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据流聚类算法在入侵检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
作者 黄红艳 安素芳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2012年第20期112-116,共5页
处理数据流的能力成为入侵检测系统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一现状提出DC-stream算法,该算法采用在线离线两阶段聚类,设计了一套缓冲式异常点处理机制,在保证数据流聚类效率和精度的同时,能够过滤噪音数据。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能在海量的网... 处理数据流的能力成为入侵检测系统面临的挑战,针对这一现状提出DC-stream算法,该算法采用在线离线两阶段聚类,设计了一套缓冲式异常点处理机制,在保证数据流聚类效率和精度的同时,能够过滤噪音数据。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能在海量的网络数据流中及时有效地发现入侵行为,并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检测 核心微簇 缓冲微簇 聚类纯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37个微核心种质资源植酸含量的聚类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吴澎 陈建省 田纪春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9-23,共5页
选择了我国微核心种质资源小麦137份,测定了其全麦粉中的植酸含量。结果表明植酸平均含量为21.04μg/mg;意大利春性小麦PANDAS和我国地方品种白蚂蚱植酸含量最低,仅为9.59μg/mg,而辐w070261的植酸含量高达29.63μg/mg;绝大部分品种的... 选择了我国微核心种质资源小麦137份,测定了其全麦粉中的植酸含量。结果表明植酸平均含量为21.04μg/mg;意大利春性小麦PANDAS和我国地方品种白蚂蚱植酸含量最低,仅为9.59μg/mg,而辐w070261的植酸含量高达29.63μg/mg;绝大部分品种的植酸含量中等。对试验数据进行了聚类分析;137份种质材料在欧式距离1.50水平可分为高、中、低植酸含量品种3大类,各占供试品种的3.45%、89.3%及7.25%。鉴定出一批高植酸和低植酸的特异种质资源,为综合利用和培育高植酸和低植酸特异小麦新品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酸 微核心种质资源 小麦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基于微簇的分布式聚类算法
3
作者 何青松 吴承荣 曾剑平 《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CSCD 2011年第1期270-271,297,共3页
由于信息化的不断拓展,一方面数据广泛分布于不同的部门,各部门需求在不泄漏自身数据的情况下进行充分合作;另一方面由于数据量的巨大,集中式的运算已经很难满足各种应用的需求。在这一个背景下,分布式数据挖掘已经成一个研究的热点,通... 由于信息化的不断拓展,一方面数据广泛分布于不同的部门,各部门需求在不泄漏自身数据的情况下进行充分合作;另一方面由于数据量的巨大,集中式的运算已经很难满足各种应用的需求。在这一个背景下,分布式数据挖掘已经成一个研究的热点,通过将系统划分为中心节点和边缘节点,分层管理并减少数据交流给系统带来的负担;文章还将给出微簇的定义,并在边缘节点中进行算法的描述。实验说明在保证各部门的数据不泄漏的情况下,分布式算法具有跟集中式的K-means算法相近的准确率,说明算法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式聚类 微簇 中心一边缘框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核心用户对发现的微博好友推荐算法 被引量:2
4
作者 侯秀艳 刘培玉 +1 位作者 王智昊 朱振方 《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256-262,共7页
现有的微博好友推荐算法没有充分考虑网络关系结构,导致发现的邻居群合理性较差。针对这个问题,围绕微博用户群聚规律和社交网络特点展开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核心用户对发现的微博好友推荐算法;该算法首先将任意两个具有相互关注关系的用... 现有的微博好友推荐算法没有充分考虑网络关系结构,导致发现的邻居群合理性较差。针对这个问题,围绕微博用户群聚规律和社交网络特点展开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核心用户对发现的微博好友推荐算法;该算法首先将任意两个具有相互关注关系的用户封装成用户对的形式并计算各用户对之间的交互行为相似度,然后通过密度和距离两个参数发现核心用户对以及划分合理的邻居类簇,最后根据制定的推荐规则向用户进行好友推荐。结果表明,相比传统的协同过滤方法,该算法明显提高了微博好友推荐的精度,核心用户对发现、类簇的合理划分以及推荐规则的制定能够缓解数据稀疏和冷启动带来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博 用户对 核心用户对发现 类簇划分 好友推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阶自然最近邻和多簇合并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紫丹 徐华 杨重阳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3559-3565,共7页
密度峰值聚类(density peaks clustering, DPC)算法基于局部密度和相对距离识别簇中心,忽视了样本所处环境对样本点密度的影响,因此不容易发现低密度区域的簇中心;DPC算法采用的单步分配策略的容错性差,一旦一个样本点分配错误,将导致... 密度峰值聚类(density peaks clustering, DPC)算法基于局部密度和相对距离识别簇中心,忽视了样本所处环境对样本点密度的影响,因此不容易发现低密度区域的簇中心;DPC算法采用的单步分配策略的容错性差,一旦一个样本点分配错误,将导致后续一系列样本点分配错误。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二阶自然最近邻和多簇合并的密度峰值聚类算法(TNMM-DPC)。首先,引入二阶自然邻居的概念,同时考虑样本点的密度与样本点所处的环境,重新定义了样本点的局部密度,以降低类簇的疏密对类簇中心选择的影响;其次,定义了核心点集来选取初始微簇,依据样本点与微簇间的关联度对样本点进行分配;最后引入了邻居边界点集的概念对相邻的子簇进行合并,得到最终的聚类结果,避免了分配错误连带效应。在人工数据集和UCI数据集上,将TNMM-DPC算法与DPC及其改进算法进行了对比,实验结果表明,TNMM-DPC算法能够解决DPC算法所存在的问题,可以有效聚类人工数据集和UCI数据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峰值 自然邻居 局部密度 核心点集 子簇合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