-1)的纳米氧化锌(nZnO)或纳米氧化硅(nSiO_(2))与不加纳米材料的对照下水稻种子吸水率、发芽率、发芽势、萌发时间、发芽指数、根长、芽长、鲜重的变化。结果表明:添加适宜质量浓度的nZnO和nSiO_(2)可以增加水稻种子的吸水率、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地上部鲜重、根鲜重、芽长和根长,缩短其萌发时间,但是过高浓度的nZnO和nSiO_(2)可能会产生反作用。添加相同质量浓度的纳米材料对不同品种水稻种子萌发的影响并不完全相同,综合对比发现,武大优1号对两种纳米材料的响应较为明显。100~200 mg·L^(-1)的nZnO和nSiO_(2)处理对供试水稻品种的种子萌发较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纳米氧化锌 纳米氧化硅 种子萌发 发芽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的制备与表征 被引量:1
5
作者 尚靖昊 靳钊 +1 位作者 邵华锋 孔令毅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3-42,共10页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 二氧化硅微球是核酸提取、核酸检测的重要试剂,然而亚微米级的单分散二氧化硅微球较难制备。本文通过制备单分散的羟基及羧基表面改性的聚苯乙烯微球,并以其为核,在其表面生长二氧化硅壳层,制备了一系列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单分散聚苯乙烯-二氧化硅核-壳微球,为制备新型单分散核酸提取试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仪(TG)对制备的复合微球进行了性能表征。结果表明,分别以丙烯酸、丙烯酸2-羟乙酯作为功能单体和苯乙烯共聚,通过无皂乳液聚合法,制备出了单分散的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通过调控体系内电解质浓度可以实现微球粒径在250 nm~1μm之间的可控化制备。进而以羧基化或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复合微球。通过TG表征可知,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52.97%;以羟基化的聚苯乙烯微球作为模板制备核-壳微球二氧化硅的质量占整体的48.10%。以羧基化聚苯乙烯微球为模板制备的亚微米级核-壳聚苯乙烯-二氧化硅微球时,二氧化硅壳层更加致密,相容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壳结构 复合微球 无皂乳液聚合 聚苯乙烯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氧化硅填充聚四氟乙烯复合薄膜界面调控及性能提升
6
作者 张昆 孔雨婷 +4 位作者 周茜 沈佳斌 蔡醇洋 陈蓉 郭少云 《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9-86,共8页
聚四氟乙烯(PTFE)及其复合材料是特种密封、高频通讯等领域的关键材料。但是,受限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PTFE树脂粒子难以与无机材料形成有效复配,易劣化复合材料综合性能,因此需要提升基体与功能粒子之间的界面协同作用。采用团队自主研... 聚四氟乙烯(PTFE)及其复合材料是特种密封、高频通讯等领域的关键材料。但是,受限于其独特的分子结构,PTFE树脂粒子难以与无机材料形成有效复配,易劣化复合材料综合性能,因此需要提升基体与功能粒子之间的界面协同作用。采用团队自主研发的乳液成膜技术可制备PTFE复合膜材料,但填料与PTFE界面调控对复合膜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还未见研究。因此,文中采用不同尺寸及含量的SiO_(2)与PTFE乳液复配,探究了PTFE/SiO_(2)界面对复合膜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制备性能优异的复合材料。结果表明,在优选填充量和粒径下,复合材料界面相容性较好,拉伸强度可达7.9 MPa,断裂伸长率为153.3%;与纯PTFE膜相比,线性热膨胀系数下降了43%。研究成果为优化PTFE复配界面,制备性能优异的PTFE复合材料提供了必要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四氟乙烯乳液 二氧化硅 粒径 含量 界面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橡胶用纳米二氧化硅表面有机修饰及补强机理研究进展
7
作者 赵美 甘雨欣 +2 位作者 赵绍磊 杨令 王亭杰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125-3136,共12页
纳米二氧化硅作为补强剂分散在硅橡胶基体中,与硅橡胶基体相互连接,可以显著提高拉伸强度、模量、耐磨性等性能。但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富含羟基,易于团聚,直接应用效果差,需要在其表面接枝有机基团,提高其在硅橡胶中的分散性、相容性和功... 纳米二氧化硅作为补强剂分散在硅橡胶基体中,与硅橡胶基体相互连接,可以显著提高拉伸强度、模量、耐磨性等性能。但纳米二氧化硅表面富含羟基,易于团聚,直接应用效果差,需要在其表面接枝有机基团,提高其在硅橡胶中的分散性、相容性和功能性。针对改性二氧化硅颗粒与硅橡胶间的相互作用,综述了含可分散基团和可交联基团修饰剂对纳米二氧化硅颗粒表面有机修饰的研究进展,阐述了硅橡胶的分子结构特性,分析了修饰剂对颗粒表面的修饰效果以及颗粒表面与硅橡胶间的作用机制,总结了纳米二氧化硅补强硅橡胶机理研究进展,对合理选择修饰剂和设计修饰工艺,科学调控分散和交联提出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表面 修饰 聚合物 硅橡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对多晶硅栅极化学机械平坦化的影响
8
作者 刘德正 周建伟 +5 位作者 罗翀 王辰伟 王雪洁 张国林 田雨暄 孙纪元 《润滑与密封》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50-157,共8页
为提高多晶硅化学机械抛光(CMP)过程中对SiO_(2)和Si_(3)N_(4)的去除速率选择比,通过抛光实验、接触角分析、XPS光电子能谱分析和AFM测试等手段,分析了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B)对多晶硅CMP的影响。结果表明:CAB的加入降低了抛光过程中... 为提高多晶硅化学机械抛光(CMP)过程中对SiO_(2)和Si_(3)N_(4)的去除速率选择比,通过抛光实验、接触角分析、XPS光电子能谱分析和AFM测试等手段,分析了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CAB)对多晶硅CMP的影响。结果表明:CAB的加入降低了抛光过程中的温度和摩擦力;当CAB质量分数为0.03%时,多晶硅去除速率降低至151.5 nm/min,降幅约为15.8%,但CAB提高了抛光液的润湿性,使多晶硅CMP后的表面粗糙度降至0.93 nm;在碱性条件下,由于多晶硅、二氧化硅、氮化硅表面ζ电位的差异,CAB通过氢键优先吸附在SiO_(2)和Si_(3)N_(4)表面,从而将二者的去除速率抑制至1 nm/min左右,此时多晶硅对SiO_(2)和Si_(3)N_(4)的去除速率选择比均达到120∶1以上,满足了实际生产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椰油酰胺丙基甜菜碱 多晶硅 二氧化硅 氮化硅 化学机械抛光 选择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乙二醇/纳米二氧化硅增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性能及其应用
9
作者 胡恒 刘如 +1 位作者 龙玲 孙玉慧 《林业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9-45,共7页
为解决三聚氰胺甲醛浸渍胶膜纸脆性大、饰面胶合板龟裂问题,以二乙二醇(diethylene glycol,DG)和纳米二氧化硅(nano-silicon dioxide,NS)为改性剂对三聚氰胺-甲醛(melamine-formaldehyde,MF)浸渍树脂进行改性,并制备了浸渍胶膜纸和饰面... 为解决三聚氰胺甲醛浸渍胶膜纸脆性大、饰面胶合板龟裂问题,以二乙二醇(diethylene glycol,DG)和纳米二氧化硅(nano-silicon dioxide,NS)为改性剂对三聚氰胺-甲醛(melamine-formaldehyde,MF)浸渍树脂进行改性,并制备了浸渍胶膜纸和饰面胶合板。对MF树脂的化学结构变化、热稳定性能及浸渍胶膜纸的抗张性能、饰面板的表面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得出以下结论:加入DG和NS可提高MF树脂的黏度和固体含量,改性后MF树脂的化学结构发生变化,与改性剂之间发生了化学结合;改性后树脂的初始热解温度略有下降,但最大失重速率温度仍在370℃以上,热稳定性高。当DG添加量为8.0%、NS添加量为2.5%时,纸张抗张强度从MF的2.40 MPa提高至MFDGNS_(5)的4.41 MPa,提高幅度明显,当NS添加量为1.0%时,纸张断裂伸长率从MF的2.86%提高至MFDGNS_(2)的4.71%,提高幅度达64.69%;当NS添加量为1.0%和1.5%时,浸渍胶膜纸卷曲的最小曲率半径为7.5 mm,远小于MF树脂浸渍胶膜纸的12.5 mm,这个结果与断裂伸长率的趋势一致。当NS的添加量为1.5%时,浸渍胶膜纸饰面胶合板的磨耗值最低可达到46 mg/(100 r),无露底现象,表面胶合强度最高达到1.50 MPa;当NS添加量为1.0%和1.5%时,浸渍胶膜纸饰面胶合板的耐龟裂等级为4级。利用DG和NS改性MF树脂具有一定的增韧效果,可以防止饰面胶合板龟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聚氰胺甲醛树脂 二乙二醇 纳米二氧化硅 增韧防开裂改性 饰面胶合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波固化对UPR及其高填充SiO_(2)/UPR复合材料的影响
10
作者 冯国栋 徐梦雪 +3 位作者 马蓝宇 黄译锋 赖文钦 黄志民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2-110,151,共10页
为了研究微波固化技术对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及其复合材料的固化效果和机制,首先采用放热曲线法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UPR的微波固化反应历程,然后将二氧化硅(SiO_(2))和UPR制得高填充SiO_(2)/UPR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微波功率和... 为了研究微波固化技术对不饱和聚酯树脂(UPR)及其复合材料的固化效果和机制,首先采用放热曲线法和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研究了UPR的微波固化反应历程,然后将二氧化硅(SiO_(2))和UPR制得高填充SiO_(2)/UPR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微波功率和后固化时间对高填充SiO_(2)/UPR复合材料的固化程度、致密性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利用DSC等手段分析了微波对UPR固化反应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与热固化相比,微波作用能够促进UPR的交联反应,微波固化的固化度(99.69%)与热固化(99.64%)基本一致。随着微波功率的提高(500~3000 W),其弯曲强度从87 MPa降至74 MPa,压缩强度从263 MPa降至222 MPa,固化度从97.23%降至85.08%,玻璃化转变温度从93.72℃降至73.02℃,且均高于热固化。此外,随着后固化时间的延长,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固化程度均呈现上升趋势,在后固化时间为0.5 h时,其弯曲强度、压缩强度提升最为显著。因此,低功率长时间的微波固化和延长后固化时间能够有效增强高填充SiO_(2)/UPR复合材料的固化程度和致密性,减少截面的孔洞大小,从而提升高填充SiO_(2)/UPR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固化 不饱和聚酯树脂 二氧化硅 高填充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PP/微米SiO_(2)消光热封膜的研制及其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苏羽航 林渊智 +5 位作者 毛健全 王永祥 刘向 余立 柯俊沐 陈忆诗 《中国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1-47,共7页
设计3层消光热封膜复合结构,筛选适合的聚乙烯与聚丙烯做为视觉层材料,在芯层中添加微米SiO_(2)来提高薄膜雾度,通过3层共挤流延法进行薄膜的制备,探讨薄膜的各项性能。结果表明,PE-HD与共聚聚丙烯组成最佳消光材料,随着PE-HD在视觉层... 设计3层消光热封膜复合结构,筛选适合的聚乙烯与聚丙烯做为视觉层材料,在芯层中添加微米SiO_(2)来提高薄膜雾度,通过3层共挤流延法进行薄膜的制备,探讨薄膜的各项性能。结果表明,PE-HD与共聚聚丙烯组成最佳消光材料,随着PE-HD在视觉层中含量的增加,可以提高PE-HD/PP混合体系的冲击强度、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对薄膜具有增强增韧的作用,可加快PE-HD/PP混合体系的结晶速率,加快薄膜雾度的形成;且当PE-HD在视觉层中含量为40%时,薄膜的雾度达到80%,光泽度为7.8%,薄膜消光效果最好;当微米SiO_(2)在芯层中的含量为3%时,薄膜的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最高,达到29.5 MPa和64%,薄膜的透光率为58.8%,雾度提高到8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光膜 热封 微米二氧化硅 雾度 3层流延共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厚径比印刷线路板环氧树脂塞孔油墨的制备及应用
12
作者 凌中阳 刘湘龙 +4 位作者 张大为 闫美玲 甘娈娈 徐子晨 万里鹰 《化学研究与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4,共9页
为了实现高厚径比印刷线路板(PCB)树脂塞孔的同时并保证油墨的性能,本文以环氧树脂为基体,改性后的微米/纳米SiO_(2)为填料,搭配固化剂甲基六氢苯酐和其他助剂在特定工艺条件下制成塞孔油墨。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确定油墨的固化工... 为了实现高厚径比印刷线路板(PCB)树脂塞孔的同时并保证油墨的性能,本文以环氧树脂为基体,改性后的微米/纳米SiO_(2)为填料,搭配固化剂甲基六氢苯酐和其他助剂在特定工艺条件下制成塞孔油墨。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确定油墨的固化工艺参数;红外光谱(FT-IR)对改性前后的SiO_(2)进行表征分析;通过热膨胀测试(CTE)、拉伸强度测试、树脂塞孔测试,研究不同粒径填料添加比例对油墨性能的影响,确定油墨的最佳配方。结果表明:本实验制备的W/N70-30油墨的热膨胀系数和拉伸强度比油墨产品PHP-3F-DS和PHP-900好;塞孔后发现5 mm的PCB板上0.13 mm和0.15 mm孔径的通孔背面都呈现出油现象,其塞孔效果最好,因此本实验制备的W/N70-30油墨能够应用于高厚径比(40:1)印刷线路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硅 塞孔油墨 热膨胀系数 拉伸强度 树脂塞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ntrollable Synthesis of Few⁃layer Graphene/Cu Powders by Additives
13
作者 MA Yu YANG Jun FU Jinliang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441-447,共7页
Cu suffers from oxidation and corrosion during application due to its active chemical properties.Graphene⁃modified Cu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its stability during application.However,copper is easily sintered at hig... Cu suffers from oxidation and corrosion during application due to its active chemical properties.Graphene⁃modified Cu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its stability during application.However,copper is easily sintered at high temperatures,so that graphene cannot be grown inside.We demonstrate two kinds of spacers,graphite and SiO_(2),which are effective in preventing the sintering of copper and are used to assist in the growth of graphene.In the Cu⁃C system,the nucleation of graphene is scarce,and it tends to nucleate and grow on the concave surface of copper first,and then grow epitaxially to the convex surface of copper.Eventually,the obtained graphene is relatively thick.In the Cu⁃SiO_(2) system,due to the oxygen released by SiO_(2) at high temperatures,the surface of copper becomes rough.This leads to an increase in the number of graphene nucleation sites without preferred orientation,and relatively thin graphene is obtained.Two different growth mechanisms have been established for spacerseffects on graphene growth.It provides insights for graphene engineering for further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phene/Cu powder silicon dioxides graphite antisintering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CV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涂法实现SiO_(2)非晶光子晶体的大面积构筑与图案化应用
14
作者 迟聪聪 徐星根 +3 位作者 许馨 张丹洁 李嘉昊 任蒋雪 《光子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44-252,共9页
非晶光子晶体结构可以呈现出柔和且低角度依赖性的结构色,当前二氧化硅非晶光子晶体的制备工艺已较为成熟,但在大面积构筑方面依然面临很多挑战。本研究采用喷涂法在聚氯乙烯基材上大面积构筑二氧化硅非晶光子晶体。研究发现,结构色饱... 非晶光子晶体结构可以呈现出柔和且低角度依赖性的结构色,当前二氧化硅非晶光子晶体的制备工艺已较为成熟,但在大面积构筑方面依然面临很多挑战。本研究采用喷涂法在聚氯乙烯基材上大面积构筑二氧化硅非晶光子晶体。研究发现,结构色饱和度随喷涂次数的增加而降低;添加乙炔炭黑可减少非相干散射,有效提升结构色饱和度;聚乙烯吡咯烷酮有助于增加非晶光子晶体的晶格间距,从而改善非晶光子晶体结构的有序性,当聚乙烯吡咯烷酮用量为1.5 wt%时,呈色效果最佳;喷涂水性丙烯酸树脂可有效包覆二氧化硅微球,从而提升非晶光子晶体结构的稳定性并实现大面积图案化应用。本研究对制备结构稳定且高饱和度的结构色薄膜具有指导意义,在色彩显示、功能涂层和纺织材料等领域具有较大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色 非晶光子晶体 二氧化硅 喷涂法 图案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二氧化硅载体的铝基催化剂中铂的加压碱溶富集研究
15
作者 陈明军 熊庆丰 +5 位作者 李春辉 袁锐玲 吴喜龙 王欢 张天琦 付豪 《贵金属》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10,共4页
采用加压碱熔法处理Al_(2)O_(3)为基体的异构化含铂失效催化剂,当原料中含有SiO_(2)时,载体溶解率降低,富集率低。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加压碱溶过程各因素的影响,得到的适宜实验条件为:对SiO_(2)含量为20%的催化剂,将氢氧化钠用量降低至... 采用加压碱熔法处理Al_(2)O_(3)为基体的异构化含铂失效催化剂,当原料中含有SiO_(2)时,载体溶解率降低,富集率低。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加压碱溶过程各因素的影响,得到的适宜实验条件为:对SiO_(2)含量为20%的催化剂,将氢氧化钠用量降低至催化剂量的100%,甲酸钠加入量为2%,反应温度170℃,保温时间2.5 h,液固比5:1。载体溶解率从改进前的81.9%提升至94.9%,提高了富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铂催化剂 氧化铝载体 二氧化硅 加压碱熔 溶解率 富集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镁热还原制备硅纳米片的电化学性能
16
作者 胡敏艺 时梓垿 +1 位作者 孙皓 陈敬波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49,共6页
低电导率和嵌脱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影响Si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碳纳米管为模板,制备前驱体二氧化硅(SiO_(2))纳米管,再以镁粉为还原剂,通过镁热还原制备单质Si纳米片材料。探索镁热还原温度(660℃、700℃和800℃)和正硅酸乙酯(TEOS... 低电导率和嵌脱锂过程中的体积膨胀问题影响Si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以碳纳米管为模板,制备前驱体二氧化硅(SiO_(2))纳米管,再以镁粉为还原剂,通过镁热还原制备单质Si纳米片材料。探索镁热还原温度(660℃、700℃和800℃)和正硅酸乙酯(TEOS)用量(1 mL、6 mL和8 mL)对Si材料形貌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镁热还原温度在660℃时,TEOS用量为1 mL时,单质Si纳米片结构完整,表现出较好的电化学性能:以1.0 A/g电流在0~1.5 V充放电,Si-T660材料的首次库仑效率达到86.5%,第100次循环的比容量仍保持在2168.1 mAh/g。TEOS用量为6 mL时,首次库仑效率可达到86.05%,第100次循环的比容量仍保持在1537.5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Si负极 二氧化硅(SiO_(2)) Si纳米片 镁热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偏硼酸锂熔融-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有色金属矿中二氧化硅 被引量:2
17
作者 袁润蕾 李小辉 +3 位作者 于亚辉 刘春霞 杜峥 赵冲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391-396,共6页
采用偏硼酸锂于950℃熔融样品,冷却后用盐酸溶解提取定容,选择Si发射波长251.6 nm为最佳分析谱线,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有色金属矿中二氧化硅的方法。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在线性范围内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9,方法检... 采用偏硼酸锂于950℃熔融样品,冷却后用盐酸溶解提取定容,选择Si发射波长251.6 nm为最佳分析谱线,建立了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测定有色金属矿中二氧化硅的方法。结果表明,二氧化硅在线性范围内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9,方法检出限为0.32%。对4个国家一级有证标准物质中的二氧化硅进行分析,测定值均与认定值相符。该方法准确度和精密度均满足地质矿产实验室测试质量管理规范(DZ/T 0130—2006)的相关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偏硼酸锂 有色金属矿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互穿网络结构的二氧化硅/环氧树脂复合材料的制备及介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菊香 贾园 +2 位作者 马文建 李朋娜 屈颖娟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59-264,共6页
环氧树脂(EP)具有较高的电绝缘性能和较低的介电损耗,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气设备和电子封装等绝缘材料领域。由于传统EP耐热性能较差、韧性不足,极大限制了其作为微电子元器件在高频电场下的使用。本工作以硅烷偶联剂(3-环氧乙基甲氧基丙... 环氧树脂(EP)具有较高的电绝缘性能和较低的介电损耗,因此被广泛应用于电气设备和电子封装等绝缘材料领域。由于传统EP耐热性能较差、韧性不足,极大限制了其作为微电子元器件在高频电场下的使用。本工作以硅烷偶联剂(3-环氧乙基甲氧基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和正硅酸乙酯(TEOS)为原料,通过溶胶-凝胶法合成末端含有环氧基团的新型端环氧基纳米SiO_(2)(E-SiO_(2)),用其对E-51型EP进行改性,在固化剂作用下使E-SiO_(2)和EP上的环氧基团发生开环反应,通过有机EP与无机E-SiO_(2)填料之间的化学键结合,制备出具有互穿网络结构的E-SiO_(2)/EP复合材料。本工作研究了添加E-SiO_(2)对EP固化反应工艺和综合性能的影响,以期在保证EP低介电常数和低介电损耗的同时,赋予其良好的韧性和耐热性能,为EP在高频电路下的应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氧树脂 杂化二氧化硅 互穿网络结构 固化动力学 介电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iO_(2)添加量对SiC多孔陶瓷物相组成及性能的影响
19
作者 邓承继 贺锋 +3 位作者 梁一鸣 李季 高超 慕孟 《耐火材料》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3-98,共6页
为制备同时具有高气孔率和高强度的硅结合SiC多孔陶瓷,以α-SiC粉、单质Si粉及TiO_(2)粉为主要原料,在氩气气氛下经1400℃保温3 h制备SiC多孔陶瓷,探究TiO_(2)添加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2%、4%、8%)对材料物相组成、显微形貌、孔径... 为制备同时具有高气孔率和高强度的硅结合SiC多孔陶瓷,以α-SiC粉、单质Si粉及TiO_(2)粉为主要原料,在氩气气氛下经1400℃保温3 h制备SiC多孔陶瓷,探究TiO_(2)添加量(加入质量分数分别为0、2%、4%、8%)对材料物相组成、显微形貌、孔径分布及主要物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TiO_(2)添加量的增加,单质Si的衍射峰逐渐消失,材料中检测到Ti_(3)O_(5)及TiSi_(2)物相,伴随着新相的生成,SiC颗粒间结合更加紧密,其显气孔率及平均孔径减小,力学性能显著提升。当TiO_(2)添加量为8%(w)时,材料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其显气孔率、常温抗折强度及平均孔径分别为33.6%、29.6 MPa和0.27μ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SiC陶瓷 TiO_(2) 孔径分布 物相组成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限域效应提升正仲氢转化催化剂性能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陈志强 宋隆 +3 位作者 孙海云 丁明伟 蒋榕培 方涛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06-211,共6页
为制备高性能正仲氢转化铁系催化剂,在二氧化硅材料的孔道内原位制备铁基氧化物,借助于二氧化硅对铁基物种的限域效应调控催化剂性质,进而制备出高性能催化剂。采用多种表征手段研究分析了限域效应对催化剂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限... 为制备高性能正仲氢转化铁系催化剂,在二氧化硅材料的孔道内原位制备铁基氧化物,借助于二氧化硅对铁基物种的限域效应调控催化剂性质,进而制备出高性能催化剂。采用多种表征手段研究分析了限域效应对催化剂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利用限域效应可有效调控催化剂性质,进而提升催化剂性能。以硅源与模板剂的摩尔比为20∶1制备的二氧化硅材料为载体的正仲氢转化铁系催化剂,在液氮温度(-196℃)、体积空速为600 min^(-1)的条件下,正氢转化率可达47.2%,装置出口处仲氢体积分数可达3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仲氢转化 铁基催化剂 限域效应 二氧化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