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3篇文章
< 1 2 1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lculation of the fine structure of the level in Rydberg state of lithium 被引量:1
1
作者 HUXian-quan XU Jie +1 位作者 MA Yong HENG Rui-lun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B04期59-63,共5页
关键词 Rydberg态能量层 原子核极化 水平间隔 原子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轮发电机转子不圆度诱发的定子铁心振动特性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武玉才 范轩杰 +3 位作者 纪璇 卢伟甫 朱新凯 马明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42-351,I0028,共11页
大型水轮发电机的转子不圆度问题使定子铁心受到低频磁吸力作用,磁吸力交变频率与定子铁心固有振动频率接近时,将诱发定子铁心的低频振动。针对转子不圆度所导致的气隙磁场不对称现象,首先推导了定子铁心上特定点受到的周期性磁吸力表达... 大型水轮发电机的转子不圆度问题使定子铁心受到低频磁吸力作用,磁吸力交变频率与定子铁心固有振动频率接近时,将诱发定子铁心的低频振动。针对转子不圆度所导致的气隙磁场不对称现象,首先推导了定子铁心上特定点受到的周期性磁吸力表达式,获得铁心振动频率与转子磁极不圆度之间的关联规律。随后以1台334 MV·A水轮发电机为例仿真了机组正常和单个磁极、连续磁极、间隔磁极以及椭圆磁极等典型不圆度状态下的电磁力分布,进一步利用瞬态结构分析得到了定子铁心的振动特性。最后在MJF-30-6故障模拟机组上模拟了磁极不圆度造成的磁场不对称现象,定子铁心振动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吻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轮发电机 转子不圆度 不平衡电磁力 瞬态结构分析 定子铁心振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负载二氢杨梅素的玉米醇溶蛋白-阿拉伯胶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分析
3
作者 常大伟 曹佳怡 +4 位作者 任娜 王虎玄 孙玉姣 沈文 SARA Sendi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30-40,共11页
本研究将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作为核心来构建纳米粒子,并借助纳米粒子对DMY予以包封,旨在解决其水溶性差以及稳定性欠佳的难题,从而提高其利用率与生物活性。采用反溶剂沉淀法,以DMY为芯材,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为载体,构... 本研究将二氢杨梅素(Dihydromyricetin,DMY)作为核心来构建纳米粒子,并借助纳米粒子对DMY予以包封,旨在解决其水溶性差以及稳定性欠佳的难题,从而提高其利用率与生物活性。采用反溶剂沉淀法,以DMY为芯材,以玉米醇溶蛋白(Zein)为载体,构建Zein-阿拉伯胶(GA)纳米营养递送体系,以粒径、多分散指数(PDI)、zeta电位、包封率为指标优化了Zein/GA-DMY纳米粒子的制备条件。同时,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衍射(XRD)探讨了Zein、GA和DMY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该体系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当Zein与阿拉伯胶的质量比为1:2,Zein与DMY质量比为10:1时,制备的纳米粒子粒径较小(191.04 nm),PDI为0.164,zeta电位为-17.70 mV,包封率为76.17%。氢键、静电和疏水相互作用是使该纳米粒子形成的主要驱动力,DMY以非晶体状态成功包埋在Zein/GA-DMY纳米粒子中,复合物呈球形,且分布均匀。GA的包覆使纳米粒子在一定条件下具备pH、加热、盐离子及储藏稳定性,扩展了其应用范围;体外抗氧化和模拟胃肠道消化实验表明经复合纳米粒子包封后DMY仍具备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同时呈现缓释特性。因此,本研究可为DMY在功能性食品领域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氢杨梅素 玉米醇溶蛋白 阿拉伯胶 纳米粒子 稳定性 生物利用度 壳-核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熔体流动速率、高抗冲聚丙烯产品性能分析及优化
4
作者 刘洋 李慧 张悦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0,共6页
高流动、高抗冲共聚聚丙烯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结合近期开发的高流动、高抗冲共聚聚丙烯新产品(熔体流动速率≥50 g/10 min,23℃下,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25 kJ/m^(2))的性能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及优化。结果表明,实际加工应用过... 高流动、高抗冲共聚聚丙烯具有较好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结合近期开发的高流动、高抗冲共聚聚丙烯新产品(熔体流动速率≥50 g/10 min,23℃下,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25 kJ/m^(2))的性能和结构进行了分析及优化。结果表明,实际加工应用过程中,该产品中黏度相对较低的乙丙橡胶相结构使其中的橡胶相易发生剪切变形、融合甚至破裂,因此,产品的冲击强度及稳定性波动较大,无法满足实际的使用需求。为解决该问题,通过在体系中添加适量高密度聚乙烯,对产品性能进行了优化。聚乙烯的加入能有效地改善该抗冲聚丙烯橡胶分散相的形态及与连续相基底树脂的相互作用,提高应力在两者之间的有效传递和耗散,最终实现改善产品的抗冲击强度及稳定性的目的。其中,当高密度聚乙烯的添加量为1%~10%时,10根样条的室温简支梁缺口冲击强度较稳定,均值可达到53.31~60.96 kJ/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丙烯 “核-壳”结构 橡胶相 乙丙共聚物 高密度聚乙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超深断裂破碎体油藏地质特征与启示
5
作者 邓兴梁 常少英 +7 位作者 陈方方 陈槚俊 王彭 曹鹏 王孟修 姚倩颖 赵龙飞 叶婷玉 《海相油气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8-238,共11页
走滑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近几年发现一种新型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油藏产量递减快,亟需深化该类油藏的地质认识,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探究提高采收率的对策。以塔里木... 走滑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超深层碳酸盐岩领域重要的油气聚集带,近几年发现一种新型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断裂破碎体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油藏产量递减快,亟需深化该类油藏的地质认识,探索新的开发方式,探究提高采收率的对策。以塔里木盆地富满油田12号、17号断裂带为解剖对象,通过露头、钻井、地震、岩心薄片、生产动态和试井等资料的综合研究,对断裂破碎体油藏的储集空间类型、内部结构特征及成藏特征进行精细表征,提出适用的提高采收率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①断裂破碎体油藏属于立式板状油藏,储层发育在断裂的核部及破碎带,其储集空间类型为由破碎作用形成的角砾间孔、空腔和构造缝;②超深断裂破碎体储集体原岩为致密岩相,特低孔渗的先存地层的原始地层水含量较低,后期无大气淡水溶蚀,使断裂破碎体油藏具有高油柱(可达上千米)、不含水或少含水的特征;③在地质认识、油藏精细描述和开发方式上,形成3个方面的转变:断控岩溶储层转变为破碎体储层;断溶体油藏描述转变为断裂破碎体油藏描述;注水开发转变为注气开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层 断裂破碎体 核带结构 油藏特征 富满油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同轴静电纺丝的核壳相变纤维膜制备及性能
6
作者 李伟 王旭 +1 位作者 张轶督 刘艳萍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2-78,共7页
相变储能材料(PCM)基于良好的潜热存储能力在热管理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热力学一级相变的固-液转变导致的泄漏和形状不稳定问题严重阻碍了PCM的应用。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分别以聚羟基丁酸酯和聚乙二醇(PEG)作为壳层和芯层材料... 相变储能材料(PCM)基于良好的潜热存储能力在热管理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热力学一级相变的固-液转变导致的泄漏和形状不稳定问题严重阻碍了PCM的应用。采用同轴静电纺丝技术,分别以聚羟基丁酸酯和聚乙二醇(PEG)作为壳层和芯层材料,成功制备了具有核壳结构的相变纤维膜。测试与表征了不同PEG含量下纤维膜的形貌和结构、热性能、热管理性能及力学性能。结果表明,纤维膜呈现均匀的连续结构,纤维表面连续光滑无缺陷,核壳界面清晰;随PEG含量增加,纤维膜的熔点和结晶温度提升,相变焓值增大,拉伸强度降低,断裂伸长率升高,在热对流试验的升降温过程中达到相同温度的时间均变长,表明纤维膜具有较好的保温隔热效果;当PEG质量分数为50%时,纤维膜熔融焓达到57.93 J/g,储热能力优异,在20次热循环后仍保持稳定的相变储热性能,泄漏率约为6.1%,包覆效果良好。制备的核壳相变纤维膜兼具高储热能力、形状稳定性和循环耐久性,在医学热疗、电子器件热防护、智能纺织品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轴静电纺丝 聚羟基丁酸酯 聚乙二醇 相变纤维膜 核壳结构 热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裂缝气水微观渗流过程研究
7
作者 侯世伟 吕寻庆 +2 位作者 孟素云 张皓 杜修力 《石油实验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71-679,共9页
为研究致密储层裂缝空间内流体的动态渗流机理,基于深度学习分割结果,构建真实储层三维数字岩心裂隙结构。首先评价其连通性,然后模拟单相流渗透率,利用水平集方法耦合N-S方程进行气、水两相流驱替过程研究,并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结果... 为研究致密储层裂缝空间内流体的动态渗流机理,基于深度学习分割结果,构建真实储层三维数字岩心裂隙结构。首先评价其连通性,然后模拟单相流渗透率,利用水平集方法耦合N-S方程进行气、水两相流驱替过程研究,并采用有限元方法求解。结果显示:深度学习方法可高效自动分割岩心图像中的裂隙,准确率达85%;连通裂隙对于岩石渗透性有重要作用,流体性质的不同,影响流动压力和速度,进而影响其渗透率。驱替模拟过程中可清晰观察到气、水两相分布特征,随驱替时间变化直至渗流结束,狭窄裂隙通道流体饱和度几乎无变化,是残余气相的主要赋存空间;而连通性相对较好的裂隙成为主渗流通道,其具有宽且笔直的特征,气体采收率趋于稳定。该研究结果对微观条件下致密储层裂缝空间内的气、水两相流动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渗流过程 裂隙结构 裂隙连通性 数字岩心 深度学习分割 致密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金属掺杂多孔碳正极材料的合成与电化学性能
8
作者 曹翔宇 张嘉盈 +3 位作者 丰赟 申林坤 张秀玲 闫娟枝 《无机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09-520,共12页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葡萄糖缩聚物包覆铁氰化钴晶体的复合前驱体,经过碳化、酸刻蚀和硫负载,最终获得一种双金属(Co、Fe)及氮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e-CF@NPC/S,其中CF表示CoFe合金,NPC表示氮掺杂的多孔碳)。进而通过改变形成核壳的原... 利用水热反应制备了葡萄糖缩聚物包覆铁氰化钴晶体的复合前驱体,经过碳化、酸刻蚀和硫负载,最终获得一种双金属(Co、Fe)及氮掺杂的多孔碳/硫复合材料(e-CF@NPC/S,其中CF表示CoFe合金,NPC表示氮掺杂的多孔碳)。进而通过改变形成核壳的原料比例获得系列样品,研究其作为锂硫电池正极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材料的核壳结构提供了充足的空间应对电池反应过程中的活性物质负载及体积变化,碳外壳的空间位阻同时起到了抑制穿梭效应的积极作用和阻碍离子扩散的负面作用,而合金纳米粒子提供吸附和催化作用的效果取决于其表面活性位点的数量。在多种作用的协同下,e-CF@NPC-3/S表现出优异的综合电化学性能,在0.2C的电流密度下循环100次后能保持996.9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和92.35%的容量保持率。在1C的高电流密度下循环300次后,e-CF@NPC-3/S仍具有684.5 mAh·g^(-1)的可逆比容量(循环衰减率为0.0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属掺杂 锂硫电池 正极材料 复合材料 核壳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隙偏心对永磁发电机绕组绝缘温度特性影响
9
作者 何玉灵 白怡凡 +4 位作者 张文 李勇 徐明星 王晓龙 唐贵基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44-954,共11页
绕组绝缘温度是影响永磁发电机发电效率和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正常工况下的损耗-温升特性,对于非正常工况下铁芯-绕组的损耗-热载特性和绝缘温升规律研究亟待深入。本文以一台5kVA永磁发电机为例,对气隙偏心前后的发电... 绕组绝缘温度是影响永磁发电机发电效率和运行安全的重要因素,现有研究主要关注正常工况下的损耗-温升特性,对于非正常工况下铁芯-绕组的损耗-热载特性和绝缘温升规律研究亟待深入。本文以一台5kVA永磁发电机为例,对气隙偏心前后的发电机定子绕组绝缘温度场进行了分析。对发电机气隙偏心前后的气隙磁通密度、定子电流和损耗表达式进行了理论推导;根据传热基本原理,建立了发电机磁-热耦合三维模型,应用有限元仿真得到绕组绝缘温度场结果;通过实验对理论和仿真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随着气隙偏心程度的增大,发电机各部分损耗增加,定子铁心及绕组绝缘的温度随之升高。同时基于偏心故障下的定子铁心和绕组绝缘温升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定子铁心通风结构改善发电机的通风散热,通过对比2种不同结构下的定子温度场,表明该结构明显降低了发电机定子铁心和绕组绝缘温度,为通风结构的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磁发电机 气隙偏心 定子铁心 绕组绝缘 温度场 有限元法 故障诊断 结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筠连沐爱区块富氦煤层气成藏模式及其特殊意义
10
作者 杨兆彪 顾俊雨 +5 位作者 傅雪海 田文广 毕彩芹 韩永胜 梁宇辉 张宝鑫 《煤炭科学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1-114,共14页
四川筠连沐爱核心区是中国南方第一个成功商业化开发多年的煤层气田,在南方煤层气开发中具有引领意义,然而其富集成因尚待进一步揭示。基于研究区大量的煤层气评价测试井、煤层气试井和煤层气开发井数据为基础,结合测试化验分析,参考并... 四川筠连沐爱核心区是中国南方第一个成功商业化开发多年的煤层气田,在南方煤层气开发中具有引领意义,然而其富集成因尚待进一步揭示。基于研究区大量的煤层气评价测试井、煤层气试井和煤层气开发井数据为基础,结合测试化验分析,参考并借鉴油气研究成果,结合地质背景,分析了其独特的煤层气富集成藏模式。研究认为:筠连沐爱核心区主力煤层平均含气量为15.58 m^(3)/t,具有“中高灰分煤,高含气量和高饱和度”的特征,且发现原始气藏氦气异常,平均体积分数为0.074%,煤层气富集区主要位于铁厂沟向斜轴部沐爱断层东侧及区块西部和南部边缘,氦气异常区与煤层气富集区具有协同性。本区地下水矿化度高为其鲜明特色,TDS平均在10638.3 mg/L,远高于国内外浅层煤层气产区的TDS值,且具有“高氯离子,高硫酸根离子”特征,这与其处于四川盆地边缘,构造活动较弱,地层水为泥岩压实排出水(古海洋水)混合大气降水密切相关。矿化度高的区域煤层含气量高,氦气异常,且具有超压现象,氦气异常推测主要来自深层离心流中水溶氦气的脱气作用。由此,提出了一种新的煤层气成藏模式,即构造−混合水动力封堵型富氦煤层气藏,构造主要体现2方面,一是封闭性好的逆断层为富氦煤层气富集提供了有益边界,二是构造形迹控藏,包括宽缓向斜轴部低部位控藏和构造高点高部位控藏。混合水动力则体现在独特的沉积盆地泥岩压实离心流和大气降水向心流的综合控制,促成了富氦煤层气藏的形成,由此导致,在原始气藏中地下水−煤层气−氦气具有协同性,在后期长时间的排采过程中,这种动态协同性仍然一致。因此,煤层气藏中富氦可能是煤层气富集的重要指示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筠连沐爱核心区 煤层气 富氦煤层气藏 古海洋水 构造−混合水动力封堵型气藏 协同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流程框架构建与未来研究展望
11
作者 刘志迎 蔡志国 孙慧杰 《华东经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8,F0002,共9页
如何真正准确识别重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清楚关键核心技术差距和被卡脖子风险所在,对集中力量研发攻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归纳已有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的文献基础上,从关键核心技术概念界定出发,提炼三大特征,归纳关键核心技术识... 如何真正准确识别重要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清楚关键核心技术差距和被卡脖子风险所在,对集中力量研发攻关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在归纳已有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的文献基础上,从关键核心技术概念界定出发,提炼三大特征,归纳关键核心技术识别应遵循的一般流程,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关键核心技术应具有技术关键性、核心价值性和长期累积性三个特征;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框架应沿着领域选取、数据准备、方法选择与结果验证的流程逐步推进;未来研究应聚焦于利用人工智能大模型来识别关键核心技术,以推动关键核心技术识别简约化和准确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技术识别方法 指标体系 网络结构 人工智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CAE优化的VR座椅转轴盖弯管/差速滑块脱模机构注塑模设计
12
作者 杨安 裘旭东 +2 位作者 崔学广 丁波 杨少增 《塑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05-111,共7页
VR座椅转轴盖塑件的模具结构设计采用玻纤(15%)改性的聚酰胺成型,浇注系统采用单个浇口直接浇注,型腔冷却管道采用?8 mm内径且通入80℃冷却水,型芯冷却管道采用Ф12 mm内径且通入25℃冷却水,使内外壁模温ΔT_(w)≤45℃。模具结构设计为... VR座椅转轴盖塑件的模具结构设计采用玻纤(15%)改性的聚酰胺成型,浇注系统采用单个浇口直接浇注,型腔冷却管道采用?8 mm内径且通入80℃冷却水,型芯冷却管道采用Ф12 mm内径且通入25℃冷却水,使内外壁模温ΔT_(w)≤45℃。模具结构设计为两板模结构,但是存在塑件外壁上2处圆弧弯管特征脱模及塑件内壁上深圆环凹槽的脱模问题,因此,设计了一种油缸驱动、铰链构件传动的弯管抽芯机构,有效地缩减了模具厚度尺寸及模具制造成本。结合塑件内壁上2层深圆环槽的脱模,对已有的6个差速滑块机构进行了改进,将已有的6个差速滑块机构中的六面体中心驱动块同步驱动2组不同驱动斜角差速滑块的向心收缩机构改为不同步结构形式,其中一组差速滑块由斜顶杆驱动做斜向顶出和向心收缩抽芯移动,另一组继续采用六面体中心驱动块驱动,可以使6个差速滑块机构的2组差速滑块均能实施较大抽芯距离的向心抽芯,塑件内壁上的深环槽实现脱模,同时机构的可靠性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R座椅转轴盖 差速滑块机构 结构改进 注塑模 模具 脱模 弯管抽芯机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具结构和工艺参数对大芯数细长型连接器翘曲的影响
13
作者 张义 张春辉 +1 位作者 张磊 韩培培 《宇航材料工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91-96,共6页
针对大芯数细长型连接器绝缘基座翘曲变形的问题,开展了玻纤增强聚苯硫醚(GFRPPS)绝缘基座成型过程翘曲机理分析,通过Moldflow仿真分析确定了最佳浇口位置和大小,基于成型工艺参数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确定了料筒温度、模具温度、注射压力... 针对大芯数细长型连接器绝缘基座翘曲变形的问题,开展了玻纤增强聚苯硫醚(GFRPPS)绝缘基座成型过程翘曲机理分析,通过Moldflow仿真分析确定了最佳浇口位置和大小,基于成型工艺参数正交试验极差分析,确定了料筒温度、模具温度、注射压力等工艺参数对翘曲变形的影响,经生产验证得出了理论上较优的成型工艺组合参数。结果表明:模具设计时应采用单浇口一端进料的方式,可有效避免翘曲变形;成型过程中料筒温度和注射压力对翘曲变形的影响较大,生产过程中应结合产品的翘曲变形和表面外观状态,确定最优成型工艺参数;模具采用油温加热,通过调整静模和动模的温差,抵消壁厚不均造成的收缩,从而减少翘曲变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芯数细长型连接器 GFRPPS 模具结构 工艺参数 翘曲变形 MOLDFLOW 正交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泵盖圆弧抽芯倒装式热流道模具设计
14
作者 郑子军 李香芬 +1 位作者 王声杭 杨少增 《工程塑料应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9-114,共6页
结合汽车带圆弧弯管泵盖塑件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副一模两腔热流道两板模具用于该塑件的成型。由于塑件圆筒形外壁上设置有弯管特征的特点,弯管内壁的脱模需要设计弯管抽芯机构且机构如按普通模具的结构布置,弯管抽芯机构只能布置于模... 结合汽车带圆弧弯管泵盖塑件的结构特点,设计了一副一模两腔热流道两板模具用于该塑件的成型。由于塑件圆筒形外壁上设置有弯管特征的特点,弯管内壁的脱模需要设计弯管抽芯机构且机构如按普通模具的结构布置,弯管抽芯机构只能布置于模具定模一侧,不利于弯管抽芯机构的设计,因而采用倒装结构来进行解决,使弯管机构位于模具动模一侧且内藏于模具内,使模具在注塑机上的安装较为方便。弯管抽芯机构中,使用一个旋转中间滑块和一个水平移动滑块将油缸的抽芯动力转化为弯管型芯的旋转抽芯驱动力,使驱动机构在模具中更为方便安装,且能有效减小机构对模架的容纳尺寸要求,有效降低模具整体制造成本。倒装结构中,使用热流道+冷流道复合浇注系统方式并采用3个潜伏式浇口从塑件内壁对模腔进行浇注,较为方便地解决了模腔平衡充填的要求。模具中针对动模一侧冷流道废料的脱模使用小尺寸气缸进行顶出,定模侧设置的推板机构中,使用扣机插杆/扣机锁,缩芯套/缩芯插杆配合控制定模推板的顶出动作,动作可靠实用,为模具设计增加了新的设计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泵盖 圆弧抽芯 机构设计 注射模具 复合浇注系统 脱模方式 结构创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才高地的内在逻辑、核心架构与战略举措 被引量:2
15
作者 孙雨洁 闫淑敏 +1 位作者 孙锐 谭智丹 《中国科技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73-83,共11页
人才高地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本研究探讨人才高地的内在逻辑、核心架构与战略举措。研究发现:①内在逻辑展现了人才高地复杂且多层面的动态发展过程,表现为“战略匹配—体制驱动—... 人才高地是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的核心驱动。本研究探讨人才高地的内在逻辑、核心架构与战略举措。研究发现:①内在逻辑展现了人才高地复杂且多层面的动态发展过程,表现为“战略匹配—体制驱动—系统演化”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②核心架构揭示了人才高地的核心要素及配置,呈现为包含主体结构、连接结构、层次结构在内的多维度体系;③战略举措有助于实现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现为“顶层统筹→战略协同→政策集成”的纵深布局。本研究旨在为建设人才高地和人才平台提供决策参考,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理论洞见和有益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才高地 内在逻辑 核心架构 战略举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融合双层技术结构与综合特征评估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以数控机床领域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道斌 陈悦 +2 位作者 韩盟 李志杰 张彪 《情报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1,共10页
[研究目的]提出一种融合双层技术结构与综合特征评估体系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方法,以丰富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的识别体系与方法,为技术管理与决策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支撑。[研究方法]在对关键核心技术概念与特征进行分析与梳理的基础... [研究目的]提出一种融合双层技术结构与综合特征评估体系的关键核心技术识别方法,以丰富面向关键核心技术的识别体系与方法,为技术管理与决策工作提供切实、有效的方法支撑。[研究方法]在对关键核心技术概念与特征进行分析与梳理的基础上,通过构建技术子领域与技术主题重要性综合分析指标识别核心技术子领域-主题,实现对核心技术的双层次解析;构建融入累积投入性、领域通用性、市场与技术价值性的关键核心技术特征评估体系,进一步对核心技术子领域-主题是否为关键核心技术进行判别。以数控机床领域为例进行实证应用,同时从技术与政策角度对结果进行了分析与验证。[研究结果/结论]共识别我国数控机床领域关键核心技术7项,分别为B23Q-主轴控制技术、B23Q-自动化机械手技术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该文所提方法能够有效识别具备较高综合价值的关键核心技术,赋予识别结果更加客观的语义信息,具备较好可解释性,同时,兼顾反映技术通用性与投入性,能够较好折射关键核心技术本质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键核心技术 技术识别 专利数据 综合特征评估 双层技术结构 数控机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发泡注塑工艺对热塑性聚氨酯发泡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17
作者 幸锦福 蒋团辉 《塑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0-76,共7页
利用化学发泡二次开模方法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TPU)微发泡材料,研究了工艺参数和发泡剂母粒含量对发泡TPU泡孔形态及其制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发泡剂母粒质量分数为2%时,可获得泡孔直径较小的发泡制品,制品密度减小了16%。注塑温... 利用化学发泡二次开模方法制备了热塑性聚氨酯(TPU)微发泡材料,研究了工艺参数和发泡剂母粒含量对发泡TPU泡孔形态及其制品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发泡剂母粒质量分数为2%时,可获得泡孔直径较小的发泡制品,制品密度减小了16%。注塑温度应控制在210℃,过高或过低的温度易获得较差的泡孔形态和较高的制品密度。开模距离为0.6 mm时,可获得孔结构均匀的发泡材料,其泡孔密度和直径分别为1.67×105个/cm3和111.66μm,而较高开模距离对制品减重影响不大。高的注射速度和压力有利于提高孔的形核密度和孔结构的均匀性,但提高注射速度对制品减重效果不显著。DSC结果表明发泡有利于降低TPU的熔融峰和结晶峰温度,提高了结晶度。力学性能结果表明TPU泡沫具有良好抵抗弯曲变形的能力,其弯曲强度从8.49 MPa提高到了12.01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塑性聚氨酯 化学发泡 二次开模 注塑工艺 泡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多尺度CT扫描的长岭凹陷青一段储层特征及渗流机理 被引量:1
18
作者 杨沛 胡望水 +3 位作者 崔莺莺 陈慧 古楠玲 赵铭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1-220,共10页
基于CT扫描实验,从全直径、25 mm和2 mm 3个尺度对长岭凹陷青一段细粒沉积岩采用三维重构技术建立了不同尺度下的数字岩心,并统计分析了储层孔喉结构参数,开展了单相渗流模拟,建立了不同岩性的储层发育模式。研究表明:1)泥质粉砂岩和页... 基于CT扫描实验,从全直径、25 mm和2 mm 3个尺度对长岭凹陷青一段细粒沉积岩采用三维重构技术建立了不同尺度下的数字岩心,并统计分析了储层孔喉结构参数,开展了单相渗流模拟,建立了不同岩性的储层发育模式。研究表明:1)泥质粉砂岩和页岩裂缝发育,孔隙度较高且成岩矿物也较发育,能对储层起保护作用。2)细粒沉积岩储层孔隙半径均以小于2μm为主,含粉砂泥岩大孔喉较多,页岩次之,纯泥岩最差,孔喉形状均以三角形为主,但含粉砂泥岩孔隙形状相对规则。3)含粉砂泥岩在不同尺度下连通性均好,具备较强渗流能力,然而,纹层状页岩和含裂缝纹层状泥岩只能在大尺度下渗流,纹层状泥岩和粉砂质条带泥岩只在小尺度下连通性好。4)含粉砂泥岩以孔隙-裂缝型储层发育模式为主,大尺度下裂缝是渗流通道,小尺度下连通孔隙和喉道是渗流通道;页岩以中孔孔隙和裂缝作为储集空间和渗流通道;泥岩的储层发育模式受控于沉积构造和砂含量,分别发育裂缝型、裂缝-小孔型和小孔型3种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孔喉结构 渗流机理 数字岩心 长岭凹陷 松辽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eO_(2)@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电解质的制备及半导体离子燃料电池性能研究
19
作者 刘彦贝 王若名 +7 位作者 刘娟 Taimoor Raza 陆玉正 Rizwan Raza 朱斌 李松波 安胜利 云斯宁 《化工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53-1362,共10页
开发高离子电导率的电解质对于提升半导体离子燃料电池(SIFC)在中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至关重要。为此,采用溶剂热法制备核-壳结构CeO_(2)@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CeO_(2)@LSCF)复合电解质材料,通过对其物相信息、微... 开发高离子电导率的电解质对于提升半导体离子燃料电池(SIFC)在中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至关重要。为此,采用溶剂热法制备核-壳结构CeO_(2)@La_(0.6)Sr_(0.4)Co_(0.2)Fe_(0.8)O_(3)-δ(CeO_(2)@LSCF)复合电解质材料,通过对其物相信息、微观形貌及价态演变进行分析,进一步将其作为SIFC电解质测试其电化学性能和燃料电池性能,研究核-壳结构异质界面电荷传输及内建电场作用机理。结果表明:550℃时,CeO_(2)@LSCF作为燃料电池的电解质,在1.08 V开路电压下,获得942.2 mW·cm^(-2)的最大输出功率密度。作为混合离子和电子导体的SIFC电解质材料,核-壳结构CeO_(2)@LSCF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燃料电池 电解质 核-壳结构 内建电场 异质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 被引量:3
20
作者 郭玉成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6-63,共8页
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构成。聚焦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内涵阐释基础上认为:建构原则是赓续文脉、接续传统以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创新引领、与时偕行以体现原创性与时代性... 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是构建全方位、全领域、全要素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构成。聚焦建构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在内涵阐释基础上认为:建构原则是赓续文脉、接续传统以体现继承性与民族性,创新引领、与时偕行以体现原创性与时代性,纲举目张、广博精专以体现系统性与专业性;总体思路是扎根文化、彰显自信以确立本土性与独立性,交融互鉴、筑牢根基以促进融通性与稳定性,承旧启新、经世致用以塑造创新性与实用性。在此基础上,从历史、文化、传播、教育、竞技、健康、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等8个方向,提炼和阐析中华武术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核心架构及内容,旨在为推动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发挥应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武术 自主知识 体系 核心架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